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全度妍、薛景求《生日》,感到影片中的意外丧子之痛不论在戏剧中,抑或现实中对于父母而言,是一种深深的因纵使其后做一切的努力都对现实于事无补,只得与回忆抗争终了和解而永抹不去的悲怀。
这不是随时间能抹去的存在,对于至亲而言就是留存在心间至最后一刻的一种不妥协的悲怀。
但《生日》在此之外,在我们具备正常情感能力的人能真切感受到的之外,多了一层更加深切的对于其后的意蕴,是在终抹不去的悲怀之上终要继续的爱与生活。
这是全度妍和薛景求向我们展示的关于与自我和解,与对方和解,与未来和解的在一种成年人的思维基础(包括大多时候的静默,不时的情感溃堤,脱离了不成熟的虚饰的状态)之上的爱与生活的延续。
门口的感应灯终是被修好的,所有崩溃的当下终是回归平静的,曾以为走到最后一步的夫妻终是在爱与生活的延续中修复纯粹的,艺瑟终是被父母爱着的,而秀浩则更是被爱与生活永恒纪念的。
现在人往往说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更为强调一种长期积累的压力在一瞬间爆发,是更为强调其产生的过程的。
但我从《生日》中窥见的,那所谓成年人一瞬间的崩溃,实际上更说明了一种情感崩溃的当下性,这一种崩溃是不会长期的延续的,如前文所言的终归于平静,在现实中更为常见的存在形式就是如影片中展现的克制感,这也是前文所提及成年人思维基础的体现。
丧子无疑是极端的奔溃,但崩溃本身除了发泄当下以外并无再多的意义。
崩溃的意义更是在于崩溃过后的我们如何面对未来。
影片里最后的生日会是情感所谓的大崩溃点(言如此更为通俗),当下的情感出了解决当下的需求外,更给予这个失去了一角的家庭延续爱与生活的勇气与立足点。
与外物及自身和解不是懦弱,它给予了影片中的父母终要继续的支持,而对于现实中的我们,和解也是关于人生的大考题。
那终抹不去的,也在提醒我们,那终要继续的。
(P.S.另提全度妍与薛景求在本片中的演绎表现给了观众更加真切的观感,真的都是十分有信念感与说服力的演员)
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会过去,被忘记。
——娄烨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永远记住某件事,只能意味着某人必须完成将记忆不断更新,不断创造的义务。
——苏珊·桑塔格 《旁观他人的痛苦》在世越号五周年后,《生日》悄然上映。
它讲述了遗属父母之间从争执埋怨,与世界针锋相对,到努力走出痛苦,与生活和解的历程。
不可否认的是,有李沧东导演的《密阳》《诗》珠玉在前,加之本片有世越号事件作为蓝本,一定程度上也对影片的展开有所限制,使这部电影还有一些遗憾,但《生日》依旧具有其存在和被肯定的价值。
尤其是影片以遗属与周边人的视角展开,具有女性导演的温柔细腻,并未聚焦于世越号背后青瓦台方面的问题(作为一部韩国电影,如果把话题引到当时救助不力,缮后不当太正常了),而是把「人」放在了首位。
由于这部电影无论是从导演,制片,演员到故事本身都与李沧东导演的电影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免会被拿出来与李导的电影进行比较。
影片有借鉴李沧东导演《诗》和《密阳》中的一些精彩之处,比如说深夜出走、读诗、湖水。
虽然全片看下来两位导演但功力确实不在一个档次上,但也不必过分指责,毕竟韩国也只有一个李沧东导演呐。
遗属如何面对生者,面对生活?
《密阳》讨论的是从他救(宗教)到自救,其最终目的是与生活达成和解。
《生日》未到达此深度,但最终和解的目的是一致的。
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原本对外界抱有排斥的态度,她怒斥努力放下痛苦的父母把对孩子的纪念日办成郊游,忘记丧子的苦楚;她怀疑想要为秀浩办生日宴会的代表别有用心;她不接受孩子的死,依旧为他添置衣物,与他对话;她情绪化地对待自己的小女儿,嫌弃她不如逝去的儿子。
事实上,导演并没有对丧子的母亲抱有一味同情的态度,虽然点明了她有精神疾病的事实,但一定程度上也并不赞成她沉湎于死亡的态度:虽然逝者不应被忘记,但生者其实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母亲的情感转变被凝聚到了一场秀浩的生日宴会上集中呈现。
她最初不愿意参加生日宴会,是不愿意接受儿子的死亡。
在这一场带有痛苦与快乐的双重意义的生日宴会上,在哭泣与笑容之间,她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生日是人赋予自己平凡生活的一个截点,在这场仪式上,人们不仅与逝者再次遇见与告别,实际也是与自身过往的告别和向未来的致意。
因此,这场仪式不仅仅是孩子的生日,更是遗属的生日:他们要努力着,获得新生的日子。
我个人比较有感触是有被秀浩救起来的女孩的故事。
在这种情况下,她虽然活着,却要背负一生的负累,甚至丧子家庭的仇恨。
超市里听新闻时大妈的看法其实是社会的普遍看法:他们认为被救起来的孩子是幸运者,甚至比没有上世越号的孩子还要幸运,因为他们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优惠政策。
但活着孩子的,难道就不是受害者了吗?
影片总体来说并没有非常煽情。
一般来说煽情有两种主要的方式:闪回和嚎啕痛哭。
第一次闪回在影片过半之后才有出现,是父亲回忆与儿子在湖边郊游的生活,并且闪回总体占的篇幅也很小。
而痛哭的爆发主要还是在生日宴会上,个人觉得生日宴会最好能够处理成一场笑中带泪的郊游,而不应在最后变成一片嚎啕大哭的海洋。
不过这可能还是个人喜好的问题吧。
影片主要还是通过细节流露情感:飞机场父亲祈求机场人员为儿子的护照盖章,完成他出国的心愿;不经意间穿了儿子的皮鞋;感应灯突然亮了,又暗了,母亲每每惊起,以为是儿子回来了;父亲每晚去湖边钓鱼,只因为那是曾经与儿子郊游的地方。
通过这些细节,思念之情便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电影有两个关键词:「生日」「郊游」。
生日在前文已经谈过,这里就来谈谈郊游。
影片有五场郊游:郊游时登上世越号,失去孩子;去纪念墙看孩子,怒斥郊游式的态度;父亲带女儿郊游,女儿因哥哥的死怕水;回忆中的郊游;郊游一般的生日宴会。
影片的展开其实是以「生日」为内在线索,以「郊游」为外在线索,以两个看似愉悦的词传达痛苦。
影片将门框式构图运用的较为成功。
特别是门微开,母亲在房内的镜头个人很喜欢。
门框内外是两个世界,门框的狭窄就造成画面的压迫感,从而表现人物内心的苦楚。
门框式构图1
门框式构图2在开头,笔者也谈到这部片子还存在一些问题,想写一下个人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
1.契诃夫曾说过:「如果一出戏的第一幕,墙上有一杆猎枪,那么这杆猎枪在最后一幕必定要开火。
」但电影存在着一些无意义的细节(比方说父亲在监狱里呆过),导致叙事有些散乱,建议删去一些细枝末节的东西。
2.母亲走入房内,如同与儿子对话,随后痛哭惊扰到邻居的那场戏,可以加一个儿子与其对话的画外音,或者直接使儿子出现,在一个镜头之内进行转场,造成时空交错之感(比方说结尾两人过去一起钓鱼——儿子扔石头——现在父亲一人的转场方式),效果会更好。
3.父亲最初进入家中,观察探索的时候有一个主观镜头。
刚想说这个镜头还不错,然后就直接正脸中景反打,缺少连贯性。
建议这个主观镜头持续的时间长一些,也不要接中景,突出父亲探索多年未归的家的好奇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主观镜头
中景我们到底应该如何面对逝者,如何面对时代的惨案?
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但在这里我还是想送出娄烨电影海报上的那句话,我想也是《生日》的意义所在:
每一个活着的人,要好好活下去。
愿我们的再次相遇仍是郊游。
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现实中比电影残忍,这部韩国催泪新片告诉你,这的人们更像在于地狱中的一样,难熬的痛苦艰难的生命利险!
但影片又不仅仅依靠情绪来共鸣,故事中点点滴滴,人物突然的崩溃,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一个家庭不会忘记,一个群体不会忘记,也希望一个社会不要忘记。
只有做到记住,才能警钟长鸣,避免悲剧的重演。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这胖子爱看电影(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review/10283047但影片又不仅仅依靠情绪来共鸣,故事中点点滴滴,人物突然的崩溃,都在提醒人们不要忘记。
一个家庭不会忘记,一个群体不会忘记,也希望一个社会不要忘记。
只有做到记住,才能警钟长鸣,避免悲剧的重演。
《生日》,我看到的不是家属在孩子遇难后的悲恸,而是惨剧过后仍然挥之不去的执着。
事先声明,我有些说话可能会写得很直白,让人觉得我很没同情心。
我对死者是尊重的,也对死者家属寄予深切的同情,但我始终要以戏论戏。
全度妍饰演的母亲,儿子死后,自此一蹶不振︰她不会参与死者家属的聚会;经过要求政府继续搜索行动的摊位也置诸不理;明明还有个女儿,但却会在女儿面前情绪失控,说「你哥哥想吃也没得吃,你现在竟挑食!
」;丈夫回家,一心认为他只为拿取赔偿金。
对这样一个悲伤的故事还是感觉导演处理得很克制,尤其前半段太克制显得略微平淡。
但也正是这样的克制,才显示出痛苦的日常。
活在悲伤里的妈妈,隐忍悲痛的爸爸,还有小心翼翼着的妹妹,有的伤痕真的或许永远不会好。
最后生日会好像变成了一个记录,那么真实,情绪那么动人,眼泪一直忍不住流。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太厉害了。
妈妈在屋里抱着儿子的衣服声嘶力竭地痛哭,爸爸在生日会上情感完全爆发,太戳人了。
不过黑暗中还幸好有一丝希望的微光。
“我不会跟你道别,只是在下次讲话之前暂停了一下而已”。
多希望这世上可爱的人们都可以得到幸福啊。
世越号发生的那年我还只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孩,只知道是一件发生在韩国的沉船事件,对其背后沉重的意义一无所知。
去年,出于猎奇的查阅了有关资料,"活人祭祀"、"朴槿惠沉船后七小时仍然在美容院"、"封锁现场 拒绝一切救援"…这些影音资源,新闻报道,有着无数种的说法,种种都让人震惊和心痛。
无论真相是怎样,两百多条鲜活的生命在那片大海沉殁,无数个家庭在那天破碎。
作为一件历史性灾难事件,有许多部讲述它的电影。
比如:那天,大海这类纪录片。
大部分都是人们对政府的控诉,对这场灾难的痛心,画面中的人们都声嘶力竭的,都泪流满面的宣泄着自己的痛苦。
而这部电影——生日,它不一样。
它的前四分之三都在向你慢慢讲述这这场灾难带给受难者家属漫长的心碎,为最后整个情感爆发而酝酿。
失去一个人,最难的从来都不是失去他的那一刻,而是接受失去了他这个事实的过程。
整部电影对与世越号受难者相关的方方面面的人的心理过程刻画的十分细腻。
不管是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还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近的后辈,被救的幸存者,在大家都似乎平淡的生活后,思念着逝者。
妈妈总是睡在客厅,感应灯亮起就好像儿子放学回来了;爸爸拿着儿子的护照去机场盖出入境的章,只想满足他一直以来的愿望;妹妹有了好吃的总是记着留给哥哥,却因哥哥的遇难害怕大海;发小一直做着他做过的兼职,保存着他们所有的回忆;获救的幸存者去完成朋友们的愿望,艰难的活着。
逝者已逝,生者如斯。
说着容易,其实很难。
也许一直怀念着很痛苦,但也舍不得放手道别。
生日这部电影记录了所有的人从痛苦到接受,却又好像无法填补的对最亲的人的离开。
我再也不想去查阅翻看世越号的有关资料记录了,每次看到他们年轻而充满活力的面孔我都会觉得痛心。
像电影中一位遇难者母亲所讲:如果没有发生这种事,她的儿子会顺利毕业,上大学,找到工作,也许还会结婚。
他们也有过无数对未来的憧憬,也有想为之奋斗的目标。
而当他们全身都被冰冷的海水包围,直面死亡时,该多么害怕无助。
我看过的一个报道中,一位幸存者说:一看到樱花就会想起你们,我们绝对不会忘记你们,会好好记牢,直到我们再次相见的那天,再记起我们十八岁的样子。
昨天刷微博看到4.16是韩国世越号六年的日子,就去认真了解了一下世越号事件是什么,也就知道了这部电影的创作背景。
首先我想说,这个电影太好哭了。
不同于以往看到的大多数电影,无论好坏,都会用悲伤的背景音乐和更加昏暗的色调来奠定和渲染电影氛围,但是这部电影没有,没有背景乐,用的也是最贴近自然色调的调色,只是通过台词和演员们的神态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带来的沉痛。
很简单的用了以小见大的方式去展现那场事故带给每个家庭的沉重打击。
那场事故之后,明明过去那么多年了,但妈妈看起来平静的生活状态仍然会被一点一滴的小事击垮,跟同样是遗属的父母们聚会会觉得她们太欢乐了仿佛已经度过了丧失孩子的痛苦,而要求拿回儿子的照片;会在换季的时候给已经离开的儿子买回新的衣服,但仍年幼的女儿看到妈妈只给哥哥买了衣服而不开心试图不好好吃饭的时候妈妈的崩溃爆发;看似已经恢复的状态其实仍需要药物来缓解。
不得不说全度妍演的真的很好,好到让我觉得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的妈妈会跟她呈现一模一样的状态。
然后说回爸爸,其实他从出场开始,就已经奠定了这部电影的情感色彩,面对多年未见的妻子孩子,他强颜欢笑但漏洞百出,妻子误会了他只是回来只是想要拿到儿子去世的政府补贴时忍无可忍对妻子大吼,知道儿子曾经想去越南找他却最终没能出国而去签证管理处哀求只为儿子满足心愿,一直到最后生日会上突然的放声痛哭。
在妻子女儿面前一直努力强撑,想成为支柱的爸爸,却在三次濒临崩溃的时候让我们知道原来这个男人的笑有多勉强。
再说到细节,作为一个细节控我真的太喜欢有细节加持的作品了。
几个我非常喜欢的细节,1.玄关的灯是坏的,总是会突然亮起,妈妈在每次亮起的时候会觉得是儿子回来了,爸爸回来修好了它,后面就有爸爸梦到儿子,儿子嘱咐爸爸赶快回家,因为爸爸不在的日子儿子是家里的主心骨,现在儿子走了希望爸爸赶快回来照顾妈妈和妹妹,玄关的灯寓意儿子可以放心离开,以后有爸爸来守护。
最后修好的灯突然亮,我想这个是儿子最后的告别吧。
2.为什么爸爸在儿子出事时回不来,这个小小的但重要的点,编剧l用了爸爸在面试时的交流内容做了小小的但有力的解释。
3.妹妹的刻画,还是小学的孩子就已经默默学会了煮饭,想刷小脾气看见妈妈的伤心立马道歉的看起来有点早熟的妹妹,实际上对大海那么恐惧,对父爱虽然怯生生但实则无比渴望,趁妈妈不在留爸爸在家吃饭,其实她也只是个孩子啊。
希望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可以找到共鸣,哈哈哈我觉得真的是很棒的电影,也希望这件事情能尽快水落石出,给家人们一个解释。
还记得那场震惊世界的“岁月号”沉船事件吗?
2014年4月16日,一艘载有476人的“岁月号”客轮在韩国海域发生浸水事故沉没,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共计295人遇难,9人下落不明。
这是韩国近几十年最严重的海难事故。
如果说这只是天灾,还不至于令韩国民众群情激奋。
关键是事故发生后韩国政府的迟钝和隐瞒,错失了最佳的施救良机。
五年后,以“岁月号”沉船事件为原型的电影《生日》在韩国公映,历史的伤疤被揭开,不少韩国观众泪洒影院,“晒纸巾”在社交平台上疯传。
这是一部典型的韩国伤痕电影。
有社会事件作为故事雏形,有对现实的反映和政府的影射,有聚焦普通人的精神状态,有韩国电影最擅长的煽情场面,有表演感染力十足的演员阵容。
但影片的叙事方式却是非典型的,摒弃了简单粗暴的背景介绍,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岁月号”沉船镜头,无意于渲染灾难的恐惧,也拒绝宏大的视角介入。
而是从一个受难者家庭的角度,去讲述“岁月号”事件带来的后遗症。
故事一开始的场面是这样的:一个面色沉重的男人从国外回到家,却被妻子拒之门外,连女儿都不让相见,男人只能先暂住妹妹家。
很明显,这是一个有裂痕、有误解、有伤痛的家庭。
横亘在中间的心结是什么呢?
随着故事的徐徐推进,我们知道这个家失去了一个儿子。
而他们的儿子,正是“岁月号”事件中的遇难者之一。
影片并没有以常用的闪回形式去回忆过往的美好,而是经由男孩的父母、同学、朋友、邻居等身边人的怀念,将拼图一块块地拼接完整,令观众们在脑海中想象这样一个男孩——他是听话懂事的好儿子,是体贴温暖的好哥哥,是友善助人的好朋友,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世人的悲喜或许不相通,但对死亡,却出奇一致地痛惜。
尤其是一个好人的意外死亡,更是让人对命运的不公感到愤慨。
而人类同样是健忘的动物,只要事不关己,便体会不到那种切肤的痛,当痛觉慢慢消失,记忆就丢失在了某个角落。
比如邻居家的女儿听到隔壁传来的哭声,不再是怜悯,而是抱怨它影响了自己考试;暴发户的亲戚也丝毫不顾他人感受,直接就问出了“为什么不拿补偿金投资房产”的荒唐问题。
但对于父母来说,儿子的死是永远的痛,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
母亲在儿子死后每天如行尸走肉一般,生活麻木,郁郁成疾,歇斯底里,需要用药物来稳定情绪;父亲则陷入深深地自责,在家庭最需要他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无法亲自安抚受伤的妻子,也抹不平内心的愧疚。
虽然这是一个催泪的题材,但影片前半段的情绪处理颇为克制,小心翼翼地揭开这个家庭的脆弱和失落。
父亲努力弥补过往的情感缺失,母亲仍然难以接受新生活的开始。
有一个细节说明了一切。
郊游,原本是这个四口之家最幸福的回忆,却在祭奠儿子的时候成了最无情的讽刺。
受难者家属拿出孩子的照片,努力营造出欢乐的场面,却被全度妍一顿责骂“你们是来郊游的吗”。
其实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受难者家属的行为无可厚非,逝者安息,生者坚强,生活总不能一直沉浸在痛苦中。
只不过在全度妍这位母亲看来,死亡是一件无比沉重的事,不该出现笑声,因为那意味着情感的背离,对死去的孩子不公平。
最终,一场生日会解开了彼此之间的心结。
当儿子从小到大的画面一一闪过,在场无不潸然泪下,亲朋好友回忆起儿子的好。
原来虽然儿子离开很久,但那些人一直没有遗忘:同学父母一直记得他爱喝牛奶,朋友对那个一起度过的台风天念念不忘,发小为他写了封饱含深情的信,女同学坦白事故那天是他救了她的命。
母亲直面自己的内心,原来一直以来她不能原谅自己,是因为那天没有接儿子的电话,她将儿子的死归于自己的忽视;父亲终于难以自禁地宣泄情绪,痛陈自己没有做好父亲和丈夫。
于是,“生日”有了更深的一层含义。
它不仅是死去的儿子的生日,更是这些深陷痛苦、内心煎熬、自责愧疚的家人的重生之日,他们从心灵的枷锁中解脱,从无边的黑暗中看到光明。
不可否认,这场集体情绪爆发是“蓄谋已久”的,在前半部分的慢慢酝酿中,情感走向了高潮,也达到了戳人泪点的效果。
与其说这是韩国电影惯有的煽情,不如说是影片本身的悲剧性引发了集体的共鸣。
影片能够感染观众,演员的演技同样不容小觑。
饰演母亲的全度妍,将“哀莫大于心死”的丧子之情演绎得入木三分,她歇斯底里地嚎叫能让人瞬间陷入她营造的情绪氛围中。
全度妍的母亲形象让我联想到《密阳》和《唐山大地震》。
《密阳》中全度妍同样饰演一位失去孩子的母亲,只不过在李沧东的镜头下,这位母亲还承载着更多关于精神、信仰、救赎的苦难哲学。
《密阳》而全度妍心理上由折磨到解脱,则更像《唐山大地震》中徐帆的心理状态,因为在地震中选择救子不救女,徐帆经历自我谴责,最终母女相认释放了积压了几十年的情绪。
《唐山大地震》薛耿求饰演的父亲从一开始就隐忍着情绪,他既然承担挽救家庭的责任,又强忍失去孩子的痛苦,这个角色背负的是比母亲更深沉的爱,直到最后一刻终于爆发,憋屈得令人心疼。
曾经被《素媛》感动哭的观众,看到似曾相识的薛耿求,或许将再次被眼泪沦陷。
影片到最后,似乎也没有与政府、官方有很激烈的抗争,只是用拒绝补偿金表明了态度。
恰是故意回避与官方的对抗,更反衬出政府的无作为,而受难者家属则只能靠自我疗愈和抱团取暖,才能走出阴霾。
蔡康永曾在《奇葩说》上说过:“有些事是不可能原谅的,只是算了。
”就像“岁月号”事件,随着时间的流逝,尖锐和矛盾会磨平,但不代表原谅,只是算了。
有些事终究不该遗忘,《生日》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唯有记住历史,才能负重前行。
作者| 工藤;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年4月16日,一艘名为“世越号”的轮船,在前往济州岛的航线上意外沉船。
当时船上有476名乘客,事故造成304人遇难,142人受伤,9人至今下落不明。
船上大多数乘客,都是韩国檀园高中的学生。
事故发生之后,许多家庭都陷在了失去儿女的悲痛中。
这场事故摧毁了一个原本幸福的四口之家。
这个家里,在国外工作的爸爸正日因突发事故而坐牢三年,大儿子秀浩意外离世,只剩下妈妈顺男和小女儿艺瑟相依为命。
长久缺乏父爱的艺瑟或许早就忘记了父爱为何物,而思妻女心切的正日一出狱便在妹妹的陪同下去探望她们。
结果可想而知,他吃了闭门羹,多年的缺席带来的是妻女对他积怨已深。
但他没有放弃,而是试图从接触女儿开始。
即使正日对艺瑟有些不知所措,感到十分紧张,但他还是每天接艺瑟放学,日渐了解了艺瑟,知道了艺瑟因为哥哥的意外离世而十分惧怕水,甚至不敢下浴缸的秘密,并且父女间约定好不告诉性急的妈妈。
不只如此,他也开始慢慢勇敢面对大儿子的离世。
沉船事件后,有公益机构组织遇难者家属去给离世高中生过生日,借此契机,正日走进了秀浩的房间,突然他发现他对儿子是如此的不了解,那些错过的父子时光再也没有也不会有了。
最后他发现了在儿子抽屉里的护照,从妻子那里得知是儿子为了陪胆小的妈妈去越南看他才办的,知道如此真相,他的内心久久无法平复。
最后的生日会,他从别人了解到更多关于儿子的事,明白了他的懂事、孝顺以及这么多年来他代替爸爸对妈妈妹妹的陪伴与爱护,也明白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的缺席有多混蛋,更明白了他对儿子的思念之深。
最后,他泣不成声。
很多时候,父爱无声,但疏离是相对的,或许我们子女可以主动去拥抱父爱,表达自己的爱。
那么到时候,遗失的美好或许更少。
电影讲了一个岁月号遇难男孩的遗属如何克服伤痛并治愈的故事。从电影角度讲欠缺火候,好在电影重在“克服”而不是“治愈”,我个人是不相信人经历极度苦痛之后会被治愈的,根本不存在与自己和解,人的一生本就是自我挣扎的过程,何况苦难只会加深束缚,能继续生活下去的已经是英雄,别说什么狗屁和解。故事加上影帝影后级的表演,真的太好哭了,结尾的生日会我哭成个泪狗,早上鼻炎犯了的我真的是左手擦鼻涕右手抹眼泪。
催泪片有点刻意煽情再加上一看到全度妍我就出戏😂只能给个一星了
至少還要扛著不哭
薛景求和全度妍演技太稳了!!虽然韩国电影的煽情经常被人诟病,但这样的故事情节很难不让人感动。本片的侧重点并不同以往的电影,换了个角度去讲电影,观感还不错,看完依旧泪奔,揪心啊,虐啊!
和国产片《亲爱的》差不多,但剧情冲突感太弱,属于大闷片,全度妍和薛景求都是李沧东的金牌主角,感觉就像拍出了李沧东的节奏,p.s.我的女神啊变大婶了。
三星半。就说这部怎么就拍得那么《密阳》呢,把全度妍和薛耿求的角色单拎出来,也都像是从李沧东某部电影里走出来的,结果导演还真就跟《密阳》有关系…新人导演拿到一王一后的配置,再加上这么个伤痕题材,显得手足无措也可以理解(生日会一场拍得太生硬了),而且这种往伤口上撒盐的拍法也很难被买账(纪录片或许还好点),拍得也有点半公益的意思,棘手的任务都交给演员了,不过表演是真稳,全度妍基本上就是演了个《密阳》里角色的十年进阶版,押一个青龙影后。
最后那个父亲爆发那段 我真的哭死 止都止不住🥹🥹🥹🥹
非常生硬,让我怀疑导演是个新手
最后爸爸哭的太有感染力了情绪也崩了。之前了解过这方面的事情,轮船里的孩子们得多无助啊还那么年轻人生还没开始就这样结束了好心疼
不能理解怀念逝去的亲人为啥要那么多人聚在一块哭着过生日,即使他们有共同的伤痛。
他们失去的可是一个完美的儿子啊,他既完美,又完美,最后还十分完美
韩国电影通病
谁会为一个已经去世的人举办生日会?当然是他的父母。之前看过讲述世越号沉船始末的纪录片《那天,大海》,所以对于剧情背景有一些基本了解。2014年韩国一艘叫做世越号的客轮沉没。没有海上风暴、没有意外撞击,仅仅是因为轮船右转时货物倾斜 导致轮船侧翻。政府已开始给予这次遇难的定义是,单纯事故。虽然事故发生在白天,但是因为施救的不及时,上船的时候毕业旅行的476个学生,最终导致了304人丧生。而这部电影《生日》记录的就是这304个家庭遗属们的生活缩影。父亲和母亲努力克服丧子之痛并且互相治愈,办了一场儿子缺席的生日宴——与其说是生日宴,更像追思会。薛景求和全度妍的哭戏真的太绝了,比起已经死去的儿子 留在世上的父母才更像是活在地狱里的人,前半段在日常生活中压抑克制情绪,后半段有力爆发思念逝去儿子的崩溃情绪。
除了赔偿金和一大圈人一起怀念尬哭,其他内容跟普通的丧子片没什么区别,太浅太散了,而且被怀念的主体是一个“完美的孩子”,并不觉得这是叙事最好的选择,由此延伸出的很多东西反而模糊了真正的焦点。即使抛开世越号上牵扯的诸多谜团与议题,以此为背景的剧情片仍有很多角度可写,但本片偏偏选择了最简单、平庸、理所当然的那一种:懒得动脑了,反正你们也会哭的。感应灯大概是唯一动脑想出来的点,所以与之相关的段落才浸染着真正的温暖与悲伤
影片的一大顿都太压抑 看的我都喘不过气
连一颗星都不想给
像全度妍在里面的哭声一样,直白而让人厌烦。
只是觉得,我作为一个陌生人在两个小时的讲述里便泪流成河,更何况他的朋友和家人呢,根本无法想象该有多痛。
勉强及格。完全没什么感觉,挺闷的。
感觉拍成了纪录片 导演还是差了口气 全度妍哭的撕心裂肺真的难受 老父亲其实更可怜 谁知道他一个人在越南三年牢狱生活是怎么熬过的 小心翼翼的爱最是卑微 最后的爆发真的心疼 薛景求是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