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代人要的,只不过是隶属于他们自己的天下;下一代人要的,却是真正的君臣廉明、河清海晏。
顾逢恩变了,曾经温文尔雅的儒哥哥,变成了杀伐决绝的将军;许昌平变了,曾经带着恶意的挑拨,变成了倾其所有的跟随。
只有萧定权没有变,一如既往地守着他的“道”,一如既往地忍着帝王的压迫。
曾经鲜衣怒马,在春闱中意气风发的少年郎们,历经官场的洗礼,磨砺了棱角,却不忘初衷,这或许才是他们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相比于正篇《鹤唳华亭》,我更喜欢番外里许昌平视角的讲述方式,大概许昌平的一波三折,相比于萧定权的岿然不动,更有剧情起伏吧。
上一代人的关系互动里,充斥着猜忌与防备,他们又以同样的心态去揣测下一代的少年们,更以同样的视角去揣测天下人。
五大王最后的咒怨,表面上说的是萧定权给了他们犯上的机会,但他更恨的是帝王布下的这盘棋局,更怨的是萧定权不愿摆脱棋子宿命的心态。
五大王无法破局,终究是因为他舍不了自己的利益,就只能在利益的漩涡中不断沉沦。
顾逢恩在萧定权面前自刎,两个人没有拥抱,亦没有承诺与叮咛。
顾逢恩选择成全萧定权的决定,萧定权有何尝不是在成全顾逢恩的牺牲。
兄弟终于走到了二选一不能共赢的绝境,寡言,不是因为不会说,而是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陆文昔去见萧定权,她亦知道这是萧定权对这个世界最后的执念,她想用孩子留下他,但终究没有说出口。
“今生今世,生生世世”,最难的不是那个离开的人,而是那个主动放手目送其离开的人。
“可待的意思是,请你等等我”,全剧的最后一句话,很隐晦地暗示了陆文昔的选择。
他们都走了,只有许昌平留了下来,代替他们去看“河清海晏”,去鉴证这个由他们的牺牲换来的盛世。
老皇帝终于知道自己错了,可惜的是,萧定权没有机会听到这句话。
如果说顾逢恩的鲜血在帝王眼里只是乱臣贼子的走投无路,那么不妨再加上他萧定权的鲜血,血脉传承上的割裂往往更能引发共鸣。
萧定权的自戕,是他的固执,是他的高傲,更是他的抗争。
下一代人的前赴后继,只是为了弥补与纠正上一代人视觉的狭隘,他们以生命的代价去扳正前辈们跑偏的路。
此间少年,不论立场,只为理想,肯放下,肯成全,肯牺牲。
惟愿来生,盛世太平,他们不再纠结。
PS:喜欢这部剧,大概只是有感于少年们的真挚感情,许昌平与萧定权由分到合,顾逢恩与萧定权由合到分,陆文昔与萧定权有提点有依赖,他们都是真心实意的人,即便立场不同,也终究殊途同归。
而这些,都是上一代人身上遗失的。
萧定权说,他怕有朝一日,自己与儒哥哥也变成另一对父亲与舅舅。
权力的诱惑,没有人能够100%保证。
《别云间》的结局,唏嘘,但亦隽永。
🍀🍀 因为本人不喜欢看正篇小鹤,所以部分易引战的内容放到了评论区,索引如下:1. 重调番位,从《别云间》的独立视角解读四大主角的人设。
我喜欢的讲故事方式,是许昌平一番,顾逢恩二番,萧定权三番,陆文昔四番。
2. 萧定权的“道”存在逻辑盲区3. 倘若顾逢恩没反叛,萧定权会死么?
4. 陆文昔殉情的必然性
从鹤唳华亭到别云间,看着太子屡屡为保护文昔,保护舅舅,保护所有他想保护的人而揽下所有罪责,哭泣和懦弱贯穿全剧,每每看到哭戏我都忍不住破口大骂,看惯了各种主角光环的胜利,再看这种悲剧真是受不了,也不理解为什么文昔一直要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许她早些告诉太子,她的父与兄不会死,他们彼此之间也会少了很多误会,不会这般曲折。
舅舅和表哥心疼他为了他2度起兵要把这个天下拱手奉上,让他去实现他想要的天下太平,海晏河清,可是他们不懂他的道,他的懦弱让他们失望,他在城墙上对表哥说的,就算他们帮他登上了皇位,也要灭了顾家满门,我想这对谁来说都是无法接受的,因为他们的一生都在为了保护他在他们的心里,他是顾阿宝而不是萧定权。
我也一度无法理解萧的懦弱,皇帝对他的猜忌和种种,为何他还要这样忠孝?
他的舅舅和表哥对他百般忠爱,他又让他们多么的寒心啊。
看了好多解读我才明白了,这是萧定权坚持的道,他老师教给他的道,无论何时都不能失去本心,活的正直清白的道,谢谢你,让我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有时间还要再看一遍,带着理解去欣赏,去感悟!
终于看完了 这眼睛...得肿好几天...全你天真 全你天真 顾逢恩那句“哪里舍得” 我心里一痛 他的变化是最让人难过的 现实一把刀子凿在人的血肉上生生凿出来的副都督 明显瘦了 眼神冷了 太子几次错失的良机 他们终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一个最不适宜的人身上 杀伐决断四字断和他无关的 我一方面感念他老师的教诲一方面又痛恨 这教诲不适宜一位储君 大概只适于已经尘埃落定的上位者或者良顺平民 许昌平的谋划 顾氏父子的牺牲 大家的成全全变成了枷锁和负担 太多浪费 哎 可是很割裂 一方面怒其不争 一方面又觉得这个人就应该是这样的 坚守于自己的道 遵从自己的本心 来去真干净 这么别扭的一个人又这么让人心疼 从小了说是父子相疑 大了说是一个人在社会期望和自我抱负之中的挣扎和解脱 一出上好的人间悲剧 赚得我眼泪满盆满钵 尤其最后一集皇帝在门外终于以父亲的语气说话时 编剧真是 要这样对仗 之前他想说的时候没人听 你想听的时候那人却说不出了 如今你说的他也再听不到了 简直要哭瞎 其实已经比原著柔和许多了 原著里的皇帝是没有追悔的 许昌平这条线也改编得不错 演员演得真好!
哎这十二集看完总算完整了 得难受一阵子 总是有一个懂你的人陪着你的 还有一个替你看遍大好河川 只希望你走的时候是平静安详的 那个世界有疼爱你的母亲舅舅 有笑闹嬉戏的表弟 有严厉又慈悲的老师 更有你今生今世 生生世世的文昔 唳清响于丹墀 舞飞容于金阁 双鹤自由翱翔在天地间蜀中山河 自由辽阔 此去经年 不可复得 再见了哭包阿宝 真是好久没有如此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了
看的时候不太明白男女主为何如此抉择,想骂编剧脑残、想骂男女主愚蠢。
但看完《别云间》才懂得,他们就是这样的人啊。。。
设身处地,并非人人都能做出世俗意义上所谓正确的选择。
看到弹幕说,卢世瑜把他教得太好了,深有同感。
而且不光是把他教得太好,陆文昔也一样,他俩都被教得太好了。
只是可惜,世事残酷,人心复杂,要坚守这份天真,太难了。
那个说要“全你天真”的至亲,最终也逃不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想要的得不到,想守的人,守不住。
一边是生死攸关的皇,储争斗;一边是心怀正义与仁慈的苦苦坚守。
当至亲之人悉数离去,当时间磨灭了所有的期盼与奢望,当猜忌的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他明白自己再也回不去了,他变成了那个最怨恨的父亲的模样。
可得解脱处,唯神佛前,与山水间。
继后吞金是解脱,萧定权亦如此。
于他而言,周遭至亲为他谋划,为他不惜用生命涤清的道路,并非他所愿,从头到位,他想要守住的不过是至亲至爱,是君子之道,是内心的安稳与坦荡。
如果说,他曾经真心想要拥有过这个世界,那也是一个有他们存在的世界,是个干净清朗的世界。
然而,一次次的猜忌与离间,虾仁猪心,信任分崩离析,最终还是五大王的无间道赢了啊。
是这世界,配不上他们,人间从此不值得。
这剧,后劲太大,台词好赞,编剧文学素养令人钦佩。
服化道精美,宋代文人风雅习俗细节满分。
演员除了五大王最后的对手戏拉胯,其他都挺好,老戏骨们没得说,皇帝精彩,罗晋完美。
太子向皇帝要父子亲情,皇帝却要太子懂君臣,制衡和服从,一开始大家目标的不一致就注定了悲剧。
许昌平故意以自己为诱饵,吸引赵王算计自己和太子,说他们有勾结联合外部军官谋反,而后将自己是前任皇帝的儿子的消息迅速放出,皇帝就会因为怕百官中有想为26年前的夺嫡阴谋翻案,呼唤皇室正统血脉回归而不敢杀他,因此会把所有怒气都发到挑起事端的赵王身上,殿下今天面圣必须先发制人,问陛下打算如何处置许昌平。
陛下放过他,太子也就洗清了嫌疑。
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君王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
——顾逢恩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
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
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
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
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
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
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
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
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
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
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
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
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
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
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
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
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
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
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
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
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一开始萧定权的世界很单纯。
身为储君,他觉得自己只需要持身端正,行光明磊落事,为天下楷模国之名器就好了。
可齐王用行为告诉他不是这样的。
萧定权也像很多恨铁不成钢的弹幕一样恨过,怨过,想要用阴谋诡计肮脏手段去赢过。
但卢尚书用生命为他的学生上了最后一课: 做清洁正直的人,有些事,不能为。
但抵抗诱惑,选择不为的道路注定坎坷,是一人迎千军万马逆流而上的一腔孤勇。
赵王让萧定权明明白白的认识到了这点。
控鹤卫里两人一红一白,手足兄弟身上连翩翩风雅的气质都很相似,但内在却截然相反。
一个身为尊贵的国之储副却甘愿低头受辱,另一个看似风流却为了权力亲手逼死生母。
他们在萧萧落叶之中对峙,赵王笑着告诉萧定权: 我的道,盈箧塞路前赴后继,而你呢?没有人认为萧定权的道是对的,齐王赵王不认为,皇帝不认为,视若手足的小顾将军也不这么认为。
但陆文昔这么认为,许昌平也这么认为。
陆文昔少年遭乱,眼看父兄死去,看着他们这些渺小的性命如何只因为上位者的轻弹手指而家破人亡。
许昌平从最尊贵的皇太子一夜变为流放宫女的后代,永不敢言亲父亲母。
他们见过失德的权利会如何倾轧世上成千上万普通人的生命,他们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的骨会有多么愤怒,多么悲痛,多么绝望,多么不应当被权力,被欲望轻易抹杀。
所以在长州城上,萧定权对小顾将军说:这只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是虚假的色诱。
牺牲生民换得皇位,从而长治久安的说法,就像包装精美的毒品,一旦沾染就再难戒断。
皇帝和武德侯就是如此。
武德侯少年时也许过要辅佐皇帝做万世名君的誓言,但两人从陷害愍太子开始,一次次再一次次失去底线,逐渐成为了权力欲望的奴隶。
萧定权和小顾将军与他们的父辈何其相似。
但唯一变了的是萧定权抵抗住了欲望的诱惑,他终止了这个以无尽生民鲜血为代价不断重复着的肮脏轮回。
当年的长州城上,小顾将军为理想的破灭而自刎,萧定权在写下废储诏书时,也等于亲手放弃了自己的性命。
看剧的时候很多弹幕问,萧定权为什么要死。
以萧定权的刚强,他在城楼上反问小顾将军:我不信,青史尽数成灰。
失去国储的尊严,被后世污蔑的痛苦,他抗的下。
可他心灰意冷的,是他失去了守护和修复的资格。
以皇帝为首的污浊权力还将继续轮回,他呕心沥血苦苦维系的生民还将在后世的王朝更迭里继续被屠杀,被践踏,就像他的手足兄弟们一样,沦为权力欲望这台绞肉机的活祭,沦为"护摩"。
圣人的理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在其位守其德,而这理想在君主人治的社会中,也如同镜中花水中月,是无法实现的。
萧定权倾其一生所护的道,是一种极为脆弱的柏拉图式理想,如同他死前所凝视的宗正寺外的雪花一样,清洁高雅,但一触碰就会融化。
萧定权的死,是理想破灭,亲友沦亡,他唯一的懦弱在于不敢继续亲眼去看,长州城的那把火将如何继续地永远地焚烧拷问整个人间。
古典时代的圣人,理想中的社会简单而纯洁:有能力的人掌握权力,而权力要用做去保护没有能力的人。
但他们忽略了人性,就像斯坦福监狱实验,人心会为权力所引诱,所腐蚀。
萧定权的悲剧,来源于生在了一个人生而不等君权所治的肮脏社会,却信奉了这个社会编造出的虚无却清洁正直的理想。
雪夜的二次屏风相会,太子向文惜解读了他对“定权”二字的理解。
左为木,梁木之意。
右上为草,庶民之意。
草下双口,舆论之意。
口下为佳,褒美之意。
为国家栋梁者,唯其言行,做到臣民重口称佳,才能架构出一个权利的权字。
权,非权衡取舍,避害趋利、非权宜策划,图谋算计、非舞权弄势,强而凌弱。
太子的父亲,皇帝萧睿鉴,在祖宗牌位前,也解释了他对“定权”的理解。
他要的是皇权的集中,相权和将权要完全服从皇权。
可是,朝堂之上,中书令李柏舟把持相权,武德侯顾思林把持将权。
为了集权,流着顾氏血脉的太子,就成了抗衡的筹码,博弈的棋子。
为了集权,儿子都是可以利用的,女人可以当玩物的,大臣可以扶植派系内斗的,黎民百姓,前线将士都是可以随便牺牲的。
这样的皇帝,完全没有中兴之主的表现,完全就是一个冷漠的权利机器。
这部比第一部总体感觉要好一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填第一部结尾的坑。
这个结尾让我哭的稀里哗啦,怪不得在看之前一直看到有人说鹤唳华亭时一个悲剧,确实啊,看完了两部,几乎每个人结局都不好,顾逢恩被萧定权的话给逼的自杀;萧定权在自己修改的废太子诏后回京自杀;陆文昔独自在思念中养胎生下皇孙;皇帝在思念中培养皇孙;赵王萧定楷被废;齐王萧定棠也被迫去回封地不准再回京;太子妃张念之被下药而死;张陆正在女儿死后为护家人而顶罪被斩立决;陆英父子两个被人陷害而被斩首;卢世瑜为萧定权未来,用自己的仕途和性命给了萧定权一个开端,结果萧定权也辜负了老师的好意;顾思林也为守护这个阴晴不定的皇帝和明争暗斗的萧家而战死沙场……但皇帝最后对萧定权及其子的感情确实是真的感人,但在他彻底明白的时候萧定权已经死了。
“有时候君王并非因为失去民心才失去天下,有时候是因为失去天下才失去民心”顾逢恩对萧定权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好心疼他,他一直以来都护着萧定权,帮萧定权坐上皇位虽说也是为了稳定自家地位,但两人从小在一起长大,也是为了帮自己的朋友,至少没有恶意,但萧定权竟然回他“你自裁吧,你现在就算不死,当我登上皇位后也会灭你顾家满门!
”,听到这句话别说和他为友多年的顾逢恩,我震惊了,这是这么用的吗?
就这么逼死了自己的挚友。
特别是在此之前萧定权说的“我姓萧不姓顾”,怪不得顾逢恩失望的说这话。
看上去萧定权很孤独,但顾逢恩也好不到哪去,顾逢恩也是没有亲妈,亲爸虽然在管他们两个人,但重心一直在萧定权身上,对顾逢恩肯定是有亏欠,萧定权至少还有卢世瑜和陆英,后来有太子妃张念之后还有其父张陆正,而顾逢恩除了亲爹顾思林,和为了稳定朝局的姑父皇帝,就只有萧定权了。
“他父亲是一个小怯而有大勇的人”我不知道陆文昔为什么会给萧定权这样的一个评价,哪里有大勇了?
守护身边的人?
是想说连身边的人都守不住又怎么守天下人是吗?
但守护的前提是自己有能力自保,之后有能力筹谋,才能护着身边人平安,但萧定权连自己地位都稳不住,自己都不能自保,就像第一季中皇帝对萧定权说的“你的一切都是朕给你的,朕一旦收回来你什么都没有!
”都不知道萧定权要是没主角光环能不能活到结尾
一切都始于猜忌,毁于猜忌。
如果不是当年箫睿鉴怀疑自己最爱的女人,他也不会失去他最爱的孩子。
他爱的人,因为无法接受他做出这样大逆不道的事情,而怨恨他,怪罪他,为了所谓的江山,竟不惜手刃手足。
他的不纯洁,不干净,让最爱他的女人失去活着的信仰。
她的爱人,应当是坚毅的,勇敢的,正直的,干净的,纯良的,像萧定权一样,即使身负荆棘,依然一往无前,依然不忘初心。
萧定权,陆文昔。
感谢罗晋李一桐演活了这两个角色。
两位演员在创作过程中非常用心细致,所有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抬眼,每一滴泪,都满含他们对角色的充分理解以及完整表达。
当萧定权再次肯定,她,就是陆文昔的时候,他满心满眼的欢喜,又满心满眼的心疼。
他仔细地,一点一点的,看着她,想看清楚一点,再清楚一点,仿佛一眼没看住,她就又会从他眼前离开。
她说她怨恨的一直都是自己,因为自己对殿下的贪恋,害死了父兄,更害死了恩师,但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躲过这一劫,也还会有下一次的诬陷,再一次的迫害。
其实文昔更加怨恨自己的,是以为自己的贪恋的那个善良纯洁坚毅勇敢的人,退缩了,懦弱了,不能在她需要时给予庇护。
他让她失望了,一次又一次,猜忌,试探,他的谋划里,竟是用她冒险,拿她博弈。
她害怕自己爱的人会迷失本心,于是在浴池告诫他,用自己的生命将他从深渊的悬崖边拉回来。
她爱透了这个男人,她还是贪恋这个男人,她希望他的心里,依然是净土。
这才是这部剧想表达的大爱啊,这是一部用心至极的作品啊。
已经很久没有作品让我这样感同身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镜头,每一句台词,都有所指,都得到了呼应。
比如屏风,比如浴池边文昔再次挽起自己的袖子,比如大家公认的相认现场,大相国寺;比如她是我的人这句始终贯穿在他们之间的台词;比如定权首次向父亲隔门剖白以及最后一个父亲对儿子的表白。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前后呼应,都在讲述一个因果。
最后别云间用许昌平来做旁白,也是很好的设计,许昌平作为曾经最心黑的人,抱着毁掉一切的信念活下来的人,也为太子的正义而感,放下心里的怨恨,可见萧定权,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
他聪明果敢,是为江山,为社稷,为黎明百姓,为天下苍生。
我必须在这里再夸一下罗晋,他确实哭的很多,但萧定权实际上就是一个柔软的人。
他所受恩师的教导,是兄友弟恭,是母慈子孝,是太平盛世,是安居乐业。
他不爱争斗,即使他幼年丧母,饱受父亲冷落,他还是乐观以对,他还是抱着希望,他和父亲,可以不止是君臣,而是真正的父子。
所以他每当看到自己的兄弟为了陷害自己而做出那些不堪的事情,他才更加心痛。
卢世瑜教成了这个孩子,他将国之储君,教导成了一个堪负天下之重任的君王。
一个与他父亲一样睿智沉着却心怀善意的君。
但这条道路太坎坷了,荆棘满布,险象环生,其实,太子最终选择的死亡,是对这天下太平的成全。
他明白,一切始于他父亲的猜疑,只有他消失,才是真正的结束。
他疲了,累了,他不再抱有期望了,他以为,他永远换不来父亲的真心,他没有想到,他的父亲其实已经放下了一切。
是箫睿鉴晚了一步,他以为他的孩子还会像从前的每一次一样,饱含期望与纯真地看向他,叫他爹爹。
此时的帝王,却在他最爱的儿子的血泊中,体会到什么叫孤独。
而那颗即使头破血流也将心怀天下的星星,终是陨落了。
他得到了他要的昌平盛世,却再也换不来天伦之乐。
一切都是箫睿鉴的心魔,他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无法接受自己为权,对手足兄弟兵刃相向,更无法接受自己最爱的女人,也为此要离自己而去。
所以他宠爱另一个女人,宠爱他与另一个女人的孩子,他想用她,换她吃醋嫉妒,换她回到自己身边,换他们二人回到从前。
可惜他一步错,步步错,他甚至找借口去怀疑,自己的女人和被他害死的哥哥有着见不得人的关系,于是他越走越远,他在这条路上不断告诉自己,自己没有做错,是他们有不可告人的事情,是他们对不起他,他是君,他不能承认自己错了。
他在看到渐渐长大萧定权越来越像自己的时候,更加慌乱,他害怕这个像极了自己的孩子,会做出和他当年一样的举动,他怕历史的重复,他怕权力的更迭,他更怕,输。
所以他一次一次试探这个孩子,终于在不断的怀疑中,确定了这是一个好孩子,这是一个不会像他一样大逆不道的孩子,这是他和他最爱的女人生的孩子,这个孩子有着一切的美好,他终于决定做一个父亲了,而定权却没能等到。
定权不知道的是,他的父亲在发现原来母亲是为了保护那个遗腹子的时候,放下了心防。
就算知道定权的谋划,他的手段,也决定相信他,因为他的母亲,是那样的善良 ,他想要相信,这个孩子,也是那样善良的。
但顾思林的死,让他的君王忧火再次燃烧了起来。
他必须留一个后手,因为这个孩子,失去了太多,他以为他会因此恨他,因此反他。
箫睿鉴,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儿子,直到定权的死亡,他才明白,家国天下,是这个孩子心中的大爱,萧定权,是为天下而作为,而非权。
所以啊,萧定权只能死,他认为这个满心忧虑满心猜疑的君王,再也不会相信自己了。
大概萧定权也不明白,父亲心里,也有那一块柔软的地方。
他们父子太像,却又太不了解对方,总是以己度人。
其实这个结局,不仅是萧定权的悲歌,也是箫睿鉴的悲剧,他最终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黄志忠老师太优秀了,实名夸赞,好演员对于好的作品真的是太重要了。
这部剧,太好了,好的让我不知道再怎么夸了。
导演所有的镜头,都是那么精妙。
文昔和定权的最后一面,最后定权背过身去,却没有松开文昔的手,他多舍不得她呀。
他可以赴死,却唯一不愿与她分离。
文昔一点一点将自己的手从他手中抽离,也是满满的不舍,她将再也不能触碰到这个男人了,这个她为之付出了一切的男人。
但她懂他,她也尊重他的选择,终有一天,她也将随他而去。
届时他们也会像初识时的双鹤一样,遨游山水之间,俯瞰这盛世。
这大概是爱情最勇敢的样子了。
非常喜欢主创所想要表达的大爱,用两代君王悲歌,换一首清平乐。
世间险恶,为追逐理想,切勿忘初心。
自已观点。
最近,二看,一看原真是洗漱时的背景。
一看时觉得是真无聊压抑,二看因为剧透了,也还行,关键画面是真美,确也有些文字功夫。
老的不爱看,只说年轻的这些:一些无能之人(萧定权),把所有因自已能力不足解决不了的难题都归为“道”,宣称这是自已主观选择了道,暗示自我选择的高尚性,虐已虐人,简单事情复杂化,结局难堪,让人噎得慌,哭笑不得,真白做了武德候这样枭雄的外甥;一些凉薄之人(萧定楷、陆文昔),有娘胎自带的才气,生性狡黠,爱扮纯臣,迷惑他人,自私至极,把所有问题都归为不得已,环境和人等等,自已被动的没有选择,变脸极快,实其心可诛,是类狠人;一些中庸之人(萧定棠),无道少术,养尊处优,没有深想过根源会是什么问题,只能被动接受命运的安排,爱凑个斗争的热闹,纯真的搞个阴谋,但可能结局也不一定就不佳,傻人有傻福吧。
而许昌平和顾逢恩真让人怜惜和感怀,能力抱负皆上品,长得也好,最重要的是在命运的重大愚弄下,仍然脚步铿锵,意志坚定,关键逻辑思考有闭环,行动异常清晰。
这让人看到人性的闪光点,选择高尚,这是真正的“道”,也是全剧真正含泪点。
在这样的推论下,人是现在的人都有原生原因的,都有可被理解的现实,一个少温暖或者过于丰足的童年;一个周遭感情对人的不合理分配,都有出处,都可被谅解,果然人一路过来都是一身伤,或重或轻。
但,全剧,无论如何,就是这么荒唐,我只喜欢萧定楷和他的人设,没有之一;喜欢他的纯情、他的阴暗,喜欢狠起来的那张娃娃脸,更喜欢咬牙切齿的那句:“这就是我的无间道”。
这或许就是真人性,复杂而无情,毫无理性所言。
不看别云间,不能深刻体会鹤唳华亭的立意。
看了别云间,意难平更甚,余味不绝……亲情的浓烈,爱情的拧巴“鹤唳华亭很聪明”,内核外,用剧情包裹着一层一层的亲情和爱情;而且这种情,由于人物身份的特殊,变的极致、浓烈。
极致到让人费解,浓烈到万箭穿心。
黄志忠在采访时也说“我儿子这么好,为什么要这么对他”。
萧定权最后的自杀,除了以死亡卫道,不受辱,全自己的精神洁癖之外,就没有一点是报复父亲,让他终生遗憾的意思?
就像是,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这种让人惊掉下巴的极致情节;或者,“牛虻”中亚瑟对生父“红衣大主教”蒙泰尼里恨之深里藏着,爱至深,甚至超过对女主角“琼玛”的爱情。
这些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我们容易对父母伦理,情感冲突,共情。
而且这种情感还高于生活,各种羁绊,复杂而难以纯粹。
所以,念念不忘。
常常的带入是,如果我是萧定权,如果我是皇帝,我该如何处理?
作者巧妙!
也请放过自己,因为大抵上,生活中的亲情,没有那么多的掣肘,那么多关乎利益,影响生死的抉择,没有那么多桎梏让你藏起你的真心。
感恩。
程序正义还是结果正义?
如果说,去掉层层精彩的表皮,还试图探究内核的话。
那么箫定权的终极纠结,就是“术”与“道“的问题。
如果,最终达到的正义,需要通过践踏正义来实现,那么你会用“术”去实现“道”么?
你实现的“道”,还是你最初的“道”么?
有一种解法是,有菩萨的心肠,也要有霹雳的手段。
但是事到临头中,是远没有那么简单的。
比如最后顾逢恩要杀李明安,箫定权以剑自刎相阻,这是让顾逢恩悬崖勒马的最后一个筹码。
此时,旁边的军士以手,血肉相拦。
此时的萧定权是应该挥剑去掉这个阻拦,还是就范?
这只是最简单的情景,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可能没有两全法,没有利益端水大师。
就像萧定权,也有使用诛心无间道,搬倒五皇子,虽然开始是别人替他的选择,但后续他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也像罗晋的另一部《归去来》,书澈从开始让箫清代驾背锅,到后来涉及到父亲的贪腐。
我们看到的是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会纠结会权衡,小怯而大勇的人。
这部剧至少还有一个现实意义。
无论何年何月,战争都是对人民的巨大伤害。
最近的《蓝色防线》活生生的让人看到炮弹无眼,受伤后疼了一天的维和战士,无力回天,真切,摧心肝。
但是,某一天为了根本的利益,以战止战又是另一种“术”,或者“道”?!
这是对深层价值观的叩问。
萧氏王朝,可能是南北朝时期,在那个时期,礼崩乐坏,弑君者,篡位者无数。
仁义道皆崩坏的时代,尊儒是高贵而困难的。
萧定权一生不被皇帝喜爱,失去母亲,失去妹妹,他孤单而敏感,渴望爱。
在老师卢尚书的教导下,二十岁,十五年修书道,也在修自己作为储君的儒道。
这就注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
在乱世,儒是坚持难,实施更难。
可他却秉承这一点,不让自己成为弑君者,篡位者而让生灵涂炭。
如此他从头到尾撕裂了自己。
而这,也造就了他表哥顾逢恩一生的悲剧。
顾逢恩,父亲掌兵权,哥哥也是将军,太子是表弟,皇帝是姑父。
他聪敏,活泼,理想为辅佐太子。
一心一意为能够成为圣主的太子,付出一切。
前期明媚阳光,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后期成长起来却令人悲痛。
他从小和太子青梅竹马一起长大。
他一生的梦想是辅佐殿下成为万世明君,成为叱咤朝堂的文臣。
他喜爱调香,考试可以得二甲第九,可见文采斐然。
然而命运多舛,朝堂一系列明争暗斗中,他被迫放弃梦想,哥哥死去,他用三年时间迅速成长为一名,有其父之风的河阳候。
他为了殿下,愿意血溅沙场,尊崇父亲意愿,辅佐殿下,即便成为令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他依旧去做了。
然而,从小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太子,坚持他的道,把顾逢恩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顾思林凯旋而归,却被皇帝暗杀,顾逢恩奋勇杀敌,对太子实施兵谏时,太子称其为乱臣贼子。
顾逢恩,用他的生命,用他的一切为萧定权捧上皇位,萧定权不但不接,还狠狠的践踏在脚下,诛他的心!
最后,顾逢恩流泪成冰,毅然决然的自刎于太子面前,成全他这个太子表弟的道。
少年时,你我是最亲的依靠,成长后,你我却成为彼此最大的痛苦,并且互相给对方来一刀,捅进心里。
顾逢恩即便觉得自己丹心错付,即便不理解太子,即便不明白为何太子不愿接受自己捧给他的皇位,可是可他依旧愿意选择自刎来成全他的表弟的道。
他的一生无法选择道路,可他却可以选择自己的命。
不得不说,那一出城墙自刎是别云间的高光,让人痛心疾首。
彼时还是25岁的郑业成接住了顾逢恩这个角色,演技收放自如。
在众多老戏骨之间,没有拖后腿,让一个前后反差如此之大的角色,立住了。
让观众因他笑而欢乐,因他哭而悲痛,因他死亡而愤愤不平。
悲剧,就是美好人物却因为命运,时代,人物自身思想局限性,最后只能惨淡下场,给人们留下无限唏嘘,感慨,无奈,最后共情而铭记于心。
这才是最完美的悲剧美。
别云间,十二集,终于补齐了之前的缺失,虽然像一位断肢再接的伤口,有疤痕,有裂缝,但却可以完整了。
而顾逢恩一生也完整了。
居然莫名激动,和看神探夏洛克续集一样。才打开看,无条件5星,时隔快一年才把阉割的放出来,为什么?分开播就可以过审了?我好恨!————看完了,TM这么精彩的剧情被剪,是何等痛心,应该还有被剪没放出来,卢尚书死的那里学生闹事还是没交代!一年过去了,这剧的拍摄,台词,演技,服装依旧是天花板级别的!
202009我的《华亭》全碎了。把文学的美碾碎成齑粉给我们看,说的就是它了。
太沉闷了
咋说 有点点让人感觉拗口 特别太子天天就是个别扭神
鹤唳华亭看过都半年了,又出来个别云间,都快忘记什么内容了。看完没有想看第二遍的冲动,而且剧情记忆点也不多。
可待的意思是,请你,等等我。缓了两年,终于看了结局。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第一集回忆剧情无可厚非,第二集应该直接结局,然后顾美人挺着大肚子,打扫大堂内案几的灰尘,之后默默的看墙上一幅画发呆,画上是一对仙鹤在宜昌三峡人家自由飞翔的山水美景。
老戏骨们演的好呀,和第一步一样的虐,每集虐,没劲
晴空一鹤排云上的理想,终究化为了鹤向孤山去未归的壮志难酬。小怯而大勇,密室之谋图明台之愿,总是爱不可得,循环难破。玉易碎,坠以求全;鹤难归,唳而殉道。
番外比正文好看系列。上一代的自私与猜忌,却给光明磊落敢爱敢恨的下一代带来了悲剧,萧定权送走顾逢恩,陆文昔送走萧定权,许昌平送走所有人,带着大家年轻一代的期盼欣赏河清海晏。下一代的晚辈,用生命来弥补规劝上一辈偏离的航向,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与道,但终究令人唏嘘又无奈,热血又荡气回肠。
老老实实叙述会死吗?
22年6月14-15日,虫尾续狗
这是什么东西呀
故事是好故事,节奏还是一样给你留足了时间回味,所幸的是,仅有12集的体量,不致正片那般拖沓。王翁路上告别的那段哭惨了,阿宝的爱哭真的是会传染的。
我总算明白为什么太子身边的亲近之人都死了 全凭他的软弱 苍茫大地 一个人 哪怕是一个君主 也只是一粒尘埃 怎么做 都无法万全 优柔寡断 常常只会害了更多人
人的改变都是要经历一些事情的。
有始有终 看个售后 依然一言难尽 但是画面好看的
萧定权是士人心目中理想的君主,正直清明甚至以身殉道,许昌平懂他,文昔也懂他,一个活着继续他的理想,一个化为白鹤生死相随……泪目,明明知道舅舅、承恩、文昔和萧定权都会离开,看到第12集还是忍不住暴哭,还好有阿琛,还好有许昌平,稍微被治愈一点点。看完这12集,鹤唳华亭所有的缺憾都被补足了,番外的部分升华了整部剧,在我心目中站到了和琅琊榜一样的高度。
你看,明明是可以在很短的剧集里讲清楚很精彩的事的,不明白正片为什么能这么拖沓他一直遵循着他的道,他依然是那个干净又纯粹的人可惜他又一次把她抛下了
1. 看了许多自称画面好看的电视剧,这部是最属实的之一。2. 以自刎来报复父亲可能是东方的“弑父”情节的形式,但这种表现形式在很多人看来可能不够“爽”,不过倒是完美呼应剧中的“道”。3. 结构也是精巧的,可以看到类似门外真心话门内无人听的呼应。 4. 不知道当时是不能过审/篇幅限制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结尾现在才放出,至少剧组的心血没有白费,还有很多像这样本可以很优秀但被剪成四不像的作品,希望也能以这种方式看到。5. 这个结局当时没有明确放出来也许是好事,现在的国产剧观众越来越不能接受不趋同的文艺作品,如果当时放出对于结局会有很多人质问为什么主角们会这样选择,从而冠上烂尾之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