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把 你是好孩子看完了 脑子中一直充斥着之前在微博里看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的视频,孩子会学着你吸烟、骂人、发脾气……虽然有看不懂的地方,比如樱花象征什么,老师也太没脾气了吧,这样姿态做老师真的可以么,家长真的是胡搅蛮缠,可是应该是好片子,比如但从神田的脏兮兮的脸,比身体大几号的T恤,还有盖着眼睛的头发不难猜测出他是没人关爱的孩子,对于被施暴的家庭主妇,影片刚给镜头就猜出她是被施暴者和施暴者,父母啊对老师多一点宽容,给孩子多一点爱吧!
影片中这样一句话“我对那孩子温柔那孩子就学着我的样子对其他人温柔”真好。
ps印象最深刻的当然是自闭症儿童说的:幸福是吃过晚饭后 洗个澡 钻进妈妈的被窝对她说晚安。
对于超级喜欢的《最完美的离婚》这个电视剧的我来说,看见有尾野真千子的出演,就打开了,影片全程都是带有独特日本映画的文艺风格,淡淡的,缓慢的。
我个人比较关注尾野真千子饰演的母亲与女儿彩音的情感变化,母亲因为自身小时候收到过母亲的暴力,再加上丈夫长期不在家(推测的),对女儿经常施暴,最后在邻居的帮助下,知道了要对自己的女儿好。
在本人看来,电影着重于拍摄了大人们的心理变化,对孩子的刻画并没有全面的讲述出来。
彩音比起同龄的孩子过于听话,对于别的家长开的玩笑“做别人家的孩子”非常排斥,但是对于妈妈的态度改变并没有什么反应。
所以这部电影相对来说比较关注的是大人对于孩子的态度改变。
当然,大人之所以改变也是源于了自己是孩子的时候的心境。
儿时的被母亲打骂和用烟头的烫伤已经是不可磨灭的了,在面对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肯定会不知所措的吧,孩子犯错的时候,也会有点情不自禁的去打吧。
其实,你是一个好孩子。
我们总是在说社会环境,家庭背景的重要,其实无形之中创造了不良的社会风气与家庭环境;我们总是能看到校园欺凌和家庭暴力的出现,其实殊不知在某些时刻,我们自己助长了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
当在班级里,一位同学受其他同学欺负时,现在的你还会热血沸腾的去阻拦么。
这部电影已经在反映小学生的欺凌了,我们是该再多思考思考了,关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
其实,你还是一个好孩子,衷心希望你是好孩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是句老话了,不过我想也许“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也是说得通的。
这两句话可以用在水木雅美身上,她自己少时饱受家暴之苦,可是现在成为妈妈的她,却把家暴同样加驻在自己三岁的女儿身上,这委实是令人不解。
按说不应该如此,不过人也许都是“健忘”的,又或者是永远记住了自己的痛苦并且把它发泄在其他之处,人真是种奇妙地动物。
故事以两条线为主,水木雅美算是直接描写家暴,而另一条线则是通过小学教师冈野匡的角度来表现,而在他的“视线”中没有直接出现家暴,只是孩子们的举动无一不告诉着观众,而显然冈野匡也渐渐失去了朝气。
这社会真是令人难以容忍。
当然故事是温馨的,在周围人的交流关怀之中,不管是水木还是冈野都开始成长,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
“你是个好孩子”不仅指的是孩子,还有着受到这种影响的成年人们。
作者:景怡(云南昆明)“世界会是一个危险的地方。
因此要找时间去外面玩。
”这是扎克伯格为了迎接二女儿“八月”的出生,而写给她的一封公开信里的句子。
近几年,国内虐童事件频发,扎克伯格说的一点没错,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世界处处存在着危险。
当然,虐童并不是新现象,很多国家一直都存在着,影视作品也多有涉及。
比如《虐童疑云》、《聚焦》、《愚行录》、《你是好孩子》等等,都不同程度地折射了虐童事件背后人性阴暗的区域。
日本电影《你是好孩子》是导演吴美保根据中胁初枝的短篇小说集《你是好孩子》中的《圣诞老人不会光临的家》《美人》和《你好,再见》三则短篇小说改编的电影,也是一部探索成人如何与孩子和谐相处的电影。
电影里有很多的孩子,调皮捣蛋的,生性怯懦的,叽叽喳喳的,闷闷不乐的……还没上幼儿园的彩音才三岁,妈妈水木雅美会带她出去和其他孩子玩,可是她的一举一动都在妈妈的“监视”范围内,只是犯了错就乖乖地躺下哭嚷着等着罚站和被打,不知道妈妈为什么总是打她,打完后妈妈又一个人在阴暗的角落里哭。
看到彩音摔跤,妈妈跑过去第一句话是“你到底子在做什么啊?
鞋子都摔坏了!
”而一起玩耍的小光的妈妈大宫阳子说的却是:“没关系,打起精神来!
”小光的妈妈还对彩音的妈妈说道:“你平时都不摸彩音的头吧?
”不知名调皮的孩子乱按市民家里的门铃;吉人在课堂上当着所有男女同学小便失禁;吉人妈妈打电话批评冈野匡老师对儿子的事处理不当。
冈野匡虽然从年级主任那里学了一些与孩子相处的方式,也允许孩子在上课时可以去厕所,可是更多的孩子却不断地申请要去厕所打断上课,借此嘲笑吉人课堂上小便失禁,这一切激怒了吉人,吉人向带头嘲笑他的同学扔书包,追打同学。
四年级的孩子裕太,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说自己是坏孩子,只是蹲在下着大雨的房子角落,轻声问自己的班主任冈野匡:“要怎样做才能是一个好孩子?
” 冈野匡本想冒着雨带吉人回家了解孩子的爸爸究竟是怎么回事,却被孩子的爸爸辱骂一番,眼看着孩子被爸爸关上门教训一顿。
电话里,冈野匡被另外一个女孩的妈妈责备自己教育孩子不当,晚归买了烟要抽,却远远看到自己的女友和其他男人在街角暧昧的情景。
本来踌躇满志,却因处理年级内38个孩子各种突发的状况,冈野匡被搞得焦头烂额,挫败感越积越深——“看一帮任性的孩子,真是麻烦。
”晚上,冈野匡一个人蜷缩身子斜靠在小沙发上没精打采,侄儿吵着要和他妈妈玩,他妈妈却让侄儿来找自己玩。
冈野匡不耐烦地回话:“不用了,我不想和小孩儿玩。
” 冈野匡的姐姐却对孩子说:“叔叔累了,你去对他说加油吧。
”侄儿真的骑到冈野匡的身上,面对面紧紧地搂着冈野匡一遍一遍地轻轻说:“加油,加油,加油……”温情的一幕之后,单身带孩子的姐姐笑着对冈野说:“孩子是在学我,如果我对孩子好的话,孩子就会对别人好。
爱护孩子的话,世界就会变得和平了。
”看到课堂秩序仍旧乱哄哄,受到姐姐和侄儿鼓励的冈野匡给所有孩子布置了一个看似奇怪的家庭作业——要求所有孩子回家让家里人紧紧拥抱自己。
虽然在老师面前孩子们表现出各种不情愿,可是第二天来,还是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分享了各自完成作业的感受——舒服、高兴、怀念、冷静、可爱……当学生问及为什么布置这么奇怪的作业时,冈野匡说了一通,都找不到合适的感觉来形容“拥抱”这种不可思议的感觉。
最后他说:“老师希望大家能成为,将感受到的美好无私分享给别人的人。
”“施虐者有各种各样的借口来欺瞒受他影响的人以及他自己,以至于他们和他都意识不到他的行为其实是一种肆虐行为。
”“顺从型的人奴役伴侣,在无意识中认为这是在‘爱’。
他无法忍受孤独,所以伴侣就应该一直陪伴着他。
他的责怪也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他总是无意识地向他人说明,别人给了他多少苦头。
”20世纪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卡伦•霍妮在分析施虐倾向时曾经这样指出。
在小光家,彩音玩蹦床和其他玩具尽兴时,不小心扔出的球打掉了妈妈正在端着的茶杯。
被妈妈凶狠的眼神和责骂语言喝止,彩音本能反应,马上双手抱着头,弯下身子哭泣,跪在地板上等着妈妈暴打。
看到这一幕的小光妈妈上前去蹲下来,抱着彩音妈妈说:“你也受过虐待吧?
我懂,因为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彩音妈妈手腕上有两个烟头烙出的伤痕,小光的妈妈额头同样也有这样的伤痕。
听小光妈妈倾诉完,两个女人相拥,彩音妈妈水木雅美泣不成声。
其实,电影《你是好孩子》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孩子所面临的遭遇,冈野老师、彩音妈妈水木和小光妈妈这样的成年人也一样在困境里挣扎着。
导演似乎一直在强调,有效的分享对于缓解和治疗虐待行为是可取的。
就像约翰•麦克马雷所说:“一段关系,代表着一种目的。
我们在这段关系中彼此联系在了一起,这是自然而然的一件事,因为人类天生就有与他人分享经历的愿望。
我们向对方敞开心灵,相互理解和包容,在合二为一的生活中分享彼此的快乐,满足彼此的心愿。
”遇到困境不可怕,因为成长的遭遇造成人格障碍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后天继续有着糟糕的、毫无彼此分享可言的生活环境。
分享与改变是需要我们在人生中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突破人格障碍,收获相对美好的人生。
尽管,生命如白驹过隙,惟愿世间人情如樱花般绚烂。
影片拍得很收敛,表层情节是通过孩子去讲家庭暴力,还有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心理建设带来的重创。
但是导演想表达的要比看到的多得多,影片中几个施暴者,其实也是受害者,那这些施暴者=受害者,他们受到的伤害是怎样的?
比如智障儿童的妈妈,本质没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但是社会的阶层暴力,对孩子歧视的环境暴力,把她逼到了绝望,没有信心再去爱自己的孩子,当听到老太太肯定自己的孩子,瞬间泪崩。
影片中的施暴者都多多少少受到了很多创伤,能消化的消化,不能消化的就释放出去,身边最好的释放口就是最脆弱的孩子。
有反例吗?
只有一个就是老太太,她的创伤是什么?
失去家人与战争阴影,这些创伤本该很难消化,但是老太太有失忆的问题。。。。。。
这个设计很巧妙。
忘记了伤痛,只往前看,只看到象征爱的樱花。
所以她拯救了别人。
我对另一个受过家暴的单身妈妈的表达并不适应,我觉得有一些虚假,略有一些牵强,尤其是那次拥抱,我没有被感动。
所以影片宏观上讨论的问题很专注,用爱去释怀,用爱去救赎,但是又有几个人能做到那?
就算去做了,也未必成功,但可能这是唯一的方法。
影片的剧情其实就是男主角寻找方法,最后坚信这个方法,并鼓起勇气去做的故事。
果然被评为2015年日本最佳电影,绝不虚有其名,故事用一种无力感让主角们感同身受。
演小学老师的高良小哥被一帮问题小孩搞的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
演被家暴的真千子姐姐为了释放自己的痛苦,将暴力转移到女儿身上,如此也是没有尽头的恶性循环。
然而,他们都不同程度的被身边人影响着:最初高良小哥遇到学生问题,请教同事前辈,但得到信息是被说教一番却又没有解决问题根本,渐渐的他趋于疲惫,哪怕回家看到侄子都一阵头疼。
只是当侄子紧紧抱着他并细声细气的说一句加油时,他又怜爱万分,紧接着姐姐无意间的一句“爱护孩子的话,世界就变的和平了”又令他心有所悟,然而最为让他触动的,应该还是无意间看到前辈们不知疲倦地、真挚乐观地与他们负责的更加特殊的孩子们的互动……这种前辈们“以身作责的建议”才是令他成长的一剂强心针。
真千子姐姐饰演的母亲本身就是个受害者,丈夫常年在国外工作,或许一回家就会对她施暴(影片只隐晦表达),只是她不知如何保护自己,反之将自身的无助与苦痛转嫁于女儿身上,于是女儿对母亲即怕又爱。
邻居小光的母亲热情开朗,频繁与这对母女接触。
在这期间,真千子演的母亲一直在试图掩饰自己不善交流的形象、掩饰对女儿不听话的怒气、掩饰自己无以诉说的痛苦。
终于某天于邻居家作客,女儿不小的将她手里的杯子摔到地上,她不受控一样怔怔地走向女儿,女儿立刻双手抱头跪倒,哭着叫妈妈,她不知所措地想扶起女儿,一边还看着小光妈妈的眼色,生怕自己虐待女儿被暴露……突然间小光妈妈上前抱着她说:“你也受过虐待吧,我懂,因为我曾经也和你一样。
”一瞬间,她崩溃大哭。
本以为自己小心翼翼掩藏的很好,殊不知,这一切早被小光妈妈看透,却并没有揭穿她,而是频繁与之接触力图让其走出黑暗之区。
小光妈妈这个人物或许是导演安排的上帝形角色,但是万物均有因有果。
个人认为影片并不局限于孩子这两个词,重点反而是你,你的范围本就不只是孩子,也指成长的大人吧。
我姑且认为这是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吧,这样的题材貌似真的不多见。
无论是受过虐待的水木、想尽力陪在单身妈妈边的大宫、有点痴呆的老奶奶和自闭症男孩,构成了一个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通篇很多泪点,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那位伟大的新人老师,面对受到虐待的学生,虽然力量渺小还是去尽力帮助。
前些日子无意中翻到教育学院一位同学申请格大教育学写的自我陈述里面提到:我选择教育学,是因为我喜欢教育,教育拥有改变并持续影响人一生的力量。
母亲是伟大的,老师也是伟大的,所有从事教育的人都是伟大的。
不能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就冲画风和结尾的欢乐颂变奏也要给8分以上吧。
看的不瘟不火直到崩溃边缘的男老师被外甥的一个拥抱温暖的想哭的时候就来劲了!
想象着…和爸爸拥抱了 爸爸说 毕竟是作业 没办法啊 那抱吧妈妈 不可思议的感觉 感觉很安心 感觉并不害羞像平时那样抱了和弟弟抱的 大家都笑着聚过来没什么感觉感觉回到了婴儿的时候感觉起鸡皮疙瘩感觉很温暖温柔的感觉抱了好久 后来一直说松开感觉很舒服一直在笑无法用语言表达 点头 很怀念感觉很宁静放松了很开心被说不要不要 感觉很伤心一直都会抱我把不可思议的感觉 无私分享给别人当戏最好的光妈妈抱着饱受家暴的彩音妈妈时候就明白…世界并没有天生强者 保护者是因为有了自己必须要保护的弱者出现才从往日那个伤痕累累 胆小软弱的小孩成长为温柔强大的大人…当光妈妈问彩音我做的食物这么好吃愿不愿意做我家的孩子每天都可以吃到…彩音认真的想一下生怕失去妈妈一样抱住并说不要…比起父母对孩子的爱…孩子对父母的爱才是无条件无要求的!
被妈妈虐待着瑟瑟发抖的孩子,被妈妈宠爱着大笑着的孩子,被父母关在家门外衣衫褴褛的孩子,虽然有自闭症但是被妈妈和世界爱着的孩子…从小被妈妈虐待、这份阴影残留至今开始虐待孩子的妈妈,从小也受过虐待、但是被邻居奶奶关爱过也想把这份爱分享给别人的妈妈,对吵闹的小孩子无可奈何的新人小学老师,欣喜地看着庭院里飘落的一片樱花瓣的独居老奶奶...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个体串联起了共同一个主题:家庭与孩子的关系。
就算被妈妈虐待,但是在被别人问道“你要不要来当我家的小孩”,也还是一脸坚决地说不要,然后投到妈妈怀里,孩子就是这样单纯的生物啊,默默忍受虐待,但是对父母的爱却不变。
影片的结尾,老师向那个孩子的家的方向奔跑着,一路上樱花瓣飘落得越来越多,这是这个老师逐渐懂得的过程,他慢慢懂得,不管这些孩子有多不被他们的父母认可,不管这些孩子遭受过怎样的虐待,孩子是需要在爱和关怀中成长的,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就算有时候不被爱着,但是你们都是好孩子啊。
<图片1>
和爸爸拥抱了 爸爸说 毕竟是作业 没办法啊 那抱吧妈妈 不可思议的感觉 感觉很安心 感觉并不害羞像平时那样抱了和弟弟抱的 大家都笑着聚过来没什么感觉感觉回到了婴儿的时候感觉起鸡皮疙瘩感觉很温暖温柔的感觉抱了好久 后来一直说松开感觉很舒服一直在笑无法用语言表达 点头 很怀念感觉很宁静放松了很开心被说不要不要 感觉很伤心一直都会抱我把不可思议的感觉 无私分享给别人
世上没有自然天成的强者、保护者、老师或母亲。是因为有了自己必须要保护的更弱者出现,才从往日那个伤痕累累的、胆小软弱的小孩成长为温柔强大的大人的。(希望语言若能表达出眼泪的万分之一。
形散神也散,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一部献给孩子和大人的电影
非常一般,带有真空感的电视电影。稍微归纳一下最近几年有关社会问题的日本电影,涉及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除了鳏寡孤独,就是伦理问题、婚姻问题和孩子问题,只是侧重点不同。在讲一个问题的同时,也能触碰到其他的,大概是处理这个题材的优势,多线则主要考验导演的组织力。
日本教育真的如此值得质疑吗。。。
无感。妈妈专业户演暴力妈妈也演得不错。还有跟yamaji一样对教小孩子没办法的老师啊。
子役演出很棒啊
拥抱
这部片子想说明一些家庭问题 然而支线没有交叉 叙述过于拖沓 对于问题的触及也是点到即止 不够深入
希望教师组里那些明明没当过老师却很爱评头论足的人来看一看老师有多难当 || 故事感觉不够集中没有力量 老师这个主人物好像也并没有起到串联各个故事的作用 每个故事都各讲各的
三线并行,寡淡无味,仿若命题作文前提之下的材料堆砌,可惜了很不错的题材;对小学老师有心无力的课堂掌控和张口结舌的家长应对,非常感同身受;凡有人之处,必产生偏见、欺凌、暴力,遑论陌生亲密,这是人性原罪,远非爱与拥抱能轻松消解,不走治愈路线可能更有看头。
引路人
多条叙事线交错,主旨还是讲儿童教育问题以及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最有泪点的还是疲惫的小学老师被姐姐的孩子拥抱喊加油的时候,姐姐还是点出了一个主题思想:你怎么对孩子,孩子也怎么对你。小演员们都好棒。
一群熊孩子问题孩子,最后还是推到问题家庭问题父母头上,去你妈的,恶心。当然这也是我性恶论对性善论素来的偏见。
国情不同,人情不冷漠不像中国片……
要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学习善待小孩子,善待他人,而不应该指望小孩子春风化雨,这部片看到后面觉得本末倒置了。还是有不少矫揉造作的地方,不过比去年那个旬报第一强些,主要子役演出都很精彩。
多点取样,还真有好几处泪点。
题材占优,成片一般,虽然前半段的家暴氛围渲染的很好,但三条线过于浅尝辄止毁了后半段,当然,最大的败笔是选择了走治愈系路线。教师这条线有日版《超脱》的味道
请给孩子一个拥抱,世界将会发光(影片后面色调变暖)
平稳中的温柔,拥抱过后是不可思议的爱的力量。故事缓慢平白,但是越说到后面越让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