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窗外的风景略过,时间长了,就有点儿走神发呆。
每次的出发是为了什么?
好像也不是只为抵达目的地,好像是为了与什么相遇。
修女艾达也有过这么一次出发,在宣誓成为正式修女之前,她出发去探望唯一的亲人,自己的姨妈。
在这之前,修女艾达都不知道自己还有亲人,也没有独自离开过修道院,她一直沉浸在相对简单的环境里,与姐妹们生活,与上帝对话。
安静,绝对,无他。
这次出发,目的地是姨妈家,相遇的却并非仅仅是亲情。
姨妈带着修女艾达,又开始了一次出发,去探寻他们的亲人,已经埋葬的尸骨。
那一段纳粹时代不堪的历史,无情的笼罩了刚刚得知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修女艾达,两个人的出发,目的地是亲人埋葬的地点,相遇的却是残酷至极的真相。
姨妈经历过抗衡,经历过磨难,身为国家干部,练就的颇有些油腻冷血,玩世不恭。
当年姨妈作为反抗运动的领袖,强烈的保卫着这个国家,自己的儿子因犹太人身份被同胞所害。
当姨妈刨开泥土,找到小小的头骨,内心恐怕不会计较斗争的得失,而是静静的崩溃。
修女艾达跟随姨妈,在泥土中捡拾父母的遗骨,心中不知再怎么与上帝对话。
她们相遇的不仅仅是亲人,不仅仅是真相,还有那难以言说、复杂纠缠的人性。
这次出发之后,修女艾达在宣誓之前迟疑了,这次与各式灵魂的相遇显然扰乱了曾经简单的心灵。
姨妈则永远的离开了,她与往常一般的放着唱片,跳下楼就像推窗晾衣服那么自然。
修女艾达再次出发,目的地还是姨妈的房间,这一次的她,会与什么相遇呢。
黑白电影,构图很特别,深刻的反省,让人难过又钦佩。
我们每一次的出发,能否也透彻一点、简单一点。
伊达:“现在别喝了。
”旺达:“这路很长,我会慢慢清醒的。
”看似关于宗教信仰选择、战争痛苦遗存的主题,其实并没有给人此类题材的相关体验,更多被升华为一个较高层次关于人生定位及选择的母题。
影片节奏以及叙事完全出乎意料的快(可能对于一般观影者还是属于偏缓慢),整个80分钟,其中“红色旺达”和“修女伊达”寻亲之旅不到60分钟,基本切除掉了多余的衔接、多余的人物,但所有转折又都恰到好处,人物转变也非常自然。
这一切其实都归功于黑白影像的应用,以及构图语言的巧妙。
换想如果是普通彩色影片,加上普通中景特写组成,偶尔来个大全景点缀下,这部影片仅仅也就及格。
印象最深刻的是前后修道院部分以及中间时不时总会出现将人物放置于构图的下1/2乃至1/3的狭窄区域,某些时候时候仅仅占据银幕一角,这就是为什么影片看似没有用牺牲观众的时间、耐力方式,但同样达到了留白的效果,这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点睛之笔。
这样为之后,那些看似“反常”的镜头:比如两次伊达在楼梯处,与萨克斯手鱼水之欢前后的大特写……同时也就显现出其独具内涵的神韵:伊达对自我对世界的认知是在变化的,就如同她在画面中的位置。
所以影片中她最终的选择已经不重要了,本来戛然而止的她也还是在路上……
这个微评写在从Film Forum回家的路上,只能算一篇长微博,也就展开说了一点,但用手机写还是写到手快抽筋。。。
天主教,犹太人与波兰共产主义被巧妙地集中在了一起。
导演与摄影的处理方法非常值得一说。
对风景的构图处理与Nebraska类似,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区与暗区的对比与布置这种经典方法,美得就不用说了。
但对人物主体的切割是无情的,带人的大特写与中景即便人物处于故事中心,但在构图布置上多处都是在最突兀的地方切割、最边缘的地方放置,比如只留半张脸的大特写与只留上腰、上胸以上部分且置于画面最下端。
尤其是后者这样的构图,让人之外的场景永远都占有格外大的空间(以致好些镜头英文字幕都是打在画面上方的阴影处,不然人都看不见了),于是借助这个空间又凸显场景本身的构图,往往都是仪式性的十字架(窗框)构图体现宗教气氛与压抑的肃穆。
这种双构图模式可以说是保留经典三分构图的前提下完全打破了传统摄影美学框架。
表现了导演极力远离叙事主体的意图,就像一个想尽量减少观测对观测物体本身的影响的科学家一样。
除此之外,有几处在祈祷的修女Ida与在床上熟睡的阿姨形成的十字架构图也是极为精彩,这个属于基督教的十字架的本身就是象征着矛盾,竖是虔诚的被动信仰了天主教的犹太人孤儿,横是虽然是犹太人却具有无神论特质的共产主义前prosecutor,这个十字架必然是不稳定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两人间相互影响的作用力,唯一的犹太亲人不仅“数典忘祖”信了天主,她那芳龄下美丽的长发也都藏在了修女的帽子里,这份虔诚让阿姨怀疑了,对她一直以来的愤世嫉俗与空虚一夜情的生活方式;同时Ida也怀疑了,她喜欢上酒吧男音乐家的才华,偷偷在厕所镜子前摘掉了自己的帽子。
而这些在寻找被告密屠杀的Ida的父母亲与哥哥的遗骨的旅程中慢慢升温。
直到最后十字架解体,一横一竖再也无法同时出现。
在冷静到极致的室内镜头下与洋溢的留声机音乐中,阿姨打开窗子跳了下去,如同《灿烂人生》中马迪奥在烟花狂欢中跃下阳台一样,强烈反差让人几乎窒息。
Ida在阿姨的葬礼后打扮成都市女郎的模样,偷尝禁果饮酒作乐。
“跟我去海滩吧,那里特别好玩”“然后呢?
”“然后我们就结婚,组成家庭。
”“然后呢?
”“然后…就普通生活呗。
”她沉默了,因为正是这普通生活,让她的阿姨丧失了生活的勇气。
回到电影本身,这种处理方式我认为是小津安二郎风格的一个反面。
同样是固定机位,小津永远通过膝盖机位来观察人物,镜头高度是绝对的,而Pawlipowsky却是以人为绝对标准放镜头,把对人物的观察打碎在背景里。
前者让人走近人物,家长里短;后者让人离开人物,冰冷隔绝,比擅长此道的贾木许(静止镜头,通过对白与表情来营造疏离感,可以参考《天堂陌客》,这部电影也是有对小津的致敬成分的)做得更绝,人物整个都好像找不到了。
其实还有很多可以说的,这个故事的人设与基本矛盾要说清楚都可以贯穿整个二战波兰史了,文本很开放 ;还有波兰电影中对神性探讨的传统的延续,虽然并不是Ida的主题,但里面的一群修女十字伏地仪式令人想起年初还在林肯中心看过的波兰宗教经典《修女乔安娜》,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修女依然体现了电影风格的一致——她们也被置于画面边缘。
修女艾达和姨妈的寻亲(艾达爸妈)之旅,艾达经历诱惑重回修女生活。
最喜欢最后一段艾达走在乡间小路上。
艾达经历世俗享受之后选择回归神前,就像是这一段乡间小路,时不时会有各样的车辆经过,但终究都是过客。
艾达走在自己的路上,经历自己的感受,在体验过平常生活后还是选择穿上修女的服饰,继续前行。
———————————————————————————————————————————修女的生活与平常的生活只是一种选择。
艾达只是很表面的体验了一下平常生活,看到姨妈抽烟、喝酒、性关系,于是便有样学样,但艾达不知道姨妈为什么这样做,艾达没有平常生活的经验,不知道更深的情感动机。
她第一次回到修道院之后看到同伴的身体开始有了想法,像是吃了善恶知识树上的果子的亚当和夏娃开始对羞耻、欲望有了概念,所以她没有选择立即宣誓,这很理智。
随即去体验性关系,尝试平常生活,因而有了比较,才坚定了选择。
艾达抱着解谜的心态去体验性事,没有触及内心的性事体验注定停留在表面,当欲望得到满足而褪去之时,厌倦随之而来。
毕竟出来一趟就遇见心动之人或者遭遇不凡之事的概率是很小的,戏剧不能概括生活。
构图真不错,就是人性的挖掘不新颖了。
《修女艾达》是一部饱含政治寓意的电影,融汇了个体人生境遇的选择和政治沉思,清晰而慈悲,通过沉静克制的镜头语言,将两位生存方式截然对立的女性展现出来。
一、沉静的摄影风格 在大部分的构图中,电影主要通过黑白粗细线条、光暗区对比的经典方法来展现。
主要角色人物被安放于镜头的某个角落,或者下端三分之一处,显得渺小又压抑。
他们甚至无法在镜头前展示完整的肢体,这个位置对准了他们的不幸,小人物无法主宰个人命运,只能被大时代所遏制吞并,这正是人生境遇的写照和表达。
四比三的画幅,固定的机位,精致的构图,自然光源打亮,逆光中人脸上细微的表情,黑暗中睁开的眼,摄影对光影和细节拥有准确的关注与把握,让人联想到布莱松和德莱叶的电影风格,不借助任何特技手段,单纯依靠叙事和人物的内心描写将诡异的气氛烘托出来。
二、无奈的两极人性 艾达的姨妈敢爱敢恨,渴望人性的完全表达,要做坦荡率性的自己。
但她在犹太教和共产主义之间徘徊纠结,在高贵的法官与随性的荡妇之间游走穿梭,失落了笑容,失落了自己。
即便她成为国家英雄,甚至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即便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可以轻松让男人为之折服,却很难体会到生存的意义。
艾达自幼成长在寒冷的环境里,逐渐抽离灵动和生气。
她最后的选择是源于她木然地接受自己的命运,听从她以为的上帝的指引。
如果她是坚定的信徒,就不需要去历练那一番俗世诱惑。
她在尘世间翩然路过,然后又褪下礼服再次披上修女服,或许只是因为习惯了那种一成不变的黑白色的生活。
1.关于导演导演Pawel Pawlikowski是波兰裔英国人,1957年生于斯大林主义统治时期波兰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母亲虽然来自传统的天主教家庭,但对待宗教信仰的态度并不极端,父亲则是一个精神自由的人,不信教,他因而得以在一个世俗的环境中长大。
Pawlikowski后来慢慢发现父亲其实是犹太人,并在一些家庭文件中发现自己的奶奶原来当年死于奥斯威辛集中营。
他有些吃惊,因为父亲一直没有直接告诉过他这些事情,甚至有些刻意隐瞒。
他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医生,非常仁慈并且善解人意,遇到任何事情都不会自我怜悯或多愁善感,一生都不想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受害者。
这一家族史是导演拍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而我想他父亲的人生哲学也许部分影响了导演,使得他在这部电影中采用了如此冷静平淡的风格。
14岁时,导演父母离异,先后离开了共产主义的波兰,他被母亲和继父带去了英国。
一开始以为只是来度假,他还挺兴奋,但很快发现,自己已经不能再回去了,而他甚至还没来的及跟别人道别。
不会说英语的他感觉自己当时就像个傻子,跟故乡的童年时光,那里的朋友,新女朋友,熟悉的庭院等被强行隔断,这一变故对他的冲击相当大。
因此拍摄Ida,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他试图恢复童年印象中的波兰,重新唤起童年时那些声音和画面,记忆中的面孔和生长环境的一种尝试。
有意思的是,导演的父母各自再婚后,又相继离婚,最后在异国他乡竟又碰面,再次碰撞出爱的火花,两人复婚后一直居住在慕尼黑,直到去世。
在柏林墙倒塌后,导演带着父母的棺椁回到波兰,在家族墓地安葬。
2.关于Ida片中Ida是来自犹太人家庭的见习修女,父母都死于二战大屠杀,剧本的这一设定来自于八年前(2007年)Pawlikowski了解到的一位波兰神父的故事。
这位神父像Ida一样,小时候在二战中幸存了下来,在修道院里被养大,长大后顺利成章的成为了神父。
30多岁时,他发现了自己身为犹太人的事实,开始对自己的犹太背景感兴趣起来,并且尝试着融合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和犹太人血统,现在应该仍在努力。
导演觉得这个案例很有意思,是写故事一个好的出发点,于是在此基础上开始构思这部电影。
关于Ida另一个有趣的事实是,Ida的扮演者Agata Trzebuchowska不是专业演员,从没学过表演。
她是Pawlikowski的朋友在咖啡馆里偶然发掘到的。
在电影的筹备过程中,Pawlikowski认为Ida这个角色是如此的奇特而不同寻常,因此经过了4个月的寻找后仍旧一无所获。
在这段时间里他面试了约400个年轻的女演员或戏剧学生,没有一个符合他的要求。
电影即将开拍,有些着急的导演拜托他在华沙的朋友继续为他寻找。
然后有一天,他正在巴黎,一个朋友给他发来信息说,在咖啡馆里有一个女孩儿正坐在他对面读书,看起来有点意思。
导演赶紧让朋友偷拍了一张照片。
从照片来看,这个女孩一点也不像修女,她穿着很潮的衣服,化着很酷的妆,像个嬉皮士,然而她的确有种特别的气质。
导演辗转联系上了这个女孩儿,见面之后让她卸了妆,惊讶地发现她其实很适合演Ida。
特别是两个人开始交谈起来后,他了解到这个女孩是个非常有趣,坚强而且踏实的人,她就是Ida。
更妙的是,女孩并不想演戏,一点也不想成为演员,她之所以来见导演是因为她喜欢导演的一部电影,“夏日之恋”。
这部电影对青少年时期的她影响很大,对导演好奇之下才答应来见面。
因此事实上Pawlikowski还得努力说服她来出演这部戏。
在他的强烈要求之下,姑娘同意跟扮演Wanda的Agata Kulesza一起试演几段戏。
在试戏过程中,Pawlikowski发现她实际是个非常安静的女孩,而这一点非常好,更加符合Ida的角色。
两个人突然间就成了朋友,她也渐渐了解到本片并不那种随便拍拍的工业流水线电影,而是一段她可以参与其中的很有趣的拍摄历程,受到吸引的她决定出演,并奉献了精彩的演出。
3.关于Wanda姨妈Wanda角色原型也来自导演的真实经历。
Pawlikowski大学所学专业是文学和哲学,然后在牛津大学读的德国文学的研究生。
80年代早期,他在牛津大学碰到了一位非常有魅力的老太太,她是Wolfson学院一位教授的妻子,大约70多岁,因为当时在牛津并没有多少会说波兰语的人,所以老夫妇偶尔会邀请他去他们家吃饭喝茶。
慢慢的他们成了好朋友,而导演也非常喜欢这位老太太,因为她非常热情,风趣,言辞犀利而且洞察世事。
然而十年后,导演很吃惊的在BBC新闻上听说波兰政府正在要求以反人类罪引渡这位女士,因为在50年代早期她是斯大林主义政府的国家检察官,组织掌控了持久的针对无辜人民的预先定罪审判,这位老太太就是Wanda角色的灵感来源。
4.关于摄影本片采用黑白片手法拍摄,画面比例构图都很有特点。
这与Pawlikowski自己的喜好有关。
他喜欢黑白老电影,尤其喜欢法国新浪潮早期的捷克新浪潮电影,这些电影都是黑白色,通常也是4:3比例。
他记忆中的波兰是黑白的,他随身携带的几个家庭相簿也都是黑白的,而且有着奇怪的版式和比例。
对导演来说,这些相册有种忧郁的美,照片的内容比较简单,两个人,一条狗,一个台灯,远处的一辆车等等,是那种更空更纯真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会像现在人一样无时无刻不处于镜头下。
本片的摄影构图也体现了类似的美学观点。
主要翻译自NPR fresh air对导演的访谈:http://www.npr.org/2015/02/12/385742784/ida-director-made-film-to-recover-the-poland-of-his-childhood
本科蹭电影课的时候,有个老师在形容一部电影不好的时候,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片子差到两个小时的图像都找不出一帧可以做海报的!
”我想如果他看了《伊达》,一定会把这句话反过来说:这是一部影像的奇观,随便哪个镜头抽出来都是一幅完美的静像。
其他片子虽然也会放出很多剧照,但是媒体翻来覆去用的也就那么两三张。
《伊达》可不是,不管在欧洲还是美国媒体上,不管在平媒、网媒还是影院门口,在看片子之前我已经发现无数张绝美的剧照,但始终固执地认为这些都是精挑细选过的特例。
直到在影院里目睹一帧帧完美的镜头像一幅幅凄美的印画抒情般地展现一个个视觉效果精美到让人潸然泪下的黑白片段。
也许正因为此,在超长度影片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还不到九十分钟电影经典格式的作品能够脱颖而出。
如此精致的影像,若是持续两个小时,怕是人财两方面都吃不消。
对话的精简是该片另一个极简主义的方面,不但是缄默的伊达/安娜,就连片中台词最多的汪达,每一句的信息量也都巨大,几乎没有废话。
这样沉默与素净的美丽中,展开的是一个挖掘往日悲剧的故事;公路电影和侦探情节的表象下,是一场心灵与灵魂的清算。
而清算中浮现出的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图景,犹太人、基督徒、无神论者,纳粹、斯大林主义者,罪人、受害者,弱者、强者,转变也许就在弹指之间。
这毫无疑问是波兰历史的一个隐喻,是一位旅居国外多年的艺术家(导演Pawel Pawlikowski)对祖国历史的追溯,对故乡历史的清算,对集体身份的再探索。
在历史的洪流中,每个人都罪孽深重,每个人都伤痕累累。
影片虽然用了黑白技术,但其色彩的真正基调却是忧郁而暧昧的灰色。
Pawlikowski一九五七年生于华沙,《伊达》的故事开始前不久。
十四岁随母亲在西欧各国辗转,最终定居英国。
他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来为电视台拍摄纪录片,此外还是研究德语诗歌的学者。
在一次采访中他说拍电影不是一个职业,而是随心所欲的游戏,人生很宽广,电影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Pawlikowski四十出头才拿出自己第一部剧情片。
他的第二部虚构作品《最终归宿》(Last Resort)讲述一位俄国母亲带着孩子去英国会情人未果的故事,有很强的自传性,也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二〇〇四年的《爱的夏天》(My Summer of Love)展现出这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对画面超强的驾驭能力。
二〇一一年,他把Ethan Hawke拉下水,演了一个莫名其妙的《五区女子》(La femme du Vème)。
创作者巧妙地将时间定在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共产主义理想与革命作为统治模式的巅峰时期。
片中人物就在这个一切看上去都十分稳定的台风眼中追寻二战的记忆,仿佛一切都会像这样继续下去。
观者眼中定能看出些许讽刺,因为我们知道那个时代之后的东欧发生了什么。
当我们以眼下的情况作出选择的时候,谁会想到每个人的命运都会在日后的社会政治风暴中重新洗牌呢?
一九四二年出卖汪达犹太亲人的波兰基督徒到了一九六二年会畏惧她手中的党国权力,可是一九九二年时又会怎样呢?
所以汪达的纵身一跃看似有些惊人,甚至突兀,但却是影片叙事逻辑的必然。
这样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再也经不起一次次的血腥清算。
这样剧烈的社会变迁,反应在每个个体的生活里,便只能是片中那沉默般的自然过渡。
哪怕是最血腥的罪行,也能在二十年的时间里被抹去踪影。
“反正没有任何证据”,作恶者说,而受害者也默默接受。
这是一场灵魂的清算,不能再提其他要求。
饰演汪达的Agata Kulesza是波兰老戏骨,在戏剧舞台上把演技磨练得炉火纯青。
汪达的最后一天是她最震撼的表演,从浴缸里绝望的面容,到纵身一跳那自然的突兀。
饰演女主角的Agata Trzebuchowska则完全相反,任你穷尽所有电影资料库,《伊达》就是她货真价实的处女作,之前再找不到其他作品。
有好事者挖出报道,说Trzebuchowska是Pawlikowski在街头咖啡馆挖到的宝,并力劝她出演此角。
事实证明这个努力很值,Trzebuchowska用眼神代替了台词,把这个最易脸谱化的“天真少女”刻画得棱角分明。
她怯怯的声音、怯怯的步伐、怯怯的存在里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而能将此演绎出来的能力,几乎只能是天生的。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在巨变中被深深撼动的可能并不只是性命,还有身份认同。
身份的悬而未决、模糊不清以至于焦虑难耐是贯穿全片的线索。
天主教修道院中长大的女孩忽然发现自己是犹太人,而在发誓献身信仰前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神性和俗欲的焦虑进行了一场八十二分钟的拉锯战。
共产主义的信徒试图用未来而非过去来定义自己的身份,从革命斗士到精神幻灭的物质女郎,汪达俨然是东欧乃至所有前社会主义国家的缩影。
影片的原声挑选也是用心良苦,从波兰爵士名伶Maria Koterbska到莫扎特的交响曲,从节拍乐名曲《Jimmy Joe》(正好是六二年的作品)到巴赫的颂赞曲《主耶稣基督我呼唤你》。
圣与俗、天真与世故、原谅与记恨、未来与过去,当我们以为一切又要陷入无聊的黑白二元格局时,导演狡黠一笑,把一切恩怨情仇、高雅低俗都化解在了暧昧不清的灰色中。
伊达的情人里斯是一位爵士乐手,主攻萨克斯风,他对伊达说自己最爱的乐手是约翰·柯川(John Coltrane,1926—1967)。
这也不是一个随便的选择,柯川的后期作品受“灵性”(spirituality)文化影响很大,到了六十年代甚至有很强的宗教意味。
这或许是创作者有意放置的宗教线索,或许是人物本身灵性一面的暗示,又或许只是为了取悦女孩的小把戏:里斯的名字Lis在波兰语方言词源中意为“狐狸”,有狡黠的意味,他还自称有吉普赛人血统。
但就是这样一个将虔诚的修女诱惑到初尝肉欲禁果的精灵般的男人,还是无法回答伊达关于永恒的问题:“然后呢?
”相爱相许、结婚安顿,然后便是生活的繁琐和烦恼。
这不是伊达想要的答案,她的答案没有人能给她——只有神才能给她想要的永恒。
影片在构图上大量使用主要人物的去中心化,而美仑美奂的图像竟能成功地让视觉注意也从演员脸上移开。
也许是出于谦逊,也许是无能为力,人将自己从生命的中心拿下来,供上其他事物,或是耶稣基督,或是香烟美酒,或是仇恨愤怒,或是歌舞升平。
可重要的是,“人”都不在中心。
而不管我们放在这个中心的是一个什么偶像,它的名字都一样,不过是一种让人虚脱的无力,一声无奈的叹息。
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同昨日的“少女洛荷”一样,这也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不论是人还是心,在二战后的大背景下,修女艾达与唯一的亲人姨妈旺达踏上了一段别样的寻亲之旅。
扮演主角艾达的阿嘉达特泽布霍夫斯卡是非专业演员,未加雕琢的平实演技带来的是无技巧式的真实,所谓一人一箱,行在路上,在导演安排的反叙事结构中,她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投身于每一个琐碎的细节中,似有似无的情绪反而将艾达这个人物诠释的异常饱满。
影片采用了4:3黄金比例,整体基调阴郁,在画面构图和光线的运用上堪称完美,摄影方面的造诣显然在这个故事之上,若不是大量的中景,近景,上半身无限摆拍,面部特写,大面积空白空间为影片叙事做辅助,那么这部电影会是个灾难,或许导演要求的就是这种风格,利用镜头语言来代替叙事,大量留白让观众自己体会,好像那种给你一个引子或者提纲,让你来书写一篇范文,只不过是在脑子里罢了。
以前观者常说,人活于世,什么都得尝试一下,哪怕你恐惧,你恶心,你不忍直视。
修女艾达是修女,自然是天主的信徒,当她为了寻找父母的遗骨,踏入俗世的那一刻,她的信仰便开始动摇,一个年轻女孩的彷徨与找寻,兜兜转转,甚至在教会姐妹向天主承诺时,她为自己曾有邪念而感到羞耻,然而这一切都在姨妈自杀之后土崩瓦解,生命易逝,春宵苦短,于是她放开头发,穿上短裙,点上香烟,捻起酒杯,俨然她的姨妈重生,她曾羡慕这种纸醉金迷,当她真的尝试之后,她还是穿好自己那身修女装,转身离开,一人一箱,朝着未知的道路走去,至于她是回修道院还是别的地方,已经不重要,因为她已诚心皈依,看破红尘不在五行之中,远离尘世,永不回头,因为即使她选择留在尘世,无非变成第二个姨妈。
人活于世,真的都要尝试一下,不然涉世未深的苦闷和花花世界的引诱随时都在,像艾达和姨妈旺达这种背负家庭惨剧,种族悲剧的人面对生活,一个选择继续,一个选择终结,一个浅尝辄止,一个如梦如痴,这不止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不论放在什么时代,都可以振聋发聩,警醒世人。
生命的意义是艺术家探讨的一个永恒的主题。
杨德昌用一生的感悟发出了‘没有必要’的叹息。
Ida同样向世人展现了活着的迷茫。
影片探讨了两个生命的生与死。
Ida在修道院长大,一生受神的浸染,对于世事一无所知,从未真实地活过(当然,Ida眼中的修道院生活导演也作了交代)。
离开修道院后,她遇到了两个人,他的姨妈和年轻乐手。
前者带她见识了生与死的残酷和丑恶。
后者。。。
怎么讲呢,说生活的美好并不准确,而是短暂的平静和欲望,或者说平淡和迷茫。
Ida就是个修行者,在短短几天时间里经历了人世,获得感悟。
年轻的Ida何以看透人世,难道源于她的信仰?
我不得而知,也并不重要。
导演只是想借Ida说话。
她的姨妈,随着战争的结束,孩子的死亡以及信仰的迷失,变得行尸走肉一般,失去了面对生活的勇气。
可是,她是清醒的。
直到Ida的出现,促使她不得不面对过去,面对现实。
并让她下定决心作个了结。
自此,她并不是死了,而是复活了。
(别忘了,她曾是个有理想有信仰的共产主义英雄)。
不得不说,她的一跳,像极了《天注定》!
只是两者的动机不同,追求不同。
一部黑白片,但是光用得如此之好。
修道院始终是阴天。
车窗玻璃映出市井的繁华,模模糊糊,在Ida眼前就是过眼的云烟。
马棚的玻璃拼凑的窗子折射着阳光,拼接着记忆,闪着对爱的向往,可就那么多,实际上就是那么一点。
与年轻乐手初识的两次谈话,两人背后的透出圣灵般荧荧的纯洁的光。
Ida姨妈的房间永远是黑的,直到她打开窗子,纵身一跃之时。
关于影片的结尾,我无法评价导演的真实意图,但对全片而言却是不诚实的,至少是不那么坦诚的。
作为影片的主题思想,Ida问出了那几个意图过于明显的问题。
她并未返回修道院,而是逆着所有人的方向走了。
她的眼神,表情,都含糊不清,可是走得却很快,很坚定,似乎知道方向。
这个影片唯一的,最后的波澜如果坚持平静地,略显压抑地结束,我想更符合影片的艺术取向,也会给观众更多思考的空间。
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修女艾达,天真纯洁,心中只有上帝与耶稣,她好像没有什么愿望,下周的宣誓仪式就像下周要吃早餐一样,是正常,应当发生之事,世界如此寂寥洁白,如永远填不满的上2/3画面。
直到她见到她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
她的愿望变成了,找到父母的尸骸,让他们入土为安。
在这个过程中,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她,渐渐被填满了颜色:知道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二战带给家族的创伤,甚至接触到了男男女女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的世界,她抵触,她不屑,她要与上帝站在一起,却不知道心已经渐渐在靡靡之音中渐渐沦陷……她第一次向我们脱下她的头巾,露出丝滑的红发。
随后,她得到了一个吻
她的愿望越来越多 她埋葬了父母兄弟,她有了一个家,她知道了自己是谁,但她还有别的愿望,她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她不想与上帝站在一起了,世俗用快感与新鲜染红她——明灭的烟头,性感的红唇与礼服,醇香的葡萄酒,以及欢愉后的落红……
她的愿望一一完成,她渴求下一个愿望,一个吸引她的愿望,一个让她从红纸变成别的什么的愿望。
于是她问他,去海边散步之后,我们会做什么。
“结婚,生小孩,买一个房子”他回答到。
这是她的愿望吗 她好像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她又带上头巾,悄悄离开了爱人的身旁,离开了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的家 她褪去红色,变成了白纸,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愿望,又是什么。
闷。
昔日的审判官旺达,甚至判过别人死刑。跟艾达寻找尸体这条主线反应出的犹太人命运不同,旺达这个人物所折射出的东西就埋得太深了。还好,艾达“一夜风流”之后再回修道院,那神情还是笃定的。
并不完美但在各个方面都做到了极好,极具想法的构图配合黑白的独特质感在很多时候让人屏息,出现并不多的音乐则是优秀的极简风格,看似不经意的故事发展起来毫不拖沓却细节上又有张有驰。主线剧情其实有点模板化但不得不说每次见到这个模板自己都还是买账的
胜在够短,作为开胃小菜还是不错的,在一星与二星之间
除了摄影构图,我不知道片子本身是否值得更高分。
哈哈確實比伊萬的童年還白絲帶。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摄影教材
为了追求形式,以至于把故事都给淡化了,很难投入的看进去
除了摄影也就是摄影了。。剧情简化到这个程度上已经不该用留白来形容了,何况野心还这么大想探讨这么多主题。。
小品
超级棒!摄影和配乐非常好且不论,有人说故事单薄,我却以为很有力量,四两拨千斤。不同于《利维坦》的冷,这种冷有温润人心的力量。
片子应该沉但不可以闷
太闷
不难看,但也让人兴奋不起来。用摄影来说“我在与世界/信仰/性别对抗”的设计真的很巧妙吗?怎么看都是沾了主题的光,要是放到小清新摄影里,别人一定说你矫情。
装B
安娜原來可能是旺達姨媽的救贖,可惜相對的,姨媽言行對安娜意念的影響未能及時孕化,等到安娜返顧時,姨媽卻已輕生了。然後,然後……安娜還是看破宗族、紅塵及情慾,再度成為修女依達。4:3黑白電影表現出一種特別的味道,主體又時常刻意不放在重心位置,這樣的表現方式反而令人更會注意她的動作表情,也留個充分空間讓你盡情的觀察。非常欣賞如此手法,色調格局完全突顯電影主題,而且每一幀畫面就像一幅攝影傑作。
每一帧都能做桌面的绝美画面掩盖不了剧本的空虚…犹太人与波兰人在共同土地上的相爱相杀有太多故事可挖 本片恰恰是最肤浅的
没什么好说的。4:3,黑白影像,神一般的构图和光影;故事稀薄无力。PPT电影。
镜头与画面极尽唯美,电影在信仰、身份和欲望三个命题之间来回跌转,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