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世界尽头

Juste la fin du monde,爱到世界尽头(港),顶多世界末日(港),不过就是世界末日(台),It's Only the End of the World

主演:加斯帕德·尤利尔,纳塔莉·贝伊,蕾雅·赛杜,文森特·卡塞尔,玛丽昂·歌迪亚,西奥多·佩尔兰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6

《只是世界尽头》剧照

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3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4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5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6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7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8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19只是世界尽头 剧照 NO.20

《只是世界尽头》剧情介绍

《只是世界尽头》长篇影评

 1 ) 个人见解,或许可以回答一些人的疑问。

本人不是什么专家,只是聊聊自己对这部电影的感悟,如果和你不同那也没什么,每个人有不同的领悟才是一部好的作品嘛!

影片开头男主Louis坐在回家的飞机上,昏暗的画面,低沉旁白,奠定了影片阴郁的基调。

开始三分钟的旁白可以说是影片最关键的背景介绍,没看懂这三分钟的观众将无法理解整部影片。

Louis回家的目的是为了告诉家人,他的死期将至。

带着这末日般的视角,影片中每个人的行为将不在那么难懂。

先说画面,我不是电影专业,也不是绘画专业,但是我也看出来导演在画面上的用心。

整部电影的画面基本保持了一种阴郁的感觉,昏暗低沉。

而且每个特写必有光影的对比,有时让我产生了一种看油画的幻觉。

再说音乐,我也不是音乐专业,这么一部文艺片对我这种普通观众来说应该很难找到音乐的槽点了。

我要说的是开头旁白结束后的那歌,"Home is not a harbour"似乎暗示着Louis最后在远离家的地方孤独死去的结局。

然后是人物,主角Louis当然是很出彩的,当他看着自己家人时,那种悲伤和珍惜从眼睛中流露而出,最后对于到底要不要告诉母亲和妹妹噩耗的纠结,仿佛要脱口而出最后又生生忍住的感觉,可以说都非常鲜活了。

但是,我觉得另一个出彩的角色,或者说更出彩的角色是主角的哥哥Antoine。

很多人或许会疑惑为何Antoine从一开始就表现得像一个bitch,处处为难一家人。

我们来这样设想一下,男主一家没有父亲,Antoine扮演者一个类似父亲的角色,而且从小和Antoine感情不错。

大家想想如果你突然离家出走十二年,十二年间只寄明信片回家还只有两三个字。

当你突然回到家,你爸是先给你一个大大的拥抱,还是先胖揍你一顿?

所以Antoine在整部影片中的刻薄,还有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对Louis爱的需求难道不是恰到好处?

最难理解的大概是Antoine最后突然对Louis扫地出门,但是如果我们设想Antoine已经知道Louis死期将至,为了保护妹妹和母亲,不希望Louis在离别的时候说出来。

这样是不是就说得通了?

为什么说Antoine已经知道了,注意几个细节:1.Luois和Antoine开车回来后,Louis背和头发是湿的,明显流了很多汗。

2.Antoine要打Louis的时候有个拳头的特写,上面有新的伤口。

3.Antoine回来后对妹妹说,这一切很快要结束了。

4.Antoine最后和妹妹吵架的时候说漏嘴"我们不能像载???

一样载Louis",像什么他没有说出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设想,Luois在车上告诉了Antoine他将死,情绪激动的Antoine悲伤和气愤至极,拳头用力锤车或者树留下伤口,Louis为了阻止Antoine和他角力流下了一身的汗。

最后Antoine想说的是"我们不能像载尸体一样载Louis"。

而且我相信Antoine一定交代过Louis不能告诉母亲和妹妹真相,所以在母亲和妹妹逼问Louis为什么一定要走,Louis说"我有一个Rendez–vous"(这是法语"约会"的意思,,并不是什么格老子会议)的时候Antoine说了一句"Merci"(谢谢)。

还有,男主的嫂子应该也是知道真相的,虽然不知道是何时知道的,但是从在Antoine将Louis扫地出门的时候她没有阻止并且贴心的准备点心,还有男主最后对他做得禁声的动作,我推测她是知道的。

还有Antoine最后的爆发,作为一家之主,家里所有悲剧的责任都得由他来背负,可能Louis出走他也一直在责怪自己,最后情绪的爆发也不难理解了。

其实我觉得影片中每个人仿佛都知道再见即是永别,否则母亲和妹妹在离别时不会如此绝望!

最后我想夸一夸最后那只小鸟,小鸟几乎代表了男主的命运。

在第一声铃声想起时,小鸟从钟的方向飞过男主的头顶,仿佛飞出了家(钟),最后它再次从男主头顶飞过要回到家,可惜没有成功最后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这难道不是对开头旁白的对应,男主顺着离开的路径回到家,最后却孤独的死在了外面?

影片的中心思想有点难把握,大概是要表现家人之间的爱和情亲?

任性的二弟总能觉悟并且得到原谅,一直保护着家庭的大哥,对二哥崇拜的小妹,不靠谱的母亲,还有善良的嫂子。

虽然深切爱着彼此,但总是免不了吵架拌嘴,大概就是亲情本该有的样子?

说实话,哪怕现在我总觉得自己和电影之间还有一层迷雾,希望未来有一天自己可以真正看透!

 2 ) 只是世界尽头

片名‘只是’一词用得太妙,当“家”字不再保有温暖滤镜的时候,“只是”显得掀开了家庭应有的险恶的一面,藏在冰山下的一角显得尤为黑暗。

但又无可奈何只能无所作为的,像嫂子一样在旁边唯唯诺诺,害怕说错话,心有余而力不足。

春节将至的日子里看《只是世界尽头》,显得格外的讽刺,有的时候节日在维护和睦表象显得尤为的重要,大量的人物特写镜头放大了人物的情绪,十二年的爱与恨快要从屏幕内喷涌而出,最后那只小鸟,我理解为男主本人的内心写照,回家后的内心挣扎与混乱,都无法使男主述说真实,于是只能报以轻描淡写的微笑,轻轻告诉自己:只是世界尽头

 3 ) 标准影迷的非标准影评:零零七

在电影院观看了电影《只是世界尽头》。

这部电影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奖了,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泽维尔多兰第二次在主竞赛单元获奖。

第一次获奖的电影是《妈咪》。

可是,看完之后,我也搞不清楚《只是世界尽头》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获奖,以及它好在哪里。

先谈谈我观看多兰导演的电影的顺序吧。

第一部电影,看的是《妈咪》,在凌晨的电影院里面,当时只有两个人,包括我在内。

看到逼仄的画面比例,还以为电影放映设备出了问题,差点就去找工作人员咨询一番,后来,还是我的懒惰战胜了我的行动,没去找。

看着看着,那个男孩脚踏一个滑板,随着音乐的节奏,突然将画面比例拉开到正常比例。

虽然之后再也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那个镜头至今依然记忆犹新,很震撼,也很新鲜。

第二部电影,看的是《我杀了我妈妈》,在漆黑的电影院里面,当时很多人,包括我在内。

这部多兰导演的处女作,有几个镜头的处理方式,几乎就是王家卫附体。

第三、第四、第五部电影,依次看的是《双面劳伦斯》、《幻想之爱》、《汤姆的农场旅行》,看这三部的感觉就没有前两部那么强烈的印象了,特别是《双面劳伦斯》这部电影,一百六十八分钟,几乎就是在看一会、睡一会的无限反复中看完的,而且看完之后,也不知道电影讲的是什么,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第六部电影,看的是《只是世界尽头》。

电影的片名容易让人误以为是一部公路片,其实它是一部密闭空间片——如果电影的分类当中有这种类型的话——格局非常小。

电影里面的几个演员,估计大家都会很熟悉。

作为密闭空间片,它也是不合格的。

多兰导演的这部密闭空间片,既不是悬疑片,也不是恐怖片,而是类似于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家庭密闭空间片。

大家都知道,是枝裕和起初就是以拍这种电影出道的,多兰则属于转型上路,经历不够,能力不足。

像这种闷骚的电影,根本不适合加入太过强烈的争吵戏份,但无论什么类型的电影,多兰都会把渐渐形成的所谓自己的电影风格毫不犹豫地加进电影当中,不管情节适合不适合。

突如其来的MV,慢镜加上喧闹的音乐,大段大段大喊大叫吵架的镜头,这些都是多兰的标志,似乎他害怕如果没有这些东西,大家就不会知道这是自己导演的。

故事方面,更是捉襟见肘。

一个十二年没有回过家的青年突然回到了家,发现家里也就那么回事,没有什么太大的惊喜,和妹妹唠一会嗑,和母亲唠一会嗑,和哥哥唠一会嗑。

唠嗑的内容既不鸡汤,也不有趣,无聊得令人如坐针毡。

哥哥这个角色简直就是一个病人,不断地找茬,不断地引起大家愤怒的情绪。

青年将要离开了,我以为会有一个隐藏多年的秘密什么的突然出现,好歹能够缓解一下尴尬的情绪,结果什么都没有,电影就这样平淡地结束了。

作为导演,泽维尔多兰并不属于发挥稳定的类型。

可能还是太年轻,没关系,继续努力吧。

贰零壹陆/壹壹/壹壹

 4 ) 懂不懂不重要

看的揪心压抑,这部作品所表达的内容。

有的人看的很有触动,有的人看的就没有什么感觉,感觉很无聊什么的。

并不是看不懂,只是大家的感触等级不同罢了。

就好比,吃过苦瓜的人,他知道苦的滋味,但是形容不出来,但是他知道。

没吃过苦瓜的人,听过别人说味道是苦的,所以他知道认识苦瓜是苦的,但是他没有感受过这个苦是什么样的味道。

一个知道苦的味道,一个知道苦,无论尝过或未尝过,这个味道是形容不出来的,只有体验过的人才明白。

 5 ) 不仅是戛纳亲儿子,评审团大奖不白得

渐入佳境,一开始感觉表演剪辑和音乐都跟不上套,多兰在大撒把驾驶吗?

对话根本听不进去,重要的是最后两场戏,把生离死别在一个拥挤的客厅里拍的催人泪下(亲测泪流满面),这时候又在回想前面的不合理,每个眼神都深有意味。

所有对话的机位,调度,比如对男主的俯拍,和嫂子对话典型多兰的代入感,后调整为第三者的视线,去一下妹妹的房间几句话,一个中二少女就活灵活现了……整片都可以作为情景对话的典范参考。

感觉多兰在驾驭个人鲜明风格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娴熟了,"管你们爱不爱看,这就是小哥的调"的意味。

所以大师之路必走这一步,走不走偏两说。

越是最信赖最有安全感的家人,越是出言无忌,这种状态深得共鸣。

每个人阻拦在自己的牢笼里,成人后都要过自己的生活,曾经的幸福时光,责任与血脉,即使是至亲的家人,有时候也没办法互相帮助。

没看过原著,只是世界尽头,是很无奈的一句安慰吧。

 6 ) 不算是影评,应该是个人感悟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只是世界尽头》就是一道上好的法式鹅肝配上浓度极高的精品红酒——精致,醇厚,腻人,一口之后,有点上头。

” 百度上看到了一些报刊杂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几乎是骂声一片,但我实在是不能赞同。

《只是世界尽头》展现的是一个戏剧的封闭的空间,刻意而为之的压抑气氛,神经质的咆哮表演,尽管依然可以看出多兰的风格与心思,但感觉他在走《妈咪》的老路。

(《The Guardian》评) 《只是世界尽头》是第69届戛纳电影节最令人失望的影片。

这部电影是根据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改编,但它只是扒了皮,而丢失了灵魂。

让·吕克·拉卡尔斯于1995年死于艾滋病,但是多兰避讳了提及此事,影片所呈现的只是一个处在家庭无休止争吵之中的优秀的却摆脱不了命运安排的作家。

(《Variety》评) 该片中的角色无一有背景介绍,这让观众很困扰,该片无非就是在展现一个家庭成员不停相互恶意攻击的家庭的日常。

(《London’s Evening Standard》评) 即便是对于多兰的死忠粉丝而言,这也确实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不明白为什么多兰将创作激情投入到这样一部作品中,也许他认为自己无法拍摄一部平静的影片,但却拍出了一部令人无法满意的作品。

(《The Hollywood Reporter》评) 这部影片是根据法国当代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同名戏剧作品改编的,与其说是作品不如说是自传,34岁的拉卡尔斯在柏林创作这部作品时,已经得知自己身患艾滋病不久于人世。

改编影片里未曾交代引起了影评人的不满,但从我的角度来看,这部影片已经成功地刻画了一位孤独、无助、脆弱、惆怅而又充满浪漫情怀的不问世事的艺术家形象,再去交代现实中的事还有必要吗?

片中Gaspard Ulliel饰演的路易斯场面漂泊在外,远离亲人故土,在得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后,希望回到家里,一方面通知家人这个噩耗,另一方面回顾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路易斯满怀期待与渴望回到家中,决定暂时不说出事实,只希望和家人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多年未见的哥哥安托万充满敌意、陌生的妹妹显得十分疏远、母亲的疑惑不解和发自内心的爱与思念、嫂子的紧张与无奈都让他感到失落、自责和后悔。

时钟滴答滴答的响着,路易斯时不时地看看手表,过往与当下浪漫梦幻的剪辑穿插,处处体现着他对仅存不多的时间的珍惜,他想尽可能多的找到家的感觉,然而家人表现出来的只有对他长年在外、家庭成员角色缺失和丧失责任感的不满和习惯,夸张的言行更深的反馈出人物内心的纠缠,家人习惯了无趣的生活,习惯了生无可恋的态度,路易斯的出现让他们疑惑而不知所措。

路易斯的母亲和他的对话让他明白,自己身上背负的责任,他的眼神里像是在说,我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之轻,却从未考虑过家人赋予我的生命之重,他很后悔,母亲的话让他难于开口,在家庭看不见未来的时候怎能说自己即将离去,他只好跟随母亲的意愿,说出了对未来的畅想,而内心却是无比的痛苦,餐桌旁终于迎来的短暂平静被哥哥打破,长久以来安托万感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在内心深处激起层层波澜,他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家非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位不负责任的弟弟身上,他不明白他的弟弟为什么要回来折磨这个支离破碎的生活,安托万驱赶着路易斯,路易斯的表情从不解到无奈再到坦然,再加上之前哥哥告诉他自己曾经的男友已经死去的消息,所有的希望都已化为乌有,此刻只剩下绝望,他在这个家里得到的只有母亲那一句“我不理解你,但是我爱你”,还有妹妹对他的那些细微情感,或许还有嫂子隐约感觉到的事情背后真相的眼神,再没有别的什么。

风雨停了,夕阳洒进屋子,墙上的时钟报时了,路易斯看到原本木制的小鸟从时钟里飞了出来,在房间里到处乱撞,似乎撞得头破血流,路易斯看了看这个家,走出屋外关上门,屋子客厅的地毯上躺着一只奄奄一息的如同路易斯的小鸟,最终闭上了眼睛。

似乎在诉说着路易斯的内心,纵使胸怀再为宽广,也终究逃不过命运的安排,外界的事物有再强的引力,也无法让你摆脱家庭的囹圄,而留给自己的只有无尽的孤独和悲伤。

生命尽头,世界尽头的思考配上毫无违和感的音乐真的是让人回味无穷,我认为每个人都应去感受一下,也许它会唤醒一个沉睡着的灵魂。

 7 ) 我嘘地一声不带走任何一丝

ps. 只是观影零碎感受的记录85,有点沉重。

全片就落泪了两次,第一次落泪开头的第一首歌,第二次落泪母亲喷香水与男主拥抱。

接下来的时长里都沉浸在男主与家庭里的每个人之间的矛盾。

苏珊和安东爱路易,却不知道用何种方式去表达,怕自己太卑微,不够格与路易说话,怕路易讨厌自己过分热情过分亲昵。

拧巴式的爱,明明很在意却非说自己不在意。

路易也终于意识到,自己对于这个家而言原来是很重要的,那么就准许每个人有表达自己的思念的权利,像这个家庭里缺位的父亲一般,给予他的哥哥他的妹妹某种精神上的支持,让他们放心地去表达自己对路易的爱。

最后的结局,似乎安东的妻子在问出“多久”亦或是对路易说“不要和我说”的时候就已经猜到路易回来是为了什么。

在全家人因即将与路易分开,安东疯狂式地想要帮路易想要让自己赶紧与路易分开,因为他怕自己会越来越想念这个弟弟。

🤫,我走了,像那只在房间里横飞的鸟儿一样,在不断的挣扎中无声无息地躺落在地,慢慢地死去。

 8 ) 只是世界尽头

时隔12年后,一位作家回到了自己出生地,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

只有在与家人重逢后,才能感受到就算不断争吵也遮掩不了心中的爱意,而怨恨则以疑虑和孤独的情感所诠释。

本片改编自让-吕克·拉戛尔斯的同名戏剧作品。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9 ) FIFF6丨DAY10《只是世界尽头》现实与梦境的来回倾轧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酷儿火车单元为大家带来非竞赛展映的《只是世界尽头》,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家人们虚幻冰冷的真实评价了!

果树:喜欢不起来啊。

感觉多兰确实把自己最明确的标签都集中在这部里并最大增益了,但也真的是有完全失控的感觉。

淋酒:迷之烂片,退步惊人,台词写的烂,一大堆特写,风格混乱,努力想把自己肚子里所有的墨水都倒出来,结果洒了一地。

过于浮夸的作品,可惜了。

汤达人:不理解前半部分大量对话镜头采用特写,给人一种隔离感,完全无法代入电影中,好在后半段少了很多,也能感受到家庭成员对男主的思念,爱,但是对比类似题材时光驻留,觉得应该再扣1星。

fire_storm:混乱的对白,肤浅的人物,还有尴尬的mv,魁北克郭敬明你值得拥有。

法罗岛岛主:一家人的罪与罚,刺耳的尖叫不绝于耳,下一刻骤然陷入万籁俱寂,犹如现实与梦境的来回倾轧,阳光透过窗户充斥冰冷的家,那么虚幻,那么不真实,我们究竟要如何弥补横亘在我们亲情之间的十余年的鸿沟,报时鸟的超现实主义结局已经表明一切。

我们敏熙:多兰让我一度恨上法语。

#FIFF6#酷儿水晶火车的获奖者将于今晚闭幕式颁奖典礼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10 )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文|阿嬷离家十二年的同性恋作家路易斯决定重返故乡,准备向家人宣告自己即将离世的消息。

飞机在天亮之前就落地了,他在机场喝了咖啡、看了机场日出,然后才搭出租车回家。

他想尽量削减这次归来里的突兀成分,就像在每一个重要的日子,他都会往家里寄明信片,这让他看上去只是出去度假一样。

但当他踏进家门,见到十几年未曾谋面的家人时,僵硬的肢体动作与尴尬的问候话语裹挟而来的陌生感让他明白,一切准备都是徒劳。

对于他的归来,家人表现的比他还要手足无措,这种手足无措是混杂了喜悦、窘迫、疑惑、责难、躲避以及爱意的复杂情感。

就像两两对望的断崖,中间横亘着物理时空造就的遮蔽彼此真实内心的荒芜。

他们深知彼此的亲密关系,只是现在,这是一种亟待重新确认的亲密。

路易斯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逐一确认这种亲密,告诉他们自己死期将至。

当然,他也许并没有这种意识,他可能也不需要确认什么,这只是我看电影时生发的一种私人感受。

在电影里,路易斯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有一次单独对话,对于路易斯的归来,每个人感受也不尽相同。

憋仄空间产生的压迫感,无休止争吵制造的躁郁,角色之间渴望亲近彼此又抗拒深入的别扭,焦灼感从始至终都弥漫着整部《只是世界尽头》。

妹妹苏珊妮对于哥哥的记忆是模糊的,他没有参与她的成长,她也一点不了解他。

但就像每一个囿于小城的年轻人一样,路易斯于她而言,代表着另外一个世界,一个与缺乏戏剧性的小镇日常、无聊的家庭生活截然不同的世界。

所以,她时刻关注着路易斯,他发表的文章,期待着他每一次寄回家的明信片,透过只言片语去探索那个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想着总有一天,她也会离开,去到那个更广阔的世界。

至于路易斯为什么回来?

她相信他说的,也许只是一次怀旧旅行,一次为写作寻找灵感的短途回归。

哥哥的妻子凯瑟琳是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在路易斯踏进家门之前,她几乎不认识他,丈夫安托万也避免提起他。

路易斯于她而言就像客人一样,她不打算去不了解他,同时像丈夫一样认定,他对自己的生活也没有兴趣。

她不会去想路易斯为什么会回来,也拒绝充当兄弟之间的情感媒介,这不是她的角色该做的。

哥哥安托万是焦灼氛围的引燃者,他总是刻薄地打断别人的谈话,做一些不合时宜的粗俗比喻,路易斯的归来让他变成了一头狂躁的兽,他时刻保持着剑拔弩张的姿势,拒绝路易斯进入他的内心。

在他这种强势的自我保护背后,实际上是深深的自卑与孤独,内心渴望冒险的他同妹妹苏珊妮一样,想要逃离无聊的小镇生活。

但不管什么缘由,他没能像路易斯一样离开。

因为没有离开,所以索性拒绝外面的一切,因为它们只会让自己更困惑,证明自己人生的失败。

他不想知道路易斯为什么要回来,他用自卫的姿势来抵抗路易斯对亲密的确认。

至于母亲,她知道每个人的内心所想,她知道苏珊妮想要离开,她也明白安托万的自卑,她甚至预感到路易斯这次离开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她能做出世界上最好吃的甜点,但她无法改变眼前的任何事,她只能拜托路易斯好好对待他的兄妹,多和他们说说话,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路易斯和每个人都进行了一对一的对话,但这些对话最后通向的又都是无解。

在电影里,每一个角色都说着我不了解你,但又害怕深入对方的生活;每一个角色都渴望亲密,但又无力负担这种亲密。

于是,当母亲说完“我不了解你,但我爱你”之后,也要加上一句“把这句写下来,写进你的一部戏剧”来消解亲密可能产生的负荷。

“下次回来,我们会准备的更好点。

”在接受彼此的亲密时,我们总是没有准备好。

《只是世界尽头》短评

所有人多数时刻都像打了鸡血一样绷着弦喋喋不休,只有偶尔一点细节:中场的一个拥抱、她问他还有多少时间、尾段的面部特写、最后振落的飞鸟——能打动到我。依旧喜欢多兰坚持个人化风格的任性美学和炫眼的卡司阵容。

4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死亡让一家人聚在一起……方便开撕。这样的主题有点像梅姨那部August: Osage County。导演有比较严重的MV情结。预告片比正片好看。

6分钟前
  • Kaito
  • 还行

#LFF# 说实话很喜欢,家不是家,有家难回,最后的大爆发几乎看哭了,不懂喷多兰这部片的人到底喷什么,多兰还是那个多兰,镜头,故事,配乐,格局是小了,但内容很足,特别考验演员的处理,所以也是选择这几个实力派的原因吧。不知转拍英文片的多兰以后还会不会再专注于拍家庭关系。

11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Home is where it hurts。多兰对细腻情感的展现一如既往,不少场景真是感同身受

14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力荐

不算一无是处,但再多的特写也毫无代入感,反而让人抗拒这个故事。每个演员都出色且努力的把握了人物,但空洞的剧情让最后只剩下四处喷溅的情绪。

18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较差

法式沉悶

23分钟前
  • 很差

1 台词写的还能更差点嘛,看着五位美型演员无来由无内容吵架真是如坐针毡又替他们尴尬,想写撕逼戏也得先学学怎么写人话吧。不吵架的段落就MV化,逆光流行音乐慢镜快剪辑,依然还是他的那些套路,只不过这次跟主体已经完全脱节了。

28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很差

我只想问:吵什么吵

33分钟前
  • 月微忆
  • 较差

小孩遮眼。闪回。“我有一个会议”。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吵到世界尽头.......

38分钟前
  • 摩诃曼珠沙华
  • 较差

5.5

43分钟前
  • 归去来兮
  • 较差

女人们用模糊的温情掩饰着久别重逢后的喜悦,而男人却用尖酸刻薄的语言直戳着主角离开这么多年造成的伤害,最后躺在地上尚在呼吸的鸟儿独自被落日的余晖洒落,暗示着主角即将死去的秘密永远不会说出,本片的悲剧缓缓叙述而又戛然而止,永远停留在那躺在地毯上的小鸟里了。家庭的复杂性让我没有头脑去理解了......

44分钟前
  • 听听那冷雨
  • 力荐

维系亲密的不是获得,是付出;支撑家庭的不是喜爱,是讨厌。多兰持续表达对家庭强烈的厌恶和一丝带着奶味的依赖。餐桌的两头是彼此完全曲解的两个世界,而镜头却贴近每一个人的表情,让人心生抗拒,几近控诉地道出家庭给人带来的尴尬、聒噪、虚伪和无效的沟通。我不认为这是多兰最差的作品。

4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要不是看在剧本的份上,光这破垫乐就够给这片打一星的。这片子里属于多兰的那些部分,基本都是败笔,只能说这故事让多兰导,是真有点白瞎。

50分钟前
  • 本初老儿
  • 还行

男的女的吵个没完,实在是喜欢不起来啊

53分钟前
  • 鱼主播
  • 较差

确实不像电影该有的起承转合的节奏,看到最后一口气就那样死死堵在那里,可这就是男主角,或者说这部电影应有的感觉啊。玛丽昂.歌迪亚演技太厉害了,最后男主角对她以手抵唇,而她回以眼神那里真正叫人难过。#多兰的配乐太抢戏了,不能每首都是主题歌啊!有点期待他拍一部音乐剧了。#

54分钟前
  • 惘然
  • 推荐

继续不可能之爱主题,发生在一个离家十二年的男子回家探亲过程里。镜头语言依旧多兰,故事却争议很大,大概因为人物不具备普世价值,这极小群人因为取向或其他与家庭疏离,进入一种明明有爱却难表达,最熟悉的陌生人的境地。主题让经过的人感同身受,没有经历的人莫名其妙。看哭,自荐但不广泛推荐。

55分钟前
  • 南悠一
  • 推荐

与其说是戛纳对多兰的私心,不如说是这部片子所展现的家庭给共鸣的人带来的私心。家人,天天相处的前一秒还在生气后一秒就开怀大笑;难得见到的前一秒相敬如宾后一秒就指手画脚。所有的都出自于爱,但我们可以不说“爱”字。多兰的转变和成熟之作。

56分钟前
  • Enjoy🌈Rachel
  • 推荐

家从来不是避风港 家是矛盾的中心 是冲突上演的舞台 是悲惨的源泉 一边是血脉相连的爱意 一边又是恨之入骨的憎恶 打着爱的口号下 是最为黑暗的罪行 明明想表达自己的爱 却最终被透明的玻璃所隔绝 无法释怀 无法原谅 只是世界尽头

60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很多年前看过,现在都不记得剧情是什么了,但依然清晰的回想起/感受到那耀眼的光,没完没了的呱噪争吵,和小加无奈绝望的微笑,对生命,家庭,回忆不自知的凝视,最喜欢的一部多兰,与主角没有经历上的共情,却深切的感受到局外人的游离

1小时前
  • Y字头上一个V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