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敬轩都在某首歌中呻吟到巴以冲突我的爱情的时候,搞艺术的家终于又有新的爆点可以搜刮。
不是希伯莱语糯米搞基就叫小清新饭文艺,也不是刷版中东背景就显摆导演政治小九九。
你以为放两个以色列巴勒斯坦小帅哥立马偶像商业元素走一个?
告诉你,这种中规中矩合拍押韵的标准毕业作品也就帅翻天的双男主吸引我这种低水准没节操的观众神神叨叨了。。。。
帅是可以加星的。。。。。
搭配≪雷光夏。
黑暗之光 version2≫。。。
美啊。。。。
(前言:特别推荐看一看豆瓣里的预告片,剪得真的很好)让我们就从这部电影的名字说起吧。
out in the dark,中文翻译为暗之光,而暗正是这部电影的背景和基调。
1.两个国家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以及巴以问题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相邻的国家,却对同性恋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
在巴勒斯坦,人们对同性恋了解寥寥无几,只留下无知和惶恐,认为同性恋是一种病态,社会上下存在着一股强烈的恐同气息。
而以色列则对同性恋更加包容和开放。
而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又因为历史原因,两国间人民的关系也不太和谐,尤其在巴勒斯坦,去过以色列的人回来是会受到歧视的。
电影里穆斯塔法的死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身为巴勒斯坦人,却因去以色列的同志酒吧里变装表演,最终在巴勒斯坦被恐同的黑手党暴打身亡。
穆斯塔法来自巴勒斯坦的大学生尼莫得到了前往以色列大学学习的机会,而他同时也在同志酒吧里碰到了帅气的以色列律师罗伊。
两人渐渐被对方吸引,坠入爱河,开始了这段在暗夜中寻找光明的爱情。
2.爱一个人,要离开多少爱你的人这句话,是出现在暗之光(台版译为爱,悄悄越界)台版预告片里的,在我看来,用以形容这部电影,非常真实。
首先,是尼莫,当他是同性恋的消息被家里知道后,他被逐出了家门,逃往以色列罗伊的家里。
因为爱上罗伊,尼莫被迫离开了许多爱自己的人。
①自己的妹妹艾比儿,她的妹妹应该提前就知道了他哥哥是同性恋的事,因为她不小心看到了罗伊发给尼莫的短信,但因为她爱她的哥哥,她选择了不揭发他。
②自己的妈妈,虽然他的妈妈不能接受他是同性恋,但她还是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尼莫往家里打电话,妈妈接了之后赶紧挂了后,内心却非常伤心,她也想念自己的孩子,但没有办法。
③自己的哥哥,他的哥哥虽然是黑手党,一直对尼莫也很凶,但在最后和黑手党抓到尼莫时,没有选择开枪杀死尼莫,而且让他跑去以色列,永远不要回来,至少这一次体现出了他仅有的那一丝微弱的爱。
然后是罗伊,因为爱上尼莫,他最终选择和尼莫共患难,被以色列的秘密警察抓捕,拘禁,被迫离开了自己的家人。
3.暗夜中爱情的光明尼莫和罗伊的爱情,是整部电影那沉重的黑暗中朦胧的光明。
这是罗伊以前常来的游泳池,他带尼莫来到这里,谈自己的过去。
记得他们俩靠在岸边,泳池水底泛起淡蓝的微光,照在他们的脸上,他们俩的笑容还是那么轻松,那么让人心动。
在罗伊家里,尼莫和罗伊的爱也是动人的。
记得尼莫和罗伊在家里吃外卖时,罗伊帮尼莫夹菜,而尼莫反过来把菜喂给罗伊,这小小的举动确是爱情真实的写照。
这是电影中难得出现的光的镜头,早上起来,尼莫在罗伊家里发现了罗伊家橱柜中的那些玩具,那不经意的笑,或许是尼莫在逃难中从罗伊那儿得到的一丝慰藉吧。
而整部电影最让人感动的,应该是罗伊在尼莫逃难后的不离不弃,甚至不顾生死的帮助,在尼莫逃到他家后,他一直想办法帮尼莫申请居住证,而当尼莫被秘密警察通缉时,他更是在关键时刻替尼莫站了出来,最后不幸被警察逮捕,并拘禁。
罗伊对尼莫的爱,超乎生死,他不愿看见尼莫被通缉,被追捕,他只想让这个与政治不相干的人、这个自己心爱的人,好好活着。
影片最后,尼莫坐上了罗伊为他准备好的快艇,准备逃往法国,而罗伊被警察抓捕,关在禁闭室里。
镜头停留在尼莫和他乘坐的那艘快艇,行驶在茫茫海上……
写在最后,爱一个人,要离开多少爱你的人?
我希望答案是没有,尽管碍于现实原因,尼莫和罗伊的爱,经历着重重障碍和困难,像一片不见天日的暗夜,但他们真挚而敢于付出的爱,会是暗夜中坚定的光,相信这束光终能在暗夜中照耀出一条通往家的路,那里不再有暗夜,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灿烂的彩虹🌈。
近几天看了很多同志片,各片男主角对比之下,年轻帅气的面孔加分不少,这部尤其如此。
看了一些评论说这部片政治片气味太重,爱情的描写太过仓促,我觉得里面政治与爱情的融合并不生硬,除了开头的部分其余的片段都比较压抑,巴勒斯坦的同志大部分不敢向家人出柜,这样做的下场一般是以“给家族蒙羞”为理由被处理掉。
男主人翁的恋情发展还算合理,风度翩翩的律师在以色列的夜店认识从冒险从巴勒斯坦偷走过来玩的大学生,小心翼翼的大学生犹豫该不该打电话约会。
两人来自完全不同的家庭,一边尊重个人取向,另一边视同性恋为禁忌。
牵涉到宗教,家庭和国家冲突的爱情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伴侣关系带有“得到"与"牺牲"的属性。
最轻松的就是得到爱情,金钱,基本没有牺牲。
我想问个问题,若要对比得到金钱,牺牲爱情和得到爱情却要牺牲家庭,工作,故乡两种情况,究竟那种更好?
其中一个男主角就是在面对后一个困境。
人终其一生都被什么东西束缚住,有些情况只有思量生死之后才有改变的勇气,不论结果如何。
————————————————————————对比巴勒斯坦,中国同性恋的环境相对自由很多,巴勒斯坦的基佬出柜考虑的是生与死的问题。
但相较欧洲,美洲,或者大洋洲一些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中国又显得不太宽容,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两个男主角都那么美好、帅气,也好生羡慕他们的爱情。
要不要拍的这么美好?
看过之后,让人内心惆怅啊。
一直以来,我都渴望能够有那么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然而却什么都没有等到,主要是没有遇到那么个真命天子。
一遍遍的看他们在一起的那段快乐时光,多期望有一个像尼莫那样,可爱帅气的小男朋友。
可以温暖的抱着他,让他靠在我的肩膀上,亲吻他。
他笑起来的时候,能够像阳光一样温暖关于我的一切。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意识到,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是多么的低下。
天朝虽然没有像他们那样,有着隔河相望的现实阻力,和对生命安危的时刻担忧。
但在合适的时候,遇到恰当的人又谈何容易。
那些已经成双成对的,但愿你们幸福美好。
像我这样单身的,为了那么一丝希望,也要征婚。
大环境下的小故事,让人心碎。
Nimer为了爱,被迫离开爱他的家人,为了爱情,以至于逃难。
而Roy又何尝不是为了爱,落得可能被监禁的下场,与自己的家人和爱人难以再见。
Nimer是可怜的,身为Gay的他却生活在了处处“禁基”的巴勒斯坦,为了追寻逃离现实的梦想,来到了以色列。
原本计划中美好的前程,因为突出起来的爱情,而变得扑朔迷离。
“通行证”被吊销,家人被当做恐怖分子,让他的爱情和梦想变得寸步难行。
在绝望中,爱人不顾一切让他脱险。
相比Nimer的楚楚可怜,我欣赏Roy炽热和不计后果的爱。
高富帅对于爱的放荡不羁,令人羡慕。
为了爱人,四处奔走,只因一句“我爱你”。
尽管被监禁,仍然为爱辩护,为爱执着。
从他眼神中的坚毅,看出了他对于爱人的深情。
片尾,Nimer坐在偷渡的快艇上,忧伤的思索着什么。
是Roy?
还是捉摸不定的未来?
或者两者皆有。
对他来说,和Roy一起,就是他此刻所希冀的未来吧。
爱一个人,似乎离开了所有爱你的人,这是伟大,也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残酷的妥协。
真心希望,在Nimer千辛万苦到达法国的时候,Roy已经在岸边,对他张开双臂,释怀而幸福的笑。
但这可能只是希望。
片甜,却在尼莫看着湖海飘忽的眼神中伤感的结束我试图记录一些片段那些片段让我们感觉甜同时也是那大片的空白,旁白做了推波助澜(ps:本来我边看影片边做的记录,结果全不见了,也没个草稿纸,这是豆瓣的一个bug,吐槽一下)片段一:伊让莫随便在他家住多久伊:这不是我好客伊:只是因为伊:我不想你离开莫:我也不想离开你(甜的鼻酸)时光二:伊带莫见父母,下车前给莫备了份小礼物,一块名贵的手表莫:它真漂亮伊:看背后伊:我找人翻译的(字幕君:爱情自有它的路径)
时光三:伊找人办通行证,没办妥,操蛋地觉得浪费时间,在发火莫:我现在只想和你一起莫:别的什么都不想(深情注视对方,喷波而出的荷尔蒙)
时光四:莫回家后被他哥警告莫:我找不到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妹妹:别这么说莫转身离开(周遭的不理解,连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
时光五:伊看到电视里莫的家庭,第一次争吵莫:你什么都不知道伊:那是因为你什么都不和我说伊:我觉得自己完全不了解你(那一刹那的陌生感,暴力沟通)时光六:伊在楼顶找到莫伊:就按你之前说的伊:6天以后我就会见到你莫:你拥有的这一切呢?
伊:我不想失去你两位可真是神仙颜值,尤其是伊,忒帅,贼man,很多次他都担刚了英雄,救赎者角色,把“我保证”这样的承诺当作口头禅。
相对律师而言,这样的话很不令人信服,然而莫多次选择顺着他。
莫的父亲在他12岁时去世,家里的另一个男性哥哥是一个“恐怖分子”,他是个善良而柔软的人,在实习期对于一个抑郁症妈妈要被隔离,他提出了离开孩子对妈妈而言是更大的打击,且妈妈没有攻击性。
相对而言,莫显得弱势一些,可他执拗,像一只在寻找的困兽,他并不太了解自己,但他坚持自己,至少伊最初认识他的时候,就说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对于莫而言,追求学术的自由,跨边境这些有些超越宗教的挑衅,他固执的走着。
伊很久前就想周游世界,抛下事业,但一直没去执行,他有着体面却不太喜欢的工作。
直到后来,在开车寻找莫的时候伊才给黑社会的顾客打电话求助,做了这个决定,和莫一起远走天涯,相聚法国。
伊是行动派,他的捍卫让人充满力量。
莫是逃亡者,一直在寻找一直被边缘。
Out in the dark是英文名,不论是如此明显的穆斯林宗教信仰,还是严酷的秘密警察,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禁忌之中。
我很难理解莫的妈妈扇莫的一巴掌,把他赶走,觉得他是家庭的耻辱,甚至影响妹妹以后的名誉的信仰。
但是接到莫的电话,妈妈立刻挂断后,捂着脸无声痛哭,那泪里有作为妈妈的思念与不舍。
之所以记录那些时光,他们就像璀璨的星空,足够慰藉人心。
尤其是在那惨淡的黑暗背景,是看着对那一句“我保证”怀疑却心心念念的期待而走下去的。
光由心生,伊那么做会觉得自己是活着的吧,你看他就不会在两个人躺在床上来问上一句:“我们这样,有意义吗?
”
我也没有预想周六晚上随便选的同志片竟然是关于巴以问题。
被Roy电晕和被电影主题的沉重搞得心情严肃的同时,我还没想到的是会在本片豆瓣页面上又看到“建议美国把中东伊斯兰国家集体端掉”和“生活在天朝很美好,比上不足比下太有余”这样的微博感悟。
朋友们,我甚至为你们谷歌了,当今穆斯林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2.86%。
不求你了解一些基本的伊斯兰知识,但你能不能不要随随便便就根据自己的无知说一些直接反五分之一人类的话?
如果除了吃兰州拉面以外,没有过对伊斯兰更深刻的思考,能不能就不要评论了?
我可以理解你的无知,因为我所受的十几年学校教育也没有交给我任何对理解世界有帮助的内容。
直到几年以前,除了兰州拉面和新疆大盘鸡的店员以外,我也没接触过穆斯林。
从小到大新闻联播里只是带有恐怖色彩地播报对约旦河西岸的爆炸,对当时坐在电视机前且没有wikipedia的观众来说,大概也就能激发对未知的恐惧以及阿Q精神了。
1. 二战以后,英美和其他发达国家出于对犹太人的愧疚,想出根据圣经帮他们复国的点子。
“复国”的执行方法包括强拆当时居住在要复国的位置上的巴勒斯坦人。
被强拆强迁的巴勒斯坦和复国的以色列的矛盾延续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
2. 周杰伦的爱在西元前听过吧?
中东自古是文明摇篮,富庶有资源。
耶路撒冷的宗教意义,也让当地纷争不断。
一百年前开始不幸被英法殖民,被分割成了一众小国。
近几十年又由于石油,不断被强国骚扰,阿富汗和伊拉克被美国入侵。
有压迫就有反抗,混乱中光怪陆离的产生了“极端分子”、“恐怖分子”。
当然我的认识只是皮毛。
但你用脚趾想一下幸福感,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能拍刻画以色列当局情报组织残忍对待巴勒斯坦人和反映双方社会对同志压迫的电影,然后我们的电影能拍些什么?
甚至商业网络耽美剧都不让拍了好吗?
到底谁上谁下?
加沙地带大概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地区之一了。
但即使是这样,生活在这样地方的人还是不断的勇敢试图逃离强加给他们的悲惨命运。
与之相比,的确我们有淘宝有爸爸去哪了,物质文明双丰收。
生活在虚幻里当然可以,但拜托不要随随便便在他们身上宣泄你的无知。
每次看完电影都懒得写东西,电影嘛,消遣观之即可。
但是近来发现自己似乎除了比别人多看了几部LGBT电影外,再无其他优势,所以就想着为何不把它以文章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自己的特长呢。
毕竟这也是一种锻炼嘛!
好啦,废话不多说,直接进入电影。
在豆瓣上刷同性电影,《暗之光》数次出现在我的眼前,但是我一直都没有标记,因为一看名字我就觉得自己不会喜欢,实在太沉重了。
事实上,像《夏威夷》、《上帝之国》、《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类的电影会更吸引我一些。
因为它们将重心放在人物感情上,两位主角互相试探,暧昧,最后相爱。
在这些电影中导演给了“爱情”特写镜头,并不是同性爱情,有人称这是一些模糊性别的电影。
我同意这种观点,因为导演的目的是展现爱情的美好,同性恋只是一个比较好载体(或者说赶潮流的载体)而已。
由此必然会虚化社会背景,以便给爱情更多的展示空间。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类电影往往是我心水的HE。
事实上,这类电影想要拍好特别考验导演和编剧的情节、镜头的把控能力,这三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原因也在于此。
因为社会背景作为增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利器,如果虚化社会环境后还不没有能力细腻地展示情感,就难免沦落为无病呻吟的男男偶像剧,比如国内近年较火的网剧《上瘾》、《盛势》之类以及掀起中国腐女圈轰动的一些泰国剧。
其实在同性电影中折射些许的社会背景,会增加厚重感,毕竟同志的生存现实就是这样。
如《断背山》、《轻轻摇晃》、《四个月亮》在感情和现实之间处理的比较均衡。
现实施以同性爱情压力,但是爱情此时依然是有维持的空间的。
一压一伸之间呈现一种张力,为故事提供一种空间感。
而《暗之光》呈现的是一个极端环境,人物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利。
电影以巴以问题为背景,男主尼莫有双重身份:巴勒斯坦人、同性恋。
巴勒斯坦作为一个穆斯林国家极端恐同,家人发现尼莫的性取向后,将其驱逐出去。
他只能到环境相对宽松的“对面”——以色列生活,但是由于哥哥的原因,他被怀疑与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有联系,非但没有在以色列居留的可能性而且还面临着被以色列秘密警察追捕的危险。
在这样的极端情境下,人被动地走向绝境,窒息而亡。
这要比萨特的存在主义悲观的多,起码萨特为人们留下“选择”的空间和勇气,而《暗之光》只留下一片黑暗中对“光” 的幻想。
电影的正式海报上有这么一句话“Where truth must be hidden ,love lives in the shadows",一句话道出了电影的精妙之处。
事实上,编剧的最终目的并不是给我们展示社会环境有多么残酷,而是要呈现在如此残酷的环境中,我们的爱情有多么坚韧。
这与《带上手套擦泪》有异曲同工之妙。
自然界的白天和黑夜,交替转换。
而这地球上有些地方,似乎永远是黑夜,比如影片中所涉及的地区。
暴乱,种族斗争,宗教派别间的观念冲突,已经成了提到这些地区首先浮现在眼前的画面。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中,“同性恋”,更成了一个沉重得足以让一个人,让一个家庭和一个家族难以启齿并永远不想触及的话题。
剧中的男主人公之间的爱情和他们对这份爱情的坚持,是这片黑暗中的光。
这样的人性之光,可以划破黑暗。
今天推荐一部欧洲电影,两个国度的男人,在一家酒吧相遇后相爱,但因宗教跟环境的不同,他们的爱却被视为怪物,被视为有罪,甚至连家人都抛弃了他...片名《暗之光》一部以色列的影片,豆瓣评分8.2分,男主的颜值是真的帅,在两国交战的背景下,他们的爱显得异常的珍贵,也让人揪心难过。
主要讲巴勒斯坦的学生和以色列的律师,在一家酒吧相遇,然后相爱的故事,前半段主要讲他们美好的相遇和相爱的过程。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间的喂食,泳池的畅游,他们深深的爱上了彼此。
但这种爱,只能偷摸着进行。
学生是巴勒斯坦人,而当时所有的人只会把txl当成病来看,更把去过以色列的人当成敌人来看,当他的通行证过期后,他只能被困在家乡,而爱人去在另一个国家。
律师是以色列人,他们过度对txl的态度友好很多,而且他也向家人坦白过自己的X取向。
两个相爱的人只能被迫分开,他们寻找一切可以见面的方式,但学生的行为,最终被家人发现。
他不仅想去以色列,还是一名txl,这对于他母亲来讲,简直是毁灭加耻辱。
他被所有人抛弃了!
好在,他爱的律师,为他承担了一切!
他们的爱冲破了宗教,国度,家庭,战争,冲破了自己的内心,两个人的反抗让这份爱越加的耀眼。
喜欢他们看向彼此的眼神,喜欢他们一致有趣的价值观,喜欢他们帅气的脸庞,更喜欢他们勇敢无畏的勇气。
很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幸福的国度,不用因为自己是txl而犯罪,更不用担心被莫名的处决,和他们相比,我们是幸运的,也是自由的!
两位主演很到位,很养眼。剧情很残酷,让人透不过气!怎么以巴人民谈个恋爱这么辛苦!
这个题材本能拍出神作的,可惜了
越是临近偷渡这条唯一的出路,反而希望电影可以尽早收尾,把美好的可能让渡给想象。实在是现实太过残忍的缘故,对于任何通向幸福的可能都第一反应抱持悲观。我是谁决定了我要爱谁,在动荡不安的地区局势下,甜蜜的二人世界抵不上一份出入自由的许可。
题材非常讨喜和搏眼球,尤其发生在巴以地区,看得出来电影成本低廉,人物塑造和剪辑都单薄得另人看不下去,但反过来想想,不是哪个导演和剧本都能拿到大制作,倒也释然和不那么挑剔。
弃了~
看了五分钟决定去了解下相关国家背景是个正确的选择 本来是打算调侃一下演员的 看完全片一点心情都没有了 就像热评说的‘希望有情人都能终成眷属’吧 我现在需要一些无脑的甜美爱情片平复一下心情靴靴
sad
置身巴以冲突的政治大背景下艰难的同性之爱....可惜拍得不够High~
不明白为什么这么高的评分 我几次在地铁上看困了·····好吧,后半段还是很精彩,结局好揪心。
好久没有看到这样感人的同志电影了,男二号超深情超帅,剧情也算饱满,原声超级好听感人。五分。。30岁以前一定要去趟以色列,去趟特拉维夫
期待了半年的片子,片尾弱掉了。。。阿拉伯小哥好讓人憐惜
什么国家啊
爱一个人,离开一切爱你的人,这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信念!
看不下去
我们爱上的世界的美好,足以以之抗衡世界的残酷吗...
结局扣分啊!!!怎么莫名其妙就完了,烂尾啊!!!两男主好养眼啊,帅得一脸血。巴以关系真是复杂。。。
第一次看关于伊斯兰同志的故事,被这个充斥着真主信仰与叛乱的社会深深震撼了,巴以之间的爱情就像他们之间的战争一样,满是看不到出口的不幸。ps:两男主颜太正(¯﹃¯)!!!
结尾真的是太烂了
想说的很多,但又什么也说不上来。
豆瓣評分信不過,只有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