1.从这部可以管窥杰西为什么能演卷马,你怎么这么擅长演让人想一拳揍下去又让人下不去手的角色啊?
实际上卷的很多角色都有这种东西,我甚至怀疑卷自己就有这种东西,身材瘦削轻巧≠没有toxic masculinity,反而会因为外表缺乏“男子气概”被父权制狠狠规训,配合上他的聪明劲就是一种滑来滑去的直男气息。
这部电影里男孩的成长过程也确实复刻了向往、规训、模仿的过程,只是最后本性突破了规训。
面对雕塑的蓝眼睛特写很动人。
2.影片的节奏很有意思,导演刻意打断了一些起势的地方,比如男人躺在救护车上向女人比手势,女人没看懂,男人解释,本来很感动,结果话没说完就被护工提到车上,男人马上喊着找猫的事。
很有趣,文艺的造作被生活的鸡毛截断,艺术男女也活在地面。
电影本质是个家庭小品。
但这个节奏问题也导致结尾没有升起来,结束得有些突兀。
或许结尾那段应该放缓一些。
3.btw,男人真的是“民主式专/制”的专家,话术用得溜溜的,“我想当网球运动员”,“你不想当网球运动员”,披着自主性外衣强塞训诫。
大男孩因为仰慕之心没有识破,到后面也是强撑不住了——发现了自己被告知“想要”什么,被填充整个人格,甚至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what a nightmare。
当然训诫背后都是脆弱,“you can't do that cause it will hurt my feelings”,唯一的实话。
4.没有写出的女性故事是:女性被内置为家务的承担者,这一方面限制了她的发展,但当你outrun them all,艰难地承受梦想和生活的重量,你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
在这个意义上女人远比男人强壮,你的房子就是你的人,女人在发布新书、照顾孩子、谈恋爱的同时家中仍然井井有条,而男人却没能力做顿牛排,没法找到适合孩子的桌子。
不肯为生活费心,一辈子做个被宠坏的孩子,专注于自己的艺术,这恐怕是男人的奢侈。
而女人必须承受这一切,不是跃居其上,就是被其杀死。
5.我很想说everything comes down to blabla,把鱿鱼和鲸的寓意领悟下,但思绪散乱。
或许这散乱正适合本电影,没有超越生活的东西,你越过无序的、琐碎的、东倒西歪的一切,找到了自己的心,这就可以了。
不需要其他任何超越来告诉你生活的核心。
艺术本来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嘛。
这是一部必须要重温的电影。
提醒因为多看了一些书和电影就以为自己拥有更自私、更虚伪、更胆小的权利的我们。
关于家庭危机的电影,让我想起了另一部冷门的电影《游客》。
这是我看的第一部鲍姆巴赫导演的电影,翻回他以前的作品,可见得导演热衷于探讨家庭与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鲍姆巴赫导演接下来值得期待的是他今年的新作品《婚姻》,依旧关于家庭。
说一说《鱿鱼和鲸》里的角色人设,柏克曼一家。
父亲伯纳德和母亲鲸同是作家。
从父亲身上可以感受到浓烈的大男人主义气息和身为知识分子那让人厌恶的自恋,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和鲸的角色相比,我对伯纳德就是同情不起来。
这角色的性格本身就扭曲,在家庭危机爆发前就能看得出。
影片开头,一家人正在打网球,从这一情节中就可以看见父亲那该死的好胜心和自以为是所引发的第一个矛盾。
离谱的是他把他这性格也驾驭在对儿子的教育上,他尝试在儿子们的心中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形象,在和儿子的每一场比赛中都非常注重输赢,当然他会是赢的一方(幼稚)。
家中最受不了伯纳德这幅个性的人是小儿子法兰克,他和父亲之间永远都有隔阂,甚至认为母亲和出轨对象艾文才是最好的搭配。
鲸虽然和伯纳德一样是作家,但两人的起点不一样。
从大儿子沃尔特其中一句对白中可以得知,母亲是和父亲在一起后才成为作家的。
沃尔特认为母亲的成功怎么说都该归功于父亲,但母亲却出轨了,离开了父亲,恰好这个时候伯纳德的事业处于下风,一事无成的穷作家,这给鲸冠上了“虚荣”的称号,无论是儿子或丈夫都这么认为,认为鲸是因为看不起伯纳德才离开家的。
其实不是,这个危机的爆发已经酝酿许久,鲸三年前就已经开始出轨了,家庭对她而言只有亲情的枷锁,而伯纳德的性格只不过是危机爆发的导火线。
再说一说电影映射的当代社会病态扭曲的家庭生态,离婚成为常态,“共同监护权”泛滥。
这看似缓和剂的法定监护权事实上只关注了大人的利益,对小孩只有雪上加霜。
沃尔特和和弟弟法兰克在父母的时间分配下在两个“家”之间来回跑,“家”的意义也在这段距离之间慢慢磨灭。
整部电影中最精彩的表演,我认为是Jesse Eisenberg饰演的大儿子沃尔特,这一位正青春却还夹带着稚气的男孩。
如父如子,沃尔特遗传了父亲的个性,他极其崇拜父亲。
直到目睹了父亲和自己喜欢的女孩正在“偷吃”,父亲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正式瓦解。
故事发展到这里,导演已经成功在这家庭中的每个角色之间划下一道鸿沟。
伯纳德意外入院前对鲸做了一个手势,“婊子”。
鲸确实是bitch,但伯纳德说出这个词的时候,更多的是温柔,这是他们之间一段甜蜜的回忆,伯纳德还在尝试着挽回这个失败的婚姻,但最后医院里的场景,鲸和小儿子都没出现过,只有沃尔特一人。
鱿鱼和鲸曾经是沃尔特的噩梦,现在他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了。
我觉得女性,可能看完这部电影比较容易对父亲的作风感到反感。
用“猥琐”来形容这个角色完全是情绪化的。
我感觉这部片用了更多的时间刻画WALT和他的父亲,因为导演自己他受到更多的父亲的影响,在那段时间里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父亲一起,从崇拜到父亲形象的崩溃,这是很多人经历过程。
本片作为这个导演的一个半自传体电影,这个导演所表达的思想历程的转变,从他认为母亲应该为整段婚姻负责开始,到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她母亲的责任而作为结尾。
电影的结局不是在暗示他把这个责任转嫁到他父亲身上。
我的解读来源我个人的经历:我经过很长时间才意识到我的知识分子父母,没有一方应该为婚姻的失败而负责,同样我也经历过极其痛苦又漫长的一个过程,就是从曾经认为父母的某一方应该为整件事情负责。
我很认同女主角在DVD特别收录里谈到的对这个婚姻的理解:“No one is totally innocent, no one is totally guilty. Never any one person’s fault. It’s just the life span of that marriage ran its cause.” 我爸爸的一句话可能更精准,他说,我跟你妈妈是“负负得负”。
:)没有任何煽情的场面却触动人心,片里的对话能,知识分子父母的作风,WALT和FRANK的成长经历勾起我无数回忆,让眼泪就在我发现之前流下来,但是这部片看似沉重却不失幽默,就好像我父亲的那四字总结。
知识分子父母有他们的特点:理智,也很善于引导、影响自己的子女,关注他们的变化,他告诉你如何也许长大不应该当网球教练 ,和怎么样的女生交往,你的歌唱比赛输了只会是评委太愚蠢的结果,就好像他的事业不如意也只是出版业的问题。
另外子女可能也比较容易发现一方尝试在影响另一方。
子女可能更容易发现自己身上继承了父母的哪些特点,从你的五官和骨架开始,到你的言语,不知道哪天你突然就会意识到,你对女友脸上的雀斑直言不讳的评语,就是来你父亲作风的影响。
熟悉我的高中朋友毕业后见面可能还会问,你爸妈离婚了没。
听到这句话我总是想笑,因为想起电影《花季雨季》的一个场景,一个男生为了激怒一个女生而问她同样的问题。
我的朋友倒是没有激怒我的意思,我的父母到了我二十三岁离家已经几年才分居,所以已经习惯了偶尔和朋友说起父母的问题。
我觉得独生子女在家庭中面对的最大困难可能不是没有兄弟姐妹的孤独,而不能像电影里的两兄弟容易的做出站边的选择:“Mom and me versus you and dad.” 我总感觉如果我有一个像WALT一样的哥哥或者FRANK一样的弟弟,可能有些经历对我会比较好过一些。
可能卷进一场问题婚姻的东西其实很多,夫妻,子女,房子,夫妻的事业,抚养费,学费,电视机,书,宠物,心理医生 ,网球教练,还有其他人。
小时候我也有很害怕的两个动物,竟然是香蜜湖的两只巨型雕塑熊猫,我妈还跟我提起我站在它们面前照相,害怕的不敢回头。
那两只熊猫早已经不见了 。
“罗生门”的意思,是指在某一事件中,“当事人各执一词,各自按自己的利益和逻辑来表述情况,使得事实一直在‘真相’与‘假象’之间徘徊,最终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与反复,难以真相大白。
”而从《鱿鱼和鲸》这部电影中,体现出的恰恰是在生活中不停上演着的家庭罗生门。
罗生门状态的本质是个体间彼此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冲突,人们喋喋不休争论着的目的不是探讨出事实真相是什么,而是维护自己,为自己辩白。
“Mom and I versus you and dad.”影片的第一句台词似乎就暗示了我们这部片子的主题,即家庭生活中个体力量间的冲突、团结和抗衡。
导演没有组织集中的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却在平缓的节奏与不动声色的细节中,把这些琐碎却尖锐的矛盾展现了出来,例如:餐桌上,少年问父亲狄更斯的《双城记》是否很好,父亲说这本书是好作家的坏作品,母亲却说他应该通过自己的阅读去进行评判。
父亲的文学创作处于低谷,母亲却在《纽约客》上发表文章并大受青睐。
小儿子希望成为一个职业球员,而不是父亲希望的成为一个艺术家,他说自己是艺术的门外汉。
母亲和小儿子的网球教练有了外遇,父亲则一直在后悔自己年轻时没能更风流。
少年和父亲同时喜欢上了父亲的一个女学生。
一家四口对打网球,父亲和小儿子对打乒乓球,小儿子和少年互打拳击的场景。
等等等等。
青春期躁动不安的孩子,与处在中年危机的大人,各怀心事,却又不得不共同面对家庭濒临分崩离析的困境。
他们彼此既抵触又纠缠,却谁都无力脱离——这种关系正像极了缠斗在一起的鱿鱼和鲸。
影片中少年提到,自己儿时与母亲一起去自然博物馆看巨型的鱿鱼和鲸鱼缠斗的标本,那画面让他感到无比恐惧,不由用手捂上眼睛。
这时妈妈会向他描述这个画面,他说,仍旧很可怕,但是没那么可怕了。
有的人说,乌贼与鲸象征着我们与生活,展现了”生活巨大的烦恼和猛烈的战争”,而我觉得,它们各自代表的是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双方,他们的争斗则体现出了大人在生活矛盾面前的纠缠和抗衡。
孩子由于自身力量的弱小,只能站在一边,处于观望的位置。
然而,这种剧烈尖锐的矛盾使得孩子难以直接面对和承受,只好捂上眼睛,任由大人其中的一方向自己描述画面,尽管这画面已经透过了大人的主观视角,不再是客观的事实。
影片的开始,少年站在父亲的一方,仰望着父亲的威严。
他崇拜父亲,甚至直接依据父亲的评价去和别人描述一本文学作品,而不亲自阅读;他把家庭的矛盾归因于母亲,指责她的出轨和事业上的虚荣。
而小儿子则站在母亲这一边对抗父亲,逃离父亲的房子去母亲家,反对父亲对自己的人生规划。
家庭的罗生门中,大人捧有自己的剧本各执一词,孩子则依从于其中一方的立场,临场助阵后,又借助其他的方式发泄属于自己的不满和苦闷。
譬如少年的抄袭风波,还有小儿子的喝酒。
生活以一种混沌的狼狈状态呈现,并且保持着惯有的状态继续向前,而最终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难堪的僵持的,是属于孩子的成长。
经历过第一次宣布分居的家庭会议后,影片的结尾当父母当着孩子的面又进行了一次争吵,此时的两个孩子没有仅仅在无力的哭泣,在计较猫归谁养,他们隐约已从父母的视角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个体。
哥哥替弟弟挡下了发脾气的父亲,弟弟主动提出让哥哥带走猫。
两个孩子似乎在大人的矛盾阴影下第一次产生了某种未有过的和解。
当父亲心脏病犯,巨大的身体轰然倒地,少年俯视着他,仿佛看见一个权威的倒塌。
他不再屈从。
影片的最后,少年一个人跑到自然博物馆,站在儿时不敢直面的鱿鱼和鲸面前,静静注视。
巨大的标本和他单薄的身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蓝色忧郁的光线在他年少的脸上投下阴影。
生活还在继续,如同眼前搏斗的画面,仍会让人恐惧和迷茫。
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敢于独自直视,一种独立的意识和勇气在慢慢觉醒。
他还会去生活。
并且在生活中,继续成长。
电影讲的是家庭中青春期儿子的成长过程。
听到成长历程你是不是觉得很无聊,叛逆小子通过一番说教或者煽情片段成为励志少年什么的…阿尼呦,故事只是呈现了生活中的琐碎平凡的小事,主人公也没有什么非比寻常的特性或是骇人听闻的悲惨遭遇,但我们可以看到儿子在成长中发生的变化。
也因为这个变化也是我们都经历过的,所以看起来很真实。
先介绍下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
父亲曾经是为成功的作家,性情暴躁,自大傲慢,观点刻薄尖锐。
母亲受父亲影响成为作家,作品发表在各处,获得好评不断,但婚内出轨。
俩人正处在分居状态中。
大儿子w应该是本片着重讲述的对象了。
从片头的网球赛就可以看出家庭划分出的小帮派。
w从小仰慕父亲,受到他很大影响,除在各方各面模仿父亲之外,对父亲的看法也从不考虑正确与否,全盘接受。
印象最深的还是在w回想起小时候和母亲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慢慢发现父亲看待母亲及其它事情角度偏颇,他去医院跟父亲商量想在本来是父亲日的星期六能去找母亲谈心却被父亲固执地拒绝,w突然哭了出来。
影片结束在w又去了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去的博物馆,亲眼看了自己小时候总也不敢看的鱿鱼和鲸的雕塑,它们可能代表着父母之间的争斗,或者一切原来不敢也没想过要去独立面对的事物,而他现在已经决定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了。
最后,关于小儿子,我还没有明白他的所作所为代表的意义…
和之前想象的大相径庭。
讲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很直白,很现实,很残酷。
Laura Linney为什么总是那么浑然天成,根本看不出表演痕迹。
承认这片子很好,值得花时间看,但遗憾不怎么好看。
http://jcfan.spaces.live.com/blog/cns!3D69232D84896C2B!2272.entry
很惊喜。
鲍姆巴赫自编自导,作为男性导演难得的体察女性和尊重女性。
影片里的男女立场可以达到分庭抗礼的地步,而且处理地比较轻松自然,结尾处也收地巧妙。
这个父亲的形象可以说是很典型和陈词滥调了:中年危机加剧了超强的自尊心,慕弱,各种懦弱与自怜的小情绪。
母亲和父亲关于挽回婚姻的对话感觉真是对极了。
男性总是试图着眼于最浅表可怜的部分,试图以低付出换得高回报,他们的心态是“我都这么做了,还挽回不了你吗?
”事实上,你这么做的动机和你做的行为本身都远远不够。
女性在此刻仍然是沉默的,她期待对方能够对自己有深度的理解与支持,但是每一次都会失望。
而你又不知道这种失望应该从何说起——因为它太巨大太深厚,早已经把自己吞噬了。
因此看起来轻描淡写地处理实际上非常有分量。
男女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例外就是有极少部分男性具备这个感悟力与善良的心——然后你有这个运气遇得到。
所以我的看法是,不要在绝大多数男人身上浪费时间——“一个人让你失望一次,就会让你失望第二次”。
从来如此。
劳拉·琳尼的表演非常打动我。
很喜欢她的表演,细腻醇厚,经得起反复推敲。
很难得的是,夫妻情感危机里贯穿的两个青少年的成长也难得地在这个短篇幅电影里呈现得很充分,把“鱿鱼与鲸”的意象镶嵌在里面,非常恰如其分。
说起来都是陈词滥调。
但是讲故事的方式,节奏以及镜头语言的把握让它成为佳作。
从BR那里拿来了这部片子。
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这么喜欢一部讨论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沉闷婚后生活的伦理片。
结果我却感觉自己深陷进去,不能自拔。
没有感到冷场就已经看到了片尾的那头巨鲸和乌贼。
男女主角的表演无可挑剔,convincing得甚至让我觉得他们就应该演得这样好,如果没有看Special Features中对他们的访谈,我就会觉得留着落腮胡的中年男子和穿着朴素眼神凌厉的中年女子就是片中的夫妻,就应当去勾引女学生,就应当教唆坏自己的儿子;就应当去偷情,就应当处于他的傲慢无理而无视丈夫的努力。
所以我也就理所应当的更加喜欢小儿子的演员,因为他的年纪和与其决不相符的成熟和符号化,我也就理所应当的喜欢大儿子的女朋友,那样的脆弱,富有同情心从而轻而易举的就俘获了我。
诺亚鲍姆巴赫_鱿鱼和鲸_20057.7《且听风吟》里面有个故事啊,鼠讲的。
海难发生后男人在救生圈上漂浮,女人在另一个救生圈漂浮,漂到了一起,第三个救生圈上是罐装啤酒。
他们就喝酒聊天、喝酒聊天,女人问:该去哪里。
男人说就这样漂着喝酒,等救援。
女人说不,她要游到荒岛等救援。
此后二人分开,她努力地划啊划。
男人漂着漂着就得到了救援,女人划到岛上也等到了救援。
特别多年以后,两人在一个酒吧相遇,女人说了:“游得时候因为害怕我是错的你是对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你死掉。
”《精疲力尽》最后米歇尔对帕特丽夏说碧池,琼那时不喜欢戈达尔,因为不喜欢跳接。
所以悲伤和虚无之间,伯纳德是选择虚无的那位。
这部电影很迷离,我喜欢它多于诺亚鲍姆巴赫导演去年颁奖季大热《婚姻故事》,后者怕是因其社会性展现更露骨反倒引力尽失,本片更真实就在于这家四口都是不爱将伤疤戳透的人。
观影过程十分消沉,像轻飘飘走在路上时周围发生些事情也和没发生差不多,我一边在注视什么东西也和没注视差不多。
皱纹多得爬行在表皮上,我通常不爱用洗尽铅华这种俗气的成语,但暂时也没能找到更准确的形容方式。
沃尔特这个角色能打动我的东西宏大细小都有,他的孤独和懦弱也并存在我身上。
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他芦苇一样,会把他人的艺术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爱情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立场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观念当做自己的,把他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
米兰昆德拉笔下雅罗米尔喊着“真实的生活在别处”,我从小到大也一直是这么相信的。
但电影里沃尔特对于父亲最终还是有两次离开的动作,看到父亲和情人拥攘时的逃出,和为父亲点完病房早餐后的告别。
无论对于他还是对于我都有那种时刻,独自看着玻璃窗里的前女友抑或是独自看着海洋馆里鱿鱼和鲸的巨大雕塑,鲍姆巴赫导演得以将这一刻准确地展现出来,我能被引致共振也非常感激。
一家子都太混乱,主题是要说啥
文学女青年,文学男青年养了两个坑双亲的后代。
"Don't be difficult" 那鱿鱼和鲸还真挺吓的,那么大!这部比起《婚姻故事》也差太多了吧??
每个人都有问题~
又是个没看懂的电影
#845|十週年。竟然致敬了跳接,不過這裡倒不討厭。對偽知識分子生活的刻畫,因頻繁依靠外部文藝介入而從生活本身抽離,乃至所有人物都陷入臉譜化的僵局。幾個有意味的場景設置也都在平庸的劇本中坍塌。角色之間艱難織構起來,不論作者還是觀者都不再有二十中挺切的情感體驗。
有病
【130430】冷门佳作!将青少年对性、relationship的困惑把握得太好了。里面每个人物感觉都好真实啊,这才是一流的生活剧本。很多桥段都要把我笑死。【结局没懂】
生活是鲸鱼,我们是乌贼。
相处最难莫过于谁都放不下骄傲,又时时念着那些嫉妒与偏执。一个家庭分崩离析时分外丑陋,自认精英的一群人把人性当作口香糖嚼到苍白无味。总有点端着劲放不下,又给不了致命一击。
我希望能抱着你啊,摸着你的头发,而不是这样困兽犹斗。
知识本身并不能改变人性的弱点,而离婚总是激发出人性中自私、残酷和脆弱的一面。与乌贼和鲸鱼不同,男人和女人还有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学习者去面对这场无法避免的纠缠。
孩子能从爸妈那偷学继承甚至遗传很多,但不能从Pink Floyd那直接摘抄,还算有品的独立电影。
对美式家庭肥皂剧毫无抵抗。但68分41秒的镜头连接失误太明显了
不喜欢,无感
三星半。
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很明显因此每个人的轨迹走向很可预料
爱情的本质就是极度自私~所以生孩子还是要慎重
但是看过很难受
看完好难过。琐碎杀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