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JD,为了方便我一直都叫他“京东”。
2017年初我看了这部小说《乡下人的悲歌》,在四月份的时候我第一次和别人聊起这个故事。
她是朋友介绍给我的相亲对象,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
因为酷爱文学,所以我们的聊天当中总是少不了各种书籍,电影等等。
她的英文不好,而我当时读的就是英文原著,所以为了方便和她聊天,我就告诉她故事的主角叫“京东”。
能拍出电影,我很开心,迫不及待地想看一下电影。
然而看完之后,我意识到这部电影传达的主题,与我当初在书中看到的反而不同。
三年过去了,很多情节我都不记得了,但还是想想说说电影与书籍的区别,以及我能从电影中观察到的“乡下人”。
故事的主要发生地点在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市,而京东的妈妈是一个瘾君子。
有一个背景希望大家了解,辛辛那提是全美十大毒品泛滥城市之首,各路瘾君子以及对应的戒毒所也非常之多。
京东的妈妈”N进N出“戒毒所也是有原因的,想想你在这样的氛围中如何能够逃脱毒品的诱惑?
就如同你坐在苹果园里,时刻告诉自己我今天不想吃苹果了,可是到饿了渴了的时候你难免伸手摘下一个,迅速解决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然而,你也要知道,在Cincinnati这座城市里,有著名的世界五百强公司通用-电气,宝洁P-&G,还有很多金融公司。
尽管处于铁锈地带,但是这座城市因为这些国际公司而繁荣,人员流入以及种族融合要想当的好。
富裕的中产月薪15K美元,公司高管的就更不用提了,然而这里仍旧有着巨大的贫富差距。
朋友讲一位黑人小姐姐买不起二手汽车,只能趁着天还没亮的时候就搭乘公交车前往公司上班,作为公司的临时工前台,领着一个月1K多美元的薪水。
我曾经在辛辛那提生活一年,美国同事们称我们生活的区域是当地比较好的,无论是从治安还是从物质设施上来讲。
而middle town则不然,一位快退休的美国同事告诉我他居住在middle town,但是他去收房租的时候都是要带着自己的枪去的,生怕租客赖账或者有毒瘾的人克制不住自己。
剧中出现了很多家庭草坪的场景,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很多草坪都是没有修剪的。
美国人,尤其是中产阶级,非常看重草坪的修剪,因为那是人家的脸面。
这点如同东北人的大院子,要是夏天的院子不干净,不规矩,冬天的院子积雪没有清理,就会遭到周围邻居的闲话,懒惰埋汰等等都是用来磕碜人的。
我的美国同事曾经对我说:”我们美国人太无聊了,春天的时候买草种子,种下,施肥,洒水,然后隔三岔五就去cut the grass。
“听起来有点和头发相似,乱了发型,也就没了面子。
对于京东一家,如果你连吃饭都是个问题,那割草似乎并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情。
剧中有几处很直接地提到金钱,比如京东的学费,比如京东帮妈妈刷卡支付收容所的费用。
细节还有一点,京东给了好几张信用卡,然后分别刷不同的金额。
因为京东是学生,以这个身份来申请信用卡其实很难得到大额的信用,以至于在日常生活中应付大额支付必须要使用多个信用卡。
那么1000美元算不算是大额度呢?
算的。
比如discover的信用卡对于学生的初次申请,一般也就是1000美元。
还有几处并不是直接提到金钱,比如姥姥支付了计算器费用,以至于没有钱支付了药片和食物。
药物在美国本身就很贵,在没有医保的前提下,一瓶日常用药可以上千美元。
食物给我们的感觉最为明显,第一这种感觉最直接,第二它能深深体现出姥姥的窘困。
美国的食物极其便宜,麦当劳等快餐店很多时候会提供1美元2个汉堡的套餐;大型连锁超市里的食物单价也便宜的惊人;如果你能够在这一天里找到任何一份时薪的兼职,那么你让自己温饱是没有问题的。
京东和姥姥的处境,尽管有些夸张,但是也不无道理:老幼都没有工作能力。
电影中和书中都大量出现脏话,这算是文学与电影的一致,其实也符合京东的背景。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人,孩子学习脏话是非常容易的。
受教育程度极低的父母,并不会认为自己对孩子的影响,更不介意孩子学习。
何况在这个家庭里,三代人似乎没有一个文明人(除了姐姐)。
姥姥对母亲的谩骂,母亲对京东的责骂,以及京东反抗姥姥和母亲,污言秽语随着当时的感情直接从口中喷出。
凡是融入到这个家庭里的人,无不充斥着争吵和秽语。
姥姥,母亲,京东,母亲数任男友,以及京东的伙伴。
而面对母亲这个角色,店员,护士等等,都不得不”骂回去“以反抗这个角色。
在和我美国同事交流的时候,无论是本土美国人,还是移民的华裔,都对子女的言语有诸多束缚。
当我在和mentor的儿子聊天的时候,聊到兴奋点他飙出副词性质的脏话时,mentor和他的夫人都告诉他要注意语言。
尽管我没有觉得冒犯,因为当时我在脑海中翻译出来也不过就是”TMD“以表达自己的强烈感情和表达英语词穷罢了。
想想我们的周边,不也是这样的环境吗?
如果父母忙着生计,大概率不会关心孩子的成长。
我的记忆中有三处难以忘怀的。
第一处是母亲想开车与儿子同归于尽。
如若不是什么深仇大恨,不至于要杀了自己的儿子。
其实这部电影并没有完全展示母亲的疯狂与堕落,记得书中更是提及了母亲对他的大骂,对周围人的怨恨,对毒品的依赖,对家人虚伪的承诺。
更让人觉得怜悯同时又想放弃她的就是,她不停地更换男友。
她似乎为了寻找爱或者得到关怀,然而碰到渣男的时候,她会直接承受痛苦,因为渣男能给的只是伤害;就算碰到了愿意一起生活的,她就会因为毒品,相处模式的暴烈,最终还是被残忍抛弃。
她永远得不到她想要的,所以她会讲这些结果归咎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京东就难免受到责难。
第二处在电影中并没有展现出来,我能回忆得到的就是姥姥拿着枪指着母亲,告诉她永远不得踏进她屋子半步。
想想一个家庭要是走到如此地步,那这个家庭是又多么的四分五裂,是其中有人做了什么深仇大恨之事呢?
影片不停地插入年少京东与家人的生活场景,而且还稍微引入了姥姥年少时是如何对待母亲的。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姥姥无知暴躁慌乱地走入婚姻,作为女儿也无意识地走了母亲一样的路线,甚至更加惨烈。
而京东的姐姐似乎也没有逃脱出这样的人生轨迹,好在组建的家庭还算和睦。
男性家庭角色在这部电影里是缺失的,姥爷没有几句台词,早早领了盒饭;母亲的男友换了又换,根本达不到父亲的家庭角色;唯独京东一人,在这个家庭里还勉强硬撑其男性的责任。
第三处在电影里并不明显,京东驱车回到老家以及带母亲从医院出来所看到的一切,对应着书中结尾中他故地重游的那一部分。
京东在多年后回到老家看到的是,这座小镇和他年幼时的破败和无知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什么改变。
少年们无所事事,依靠一些恶趣味打发时间;中年们固守着曾经的职业,没有给生活带来生气,也没有给孩子们更多的教育和希望;老年们依旧发呆,坐在自家的门前或者沙发中。
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当时也在思考,我的家乡不也是这番场景吗?
如今很多人都说”回不去的家乡“,其实也就是这番景象。
除了复杂的乡邻关系之外,就是家乡的没落,破败,毫无生机。
想要拯救物质其实并不难,但是想要拯救心智则另当别论了。
在读《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之前,我对美国底层人民的了解很少。
而在读完《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之后,反而更能理解底层人民的挣扎。
二者不同之处在于宗教对家庭的影响,相似的之处反而都是:教育和家庭。
京东的家庭充满暴力,伴随他成长的没有太多积极向上的东西,反而是他自己在这破烂不堪的环境中努力前进着,读书,从军,大学,最后走入了中产。
在法学院毕业后,其实他在律师事业上也前进过,后来进入了投资领域,也和家人搬去了搬去了俄亥俄州的首府,直到电影中提到的,他们全家都定居在了辛辛那提。
在写完这篇影评的时候,我也在想我自己。
我出生在的东北铁锈地带,虽然并不是铁锈的一员,但是东北二十年来都面对着hillybilly同样的境遇,工作和人口大量外流,教育质量的下滑,以及农场模式的尝试,都迫使原本并不富裕的东北人面对京东家人所面对的遭遇。
我曾一度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教育让一代代脱离物质和精神的贫困,但近几年来我慢慢地打消了这个念头。
除了政府的责任之外,家庭与个人也非常重要。
电影里还有两个小细节,我觉得对于我个人蛮有意思的:1,京东竟然晚上开车到第二天早上去面试。
我曾经从辛辛那提开车到华盛顿DC,一整天都在高速上狂飙,只有广播和手机里的音乐陪着我,但仍然感觉疲惫不堪。
可是,京东竟然可以第二天神采奕奕地面试。
2,当京东和女友陈述自己的家庭情况的时候,女友更多地选择一笑而过。
我想这应该是美国人的普遍观念吧,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而不是两个家庭的事情。
What wrenched my heart is that because he eventually made it that his story can be known to people. If he didn’t, that would be a whole new story for him, but the same old story for people who share similar background with him and who is probably repeating their parents’, their great-parents’, their great-great-parents’ way of life. He could become one of them if his grandma did not buy the calculator for him; if he stuck with the clan of teenager who did nothing but misbehavior and vandalism; if he did not have his grandma on his back. A slight deflection could do him wrong and will never pull him back. The gravity in a place as small as Hillbilly, in a family as messy as his is just too heavy to escape from. If you successfully escaped from them, you’re lucky and gifted; if you can’t, no blame can be placed on you because no one would blame on the gravity for gainsaying our possibility to fly.I can absolutely resonate with him because we share similar background even though we are from different side of the world. I got very emotional seeing him being helpless when he didn’t know the right order of forks and knives on the dinner table so he has to turn to his girlfriend for help. Being one of the best students in the class, not being able to let ourselves to lose control, having parents who attach importance to our education, we are one of the luckiest among our peers. Some of them already deflected from the normal path and stumbled into a life to be forgotten in suffering, while we’re still lucky enough to see a bigger world, or at least have the chance to see to bigger world. You could say it’s a typical American style chicken soup story. A happy ending probably already has enough to say about its inherently chicken-soupish style, I still gladly take this chicken soup as a special treat tailored for me and people like me or him, JD Vance.Hopefully for everyone alike, for everyone who is currently struggling, this will turn out to be a eulogy in the end.
我觉得挺好看的。。。
看哭了。
感觉他们挺苦的。
当然客观来说咱们的底层更苦。
打娃自然是随便打没人管😂。
这个片子为什么很多人觉得是给保守党站台。
当年这书出来倍受左派推崇啊。
这里面也没太多工厂倒闭,非法移民这些内容。
只有爷爷那一句吧。
我觉得他家庭悲剧的一大原因是,生娃太早了。
外婆妈妈都是十几岁,未成年生娃。
照顾小孩,赚钱,没法读书找好工作了。
问题是为啥要生下来?
是自己坚持要生。
还是堕胎违法?
堕胎又是一个关键词了。
如果未成年少女因为自己和男方的不谨慎而意外怀孕,又被法律禁止堕胎。
那大概率是悲剧的两代人。
jd不应该支持禁止堕胎。
还有一个感想是。
除了他自己的奋斗,真的是女性撑起了他的一生。
妈妈虽然太暴躁了,但前期还是努力做护士抚养他。
外婆监督他学习。
姐姐小时候温柔的照顾他。
女朋友天使一样的支持他。
爷爷长期家暴外婆。
亲爹不知道在哪,有没有给过他一分钱。
他不该背刺女性的。
当然他这种出身,为了成功,为了改变命运,做出什么都没有那么稀奇。
这就是所谓的足够hungry吧。
不知道是不是蹭热度,但是对JD·万斯怎么描写他的故土和其所来自的阶层发生了兴趣,就搜了电影来看。
小说还没有看,只翻看了引言,觉得说得非常清楚,他的立场怎么来的,其实也都能落在实处。
当然,看电影是更快的,也更形象,本着好奇和“求知”之心,看完了,心情却很复杂,就有了下面的几句话。
看完的直感,必须承认,是心痛,由此感受到每一种 political spectrum 都有其自身的根源和理由。
电影呈现的问题很具有症候性,其出发点和解决之道都在“个人”——基于个人动机的逃离故土,或如影片中的母亲那样没有逃离故土的能力而被故土摧毁、陷入挣脱不开的泥淖;个人奋斗和阶级跃升(“向上流动”);这两者成为影片里整个“成长”叙事的核心。
100年前的穷小子盖茨比的追求,如果是纯粹的虚浮、幻梦的话,JD的追求就是朴素、切实的,而正因同一种逻辑褪去浮夸后,在2024年的当下变得自然化、降格到普通人可以开始考虑改变,这条道路就变得可实现、可共享、可参照、“在手边”,它就变成了一种可行动、迎来了时机的 political realism,客观来说包蕴着很大的潜能,尽管这种潜能长年处在被压抑、被冻结的冰封状态之中。
JD当然提供了一条改变的叙事,而这一套叙事从《了不起的盖茨比》以来也并不会令人陌生。
但盖茨比写出了那种幻灭,因现实和理想的落差,因盖茨比终究是一个浪漫英雄式的人物而不能落实在一个具体可操作、可模仿的行动的层面,而《乡下人的悲歌》(姑且使用这个其实不太对味的译名)没有幻灭,因它所描述的是一个普通人的历程,就变得更可以被征用。
没有幻灭就没有批判,电影叙事的保守处也在此呈现,但没有批判视野的这种“改变”,依赖“个人”或更多“个人”的出走、成为纽约或西海岸上层社会中的 somebody 式的个人筹划,然后彻底告别故乡,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解放?
我的疑惑恰恰在此。
美国叙事终究缺乏一个革命的维度,缺乏一个从社会内部结构审视自身的维度。
JD的叙事虽看到铁锈地带白人劳工阶层的结构性困境,却把造成这些困境、拖垮他们生活的根源,要么推到小家庭或家族自身的原生问题上,要么不断归咎于外部,诸如“全球化”带来的恶果(“全球化”的确是不平等的,也是一个梦)施加在这些“山民”们身上的暴力,褫夺了他们生存的质量和权利,毁坏了他们原有的生活惯性;自由派 political elite 的虚伪和对“山民”们的无视;political correctness 的局面及其所伴随的,因外来移民的涌入而带来的“坏东西”“坏价值”等破坏了“白人的道德”,而同样引入的竞争力,也在撕碎和瓦解这一社群(阶层)朴素的勤恳,使得堕落的结果可以被自然地归咎于外部。
这个视角有些“一叶障目”之嫌,没有审视其所身处的社会“内部”的结构性问题,或许出于彼岸强大的 political inertia 也没法加以结构性改变,而最后只能推及于一种 politics of anger 而已。
当下的 politics 或许都是基于愤怒和厌憎的,以识别出“我”的对立方而有广泛的民意支持,全球都在 politics of anger 的运行轨道之中,方兴未艾,东西皆然。
这当然只是我的一点看法,可能不符合美国的实际,不在美国的“现实”之中。
我也不想冒犯任何人,politics is hard,姑且表达一下自己的观后感而已。
大漂亮国的励志故事,哪个国家都有在逆境中挣扎的人。
在年幼无力的年纪,家是我们唯一的依靠,可这个家又是千疮百孔惊涛骇浪,连妈妈都给你带来巨大的痛苦,你该怎么办?
除了坚持住,我们别无他法。
破罐破摔只能让自己继续坠落,希望每个人都能像万斯一样战胜所有的困难,长成优秀的强大的人。
👍👍👍👍👍👍👍👌
趁着热度,看了根据《乡下人的悲歌》改编的电影,还是蛮励志的。
关于书名,Hillbilly is a term for people who dwell inrural,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marily in the Appalachian region. As people migrated out of the region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term spread northward and westward with them.The usage of the term hillbilly as a descriptor receives mixed perceptions, often in part due to the nature in which it is used. It may be used in-groups as a point of pride, while others consider its usage derogatory, especially when used as an insult.“我们什么都不信,无法有效参与社会运作。
社会心理学家证明,群体的信仰是影响群体表现的强大动力。
当群体认为努力工作取得成就对他们自身有利时,该群体的成员就会表现得比不在群体制内遇到类似情况的个体更好。
所以很明显:如果你相信天道酬勤,你就会努力;如果你认为即使你尝试了也很难取得进步,那么你会觉得干嘛还要尝试呢?
”这就是我所处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真正非理性行为的世界。
我们无度地消费,最后不得不住进救济院。
我们购买大屏幕电视和iPad。
我们的孩子穿着高档的衣服。
但这一切都是靠着高利息的信用卡和发薪日贷款。
我们花钱去买根本就不需要的房屋,然后再把房屋抵押掉换钱,最后宣布破产,等到我们清醒过来时,已经不得不离开住得满是垃圾的房屋。
节俭不能满足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花起钱来大手大脚,假装自己属于上流阶层。
等到尘埃散尽之时——遭到破产打击或是在亲戚的帮助下走出困境后一什么都没有剩下。
我们没给孩子留出大学的学费,没有增加财富的投资。
没有失业时可以用上的应急钱。
我们知道自己不应该这样花钱。
有时候们还因此深深自责,但我们还是继续这样大手大脚。
by JD 万斯 《乡下人的悲歌》
1淤泥里面,也能够长出花朵。
2我留下来救不了任何人。
3如果我不能救出自己,那么谁也不能。
4每天,每个人都在选择,要以什么样佛状态面对自己的人生,到底要不要出人头地,到底要不要做好那一件事情。
5为什么有力量?
想过什么样的人生?
想做什么事情,如何改善环境,自己要明白内心的指引。
6每个人都在创造自己的人生,同时又影响身边人
在丸子强烈推荐下看的了《乡下人的悲歌》。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段男音的背景叙述,这段纯正的美式发音很快就把人带入电影的氛围中。
主人公起初的成长环境是充满浓厚爱意、宁静惬意的,随着他搬到俄亥俄州观影体验开始变得不好了,混乱的原生家庭、焦躁疯狂的母亲、强势支撑的外婆、无辜受累的姐姐...让看客有种无力感。
生活在贫困中的人,不是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世世代代吃不饱穿不暖。
贫困之恶在于你像被诅咒的普罗米修斯一样,只能无休止的重复上一辈苦痛的命运,生活没有希望也逃不出现有的牢笼,一代代永远作为社会的边缘人存在。
丸子说,他看的热泪盈眶,我起初不理解,我烦躁于母亲的放浪形骸。
直至1小时36分,我知道泪点来了,那不是单纯的丑小鸭变天鹅的励志,那是一种救赎,那些在爱与助的感召下如杂草般倔强生长的生命才能得的救赎。
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他摆脱贫穷不是必然而是万幸,即使很多人曾经有过想逃离想摆脱的念头,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像作者这么幸运的。
想解决贫穷问题,不但是靠政策,靠穷人觉醒,而是社会每一个人能够理解贫穷、尊重贫穷、共同消除贫困之恶。
电影的原著小说,我是在2019年夏天看的。
小说虽然比较火爆比较“出圈”,但是受到的批评一直不小。
固然,“为红脖子群体著书立说”本来就不讨好主流文化届,而更多立意层面的批评在于,作者出于个人经历的缘由,更多的把出路放在了“个人奋斗”的立足点上,而没有从社会层面提出任何解决方案。
对我个人作为读者而言,似乎很难有立场去要求作者提出解决方案。
毕竟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而各路在其位应谋其政的政客、学者们,又给出什么靠谱的解决方案了呢?
是特朗普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还是拜登的“再造基础设施”?
更个人化的感受是,作者其实一直保持着自省、谦逊,并无得意洋洋的意味,所以即便是“个人奋斗”史也并不让人反感(反面典型就是《当幸福来敲门》)。
而到了2020的电影版,原著的缺点又进一步被放大了。
在原著里,作者对于肯塔基杰克逊小镇、俄亥俄米德顿的地方生态和演变,都有比较细致的描述,说明了这些地方的产业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败到最终消失。
这些描述,落在他自己家庭的层面,就或多或少解释了祖母为什么离家出走、祖父为什么在米德顿生活失意、终日酗酒甚至家暴、母亲为何一步步走向失控。
而电影几乎完全放弃了社会层面的企图:祖母的离开,被母亲简单的归因为“13岁未婚先孕”;米德顿本地工业的演变,导演只用了两次驾驶车窗外对工厂景致的平行剪切对比而体现(您是生怕观众看懂吗?
);而母亲的感情、事业的失败,在姐姐口中竟全然被归结到“童年阴影”上。
于是,本来在社会层面很有代表性的家庭编年史,被偷工减料地熬成一锅陈年心灵鸡汤。
最遗憾的,无疑是浪费了艾米亚当斯的表演。
这个人物,本可以在逻辑上串起三代人、三个地点的。
结果,我们只看到一个失控的精神病毒虫在两个小时里张牙舞爪、吹胡子瞪眼,却还是对她的成长、她的失败几乎一无所知。
更具体的说,我认为导演还是放不下架子,未能作出更具体的批判。
当祖母赶走男主青春期的那些狐朋狗友,说他们“三年后不是街溜子就是蹲号子”的时候,确实咬牙切齿;而当男主长大后回到故乡时,本地的亲朋好友们又是那么的家庭和睦、乐善好施,让人如沐春风。
那些小流氓、街溜子、毒虫,似乎都随着男主的出人头地,统统只能躲在故事的背景里、只配在男主开车的路上贡献一点远景镜头。
可我还是不能给这个电影打低分。
一方面是艾米亚当斯和祖母两位的表演真的是老艺术家级别的精彩;各重要的是,导演终究没有把“红脖子”这些人他者化,终究还是是站在平等的角度,企图去理解他们的生活和情感、成功和失败。
在这个时代里,这种平视的姿态就远远胜过脱口秀甚至严肃新闻中把川粉描述成“一群傻叉”的戏谑(说的就是你,Trevor Noah)。
在一个日趋分裂的社会里,尝试去理解他人的企图亦是弥足珍贵。
片子敘事笨重、平淡,其力度完全來源於原作。
片子還行,但不夠狠。
選朗·霍華德這樣一位功名成就、生活境遇優渥的導演來拍美國底層白人突出重圍、逆流而上的故事,明顯不是最佳選擇。
他的生活離開那些底層白人太遠, 很難真正對底層白人做到感同身受,很容易把Vance獨特的人生經歷拍成一部典型的好萊塢勵志電影,所幸Vance獨特的生活經歷還是賦予了本片一點點不一樣的內容,當然演員也幫助很大,有時候好的演員就是可以把平庸的電影往上拽好幾層。
其實應該選好萊塢那些具有相同背景或者持相同政建的導演,如Jeff Nichols, S·克雷格·扎勒、拉里·克拉克、哈莫尼·科林這樣的導演,更能把片子拍成一部具有wholly American sensibility and yet non-hollywood sensibility的地道美國片。
我覺得拍《女魔頭》時期的Patty Jenkins也行,那個女魔頭如果今天還活著,她一定會投票給特朗普。
《鄉下人的悲歌》中的母親很像那個“女魔頭”。
現在勵志味太重,少了一點elegy的味道。
原来还有部电影
人的价值观的最后形成,除了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家庭、以往经历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你不一定要和他们一样,比如他们走过的一些错路、他们的一些不足,你可以引以为戒,但那个底色基本上别无二致。
「Why do you even care what I do? → I ain't gonna live forever. Who's gonna take care of this family when I'm gone?」
个人的故事,就是时代的故事,我们有权利诉说
其实蛮不错的,因为ZZ原因被白左打了低分
烂番茄29%、MTC红区显然过于苛刻了。原著的大背景和政治意涵被完全“净化”到只剩JD Vance本人的成长经历,于是这样一个本来可以被深挖的题材就被从小在好莱坞长大的Ron Howard拍成了又一个好莱坞式的hillbilly青年的奋斗而全然不见elegy。如果这个题材换成真正有着Middle America经历的导演/编剧, 比如Jeff Nichols、David Lowery、甚至是马力克,也许会成为一部关于普通美国人的经典之作
整个故事的情感穿透力非常强,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同时,来自家庭和社区的强大向心力也表现得非常生动。在这一点上,绝对是《故土的陌生人》一书的极好补充。在还没有看过原著的前提下,凭直觉判断,应该改编得比较成功,比如那个教科书般的开场便尤其惊艳:在短短十分钟里,就已经传递出了非常充沛的情感、人物性格和背景信息了。看完又忍不住去查了查原著的销量,感觉如释重负。他终于有足够的能力去帮到他的家人了。
i've seen worse struggle
拜登在竞选辩论中的惨败并不完全因为年迈迟钝,而是因为民主党精英阵营习惯于诉诸数据、规律、理性的分析,而共和党一贯站在底层民众视角,从最浅显的价值逻辑中输出强烈的共情和情境支持,此点恐将在这个时代为共和党带来前所未有的胜利。当一位副总统的提名者都有这样的故事和起点的时候,那些在困境中挣扎、且没有能力自我拯救的美国人,怎么能不信任他们呢?
同情JD,理解JD,但不能认同JD。他同情锈带的乡巴佬,正如他同情自己的长辈,但他并不真正理解他们,痛苦和怨恨在他心里扎根太深。
JD跟我同年毕业,教育改变人生,原生家庭更多给到的依旧是爱。汉斯季默的配乐加了太多分……
跟风补了这部,有点磕到了JD和他老婆
我知道川普为什么会选择JD作为他的副手了
【4星半】没看过原著不知道这么说恰当不恰当,这是一部很正气的正能量作品(或者说American dream?),在里面你可以看见生活的泥潭、颓废和堕落,但同时你也能强烈感受到普通人在面对这些逆境时的彷徨、坚韧以及向上,焕发传递出的积极与感动充盈于心。格伦奶奶快点凭这部拿奥斯卡吧,角色演绎得真的太好。汉斯•季默,寂寞大神的配乐太棒啦!
虽然是鸡汤,但确实也挺美味。只是没看明白各占一半的现实时间和闪回时光之剪辑逻辑,按情绪而非剧情粘合度而来?比如JD把老妈送到她最近一个男人那,频繁闪回到自己少年时光最出格的叛逆行为。一同观看的朋友是原著书迷,对比之下说电影还不错,只是树立了比较极端的对立面,原作的资本家没那么恶毒,家人也不至于那么伟大。
俩女配好,喜欢配乐
主要问题在于人物没立体起来,不够丰满。
美国小镇做题家努力脱离原生家庭的故事 但电影太细碎太表面 像创伤家庭流水账 悲剧内核的原因没有描写 万斯政治理念的源头是哪呢
作为川粉的JD令人唏嘘
被拉着看未来副总统的自传电影。Amy Adams演什么像什么,看得我都窒息。不过作为到现在还在为身份焦虑的alien,我真的有些无法共情。论童年的物质条件,我们大多数比男主还差;论家庭环境,很多东亚孩子被打被骂也不比男主少;论阶级跃升时的阻力和歧视, 印度、中国、韩国...哪里不是。唯一的区别大概是丑国自由风气下,sex/drug泛滥对男主处境的雪上加霜。可是电影之外,当你想到这样一个人最终在40岁的年纪成为Vice President,还是蛮立志的。不说了,搬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