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什么都没有的时候,让你写下你最需要的东西,你会写什么?
影片刚开始,展现了时代的进步【又或说是退步】他们的祖父母,有57件东西;他们的父母,有200件;而现在的我们,平均每人有10000件东西,10000件啊!
然而,这些东西,我们真的都需要吗?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洞,我们总想填补这个洞,用钱、或者别人的关心等等,但是,一个人,必须认清自己的不完美,这样才能不被打败,才能和别人一起经营这不完美的生活!
“为什么我要购物?
”“因为购物让你快乐。
”“那不是说明——我本来就不快乐吗?
”其实,真正的快乐,不需要任何物质来满足吧!
当保罗坐在街边和流浪汉感叹:“ 贫穷是一种美德,这世界太恶心了。
” 流浪汉把一个破铁碗砸到了他头上。
不是他说的不对,可是,对于身无分文的流浪汉来讲,这简直是嘲讽。
保罗躺在奶奶腿上,诉说自己的迷茫 —— 你的快乐是这么简单,奶奶,以前你什么都没有,你也快乐。
我们拥有一切,我们饿了有吃的。
没人冲我们开枪,也没人囚禁我们,我们没有理由不快乐。
一开始,以为托尼才是那个更有自制力的人,后来才明白,保罗只是需要指点,他需要一个人,照亮哪怕一点点的路,他就可以自己坚强地走下去。
我曾经以为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现在发现我们不过是熟悉。
熟悉和朋友,不是一样东西。
保罗对托尼说的这句话,很令人心碎,这是大家都不愿承认的事实,人的一生,会认识无数的人,千千万万个同你擦肩而过,最后只会有一个,伴你走过长长的人生,那么两三个,可以交心。
托尼躺在保罗的妈妈腿上,妈妈说你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你的生活中需要一些真实的东西,要我说,妻子,家庭,等有了这些,你就知道你的问题在哪里了。
托尼,不知道,只回答了,也许吧。
苏醒影片快结束时,保罗把托尼摁到泥水里 只想让他意识到,自己是在嫉妒,是因为不满足不幸福,作出一系列的事情,在追求的路途上,忽略了其他人的感受。
明天的倒数,保罗,揭示了,他最后的压轴武器。
这几天看了“上载人生”,接着又意外选到这部电影(看海报选的hhhh还以为是讲同性),没想到这部也是在抨击消费主义,连着看这种片子看得我真的对资本主义更加深恶痛绝,又因为这是历史浪潮无法避免而感到无奈……消费使人迷失于一种空虚的短暂快乐中,同时伴随着科技进步,科技也反过来促进消费,两者不断渗透人类的生活,将人类捆绑于这种虚无的境界里…当人类开始慢慢失去自主意志,努力想要找回自己的存在感,不至于那么空虚,于是人类开始回归一些原始的世俗的野蛮的行为…如这部电影中,托尼拥有一切,但他也需要努力地寻找着一切证明自己存在的东西,即使毫无意义…他叫好朋友放下手机,告诉他不要通过物质来充实内心,但他忘了自己也在用无谓的竞争和性爱来填充自己…每晚与伪装的“公主”做爱,用那颤抖的几秒钟彼此证明自己不再孤独,即使我们不认识对方,我们不需要爱,只要每天那几秒的快乐就好像可以找到自我…没有人不在努力掩饰自己的孤独。
没有一个孤独的人可以在这世上好好活下去,但是这世上的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科技将这种孤独感削弱,网购、社交、游戏等等通过一些短期满足感使人类离不开它们…当人类习惯于沉醉于这种被科技包围的环境,即使发现自己已经被科技主宰的时候,“不是不会拒绝科技,而是不想拒绝了…”(题外话:说这句话的那个David Zuckerman这名字实属把我笑死 还有一定是按Jesse的形象选的角 那个卷毛那个神情可太像了 果然Jesse的马扎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但是现在导演选角都按卷毛来选吗 平头真马扎真的哭晕在厕所hhhhh)…在科技主宰的世界,一切都可以用金钱衡量,资本至上达到极致,爱情友情亲情,可以被装进旅行箱,可以用股份来打赌,可以用金币充值,可以用财产抵押,不想要了就delete掉,只要足够富有…最后我们会将自己upload,将自己完全交给科技,将意志储存在硬盘里交给别人?
还是回归自然,留下自己最需要的5件物品和自己爱的人,一起用黑科技解救那些被科技捆绑的人类,然后“去tm的无自主意志”?
upload的人生中你只是一个数据流,那些上传的意志组成的还是生命个体吗?
怎么判断那些数据还是不是你?
100Dinge里的人在探讨被剥夺了物质条件的人是否自由,当我的所有东西被拿走,我还拥有什么呢?
对啊,就真的一无所有了吗?
我们什么都有,我们拥有物质生活,我们拥有自由,未来不远它就在眼前,但是我们其实也一无所有…
5星,轻松搞笑,发人深思。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情感却严重缺失,用物质来填补情感上的空白,但这种填补只能是暂时的。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洞。
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甚至改造自己,才能过上更好的生活。
这部片子其实寓意很好,但可能故事不是很有吸引力,制作成本也是很低,所以没什么血透,只能让两位男主来牺牲色相了。
哈哈哈哈。
《100样东西》 3.5星一部讨论消费主义以及人如何而活的德国电影。
其实在去年双十一的时候就看完了,今天才把截图拼出来。
电影的套路严谨得令人称赞。
不愧是德国电影。
有前沿的人工智能元素、讨论消费主义问题、有帅哥美女、有笑点有冲突有起承转合,一部“好”电影的元素严谨地组合在一起,却不知道为什么不火。
电影男主一码出了一个可以感知人情绪的“Siri”,名字是Nana。
男主一是个毫无节制的购物狂,在Nana合心意的推荐下买了无数不需要的东西。
宛如双十一的我男主二是一个有规划自律到极致的人。
因为一些问题,两人打赌,没收所有钱,每天只能拿回一样东西生活,输的人要给员工巨额奖金。
期间男主二遇到了因为疯狂购物刷爆信用卡被列为被执行人的女主(男主二和女主在一起的)。
Nana被一家科技巨头公司看上(影射的扎克伯格)想要收购用于满足自己控制用户需求的想法,用手段坑了主角二人。
不过作为he最后当然有大反转啦!
影片最后男主二告白的手段也真是令人拍案叫绝ing
这部片子个人看下来,不仅讨论了消费主义,还试图询问每一位观众“自己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无尽的购买欲?
幸福可以通过购买获得吗?
”看了之后我也在想,如果真的只能从现在的物品中选择五样来生活,我会选择什么?
总的来说,是一部非常适合在每个购物节之前温习的片子,推荐推荐(而且看到男主一经常会看到自己的影子
主演之一和导演长得巨像我一个德国朋友,而且,俩人身高一样,名字一样,家乡也一样。
还有这么巧的事情。
很少看德国喜剧,看后想说,少看是正确的。
德国人拍的喜剧咋就不喜呢?
很多情节都显得有点刻意,包括台词设计和表演。
相比之下,还是英国人技高一筹。
电影的主题是不错,但拍得只能说差强人意。
最后,果然,男人都怕脱发
两位一起长大的异母异父好兄弟,一个购物狂且发明了“娜娜”(类似Siri) 另一个自律,是“娜娜”的商务运营。
两人在庆祝酒会上打赌要摒弃所有物品,每天只能拿回一件生活必需品,谁先坚持不住就算输,同时赌注就是会输掉自己在公司一半的股份。
故事试图引导人们思考物品存在的实际意义、过多物品是否真正带给你快乐 幸福、你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精神世界的富足和物质的过度囤积是成正比吗?
、什么对你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你清楚吗?
、你的消费是真正你需要还是被资本引导并且你从不说“不”。
其实这部片子对我的影响或者启迪挺小的,我自身生活习惯也蛮极简的,喜欢干净整洁并且东西不囤积,东西数量不多,在大一就觉得大四要搬会很麻烦所以买东西都买能折叠的能一物多用的、找能代替的,不搞过多东西堆着,也不觉得有些东西非有不可。
但是成长的过程中总归会走走岔路,工作后有很多机会出差参加聚会商务会面等,所以对于包、衣服有一段时间我很有要求并且大量购买,现阶段的我正好又在思考物品带给你的实际用途和价值与虚荣心等的关系,以及自身消费观的思考。
对奢侈品和其带给人的附加价值有了新的看法,也能更辩证的去看这件事,不一定要像影片中结局一样摒弃所有一起出发,用爱发电之类的,但是能尽到物尽其用我觉得也是种幸福,不管是平常物品或者是有了品牌效应的奢侈品,能在生活中高频率的用到,而不是放着落灰放着隔板上看,甚至放到你遗忘了他就挺好的了。
保罗:我生命中如此珍贵的4个小时,我的手机应该给我节省时间,而不是从我这偷走时间 托尼:那就把它放下保罗:但是娜娜,为什么我要买那些我不需要的东西娜娜:那是因为购物让你快乐保罗:什么是快乐 娜娜保罗:但如果买东西可以让我感到快乐,这说明了什么呢露西:那是因为你本身并不快乐保罗:完全正确露西:如果你快乐了,你早就不这么做了
最近爱极了断舍离的片子,然后就找到了这一部,原来断舍离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是否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填充我们的屋子,弄乱我们的房间?
保罗因为一直不快乐,他通过购物买许多限量版鞋子,和自己制作的手机软件娜娜对话来获得快乐。
奶奶说,快乐像流水,你越想抓住越是流逝,看到奶奶的小箱子里面的物品,一个人在逃亡中依旧这样箱子里装满了诗情画意。
所以你快乐或不快乐不取决于你可以肆无忌惮的买买买,取决于你看清楚。
托尼是个精致男孩,但是他和保罗的100件赌约,刚开始的爆笑,到后来对友情,对亲情的升华,太感动了,包括托尼喜欢上的女孩子,真的像极了我们现在,买名牌包包,收拾,衣服,不断透支信用卡,花呗,我们真的需要那么多物品吗?
或许我们做不到只有100件东西,但是我们要的是真正的快乐,由衷的开心,不是被物品牵绊,被手机控制。
结尾一丝不挂的托尼说我必不可少的五件东西那里好感动啊,当然我还是更喜欢保罗,他聪明的开了后门,虽然没有揭示那究竟是什么,但是想必每个人都有了答案。
1. 消费时代已经到来,科技的进步更推动了消费。
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质生活极大程度的控制了人们的生活。
人们关心的是手机,电视,电脑,网络等等,不能说是错误。
买东西就快乐,反过来讲不买东西就没有快乐。
消费是否等于快乐?
不尽然,消费不能给予人本身快乐,只是缓解。
物质的丰富并不代表人的幸福感增加,反而从某种程度反应了人们在精神层面的缺失。
消费也分散了很多不好的关注,可不可以理解淡化了很多冲突战争?
2. 反消费主义,人们并不需要那么多东西去生活。
用手可以喝水那么水杯是不是就没有必要了?
物质能不能满足了人们的空虚?
3. 德国人对于Facebook还是展示了很大程度担忧。
数据监视窃取已经不是新话题,我们在反对它的同时做好准备退回到没有数据化的世界了吗。
时代发展太快,很多技术的产生运用也太快,人们并没有制定相应的制度去约束。
Privacy issue,data mining and collection,surveillance这些都是数据化的过程,什么是界,人们的隐私还能否称之为隐私?
就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里面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对于这些不光是人们,就连网路巨头们都不清楚,大家的认知跟婴儿认识世界一样。
“都9102年了,我们还有所谓隐私么”最近一款“换脸APP”随着网友的恶搞兴趣而爆红…但它的用户条款却让大家惊了!
其中涉及用户肖像权部分声明完全就是流氓做派…如果你上传自己照片进行创作,那么就代表默许该软件有权使用你的肖像,甚至重新编辑与传播。
细思极恐…网媒马上爆出了骇人听闻的预测 ——“换脸之后,你可能会变成色情网站的主角”“换脸APP轻松解锁你的手机”紧接着就被工信部约谈了…
过去收集“用户偏好”,如今贩售“用户肖像”互联网让我们一丝不挂!
面对如此惊悚的现实,有人却把它拍成了喜剧 —— 一百样东西 100 Dinge
看这海报似乎是一段基情满满的故事?
非也!
听我细细道来…一开始影片是[黑镜]式的开场 ——其实Toni和Paul是对创业伙伴。
软件工程师的Paul创造出名为娜娜的AI系统。
就像科幻电影里虚拟的AI伴侣,娜娜可以根据用户信息量身定做出相应的人格、声音、模式…比如你手机里的Siri和小爱!
他的伟大理想是让娜娜陪伴用户、消灭孤独。
然而这碗“土鸡汤”却骗不来投资!
毕竟投资人要的是赚钱!
主管运营的Toni马上跳出来解释,娜娜可以收集信息,从而摸透用户的弱点然后投其所好…比如开发者Paul就被娜娜攻克…在他和虚拟的娜娜相处的九个月里,不知不觉就买下了由娜娜所推荐的151件商品!
一股钱味儿飘了出来。
接着故事变成了[宿醉]式的冒险 ——虽然他们获得了投资。
但是被当成“小白鼠”的Paul因为被Toni戏弄而生气…他提议了一场比赛来为自己正名:接下来100天他们从零开始,每天只能从特定仓库取回一件物品,谁能坚持“100天,100件”谁就是赢家…而输的人要拿出一半公司股份送给员工!
原本这只是酒后疯话。
但利益面前,员工们跑的比谁都快…隔天两人就被扒得一丝不挂,出现了海报的画面!
开始“一天一件”百日大作战 ——柏林正值冬季!
冒雪裸奔到仓库,第一件要上衣or裤子?
竞赛开始就遇到了难题…
困难才刚刚开始…接下来99天他们只能精打细算、精挑细选的生活!
这部来自德国的喜剧片[一百样东西]用游戏式的剧情,反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沉迷消费的状态。
人们被物欲驱使,生活被消费填充…尖叫着“OMG买它买它”之后,又假惺惺的“剁手”明志!
不知不觉,大姐都成了商品的奴隶。
影片开头有一段Paul的旁白 ——曾祖父母的时代,全部家当只有57件物品。
祖父母的时代多到200件物品。
父母生活的两德时代,物品增加到650件。
然而最恐怖的数字就在最后…我们生活的时代,平均每人拥有多达10000件物品!
或许我们谁也没有细细算过。
就像Paul和Toni两个性格迥异的哥们。
Paul是个标准宅男…每天赖床被手机叫醒,然后默默从川普推特治国刷到猫咪视频云吸猫,再从PornHub刷到阿迪官网抢鞋。
谁在监视我?
这不就是每天早起的我么 ——睁眼找手机,蹲坑刷手机,赖床打飞机…
然而这些看似宅男的普遍爱好…其实都是漏洞!
就像Paul发出的感慨,这一切好像都排好了似的…互联网大数据发觉你的漏洞,然后引诱你掉进陷阱,一步步诱导你创造它们的利益。
那像Toni那种理性的商人呢?
说到他,更精彩 ——经营着高管、精英、男神人设的他也是华丽一族!
带着高档眼罩入眠,等待智能设备唤醒。
咖啡、健身、保养三连…型男出门前所有细节必须到位,漱口、香水、发胶、套装配齐才能打点出最佳的状态。
这画面,简直还原男士护肤品广告!
总之Paul和Toni的很典型…比如Paul疯狂积攒限量球鞋的行径,以及Toni家科技感十足的现代派装潢,都是消费主义的微观写照。
明星偶像的流量…直播视频的带货…朋友圈微商大会…曾经可以被你隔在视线之外的广告,如今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变成了“成瘾”的精神毒品。
它用数据找到你人性和欲望的弱点…美剧 [西部世界] 里的脑洞早就在现实中投入使用!
如果只是电影中单纯的物欲,或许还无伤大雅…最可怕的就是“用技术绑架大众” ——今年初网飞上线了名为 [隐私大盗] 的纪录片。
全程复盘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数据在当年特朗普竞选时违规使用过亿Facebook用户数据的事件…
事件中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也被传唤出庭,掌握用户数据的他显然难辞其咎…电影[一百样东西]中的投资人也暗指扎克伯格。
人们曾乐观认为互联网带来了平等和自由。
奈何天不随人愿…后互联网时代,资本依旧笑看终生被牢牢牵制!
社交媒体让网络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人们毫无隐私可言。
你的每一个点击,每一次输入,甚至对话都被“监视”
虽然[一百样东西]是喜剧…但故事里却有一段淡淡哀伤的剧情 ——Paul的祖母因为患病住院。
他在去往医院探望的路上,比赛中的他什么都没有,只能摘下路边草丛里的花作为礼物…但前去的路上他被其他事打乱行程。
结果面对祖母意外离世…而他剩下的念想就只有口袋里早已枯萎的野花。
或许我们目前还找不到消费时代的最优解答。
但构成我们的东西不应被忽视…它们或许看不见摸不着,却比物质来的真情实感,往往能在最需要的时候给予我们勇气、目标和动力。
它们叫亲情
叫爱情
叫友情
反消费主义宣传。中间线有点多,祖母、公司、神秘女孩、赌约,感觉稍微有点撕裂,后面像是三个结尾连在一起了。尤其是湖边和解,什么龟兔赛跑互相羡慕,瞬间出戏到BL设定了喂。两个主角提纲挈领的发言说的是两件事,反过度消费和接受自己和别人的不完美,但是还是有点彼此游离。不过一些前后呼应还算精巧,熄火小人、破车、电话号、首尾台词和场景。neta的Zuckermann也太像了救命啊哈哈哈哈哈。插入曲算是稍微克制了一点。| 父亲说到拆墙那他们家是东边的?emm微妙。Der Zukunft ist da.
5星惹 胡子男导演身材好惹!幸福不是物质堆砌而成的,真理!
切口选得好但可惜刀工不够靓,只好咣咣灌鸡汤。
格局简单也足够一乐的喜剧。尽管有着对消费主义和物欲,这些不常见于电影中的思辩;但最终得出的结论和故事走向是有些老套和平淡的,生活又终究回归到了感情当中。这种“不需要太多”的所谓顿悟会更像那种感觉良好的美国片所具备的,还以为剧本会赋予角色们更多,可惜了好点子~
三星以上,四星未满
《宝莱坞机器人2.0》是对手机依赖症的批判讽刺喜剧,这部片子还多了一个对剁手族的反思喜剧。前半段节奏较快笑料密集,可惜后半段慢了下来,主题也没有进一步升华。。。
“最爽日”二人组依葫芦画瓢的无聊之作,施维赫夫已经在卖肉卖腐上执迷太深到无趣了。
弗洛里安·大卫·菲茨和马提亚斯·施维赫夫是好基友吧,这部电影里俩人一起卖肉。这部电影讲的是物质充沛了,不一定拥有幸福。所以两个主演打赌100天从一无所有开始,每天拿回一件必需品,谁坚持不下去谁就输了。过度消费确实不好,购物狂更不好,但也不至于极简主义到基本生活都满足不了,这是另外一个极端。挺好玩的一部电影,男女主的颜值和身材给电影加分了。
爱人,悯物,惜物,惜福
选题很好,但是拍得超烂且沙雕,跟断舍离和极简主义完全无关,一直顾左右而言他。有多烂呢?拍成纪录片甚至综艺都比这个好看吧。
两星半。两位男主非常可爱,基本上主要靠着这种可爱看下来的;Tony超像权游的大个子美人布蕾妮;那位外表像扎克伯格的投资人略假;赌约来得快去得快,导致整体太不切题扣一星;最近烦乱的事情稍多,特意挑六七分以上的不闹心的喜剧类在瞎看看。
不太有意思,比较幼稚。这俩主演是不是经常一起健身
两个好基友,结构完整,意味也更好了。7分。
好的点子,前半段不错,后半段塞了很多情感纠葛却又没办法很好的落回主体,而且这类电影真的没什么必要去增加反派制造冲突…
剧情流俗。公寓的大窗子真好看。兄弟情的自我感动&莫名其妙和解使Lucy像个生活助理。
毫无逻辑的故事,居然还想讽刺现实,可笑至极。赌局经不起去推敲,爱情毫无说服力,主题的诠释更是莫名其妙,不过,其实整个游戏规则的制定已经非常荒谬了,编剧能不能对片名负责呀!
一般
这俩货能不能拍到80岁啊,爱看
闲杂剧情太多了,一点也不极简,半小时弃。
不怎么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