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白

Macbeth,麦克白2015,马克白(港/台)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玛丽昂·歌迪亚,帕迪·康斯戴恩,西恩·哈里斯,杰克·莱诺,伊丽莎白·德比齐,大卫·休里斯,大卫·海曼,罗斯·安德森,詹姆斯·迈克尔·兰金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法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5

《麦克白》剧照

麦克白 剧照 NO.1麦克白 剧照 NO.2麦克白 剧照 NO.3麦克白 剧照 NO.4麦克白 剧照 NO.5麦克白 剧照 NO.6麦克白 剧照 NO.13麦克白 剧照 NO.14麦克白 剧照 NO.15麦克白 剧照 NO.16麦克白 剧照 NO.17麦克白 剧照 NO.18麦克白 剧照 NO.19麦克白 剧照 NO.20

《麦克白》剧情介绍

麦克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麦克白将军(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表弟,在外抵御外敌平反谋乱,战功赫赫,某日归国途中,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会加官进爵,此言令麦克白心中蠢蠢欲动。然而,最终将要继承王位的,却是班柯将军(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的儿子。 在妻子(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怂恿之下,麦克白杀死了国王,登上了王座,为了保住王位和弑君的秘密,麦克白的双手沾满了鲜血,班柯将军、麦克德夫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麦克白的屠刀之下,而麦克白亦在疯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齐木楠雄的灾难完结篇玉米地的小孩南极之恋运动肥侠诡镇幽冥结婚吧,我会更爱你雪鹰领主浪漫杀手神探狄仁杰前传像童话一样基加利的鸟儿在歌唱中国远征军爱情和篮球黎明的一切从头开始做吗?妖怪手表:诞生的秘密喵屠龙战场死亡电压仙鹤戏狐妖古曼童X战警:第一战Gossip#她想知道的真正的○○人人都爱雷蒙德第七季妈妈去做头发了我的简·格雷尸骨无存3:零号病人富滇风云新年真好轻舞飞扬

《麦克白》长篇影评

 1 ) 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又到了电影节固定项目之熬夜写影评之时qwq今年我私人的电影节开始的有点晚,这部麦克白是刷的第一部,看完了以后第一直觉是不枉我睡五个小时就爬了起来。

导演极度写实又极具诗意的风格和镜头语言起码我是喜欢的,而配乐只能用惊艳来形容(我不会告诉你好几次有种burn the witch的即视感,大概是loop多了)。

弦乐和鼓点与大量的慢镜头和蒙太奇相得益彰天衣无缝,让整部影片几乎呈现出一种音乐录影带之感。

(看电影到现在我最服的弦乐在配乐中的运用一个是汉斯季默的蝙蝠侠主题曲,另外就是这部片。

寂寞叔的弦乐还原了在黑暗隧道中疾驰而过的声音——我小时候经常乘坐隧道巴士,曾一度把那种呜咽般的呼啸声当成混凝土之上江水的湍流不息,后来又想象成鲸歌。

而这部的配乐则像是荒凉高原上粗粝、沉重、抑郁、诡谲而不详的风——命运之风,直接灌进耳朵里。

)于是我回来查了一下,发现导演和作曲原来是一对兄弟。

本片导演,Justin Kurzel,今年41,比他弟弟,本片作曲Jed Kurzel,大两岁。

兄弟俩出生在澳村一个宁静的小地方,打小就感情好,也很有竞争意识,因为一直一起打网球玩橄榄球。

大了以后哥哥进城【划掉】去悉尼读布景设计,弟弟跟到悉尼组了个乐队叫The Mess Hall(餐厅。。。

真朋克)。

一开始哥哥在团里担当贝斯手(自学的,大家懂的),但感觉玩乐队没啥出路就退团了,The Mess Hall就剩下了吉他和鼓手,结果后来却红了。

哥哥心里很不舒服啊,弟弟成功了,结果自己还碌碌无为。

但是他踏上导演道路也是因为弟弟,弟弟当年请他为乐队拍MV。

Justin就赶鸭子上架了,原话是“I had no idea; I just got a camera and shot something. Jed just trusted me completely.”MV放出来以后反响居然不错,于是哥哥就这么踏上了导演的不归路,一开始是给弟弟拍MV,然后开始涉足电视广告和short film。

(我看到这一段猛拍大腿,果然我的直觉是正确的)而Jed则几乎包揽了哥哥导演的所有影片的配乐,从Justin的长篇处女座Snowtown到最新即将上映的Assasin's Creed。

话说他还写了Slow West的配乐,所以加起来Kursel兄弟和法鲨已经合作了三次了。。。

虽然导演路是他推着哥哥走上的(Snowtown也是他说服哥哥接的),而且兄弟俩各司其职,但是却能灵感相通,互有裨益。

用Jed的话说就是“I can send things to Justin and he can fill in the blanks. I can send him a piece of music that is completely unfinished and rough, and he can fill in what's missing.”别人都做不到那样。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暗搓搓地萌了起来。。。

(艸)这种互相支持互相inspire的模式我太喜欢了啊!

哥哥最down的时候也是Jed在支持他,“好像他才是年长的那个”;而弟弟对于自己作品不自信的时候也会完全信任哥哥的肯定。

当然兄弟俩也会一言不合“去你的”(FUCK YOU),但是在作品上的争论都是良性的。

以上内容都来源于 http://www.smh.com.au/good-weekend/two-of-us/two-of-us-justin-and-jed-kurzel-20141014-115qxd 这篇报道。

兄弟俩还都谈到了他们父亲,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总之,就是这种建立在骨血和灵魂上的默契,这部电影的画面和配乐可以说是到了天人合一的地步(我就夸张了,咬我呀),在大屏幕上看绝对是享受,太他妈享受了,一想到这是我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有机会在大银幕上看这部片不禁有些难过。。。

当然了一部电影不是光靠画面和配乐就够。

演员不用说了,除了个别配角有点呆(没错演Malcolm的小伙子我说的就是你),法鲨马良都贡献了各人最精彩的表演之一。

法鲨不用说,演啥都能让人心碎到恨不起来。

而马良姐,一个法国人演莎剧能演到这份上,还有演员都能哭得很好看的技能真是太厉害了_(:з」∠)_马良姐最后那个长独白镜头哭得人心颤,而法鲨那毫无预兆的一滴泪简直神了,大哥能传授一下你单边流眼泪的技能伐!

另外大家苏格兰口音都说的很不容易的样子,主要角色演员里没一个苏格兰人,还好有英语字幕。。。

(想到了下午看的让英国人演美国人美国人演俄国人的某片= =)就编剧而言看完的第一个感觉是这肯定会有争议,上网一看果然评论有两极化趋势。

值得赞扬的点是剧本开辟了新视角,也确实是诠释出了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麦克白。

但麦克白主线太强,其他人物线就弱化了。

故事的核心也不是特别鲜明。

莎翁的剧本一大特色就是核心鲜明,一部剧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例如罗朱就是仇恨会抹杀美好的事物,麦克白则是欲望导致沉沦,沉沦招致毁灭。

当然了从其中的不同侧面会衍生出无数次级的解读,这也是莎剧经久不衰的一个原因,一次次的解读赋予它新生——The original is dead,long live the original。

但是到了新的时代,尤其是多线叙事流行的当下,一个核心主题已经不够用了。

这部麦克白起码有三个主题:战争使灵魂千疮百孔(不停的闪回,对PTSD的描绘,这种痛苦和弑君杀友的负罪堆积在一起,最终把麦克白摧垮),原主题,以及权力的争夺生生不息(麦克白对权力的渴望,掌权后就担忧权力不能稳固,以及最后鲜红的预示镜头)讲真一部两小时的电影能塞下一个主题就不错了,这么三个主题起码拍四小时才够。

(顺便不得不抱怨一句,现在商业片时长的潜规则毁了多少电影的展开啊,然而现在已经不是美国往事的年代了。

)另外上IMDB一查,三个改写编剧,难怪了。

抛开主题问题,我觉得有些新增内容加的还是不错的。

例如最后麦克白夫人近乎癫狂的呓语镜头一转,让观众看到她独白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她早夭的儿子。

这与她之前劝丈夫动手时“即便是我奶的孩子我也舍得砸碎他脑袋”的言语对比,也是映照了麦克白夫人的崩溃——她终究并不如自己以为的那样铁石心肠。

(忍不住吐个槽,那些以为死去的青年战士是麦克白儿子的是怎么回事啊,还有以为麦克白夫妇生的是女儿的,外国小孩长得萌也不至于完全认不出吧,居然还有说那是麦克白夫人心中纯洁善良的过去的麦克白的。。。

你们真的有看片吗?

)另一部分就是最后的镜头了。

稚子接过利剑,也接过对权力的争夺和莫测的命运,最终湮没在滚滚血色之中,真应证了那句,The king is dead,long live the king。

 2 ) 反叛者的秩序

【麦克白人物性格分析参见杰西·詹姆斯故事的麦克白式改编】《麦克白》是一部描述权力斗争的作品,不过这里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全作阴郁不安的氛围让读者/观众感觉,那极为古老的黑暗正在透过角色弥散开来,侵袭着一个较为光明的世界。

并不是善和恶之间的斗争,而是不可言状的混乱(Chaos)和秩序(Ordnung)之间的抗衡。

戏剧/影片展示了一组组混乱和秩序的对比:麦克白从女巫那里接受预言的荒原和象征王权和贵族权的城堡及宫殿;处于生和死之间、有着超自然力量的女巫(在原作中是有胡子的女性,还处于两性别之间)和遵循等级秩序的朝臣贵胄;麦克白夫妇无后,算违反社会秩序,与他们对立的人物,国王邓肯、将军班柯以及麦克达夫则无一不是有家室的人【注一】,麦克达夫惊闻暴君处死了自己妻儿时怒吼“他自己没有子女(...)我的可爱的鸡雏们和他们的母亲”,眼下之意或为,如果麦克白身为人父的话,大概不会干出这种伤天害理的事。

与上述这些混乱/秩序间的明显对比相较,贯穿全作的“命运”这一主题显得有些生涩:如果不把“命运”放进同一链条中,莎翁苦心营造出来的针锋相对就摇摇欲坠了;如果把“命运”当做混乱或秩序中的一种来考虑,那麦克白宁死也要服从的“命运”算是秩序还是混乱呢?

麦克白不是社会秩序的扰乱者吗,他怎么在拼命破坏一个秩序的同时死守另一个呢?

麦克白服从的真的是“命运”吗?

戏剧/影片开头,国王的帐篷里,军曹(影片中似乎是位爵士)对邓肯国王说,麦克白“不以命运的喜怒为意”——原来是一个不相信命运的人。

同时,三女巫的“预言”也不能等同于命运,其一,这些预言本身意味是模棱两可的,没有直说“成为考特爵士”是“成为国王”的前提,其二,“预言”和后来发生的事件互为因果,与其说是预言,不如说弑君事件的导火索,其三,从葛莱密斯爵士到考特爵士再到国王,等级越来越高,权力越来越大,这分明是不惧命运、本身就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一步步走向顶峰的心愿写照【注二】。

所以我以为,女巫在荒原将麦克白心中暗含而不自知的愿望表达出来了,让麦克白一听便深信不疑的“预言”不是命运,而是他个人欲望的投射。

换句话说,凡是合他心意的,他就受到暗示并且当做天命来相信,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听说麦克达夫是不足月剖腹出生,麦克白就万念俱灰,甘心受死:他终于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并非是天命授意,曾经以为自己所为的一切都是命运秩序的引领,到头来发现那不过是没有结果的个人抗争罢了,突然发现那只在冥冥中引领自己的手只是自己的幻觉。

这样看来,麦克白身上体现的是“混乱”。

可是另一方面,这种混乱/混沌——推翻王权、夺取力量(不服管)却又是每个个体人性中都暗含的自然属性,以封建等级为代表的社会秩序则是人为的,混乱和秩序的善恶也没那么容易分清。

在这个意义上,召唤出黑暗(人性中的恶魔)的麦克白顺应的又是“自然的法则”,即掠夺的天性。

征服、颠覆、掠夺,这些人类天性被影片中的麦克白和性欲结合在一起,共同支撑着这个释放出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黑暗法则的个体。

在这里,个体的秩序(或者本我、id、原始欲望等)与外在的公共秩序(或者超我、super-ego、道德原则)相抗衡。

麦克白以为自己遵循的两者以外的神秘秩序,并且打算把这种神秘秩序的需求变成苏格兰王国的公共秩序,其实他的所为只是将个体秩序放大,取代公共秩序,而已。

因此,为什么麦克白必将失败就一目了然了:这个反叛者表面上是在夺取王权,打算对全国实行统治,实际上获得的并不是具有社会意义的王权,而是满足欲望、实现自我的个体成就。

然而他不懂。

注一: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的《麦克白》电影是我看过的所有影视及戏剧版本中最强调“孩子”这一元素的,不仅开头和结尾的画面都是孩子——开头是麦克白血缘上的后裔,结尾则是接过了他佩剑的精神后裔——而且在原作的邪恶三女巫基础上加上了代表另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女童,我认为这些改编很有创意。

注二:麦克白夫人本身是个没有欲求的人,她为丈夫出谋划策,成为谋杀犯的帮凶,却从没说过自己要成为王后,从头至尾,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帮助麦克白实现愿望。

因此,这个女人和荒原上的女巫一样,意义在于挑明麦克白心中隐藏的欲望。

 3 ) 一场技术精湛意义不明的整容

这不是空王冠系列那种戏剧半电影化的改编,而是一部非常彻底的电影,且高度风格化。

无论导演还是演员在技巧上都没有保留戏剧的特点,唯一的保留是沿用了原作的台词。

莎剧完全的电影化改编,除了黑泽明能卓立于原作之外,其余效果多数令人沉默。

电影开头从战争到女巫的预言,再到邓肯国王的加封,处处压抑激情的配乐似乎是在考验预期体验激情的观众的忍耐度,而慢镜头+停顿+闪回的极尽抒情的战争场面有一分钟让我疑心导演是在拍一部实验性的艺术电影……二十分钟后,麦克白夫人和麦克白之间的化学效应挽回了令人不安的观感。

麦克白断续的形象从那一刻起得到了整合,他变得像麦克白了。

电影也展现出它独有的优势,开始渐入佳境。

夫妻之间有两场围绕着野心博弈的狎昵较原著很是让人耳目一新,而且这是只有电影才能拍出的趣味。

起初麦克白与夫人商量着要谋杀国王,在原作这是两个野心家的厮磨,夫人动用一切语言上的手段包括爱情来激励蛊惑麦克白。

而这里夫妇二人的表现都要低调许多,夫人的温存更多的是一种鼓励。

麦克白如溺水者攀援浮木般热烈的回应夫人,从情欲中汲取犯罪的力量,此时他看起来颇为无助。

但在杀害国王之后,麦克白进一步打算对班柯下手,情形就逆转了。

“不义开始的事,必须以罪恶来巩固”。

麦克白将手探到夫人裙下,夫人挣脱他的控制,然后上前试探着吻他。

麦克白全无回应地流泪。

这与他之前的热烈回应形成对照。

从那时开始,他已经不需要从夫人那里汲取犯罪的力量了。

他比任何人更积极的犯罪。

”What’s done can not be undone”是夫人用来安抚麦克白的话,饱含对道德不屑一顾的强横意志。

但后半场对力量的迷信渐渐酿成了恐惧,她开始用这句话来自我安抚。

直到麦克白烧死麦克德夫的家人,在一段指天斥地的独夫宣言后,他转头盯着夫人:“你为什么沉默?

”夫人泪流满面,不发一言。

此处演员的发挥和情绪衔接非常出色,角色的关系也彻底逆转。

原作中麦克白和夫人也是如此进退嵌合的,但那是需要通过对语言稍加分析的一种节奏,电影让转折非常直观又不失微妙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夫人死后的麦克白的那段表演也出乎意料。

三声tomorrow的情绪演进,是原作所无。

这段独白超越了文字赋予想像力所能带来的体验。

有些细节独具匠心。

比如麦克白杀死邓肯,默然在邓肯的枕边并排躺下,用非常诗意的画面暗示他即将成为国王,同时也终将死于非命。

比如麦克白斥骂信使后,又吻了吻对方不安的前额,那是暴君布施安慰的动人之处。

结尾和麦克德夫的决斗拍得非常美又内蕴力量。

金红色的背景,如诗如画的血雾夕阳,像复仇女神一样目光灼灼的命运女巫——连女巫演员那不可救药的酱油感都被这浑成的氛围给挽救了。

配乐也饶有趣味,带出了全剧最引人入胜的节奏。

然而麦克白放弃杀死麦克德夫的改编不可原谅。

麦克白是赴死不是求死。

他欢迎死亡但他不会自杀。

尽管他已经厌世且不抱希望,尽管他对命运的预言深信不疑,但哪怕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尊严他也要反抗到底。

麦克白的英勇只有少部分体现在作战勇敢,大部分体现在践行并反抗命运上。

这个恶贯满盈的暴君在地狱门前一往无回的英雄气概是这个角色之所以不朽的原因。

“来,麦克德夫,谁先喊‘住手,够了’的,让他永远在地狱里沉沦!

”这是原作中麦克白的点晴之笔,也是悲剧的高潮。

然而由于之前麦克白听说麦克德夫非妇人所生之后,将刀从敌人颈上收回,这段本来最具震憾力的台词变得处境尴尬。

法斯宾德不得不哭着念出这段台词。

在这个上下文之间,如此处理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一个自愿顺从预言,把利刃从敌人颈上收回的麦克白有点乏味。

虽然这一幕构思巧妙,画面优美。

两位主演既不及预期又超出了预期。

电影似乎有一种认为悲剧就必须悲伤压抑的误会,处处压制激情,刻意拉开了和观众的距离。

于是演员的表演不仅要电影化,且要服从风格化的要求。

问题是在这样压抑激情的风格下,却又沿用了原作充满爆发力的戏剧台词。

这会让最出色的演员也无所适从。

多数时候那种像梦呓又像呢喃的低语要表情达意太困难了。

作为观众我在前二十分钟对演员已经不抱指望。

出乎意料的是法斯宾德和歌迪亚尽管有时多少被以上种种束缚了手脚(否则他们的感染力不止于此),但最终他们还是奇迹般地突破了障碍,在针尖上构筑了经典的世界。

电影打光昏暗(这是麦克白的共同特征),配乐悲抑恍惚,剪辑技巧专业但矫揉造作,苏格兰山麓永远弥漫着大雾,角色们看起来像群不祥的幽灵,整部戏像场沉重的葬礼。

伴随着唯恐观众不知道主角在想什么的各种闪回。

电影用尽了属于电影的技巧来重构莎剧,用心良苦,也确实完成了一部精巧的电影。

这是一场漫长的葬礼,一曲优美的哀歌,但不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麦克白是一部埃斯库罗斯式的悲剧。

这意味着它在展现苦难和死亡时,不会让人感到悲伤压抑,相反,它以悲剧独有的力量让人情绪激昂。

改编是成功的,且技巧高超,但是改成了次一等的艺术品。

在一些精妙的片段,它能挑逗观众的情绪,但不能震憾灵魂。

这就像用现代医学技术将索菲亚.罗兰整容成一个韩版的路人美女一样,整容技术是高超的,整容后的女人也是美丽的,只是这么做又有何益呢?

 4 ) 漫天的红色

还记得当时做空王冠的字幕,木有翻译,光是句句对照之把朱豪生先生的译本折腾成字幕就让我掉了层皮,神奇的是我竟然没有坑,不知道是对照搬家本身有种强迫症般的持续性,还是莎翁的词句多少有着些神秘的吸引力。

好几年过去了,这部麦克白出现的时候我就做好的被虐的准备,结果听到那种独特句式和韵律的“英语”时突然有种想念的感觉哇,我应该是疯了,我突然找到了欣赏的方式,要放松紧绷后放松让这种极具节奏和形式感的语言有了种神奇的美丽。

麦克白对我一直只是语文知识里那个莎翁四大悲剧,没有更多,所以木有读过原著(这是肯定的),也木有看过任何一出戏剧,所以纯粹从这部电影本身来说呗。

影片背景很悲凉,嗯,这是出悲剧且当时苏格兰的凄冷状表达得恰如其分,这种凄冷同麦克白的心境也挺呼应的,野心和对权利的欲望一望无际,但没有太阳,阴沉伴随始终。

麦克白始终没逃过命运,还是他作茧自缚,预言实现了,但是人主动朝着所谓预言的方向努力的,到底谁是谁的因果咧。

我喜欢最后那场决斗,漫天的红色,是火光还是血色,高潮的颜色从来没有那么明晰过,这会不会是麦克白作为一个曾经的英雄心里真正渴望的颜色呢。

最后莎翁一早就洞察了女人的力量,看看这群女巫和王后,所以大家不要忽略了女人哦

 5 ) 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一端到底的极致讲究,简单却大气的精致画面和构图,让全片湿雾流动水气迷漫的苏格兰壮阔自然风光显现出古典史诗的气质。

莎翁原著的长句典雅台词,加演员静中暴发出的以面部表情和精神状态为特写的细致演绎,使整部影片在格调上自我孤立。

只是用慢镜和混剪加灰蒙蒙的气氛制造的意识流太风格化。

太意识流了。

全片是弥漫在整个画面上半部分的湿雾,加之结尾那长达十几分钟的血红的火天,还有那神出鬼没又喃喃自语的三个女巫,再加男主动辄与自己灵魂对话的神癫状态,使影片笼罩在一种诡异又神秘的氛围中。

没看过原著,不知原著的气氛几何。

但也觉得影片的场景和这种气氛很协调,有一种莫名的优雅。

就改编的剧本来看,是一个因一个预言成功又因之毁灭的故事。

很形象,很深刻。

有许多人有做坏事的想法,冲动,和鲁莽,但却因为自身的胆怯和懦弱无法承受做过之后灵魂的谴责。

于是终致疯癫。

如果这样的人叫麦克白,有许多的麦克白呢。

虽然本片过度的风格化,因这种突出的风格化有点曲高和寡,甚至过犹不及。

但却也因此有一个以一贯之的特色。

而且是一种优雅的特色。

虽然风格不等于创新。

但风格优于庸众。

而在呈现古典英剧的气质上,不如以前看的一些老电影更地道。

似乎还缺少点什么。

似乎是生活的火热色彩。

也说不清楚。

整体像一个奇异而华丽的梦境。

 6 ) 算是用心之作

这一版电影麦克白在重心上,有意避开了戏剧原有的那些高潮点,把注意力集中到戏剧形式的弱点上展开,如摄影、战争场面、室外构图等。

这种做法本来是聪明的,但是为什么看完了觉得有点不爽。

(为了避免大段独白的尴尬场面。。。

)电影加了一些对手戏,甚至加了一个人物,这些我其实不在意,只是略有点失望:未免太没有想象力了,用电影手法表现独白应该有更好的方式。

后边描述麦克白心理变化的那段场面就比前边处理得要好一些。

同时莎士比亚的句子并不是写了用来耳语和呢喃的。

这里的台词比其它莎剧电影更难听懂,导演风格在这,演员只能悄声耳语+面瘫脸,根本没有起到“帮助观众顺利通过迷宫”这种作用,也没有“厉害的台词马上就到了好激动”这种期待。

台词本来应该是最棒的部分,现在反而变成了跟电影格格不入的东西。

之前看评论,有人说麦克白夫人比麦克白更出彩,我看了之后并不这样想。

从心理发展上说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是两条交错衍进的线,在原著中都非常清晰有力,时时呼应。

交错点就在邓肯之死上。

在此之前,麦克白夫人以强大的去女性姿态出现,几乎是作为同性在挑战麦克白的男子气概,始终在推他走向弑君这件事。

而麦克白则显现出优柔寡断,不断进行天人交战。

最后崩溃到不能回去弑君现场放置凶器。

然而在弑君之后,麦克白和夫人的心理就向两个方向走远了。

夫人认为这件事已经结束了,杀戮结束了。

她认为麦克白种种疯狂举动是因为没有从弑君的阴影里走出来,其实没有走出来的是她自己。

她始终停留在弑君这件事上。

虽然在那个夜晚,是她说只要一点水就能洗净手上的血,而麦克白说手上的血痕永远洗不掉了,但那句话真的只是在安慰自己,弑君的负担反噬着麦克白夫人,电影没有体现的梦游段落里,她永远在无法醒来的梦魇中清洗手上的血迹。

弑君之后的麦克白则完全不同。

他失去了安然坦荡的睡眠,失去了忠诚,失去了信任别人的能力,失去了内省,失去了爱情,同时也没有希望(子嗣)。

既然手上的血洗不掉了,何妨再染上千层。

麦克白夫人向内部释放抑郁和恐惧,麦克白则向外部释放癫狂与残忍。

两个人在心理上日益疏离。

麦克白夫人每次谈话都指向弑君,到后来麦克白大概都会惊奇你说的是什么?

因为从那以后他又见到了太多鲜血,夺走了太多生命。

这两条心理线,真可以算作原作的精髓,可惜在电影里,麦克白夫人这条线过于破碎了。

客观花痴一句:虽然导演风格太强势,留给演员的余地不多,法鲨还是棒棒的至少麦克白的这条心理线很清晰地显现出来了。

————————————最后大决战太哏了,麦克白紧紧抱住Macduff(why?),说血战到底,谁认输就不是汉子之类的,Macduff默默掏出小刀捅了个肾,,麦克白就shi了

 7 ) 不管我们如何凝望莎士比亚他都不会回答我们

2020.02.12,// 五星 //。

庸俗如我果然至多能看莎士比亚剧作改编的电影😂 如果允许辩解的话,也是因为这么多年来戏剧界搞创新搞解构搞得群魔乱舞,让我实在失去了看剧的兴趣,毕竟是莎士比亚,我还是喜欢平衡一些的演绎。

其实本片导演也受到了群众们对于其大玩视觉特效的指责,虽然我倒是蛮喜欢的。

影片在梦幻和现实中的穿梭,印证了命运与意志之间的张力,呼应的是莎士比亚的主题,视觉特效我还觉得挺应景的。

男主是惊喜,不愧是英国本土练出来的演员,莎剧的台词功底极佳,难以想象是从X战警前传这样的电影里走出来的(前传跟三部曲两码事),和玛利亚的演绎相得益彰。

不管我们如何凝望莎士比亚他都不会回答我们。

所以爱咋拍咋拍吧😂 谁的孩子谁抱回家就好。

 8 ) 被欲望驱使的悲剧人物

<麦克白>/ (2015)作为一部莎翁的改编作品 2015版本的确费了心力强烈的色彩对比 极致的美术造景加之快慢镜头切换下 人物动作和情绪表达的放大化影片中保留了大段戏剧对白或独白但并不是生涩难懂的词汇反而能够从中体会到人物的野心、愤怒和忏悔我本没有野心却硬是成为了狠心的悲剧角色麦克白将军(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是苏格兰国王邓肯(大卫·休里斯 David Thewlis 饰)的表弟在外抵御外敌平反谋乱 战功赫赫某日归国途中 遇见了三个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会加官进爵 并成为苏格兰的王此言令麦克白心中蠢蠢欲动然而心中仍存的忠诚和良知还不能让他对国王邓肯痛下杀手然而 在妻子(玛丽昂·歌迪亚 Marion Cotillard 饰)的怂恿之下麦克白杀死了国王 登上了王座然而 预言中还提到 最终将要继承王位的是班柯将军(帕迪·康斯戴恩 Paddy Considine 饰)的儿子麦克白非常惶恐自己为了得到王位 缔结的许多罪恶感最后竟是为了别人做了嫁衣为了保住王位和弑君的秘密麦克白的双手 陆续地沾满了鲜血班柯将军、麦克德夫夫人(伊丽莎白·德比齐 Elizabeth Debicki 饰)和她的孩子均死在了麦克白的屠刀之下麦克白在疯狂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曾几何时 麦克白还是一心为国眼前只有敌人的忠心将士使他变成这副患得患失 又疯癫易怒的模样的竟只是女巫几句蛊惑人心的话一个创伤受害者一个冷血刽子手其实 影片为麦克白后期的情绪崩溃与暴戾反转做了一个铺垫在当时战争的背景下我们看到的 不仅仅是一个有野心的篡位者也是一个有着战争创伤的受害者片头处 亲手埋葬了自己的儿子战场上 又要带着别人刚刚成年 满脸稚气的孩子杀敌他见证了无数无辜的、年轻的生命 被战争所左右于是呈现给观众的首先是一个因为失去生命 而阴郁哀伤的男人开篇战场 导演运用了一快一慢的镜头交错快节奏中 他连同他的士兵 是英勇无畏的英雄慢节奏中 他连同他的士兵 脸上都是迷茫的眼神他也许 本身也是厌恶战争的在麦克白坐稳王位的那几年里他常常一人独处或面无表情 用残忍和杀戮麻痹自己或极其压抑 用狂笑掩饰要被灭亡的恐惧之感他想要找寻当时的女巫 重新求得对策只得到“凡是女人所生之子皆伤不到他…但当勃南森林南移时 他的王位正式宣告易主…”的预言此预言像一道魔咒 留在了他的心里预言的结果 比事实本身更令他信服所以当马尔科姆告知麦克白 他确不是女人所生时麦克白知道 他最终会败于战场上不能盖过底线影片除了麦克白 麦克白夫人也算是塑造成功的角色之一她是狠心 果断的代表从怂恿麦克白弑君夺权开始到双手沾满国王的鲜血 栽赃守卫到目睹着麦克白对班柯将军和他的儿子 下达追杀令她从没有一次阻拦直到他见识到麦克德夫夫人和她的孩子被架之高台柱子之上被活活烧死她的眼中第一次留下泪水 流露出怜悯之情或许是联想到了 自己早早告别人世的孩子或者第一次没有以高高在上的 王后的身份而是以一个母亲的心态 来思考她终于表现出了忏悔之意这也是影片着重想要突出的麦克白夫妇的这份残忍 是有“底线”的于是画面里 除了回到神殿里忏悔的她还有一个小孩象征着战争和权位的竞争还没有泯灭全部人对于孩童的关心给以一种观赏性的艺术体验布景上对比的手法 贯穿影片内景压抑封闭 外景空旷孤立生活在这中间的王 又如何能够自由何况 麦克白还背负着莫大的心理压力极致的色彩对比 营造了磅礴震撼的画面全片都是一种消极的、萧瑟的色调尤其最后十五分钟整块银幕上只剩下红色和黑色导演那些想要传达的 关于血腥和战争的诉说我们能够通过画面看见浓厚的宗教神秘色彩影片中 几乎所有与麦克白夫人相关的场景都笼罩着神秘的宗教色彩而巫女的多次出现 也是人们心中疑惑的象征不知是人类的贪念 成全了巫女的预言还是巫女的预言 帮助了他们争夺王位这个预言为麦克白埋下了一个欲望的种子唤醒了他心中对王权的向往同时也唤醒了 其他人对王位的追逐影片结尾处 先后出现了先王之子马尔科姆 和班轲的儿子——预言中的王位继承者他们也都对王位 发起了的挑战或在王位旁久坐 或向着一团火红的混沌跑去预言就是心中的魔鬼既能成就了麦克白短暂的王位也摧毁了他的一切 他的幸福 他的良知文章最后 想告诉大家 光xiu也开了自己的公众号 一束热热的光xiuOR xiuxiuxiu_light光xiu 再此 静候多时

 9 ) 台词应该是唯一的缺憾吧

因为电影上映有几个月了,本来想在网上找资源看看...找了好几天都找不到才一个人去电影院看了。

不知道是这个故事众所周知、只有我没看过,还是大家都对古董没兴趣。

在有很多人选择给《星战7》买单的电影院里面,尽管《麦克白》本地才上映第三天,一天的排片量就已经高达两场了,本来想看早场,没想到只有下午和晚场可以看...电影院的管理人员也果然很有经验,在全影院最小的影厅放映,下午场的上座率也只有3成......电影总体感觉怎么说都觉得比别的评论里面与之相比的《聂隐娘》要好吧,毕竟原著的作者水平不一样。

而且我总觉得聂隐娘里面配角演技浮夸。

本来以为就是《呼啸山庄》的平淡电影风格,看的时候觉得摄影水平非常有cult,有成为影史经典的潜质。

开场的战斗上,仿佛只有麦克白和预言者是存在的。

在最后的战斗中麦克白得知对手“不是女人生下的人”之前,战场上所有的人都像蝼蚁一样。

麦克白就像践行最开始的预言一样,顺从着所谓的预言放弃了打垮对方的信念,并不是麦克白打不过他,只是因为正是预言才能给予自己以一敌万的勇气。

他终于能迎来解脱,结束掉之前顺从命运所作出的烂摊子。

最后的一片血色仿佛诉说着这场悲剧永远没有结局,先人死掉,后人只能承接悲剧。

故事的另一个核心内容,就好像某几个科幻片里面探讨过的“究竟是你创造了未来?

还是未来创造了你?

”,如果一定要举个例子就用《有关时间旅行的热门问题》(《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bout Time Travel》)举例吧。

毕竟现在90%的电影都是卖特效或者卖人肉的,与其他电影相比,这部即使不能称为影史经典,也算是时代的精品了吧。

 10 ) 旧文 |《麦克白》(2015):山之上,国有殇

  “殇”这个字,本意有二:其一是说未及成年、即告夭亡,其二则是特指为国而死、牺牲捐躯。

此二意自来没有混用的。

但在 2015 年版本的《麦克白》中,你却分明看得见二者殊途同归。

这么说不仅是指,在影片开始后不久,主人公便将一群“乳臭未干”的“娃娃兵”送上战场,并近乎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全军覆没;更是指这些男孩被有意识地拿来,与开场时麦克白不幸夭亡的稚子等量齐观:如出一辙的葬礼、似曾相识的哀悼,在电影开始后不到十五分钟内重复上演……这些有意为之的主题再现,当然不能不引起观影者的注意。

而在我看来,正是这些在战争中过早死去、因而恰可以“殇”命名的孩童,让该版《麦克白》在展现出沉郁苍凉、气象磅礴的美学风格之外,又为这部创作于四百年前的阴暗原著,注入了一抹源自当下的殷红血色和暗含锋芒的现实讽喻,从而使影片成了我心中莎剧改编电影的又一成功范例。

  不客气地说,“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就像一道诅咒,绝对足以使“文学经典VS电影改编”这片本已局势复杂的战场,瞬间陷入剑拔弩张的紧张境地:文字与影像、戏剧与电影、古典与现代、精英与通俗,还有所谓的“原意”与“新意”,这些“纠缠的夙孽”在这一刻悉数复活。

对此,各家从来也是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相比之下,改编者能否在保留一分字面诗意的同时,见前人之所未见,言前人之所未言,进而开掘出作品在当下语境中的阐释空间与生命活力,则无疑是我个人最看重的质素。

倘若具体到《麦克白》,那么在见识了那么多对性格与命运的沉思、对王权与情欲的检点、对苏格兰历史与詹姆士时代的考据,甚至穿越时代与文化界限的演绎后,2015年的这一版又将作出怎样的开拓?

——这一回,评论家和导演倒是口径一致,一再表示本片最大的创见,便是引入现代心理学的视角,将麦克白诠释为一名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者,从而深化了对悲剧主人公的体认和理解。

  但是,在阅片完毕后,我对这一流传甚广的说法却感到几分意犹未尽。

历史地来看,以 PTSD 这一现代知识,为麦克白深邃晦暗的内心戏码提供某种学理上的支撑,这无疑延续了莎剧研究中精神分析一派的传统。

然而,考虑到俄狄浦斯情结业已成为了某种大众神话式的陈词滥调,我们是否也应意识到,一种理论(尤其经典理论)在开启一方天地的同时,也极有可能造成一种新的遮蔽?

更关键的是,在看似科学、理性、客观的表象之下, PTSD之成为流行语汇或通俗常识,不正联系着一个远为深刻的反恐(战争)语境?

故此,当我们选择大谈PTSD时,实质上同时回避了对哪些话题的谈论,未始不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那么同理,当法斯宾德版的麦克白被轻易贴上了一个 PTSD患者的标签之时,是否有什么东西,为我们视而不见?

  以我之见,“殇”之一线在片中的一以贯之,实际上异常清晰地指点着麦克白的心理症结:那可不是什么普通士兵(如从阿富汗归来的美国大兵)的战后创伤,而分明是一份亲手将年轻的无辜生命打造成战争兵器的负罪之感。

想想那位被麦克白亲自“武装”、并自此“阴魂不散”的少年兵士吧!

——在高度风格化的慢镜之下,他被麦克白从地上拽起、推向前方,继而惨遭割喉的一组画面,精准地对位于战场上女巫的初现。

接下来,导演更别出心裁地让以下独白,在主人公收葬他(们)时幽然而起:“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假如它是吉兆,为什么那句话会在我脑中引起可怖的印象,使我毛发悚然,使我的心全然失去常态,卜卜地跳个不住呢?

”——这难道不足以表明,在内心深处,业已获封考特领主的麦克白,深知此刻的地位与尊荣,无不来自脚下儿男的英年横死?

恐惧不安,其来有自!

  故此,麦克白必然要以葬礼安抚阵亡。

所谓“国殇”,其实质便是以国家之名为杀戮赋义,将厉鬼收编为英灵,把暴毙点化成崇高。

然而,直视过深渊的麦克白毕竟知道,一场仪式并不能将罪行真正埋葬;后者如一片断刃嵌在骨中,于弑君之夜潜回营帐。

在此,导演安排少年士兵的亡魂递上(回赠?

)凶器,不能不说是洞悉了人性的幽微——杀人者的焦虑,只有在又一次的杀人中才能释放;“无名之罪”的焦灼,唯有在“谋朝篡位”的罪名下才可暂得安息。

当僭主向女巫乞灵,群鬼中又是同一亡魂叫他顽强、残忍;因凡母所生,皆难害其身。

彼时,麦克白与其说如蒙大赦,毋宁说如见至亲,一副“还是你对我好”的表情,又怎会料到那预言中的圈套?

……直到真相大白,“愿那告诉我这样的话的舌头永受咒诅”,镜头才又一次打回少年冷酷的脸庞——原来一切引诱怂恿,都只是鬼魂复仇的伎俩;所有诓骗教唆,不过是为血债血偿!

所有踩着白骨的居高位者都该记着:  We but teach bloody instructions, which, being taught, return to plague the inventor!

  从这个角度出发,或许就能解释何以原作中的经典段落——麦克白弑君后的疯狂呓语,在片中竟被大幅度删减:照影片的推演,弑君其实远非“原罪”,反倒成了“原罪”的延续,甚至只是某种转喻而已。

同样的,歌蒂亚版的麦克白夫人不洗手(这或许会叫许多观众失望),改擦凶器。

但考虑到那是少年亡灵的回赠,那么她想拭去的究竟是哪桩罪行,就不免引人深思。

  不过,倘或回到“殇”的视点,那么更有趣的区别或许是,彼时的麦克白夫人虽精神恍惚,却并非原剧所写的梦游;相反,她亦真亦幻地回到当初那座小礼拜堂内(在本片中,几乎所有有关麦克白夫人的场景都笼罩着浓厚的宗教气息与神秘色彩),对空无中“想象出来的孩子”(导演语)忏悔落泪。

如果说在莎士比亚笔下,梦游、洗手的情节,构成了对前情中那一句“一点点的水就可以替我们泯除痕迹,不是很容易的事吗”的回应;那么 2015 版电影中的这番情节,所指涉的自然是她此前对恶灵的召唤:“来,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

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进入我的妇人的胸中,把我的乳水当作胆汁吧!

”当然还有那句令其夫自愧不如的狂言:“我曾经哺乳过婴孩,知道一个母亲是怎样怜爱那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会在它看着我的脸微笑的时候,从它的柔软的嫩嘴里摘下我的乳头,把它的脑袋砸碎……”无疑,在导演眼中,丧子(“殇”的另一种形式)构成了麦克白夫人残忍的源头——虽然这未必就是本片的独创,2006年萨姆沃辛顿主演的时装版电影《麦克白》便已作如此演绎;但 2015 版的亮点在于,它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份残忍的“底线”,那是麦克杜夫的孩子被活活烧死的时刻——歌蒂亚的泪水说明了一切,所以她当然要向一个孩子忏悔,因为只有这些被无辜残害的年幼生命,才有资格审判。

  当那片乱云飞渡、鬼祟出没的高地化为一片火海,这部黑暗、阴惨,甚至连名字也因暴戾不祥而为人讳之不及的“苏格兰剧”,终于落下了其沉重的幕掩;然而,那却并不意味着悲剧的结束——君不见,先王的儿子马尔康,与班柯的儿子弗里恩斯,这两个曾从麦克白手中奇迹般地逃出生天的孩子,业已举起了父辈的宝剑,并一头扎进那片曾吞噬过万千儿郎的血雾之中!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2012年 BBC专题片《揭秘莎士比亚》中,杰瑞米艾恩斯在解说《亨利四世》与《亨利五世》时,脚下那片十字架林立的一战阵亡者墓园;想起了2014年在京上演的话剧《麦克白后传(原名“邓西嫩”)》中,那显然是来自阿富汗或伊拉克战争的幢幢阴影……或许,这才是 2015 版的《麦克白》所试图告诉我们的:  依然有无数的孩子,在被一次次人为地卷入战争的漩涡与死亡的深渊。

比起历史上的什么英雄豪强之登高跌重、王侯将相之身死人手,那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

《麦克白》短评

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8分钟前
  • 你不喜欢文渊吗
  • 还行

好喜欢法鲨扑倒在玛丽昂歌迪亚怀里痛哭和最后那一幕血舞狂沙的战争场面。事实上台词太吊书袋口音又重满场人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精美的画面和配乐了。

11分钟前
  • 豆瓣浅度用户
  • 推荐

我看评论都好好,我没文化,不喜欢。

16分钟前
  • 高光光
  • 较差

拍的好混乱,要不是提前知道故事,是万万不懂啥意思。不管如何,我喜欢玛丽昂!

17分钟前
  • 莲莲
  • 还行

8.3 这是一部极为视觉化与风格化的麦克白改编,麦克白的死在这次改编中不是他的终结,而是对于这个角色的再发掘与延续,像这样对原著风格化的改编在这部电影中还有很多,与此同时它也是一场表演的盛宴,马良与法鲨都献上了奥斯卡级别的表演。

19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摄影画面美到呆掉啊…【2016.01.30】

20分钟前
  • 伊夏
  • 推荐

还不如王的盛宴呢。。噩梦。。噩梦。。。。

25分钟前
  • 独自退场
  • 较差

西方版的《刺客聂隐娘》。整体感觉很好,画面大片泼肆的色彩给整个故事套上了一层浓厚的质感,非常考验讲台词的功力,两位主角的表演满分。

28分钟前
  • 叛客
  • 推荐

OMG 太难看了。。在电影院睡着几次。。。。

29分钟前
  • Summer
  • 较差

除玛丽昂歌迪亚,其他人都是面瘫。三女巫戏份大大减少,且丝毫没有蛊惑的感觉。末尾做了一点颇为大胆的改编:暗示马尔康姆意欲杀害班柯之子。这样一来,罪恶成为普遍,重整乾坤,拯救秩序成为不可能。增加了一些黄暴的元素。布景荒原感太过于强烈,不太符合“喧哗与骚动,没有任何意义”。

34分钟前
  • 豆友87717104
  • 较差

大银幕刷还是很酸爽的。所以歪果仁看聂隐娘就是这感觉吗…

3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观影好心情被尴尬的领导讲话和破锣般的贴片广告炸裂了。

4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Cannes2015#终于可以体会到外国人看《聂隐娘》的感觉了,东方人对莎翁传世文本的感受度大概可以与西方人对唐代武侠的相提并论,但是两者都赢在电影语言形式的精彩上,麦克白壮美的大幅色彩,包裹沉浸式的气氛和场景营造,有剪辑手法跳出古典制作的创新。歌迪亚独白一段演技值得另一座奥斯卡。

46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里程碑,第一次体会到环境叙事,配以出色音效的出众魅力。第一场战场戏,动与静,速与缓的交替,令人轻松进入主角的主观时间。文言台词意义能够凸显,归功于演员、摄影和音乐的合力。麦克白夫人弱了。

50分钟前
  • yuanhan
  • 推荐

没看懂

55分钟前
  • 君紫隆
  • 很差

7.5。此剧主要给表演分,氛围分。迷雾中的人群有如地狱景色。火烛的红色光芒是恶魔的召唤,灼烧着麦克白。本片似乎为麦克白和妻子提供了心理解释:战后压力、久无子嗣压力,而这两点最后都成为预言中的罩门。配角内容删节太多,后半段不喜欢

56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文言文台词押韵,好听却太难懂,就随便看看热闹╮(╯_╰)╭

59分钟前
  • 桑田巫
  • 推荐

你一惊一乍的,把事情都搞砸了!

60分钟前
  • 水泥脑袋
  • 较差

对这片本来冲着法鲨期待还可以,但拖了这么久才看冥冥中也是觉得哪里不太对。可能只有从来没看过莎剧的人才能被糊弄住吧,莎剧不是拍法啊!上次看见把一个牛逼至极的题材拍成自说自话故弄玄虚只剩视觉的PPT还是一星的圣女贞德。原书本该呈现的神神叨叨煮着大锅的wicked witch变成了农妇

1小时前
  • 甄子
  • 较差

苏格兰风笛与连绵山地,在大银幕上极富感染力,电影整体笼罩在一种粗粝的画风之中,大色块区分了人物情感的转变,麦克白弑君和结尾一场看得人后背发冷,想到从前听过的一句话,上帝想要让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权力就是一针最好的兴奋剂。@BJIFF

1小时前
  • 喵尔摩丝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