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对话从未被有效构建,虚假的体贴怎样也无法去安慰。
频频的点头认同却事实上没有真正的理解。
即使我在你面前大声呼喊我的爱,我们也不能明白彼此的心法兰西这个名字,直白的联系了个人与国家,面对整个情绪问题的也不在仅仅是个人。
引:采访的视点(镜头感+环境)间离的影像(推+法兰西的直视镜头+无源音乐)达到的目的是离情的思辨(审视才能找到出路),而不是移情的认同(共情只能加深病态)虚假的笑,真实的哭,理解开悟见众生后哭伴随着笑从虚假走向真实的剧痛性的过程抑郁情绪通过电影被放大被观察的过程法兰西呢个浮夸的像卢浮宫似的家,像母亲一样从背后规训你吹捧你的“女助理”,像父亲一样自私心胸狭隘要面子的“丈夫”两次车祸和向上向下的哭泣,从感受到真实到生活在真实最后的觉知:接受他们浮华的虚假(这是我的工作)接受他们的并不美好的真实(这景色很美)然后继续生活(不再想哪些,只有现在)
电影开头便是“马克龙”的出场。
几分钟的镜头中,“马克龙”很自然地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但是这个“马克龙”只是电脑合成加配音。
一个国家的元首都能够被虚构,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所接受的信息究竟哪些是真实的呢?
主角的名字十分直白,她叫作“法兰西”。
是一位仿佛为观众们报道真实的女记者。
虽然她参与的事情都是真实发生的,但是她进行的拍摄,拍摄的过程,以及报道的内容却是无比虚假。
而“法兰西”作为一个良知尚存的正常人,不得不活在虚假与真实之间,而这份不真实感让她时常崩溃。
她仿佛很善良,在自己生活优越的同时,会去帮助穷人,发放补给品,却没有考虑到她送出的苹果穷人根本咬不动。
她仿佛关心难民逃亡,嘴上说着与难民在逃难船上同行报道,却在拍摄完成后回到自己的游艇,却不接纳任何一个难民。
她仿佛关心其他国家的战乱,但实地报道后总是回到奢侈豪华的度假酒店。
影片中的人们极尽虚伪,有钱的资本家开设晚宴,锦衣玉食,却说着自己赚钱是为了穷人,资本主义就是把钱分出去。
“法兰西”丈夫的新书得到朋友们赞誉,可一问到底喜欢哪一部分时,朋友们却含糊其辞。
为了制造热点,电视台的工作人员甚至更希望难民掉下船来制造热点。
新闻行业的从业者,不择手段,夸大,扭曲事实,只为博得头条。。。
影片最想表达的便是:“镜头之下,无真实。
” 住在宽阔的两层阁楼的家庭对“法兰西”暗示说自己家里没有收入。
如此情形,她只能不得不进行高额赔偿。
看似真实的报道,却充满了无数摆拍与形式。
看似激烈的,立场不同的辩论,在录制结束后却会变成一场玩笑和酒局。
“法兰西”面对着工作失利,家人去世,人们与世事的反复无常后,逐渐接受这份虚假,选择“活在当下”。
但本应无比悲伤痛苦的“法兰西”在影片最后的逐渐拉进的特写镜头中露出诡异的笑容,让人毛骨悚然。
究竟,在现代社会中,什么是真实的呢?
尽管都有蕾雅赛杜出演,但《法兰西》与《法兰西特派》却是截然不同的东西,它反倒与《二楼传来的歌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是把奥斯陆换成巴黎,把荒诞黑幽变为凄婉吟唱,把全景呈现异化为Simulacra。
本片看似讲述着虚伪的政治正确的新闻手法、明星化的媒体人与全社会不可避免的摩擦、公众普遍的道德滑坡与传统丢失……实则透过媒体人的视角,目送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力回天的失落背影。
最后一幕,由气急败坏的路人将此创作意图推向了极致,女主法兰西倚在背叛者肩头上的含泪笑容则是弱者的妥协。
而女主的名字从头到尾都隐喻着这个国家今日的处境。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最令我难以忍受也最触动我的镜头,是法兰西在车上奔溃大哭。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导演刻意为之,法兰西扭曲的面孔几乎撑满了屏幕,再美艳的容颜,此刻也面目可憎。
那么,法兰西,你为何哭泣?
法兰西的美是带有攻击性的,烈焰红唇,踏踏响的高跟。
易攻难守,来时气势汹汹、嚣张跋扈,倒时摇摇欲坠、不堪一击。
她明目张胆的虚伪,莫名其妙的怜悯,令她无法立一个心狠手辣的十足恶人形象,也远算不上浸润于名利场中仍保留心底那块纯净土地的外冷内热者。
她对难民是居高临下的——甚至谈不上同情,更像是心底那点良心作祟。
与其说是帮助难民,不如说是给自己求一个心安。
这便是她的可恨也是可悲之处:人若虚伪到极致,反而轻松磊落。
坏得坦坦荡荡,理所当然,心态宽敞自在。
最怕的便是虚伪者有那么一点良知,便会成为法兰西。
有人说,本片不过是资产阶级的无病呻吟。
有钱人若说自己不快乐,那至穷人于何地?
而我想,这是法兰西,这是法国人的电影。
当然,此处的“法国人”——如何才算法国人?
我想,仅以本片而言,此处的法国人,不仅仅指国籍那栏后面所填的国家,更是一种从肉体到心灵的、带有浓厚本土味道的法国人。
显然,《法兰西》将那些外来的面孔排除在外了——哪怕他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甚至拥有同样的国籍,但他们无法真正成为、也永远无法代表法兰西。
至少目前如此。
直播出现事故,但“只要24小时”,事情就会过去。
如果不是难民,如果不是战争,如果不是与绝大部分“法兰西们”无关的苦难,法兰西还能这么笃定吗?
法兰西矫揉造作的报道能引来无数追捧,这是群体性的虚伪,是鳄鱼的眼泪。
导演要观众对法兰西又爱又恨,就像法兰西们对自己那样。
爱这精致面庞与华丽衣装,恨这无人可解的内心悲凉与忧伤。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法兰西的泪水,只为自己而流。
德拉克洛瓦将自由平等博爱拟人化,半裸的丰腴女神引导人民。
德莱叶将受难的宗教激情拟人化,圣女贞德被荆棘加冕。
现在,艺术发现它不再需要承担拟人的责任,观念已经牢牢地寄生在人体上,随着人体的行动呈现它转瞬即逝的多种形态。
杜蒙只需要拍摄一个被观念感染的人,法兰西。
观念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望我!
望我!
抬起头望着我!
你们手中的饭碗尚不能装下五斗陈米,你们的破衣烂衫不过是父辈绑上的裹脚布,你们的生命是地中海里一颗盐,为何要踩实地面?
为何不向我飞来?
我才是无限接近透明的湛蓝!
记者先行,紧皱着眉,左呼右喝:拍我!
拍我!
摄像机对准我!
我的视角——我一手创造的快感的视角——全都值得观看。
我和政治调情,和硝烟调情,和古典调情,和现代调情,情感是我的战场,战场是我的舞台,舞台是我的作品,请看!
显然,杜蒙做过观念的情人,蕾老师也是,借本片向旧情人啐了一口,但最终还是依靠在“当下”的观念肩头,多么保守主义的拍法,简直可笑。
但这张脸值得记住,一幅拒绝被凝视的动态肖像,我们还是乐不思蜀地凝视了,所以未来依然可以拿这张脸的分量去下注,人是无法不爱人的,即使这在观念里不再被允许。
一部被理论肢解的电影,我只想说说我对蕾雅赛杜的感情。
电影似乎感人至深,因为蕾雅赛杜一直在哭,哭完笑笑完哭,堪称哭戏最佳。
可是我却没有落泪。
不过,当蕾雅赛杜出场的时候,我死了。
这样的感觉如今已不再多见,基本没有别的演员能让我直接就死了。
蕾雅赛杜是我的第一个crush,十年以前,当时我还在上初一,跟个傻逼似的,看完碟中谍4就忘不掉蕾雅赛杜了,连着把她之前的电影都看完了,除了mes copines没找着资源。
后来蕾雅赛杜在我心里慢慢淡去了,但是这部电影又找回来一些当初的感觉。
2012-2022,我对蕾雅赛杜的感情已经十年了。
有的人会忘记初恋,但我不会忘记初恋,我也不会忘记蕾雅赛杜,我会忘记近期喜欢过的傻逼,但是不会忘记最初喜欢过的非常好的人们。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失去了对人的判断力,最近碰上的都是傻逼,这是我要不断反思的事情。
蕾雅赛杜和一般演员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眼神和表情,而不是牙缝,她的气质在两部007电影里消磨殆尽,而在其他电影却保留完好。
片尾的配乐很有力量。
关于什么固定特写镜头,仰拍俯拍,自我解构,表演,数字时代,大众传媒,资本主义,凝视,人格,这些乱七八糟的术语我就不说了,看别人的影评去吧。
首先必须说,这部电影不应该给1星,不过它都拿到戛纳提名了,结果是这个水平,必须一星。
真不是我这个人矫情,如果这是一部美国电影我也不会给1星,可这是法国电影,而且是获得了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提名的法国电影。
你至少不能让我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
然而,这部电影到处可以看到美国电影的影子,很多时候很像高配版的韦斯安德森。
可韦斯安德森是众所周知的抄法国电影的人啊!
好家伙,法国电影这么多年脑萎缩,现在成了被美国电影反哺了,然后在法国电影里出现了英文对白!
我大清要亡啊!
我知道好多人要说美术好棒啊!
摄影好棒啊!
这是法国艺术电影,戛纳电影节坟地里躺着的那些电影有一部算一部谁能说摄影不好?
新浪潮为啥诞生,不就是因为一群街溜子没钱像好莱坞那样拍工业电影,请不起演员和编剧,靠摄影和剪辑搞作者电影吗?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你跟我说,哇!
法国电影摄影好棒。
省省吧……说说片子。
首先是剪辑。
法国电影有剪辑问题,你敢信吗?
剪辑不就是人家发明的吗?
非常的不均匀。
女主的特写长镜头是一个判断的指标,前面很少,后来越来越多。
这可能是导演自以为是的设计,可是女主角在车里第一次莫名哭泣那里,可以说是演员表演最好的地方,却给生生的剪了一刀,非要切一个女助理的镜头再回来。
把女主非常精彩的一场戏给割裂了。
为啥啊?
如果是为了表达人和人的隔阂,摆脱你之后也多表现这个理念,让我知道你是这个意思好吗?
之后的类似长镜头是一刀没剪。
闹半天这是你的风格啊!
那你剪第一条为啥啊?
其次是很多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这点让我想起了赵婷的《无依之地》,尝试挺好。
可是演员好几次都看着摄影机说词(电影摄影机不是里面电视台的摄像机)是几个意思?
而且说台词的时候很明显的看提词板,那眼睛还左右左的读呢。
你这是什么意思?
就和“群体免疫”一样,就放弃了。
到时候找影评人来编个好词,什么“接近真实的语序表达”。
现在拍电影是向抖音靠拢吗?
所谓追求真实的“颗粒感”。
不找专业演员,不找人写剧本的初衷是啥?
省钱啊。
结果呢,您给我整了个大场面:翻车事故。
全新的阿尔法罗密欧撞烂。
不是大哥,你倒是有钱还是没钱啊。
这翻车事故有必要吗?
你是拍着拍着发现,“哎呦,还剩这么多钱呢,来吧,哥几个,玩把大的。
”不表现这个场面,就能多找几个专业演员,找个专业的编剧给你写个剧本,别弄了半天全是絮叨,还絮叨的没意思。
故事前面挺好的,大家都像在赛博朋克游戏里,极其的不真实,自我和身份极端割裂,主角就像是一个突破壳的小鸡,忽然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结果自从她去疗养以后就急转直下,从谈社会嚯家伙跑去谈女人了。
合着您对法国社会就这么点感悟,前1个小时就挤得一滴不剩了。
干脆还是回去谈我们老巴黎正白旗的女性主题搭配爱情得了。
可您这片子叫《法国》啊!
你上来哗哗哗的马克龙出境加各种国际事务就是为了表达一个职业女性的形象吗?
这不等于《大闹天宫》前半部谈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战斗,后半部悟空爱上了唐僧,可哀怨了。
你这跟谁呢?
我都不想说那点政治隐喻差《方形》十万八千里。
这次我学乖了,没看豆瓣影评,知道看了能给气死。
又是一堆噶吹的,别问,问就是你没看懂。
反正是好电影没获奖没提名,他们看都不看。
一提名一获奖跟兔子似的,都不知道从哪窜出来,纷纷表示看哭了,大师就是大师。
豆瓣常态,就是一群虫豸。
本片可以看做是柔和版的《方形》,全篇穿插着同样的但更为隐形的反美学讽刺桥段,如怪异化bgm的自我感动,烂俗的三流情感剧场,各式的摆拍。
正面特写的功能从他者视角的怜悯转化为强烈的自我表演,法兰西对着无处不在的镜头哭泣,指向媒介永恒在场这一现代属性,虚实都由镜头和编辑生成。
不同于鲁本对美学表达的解构践虐,法兰西将一种身份的“高贵”贯彻到底,试以ego的梦幻独白应万变,以至于整个亮丽高饱和的色调都为她的美好想象服务。
比起美利坚媒体的无下限真人秀,法兰西(国别和主角的象征关系)的文化ego更显其高傲底色,也就比肉眼可见的摆烂装逼更具危险,它不止于制造虚幻的塑料感,而是更改细微处的意义连接(道德伦理在未经辨析下被误认和坚守,价值判断永远设立在单纯的想当然之后),从而证明高贵在血液里流动的天性,让自我表演得以可能。
不是法兰西假装高贵,是她真切信任如此。
1.其实,我们许多人恰似女主般分裂纠结,诚挚又虚谎,不断切换着角色面具,虽对苦难与弱者怀有真切的同情,却难免沦为或被视为他者化的伪善。
2.女主亦是法兰西的象喻——高贵典雅又脆弱不堪,悲天悯人却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一如戈达尔的左翼电影也往往逃不出顾影自怜的困境。
3.影片既是对大众传媒操控现实与消费苦难的有力呈露,又是对影像机制的自我解构,一切现实都脱不开表演,在调度与剪辑后符码化,成为超真实的拟像。
4.一如虚假与真实的相互交融,本片也在浮夸间离与写实沉浸间取得了精妙平衡,时而如梦似幻,时而切近可感。
5.【控制与偶发】的矛盾贯穿始终。
6.两个难忘的特写固定长镜:望天的俯拍&透过方向盘的仰拍。
7.无声慢镜的风格化车祸。
1.说好的,生存的真诚呢?
饭桌上对美食视若无睹只顾着拍领导马屁的打工人,通向写字楼的地下通道里行色匆匆的都市丽人,网红店只对着手机摆着各种pose对路人视而不见的网红......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能看到法兰西常有的那种眼神,一双空洞的、毫无生气的眼。
生存的真诚在那些时刻悄声匿迹。
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人们无法真诚地生活,主要是由于被教堂、科学和现代工业的漫不经心、喋喋不休的唠叨所分心。
在被媒介大肆侵略的21世纪,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信息填满空虚的大脑焦虑的神经,媒体则需要越来越多的点击率和收视率,越来越多迎合大众眼球和欲望的夸张信息排山倒海的被生产出来,高浓度的情感和情节准确地击中观众的需求,而人们兴奋完就算。
人与人也是如此疏离和冷漠,见到名人只想要签名与合影却不愿与之交谈的路人,发现找不到可用来签名的笔时便漠然走掉的老妇人,在晚宴上就资本主义美德侃侃而谈劝大家都把钱捐出来的老人,吃着人血馒头制作虚假泡泡的经纪人,不愿意把几千欧元捐给妻子误伤的年轻人的大作家,靠欺骗感情来写八卦文章暴露名人隐私的小记者......他们都带着没有人情味的面具,不敢去真实地生活。
带着蓝牙耳机对着空气讲话的法兰西,也只是这些人中的一个,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现代病的流行性,但电影中的法兰西和那些我们无从得知他们脑袋中的矛盾想法的人相比,还是有许多人情味的。
2,矛盾的法兰西,走向真实的路被堵死了在影片开头,马克龙和法兰西当着众多媒体挑眉来眼去的画面,就挑明了导演对于当代新闻的看法。
在一次采访中,布鲁诺·杜蒙说,我把这一段放在影片开头,是一种抗议声明:在当下,内容制造者及其内容指向,是怪诞的、过度的、媚俗的。
就是为了让人们能认识到,新闻现场有时候也像一个剧场,新闻也可以是一种表演,甚至是一种过分夸张的表演。
作为一名媒体工作者、一名当红主播,法兰西非常清楚这个行业的生态。
法兰西主动拥抱了这种虚假且媚俗的职业和生活,但她依旧是矛盾的,挣扎的。
她会在枪林弹雨中带着摄制团队穿梭到理想的取景点,找到最美的角度拍下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会摆布战场上的士兵,配合自己表演,再剪辑出一条能使观众心惊肉跳不舍得换台的“新闻报道”;但她也会在摄影机步步逼近的时候恍然失神,也会在登上难民的救生艇后情不自禁地流下一滴眼泪。
但这些内心的触动并不足以使她放弃收视率和现有的利益,当短暂的共情过后,她又会重新回到那个夸张庸俗的生活轨道上。
但原本的生活真实吗?
只不过是一个虚幻的彩色泡泡而已,法兰西愿意自欺欺人地活在这个泡泡里,但只需要一场小小的车祸,就能把它撞破。
也是,正因为生活中的这些偶然和脆弱,还有那些超出我们控制的事件,我们才意识到什么是自由、爱和真实。
意识到什么是真实之后,法兰西开始经常性地情绪失控,迪奥的礼服救得了一时的焦虑症,但治标不治本,法兰西决定退出那样的虚假生活,回归真实,第一步,辞职,第二步,去疗愈自己。
结果时运不济,碰上了以写名人隐私八卦为目的骗感情的花美男记者。
她选择了真实,但命运给了她虚假......3.唯有当下,值得相信吗?
在厄运的摧毁下,失去了方向和信念的时候,注定会迷失。
如果稍不留意,自己就会成为自我抹杀过程的同谋,层层堕落,坠入深渊。
法兰西在片中的第一条剪辑新闻,除了剪接手段,内容与事实并无出入;遇见骗感情的男记者之后,第二条难民新闻,法兰西隐瞒了自己在游艇上休息的事实;播出事故加上丈夫和孩子车祸去世后,第三条拜访妇人的新闻,法兰西开始扭曲受访人的回答,歪曲事实。
好好生活的能力被一步步腐蚀殆尽,在陷入存在主义危机时,去乡野间长时间漫步吧,去墓地里散散步吧,这是一种被写在书上的行之有效的方式,真我会发出召唤,当她在墓地前驻足、在乡间漫步后,说出“唯有当下”时,却依旧令人心中存疑,大概是因为她前一分钟还在歪曲新闻事实吧,未来会好吗?
你看看刚出门就遇见一个暴躁狂......
+
十全十美的假,精心打造的空。反复拆解影像并没有意思。杜蒙对着蕾老师拍了一部你的脸,想再次塑造贞德并非易事。
法兰西与法兰西的讽刺,是被凝视者也是影像的恶魔,是调动和造就出的泪水与情绪,也是权力机构下的电视新闻。
这就是被影迷念叨了(主要是海报)很久的蕾雅·赛杜《法兰西》!隐喻讽刺是非常明显了!枚粉配色抢眼。豆瓣6.9这分略低。中国没有这样的记者。作为媒体人,想说,还真不是造作矫情。那光鲜亮丽背后的脆弱敏感神经质,那慷慨正义陈词下的设计与表演,都很真实。蕾雅演技是真绝了,时装秀又怎样?人家为了表现哭也自毁形象啊。就是丈夫儿子那段有些莫明突然。今年应是第十九届法国电影展映(2004年开始,2020年是十七届可去年似乎没有或纳入北影节),已没人说届别。内嵌中字。映前放影展小短片。这展原本五月,这部本应北京首映,疫情拖了别的城市都先放了。我是今天去兑换周边的第二人(法国使馆不让直接卖也是心累)!一天又累又饿但开心!今天国博110岁生日、资料馆香港影展开幕。百老汇电影中心MOMA1号厅售罄。超显眼数梦版权
整片就如那几分钟完整的车祸慢镜头呈现,真的没必要。
深谙社会病根的杜蒙用最浅显的国名透析这个民族已是无药可救,从华丽的媒介碎片中拼起整个现代资本环境下虚伪又脆弱的人类全貌,人类彼此疏离,而又互相解放。无论是人物生理还是心理“病态感”的塑造都极为精准,单一镜头反复留驻于人物面部特写,层次感不断加深,美貌与名誉有如一道阶级枷锁,越是掌握精英话语权就越是沉溺于谎言的泥沼中。以蕾雅赛杜不自觉地情绪崩溃泪腺失控,分化出个体与公众两种阵营的极端反应,镜头再拉回法兰西个体的命运,周遭的情绪只剩下冷眼和嘲讽,崩塌的私人情感作用于放大个体的绝望与无力,思维受制于媒介传播带来的困扰,而系统中的人一样在遭受媒介的迫害,腐化出一个颠倒黑白的世界。或许今年法国国家队选这部片子冲奥会比要酷不要命的《钛》更当下性一些。
法兰西果然比法兰西特派强,原汁原味的post-truth讽刺。杜蒙看出来对法国当下的政治气得够呛,今年一个他,一个拉杜裘德,玩了命得讽刺本国的人间。就2021年今年不大的观影量,一个能第一,一个能第二
dull. //2.5
又臭又长又阴翳,这种剧情并不是特别激烈的只有女主角的戏找洪尚秀来拍呀。啊不对这个电影好想讲的不仅仅是个新闻女主播,它想讲法国。法国也这么神神叨叨无病呻吟唧唧歪歪?权当蕾老师的写真来看吧,蕾老师真美。
风景 画面 光线 镜头调度 构图 人物 都很好,就是永远找不到法国人的G点在哪里,至今留在我的硬盘是因为片尾曲太赞
完全被预告片给骗了,你以为这是一部女主俏皮可爱大闹新闻界的法式喜剧。其实呢,蕾雅赛杜女神这次哭戏爆多,除了开头20分钟,剩下100分钟都在压抑苦情抹眼泪
抓马有点过了头,讽刺又欠缺很多,东方式因果报应不应该放在剧作里,杀人犯妻子那番话也很陈腔滥调,背景居然还是2021年的法国
中立派开悟左倾又回归全景纪实。精致的空洞,玩笑生活,全民消费景观,一切为我所用。战场新闻蒙太奇看惊我。那个以车窗外的铁塔为背景的告白,情绪激烈,饱满动人。蕾老师美颜逆天,代表法兰西说服力满分。
雷
蕾老师老了,也该减肥了
女主名叫france,当然也是映射法兰西。于是我们有了一种奇怪的观感:法兰西是伪善的,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所有观众知道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眼看着这份伪善借着委屈的女主讲出来。所以,杜蒙知道法兰西是伪善的,但杜蒙仍然觉得脆弱、委屈。既然这么委屈,哭到塞纳河漫堤,还做什么知识分子呢?!
前半部分挺好,如日中天的感觉抓得对,超现实的车内戏和特写,扭曲的视觉、听觉、节奏、音乐创造疏离感。后半部分令人发指,人物剧情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潦草的意外戏和收尾,像是网大导演拍的。Bruno Dumont想表达过山车心路历程我懂,但是第三幕接受现实的戏份偏少导致整体失衡,用来传递信息的情节也不合适,可能他不知道该怎么写了索性随缘了。Blanche Gardin让我想起国内对自家艺人脆弱自尊心关怀备至的经纪人,多烂都能给他说成一朵花。Benicio Del Toro虽然列席主演但角色没有任何意义。拿这片学法语还是好的,台词写得不错。作曲家Christophe(姓Bevilacqua)刚去世,不知他和意大利作家导演Alberto Bevilacqua有无血缘关系。
天真也罢,一厢情愿也罢,杜蒙生生再造一个贞德。仿电视无孔不入的视角正如高高低低的审判者,Madame France的抵抗是直视观众,以真实的虚假(或称对虚构的信念)换取真实:“是的,上帝告诉我……”。法兰西凝结在她脸上,蓝眼,白肤,红唇。
符号的狂欢,脸谱的过曝,国族人格化女性载体正是这个媒介时代感官剩余的表征:空洞的情感和艳俗的妆容,表演的虚构和机械的泪水,蓝白红抽象散布更高声追问繁华漩涡的荒土有何可信?媒介即人的延伸,电影造梦和媒体编纂别无二致,作为真实人类的法兰西,不可避免地被自身增殖的话语所吞噬,被聚焦放大她传播意识形态和公众影响的镜头所肢解杀死。法兰西就在新闻和现实光滑流利的过渡间物化为静物般的人像景观。皮囊和品牌的主宰背后立场失去观看的注意,根本无所谓真相虚实,她彻底沦为声音和面孔创制的传播轨迹的仆从。为亮丽华服的美丽特写煽动操控的观众,已然加入杜蒙反讽的舞台。最后一幕穿透内外笑泪恍若洞悉,如同释然,一切信奉仿真的凝视下,只有关闭视听的当下直觉能免于无意义泡沫假象侵蚀。她的角色是一具尸体,她的死去定义法兰西的生存。
开头马克龙客串可以说是为影片增色不少,这是一部明摆着的讽刺法国当下混乱现状的电影,蕾雅赛杜近几年频繁出镜属实劳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