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结尾,我很喜欢:两人一起跳舞,像舞王和他的金牌女搭档,一曲舞毕,紧张看着工作人员。
这时声音来了,急促呼吸,现场声响,影片出现了第一句有声对白。
掌声,欢呼,嘈杂现实声响。
一切回归到了现实,一切回归到了电影。
电影的本质是什么?
是影像,场面,特效和明星吗?
不,是情感。
永远。
很喜欢,看哭了。
人生的悲欢离合,腾达和落魄,写得很动人。
有几场戏写得特别好,男主角在背景布下方看见一双跳舞的脚,隔着幕布,两人对舞。
他轻轻的为她点上一颗痣,从此颠倒众生。
她穿上他的衣服,自己和自己调情。
大火中他抢救出最后一盒胶片,最初的邂逅,切掉的片段。
《大艺术家》向很多经典电影致敬,尤喜男主角在女主角家中发现一间屋,全是自己变卖的家产。
阴森森的雕像们俯瞰狰狞,像《公民凯恩》的巨大宫殿。
虽是无声片,其实有声,有声的段落有两个:一个是男主角被有声片冲击,噩梦中杯盘有声,万物有声,各种自然声响都是对他的压迫和打击。
10/10 第8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 当电影褪去了华丽的色彩,优美的声音之后会变成什么样?
答: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封写给电影的情书,导演带着观众穿越回了那个默片时代,而观众也穿越到了那个曾经的童贞的电影迷,电影里外的一切都会到了最初的美好~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是有操守,有追求,有艺术性的,尤其在从默片时代到有声时代急剧变化之中,依旧保有对艺术的信仰,这正是不忘初心,正如当年的卓别林一般,但艺术自身也是会不断发展的,不忘初心方得浴火涅槃,最后成为真正的Artist。
感谢这个时代还能有如此伟大的默片演员,还能还我一个最初的电影梦,不枉我在观影中途多次落泪,这样的感觉太好了。
配乐也是神了,通过音乐表达文字的典范,小狗也是拼了。
时代的交替,不可逆转的变更。
由沉默到欢脱, 一切都塑造得如此完美,完美再现了好莱坞古典主义时期的电影叙事手法,对当年的那些来到好莱坞发展的欧洲导演, 对好莱坞经典叙事,对黑白“无声”电影,几乎都是一次的完美的致敬!
坐在电影里仿佛自己完成了一次时空穿越,I love it
不做影評,只談個人感受。
看完片我得到了兩個詞,一個是“情懷”,一個是“懷舊”。
所有的藝術工種都是需要強大的心靈支撐的,不只是耐得住寂寞和與時俱進,是keep walking;更不是孤芳和沉溺,是面對質疑和衝擊的堅韌和泰然。
感同身受是一個很客氣的詞,happy ending是普羅大眾的美好嚮往,如果是真的,多半的人還是選擇吞槍自盡的,如果人人是勇者,那就不存在掌聲這回事了。
散場后,大半的觀眾還留在座位上。
有感動,但不是因為感動,懷舊跟感動是兩碼事。
懷舊是形式,而感動是內心的。
懷舊是現在過去式,是一種心靈告慰,是對過往美好的留戀,而當時,我們並不感動。
這種情緒需要出口,需要被表達,甚至宣洩,但不是消費和重塑。
就觀感而言,敘事簡單完整,畫面精准流暢,音樂恰到好處有感染力……原因很簡單,複刻經典終不會讓你失分,通篇的致敬情懷猶如一曲經典串燒,看著過癮,卻留不下絲毫。
告慰經典並不能使其成為經典,百分之百的高仿,終究不是真品。
我們喜歡舊貨和有時光洗刷痕跡的老東西,是它給我們留下的回憶和共同經歷,而絕不單單只是樣子本身。
討巧的原因是杜雅爾丹說的“與眾不同”,跟我們現在看到的大多數影片不同,至少是形式上的不同。
這一度讓我想起了《阿凡達》,而《阿凡達》是向前看,《The Artist》卻帶不來那樣的工業進步。
《艺术家》这部复古的黑白影片讲述了上世纪30年代一位好莱坞默片明星的故事——故事的男主角乔治·瓦伦汀是一位英俊幽默的默片演员,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舞者,但有声影片时代的降临让他的生活发生很大的改变,他终日酗酒,事业也陷入低谷,但他人生的冒险还尚未结束。
整部电影弥漫着怀旧情绪和文艺风范,无疑勾起了大多数观众的浪漫情怀。
一众主演个个都精彩,甚至连那只小狗都非常到位,男主从头至尾一言不发,仅仅靠无声的表演就撑起了这部电影,其表演功力可见一斑。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认为自己当下从事的一些活动是理所当然的,而对过去久远的一些事物感觉到一丝无法接近的距离感,感觉它们是过去,自己必定无法理解和适应。
在电影领域,面对已经奔3D而去的影音趋势,那2D的,还黑白的,甚至还无声的默片,对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是匪夷所思的形式。
怎么会有人能忍受没有对白的电影?
我过去也带着这样的感觉而与默片划清距离,直到偶然接触,感到兴趣,再更多欣赏,逐渐领略到了默片的魅力,以及那个时代的大师们的独特艺术气质。
对于喜欢默片,或者黑白老电影的观众来说,《艺术家》无疑是个惊喜,它不单形似,更神似的表现了老电影岁月的风采和荣光。
自从电影进入彩色时代以来,也时常有导演处于某种原因,采用黑白电影的方式复古拍摄一些影片,其中代表性的莫过于《辛德勒名单》那黑白色彩下的凝重与深沉,还有《鬼子来了》黑白写实最后从死者视角突然闪现的彩色画面的超现实色彩。
而真正复古到默片程度的导演就寥寥无几了,毕竟这太挑战观众极限了,最多如金基德做到台词极少已属于另类,这还被认为是“文艺片”。
倒是著名戏仿电影大师梅尔•布鲁克斯拍摄过一部神作《无声电影》,恶搞加致敬的来了一次无声电影,但是那毕竟是默片的现代化解构。
而《艺术家》的难能可贵在于,它不光简单的无声那么简单,从影片摄影、故事展开、人物神态、服装化妆、表演方式,甚至到配乐,都还原了老电影时代的味道,同时,也在其中不乏现代电影的演绎和阐释,这份对老电影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还原就值得尊敬。
在那默片的时代,故事和人物都那么简单和单纯,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悲伤就放肆大哭,高兴就夸张的大笑,不像现在追求角色所谓的“立体”和“复杂”。
影片故事的味道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卓别林电影的感觉,那种那个时代优秀电影“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气质。
在无声电影和有声电影转变的时刻,默片时代巨星乔治•瓦伦丁偶遇籍籍无名的女孩佩皮•米勒,然而,也正是这次相遇暗含时代变迁的轨迹。
因为在默片时代的巨大成就,瓦伦丁充满自信,对有声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以为然,过去的成就常常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负担,他倔强的坚持默片,直到迎来票房灾难和自己的落魄。
而米勒是个除了自己,什么也不拥有的年轻女孩,只要有出头的可能,她乐于拥抱任何变化,于是,抓住了有声电影时代的那只命运之手,她成为了有声电影的第一代女星。
这是一个多么美国梦的故事,包含了励志,也有沉沦,故事的桥段,很有默片时代的味道,那种狂喜与神伤的表现都直接、夸张,说白了,就是真正地像“表演”。
老电影时代,总体趋向是真善美和大团圆的,所以,《艺术家》中落魄的瓦伦丁虽然一度风光无限,却没有那么桀骜骄狂和虚荣,反倒豪爽和平易近人;米勒成名后也没有得意忘形和世故,反倒低调而心地善良。
于是,米勒遇上了她的偶像瓦伦丁,看着他被时代抛弃,也努力走上星光大道,不变的是对瓦伦丁,以及随他而去的时代的尊重。
两人的故事单纯、美好,让本身模式化的故事有了另一层美丽。
事实上,默片时代的摄影和配乐也充满特色,黑白影像下,摄影对影片氛围和故事推动常常有着特别的助力,如瓦伦丁落寞和幻觉的场景,黑白对比度下的效果就很有感染力。
而在没有对白的默片时代,配乐的作用和评判标准绝非“好听”那么简单,它几乎就是演员的第二台词,要随着剧情节奏、桥段局面、角色感情不断变化,《艺术家》用各个经典电影配乐加上细心的加工,对老电影配乐的神韵还原的特别好,无疑也是奥斯卡最佳配乐有力的竞争者。
本片最现代化的展现方式,无疑是瓦伦丁的一段幻觉,突然,影片有了配乐以外的声音,瓦伦丁感受到了身边物品碰撞敲击的声音,将他仿佛置换出荧幕,与观众一起感受沉默中,点点滴滴日常生活的声音。
一个默片时代巨星,对有声电影内心的恐惧由此入木三分的刻画出来,即有声电影不只是一种技术,它是对电影行业,一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改变,也是社会一个维度的巨大改变。
影片尾段,对此有着更绝妙的切入,沮丧的瓦伦丁在米勒的提醒下,终于发现自己还有踢踏舞这一强项,于是,影片结尾,巧妙的让瓦伦丁和米勒载歌载舞,将时代切入到伴随有声电影而来的歌舞片时代,而在末尾,他们终于发声,让影片以一种高雅的姿态迎来大团圆的结尾。
《艺术家》,是对老电影时代的致敬,对默片时代的致敬,它并没有批判或者嘲讽“冥顽不化”的瓦伦丁,甚至瓦伦丁失败的电影拍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他认真的态度,正如他接受采访所说“我是艺术家,不是傀儡”。
这种看起来有些过激的对时代变化的反映,也表现着一代电影工作者令人尊敬的倔强,所以,哪怕影片早早就进入了有声电影时代,整部影片也以默片的方式呈现,甚至以此方式表现米勒的有声电影表演,有此可见主创人员的立场,那是值得尊重的年代,那是电影成长的岁月。
在电影日趋成熟,并很可能将进入另一轮技术驱动转变的今天,回首看看那些艺术家的岁月不只是一种复古,也是一种电影营养的再汲取。
1895年,法国的米埃尔兄弟以一组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接着在好莱坞,电影进入真正工业化和普及化的时代,所以,《艺术家》这部影片也是有趣的,由法国导演,以默片的方式,演绎一个美国好莱坞的故事。
而让•杜雅尔丹和贝热尼丝•贝乔两位法国演员的表演也确实出色,非常有好莱坞电影明星的味道,一招一式都是很古典的表演方式,出色的表演让他俩并未被片中那只惹眼神狗乌吉完全抢去风头,我们知道,在电影界,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而接下来,在奥斯卡,希望《艺术家》能斩获丰硕成果,让这个团队在乌吉的领头下,光荣的走上红地毯和领奖台。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2fa30b08d5145bce63d986bc.html
看到《艺术家》(The Artist)演员名单上的让.杜雅赫丹(Jean Dujardin),我着实吃了一惊,这也是最终促使我赶了一趟周末夜场的原因。
我想看看“花园里的”让究竟有何种能耐,摘了戛纳又摘金球,现在还提名了奥斯卡。
印象里和花园(Jardin)沾边的人物往往诗意翩翩而不贴实际,电影《芳芳》(Fanfan)、《怪胎》(Le Zèbre)后面就矗立着一座,亚历山德雷.雅赫丹(Alexandré Jardin),他的文字不是不好,但总是哪里隔一层,以至于电影也是,好像还悠着一口气高潮就混过去了。
他的文坛地位我不了解,但于我呢,他就适合小小人群偶然欣赏。
让.杜雅赫丹这个演员,之前我一直和丑角、谐星划等号。
最有名肥皂喜剧《男孩与女孩》(Un Gars et Une Fille),充斥着细碎黏糊,过度夸张的笑料,他和他太太的扮相、妆容也十分惊悚,法国人虽然纯天然地歇斯底里,但我对他的接受力很有限,更喜欢老辈,如棕肤潮人那一拨。
再就是在无数场合看到这颗事实上五官深刻、可以称得上英俊的怪味豆,明明很有型,却永远安定不了眉眼,我捉摸不透他要表现的性情,观感跟着过山车,委实谈不上舒适。
法国虽然丑男当道,男女失衡,我却从来没有为帅哥杜雅赫丹抱有一丝幻想。
而第一眼看《艺术家》的海报,我曾想这不是肖恩.康纳利年轻的时候吗。
影片中间,他的侧脸无数次让我想到罗伯特.泰勒,更不用说那道克拉克.盖博式的微笑弧度了。
至少从造型上,他稳健、含敛了许多,嬉皮喧闹烟消云散,定下来,帮你聚拢,然后发散到他周身,专注他的演出。
杜雅赫丹演了一位如日方中的默片大明星从尖峰滚入谷底,又不尽然地缓缓拾起自己。
故事其实很单线,会怎么走向,人物会跌得多惨,观者一目了然,掺入的扰动元素,是爱情。
与明星桃花春风、眉眼情牵的正是他的忠实粉丝,另重身份,则是拼力追赶他的强劲后生,更了不得,她说话,而他拒绝说话,她顺应时代,而他顽固得要死。
爱情的绳索,时而挽留着他颓败的江山,时而重拳出击,伤透他的自尊心,把他逼入死角。
原本程式化的人生必经路,因此走得留情,拖沓,复杂。
电影抽析的元素呢,是人声。
杜雅赫丹无言地饰演乔治.瓦伦汀(George Valentin),乔治进而无言地展现银屏上各路好汉。
这双重的无言里,后者似乎更倚重传统的杜雅赫丹,他的喜剧功力释放无余,你会觉得他多么轻松自如、愉悦优雅地抖包袱,无论挑眉,轻笑,还是展臂,猿身,或者风流倜傥的舞步。
他的乔治呢,则更符合现在观众对“自然”的要求,虽然轻度笑场,仍然是他的拿手好戏。
这个人物被他阐释得非常立体,甚至当他一步步坠落时,我会以为他一步步升华了,顺风顺水的时尚宠儿与生活磨难千锤百炼的小市民,如此巨大落差,如此辛苦调适,都在他的制动范围内,而且他不得发声,却轻易牵动观众的笑容和泪点。
他的乔治最最颓丧受伤、几无生意的时刻,我由衷赞叹,杜雅赫丹多么投入多么稳啊,那一刻我感谢老天让我见过《男孩与女孩》里的他,感谢他不曾稍离地努力着,我为乔治难过的同时,也在惊艳花园让的感染力,一边坠落一边涌起,好像形成波峰波谷抵消的直线,可是在心底,则是双向感觉的扩大,互为撞击。
电影的初本形态,我是罕有观看经验的。
应该说一开始有点被迫,不住地追问,就这样无声到底吗?
直至末梢听乔治法音极重的一句‘With pleasure’,仿佛云开月明,松了一口气之余,竟又有点怀念云霭尘霜、无法张扬的沉默了。
大概我有惯性的强迫症吧,不过,不容忽视的是,无声的时候,你才意识到有声的可贵。
比如单打独斗的乐声,它们的急缓沉扬叙述着故事,你会竖起耳朵去捕捉它们的情绪,又如慢一拍黑屏上的字幕,休止后浮现,拉扯你的好奇心然后填满,比之同声同气,增添了多少曲折呢,原来每个音节每句话的分量,是很重的呀。
然而在我们熟悉的视听嘈杂的电影环境,这些我们最依赖的,显然最被轻怠,于是诚意笑容便需要极高的技术伺应,绝不至于这么朴拙而宽容。
从无声到有声,《艺术家》似乎也在告诉观者,你们也走过一个完整的有得有失的零和过渡。
电影模拟人生,人一开始是不会说话的,人的爱情也鲜有轰轰烈烈开场的。
尽管这部戏的爱情和事业撞车,于无声处的爱情,却似乎更润泽千愁,悠心难忘,同时,稀释其余生存苦难的能量更强大。
不得不再表扬一下杜雅赫丹,初遇时电眼和怦动,化妆间里了然、跃然、微失落,真相后苦笑、不堪,新影吃瘪对佳人漠然、冷嘲,看她的对垒戏是叹笑、自嘲,自尊心被撕裂急怒攻心而强自镇定,等等等等,这一切幽微变幻,他都不温不烫表达出来,唯其静默,气场贯彻,尤其悬在人心上。
从无声爱慕到有声伴侣,从至少我这样观者的视线盲区到国际大舞台,我很感激没有放弃的让.杜雅赫丹,真为他高兴。
固然有声片的出现是故事的一个重要拐点,这也让绝大多数人都将有声片与无声片的讨论搬上最前线,从而变成了影片必须或唯一要讨论的元素。
若从一个编剧的角度来看,有声片的出现(或者默片时代的终结)只是一个背景。
最重要的是乔治拍了一部“爱的眼泪”,用他高傲自负的“艺术家”的坚持。
“爱的眼泪”这个名字取得很妙,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流行文化。
这样一个片名及拍摄这样一部影片的行为将主人公的自负概括到了极致。
因为你能预想到它的失败。
这跟电影技术革新是没有关系的,仅仅与人物有关。
一切都再清晰不过。
Jean Dujardin之所以优秀,就是因为他只需要用笑容就可以涵盖这个人物所有复杂或简单。
当他在电影公司楼梯上与佩蒂相遇,那笑容与他们第一次碰面几乎无异,风度翩翩的轻蔑与倨傲,但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境。
乔治走下楼梯,依然是巨星的风范,然而他的处境也随之急转直下,自己都来不及思索;佩蒂充满朝气,快乐而开放,一个新的签约演员,步伐轻盈地走上台阶。
纵然,无声的“爱的眼泪”已经无法打动新一代的观众,人们涌进影院接受新的面孔,让耳膜辅助视网膜去理解故事情节。
甚至乔治也成了其中的一员,他才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被人遗忘;他才相信人们已经厌倦了老一代演员的挤眉弄眼。
之后的故事完全就是“爱的眼泪”——流行文化永恒不变的主旋律。
而至于默片还是有声片,艺术家还是明星,全都与关紧要。
我有時都好公平,尤其是對電影,所以終於去了看一眾熱愛電影朋友批評得體無完膚的《星光夢裏人》(The Artist )。
《星光夢裏人》算是不錯的商業電影,也有一些感人之處,而其默片形式,無疑對年輕觀眾也有吸引力。
可是,這些好也不足以支持《星光夢裏人》得奧斯卡數大獎項;可是,《星光夢裏人》的所謂「好」(其實只是大路貨色),卻也不補償不了它所引發的難受。
一齣以默片形式去說默片的電影,卻在告訴你默片是如何的不濟,只是死路一條,而有聲電影才是未來。
對愛電影的人而言,有什麼比這更難受。
坐在暗黑的影院內,看見導演如此不尊重默片,我真的很難受,很難受。
我會記著導演的名字,Michel Hazanavicius,我以後不想再給你機會了。
爱上《艺术家》,纯属一场无言的邂逅,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去影院前对这部电影充满了不屑和怀疑,黑白片?
默片?
在3D/IMAX视效都无法再满足观众口味的年代,一部黑白默片又将如何圈住影迷们的钱包和心呢?
然而恰好是怀着这样的心态,我在大银幕前看它看到流泪欢笑,大声鼓掌。
《艺术家》是一部纯粹的银幕电影,并非炫耀,可只有在影院里看到银幕上的这段光影,才能细品它的每一分美丽,才能在怀着一份怀疑和忐忑的心情去观影之后,深深地被这样纯粹的一个故事打动。
它就像一位久违了的挚友,穿过时间带来问候,轻易击中我的心房。
这是一部聪明的电影,它拿起了“黑白”“默片”的噱头,却也拿起了票房失利的风险。
在法国本土,正是因为电影宣传的失利,加上“黑白”“默片”字样给人留下的复古印象,票房未达预期,片方只好决定凭借奥斯卡提名的风头,在奥斯卡颁奖后再入影院重映,试图收回一些散落的票房。
而在其他国家,它也很难叩响影院的大门,譬如笔者所在的荷兰,艺术院线的上映也不过寥寥数周,普通院线也仅因为奥斯卡该片的提名,才迟迟跟上了上映的脚步。
而在美国,《艺术家》摘得金球奖,虽是目前奥斯卡的第一大热门,但目前美国人似乎尚未买法国人的账,影片在近七百家影院扩大展映,票房却低得让人匪夷所思,根据北美票房统计机构分析,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还是因为它是一部默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苛责电影玩弄噱头的评论人,是否也看到这部电影为此付出的代价呢?
现今电影业的利益驱动如此之大,又有多少导演还有再兴默片的魄力?
能保证黑白默片会讨喜观众呢?
而实际上,若不是这位法国商业电影奇材曾经在2006年的时候凭借着杂糅拼贴讽刺复古版007的《OSS117:开罗谍影》创造了当年的票房奇迹,他或许也没这样的胆量再把时间推前数十年,叫板黑白默片。
而即便是这样,电影又恰好落入了人们诟病的另外一个议题:如果电影要还原默片,却为何没了默片的神韵?
我想是观者的心态不同吧,《艺术家》的立足点很讨巧,可正是因为太讨巧,观者的解读也会不尽相同。
许多人把《艺术家》看做一场默片的复兴,认为《艺术家》是要对默片进行一次礼赞,并还原曾经的默片时代的遗风。
然而事实上,《艺术家》的初衷其实并不尽然如此。
人们过分解读了《艺术家》作为电影所应承载的艺术价值,却忽视了电影的娱乐价值。
《艺术家》从一开始就并未打算百分之百地还原默片时代的元素,更多地,却是通过暗喻和明喻,对曾经的默片和有声片的交接时代,轻松地回顾和揶揄。
从开场便设定的“说话”一词的双关运用,到后来有声电影的介入和兴盛,甚至是电影中那滑稽的“砰”的一声,电影都可谓无时不刻在轻松伶俐地提醒着观众:默片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可默片的艺术的价值却永远存在着,正如电影中乔治•瓦伦丁这位大艺术家一样,历经时间洗礼才华依然不减。
灵巧的构思和智慧的“对白”,《艺术家》也用本身烙上的“黑白默片”字样,和电影中的剧情如出一辙地证明:艺术并不存在过时一说,这恐怕才是《艺术家》内里的本真。
若是研究《艺术家》是否百分之百还原了默片时代,去死抠技术的瑕疵,争议女主的眉目,慨叹复制的粗劣,观者恐怕真正落入了电影里那位大艺术家的境地:过分执着于那个年代,执着于“默片”二字的分量,却忽视了电影作为艺术载体的发展历程,二十一世纪的电影技术和当年的默片技术岂可同日而语,电影也不过是艺术的载体,从曾经的黑白映画,到现在的真人捕捉,电影仍旧是电影,仍旧是我们在银幕前放下忧愁,随之神往的时光机。
与其说《艺术家》是对默片艺术的讴歌礼赞,不如说它是一场我们和默片的邂逅和重逢。
它说的是爱情,是乔治为佩皮点上的一颗痣,是佩皮在车里看到孤独的乔治流下的一滴泪,是乔治在大火中死死抱着不松手的,那么一段美丽的邂逅光影。
那个时候应当是我特别爱钻电影院的时候,以至于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仍是目前为止在电影院看过次数最多的一部。
朋友对我当时的行为嗤之以鼻,觉得如此无聊的电影我居然可以一个星期之内去看了四次。
所以,我并没有告诉她,当影片拿了奥斯卡重返影院后,我又去看了第五次。
我和朋友都是那种喜欢看轻松影片的人,文艺片伦理片宗教片我更喜欢躺在家里看,安安静静自己一个人,想很多,停停看看。
所以在影院一般都是看动作和动画。
一个字的目标:爽。
然而这一部是个例外。
其实我并不否认朋友说的烂俗。
因为如果我把这部电影用“女粉丝恋慕男神,误打误撞成为大明星后拯救落魄男神,最终抱得帅哥归”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的时候,我自己都会相信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三流娱乐圈文。
故事其实很圆满而且不乏逗乐的段子,梗概也真的如此简单。
爱情事业皆大欢喜,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还拯救了曾经高高在上的男神。
这样的结局换做谁都会开心一笑,一部满足平凡忙碌生活中遐想与憧憬的电影,无论它的故事多么的老套与荒诞观众都永远愿意买账,就像炎热的夏天,冰棍永远不过时一样。
但我想我从来没有把它看做一部爱情&喜剧片。
就像如果有人对我说魂断蓝桥是爱情经典时,我一定会说:我以为那是一部反战片。
所以,这部电影不叫一颗美人痣引发的爱情,而叫艺术家。
所以魂断蓝桥终究只是魂断。
同样我也从来不认为它是一部喜剧,因为每一次看过,我都是挂着眼泪出影厅的,而我后边的大叔哭的比我还要凶。
虽然影片的海报格局看上去特别像我挚爱的乱世佳人,极富张力的表现着男女之间的情感与抗衡。
但是我依然认为,这只是男主人公一个人的故事。
而他的故事,曾经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或大或小,或已经过去或正在经历。
他在这个默然无声的故事中时而如风时而蹒跚的走过的每一步,就像是荧幕下面每个观众心灵的分身,带着过往带着记忆带着希冀,随着他趟过一遍人生。
走过希望,走过平稳,体味过幸福的麻木,也领略过不经意的芬芳。
遭遇着不可抗拒的时代,冲击着最后一点点的希望。
从最辉煌的巅峰,走向最绝望的深渊,在无法回头和面对的岁月里,或消亡,或重生。
100分钟过去,像是经历了一场入定状态下的旅程。
在喜剧而喧闹的场面中开始,随着男主人公的枪响结束,最后,在男女主真真实实传来的笑声中苏醒,归位。
于是这一刻,无论是依旧沉浸在里面的眼泪,还是被主人公感染了的笑声,至少,都应该庆幸这只是一部电影,它有一个俗套而完美的结局,让我们可以在旅程的最后得到回归的救赎。
毕竟,不是每一颗开向过去的子弹都能戏剧化的被女主留住。
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男主人公那样的幸运,重新来过。
整部影片中,没有声音的表情与动作,就像是男主人公拼尽全力想要证明和守护的过去。
愈是愤然愈是投入,却愈是在一片寂静中被赤裸裸的遗弃。
仿佛一种打不破的格局。
黑白的色调下,在无声到有声这样的时代变革中,男主人公一张张雪片般签出的支票,一次次赌博似的投入与演出,却像是飞蛾扑火。
当变革来临时,就仿佛是从黎明前的纯黑一瞬间跳到满是光明的世界,快速的不给任何人一点余地。
那些曾经在黑暗里骄傲着的火焰与希望,带给人快乐和温暖的火种,在耀眼的日光下被遗弃的如此惨烈,却无声无息。
Jean du Jardin精湛的演技尽情的在荧幕里释放着,灵魂在嘶吼,心脏疯狂的躁动,那看似就要破茧而出的挣扎与不甘,绝望与愤怒,碰撞着,涌动着。
然而,却只能被压抑在神情的淡然之下。
被残忍而无声的抚平在现实中。
诚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彻底的毁灭过去,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勇气舍掉自己的辉煌。
于是,有多少人就把一口气堵在这份不甘上,输的一败涂地。
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是一步之遥;善与恶也不过一念之间。
而事实上,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在故事的最开始做出任何的定义。
坚持是一种精神,可倘若这精神偏差了那么一点点角度,就变成了足以毁灭自我的固执。
每一个或称赞或敬佩的人,每一个或惋惜或鄙夷的句子。
都只出现在尘埃落定的那一刻。
不到那一刻没有天才也没有疯子。
可是,却没有谁有那个勇气赌到最后。
所以,在现实的世界中,绝大多数的人,都选择了妥协与放弃。
因为,无论是天才还是疯子,都没有谁可以轻易承担起一场做给自己的献祭,极致的成败下,无论是成是败,都是一场毁灭。
影片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人公站在衣帽店橱窗外的那一段镜头。
反着光的橱窗玻璃,在镜头的艺术下折射着主人公的曾经与当下,强烈而滑稽的捉弄着他最后脆弱的心理,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他按到现实面前。
主人公身边一张张虚无的开合着的嘴,鄙夷的,好奇的,劝说的,或者干脆不知道在做什么的,都仿佛成了命运嘲弄的笑声。
那短短的一段驻足,仿佛就是一生,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那一刻彻底的反转,仅存的坚持被彻底的摧垮。
而往往极端固执的疯狂与瞬间的崩溃彻底的放纵也不过只有一线之隔。
影片的节奏在这里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潮。
主人公内心彻底的激化,在这无声的环境中,成为最尖利入耳的鸣响。
把观影者的情绪也推向了一个极致。
如果影片在这里戛然而止,那么这将是一个残次品。
如果主人公的精神走向了彻底的毁灭这就是一部压抑的文艺片,如果主人公原地满血复活这就是一部英雄主义片,如果有忽然的外星人降临替主人公完成故事这就是科幻片。
如果有一个女子感念曾经报恩而来完满了男主的结局,那么这就是一出田螺姑娘式的爱情喜剧。
于是,在文章开篇提过的烂俗桥段就快快乐乐的出现了,女主偷偷买下了男主曾经变卖的所有收藏,女主一直默默的守候男主等待他的恢复,女主用自己的地位要挟制片人和导演如果不同意男主和自己一起出节目就罢工等等等等。
终于,忙忙碌碌,皆大欢喜。
导演很聪明的在故事的外衣上绣满了一切可供观众瞬间缓解的治愈(做梦)元素。
这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
一个曾经拥有太多自信与力量的人,留下了一点希望和充满斗志的火种,救了日后一无所有的自己。
朋友说,女主人公的存在简直就是为了配合男主命运节奏而全套定制的。
我想,她说的没错,因为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还是现实中的观众,其实最后真正救赎他们的都是那个或许曾经或许未来的自己。
而戏剧化的幸运从来都是一个好的结尾。
就像观众普遍都喜欢大团圆一样,哪怕这中间有多少的逻辑漏洞,对于开心的观众而言都是无所谓的。
同样,从开始到结束这其中的万般苦与痛,挣与扎,都将在结局的欢天喜地中被彻底的忘却。
这,是好事。
===================================================此外,很想谈谈关于这部影片的表现方式。
影片中男主人公在无声的状态下,利用表情表演,肢体动作将他的内心展现的淋漓尽致,观众跟随着他,清晰的感受着他内心深处每一个脉络的律动。
然而倘若这一切,激动的,狂喜的,快乐的,悲伤的,绝望的,一切跳动着的情绪变成声音从荧幕中溢出,那么这一切的叙述就成了一个最普通的故事。
这部影片,恰恰是用无声的效果,让那些原本外化的演绎转变成了一种内心情绪的传递。
可以说,默片的形式,从一开始就为观众营造了一个足够的外界大环境,在演员与观众之间搭了一座桥,用默然的方式传递着主人公的心声,引起观众的心底共鸣。
不是在看一场表演,不是在看一个故事,而是被带入,被牵引到与主人公一起,仿佛进入了他的世界。
他有无数的情绪起伏,人生感慨,他不曾说出,而是就这样掩盖在荧幕里,赤裸裸却静悄悄的向观众表达着。
你甚至可以感觉到他的声音在你心中响起,仿佛那从来就是自己的心声。
这种独特的,营造受众环境的方式,想来也是这部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冲着不会法语也许不影响观看也值得5星了
无疑,他很可能击中了每个老影人的怀旧伤感神经,大红大紫至过气漏气至东山再起,也符合电影人的审美期待,伪默片和各种致敬也是讨巧。把小金人给他吧,尽管情节俗套,女主不好看。
做作,这毕竟不是默片时代的产物
有喜感
没看前奇怪奥斯卡怎么会给了一文艺片,看了发现原来确实是奥斯卡片,是披着文艺片皮的好莱坞片。这层黑白默片表皮与若干镜中镜的导演思路确实让我赞叹,故事虽然流畅感人,内容太俗套一般。唉,里面最煽情的就是那条狗了。
還是缺點時代感。
电影真伟大!
默片是个讨巧的形式 这样的默片水平也可以被吹捧至此 确实证明默片应该被取代
还是觉得得奖的应该是《雨果》 这个太沉稳
很简单纯净的电影,冲着豆瓣高分去看的,前几分钟还觉得无趣,越看越好看。就算情节俗套,某些镜头还是很温暖感人,比如30分钟开始。
牛B!
一般般
无语,比随便一部chick-flick都单薄的剧情,不就是无声么,至于么,下了1一个月前后打开三次我才忍住看完..表演也根本没有黑白片的韵味,评委是瞎了吗,还是老得把这个当自己的行业传记看了..就知道终身制不靠谱...唯一亮点就是内狗!..
我不会欣赏。。。
这不是二十年代的默片,这是五六十年代的美国黑白喜剧片。男猪脚七分优雅三分轻佻,女猪脚四分美六分浪。
粗糙生硬。做作无三观。
感觉有点投机取巧。
艺术?
太让人失望了 跟日落大道、日出、雨中曲、最卑贱的人一比,太小儿科,真可谓东施效颦,虽有亮点,但故事太差,打动不了人,默片致敬成了花边,但男主角的笑很亮。
恶心献媚作态的片。你以为拍个默片就是艺术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