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吓人,冲着女主去看的。
当中也确实在猜谁是正身,谁是二重身,谁是坏人,不过影片里其实没所谓好人坏人,毕竟二重身也是自己衍生出来的产物,在快结尾复盘那里确实拍大腿才反应过来,我还是看的不够仔细。
不过说有两个结局,我看到的倒是充满遗憾的那个,不知道还有个结局会是什么样子的。
看好以后我也在想如果我是女主到底怎么选择,其实人的一生不就一直在选择中度过,有选择对的选择错的,不管如何,都是自己的选择,既然做了选择就坦然面对它吧,后悔药没有意义啊
看厌了美式恐怖片中经常出现的鬼宅,地下室老古董,血腥僵尸杀人魔,无脑大波白妹,final girl等等,不如换一部日式恐怖片看看。
日式恐怖片总体来说却更擅长于心理恐怖和推理氛围的营造。
虽然视觉音响效果比不上现在的美式恐怖片,却也少了一份简单粗暴,从而更为耐看一些。
《二重身》改编于青年作家法条遥的长篇悬疑小说Bilocation,2014年1月在日本上映。
原著曾经获得角川书店17届恐怖小说长篇奖。
原小说标题是“同時両所存在に見るゾンビ的哲学考”,既然对二重身僵尸已经进行哲学考量了,那原著的立意也并不仅仅只是要吓唬吓唬人而已。
当你有了一个分身,他(她)生活在离你不远处,和你的音容笑貌完全一样,和你有着一样的记忆和生活习惯,并且时时过来左右你的生活的时候,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恐怖。
就像唐僧观音也分不清楚真假美猴王一样,电影中的观众也一直都在判断哪个是本体,哪个是分身。
当然,一模一样的人在电影小说中已经屡见不鲜,今年的电影The Enemy, The Double都是讲人格分裂或是真假难辨的。
而这部日本电影有趣的地方在于,不是一个,而是有四五个人都有分身,这四五个人因为各自的性格原因或是社会原因形成了分身,而每个分身又有自己的行为动机,绝不雷同。
这样的话,四五个本体分身在一起或真或假的互动就很有嚼头了。
千篇一律的见人就咬的简单僵尸模式被彻底清除,导演一直通过电影本身的剪切和道具有意无意地让观众落入圈套。
当你看完一遍,恍然大悟,再回去看一遍的时候,你又会发现,这些美丽的诱饵是精心设计的,整部电影的条理脉络还是相当清楚。
电影最后也提出了所谓分身与本体哪一个的存在更为实在的哲学问题,虽然这样的思考还是简易版的,但已经超越了一般的商业电影。
电影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由于成本所限,电影味道不是很浓,摄影/音乐/音效等都不太考究,有点像加长版的电视剧。
日本电影最近很多都是这样,可能受国内文化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和五六十年代的黄金时代相去甚远。
另外,虽然海报片花归于日式恐怖片,但恐怖元素营造不足,悬疑推理的元素完全占了上风。
所以各位女士可以放心观看,而要寻求感官刺激的观众可能会有所失望。
女主很漂亮,导演叙述很啰嗦。
如果精简一些,会很好看。
分身就是我们的遗憾,如果当初我们选择了另一个路线,我们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如果我们读了金融专业,中文专业,物理专业,我们的工作是否完全不同。
如果我们勇敢的爱了那个你喜欢的人,坚定的,我们的人生又会是什么样子?
日本人是认真思考了很多东西的。
电影值得推荐。
确实有点啰嗦,好几个人物,完全没用意义。
影响女主故事的主线。
1.世界上出现了另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这样的设定并不新鲜。
在互联网和克隆技术的当代背景下,很多电影都利用和摘取了互联网本身的复制、可无限重复的特性,以及对于克隆的恐惧感,生发出了众多类似的主题。
比如那部英剧《黑色孤儿》。
但《二重身》并没有走向科幻路线。
其实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励志电影,只不过包裹了一个幻想的外壳,搅拌了一些轻恐怖和悬疑的元素。
2.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很多个自己,在不同的人面前分别表现出不同的样子,而在独处的时候会变现出更加不同也更加真实的样子。
但是,最终,这些多重身份和多重内心都会相对一致地统一到我们的肉身上,表现出一个大致可被众多人一致认可的“独一”个性。
但这并不意味着,内心的另外的自己就已经泯灭。
《二重身》把内心的自己放大,抽离于肉身,并进行了外部重建。
3.分身其实都是本体的欲望投射,甚至是秘密欲望的投射。
警察加纳一直谨小慎微地工作,对上司卑躬屈膝,但仍被责骂,他一直有杀死上司的怨念,当忍无可忍,他内心的戾气终于外化成自己的分身,杀死了上司并且一直以暴力的形象出现;主妇面对着自己身患绝症的儿子,在痛苦和母性之外,内心也开始生发出杀死儿子以便得到解脱的隐秘想法,她的分身一直在试图帮她完成这个诡秘的愿望;而主角忍则一直在梦想和现实而琐碎的生活中艰难抉择,她陷落到了成为画家的梦想和成为主妇的安稳之间的缝隙之中。
4.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讲,这部电影所描述的无非就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紧张关系。
5.最初,拥有分身的人都对分身产生了极大的恐惧感,当本我真的出现在自我面前,自我就开始不愿面对真相。
所以,所有人的态度都是用对抗的方式对待分身,最极端的选择就是将分身杀死。
但一次次的失败证明了这种方式的不可行。
那个分身者组织的创始者饭冢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超我”的象征,他洞彻了本体与分身之间的紧密联系,看出只有接受分身,面对分身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与安宁。
6.饭冢想对这些本体讲清楚的是,其实,从本质上讲,根本没有什么本体与分身,只有现实中的自我和头脑中的自我。
有时,两个自我会冲突,有时两个自我会和解。
我们必须明白,作为人,唯一的出路就是接受本我,面对内心的欲望,面对欲望中的善与恶,接受全部自己而不只是活在对自己的想象和形象构建之中。
7.饭冢所采取的方式是不同的,对于情绪极端的个体,比如警察加纳,他只能通过杀死本体的方式让分身同时灭亡,因为本体的怨念不除,是无法单纯让分身打消暴力的;而对于忍,他则一直希望能让分身与本体相互和解。
他自己有过痛苦的经历,他不想再次面对那个情景的重现。
但忍经过自身的剧烈挣扎之后,仍然重蹈覆辙。
这是个悲剧性的结局。
但另一方面,在选择从阳台纵身一跃之前,忍总算也明白了饭冢的深意。
8.这部电影一直在几个维度上撕扯,某种程度上削弱了想要表达的深意。
有时,导演想构建一种温情和解决方案,比如在结尾部分,忍在两种身份间抉择的时刻,甚至成为了心灵鸡汤式的直接阐释,但刚要和解,却又走向了死亡的极端;比如对于警察加纳的设定,如果一直延续这种处理方式,则可以把影片的黑色主题更好地延续下去,但也没有做到;而饭冢自己过去的痛苦经历某种程度上又称为了滥情的桥段。
这种种处理方式是这部电影的失败之处。
9.有一些小的细节做得还算不错,比如忍一直在漱口,她戒烟之后仍觉得口中有烟味。
从这个细部来反射另一个自己,仍处于追逐画家梦想的自己的状态。
但电影中仍然有一些过于繁杂而无效的信息,比如对于组织聚会地点的诡异布置,对于红绿房间分布的叙述诡计等等,并不高级。
10.总体而言,这部电影用相对有趣的方式阐述了一个哲学化但也有些陈词滥调的主题。
当你明白了那个想要阐明的主题,那些营造的氛围和设定的场景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这是这类电影亟待改进的部分。
放了很久的电影了,之前被电影的名字简介以及海报画面吓到了,一直放着不想下手,今天得了空看了看,发现真的是蛮不错的。
电影开头出来的灰暗色彩真的让我以为这是一部很纯粹的惊悚片,本着对惊悚片的热爱大胆看下去。
刚开始,混乱的片段,纯白色乱转的吓人的眼珠,不解的剧情,槽点满满。
不过,接下去真的就不一样了,前半部分会被一些没看完或是看不懂的观众找到好多bug,但到了后半部分,知道真相了,知道了饭塚的真正目的,这些bug也就消失了,一切谜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桐村忍其实是一个可以称得上悲哀的人,她的世界里只有画画,但画不出能够拿去参赛的好作品这又让她非常痛苦,纯黑的画作带着孤独和绝望,这时候二重身出现了,桐村的生活就此改变。
高村忍认识了丈夫胜,和他结了婚,并因为他而改变了自己,变得柔软阳光内心充满爱,画出了与本体风格截然相反的《窗》,拿了奖,并且心甘情愿的让本体继续高村忍的生活。
加贺美说:如果那时候你开了门,或许和胜结婚的人就是你了。
但是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如果。
桐村很孤独,一直都是,最后她望着自己的画室流下了泪,她没办法和一个从来没有见过的男人结婚,没办法画出那副《窗》,没办法看着自己的二重身过的比自己好,没办法再活下去。
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三田村小百合一样的结局,死亡。
电影是双结局,本体结局一样,都是选择走向死亡,但不同的是,二重身一个死一个活,我更喜欢第二个结局,因为新生命的到来,她活下来了。
水川麻美的演技非常棒,眼泪落下的绝望和孤独似乎让人已经知晓了本体的结局。
有一件事是真的 我爱你
文/曼佳我记得很小的时候,躺在室外的竹床上,仰望漫天的繁星,在小的时候乡村的夜晚那是常常能够看见的,有时候能看到流星划破长空,消失在天际。
据老人说,是有一个人死了,于是天上就出现一颗流星。
有时候看到流星雨的时候,甚至会想到好多人的生命消逝了啊,也会在猜想这漫天的星星中究竟那颗是属于自己的那颗。
或者和小伙伴一起选最亮的是哪一颗,为了定位常常要争辩很久。
那时候就会思考初级和终极哲学问题:我为什么是我?
我的外貌和生活为什么是这样的,如果我是另外谁谁那样的,那个人会是我吗?从没人解答,也从没有答案.那个时候我们其实开始对生命好奇,也对自己好奇.也曾经想过,镜子里看到的我是这样的,这世界上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长得和我一模一样的人,和我想的一摸一样的人存在.虽然我不认识这么一个人,但是我总觉得会有.小的时候也希望能找到这么一个人,那么我不就是好像成了双生子,那么一定是很有趣的吧.我想这个问题肯定很多人设想过,不然不会有这样类似的好多电影出现.比如法国电影《两生花》和日本电影《二重身》,几乎都是探讨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世界上如果真的有那么一个和你一摸一样的人存在,你会有什么感觉。
法国电影《两生花》讲的是两个名字一模一样的女孩,有一模一样的生活习惯,一个住在波兰,一个住在法国,都很有音乐天赋,都母亲早逝,都有心脏病,前者选择了音乐表演道路,后者选择了做普通的音乐教师。
不过她们从不相识,虽然法国女孩去波兰旅行的时候她们在广场上有碰面场景,波兰女孩看到了法国女孩,法国女孩后来在自己的摄影照片中发现了波兰女孩的存在。
电影就是围绕着这两女孩的片段的生活展开,当波兰女孩在音乐会上独唱的时候心脏病发作突然死亡,而此时正在和男友做爱的法国女孩突然感到心痛和悲哀,然后对自己的父亲说:我感到了一个人的孤单。
他父亲说:大概你心里的某个人消失了。
是的,一个人消失了,她不知道是为何。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世界上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人,你与她心灵相通。
在灵魂的世界里彼此陪伴,当其中一个消失的时候,剩下的那一个,也觉得自己消逝了一半的生命,有难以言说的孤独。
按照这部电影的诠释,这世界上其实真有一个一模一样的人,合起来其实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其中的一半选择了内心所向的生活,一半选择了现实妥协的生活。
然而按照灵魂的选择也许是冒险的,而按照现实的选择也许是无奈的。
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会感到灵魂缺失的孤单,而选择灵魂生活的人却并不曾意识到自己有所欠缺。
总而言之法国电影的调调相当地悠长,对于这世界上一模一样的两个人的生活诠释很模糊晦涩,很难一言尽之,也许遇到那个一模一样的人,只是表明自己与灵魂的重新相遇而已,有灵魂有现实,生活是丰满的,没有了另外一半,人都是不完整的。
而日本电影《二重身》对出现的一模一样的一个人的故事,相对来说却惊悚得多。
二重身,也就是本身和分身吧。
一些人偶尔发现身边有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出没,周围的人也认为他们完全是同一个人,但是其中一个身体,发现那个人干的是自己绝对不会干的事情,这些人很为分身的出现感到担忧甚至恐惧。
其中有警察,努力画画参赛的女子,大学生,还有孩子重病一直住在医院的妈妈等等。
这些人在现实中看到有自己分身出现的时候,不是我曾设想的感到惊喜或者好奇,而是感到非常害怕,因为那些分身完全不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他们长得和自己一模一样,但是好像完全又不是自己。
经过一层一层的悬疑设置,最后终于让我们知道,那些分身,其实与本身大有关系。
原来,所有的分身之所以产生,他们是本身的精气的一部分,是本身不曾意识到的自己的某部分灵魂或者怨念,随着本身的某种强烈的意愿像烟雾一样地产生组成,某些时候也会像烟雾一样的消失,本身分身相聚的距离不能超过1.5KM,之外分身会不存在(本身的气场范围之内吧)。
比如隐忍的警察他的分身就是暴虐狂,见人就想揍想杀,有创作压力并对自己感到狂躁焦虑的女画者的分身是一个有丈夫爱的家庭妇女,过得平静而充实;嫌弃自己长期卧床的病孩、偶尔想杀死孩子得到解脱的妈妈的分身是一个想方设法从医院带走病孩的女子;学生的分身似乎比本身更为勇敢而莽撞。。。
总而言之,那个分身虽然让本身感到很惊悚,因为他们做的事情都是自己曾经有过念想但是未曾实现的部分,但是这种念想又不能是真正发生在生活中,否则会带来一种不能调和的麻烦,比如警察分身真杀了自己痛恨的人,那么真身在现实中就无处藏身;分身的家庭主妇结婚有丈夫并不再有比赛的压力,然而这不是想在绘画界功成名就的本身真正想要的生活等等,就像我们普通人虽然想在真实的生活中干某些平实不太敢干的事情,但是只是偶一逃避的念想而已,真的有机会这么干的话,又好像与现实的生活次序相违背,又显然并非真正是我们想要的可以承受的结果。
因此这里面所有的分身,都给本身带来了无尽的麻烦。
分身让本身感受到了某种威胁,而分身因为不过是某种欲念,所以分身虽然与本身是与影随行的,他们会凭空出现,但是不会凭空消失,就如同我们的某种一时的欲念并非产生一次就会消失。
本身的任何记忆和身体的变化都会在瞬间复制到分身身上,而分身本来所产生的新的灵魂和记忆却不会同时复制到本身身上去。
因此,分身的身体虽然来自于本身,但是灵魂却与本身相差很远,就像我们的潜意识并不能被我们自己所控制。
于是就相当于长得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思想和灵魂,所以当本身看到分身的时候,那感觉不是惊喜,而是惊吓!
因为发现自己的灵魂深处还有隐藏的这样一面,却被彰显出来了,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将它遏制住。
分身虽然来自本身,但是已经完全不是本身,他们在自己独立的灵魂下做了自己选择的事情,警察的分身暴烈成性杀人后,当然警察本身只能亡命天涯,为了制止分身的继续无法控制施暴,只好杀死本身了结这一切;女画者的分身做了楼下邻居平庸而安静的妻子,但是这是有追求并有社交自闭的本身完全不喜欢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同时她也为自己的人生感到非常挫败,于是选择了跳楼自杀;病孩妈妈的分身最后杀死了本身,这样她就无法再有杀死孩子的念头,当然她们一起消失了。
前三个分身都由于自己本身肉体的死亡而同时消失了,只有那个学生的分身选择了与本身共同存在,大概因为他人生经历尚且简单,他的灵魂没有复杂到需要走很远,没有本我和自我之间的截然矛盾,所以和谐相处变得可能。
或许,其中警察的故事预示理性与感性的冲撞、画者的故事预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妈妈的故事预示人性与道德的纠葛等等,这其中的每一个人,都让我们看到的自己的某些隐秘。
日本人果然会制造恐怖气氛,这一个让我们小时候曾经设想过这世界上有一个一模一样的自己出现的可能,被电影描绘得很惊悚。
当本身看到分身的那一瞬间,每个人都感到的是一种寒意,而不是一种欣喜,而其实并不是每个人的分身都是残暴的,但是分身都让本身感到了某种威胁,把某一面直接暴露在外。
分身的残暴让你意识到你自己的可怜,分身的成功让你意识到自己的失败,分身的善良让你意识到自己的黑暗,分身的勇敢让你意识到自己的懦弱。。。。
镜子在这部电影里也是运用得很多,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其实那些分身并不是别人,它就是镜子里另外一个自己。
有些时候,它会跑出来,影响你的生活,甚至可以毁灭你的生活。
而它,就是你灵魂深处的某一种强烈的欲念、冲动或者潜意识。
如果现在,我们还能做一个小时候的梦,有朝一日遇到世界上那个和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是会感到惊喜,仿佛世界上我们找到了双胞胎的另外一半,从对方身上可以更好认识本我?
还是会感到惊悚,原来自己的灵魂深处藏着这么样一个以为不认识但是其实并不陌生的一个人,如今拿出来看却会让自己感觉那么不堪?
那些隐藏在我们灵魂深处的另外一个我们,到底会是阳光的,阴暗的,积极的,还是灰暗的?
也许这世界上所有的真相不能大白于天下,因为面纱一旦解开,也许绝大部分人都承受不了,因为那其实都是苦苦隐藏的另外一部分秘密。
这一点实在也是太不可思议了。
也许,每个人只有向内看,仔细审视自己的内心其他需求,并找到化解现实和内在之间的矛盾,本身和分身才会真正和平共处,对于我们自身,也不会因为冲突而带来毁灭,这样才会是本我的安全吧。
当出现极端矛盾的情绪时,会生出二重身,类似于第二人格,只是这个人格可以被他人看见,甚至在真身附近,可以作为一个独立人而存在。
当你遵循内心矛盾的另一面去做时,会形成不一样的人生,也就类似于上帝掷骰子。
二重身是由本体分化而来,所谓另一个自己。
但马上她就不是你了,因为她拥有了另外的经验与记忆。
而人是由记忆与经验构成的全部。
你只能是当下选择的那个唯一的你自己。
起初以为是绘画和丈夫之间的两难抉择。
到最后,啥玩意啊,选了男人则梦想、婚姻双收,选了绘画则一事无成。
我并不反对“让女主走出封闭的世界”这样一个主题,但在这部电影里,感觉完全就是扭曲的。
同样主题的两幅画,凭什么高村忍的画被认可,然后桐村忍的画就是抄袭。
这部电影应该是“选择”的主题啊,而不应该是“爱和拯救”的主题啊。
强行将桐村忍生活弄得一团糟,不敢向外接触,然后画的画也被界定为抄袭,然后就为了桐村忍最后要跳楼的结局?凭什么她就要跳楼?凭什么一心扑进绘画里,最后还他么被认为主题抄袭?凭什么就不是高村忍抄袭?就因为高村忍被男人拯救了?结局也是,两个结局。
一个是桐村忍跳楼了,高村忍随之消失了。
另一个结局恕我两种理解。
一种是桐村忍跳楼了,高村忍成为了主身,继续生活下去。
很平庸的结局。
另一种理解是,高村忍跳楼了,桐村忍代替高村忍继续和丈夫生活(应该不是这样,毕竟女主还是有一个看自己手会不会消失的镜头的,但不确定)。
但如果是这种结局,是最让我觉得恶心的,就像桐村忍说的,凭什么要让我跟一个不认识的男人结婚。
结尾的主题,让一个值得7分的电影,变成了及格以下(虽然目前也是7分,但我完全觉得不值)。
人分三种 自我 本我和超我 撇开后者 电影重在刻画自我和本我的关系 本我可以独立于自我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与其立于同一时空存在 同时在自我消逝的那一瞬间 本我也将不复存在 这是主线 其次本我可以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实现对自我的虐杀 同时让自己毁灭 另一种情况是两者充分沟通为了同一目标而达成和解 这是支线剧情想要诠释的另几种情况 最后女主跳楼结束了一生也在告诉人们 当本我升华回归理性是可以兼容自我 处于一种最佳平衡 但是虚幻 而自我一旦失去理性 则实是毁灭
二重身产生的原因——当本体过于压制一种感情而陷入矛盾时,二重身出现。
内在特点——代表了被压制或占弱势的情感特点,本体的主情感基本与其对立。
记忆——拥有本体记忆,且只有分身可以同步本体。
外在特点——可消失;单向接受本体相同伤害;正常人镜中看不见他们,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结论二重身和本体实为一体。
也就是说,分身消失时,是回归了本体中,此时,共有记忆。
本体忍被警察打伤时分身没有和本体分开,所有分身的记忆没有出现混乱。
关于在六楼作画却没有相见的问题。
记忆有保护机制,所有的分身是本体为了满足必须舍弃却又极度渴望的情感诉求而产生的,所以,他们的存在本身为其目的服务,也是有保护机制的。
1、目的至上。
在没有发现自己是分身前,产生的原因永远是他们行动的理由。
所以,最初,警察分身出现必伤人,门仓的分身永远只想带走孩子,而女主只在和丈夫相关时出现。
2、本我意识。
本体不知道分身的存在,分身认为自己是本体,且不知道本体的存在。
3、分身规避本体。
所有的分身,都以在本我周围不相交的轨迹为原则,除非因为其他因素而改变。
对于女主,除了被人认为刚见过,却没有自己见到过分身。
(1)两次相见。
第一次是镜子前,被告知一切强烈怀疑,心里产生想要见到证据的愿望(也就是分身相应主体渴求);另一次是分身找她谈话,也就是分身明白自己的分身身份,获得自我后的主动行动。
(2)住在5、6楼却没相见?
况且结婚后分身改名,女主本体克制的就是交往的情感,种种原因,使外界发现几率降低。
(3)6楼共同作画却没发现对方?
那幅画是分身在知道自己能力和身份后才画的,完全可以在本体出门时进去作画在在她回来前消失。
之前的画没细看,如果不是水彩可能也只是共享记忆。
按照上面的机制分析就是,忍的分身很特别,是源于对交往的渴望,也就是,舍弃画画,过不同的生活。
产生于对不同生活的向往,加上本身对于分身的排斥和对绘画的执着,分身完全有理由和本体避开在画室的时间。
至于没发现分身的画作,画室除了她在画的都被画布遮盖了。
女主几次出现都是分身、主体你前我后,想到那个1.5km和23点几几分钟,挺讽刺的。
数据若是真的,也就是队长在大家不之情的情况下做了实验。
每个人的分身都是由于某种压抑的情感产生,或是灰暗,或是含着期望,但是因为忽视和不正面,导致了本体的灭亡。
最后说说队长之死,我一直觉得队长搞这么多出于善良,实际却加深了矛盾。
这行为,和女主最后的谦让一样,一个让人唏嘘一个让人心寒。
我只觉得是名为牺牲的自我满足。
这部电影,细思极恐,却也让人不禁思考。
唯有直面自己,才是正解。
想法挺好的,唯一让我觉得不喜的点是角色太多,东绕西绕的,讲的忒复杂了
猜到结局的同时居然还能有不少惊喜和并在后面带来了充足的期待,已经很难得了设定上和逻辑中有不小的漏洞,不过无伤大雅,最大的缺点是日式小成本悬疑还想搞成文艺电影中的那股墨迹劲,删减上个半小时绝对没问题
这啥?
都猜到了啦
一心一意努力画画的本体没有成功,最后谈恋爱结婚改变画风偶尔画画的二重身反而拿奖了?最后二重身还想让本体给一个从没见过面的男人当妻子?尤其是第二重结局,本体放弃性命反而成就了二重身?好恶心好绝望。
2015.07.01 不错看,以及小技巧还是挺有趣的,只是居然是双结局,没想到。
说这片BUG太多且没有逻辑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耐心看完就着急开喷的,二是实在智硬活生生把自己给绕晕的,你们可以捎带着余额为负值的毁灭性双Q回炉重造惹咳
看的好累,老说看到后面就懂了才一直等到后面,还说人家说有bug的是脑子不够,就当我脑子不够吧,来来回回看着烦死了,乱七八糟的,海报上女主也太像kame了
双重结尾的寓意很好,你想当成奇幻悬疑片就看第一个,你想当成人格的分裂并取代就看第二个。自我矛盾冲突剧烈的时候我们就会被自己的分身取代、再取代、取代...事实就是这么残酷。
“规则只有两条,很简单。”人生要么坚持,要么告别过去往前走。
……打开门找到老公的二重身才能画出好作品获大奖走上人生巅峰,然后二重身还选择了做家庭主妇把画家名号给了本体,本体还莫名其妙想不开自尽了?本体死二重身就没了,那好几个二重身为什么要杀本体,多想死啊?举枪的也不知道照下镜子,这个设定在这种时候跟集体遗忘一样,还有黄毛莫名其妙跟二重身和好杀了领头人也是一头雾水,故事没讲清楚草率结尾,还突出一个爱的伟大?
现在想想,这部已经在最近几年中日本恐怖片中算不错了!
这时间不如去知乎看人编鬼故事
看的时候有个人说在酒吧看到我了...
和手塚治蟲某則短篇很像,自己和自己的複製品協商共過一段日子,卻發現有難同享有福難當。是說那個女畫師得不了獎,是不是就是因為她太少進畫室…..
除了细节还没处理好 还是不错的 麻美姐姐演技好多了诶~不过Takito的脸还是那么杯具
设定语焉不详,故事相当抓人,恐怖处有毛骨悚然的观感。双结局一绝望一希望,还是觉得没有希望的结局,更加符合故事的基调。
所以说,二重身的本身控制不住一些情绪才出来的
恐怖惊悚元素和颇有社会意义的主题内核相得益彰,虽然情节中不乏让人感觉智商捉急的地方,但是不论是节奏、氛围还是表演方面都是可圈可点,好想看看原著呢!
漏洞突破天际 但设定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