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Years a Slave (2013)是英国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Steve McQueen的第三部电影,也是一部带有强烈个人特色的艺术电影。
McQueen在读了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一半后中途罢学,他的导演理念确实与好莱坞大片导演很是不同。
虽然《为奴十二载》讲述了一个美国主旋律的故事,也被视为本年度问鼎奥斯卡最佳的热门电影,但它骨子里却是欧洲艺术电影。
导演的风格更接近于他的欧洲邻居伯格曼和安东尼奥尼,而不是美国校友斯皮尔博格和斯科塞斯。
McQueen三部电影的聚焦点都是孤身一人的男性。
Hunger(2008)中的北爱尔兰军人独自一人抗争着监牢,虐囚,撒切尔政权。
Shame (2011)中的城市白领独自一人忍受着都市的隔膜和孤寂,只能通过不停的性发泄来麻醉自己。
而12 Years a Slave中的黑人男主角又是独自一人煎熬着十二年的屈辱和非人生活。
三部电影都让人看到了个人对命运和社会的抗争,却又无力改变的挣扎。
与前两部电影定位于小众艺术市场不同,《为奴十二载》在全美院线大规模公映,加之其主旋律题材,很容易被处理成一部滥情的,波澜起伏的情节剧俗套电影。
但导演的个人风格使得电影整体克制,冷静,置身事外,却又富于力量。
电影本身的情节并不抓人,没有很大的波澜,甚至可以说平淡无奇。
同样讲述美国黑奴的电影(视)中,《根》的悲欢离合,大起大落;《Django Unchained》的险象环生,出人意料。
这里都没有。
电影只是平淡地讲述了一个黑人被错卖成奴隶,历经十二年悲摧生活,最后终于回到家人身边的故事。
说是十二年的悲摧生活,其实也没有戏剧性很强的情节,没有战争,没有暴动,没有挖地道逃跑,也没有三角恋。
有的只是每一天的默默忍受,如牲口般地干活,苟且生活。
想看好莱坞情节大片的观众应该会比较失望,但欧洲艺术电影大多如此:注重的不是情节起落,而是人的心理,人的生存困境。
这与McQueen的前两部小众电影一脉相承。
但电影却给予了很直接的让人感同身受的一股力量,这是通过文艺的长镜头来展现出来的。
最震撼的一个长镜头:大约三分钟左右,男主角被鞭笞完后吊在树枝上,他拼命挣扎,用脚尖撑地,就像一只被吊在实验台上做脊椎反射实验的青蛙。
导演就在男主角身后缓慢平移着他的摄像机,取中景,不介入,让观众看不清男主角的面部表情,只看到他的挣扎,周围的黑奴来来往往,就当没看见一样,过了很久才有一个黑人小女孩给他喝了一口水。
在整个场景中几乎没有音乐,没有叫喊声,只有细细簌簌的环境声和男主角沉闷的喘气声。
没有好莱坞常用的正反切镜头,煽情音乐,一个简单的克制的长镜头反而让我不寒而栗,就好像自己被吊在树上似地,感受到了环境的恐怖和生存的挣扎。
这类震撼的长镜头在电影中有好几个,不一一列举。
感兴趣的观众可以与斯皮尔博格导演的黑人题材电影《紫色》做一比较,就可以看出导演风格的截然不同。
《为奴十二载》的摄影和用光也特别精彩,尤其是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构图极为精致。
音乐和表演同样可圈可点。
电影的不足之处在于后半部分情节比较拖沓(从法斯宾德出场开始),容易让观众走神。
最后的结局也是大团圆主旋律结局,缺乏更深入的思考空间,不如把字幕中提示的后来打官司白人司法系统偏袒作为结局更有发挥空间。
总之,电影在题材和规模上确实是奥斯卡最佳片的宠儿,但其更多的欧洲艺术电影味道是否会不对美国评委的胃口,还要拭目以待。
(芷宁写于2014年1月8日)虽然各大媒体对影片《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的赞誉有点过,但该片的确是过去的2013年中整体成色上乘的一部影片。
作为视觉艺术家出身的电影人,本片导演史蒂夫·麦昆对色彩对构图对明暗光线的运用,均在本片中达到了一种至美的境界,他的影像仿佛一种细腻的描述性的文字,克制内敛的笔触暗含着静谧而震撼的力量,而他更是大胆地运用了大量长镜头,对同一画面的长时间聚焦也起到了推进角色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如男主角被监工吊起来的场景,一切仿佛静止,就连那长达三分钟的时间也仿佛静止一般,只有那竭力踮起来的不断左右点地的双脚、背景里间或走过的黑奴以及那个好心来喂水的黑人女孩,在提醒人们,这里有个活生生的人,于是,这组画面不断积蓄着澎湃激荡的情绪,仿佛将一根弦崩到了极限,却在末了发现,一切还能继续。
配合充满质感的画面,影片还有效的运用了穿插的歌谣来渲染彼时黑奴的境况和心中的苦楚,棉田里的劳动应和,以及在累死同伴葬礼上的吟唱,将疲惫认命的苍凉和无以附加的悲恸推向了高潮。
而饰演监工的保罗·达诺在片中有段调侃污蔑逃跑黑奴的歌曲,在演唱时,穿插着黑奴们的各种劳作场景,即调节了节奏,又增加了多元的表现手法,还让观众感到两种对立的情绪正在以一种微妙的方式被催生着。
影片虽讲述了一个受过教育的自由黑人被贩卖为奴十二年的苦难历程,但在叙事时间上却没有刻意的界线划分,这种弱化处理仿佛延展了奴役的漫长感,就好像岁月一样会一直进行下去。
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存在着两个时空故事的穿插,现实和回忆交相呼应,场景和情绪转换的自然而流畅,情境烘托与故事发展相得益彰。
而本片更让主人公以亲历者的视角观察着那个黑人处境悲惨的年代,等同他的视角,观众看到了形形色色的黑奴,也看到各种做派的奴隶主们。
不同于“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饰演的相对良善型奴隶主,主人公所罗门的第二任主人是一个从内心到行为都极端扭曲和异化的奴隶主。
不得不说导演的御用迈克尔·法斯宾德这次遇到了一个可塑性极强的角色,而他也将这个行为残暴跋扈又内心复杂的角色演绎得尽兴。
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该片强大的演出阵容,就连导演自己也感叹:“幸运的是,我的手上有一大群非常具有实力和才华的演员,他们实现了我对电影的构想,并且要比我所想象的还要精彩和真实。
” 回想史蒂夫·麦昆以前的作品,如《耻辱》、《饥饿》等都格局不大,而这次的《为奴十二年》让麦昆完成了一次个人从影史上的完美升级,他的调度和掌控依旧有着前作的影子,对人性的拿捏和塑造亦然,但他此次做得更洗练也更为广角,将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辗转表现得即苍茫奔涌,又细腻动人。
只是受原著所限,影片的主题缺乏升华的空间,对此,Slant Magazine的评价显得很客观——“麦昆客观的叙事方式并不能成为我们所指责的对象,而应该说,原著小说就是先天不足的,距离伟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这个角度考量,影片的配乐似乎显得趋于气势恢宏大气磅礴了。
“我不想只是生存,我想要活着。
”即使在遭遇不公的待遇时,主人公所罗门·诺瑟普依旧有着这样的信念。
在恢复自由身后,他于1853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其后八年,标志着解放黑奴的南北战争爆发。
(杂志约稿)
【OP】美利坚英雄传说:第二次革命战争所罗门·诺瑟普在纽约州萨拉托加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
生活在街道、花园、商店和家之间展开,不论是与家人或邻居,朋友或陌生人,都相处融洽,一切都是那么的朴实。
然后画风一转,狡诈的绑架犯,凶恶的奴隶贩,装牲口的船舱……观众在感受了短短十几分钟的安宁和自由之后,各种对一个人心灵和身体的压迫——奴隶制的全部邪恶扑面而来,使人十分不安和不舒服。
我敢打赌,这是自第二次革命战争彻底将奴隶制消灭以来,奴隶制的狰狞面目首次藉由电影得以重现。
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早在吹响革命战争的号角之前,奴隶制的真相就已经由像《解放者》《汤姆叔叔的小屋》和《为奴十二年》这样的作品在实行奴隶制之外的地方传播开了。
《为奴十二年》的作者所罗门·诺瑟普本是自由的黑人。
关于祖辈,作者写道:“我的父亲是奴隶出身,他和千百万苦难的奴隶一样,每天在极为恶劣的条件下辛苦劳作”他属于一个名为诺瑟普的家族,“大约在五十年前,这位令人尊敬的先生去世后留下一纸遗嘱,宣布解除我父亲的奴隶身份。
从那时起,我的父亲就成了一个自由人。
”推算起来,那时正好是北方各州相继废除奴隶制的时候。
作者的童年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北方长大的。
但是在这个国家的南方,黑人只是牲口,其生死存亡完全由主人掌握。
前面已经提到,作者就这样在已经知道自由为何物的情况下,突然变成了毫无自由可言的奴隶,这对他的打击之大绝非难以想象。
但是作者并没有像他的同伴——那些从出生就是奴隶的人一样,对处境始终报以绝望的态度,甚至经常消极到想要自杀。
作者一刻不停的与压在头顶的邪恶的法律、惨无人道的奴隶主以及整个奴隶制作斗争,他的抗争终于取得了成果,他重获自由。
何为自由?
关于自由的概念,这本自传里三番五次的提及,每一次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作者自己完全理解自由的含义,而奴隶从未得到那样的自由,只知道自由就是不用再挨鞭子,不用再担惊受怕,尽管对自由的感念模糊,他们还是时刻憧憬自由,可惜,在强大、森严、难以逾越的奴隶制面前,自由几乎不可能凭他们自己实现。
奴隶主艾普斯很明白自由是什么,自由对他来说就是可以随意鞭挞奴隶,随意杀死奴隶,随意强奸女奴,法律保护他做这些的自由,相反,任何人干涉不了他的自由,否则便是违法犯罪。
加拿大裔美利坚人贝斯对自由的定义最透彻: “有一点你不能否认,黑人也是人。
如果说他们没有主人懂得多,那这是谁的错呢?
他们是被禁止受教育的。
你可以读书看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以通过一千种方式学习知识。
但是你的奴隶们没有这个特权,发现有人读书,你会抽他鞭子。
他们一代又一代地遭受奴役,生生被剥夺了发展心智的权利和机会。
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能指望他们知书达理呢?
是你们这些奴隶主把他们摆到了畜生的位置。
如果他们是狒狒,或者比狒狒聪明不了多少,那完全是你,还有你这一类人的责任。
这个国家弥漫着一种罪恶,一种可怕的罪恶,但你相信我,这种罪恶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
是罪恶,就必定要受到惩罚。
埃普斯,记着吧,总有秋后算账的时候。
真到了那一天,那将是秋风扫落叶的气势。
这一天或早或晚,但终归会来的。
我相信这一天会到来,就像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一样。
” 正是贝斯帮助作者逃离苦海重获自由。
我们不知道当一八六一年革命战争全面爆发的时候这位贝斯先生还在不在世,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已经见证了由废奴主义者在一八三一年拉开序幕的轰轰烈烈的第二次美利坚革命,他相信正义战胜邪恶只是时间问题。
为奴十二年,后来怎样了?
电影为奴十二年里最后驾着马车营救主角所罗门的那个陌生白人是谁?
就算没读过原著,我们也知道那个人肯定是个北方的热心人。
一个好电影不会很唐突的安排角色,肯定有线索铺垫。
只要在电影的前半部分找,就能发现这个人原来是主角以前在纽约光顾的一个杂货店的店主。
他们是不是极好的朋友电影没交代,合理猜测,只是店主和老顾客的关系。
这位白人店主本来不必舟车劳苦,从纽约北部一路赶去密西西比腹地解救主角,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但是就因为主角的一封求救信,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善良。
有关主角被解救之后的故事同样吸引我。
就像电影里说的,主角所罗门后来致力于废奴事业,死亡时间和地点均不详。
电影里没说的是,一天,所罗门在参加一个废奴主义演讲的时候突然人间蒸发,原因是不是就像他多年之前突然人间蒸发一样,我们不知道,只知道这一次,家人朋友再也没找到过他。
我发现这很有意思,所以曾经打算续写为奴十二年。
只能说,只要奴役压迫一天不废除,人们的安全就永远没有保障。
影片
黑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从历史书上读过,三角洲贸易,超低存活率,没有半点人权,甚至不如牲畜。
但是当这一幕幕被专门刻画,一个个特写、沉重的镜头似乎在诉说着四个字:我要自由的时候,悲惨的故事不只是几段话几段资料,它开始从有声有色的画面里拉开序幕,沉重、压抑。
黑人诺普顿本来是一个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男士,然而其乐融融的生活在被灌醉然后被卖掉之后变得面目全非。
酷刑加身,人贩子绝对不允许你喊出:我是自由人。
世界似乎颠倒了个,仿佛从伊甸园被流放到黑暗地狱,仿佛以为自己擦亮了阿拉丁神灯,其实却召唤出了丑恶的魔鬼,这一切反差让人难以接受。
诺普顿只是想要生活,然而如今却连生存都是苟延残喘,步履维艰,而这一切并非他做了什么错事。
一切不公之事加之其身,不过因为他是个黑人。
他不断地想要反抗,虽然他从肉体到精神遭受了种种难以想象的折磨。
几次三番陷入丧命的危险之中,也目睹着其它黑人的死去和种种刑罚:因为说错话被迫在嘴上戴上锋利刑具的黑人,因为想反抗被一刀捅死的黑人。
然后,他用麻袋把前不久还和自己商量一起逃跑的同伴裹住,并扔进滚滚浊流的大海,看着这具尸骸得到了所谓逃离这艘船的自由。
这个有尊严的男人,在这十二年来遭受的各种非人的折磨,无法用任何言语告慰。
当他被当成小丑,人家要他笑,他就得笑,人家要他舞,他就得舞,连表达愤怒的出口都没有。
当他被捆住脖子吊在树枝上,费力的用脚尖点地,熬过闷热毒辣的午头,又被冷雨浇灌,几欲死去,又苦苦求生,这种痛苦无人能解。
而远处的孩子似乎完全麻木,依旧欢快地奔跑跳跃。
似乎被吊在这里的什么也不是,不是人,也不是物体。
更不用说沉重的劳动,粗鄙的伙食,简陋的窝棚。
农场主不把他们当人。
难道这种被禁锢的严丝合缝的生活没有一丁点出口,有的。
当他以为自己得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越想越兴奋,越跑越快,似乎马上要奔向自由彼岸,似乎折磨侮辱和损害立刻都能甩掉。
却被半路遇到的行刑的场面提醒了。
自由只是一场残酷的梦,他以为自己可以走远,其实脚上的镣铐从来都没能摆脱掉,紧紧地拴着他。
那个一丁点的出口处,等着他的是未必是自由,更可能是毁灭。
年轻的帕特茜不堪忍受所有的侮辱,祈求他:杀掉我,因为你是个好人。
而他又怎么忍心。
可是她活着甚至不如死去。
帕特茜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细细的,瘦瘦的,脆弱,纤巧,本来该是花一样的少女,却被随意鞭打,毁容,她的生命里似乎已经没有任何生趣。
连去死都是种奢求。
为了自由,他从来没停止过抗争。
看着他一点点地攒着写字的颜料,胆战心惊地点灯,然后把自己的处境告诉家人,每个字都是血都是期盼,他太想要自由了,自由的期冀就是他生存至今的原动力,甚至让他忘记人性的丑恶、欺瞒、利用。
然后就被一个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个好人、收了他辛苦攒下的所有钱财的混蛋告发。
那一幕我都替他揪心。
幸好虽然恐惧,但他仍然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运用了超强的口才,才终于逃过一劫。
看着他垂头丧气地把信件烧掉,对失去自由的失望甚至超过了对死亡的恐惧。
然而正义虽然来的太迟,却总算来了。
这次他经过小心求证,终于找到了一个愿意为他送信的人。
我们该相信,信念和运气会支撑一个人走下去。
电影的故事到此结束。
真正的故事依然依然没有完结。
得到自由这种昂贵的物品,究竟要付出多少惨烈的代价。
为奴十二载之后,身体自由了,心灵会自由吗?
故事的原型在重获自由后,不负诺言,大力帮助那些被卖掉的黑奴,几年后,突然失踪,尸骨无迹。
就跟咱们国家的主旋律片一个意思,这部作品从题材上就是个命题作文。
揭露奴隶制的黑暗,宣扬人道主义精神,这和维护和平反对战争,为弱势群体平权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这样的电影存在很大的局限,比如人物上很难有新颖的设定,它不像架空电影,你没法反其道而行之弄出个黑人集体文化水平高过白人,因为不符合事实;剧情上限制更大,主体肯定苦情,结局肯定解放,这上面不好做文章,你要是拍个一直苦情到结局的,那你拍它干嘛?
再加上这片子本身就是非常严格地按照起承转合的节奏拍的,不可能到一半忽然转换节奏出现什么高能桥段。
但饶是这样的命题,这部电影还是能赞上一声精彩。
不是说因为这片得了奥斯卡,我就非得装大尾巴狼说它好。
只能说版式也是有它的道理的,尽管我没有被剧情吓着,也没露出老母亲的笑容,我仍然被角色们的一举一动,和镜头音乐的每一个变化打动了。
命题作文的一大优势就是剧情完整,加上演员演得认真,画面配乐做得考究,让我看着不怎么让人开心的剧情,感官上却挺舒服。
而且这个题材的电影想拍得难看实在是太容易了。
你可以想象一下连续被喂两个小时刀子的感觉,或是代入一下连着批了八个小时破烂作文的语文老师……能在里面看到这样一篇,要我就给打满分。
我在想美国人这么崇尚自由是不是和这个时期很多人被剥夺自由有关系。
在没有自由的情况下人的很多行为只为生存,在死亡边缘挣扎,也是只能靠反抗才能赢得生存。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触是自由靠自己争取,有时法律不是那么公平,正义需要自己伸张时不要退缩。
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自己更加强大,越强大反抗或伸张正义的力量也就越大。
所罗门是一个自由的黑人,他受过教育,有自己的家庭,有工作。
除了特别的肤色,他与白人是没有区别的。
然而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他很不幸的被诱拐到华盛顿卖作黑奴。
每天受尽折磨,过着奴隶的生活。
尽管他一直都声明自己是自由的人,但是没有人相信,或者他们认为这是可笑的,在他们看来你就应该是奴隶,所谓的等级似乎是取决于你的肤色的。
所罗门后来遇见了福特先生,他以为自己抓住了一棵救命稻草,因为福特先生还送自己小提琴了,然而,福特虽对所罗门有同情,却终究抵不过利益把他买给了艾普斯――这个“黑奴终结者”。
还记得那个十分虐心的场景,黑人女奴沦为主人的性奴,不断被奸污,更为可怕的是,园庄主又对她实行鞭刑,扒光她的衣服在柱子上抽打,最后我们只看到一个血肉模糊的背部,那一幕是看的人压抑的,所谓“主人们”对不同种族的极度歧视,、泯灭的人性和畸形的伦理道德观让人咬牙切齿,可悲的黑人奴隶们啊。
后来所罗门终于通过诉讼换回了自由,黑人,本就是内心坚韧,有极强的求生欲望的一个种族,这也是所罗门为什么竭尽全力想要自由,最终成功的原因。
剧透,慎点!!!!
奴隶是没有人身自由,没有尊严,作为“人”这种身份被最大程度上压制的人。
就像电影里表现的一样,其实人很容易走到这种境况。
比如,像南北战争时期,黑人如果遗失了自由人证明,就可能被贩卖到南方种植园。
如果没有有权力的人(电影里面是白人)证明,就会一直耕作到死。
看完电影,我们也许会庆幸,还好,我们没有生在那个时代; 还好,我们不是黑人。
还好,我们不是奴隶。
但是奴隶制已经成为历史,仅仅供我们猎奇、回味吗?
在很多情况下,人是清醒地、自觉的变成奴隶。
因为外部环境的高压会在内心烙下深深的印记,使人恐惧、畏缩。
所罗门开始的时候不甘,时刻想着抗争或者逃离。
但是他看到抗争的兄弟被人贩子毫不犹豫地、就像对待牲畜杀一样杀害,这时他意识到硬碰硬只会死得更快。
于是抗争的方法变成了找机会逃离,但是满地都是各种监工,随时都会把逃跑的黑人绞死,逃跑这条路又行不通。
于是想到更聪明些的办法,让人帮忙送信,可惜遇人不淑,被人出卖。
于是为了自保,他开始撒谎了。
女奴无奈成为主人的性奴,他虽然同情,但是却为了自保,不得不狠狠鞭打无辜的同伴。
我们无奈地看着他一点点堕落,要不是他一直挂念着自己的妻儿,想必他最终还是会向生活低头,对往事“再不提起”。
在累死的老黑奴的葬礼上,他愤慨、痛苦最终却无奈地加入大家的合唱,把希望寄托在来世,因为今生大概就是这样了,或早或晚他也会和老黑人一样累死在田地里,被一个毛毯裹着葬入奴隶们的坟地。
很多时候我们迷信教育,认为只要人肯努力有才艺,生活一定会很美好。
但是事实告诉你那只是童话。
所罗门懂工程,会拉小提琴,但是这些对于黑奴并没有好处。
因为主人希望他会老老实实干活,最好像帕西那样又能干活又温顺,“知识越多越反动”。
在自由平等的制度下,人们才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这个理想,依旧是理想。
在世界的任何角落都没有真正实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标榜自由民主平等,应该是做的做得最好的吧?
可是贫富差距巨大,大多数人仍然为了温饱不停奔波,一旦失业,立刻会破产。
为了不失业,不得不迎合老板,失去做人的尊严。
好吧,你可以辞职,但是换个工作也还是一样,压力依然巨大。
唯一的指望是有一天自己变成奴隶主,靠剥削他人换取自己衣食无忧。
但这已经是最好的程度了,至少在表面上,大家还是客客气气,互相留着脸面。
而"现代奴隶制"最明显的,要算自动化生产线上血汗工厂了。
工人们像机器一样每天重复着同样的工作,只为糊口。
还有矿工,每天在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岩石,只因为矿主想要挣更多的钱。
奴隶有两种:一种被迫的,一种是自愿的。
但现实是很多人开始被迫,后来要么成为奴隶主压迫别人,要么无力翻身,变成奴隶。
只因这个社会,充斥着欲望。
只因大家相信,只有钱才能带来快乐。
如果想要改变,那么就要像所罗门所做的那样,先自救,千难万险也绝不放弃努力,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同样受苦的伙伴。
所罗门的斗争也许很无力,很渺小。
但是,他的人生也许会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些启迪。
你能想象吗?
你本来是一位受人尊敬小提琴音乐家,一天晚上,你和朋友畅饮,喝得烂醉如泥,第二天你却身戴镣铐,然后就过了12年暗无天日的奴隶生活吗?
也许,你不能想象。
你会说,奴隶是以前的事,离我太远了。
那么,你能想象吗?
你本是一位诚恳老实的老百姓,一天,因为说了一句对领袖不敬的话,你就被关进集中营了,在那过了一辈子。
你又哈哈大笑,“你说的这都是北朝鲜才有的,别拿来吓唬我啊!
”(对于你这种“乐天主义”的人,看来非逼我使绝招了!
)你一定能想象,你的儿子,或者你的爱人,前天晚上才兴奋地和你通了电话,讲述着他/她在马来西亚一路的所见所闻,告诉你明天就回来。
你挂上电话,对着天空说,“明天见!
”可是第二天,你却等来了飞机失联的噩耗。
对,你就是MH370遇难者的家属,这个噩耗简直就像个晴天霹雳。
你忍住巨大的悲痛来到丽都饭店,心里默念着“佛祖保佑或者上帝保佑”,期待着家人能奇迹般的回来。
可是,在等待了十几天后,你却得到了飞机确实已经失事的噩耗。
还有,你,却不知道原因,甚至连知道原因的权利都得不到。
我知道,此时的你已经哑然失笑了……前面所说的第一个情节,是我今天看的电影《为奴十二年》的情节,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电影。
它的情节发生在美国十八世纪左右的黑奴制存在时期。
故事中的索洛门从纽约的一个自由人,被人贩子绑架到南方,成为一个奴隶。
一开始,他并不愿承认自己的新身份。
但是,没关系,当无情的鞭子落到你身上时,你就会承认了。
于是,索洛门开始接受他新的奴隶名字“普拉特”,他开始习惯称呼他的白人拥有者“master(主人)”,他开始习惯于鞭子落在他身上的毫无反抗,他开始习惯于与他拥有同样肤色的奴隶们被打得死去活来……他习惯了这一切,因为他被告诫:最好保持沉默,这才是你的生存之道。
但是,奴隶的生活真是难以忍受的,他的伙伴们有的选择死亡。
但是,他不愿意,他要活着见他的妻子、孩子。
于是,他反抗,但是反抗只能换来更大的压迫。
他找白人朋友帮他递信,可是朋友的出卖却险些让他送命。
其实,在庄园里,黑人的数量远多于白人。
可是,当他们的黑人伙伴挨打、受辱,甚至死去时,他们有的只是冷漠和无助。
哎,有什麽办法呢?
谁让他们是黑人,生来就是奴隶的命啊!
直到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装修工人的出现,才解救了索洛门。
装修工人说他也很害怕,但是他说他还是会帮忙的,“It’s my duty!”他平淡的说出了这句活,但却让我印象深刻。
当了12年奴隶后,索洛门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见到了妻子和孩子。
经历了千辛万苦后,终于获得了自由,但是自己十二年的光阴却一去不复返了,留给索洛门的,还有一生痛苦的回忆。
而这,只是黑人在奴隶制下四五百年痛苦的一个缩影。
在影片的最后,之前对自己黑人同胞们的痛苦熟视无睹的索洛门也觉醒了,他开始演说为黑人的自由争取权利。
伟大的马丁•路德•金曾说过:“历史将会记下,最大的悲剧不是坏人的刺耳喧嚣,而是好人的过分沉默!
”你也许会觉得这个故事离你很远,但是请至少想想马航MH370,你还会觉得这样的事离你很远吗?
以后,我遇到这类事,身边的人也许正需要帮助,而我可能也会非常害怕,但是,希望我能想起这句话——“It’s my duty!”2014/3/29于家中
《为奴十二年》是一部由英国非裔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根据非裔美籍作家所罗门·诺瑟普以亲身经历所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的美国电影,实际上这应算是一部合拍片,因为它的制作人来自多个国家,讲述的是一个带有地方色彩的故事——美国黑奴制下黑奴的悲惨非人生活。
要是较真的算起来,这是第一部直面美国南方黑奴苦难的电影。
昆汀导演的《被解救的姜戈》虽然也讲述了黑奴制的罪恶,但黑奴制的罪恶只被笼而统之的叙述一番,甚至还是以一种不那么严肃的“娱乐”方式讲述着。
本片获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女配角奖、最佳男主角奖,这是和本片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卓绝表现密不可分的。
影片故事发生于1841年,为美国废除黑奴制度的前几年。
所罗门·诺瑟普是一名黑人小提琴手,他是纽约州的自由民。
在丰厚报酬的诱惑下,他决定随两位乐师赴华盛顿表演,结果被卖往南方成为黑奴。
成为黑奴后的苦难生活,多次逼使他决计逃走,但每次都是功亏一篑。
他的第一个主人叫威廉·福特,秉性忠厚善良,但他手下的工头约翰·提比兹是个歧视黑人的恶棍,他们之间总是矛盾不断。
于是他被卖到第二个主人埃德温·艾普斯那里,这是个反复无常的严厉的农庄主,凡是完不成任务的黑奴每天都要遭到鞭刑,他手下有个女黑奴帕茨每天拼命工作,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她收到艾普斯的器重和迷恋。
敏感的艾普斯夫人发现了此事,处处找帕茨的麻烦,帕茨的生活更加艰难。
而所罗门·诺瑟普遇到一个正直善良的白人,向他倾诉了自己的遭遇。
在他的帮助下,终于重获自由。
然而,十二年过去。
黑奴制的罪恶黑人形象向来在美国电影中被不真实地叙述着,被称为标志着世界电影由供人玩耍的科技游戏成长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划时代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被誉为“用光书写出来的历史巨著”,这是一部种族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作品,从它上映的第一天起,就引起了美国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强烈反响,有一些城市甚至引起骚乱。
这部影片也在美国电影传统中树立起一个很坏的模式:黑人在好莱坞电影中要么野蛮残忍,要么逆来顺受。
而在好莱坞第一巨片《乱世佳人》中,黑人在奴隶制下的苦难同样不见踪影。
观众从荧幕上看不见一点白人奴隶主和黑奴之间的矛盾,相反的却在战争的灾难中相依为命,同舟共济。
斯皮尔伯格的第一部严肃作品,即表现黑人题材的《紫色》,在获得11项奥斯卡提名的盛况下,最终居然一无所获颗粒无收,这恐怕再一次证明了好莱坞乃至美国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现象确实存在。
《为奴十二年》拨开云雾,还历史以真相,还黑人以真面目。
《为奴十二年》是一部直白、有力、雄浑、愤怒的作品。
透过影片,我们能感受到导演对于他的同胞曾经遭遇的苦难的悲悯,对于黑奴制的愤怒。
他是通过一个个震惊到令人发指的细节来对黑奴的苦难进行描写。
黑奴所遭受的苦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来叙说。
第一层是无休止的工作和肉体的摧残。
黑奴们毫无自由可言,他们每天被规定了工作的内容和数量,达不到目标者,每天等待他们的是皮鞭。
工作稍有懈怠,皮鞭随之而至。
他们的食物每顿只有一点点,住的是木屋。
主人们一不高兴,可以随意的打骂甚至处死他们。
他们只是主人的“私人财产”,而不再是一个人,如同牲畜般对待。
第二层是他们如同商品般的被当做“物品”。
在黑奴交易市场,他们被剥光衣服,接受买主的挑选,被当做“物品”出售。
洗澡的时候,他们不管男女,皆在一处,人的尊严消失殆尽。
总之,在黑奴制度下,黑人只是一些干活的牲口。
可以说,导演是有意选取了各种代表黑奴制罪恶的细节来使我们感性的去感受黑奴的苦难,它使观众震惊,它使观众愤怒。
观众自然而然得出结论,这种罪恶的制度该遭天谴,早就应该被废除。
导演更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正义的白人形象巴斯对此进行直接的谴责:“奴隶制毫无公平和正义可言,法律也未必都是对的。
假设他们颁布新法,剥夺你的自由,让你变为奴隶。
你怎么看?
法律会变,但普世真理是不会变的。
有一个事实,简单明了,只要是真理,就对所有人适用。
不论是白是黑,在上帝眼里是一样的。
”人物形象塑造饱满该片的成功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
高尔基曾说,“文学是人学”。
作为叙事艺术的电影同样也是以人为中心的。
与其他元素比较起来,人物是剧作构成中最重要的一环。
尤其在现代影视创作中,事件的选择、安排大多是为了实现人物刻画的目的的。
所罗门·诺瑟普是个优秀的黑人形象。
他是个小提琴手,他懂河道的工程设计,不同于一般的黑人,他还会阅读写文章,更是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这样一个几近完美的人横遭这样的一场惨祸,不能不使人倍加同情。
鲁迅曾经说过,悲剧就是对美好事物的毁灭。
毫无疑问,所罗门·诺瑟普就是一个美好的形象,他本该做出不凡的成就,过上幸福的生活。
然而,黑奴制把他给毁了,生生夺走了他十二年的大好时光。
在他本该释放生命华彩的年纪,却终日在皮鞭下苟延残喘。
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会引起人们的怜悯与恐惧。
我们怜悯于所罗门的不幸,恐惧于他的困难。
人物的形象和演员的外形也是密切相关的,出演所罗门·诺瑟普的是来自英国皇家剧院的喜剧演员切瓦特·埃加福特。
导演史蒂夫·麦凯因曾说:“我理想中的人选要儒雅有礼,充满人性魅力,即使在某些极端的环境下备受煎熬,他也必须要在痛苦的挣扎中探寻自己的底线,具有这种特质和表演张力的,非切瓦特·埃加福特莫属。
”切瓦特·埃加福特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凭借此片精湛的表演他获得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表演学院奖最佳表演奖。
威廉·福特是个“相对善良”的黑奴主。
他并不歧视黑奴,他只是利用他们干活。
他也会接受黑奴提出的更好的建议。
在安息日,他会诵读圣经给黑奴们听,目的其实是软化黑奴们的反抗心理,使黑奴死心塌地的为他干活。
对于表现出色的黑奴,他甚至会给予适当的奖励。
譬如所罗门·诺瑟普成功的开辟了一条河道的捷径,为此他奖励所罗门一把小提琴。
但他所有的行动仍以利益为转移,在所罗门遭遇威胁时,他不是放给他自由,而是将他转手卖给另一个黑奴主。
约翰·提比兹是个白人工头,骨子里充满着种族歧视思想,认为白人优越于黑人。
他自编的歌谣充满种族歧视:“hei鬼hei鬼跑啊跑,撕开衬衫跑啊跑。
只要逃跑,鬼就来找。
hei鬼快跑,别被抓到。
”他自视高人一等,要黑人称呼他为主人。
他不懂河道工程,被黑奴所罗门比了下去,从此处处与所罗门为敌。
最终矛盾冲突爆发,两人拳脚相向,约翰却反被所罗门狠狠的教训了一顿,他找来帮手,打算将所罗门活活吊死。
这是一个恶棍一般充满着种族歧视的白人。
埃德温·艾普斯是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庄主,他豢养了很多的黑奴,被称作“黑人杀手”。
他在管理黑奴上以严厉著称,他给黑奴规定了每天的工作目标,达不到标准者,要遭受鞭刑。
他的农场上有个黑人姑娘帕茨,每天都能超额完成任务,他亲切的称她为“田中女王”。
暗地里,他爱着这个姑娘。
但种族思想使他不可能和帕茨产生正常的男女爱情。
他在某一个黑夜里玷污了帕茨,他对妻子已经毫无感情,但由于妻子的从中作梗,他又不可能得到帕茨。
他的单向度的爱在时间的流逝中扭曲着,后来,他在虐待帕茨的过程中表达着所谓的爱,这是一个很复杂却心理扭曲的人物。
皮特饰演的巴斯是个正义且善良的白人,他是加拿大人,从事木匠工作,云游四方。
他同情黑奴,抨击黑奴制,富有正义感。
虽然在影片中出场时间不长,却给人深刻的印象。
而最终正是在他的好心帮助下,所罗门才逃离了黑奴的苦难生活。
艺术细节精雕细琢《为奴十二年》在艺术细节上可谓精雕细琢,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感受影片的艺术魅力。
其一,细节饱满富有震撼力。
细节描写是对客观表现对象的某些局部或细小变化所进行的细腻的刻画。
离开了细节描写,就很难存在电影剧作,因为只有进行具体、独特、生动、深刻的细节描写,才能构成作品的真实性。
影片在揭露黑奴制的罪恶上就是靠一个个感性的细节来达到的。
例如约翰·提比兹在为了报复所罗门·诺瑟普,找来帮手,准备将他吊死。
在另一个工头的阻止下,未能得逞,只能悻悻离开。
可是所罗门的身体仍然被吊在那里,他只能靠踮着脚尖支撑身体,他就这样被吊着不知多长时间,可见,黑奴是毫无人身权利的,他们随时可能大祸临头。
又如有一次所罗门想借买东西之机逃走,在逃跑的路上,他遇到一群白人正利用私刑要去处死两个黑奴,也就是说处死黑奴在黑奴制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这都是影片在抨击黑奴制细节方面给人的展示与揭露。
其二,人物语言富有音乐感。
片中许多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在表述时富有节奏感,仿佛歌谣一般。
约翰提比兹的种族思想是通过他自己的一段歌谣来体现;埃德温艾普斯喜欢纵酒狂欢,半夜把黑奴们喊起,欣赏黑奴们的唱歌跳舞;威廉福特在安息日给黑奴们诵读圣经,他的姿态神情犹如教堂中的牧师,语调抑扬顿挫。
同样,在劳作时,黑奴们为了减轻劳累,唱起了动听的劳动歌谣;为了给去世的黑奴做祷告,他们聚在一起,哼唱起传统的祷告歌曲。
其三,片中众多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手法的运用往往具有暗示性,需要通过联想体验形象所包含和传达的含义,调动观众的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去捕捉形象的意义。
看过影片的朋友会深刻的记得,所罗门在被卖为黑奴的船上,将近有几十秒镜头两次对准快速转动的船桨,然后慢慢上摇,配合画外单调沉闷的轰鸣声。
为什么?
要给这么一个简单的船桨这么久的镜头。
其实这里象征暗示的是船上的黑奴们未来不详的前景。
又如所罗门求助安斯比给他寄信,可是对方出卖了他,在机智和惊险的躲过艾莫斯的盘问后,他只能选择烧掉这封信。
信纸在黑暗中燃烧,慢慢地一点点的化成灰烬,最终熄灭。
也是一个长达几十秒的镜头。
为什么?
这是象征着所罗门得救的机会破灭了。
这样的象征镜头比比皆是,再比如所罗门愤怒的砸碎威廉福特送给他的小提琴,这象征暗示着在所罗门的心中完全对白人失去了心存的一点点的幻想和好感。
假如没有那位善良正义的巴斯的帮助,所罗门是不可能逃离南方蓄奴区而重获自由的。
即使他逃离了,他生命中最美好的十二年也回不来了。
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影片结尾的字幕也给出了所罗门·诺瑟普获得自由后的情况:他提起了公诉,但因证据不足,最终败诉。
这其实让整个影片充满着抑郁而愤激的情绪。
它是叹息,更是控诉,控诉着黑奴制的罪恶;它是倾诉,更是确认,确认着黑奴曾经的苦难。
一部关于历史的电影杰作,其最后会终将超越电影本身,因为它不只属于现在、属于电影界,更是属于历史、属于永恒、属于全人类!
电影或许历来就是这样,它可以使人迷醉,也可以使人警醒;可以使人忘却,也可以使人铭记;可以使人冥想,也可以使人追思。
不错的影片
静场停顿的意义是?
在莫名其妙的场景响起煽情音乐注定了是一部美式主旋律烂片。
无感!无感!无感!即便该片的调度与导演的掌控是多么的准确和有力,都很难打动观众的心(至少我是这样……),事倍却功半,太失败!
若为自由故
究竟要说什么啊卧槽。
麦昆在好莱坞下延续了自己的风格,用一个人在极端状况下的身体和精神状态的直接展示(同时尽量简化台词)对观众进行最本能的冲击。视觉方面非常好,每个镜头都有其意义。巧妙的是还淡化了“十二年”这个概念,强调一种状态的延续性,连长镜头都成了这种延续性和推进节奏的工具,后半段令人窒息
#Oscar_Nominated_Film_Marathon#一流的剧本一流的演员(鲨鲨演蛇精病真是入木三分= =)一流的配乐,平实的叙述,有力的台词(南方口音赞><),隐忍的感情,一段让人喘不过气的journal。
工匠气太浓,为哭强说愁,为怒愤春秋。这样一部照猫画虎都能拍成歪瓜裂枣的片子能受到那么多注目礼,其背后的好莱坞工业化金钱营销居功当首。没看过的人可以不用浪费这时间。
中国人看确实有点被踩脚痛的感觉,二十世纪的小日本可是比十九世纪米国人凶残太多了……我觉得中国人真要学这样以‘’人性,制度,天谴‘’冷静的讲述民族苦难大概也不太对劲,那些白人再怎么也还算是人啊
还是觉得不够拿小金人
明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全球我第一个说
导演技法高超,这种题材若讲不出个新意思还是少来的好
用力过猛了,欠缺艺术应用的节制和含蓄。人对人的奴役是邪恶的,但也不必刻意用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和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将温情的奴役抹黑成如此残忍,否则很难想象美国蓄奴制成长期存在,肯定是众多类似中国农民暴动式的黑奴起义了。
垃圾
作为奥斯卡最佳也太差了吧~!皮特老了。。。
我覺得最讓我受不了的是男主本身的狹隘,對於黑人同樣抱有自由與非自由之身的觀念。描繪客觀的歷史當然無礙,但你把這樣一個人描寫得如此正面而絲毫不審視他自身(無論這種觀念是歷史原因造成還是個人原因還是普世心理),動機著實讓人懷疑。法鯊表演好。
主旋律
真不觉得好,倒是女配角不错,果然得奖了。
McQueen如果是个厨师的话,大概就是那种炒菜加完郫县豆瓣还能加老干妈的。恨不得把每一帧的情绪都填满的视觉效果其实挺……莫名喜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