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汉克斯大叔最近的戏路都是演看似平凡却顶天立地的英雄呀——菲利普船长、间谍之桥、Sully.每一个都不让人失望。
这部电影好看的两个重点,一是这是以真实发生的事件为题材的,观众看的时候非常能够代入角色,二是导演的叙事手法把一件208秒的空难事件前后穿插得恰到好处,没有一秒钟废镜头,人物刻画几乎完全基于事实,情绪表达很克制,反而有非常震撼的效果。
这样的英雄主义电影真是喜闻乐见。
看完跑去把US Airways 1549空难报告找来看了一下。
影片在叙事的细节上反映得很准确。
只是最后模拟飞行安全回到机场的实测数据是8/15,也就是说15次人类模拟飞行只有8次成功,这还是没有35秒反应时间的情境下。
而最后加入35秒的反应时间后,只模拟了一次,失败。
我相信写书的Sully的确充满了文中的压力和委屈,调查结果的确也证明了这是一个充满经验和安全意识的好机长,用自己40年的飞行经验救了155条生命。
这是个美满大结局。
更震撼我的是,一场无人罹难的空难,事故调查却不自动assume机长的英雄行为,而是仔细通过工程师机器模拟和人工模拟判定是否有人为错误,是对每个乘客和以后的乘客负责的行为。
这对比起我们死伤动辄上百的各种天灾人祸到如今仍然无从知晓真实原因和咎责,还真是蛮鲜明的……这件事故的最终真相很简单——排除人为因素,有超过一半可能可以毫发无损地回到机场跑道。
但是在花费了一些时间重启无效、呼叫塔台MayDay和找跑到过后,机长Sully做了迅速的分析,靠经验确定不可返回,水上降落。
客观上这是第二好结果(因为水上降落也许也不超过50%的幸存率),但由于机长的判断和技术,成为了可能的最好结果。
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同看电影的朋友说,他遇到紧急事件会思考ABCD几种方案,从而选出最合适的方案执行,思考的过程当然占用时间。
我通常却根本都不会仔细想B方案,大约比较A\B两个念头后,马上迅速抛弃B,全心执行A方案。
有可能最后回过头看A方案不是最好的,但是结果通常还算满意。
大致人的思维方式也和性格相关。
深思熟虑派和立马行动派,都会在一些领域体现出优势来。
恰巧我和朋友工作性质分别正好也是如此。
很有可能是性格->选择工作->性格优化工作->工作巩固性格。
片尾机长和乘客的花絮很让人动容,能共同经历灾难的幸存者都会有special bonding,相信经历此事当事人的人生都因此发生了积极大于消极的扭转。
每次乘机前我都会再梳理一遍自己的遗嘱,发给律师。
其实准备好死的人,都会懂得如何积极生活。
整个故事就像一场实验,分析各个因素,一遍又一遍,最后考证是否“返回可能”,可以避免水上迫降。
电脑可以精确还原现场参数,环境可以模拟,但是一些“人为因素”如何测量?
故事结局说的好,the missing factor was Sully Captain,点了题——一种人本崇高。
但我还是感到恐惧,如果依旧选择不相信Sully作为一个“人”的弱点,是不是精密的技术和推理还是可以再把他从神坛拉下来?
并且,这个“弱点”我们如何测量?
what if it was measured as 30 seconds and what if they did not find the lost left wing? 有一个女同学之前在手臂内侧纹了一架飞机,是他爸爸当年驾驶的机型,她说为爸爸的飞行员职业感到自豪,萨利机长一句we did our job正中一击。
又想起教授Ben讲起老一辈学生接受的教育观,We were educated to be proud of our duty, which is unmeasurable.
正所谓不破不立,片子基于艺术需求黑了一丢丢审查委员会,让英雄的火苗颤颤巍巍,但最终,也是审查委员会的半反面塑造以最公正无情的方式重造英雄。
东木就是可以把叙事拍得那么高级,毫不煽情,阶段闪回,落脚点都在人性上,在丝毫不做作的情况下,把真善美都传递了。
这是86岁的东木,这几乎就是如出一辙的萨利气质即视感。
片子中段摇摇欲坠的设计太好。
人物自身的惶恐,外部环境的盲目崇拜,都是在一条坚固的空中绳索中行进的。
主轴是过程正义,是不含人情味的深究,是后英雄阶段中的上帝视角。
虽然它那么繁琐和冷漠,但我相信大多观众都被感动着,甚至感到安全。
一个国家不造神,这是对民众的保护,也是让善恶真正分明的渠道。
在这个氛围中,一个完全立体,用细节取胜的机长,他的焦虑,他的害怕,他内心对过往的捍卫和对未来的无措层层加码,使观众如同机上乘客般投以感激,由使观众如同知情人般心怀同情。
整部电影,直到片尾过渡为真实世界,我们已经不仅仅为具体的个体鼓掌了。
片子以一个凶险的情景开始,却以一个庄重的群像收场,幸存者重聚,表达感激,像一次次修正活着的定义。
痛苦和死亡无可回避,哪怕每一步向前都是通往终点,至少我们清醒的爱过彼此和周遭(再一次为整个机组人员在灾难面前的神发挥点赞)。
世界上居然有一种美好经得起公式推敲,一想到这里,就安心。
ps:无限怕坐飞机的人坐飞机前看这样的片子,有种复杂的感情。
T T
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电影,可以说是电影界的一个类型片种了。
就像动作片,科幻片一样,改编真实故事的电影应该也需要一个短标签。
但电影因为有自身的娱乐和戏剧属性,所以电影作为通俗艺术,即使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再夸张,还是需要添油加醋的加上一些改编,让电影更具有观众缘。
《萨利机长》是根据2009年1月15日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发生意外改编的电影,在说电影之前,我们可以先了解电影的强大阵容,导演是美国著名的正派硬骨头特林特伊斯特伍德,拍过《廊桥遗梦》等经典著作。
主演则有我们熟悉的汤姆汉克斯主演,他的作品就不用多做介绍了,是好莱坞的常青树。
不过近几年作品平平。
而且巧的是大部分都和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有关,比如《飞利浦船长》和《间谍之桥》。
电影当然是值得推荐一看的,在美国上映到截稿期,被某些刊物评为近期最受好评的电影,票房也一路攀升,在国内外电影平台评分也非常的高。
同时也能感觉到影片是奥斯卡种子选手。
影片改编自1549号航班事件,是由一班美国全美航空公司由纽约市拉瓜迪亚机场起飞,飞往华盛顿州西塔克西雅图-塔科马国际机场的每日定期国内客运航班。
2009年1月15日,一架空中客车A320-214负责该航线,在起飞爬升过程中遭加拿大黑雁撞击,导致两个引擎同时熄火,飞机完全失去动力,驾驶舱机组人员在确认无法到达附近的2个机场后,决定于哈德逊河河面进行迫降。
结果是机上共155人全数生还,该事件也被称为“哈德逊奇迹”。
影片气质古典稳重,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没有过多的表现动作特效场面,点到为止,重点放在事后讨论机长是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也就是重点放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和机长之间的博弈上。
影片的核心也就是在讨论,萨利机长的举动,是英雄,还是骗子。
下面我们根据影片的剧情,分别来看看电影和真实事件中的出入。
在2009年1月15日下午3点26分,飞机在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
但起飞一分钟左右,机长向机场控制塔报告,指飞机上两具引擎都遭受鸟击而失去动力,要求立即折返机场。
机场方面随即指示1549号班机立即折返,但萨利机长发现不能掉头折返机场,于是准备安排客机飞往新泽西的泰特伯勒机场作紧急降落;但其后机长又发现当时飞机的高度及下降速率,无法让客机安全降落于泰特伯勒机场。
于是,机长决定避开人烟稠密地区,冒险让客机紧急降落在贯穿纽约市的哈德逊河上。
这些都在电影里比较真实的得到呈现,只是在电影中飞机在与河面撞击的最后一刻,依然能清楚的听到塔台的声音。
而真实情况里塔台在机长告知即将迫降在哈德逊河23秒后失去就班机联系。
这个和真实有些许出入。
飞机迫降在河面之后,由于撞击过大导致货舱门以及飞机后门被水撞开,接近0度的水瞬间涌进飞机。
此时飞机上的人保持秩序让年幼小孩或妇女先下飞机,然后在河面等待救援,在等待救援的时间里。
所有人都停留在救生艇没有乱动。
而在影片中,一位男的因为感觉自己离岸边还挺近的,于是直接跳进河里想靠着自己的本事游过去。
但too young too simple . 在纽约的大冬天冬游,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另外还有一个女的也自己跳进水里,最后被直升飞机的消防员救下。
这些在真实发生的事件里都没有。
萨利机长被认定为在事故几周后一直有创伤心理压力紧张后群症。
出现幻觉和失眠。
经常感觉自己往下坠。
影片通过各种夸张的特效手法真实还原展现。
影片的一开始就是萨利机长做的一个噩梦,这个梦是他按照塔台的要求想飞回地面机场迫降结果没有成功撞向了大楼。
而真实情况萨利机长当让没有做过这种梦了。
这只是影片开头为了吸引人而做的一个特效炫技。
而在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的内部调查里,远比影片要来的繁琐和细致。
恨不得把你所有的档案都拿出来调查。
但影片为了增加戏剧性,稍微把NTSB设为了和萨利机长的对立面,没有了感性,所有问题都咄咄逼人,并且一开始就有认定萨利机长把飞机迫降在河面反而让乘客更危险。
而在真实情况里,NTSB对萨利机长和副机长提出的问题都是有理有据的,并没有故意抓萨利机长的小辫子或者不承认萨利机长的英勇冷静行为。
在这里科普一下,飞机如果发生事故,能迫降在地面绝对不会选择迫降在水里。
迫降水里一定是下下策。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有轮子的飞机降落在专门铺好的跑道好还是落在软软的水面好。
而且飞机迫降在水面以后,飞机会在数分钟内迅速沉没。
更重要的是,迫降在地面是为了更方便后期的救援。
而救援的时间,就是决定生还者的黄金时间。
在影片最后的公开听证会上,大家开始online在线去看电脑模拟和人为模拟1549航班双引擎实效的状态下,是否可以成功迫降在两个靠近的地面机场。
都得到成功验证可以迫降在地面机场。
而此时萨利机长开始发飙说飞机被鸟撞击后你们马上飞回地面,这样做根本没有加上人为紧张时间和考虑反应时间,当然可以成功飞回地面。
于是NTSB才加上35秒的反应时间,从而验证得出,唯一的迫降选择,只能是哈德逊河。
这是影片和真实情况出入最大的地方,因为影片把NTSB设定成是对萨利机长有敌意的一方,所以各种不谨慎不考虑不作为都放在了NTSB以烘托萨利机长的伟大,但真实情况是NTSB早就把反应时间和人为因素考虑进去,整个听证会其实都是非常严肃和理性的。
当然真实情况NTSB还质疑为何当时选择河面迫降的时候萨利机长没有开启飞机水面迫降装置。
当然了,这些都不排除萨利机长因为这一飞机事故成为了美国英雄。
总体来说,影片的对真实事件的还原度已经非常高了。
汤姆汉克斯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真实机长的害羞和冷静,在整部影片的表演上表情和动作都没有太大的起伏,以不变应万变,把影片的重点放在对事件的陈述和思考上,而不是让个人表演去先声夺人。
这沉稳的表演手法更让影片有纪实的味道。
很多人也会在看完影片后说,人都全部生还了为何还要这么刁难机长,其实正是因为有这些严谨的机构和严肃没有情感的条款和规章制度,才能为将来减少更多的灾难做防御,以及增加经验,取长补短。
质疑本身,往往就是进步和发掘真相的动力。
对于一起事故而言,更是如此。
(文字为原创,资料搜索网络和维基百科,如和大家看过的一些纪录片或者寻找的资料有出入谢谢指正,当然,如要喷请轻喷:)真相只有一个,但我也不是当事人,所以只能尽量搜集资料还原给大家)支持我的话还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大聪看电影
1,我需要确定机上全员性命无忧,否则在任何情况下我都难安2,我不确定我的技术是最好的,但是我内心有把握,并且大多数人不比我强3,在我的内心我对自己这件事(处理这起事故这件事情需要的技术是否在我的能力之上,我是否以正确的方式解决了这次事故)仍不敢确定,但我对自己的技术有信心,并且我对此次用这样的方法保全并且成功保全了155条鲜活的生命而感到自豪,我自认为做了在当时情况下最正确的决定4,模拟出的降落是可行的,但是到最后我仍会选择水上迫降并且不后悔,我选择了最大几率保全乘客的方式,并且以我的经验和技术正确地实施了。
就算模拟方法仍旧可行,但是在当时我仍愿意拿我的名誉给乘客换取更大的生存几率5,与城市中高楼的相撞时专业的判断不断地在脑海中展现,表达的是一种自信6,思维方式方法不一样,承诺的事情要尽力办好,不要耍花招,就算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能糊弄过去,但是对于良心上永远会是个过不去的坎7,在品德和能力中间会首先选择品德,然后再努力达到相应的能力(即使达不到)8,确保155人全部生还是在检验自己的能力,虽然有足够的自信,如果冒着任何生命受到威胁的危险,这将会变得一点都不值得9,...
《萨利机长》可能并不是一部能够在年末档期肆意拼杀票房的电影,但是绝对算是一部教科书般正经讲故事的电影。
今年能看到国内引进两部Tom Hanks的电影不容易,之前费了我生日票去看《但丁密码》感到的不值,也都被《萨利机长》弥补了。
电影根据2009年萨利机长创造哈德逊河奇迹的真实故事改编,故事本身没有什么阴谋曲折,唯一的疑点在于机长为何放着返回机场跑道迫降不选,却选择成功率很低的水面迫降,美国交通管理部门由此发起调查。
全片只有90余分钟,在如今动辄两个多小时还要分几部曲的市场下,显得有点单薄,但是这一个半小时中,前因后果,环境内心,条理清晰,丝毫没有浪费。
简单故事简单说,在愈发复杂的当下,应该也是一种魄力。
东木导演已经86岁了,主演我Hanks男神今年也是耳顺之年了,俩人加一起有二三十次奥斯卡提名含多次获奖,何等热闹的大阵仗没有见过,可《萨利机长》却化繁为简,讲了一个普通人的传奇故事。
随心所欲的举重若轻,大概才是这两个老戏骨带给所有观众的礼物。
故事简单,就简单地讲好,返璞归真便远胜于造作的妖艳贱货了。
联系故事发生时的背景,2009年初正是美国陷入金融危机之时,电影中也含蓄的表明美国社会正处于一种悲观,而哈德逊河奇迹这一事件的发生,本来是一场灾难,机上全员生还却成为了绝望中的希望。
美国整个国家像一架载满乘员的客机,遭遇飞鸟撞击,所有人在灾难面前前途未卜不知所措,他们正期望的是有像萨利机长这样负责的人挽救他们,所以这也是萨利这样一个平民英雄受到如此多赞誉的原因。
有些英雄不需要超能力,他们拥有的是责任心和爱心,这也就是在今年年末《血战钢锯岭》《萨利机长》两部真实故事改编的2D影片却如此有力量的原因。
格局小了,一开始还怕是《中国机长》那样的片子,空难是高潮,但倒叙到后边的听证会才是。
后边副机长看模拟操作时在那笑哈哈太逗了。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积极事件的出现最后总会迎来许多的质疑,舆论。
可能是热点新闻,事件的必然归宿?
就像最近的姜萍。
总觉得这其中是有人在故意去吸引舆论导向,没办法被现在的网络弄的没信任感了。
所以才更要有自己的立场!
焦点人物太难做啦,一言一行都会被解读。
面对最会提出问题的人带来的问题,想想都窒息。
虽然知道应该多在意那些好的支持的言论人们,但那样环境下独善其身很难吧,不由得想到罗翔老师那样强大通透的人都会退网。
幸运的是他成功了,但好怕这样的故事只能出现在电影里。
看的时候就在想,如果是一个普通的人,没那么多的资源,没有想到“timing”,没有最后修复的引擎或者说是在许多年后才修复好。
即使让他重新回到岗位,可你们却否定一个拥有43年飞龄的飞行员的判断,这对他的工作甚至是生活会带来多大的影响。
那样需要自信判断力的一份工作,一个自信的人,会带来多大的打击。
也许和杀掉一个人没什么区别了。
但我也相信,当他得知这个数字的时候,无论后面怎样,已经没有什么可以打倒他了。
我知道86岁的东木大爷几乎不失手,但是没想到《萨利机长》那么的对我的胃口,这是今年少数几部让我有冲动看两遍的电影,《神奇动物在哪里》是因为视觉特效的细节丰富让我二进电影院,而作为半个影视从业者,《萨利机长》吸引我的是它的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人物细节动作、布景、场景切换和运镜,我舍不得眨眼错过它的每一个镜头,一向很喜欢克制的电影,而86岁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冷静精准的像拿着手术刀的学院派大师。
《萨利机长》所传递出的价值内核确实有起到抚慰后911美国创伤情绪的作用,毕竟是在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上的真实坠机事件,飞机、事故、纽约,几乎是美国人心灵创伤的关键词。
虽然电影中并没有明确的对话谈及到911,但是所有人心里都潜在的将其视为了巨大的阴影,包括政府、民众和萨利机长本身。
看到有人说《萨利机长》是歌颂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我有些不以为然,某些时候我非常厌恶“个人英雄主义”这个带着潜在意识形态审美的词汇,事实上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在普世价值中,拿“个人”和“集体”作为对抗是愚蠢的。
对于影片中的萨利机长而已,他只是最大程度的尽到他机长的职责而已,最好的社会体系便是由千千万万个萨利机长这样的人组成的,其实影片内核中我甚至还可以看到“集体价值”的影子,真实事件中,哈德逊河迫降救援事件中包括机组人员、救援船队、纽约警方等在内的每一个工作人员都尽到了自己的责任,所以才让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这不就是一个伟大城市和民众应该有的面貌吗?
《萨利机长》看似描写的是萨利机长个人,其实赞誉的是集体职责的到位,甚至包括犯错的审查委员会本身,都是程序正义一丝不苟的样本。
真实故事是极其简单的,就是机长凭借直觉拯救了上百个乘客的故事,但作为戏剧而言,设置矛盾和冲突是难以回避的,影片的主要冲突非常凝练精准的浓缩在了两个方面:首先是萨利机长与事件调查委员会的矛盾,萨利机长觉得自己根据直觉的迫降选择是对的,他是从乘客生命安全考虑做出的选择,而作为事件调查的委员们获得的数学统计数据显示萨利机长并没有在纽约闹市区边哈德逊河迫降的必要,他本可以安稳迫降在机场,而哈德逊河迫降造给城市带来巨大的骚动,而且损失了价值高昂的飞机,利益不同的两端围绕萨利机长的判断正误进行了数次交锋。
其次是萨利机长自身的内心冲突,冲突的一面是萨利机长认为自己的直觉是准确的,而另外一面委员会出具的数字模拟证明萨利机长的直觉是错误的在进攻萨利的自信,甚至在一度时间中,萨利机长和其妻子的通话中显示出了动摇的姿态,事关上百条生命,他也对自己做出了心灵上的拷问。
这条冲突线让萨利机长这个人物更加的立体和具有层次。
而后“机长临危反应时间”这个变量的考证和测试最终为萨利机长推翻了审查委员会的异议,在短短的208秒里,萨利机长冷静而专业的判断拯救了155位乘客的生命,事件突如其来,而这208秒是留给萨利接受和反应的唯一时间,155条生命的生死抉择在此一瞬,计算机和数学统计固然可以完美的计算出逃生的最佳选择,因为计算可以一次一次的重来而找到合适的方式,但是留给萨利决定的机会只有一次。
人其实才是事件中其中最大的、不确定的变量,而迷信数学统计的委员会从一开始竟然忽略了这一点,愚蠢的把萨利机长定义成为了一个没有情绪的恒定量。
在加入临危时间之后的数次数字模拟中,飞机一次一次坠落在纽约闹市区,阴影中的委员们才最终恍然醒悟,站在他们面前的两位飞行员做出了不可重来的准确选择,而对于萨利和副机长而言,他们只是互相安慰了一句:我们尽到了自己的职责。
两条冲突线的凝练精准让故事充满张力,叙事上的高度冷静和克制让结尾的听证会高潮迭起,人物细节与层次刻画上深度让内核价值传递的更加到位,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为我们献上了大师级别的作品,这是电影名匠数十年沉淀之后的才能修炼而来的内敛和关怀。
最后为东木大爷的长寿祈祷!
任何能够守护好自己职责的人都能配得上“英雄”这个称号,86岁还在坚守精神职责的东木大爷、精准呈现出萨利的汉克斯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老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喜欢把时间线前后打乱,交叉蒙太奇,以显示自身水平,看的我好累。
1、影片以萨利机长的噩梦为开场,让观众一上来就情绪紧张。
画面色调偏暗偏冷,剪辑也非常快,还采用倾斜构图,增加影片带入感。
2、观众们跟随萨利街头慢跑+浴室静思,感受他内心的紧张、焦虑。
平静表情下,乱流交替。
3、当天的坠机桥段,只穿插在萨利和副机长两人接受官方调查、接受媒体采访、接受周边人喝彩时,才有部分展现,导演让你“管中窥豹”。
接受官方调查那段,是对峙型对话的教科书。
(图四图五)按照通常的做法,谁说话就给谁一个脸部特写。
但导演大量采用了双人中景,让旁边无对白的人也进入画面,并且用服装的色彩对比,进一步凸显两边的对立关系。
4、最后来到高潮:听审会。
众人一起回听当天发生故事时的录音,导演才让当天的全过程跟随录音,完整重现,还加上了事后的全城救援措施(轮船、直升机、后勤等)。
观众才能看到故事全貌。
整部电影的严肃、重量和诚意,毋庸置疑,但娱乐性不够。
208秒的飞行,155条生命,95分钟的电影《萨利机长》。
86岁高龄的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携手汤姆•汉克斯,继《美国狙击手》后再次为观众讲述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萨利机长》——“赫德森河上的奇迹”“赫德森河上的奇迹”,这是各大新闻媒体对09年1月所发生的全美航空1549号班机成功紧急迫降事件的赞美。
时至今日,这依然是21世纪以来其中一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画面:飞机平趟在赫德森河上,乘客们紧急疏散至两侧机翼上焦急地等待救援。
然而这幅画面的背后,却是乘客、乘务人员以及机长惊心动魄的208秒飞行。
从纽约拉瓜迪亚机场起飞不到几分钟,班机便受到鸟群的袭击导致双引擎报废,必须返回机场。
然而在这稍瞬即逝的短暂时间内,机长判断航班无法支撑航行至任何的就近机场,因而决定降落在河上,而最后机上的所有155条生命均奇迹般地生还。
这位英雄般的机长,正是《萨利机长》的主角——切斯利•萨伦伯格,“萨利”。
对于如此典型的美国英雄故事,我甚至想不到比伊斯特伍德和汉克斯的联手更好的组合了。
年迈的伊斯特伍德作为以前美国好莱坞的象征,在转为导演后总是对如何叙说英雄的故事有其独到的见解。
而可以说是现代好莱坞象征的汉克斯,则已经不是第一次出演陷入困境的领导者了。
上一次我们在《菲利普船长》中看到他作为船长与索马里海盗周旋之余也依然能在最后显露出脆弱感人的一面,而这次的萨利机长,我们看到的则是英雄外表下因外界的影响对自我的怀疑。
汤姆•汉克斯的演出依然宝刀不老这个看似简单,结尾毫不含糊的故事,本应因为观众们对事件的熟知而难以营造该有的紧张气氛的。
但伊斯特伍德却选择以不同的角度来诉说这个故事,不惜把同一个情节甚至同一个镜头多次在电影的不同阶段重复使用。
这种类似《罗生门》的诉说方法,让本该毫无悬念的情节变得扑朔迷离了。
比如开场的坠机噩梦,相信给了不少观众当头一棒。
当我们都以为飞机要英雄般着陆在水上时,飞机却坠落在纽约市中。
但一瞬间,我们又明白了这其实是萨利机长事后的噩梦而已。
这些重复出现在萨利脑中的糟糕画面,加上审查委员会一再使用电脑模拟结果所提出的质疑,让我们随着电影的发展逐渐开始怀疑着事情的真相。
怀疑电影所宣传的不为人知的故事是不是其实要揭开萨利机长的不堪,怀疑所谓的英雄是不是只是媒体虚构的光环,怀疑我们是不是要目睹英雄坠落的一幕。
而怀疑,正是《萨利机长》要营造的重要氛围。
而能达到这个效果,除了伊斯特伍德选择《罗生门》般的多角度以外,汉克斯的表演可以说也是功不可没。
我相信这个世界上基本已经没有汉克斯不能演绎的角色了,所以这次在大屏幕上看到他从一开始的自我怀疑到最后那确信而骄傲的演变,虽然是那么的恰到好处,却觉得依然理所当然。
要知道,最能影响到观众的表演总是低调而细微的。
我们总能从好演员的某些小动作和表情中得知他们微妙的心理活动,而不需要任何浮夸的大喊大叫(咳咳……上一年的某人……咳咳)。
比如这次汉克斯对萨利的诠释,当在得知所有人均告生还后,那不知所措地打理着领带却又如释重负的表情和内心活动,是那么真切地传达给了荧幕面前的我们。
当他自我怀疑时,我们也开始担心故事的走向;当他如释重负时,我们也终于能松一口气;而当他击碎怀疑自信地安慰着同伴时,微笑也终于重现在我们的脸上。
这就是汉克斯的功力,用最细微的表演讲述着主角的变化。
但除此之外,多角度重现故事给我们带来更重要的则是有机会交代不同人物的(即使不是真实的)背景,从而让我们能在短时间内变得对这些不同人物有感情投入。
《萨利机长》想要表达的其中一个重要主题,可以说是人性的重要性。
忽略了人性最根本的那在紧急情形下的惊慌失措从而导致的无所适从,电脑模拟的结果也就没有任何的意义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伊斯特伍德愿意花时间让一众看似不起眼的角色占据荧幕的原因,让我们在每一次重现情景时都无形中更加在乎所有涉及的人员。
更重要的,则是电影希望表达这不仅仅是萨利机长一个人的故事。
同样经历这危难208秒的还有乘务人员,还有一众乘客,甚至还有差点要躲过航班但最后却不走运登机成功的父子,这当然也是他们的故事。
这还是飞行控制中心那个与萨利通话的控制员的故事。
在亲耳听到求救后他唯有无能为力地看着飞机在坐标中消失,但在失落后却被峰回路转的好消息所感动落泪。
甚至像电影最后所说的一样,这不止是受害者们的故事,而还是他们的父母,他们的兄弟姐妹的故事。
正是因为电影花时间和心思在从不同角度述说这个故事,述说萨利机长外的其他人的故事,作为观众的我们才在一次又一次放映事故后反而越来越担心最后结果,越来越为所有人的命运而感到紧张不安
汉克斯与伊斯特伍德是制作《萨利机长》的完美组合很难想象伊斯特伍德能把整个故事控制在95分钟内,要知道95分钟的电影时长在2016年看起来是那么的短暂。
《萨利机长》也因此在节奏上毫不含糊,直奔主题。
虽然我觉得对主角前半生背景故事的交代意义不大,有点浪费时间,但其他部分充满势头又容易让人投入的叙事方式相信还是会让大多数观众们满意的。
毕竟即便是萨利机长这看似罗生门的劫难,我们还是会从录音的引导下确切地最后回顾一遍他英雄般的事迹,从而打消那所剩无几的质疑。
到头来,《萨利机长》的核心其实还是向英雄致敬,只是它执行得那么的精彩而不落俗套罢了。
多一星给汤姆汉克斯,他真的是个好演员。然而影片实在是太寡淡了。
重点在后续,所以故事其实很闷,但怎么说呢,这种老式主旋律也只有东木了。
他的太太说:对不起,最近太忙太混乱了,我忘了你当时也在飞机上,是那155 名中的一员。
哎不是我喜欢的类型啊
有点像冰岛电影《深渊》,那部电影平铺直叙差不多三星水准。这一部在形式上很好莱坞,开场我觉得是一部神作啊!结果也就持续了十几分钟吧,电影最后还是把那些惊险好看却在前十几分钟就讲清楚的迫降场面搬上了银幕,还重复了两次,加上其他的模拟场景也才凑够这90几分钟,虽说迎合了观众但降了一个档次
好看
Capitalism: A Love Story. 媒介形象的重新建立与现场重演重播。
坐在昨天影院相同的位置,昨晚梅尔·吉布森救了75人,今夜东木救了155人。我选的位置不错。
言过其实了哈
不太感兴趣
入职后的第一部电影,真挺一般的,觉得比同演Captain的Captain Phillips差远了,剧情虽然还原事实但平淡如水味同嚼蜡,也没办法,这种片儿没听说过史实都知道一定会全部生还机长无罪,还能拍出什么花来,也就在人物心理动荡和庭上风波小转折下下功夫了。
汤姆汉克斯总能逮到机会跑两步
倒也没那么无聊,但是不断重复的回忆,多少也会有种挫败感吧。
經驗可能會毀了一艘船,也可能會拯救一架飛機,人性難以量化,理性也要直覺。盡人事,聽上帝吧。(和發哥、明明在石家莊,阿甘老啦)
我不太懂评分怎么这么高……看完之后我觉得整个影片看30分钟和看一小时30分没任何区别,有不同意见洗耳恭听
觉得情节已经够平淡了,可能是考虑到真实事件改编才采取这样的风格,结果和NTSB的冲突还是编的,那我只能觉得剧组对这件事情挖掘得不够深,可以说毫无挖掘,还不如看纪录片。表达的内容停留在非常浅的层次,机长事故之后的噩梦,事故发生时人们的慌不择路和对亲人的担忧。
乘客劫后余生的喜悦与机长忐忑不安的追问在情绪上形成鲜明对比,而当机长在咄咄逼人的后续调查中产生自我怀疑时,观众的内心也开始随之摇摆不定,影片悬念由此而生。86岁高龄的东木依然稳准狠,IMAX全画幅2D效果大赞。愿老爷子长命百岁,还想多还您几次票钱。
【7.4】补标,忘了这部。老东木这部拍的还是那么稳,故事的切入点也非常不错,就是这个故事确实是没什么好拍的,我一听到这个故事要改电影就不知道这玩意儿要怎么拍,老东木还是生拼硬凑了快100分钟,很多地方其实还多余了。不过就是稳,水平摆在那,四平八稳,没有惊喜,也没有失望吧
机长真的好了不起啊,不仅这样,还很谦逊,一直很低调,礼貌。
这个故事本身不适合拍成电影,东西太少,没办法也没有想去往独特的角度下挖,只能拉成现在这样的流水账,好在流水流的还算能看。 6.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