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习惯了安导《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此类中国风俗理念的观众而言,安导的《伍德斯托克》多少让人有点难以下咽入喉。
可是,不管你愿不愿意,安导还是把这部电影摆到了台面上来。
而且还凭着这部电影角逐戛纳,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后话,这里不再提起。
反正个人觉得,戛纳和安导是互不来电的。
所以,安导大奖拿了不少(俨然一得奖专业户),可是,戛纳的那帮评委就是不给安导面子“话说,2008年的一天,安导来到旧金山,遇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艾略特•蒂波,当时年逾70的蒂波正在宣传他的个人传记——《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乱和音乐人生的真实故事》。
蒂波马上拉住安导,向他喃喃介绍起自己往日的光辉岁月“1969年••••••”,安导当时马上拿出老黄历,掐指一算,2009年刚好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于是当下拍板,买下版权!
”——摘自405期《看电影》于是,我们就在2009年的一天,和安导的《伍德斯托克》不期而遇了。
有些电影是需要看细节,在细节里揣摩故事;有些电影是忽视细节的,人们看重的是故事的整体和框架结构。
而安导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无疑属于后者。
缓慢的故事情节叙述和波澜不惊的剧情节奏,依旧走的是慢熟型的故事叙事手法。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安导,你拍出来的电影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
想了解“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我们可以上百度、上谷歌,没必要花费Money去电影院捧你的场,可是你至少要拿出点新意和创意吧。
可是,看看你的“音乐节”吧,有音乐,但只是外衣,有人性,但太过深刻。
你可知道,如今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早已成为了美国的一种精神和象征:1969年三天,成了永恒。
三天,40万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三天,“要作爱,不作战”的反战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会场可是,我的安导啊,你的外衣披的很好,可是,音乐在伍德斯托克里面是一种精神,但到了你的电影里面却变了味道,音乐有了,很少,人性刻画的太多,音乐,很浅薄,人性太深刻。
于是,这电影,看着多少有点头重脚轻,给人迷离恍惚的感觉,该不是抽了大麻吧?
文/onestar(http://onestar1967.com/2009/12/takingwoodstock/)原本以为李安导演会还原音乐节宏大的盛况,绚烂的舞台,激情昂扬忘情放纵的乐队表演,以及年轻的人们为音乐而痴迷欢乐,结果,还是猜错了,这本来就是“制造”,而不是“表演”。
电影前半部分为音乐节的举办设好铺垫,有点儿沉闷和冗长。
但是仍然将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交代个清清楚楚。
于是,经过万般的曲折,人们迎来了这个在夏日里最为盛大的狂欢的节日。
成千上万的年轻人从美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到这个叫白湖的小镇,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有关和平与爱的饕餮盛宴。
关于音乐节音乐,艺术,爱与和平,再加上美国当时的时代背景,被反复强调的词语无疑是“自由/FREE”,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地光表演者剧团在迎来麦克郎的直升飞机时的那段即兴舞蹈,还有他们高呼的“要做爱不要作战”。
嬉皮士们的长头发,长胡须,宽松随意的波西米亚风格的衣服,迷幻药和大麻,所有的束缚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甚至随处可见的裸体青年人,低矮的灌木丛是他们纵情的乌托邦。
这里没有歧视和嘲笑,没有战争和压迫。
我想艾略特最后通过那片奇异的药终于到达了自由的巅峰,这段神秘多彩的幻觉绝对是李安在电影中画上的一道绚烂的神来之笔。
车顶层叠流动的斑驳色彩,白湖山坡上如波涛般汹涌波荡的人群,我想,如果是我,也会如此泪流满面。
幻觉终究是幻觉,一道白光劈开黑夜,现实的如同毫不留情的现实。
关于成长不管多么热闹的音乐节终究有曲终人散的时候,而这时电影就又转回到“成长”这个在李安电影中多次出现的主题。
从一开始艾略特和父母的矛盾与争吵,到最后父母的谅解和支持,都贯穿于整个制造伍德斯托克的激情中。
虽然母亲的一些所作所为伤害和欺骗了艾略特,可是她想将儿子留在活一年就少一年的自己身边的想法,无论如何都让我不忍心去责怪这样天真倔强又有些傻呼呼的母亲。
还有最后父亲简单的回答依旧能刺痛你内心最柔软和最容易动情之处。
艾略特必定是属于年轻人的世界,他和好友比利在脏兮兮的泥潭中玩耍的不亦乐乎,一切都是无忧无虑的,比利说他爱这个山丘,其实他更爱这样的放纵和自由。
最后,艾略特选择了离开这个小镇,开始自己的旅途。
关于同性我也来八一八李安的同性情结。
同性这样的主题,在李安的电影中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的的东西,从《喜宴》到《断背山》再到《制造伍德斯托克》,虽然在这部电影中有关艾略特的同性问题只是点到为止,但是那个名叫薇儿玛的毛遂自荐的保安同志可在后面的戏份中穿插不断,甚至我个人认为他还是将艾略特和父母矛盾由大化小由小化了的一个引导性角色,也是父子关系由相互拒绝到相互理解和包容的一条纽带。
估计,也许还是他游说父亲,使他接受了自己儿子是同志的“残酷” 现实。
不然,老爷子只是白湖这个乡下老保守,怎么会在最后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呢。
网络上还有人戏说李安一生错过了重要的男人,甚至大呼叫他出柜。
不过,这一切都是喜欢他的影迷的YY而已。
最后还是非常佩服李安导演,他没有将镜头直接对向恢弘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舞台,而是将这样一个美好的幻想留给人们,这个美丽的爱与和平的幻想。
先要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下对里李安新作的激动之情。
今年戛纳,看到第六部电影,终于第一次感觉,时间愉快的过去了。
然后澄清关于此片的几个说法:1.这不是一部讲述音乐节本身的影片,全片甚至没有一支完整意义的乐队登台。
2.这不是李安的第三部同志片,主角的小艳遇的确表明了他的取向,但同性感情不是故事的主线。
3.这不是一部严肃、深刻的影片,至少不是一部貌似严肃、深刻的影片,它颠覆了李安之前作品的压抑和沉闷,故事流畅而情绪飞扬。
李安的这部小片,也许不具金棕榈像,很多人也许会失望,而对我来说,则是惊喜。
1.诚如李安自己所言,在拍完《断背山》和《色戒》之后,《制造伍德斯托克》是他用来放松的一个小品。
影片拍得情绪飞扬,满足了人们对那格神奇年代的向往,充满了伊甸园式的虚幻的美好,电影对音乐演唱会的唯一正面描述,是elliott和一对流浪的男女分享大麻,然后再山顶远远看了音乐节的全景,其中用华丽的彩色和魔幻的镜头表现了人物沉沦飞扬的状态。
虽然再盛大的聚会最后都是一场虚空,垮掉除了能让我们躺倒,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但没有沉沦,哪来坚定,没有放浪,哪来自由?
在好莱坞拍了这么久之后,李安终于能自由的用自己的方式解构和yy美国人的经典记忆,想必他也是认同这句话:能垮掉是幸福的。
2.《制造伍德斯托克》以音乐节创办人Elliot筹办音乐会为故事主线:他于1969年的夏天无意中在报纸上发现“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来的主办场地被撤销了,于是打电话给组织者并找到了新的场地,牵扯进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摇滚音乐节当中,而更重要过的是,在参与这个伟大事件的过程中,elliott本人和父母也重新梳理了家庭和个人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想像中,这部电影主题会是记录一个伟大的事件和一个伟大的年代,而事实上,这部电影却把一个宏大的历史背景当作一个个体人成长的注脚,举重若轻,这不正是李安所擅长的把戏么?
Elliott决定筹办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原本是为了吸引客源,解决父母经营的motel的财务问题,但影片最后却探讨了elliott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Elliott的父亲是一位保守、沉默、平淡的小镇居民,压抑的激情却在音乐节中得到了释放,而elliott的母亲则是一个顽固的守财奴,“她只相信现金,对于支票都缺乏安全感”,她对火爆的音乐节充满着复杂的感情。
全片的高潮,是在elliott父母误食含有大麻的蛋糕之后,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癫狂,完全解除了生活平时的压抑。
而34岁的Elliott也开始正式思考离开家庭,正如他自己在台词中和父母强调的一样,他也许是34万来朝圣的嬉皮士中最单纯和干净的一个,可是对未来的迷茫却是一样的.3.对美国人来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不仅仅是一个音乐节那么简单,3天45万嬉皮士的聚合,几乎零死亡的摇滚聚会,它更像是一个时代神话般的Icon,它是所谓的垮掉的一代记忆中最美好而纯洁的一部分。
因此当李安选择这个题材的时候,就好象他当年去挑战简奥斯汀的《理智与情感》,属于闯进了美国民族的精神私属领域。
但是,任何故事,李安来拍,都是他的电影。
《制造伍德斯托克》此前在美国试映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边倒的叫好,即使在戛纳放映之后,欧美的记者也给出了比较保守的评价。
对西方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一个更具时代意义的象征,应该像去年索德伯格拍《切格瓦拉》那样拍得沉静而宏大,即使镜头沉闷无聊那也是可以被原谅的。
像李安这样用个体和家庭这样一个小的切口去表现,恐怕是他们不愿意看到和认可的,也许他们会觉得太轻浮。
此外,电影对于音乐的表现的确太过吝啬,这当然跟李安电影角度选取有关,也可能和李安无法准确把握那个时代音乐精髓,刻意回避有关。
还是不能两全的遗憾了。
4.在《喜宴》和《断背山》之后,李安显然被定为“背背大师”了,因此《制造伍德斯托克》在此前的媒体关注过程中,同志题材一直是一个焦点。
但从剧情看,尽管影片中也有一个异装的粗壮男人,但他和elliott只是友谊,而且表现的是对自由的追求:“我知道我是什么,别人是否知道我是什么有什么关系”。
《制造伍德斯托克》是根据音乐节创世人elliott的自传体小说改编,在原著中的确有很多他个人取向的内容:正是因为音乐节崇尚自由的感召,一直没有出柜的他才向父母袒露实情。
应该说这部分内容是很贴合李安要表现的主题,但从电影成片来看,李安似乎刻意淡化了这部分的内容,家庭故事在爱情故事之上,至于这样取舍的原因,还是发布会上去问问他本人了。
最重要的,是一些作为我们短暂得可怜的人生必须重视的东西被忽视了。
造成忽视的原因基本上从人们开始接触外界之后就一直缠绕着人们,必须从被动到主动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亲情,人际,金钱,名利等等其实对于生命而言属于次要的事情,直至完全沉沦于这些以致错失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青春。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即便有人相信轮回,也无法保证轮回后的你还是否是这个境的你。
因此,最可悲的人生不是贫穷潦倒,不是众叛亲离,也不是孤独终老,而是没有获得过真正的爱和快乐。
WOODSTOCK1969该是乌托邦在人类历史中一次真实的展现。
五十万个年轻或者心怀年轻的人在绿草芬芳的农场里分享爱和和平带来的快乐。
一切都是必须的,一些必须的也许是无关的,在个时候,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快乐着,不管你是通过音乐,交谈,碰撞,裸露,做爱,大麻,LSD,还是只是闲逸地晒晒太阳。
或者说,你没有不快乐的理由,就如你回到夏娃还没有被毒蛇诱惑的伊甸园,只是你身边包括你在内所有人都是亚当和夏娃而已。
要做的事情只是让所有的人都知道MAKE LOVE,NO WAR! 3 DAYS PEACE AND LOVE."制造伍德斯托克"的主线完全与音乐节无关,甚至连当时的舞台都没有在电影里露脸,这多少让原以为可以重温四十年前的盛况的乐迷们失望。
可是,这是一部电影,so, why not?音乐节已成历史,四十年前发生的一个事件而已,需要的话只要打开woodstock的网站,或者GOOGLE当年的纪录片,即可以将整个音乐节的概况了解清楚了。
但是纪录片和电影是不同的,或者说因为李安而不同了。
如果你看完“断背山”后,觉得李安的表达手法西化并迎合西方口味的话,这一次,李安让期待激情戏的同性恋朋友失望了。
电影里对吸食大麻,LSD和其后的感受的描述要比关于性方面的描述要多得多。
至于同性的爱情,只是主人公用一个紧张激动的吻以告示自己“出柜”,还有一场LSD后,迷幻的两男一女的热舞而已。
关于电影的好坏,只是影评人和厂方的烦恼,对于看热闹的我们,只要能够感受到其中的快乐和应该珍惜的事情而已。
1969年舉辦為期三天的「胡士托音樂會」,這場一直被視為音樂界神話的盛會,如今已經邁入四十週年。
當年與會的年輕男女,現在都已白髮蒼蒼,許多與會的巨星早與殞落,但是這段被視為傳說的音樂盛會卻不停的被人傳頌著。
以往一直被視為自由民主的美國,在那個反戰激烈及社會運動高張的動盪年代,並非那麼的開放與自由。
對於性與種族的歧視,讓人很難與現在的美國畫上等號。
可是如同狄更斯【雙城記】所述:『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當時的人民雖然生活於一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卻因此創造出一場和平與愛的傳奇。
不論是參予這場盛會,或者是聽說這場盛會的人;身楚那個年代的人,又或是生長在而後世代的人,都被這場音樂盛事給深深感動。
很難想像一場演唱會能有那麼強大影響力,發生在我還沒出生的時代。
雖說沒有親身與會,但是在求學的過程中,偶然的被《伍茲塔克Woodstock》這部紀錄片的影片紀實給深深感動。
那時候才對所謂的搖滾精神有所頓悟,當時的我心想「如果搖滾真的有一個形式上的精神,伍茲塔克就是那所謂的精神象徵」。
幾年後伍茲塔克因為幻化為胡士托,這場被不斷歌頌著的盛會,又再度勾起所有人對於這為期三天的無盡感動。
[劇情簡介]1969年,室內設計師艾略特泰柏(狄米崔馬丁飾)原本在紐約工作,因為父母一再的懇求,決定回到家鄉重整岌岌可危的家族事業---快要倒閉的破爛汽車旅館,正當艾略特還在苦惱要如何挽救這間旅館時,他聽到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那就是隔壁城鎮推掉了『胡士托音樂祭】的舉辦權,於是他毫不猶豫馬上打給音樂祭舉辦人,邀請他們來白湖鎮舉辦萬眾矚目的『胡士托音樂祭』,希望音樂祭的人潮可以為乏人問津的旅館帶來生意。
在電影推出前,我就按耐不住去買了原著小說來看。
【胡士托風波】這本小說是主角艾略特泰柏的自傳小說,在書的前半段除了敘述他與家人格格不入的關係外,也露骨描寫他的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渴望與病態。
當初邊閱讀時邊思考著,在《色戒》後,李安又挑起他擅長描寫的同志題材作為創作的主軸。
相較於《囍宴》及《斷背山》那種內斂、壓抑的情感,艾略特泰柏的《胡士托風波》顯得開放或者可以說是放縱許多。
而小說取名為【Taking Woodstock: A True Story of a Riot, A Concert, and A Life】,其實與我們以往印象中的《伍茲塔克》紀錄片有所差異,也因此不論小說或是電影,對音樂的部份都少有著墨。
簡言之這本小說其實就是架構在「伍茲塔克音樂會」的一個故事。
也因此在看完小說後,讓我充滿好奇,卻也有點失望。
好奇是李安這次要怎麼去詮釋艾略特泰柏內心對於愛情的渴望與掙扎;失望的是當初希望藉著電影重溫音樂盛事的期待。
於是我抱著矛盾的心情進入電影院,電影開始沒多久,便意識到電影其實不同於幾天前才閱讀完的小說,讓當時在戲院中的我腦袋裡起了不小的衝突。
《胡士托風波》像是撕烈般的在我腦袋裡,變成李安版與艾略特兩個相似卻相異的兩個故事版本。
前面提到,艾略特在小說中非常詳細的描寫著他對於自己性向的想法與感覺,前三分之一對於自己性向以及對於性愛的想法與從小到大的經歷。
但是電影相較於小說,書中同志間性與愛的描述隻字不提,片中僅有幾幕以隱喻的方式輕輕帶過主角的性向。
很多人說李安這樣是為了把這部電影將主軸放為主角與家庭之間的描寫,可是我覺得不然。
在小說中因為在那壓抑、不開放的年代,主角艾略特在面對自己的性向的掙扎以及對於家人的認同的追求,藉由這場充滿愛與和平的音樂會,對家人開誠佈公真實的自己。
也因為有那些故事的鋪陳,才讓故事那麼的感人、真摯。
在閱讀小說時,書中的點點細瑣的故事串聯著,給我某種《搖滾芭比》、《冥王星早餐》這兩部電影融合一起的感覺。
但是李安抽離了這個元素後,就像是抽掉了小說的靈魂。
也因此在故事末端父親與艾略特之間的真情告白,這當時在閱讀小說時情緒被推至頂端的章節,在電影中卻顯得突兀又單薄了許多。
就在電影與原著的概念漸行漸遠下,對於胡士托這場音樂會的著墨也並沒有也增加許多。
畢竟電影還是以主角自傳式小說為基本,所以也不可能添增太多與小說不符合的部份。
片中許多橋段藉由畫面的分隔,讓電影看起來就像是一部類記錄片的劇情片,很多時候我感覺好像在觀賞《伍茲塔克》紀錄片的更新縮減版,男主角艾略特成為單純的紀錄片的導覽者。
電影在兩面不討好的情況下,一直到結束,我還是不太明瞭著力點到底是在什麼地方。
整部電影讓我較驚豔的地方也僅有男主角與福斯男孩與福斯女孩相遇,吃完LSD以後那飄然的感覺,那真正的人海,讓我有點理解《愛是唯一》中那段我不甚了解的橋段,一種無邊無際的歡愉。
也因為電影沒有想像中的精采(對我而言),也是我在上映那天就去觀賞,到現在才打出這篇文章的原因。
但是也不是全然否認這部電影,只是相較於原著,以及與《伍茲塔克》的紀錄片相比,這部片並沒有產生太多的共鳴。
其實片中也有許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尤其是在演員的部份。
電影網羅眾多非一線演員都有很亮眼的演出,不論是艾米爾賀許、尤金李維、丹富樂...等。
尤其是李佛薛伯在片中戲份不多,但是每每出場都很搶眼。
就像是小說中的腳色,粗曠卻迷人,這種兩極的感覺,很難想像還有哪個演員可以像他那麼適合這個腳色。
最後 當年看完《伍茲塔克》紀錄片後,我帶著自己的熱情到了南台灣參加「春天吶喊」,可笑的是自己因為旅費準備不足,草草結束這趟自以為熱血的旅行。
兩、三年後我終於參加了,但是卻發不如自己想像中的那麼美好,但是到現在卻難以忘懷那種感覺。
我常常想這,要是能參加一場像是伍茲塔克這樣的音樂會,那會是什麼感覺。
我像那種情緒,就像是漫畫家Harold 作石的【BECK搖滾新團】中,夢到撿垃圾那幕的感動吧~。
关于影片的内容和情节,网络上铺天盖地。
我想说的是,这部片子到底在表达什么?
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俨然是摇滚乐的圣殿,嬉皮士的盛会,年轻人宇宙的终极意义。
勇敢和叛逆,反传统并且愤世嫉俗, 疯狂且遗忘,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和向往,对青春流逝的炽烈痛惜,不才是伍德斯托克要传达的信息吗?
影片节奏舒缓,四十五万年轻人在拥挤的人群里平静的赶往音乐节,虽然有年轻人在车顶合着吉他忘情的摆动身姿,啤酒和香烟弥漫的酒吧,大麻迷醉的幻觉,然而全然看不出这是场摇滚的盛会,甚至没有出现一分钟的音乐会现场画面。
永远都在背景里制造若即若离的癫狂。
在背景里制造谁也看不到的伍德斯托克。
也许就是因为李安,才制造出华人视角的伍德斯托克。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那段美国文化,充斥着对“自由”的无限追求和渴望。
二战的爆发,上帝的死亡和人的异化,衍生出对内心自我的窥视。
年轻人作为思想最活跃的一个群体,追随摇滚乐珍爱属于自己的宇宙。
影评接近尾声男猪脚因为吸毒产生了幻觉,整个大地如暗夜里的深海般起伏,舞台中央冉冉升起水晶般的紫色星云,这团飘渺轻盈的宇宙,正是热爱摇滚乐的年轻人制造出的宇宙。
也只有在这里,我才看到伍德斯托克的意义。
男猪脚在影片最后勇敢的离开捆绑了自己的小村庄。
我想在这一点上,每个渴望自由的年轻人都会激动不安。
男猪脚在伍德斯托克到来之前,一直被以爱的名义束缚在家庭的驾驭里面。
有那么点小才华,又有点自己的独立思想,自然不甘溺毙在毫无生气的小村庄和有强迫症的母亲身边,跟面目呆滞的邻居大妈开会,在蹩脚的小酒吧吃惯常的必点披萨。
(Ps:我想说,这位顶着卷发球围着围裙,嗓门超大走路如风又贪图钱财的妈妈塑造的很可爱。
)然而,当他在幻觉里远远的望着那升起的璀璨宇宙,他已经决定离开。
去寻找自己的意义。
去追求自己的生命和价值。
话说回来,李安展现的摇滚音乐节带着中庸的味道,然而在这平淡和舒缓的节奏里,又流露出这场盛会带来的一切改变。
克制的激情和理性的思酌,我想,这是对以爱和理解为主题驾轻就熟的李安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不了解音乐节文化,就是简单的当做电影来看。
这也不是影评,更像是观后日记。
如果有一辆小巴,我也会找一个我爱的人去环球旅行。
关掉所有的电子设备,准备好干粮,酒,飞行物,然后就上路。
要去好多有趣的地方,偏远的地方。
遇到气场相合的人,就叫他加入我们,分享我们的食物,分享我们的地盘,分享我们的精神。
最后还可以弄一个二次造访,途中给想念的朋友寄明信片或者写信。
见到保安,要真诚微笑的对他说,PEACE,MAN!所有的人都和平相处,赤裸面对,随时可以拉起陌生人的手,跟着音乐就跳舞。
没有负担,没有烦恼,心中只一片和平和爱。
电影那一段我不禁流泪了,就和影片里的人一样,看着绽放出花朵的舞台,看着人潮涌动成河流,大家都只为了一个目的相聚在一起,这就是大爱啊,这就是自由啊,这就是和平啊。
Taking Woodstock,一部关于传奇音乐节的电影竟然没有哪怕一个摇滚表演的镜头,甚至连音乐都显得难么平淡。
难怪美国人不买李安的帐,哪怕你拿过奥斯卡。
其实用一开始的两三个镜头,李安就说明了自己玩的是婉约派:绿的草地、遍地的苜蓿花、与世无争的小镇,但这宁静马上就要被数十万的年轻人扰乱。
导演把很大篇幅用于男猪脚和他父母的关系,一个来自明斯克,逃脱了种族迫害的犹太母亲,一个木讷到有些迟钝、有很强硬的老爸,再加上一个跃跃欲试想自己出去闯世界的儿子。
这个小世界里的关系是僵硬而紧张的,但随着音乐盛事的来临,他们的小世界也就被人的宇宙所埋没。
神经兮兮的越战老兵、嬉皮士、变性人、吸毒者、性解放者,那是一个各种思潮不断涌起的年代,而李安则用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冷静的将之一一呈现,虽然客观,但难免平庸之嫌。
Peace & love,这是摇滚的一切,是它的起源,也是它的归宿,而片中的各种疙瘩也最终被爱所化解。
也许是国人含蓄的性格所致,我们总不习惯于老外满嘴love、love的,这也许能够解释国人对摇滚的不冷不热,即使最应该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大学生也不再选择这种音乐形式。
现在的大学生产线出产的是“成熟的成年人”,(秦刚评论枪花的专辑《中国民主》时说:我们都知道摇滚乐是一种很吵的音乐,没有成熟的成年人会喜欢。
)还没有毕业就为很多事担心,因而学会了各种手段,不再关心政治,自由民主更是天方夜谭。
前些天在1510看到一篇长文:《汪峰:一路奔向国家主义怀抱的文化标本》,从这标题就能猜到一二了:一个人到中年的老乐迷,终于放下心中最后的一丝不舍,像放下诗歌一样放下了相伴多年的摇滚。
我们也曾有过那么一个躁动不安的年代,虽然短暂但也绚烂,人们擦去眼前的尘土,看到新鲜的世界,当然我是没赶上。
就早早结束了。
但这花开的短短几年诞生了一些丰硕的果实。
某种程度上,我是幸运的,小的时候家里有几盘磁带,魔岩三杰、唐朝,这些对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本该很陌生的名字却伴随了我很多年,甚至可以说是音乐的启蒙。
我惊奇的发现原来除了学校里的爱国歌曲和很童真的那种,歌词还能这么写,旋律还能如此强劲,当年的“睁眼看世界”说的就是这样的感觉吧。
唐朝的两张专辑证明了他们在中国摇滚史上的巅峰地位,而红磡的那场演唱会可以说是一次检阅,从那之后张楚和何勇失踪了,窦唯离了婚,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直到有一天我们知道他烧了自己的车——这样的环境不适宜天才的生长。
今天剩下的,汪峰在歌唱祖国,唐朝做起了浪漫骑士的美梦,其他的都转到地下。
Forever young,摇滚之花盛开的心灵永远年轻。
李安27年电影生涯里的第11个长篇。
在电影院里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看的是早上十一点十分的早场,整个Gaumont看这个片子的大厅里只有加上我在内的三个人。
买票的时候,看到了和我在一个大厅里的另外两个人,他们是一对情侣,他们在选择看昆丁的无良杂种还是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李安,男的对女的说,看昆丁的片子会不会闷啊?
所以他们和我走进了一个大厅。
1969年那时候的美国是怎样的色彩?
可以看出在这个电影里,李安想说很多的东西,关于家庭,越战,自由,音乐,反叛,年青一代,犹太人,同性恋。。。
也许每一个人参加这个音乐节,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印象,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形容,像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
佩服李安的勇气和跨越,他可以在东西方任何的题材上面游刃有余的发挥。
这次选择是69年的美国,40年后一位中国导演看1969年的美国,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轻松。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小人物,像海角一样,当然Elliot的扮演者DemetriMartin他也非常有60年代美国人那时的气质,但是那些小人物,特别是Elliot的父母亲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
喜欢Elliot的母亲Sonia Teichberg由Imelda Staunton扮演,她一出场就让我立刻想起Duane Hanson的雕刻,他在1969的超市购物着或者称主妇与购物车的雕像里面,就带给我们69年美国平民主妇的印象,到Elliot的母亲这种印象更加加深了,这个母亲的脾气,性格,可爱,可恨的地方,被塑造的惟妙惟肖。
当然还有同样精彩的Elliot的父亲Jake Teichberg由Henry Goodman扮演。
影片的摄影也是可圈可点,是由法国摄影师Eric Gautier,他之前也是和很多的法国导演合作,Alain Resnais (Les herbes folles 2009, Coeurs, 2006), Arnaud Desplechin (Un conte de Noel, 2008), Olivier Assayas (L’heure d'été 2008, Paris je t’aime, 2006) 等等,这个影片的色彩是我很喜欢的,不会过于艳丽,不会过于平淡,总之是恰到好处。
还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长镜头,所有人去音乐节的路上,和音乐节回来的路上,让我第一时间想起戈达尔的周末。
李安带给我们,他所选择的1969的美国,他的色彩,那么40年后,(想到2009年的张北音乐节),我们依旧在路上,依旧追求音乐,自由,真实,我们将有怎样的色彩?
有天半夜,我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突然想起去年有段时间,一个朋友说,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不是别的,就是看场伍德斯托克。
我问,没开玩笑吧。
他差点急了。
我也想起了身边有几个人对这部片子都有或多或少的失望和抱怨。
可他是李安。
他不是昆汀,或者斯科塞斯。
他讲了一个成长的故事。
一个信仰在心中,谁都是佛的故事。
只是套了一个很大的标志 伍德斯托克。
恩。
伍德斯托克 ,当然也不例外。
他减略了很多东西,包括一闪而过的主角的同性取向。
他已经为这次表达做了很多删除。
虽然他也舍不得。
在导演眼中,都是故事。
任何事。
没有强化。
没有夸大。
他依然很平和。
这是他的根。
一个为了交房贷,本意是用个录音机搞一场音乐会的年轻人,通过一条信息,一个电话通话,几张合同。
便促成了这个标志 伍德斯托克。
连持有手枪的警察,都被 感化了。
没有感化的,在故事中,只有收保护费的黑帮。
最大的表面暴力产生在,孩子的家人和一个退伍同性恋拿着棒球棍子打断了黑帮的腿。
这部片子很好看,也很耐看。
当然前提是需要耐得住性子。
文艺味十足。
后程力量能影响你观影后的几周生活。
年纪不满十八者,观看此片选择的伙伴要慎重。
搞不好,你会被这个老家伙带上了路。
* 3* ) another Ang Lee film! And this is ...the first comedy of him!...let's try a Chinese subtitle version
迷幻 浪漫 随性 在路上
原以为会看到另部《海盗电台》,可看到的竟然是嬉皮版本的《断背山》。。李老师,您还想拍断背没人有异议,但你别提前跟大家说这是喜剧啥~~跟期望值太不配了!同时还被海报蒙了!
820M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Taking Woodstock(2009)李安.tlf.mkv 分割画面 纪录片片段
真没想到李安拍这种
多出来的星都是给迷幻药内段。
略显平淡了
朱迪嘉兰果然就是同性恋者的接头暗号,ann lee 你出柜吧~
片名一定是个pun啦,Woodstock就像一小片LSD,短短三天就结束……做大事除了有想法还要有——钱+专业人士(宣传律师建筑人员保安以及所有拿钱干活的人!)!!!易装壮叔最有爱了好想抱一下他嘛~男主他爹娘吃完草蛋糕high得笑屎俺了!各种极其喜欢的元素,但没有拍出想象中的电影
比較能看的還是主角跟家庭的微妙關係,李安的老本行,有點想起《喜宴》。
摇滚的精神是什么?自由是什么?李安牛逼的地方就是敢去拍那种连美国人自己都弄不清楚的西方文化题材,但是总是能拍出自己理解和感悟。可能本片在美国人看来根本就是偏题了,嬉皮士运动怎么会那么温情呢?。。。说到底,李安骨子里东方人的家庭情结还是无法抹去,只不过这次的结局是自由的胜利!
大闷片 太假了!笑料一点都不好笑 男主一直没表情 看得我难受
李安重现了那段迷幻的疯狂岁月,可是,李安完全脱离故事讲电影还是有些无趣。
1老一辈的控制欲才是最强烈的伤害 2三天三夜以嗑药滥交的狂欢,抵不上老叔叔一句“因为我爱她”更能代表和平与爱 3自我并不在于逼格,而在勇气与突破,这个电影与音乐节其实无关 4抽雪茄的是我,旁边的是我的挚爱,直到他中了狙击手的子弹 5结尾甚妙啊
what a mess.....
free and beautiful
60年代的美国,厌倦扩张的民众,以音乐节的名义给嬉皮士起点立碑。可以看出稍早“垮掉的一代”对60、70美国精神的些许修正,片尾还不忘点名Rolling Stones。还是觉得基调偏温和,不是我杯茶。
几乎忘了这是李安的片子直到又有两个男人亲上了。和平的音乐节本身使人赞叹,可是没冲突的东西拍成电影固然会闷好不。
3.8 當中最沉的住氣的,應該是李安本人。
taking這個詞用得真是准確。3天對他們來說太短了,2個小時對我們來說也太短了,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它就要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