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7-24浓重美帝色彩的历史片,历史的真相无从可知,但是结果算得上是皆大欢喜,对于赫鲁晓夫和JFK来说,谁打响第一枪估计都会遗憾一辈子。
历史中的JFK肯定是主角中的主角,但是电影里面的角色却是显而易见的配角。
为了配合更为大牌的凯文•科斯特纳 (Kevin Costner)的视角,JFK的演员戏份不多但是算是挺出色的。
JFK这种高富帅型的总统在老美的心目中地位崇高,他在最阴郁的冷战时代,没捅出大乱子,是因为这位仁兄的确本性纯良还是高级参谋们的确NB?
在面临一场战争的时候,有着最强大军事机器的美国总统也不免踌躇不决,天朝一直秉承的韬光养晦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個以古巴危機為背景、以真人真事改篇的故事。
將幾乎影響世界的13天濃縮為2小時。
雖然戲中不乏大美國主義,但確實被戲中營造出來的那種緊湊、繃緊、劍拔弩張的氣氛所吸引!
在那個緊急的情況下,總統要面對來自內外不同的龐大壓力,若然一已的信念不夠堅定,只要有一微小的錯誤,便可能鑄成大錯!
尤記得戰機被擊落的一幕,那一刻的呼吸的幾乎被止著了!
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導演幾乎沒有動用過一刀一槍就為我們製造了如此緊湊的氣氛了!
电影《惊爆十三天》将持续了13天的古巴导弹危机浓缩为两个小时,讲述了因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引起白宫危机,通过美国总统肯尼迪的沉着冷静应对,和苏联及白宫各方斗智斗勇,有效成功开展危机处置,从而避免了一场一触即发的全球核战争的故事,彰显信仰、正义、使命、信任、担当等理念。
古巴导弹危机的真正导火线其实就是猪猡湾事件。
猪猡湾事件是美国在古巴问题上实行的一个完全错误的政策方针,而此次苏联在古巴建立核武器基地也是因为他们怕再次上演“猪猡湾事件”而进行的后续措施。
所以在美俄冷战时期,如果他们这一次古巴导弹危及一旦没处理好,那么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核心人物有三个: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Kenneth O'Donnell(本片主角,凯文·科斯特纳饰演),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总统的弟弟)。
以前看肯尼迪的太多影片都是围绕着他的绯闻,刺杀和他的夫人,这一次影片从他处理美苏关系的态度和应对入手。
而凯文科斯特纳也是一个很有诚意的演员,最开始看到如此雷厉风行尽风头,虽然影片角度以他角度开战剧情,但同时反而是突出了肯尼迪总统的容忍,沉着冷静。
虽然军方人物普遍提出空袭和入侵,武力解决问题,然而作为总统的肯尼迪明白,在美苏冷战时期一旦动用武力,第三次世界大战在所难免,而美苏拥有的核武器足够终结人类的历史。
封锁古巴海域阻止苏联继续运送武器 ,后来又打电话给阿德雷让他在联合国会议上以强硬态度对待苏联等等。
肯尼迪总统的基本态度是以隔离和威慑来保持和平,然而有许多利益相关者需要被说服,这些打出去的电话实际都与说服有关。
电视公告实质是在稳定民心,使接下来的行动更易被认可和接受;告诉空军中校不能被击中,是避免给军方人士以古巴方面开火的口实作为美方开战的理由,另外总统也当面或回避或强硬地否定了他们关于侵略古巴的提议;对联合国会议效果的要求,则是在争取国际舆论的倾向。
確實被戲中營造出來的那種緊湊、繃緊、劍拔弩張的氣氛所吸引!
在那個緊急的情況下,總統要面對來自內外不同的龐大壓力,若然一已的信念不夠堅定,只要有一微小的錯誤,便可能鑄成大錯!
尤記得戰機被擊落的一幕,那一刻的呼吸的幾乎被止著了!
更令人驚嘆的地方是導演幾乎沒有動用過一刀一槍就為我們製造了如此緊湊的氣氛,宛如行走在钢丝上的艺术。
单纯电影角度来讲,这是一部节奏紧张,扣人心弦的好电影。
但从现实出发,美国可以在土耳其部署导弹,苏联为什么就不能在古巴部署。
你的侦察机肆意进犯他国领空,你的舰船随意在公海拦截他国船只,对于美国来说却显得理直气壮、理所应当,说到底这就是西方国家的行事逻辑—我强我有理!
什么以德报怨、以理服人、和平发展、大国风范,没有我的拳头好时使。
这些国家祖上都是海盗、罪犯出身,靠烧杀抢掠完成了原始积累,之后褪去强盗外衣,摇身一变成了“文明国家”,作出一副维护世界和平为己任的样子,带着白人优越感满世界嚷嚷人权之类的词汇。
作为他们的子孙自然继承了这种烧杀抢掠的强盗基因,在国际事务中但凡有不听话的国家或组织,在基因的强大作用下,马上便会撕下虚伪的面具,露出贪婪的强盗本性,美元就是我的长鞭,军事就是我的利剑,不满足我我就是要揍你!
结合当前形势,可以看出美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跟强盗讲道理是行不通的,暴力是他们唯一能听懂的语言。
所以,好好发展自己,实力才是硬道理,中国必胜!!!
美国和他的一切狗腿子必败!!!
翻译自 [Thirteen Days in 145 Minutes](http://prospect.org/article/thirteen-days-145-minutes)原作者 Ernest May**未**获得翻译许可---当我了解到 Thirteen Days 这部讲述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电影将主要通过由著名影星 Kevin Costner 扮演的肯尼迪特别助理 Kenneth O'Donnell 的视角来叙事的时候,我曾经心怀疑虑。
因为在 1997 年,我在维吉尼亚大学的 Philip Zelikow 的帮助下将肯尼迪总统秘密录制的录音带转录和编辑成文本形式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不管是在这些录音带里,还是在其他相关的文档中,又或者是在肯尼迪当时的其他智囊的回忆里,都没有证据证明 O'Donnell 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哪怕是起眼的角色。
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将我们的转录稿以 _The Kennedy Tapes: Inside the White House During the Cuban Missile Crisis_ 的名字出版成书之后,Beacon Communications 公司购买了该书的电影版权,并且电影的导演 Roger Donaldson 专程跑到剑桥来见了我们。
我们聊了很久,之后 Beacon 公司给我送来了一份由 David Self 写的电影剧本。
我担心我将在剧本中读到的是「Kenny O'Donnell 拯救了世界」。
然而事实并不是如同我想象的那样:剧本中 O'Donnell 只有一两次说了他本不应该说的话,或者做了他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O'Donnell 一向是约翰·肯尼迪和罗伯特·肯尼迪的好友,并且那些录音带的确证明了他参加了部分有关本次危机的会议。
在一次会议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随后被肯尼迪总统不断地重复提出:如果美国海军舰队在海上遇到了苏联的潜艇应该怎么办?
在另一次会议里,在与国防部长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的针锋相对中,O'Donnell 表现出了对李曼·雷姆尼泽将军的鄙夷。
在这里电影制片人做的更像是 Simon Schama 所著的 _Dead Certainties_ (一本将一桩十八世纪谋杀案的一系列历史史实串联起来并加以修饰而写成的小说) 那样的推想历史小说(speculative historical fiction),而不是 Edmund Morris 的 _Dutch_ (Morris 把自己作为一个虚构的角色插入到这本里根总统的传记中)那样的幻想历史小说。
但是,我们仍然要问,为什么要以 O'Donnell 的视角为主线呢?
当我思考制片人还可能有其他的什么方式来让大众能够成功地欣赏这部电影,而不是仅仅满足 PBS 纪录片那样的小众市场的时候,Henry James 提出的对所有事件保持单一视角的原则让我茅塞顿开。
然而采用肯尼迪总统的视角是很难的;而如果采用肯尼迪的任一个智囊──麦克纳马拉,国务卿迪安·腊斯克,国家安全顾问 McGeorge Bundy,白宫顾问泰德·索伦森,联合国大使阿德莱·史蒂文森,或者其他任何人──这部电影都很容易把约翰·肯尼迪描绘成「那个拯救世界的人」。
O'Donnell 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因为他恰恰是一个处在能够接触到足够多的信息,但又不是一个有自己的政策倾向的人,甚至并不是处理这类突发事件的专家;他更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用普通市民的思维方式去对整个危机的走向做出判断。
有两种欣赏这部电影的方式:一种是把它当作惊悚片,另一种是把它当作历史片。
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成功的惊悚片。
导演 Donaldson 和主演 Kevin Costner 在另一部惊悚片 No Way Out 里有较为成功的合作,而这部电影比起 No Way Out 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的电影原著合著者 Zelikow 的 13 岁大的女儿在和我们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自始自终都保持高度紧张,电影结束时大声对我们说:“我要读你们的书!
”难怪哈佛大学出版社会把我们的书背面换成 Thirteen Days 这部电影的海报。
电影的版权费是一次性付清的,我们并没有对票房提成,所以不管电影成功与否理论上来说我和出版社的收入将不受影响──除非电影促进了我的书的销量,而这正是为什么出版社想要更换书背的原因。
但是这部电影完整地记录了历史么?
我认为它没有达到十分严谨的程度。
这部电影未能精确展现许多历史细节和若干个重要因素。
在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实仅仅是尝试把十三天中发生的许多跌宕起伏的事件缩短到两个小时之内而做出的妥协而已。
然而在两个方面,这部电影严重扭曲了史实。
首先,除了罗伯特·肯尼迪之外,肯尼迪总统的其他顾问在电影中的形象塑造均不成功,并且也没能和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形象达成一致。
国家安全顾问 McGeorge Bundy 是最明显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他是一个不亚于肯尼迪总统的睿智的人,然而在电影里他却是一个胆小紧张的窝囊废。
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和肯尼迪的顾问迪安·艾奇逊只是通过他们的造型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印象。
其次,这部电影对军方人员的刻画有误导观众的嫌疑。
的确,当时总统和军方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压力,军方高层一致地强硬地认为应该轰炸且立即入侵古巴,并且他们尝试劝阻肯尼迪总统的推迟军事行动时间,采用封锁和使用秘密外交手段迫使苏联总书记赫鲁晓夫将导弹撤离古巴的计划。
但是电影中所描述的却是军方试图迫使肯尼迪总统无所选择只能接受他们的方案。
这不仅仅是对军方人士的不公,也是对美国军人的职业信仰的错误理解。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其他一些合理的疑问,比如没有任何一个场景是设置在哈瓦那或者莫斯科的。
电影里也没有尝试说明赫鲁晓夫决定偷偷将导弹运往古巴,以及最后选择撤出的具体原因。
除了 O'Donnell 在苏联大使馆里看到的受到惊吓的年轻苏联女共产党员之外,影片中出场的苏联人只有外交官和克格勃的与美方打交道的工作人员。
同样地,影片中正式出场的美国普通民众也仅有 O'Donnell 的妻儿,他们表现出来的焦虑不安将代表全体美国人对这次危机的整体感受。
我个人的判断是这些取舍未必是不恰当的:克里姆林宫的场景会让观众分心,并且会引出一些这部电影无法正面回答的问题。
但是其他人可能会认为这些缺失让这部电影缺乏真实感。
对我个人而言,这部电影对历史的不够忠实在它对这次导弹危机的三个核心要素的正确表现面前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第一要点是,这次危机是一次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一个关键时刻。
这部电影成功地向观众传达了这是人类离灭绝最近的时刻这样的信息,表达效果超过所有的相关纪录片和先前的相同题材电影。
它精确地重现了秘密录音带上的克制却十分激烈的辩论,并且穿插十分真实的古巴丛林中处于急促修建状态下的导弹基地及 U2 侦察机对它们的低空掠过,美军的轰炸机、航空母舰和准备发射的导弹。
知道这是真实历史事件的观众在离开电影院的时候将对冷战可能带来的后果有更加具体和深刻的体会。
其次,Thirteen Days 这部电影与其他历史资料相比更容易让我们理解肯尼迪总统在当时面临的困境。
美国人在书写历史的时候喜欢带着唯我主义色彩,仿佛所有的好和所有的坏都产自美国。
因此,许多历史著作甚至回忆录都认为危机始于美国政府对古巴卡斯特罗政权的敌意,或者源自于肯尼迪兄弟的铁腕强权,于是导出这次危机本可以很容易地通过对古巴的怀柔政策,或者软化肯尼迪政府的外交手段,或者接受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以作为北约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的导弹的制衡措施这样的方式来化解这样的错误结论。
这部电影真实地重现了录音带中所表明的事实:这次危机与古巴的关系其实不大,而与肯尼迪所接手的保护两百五十万西德人民的承诺更为密切相关。
肯尼迪没有理由相信 1961 年建立起来的柏林墙成功地消除了东面的共产党政权对把西德人民都投入他们已经人满为患的监狱的这一想法的热切渴望。
恰恰相反:柏林墙本身正是东德政权和他们背后的苏联政府已经逐渐失去耐心的众多证据之一。
赫鲁晓夫曾明确地警告过肯尼迪,他有意于 1962 年晚些时候解决柏林问题。
西德人民唯一的安全保障就是一旦苏联入侵,美国将使用核武器进行反击。
任何降低这一威慑可信度的事情都可能迫使美国总统放弃西德或者引发全球范围的核战争。
这就是为什么肯尼迪绝对不愿意在古巴导弹这件事情上做任何的让步。
这部电影非常精准地体现了这一点,而这是许多历史文献所未能做到的。
最后,这部电影成功地表明了美国总统需要拥有非常高的智商和在关键时刻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
多年以来,电影总是把总统和他的决策圈描绘成微不足道的角色,或者把白宫当成一个被邪恶和秘密组织包围的孱弱的机构。
Bruce Greenwood 在这部电影中对总统这个角色的诠释──不是一个卡美洛骑士,而是一个意识到自己的工作难度非常之大,并且他所说和所做的一切事情都可能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
Thirteen days 这部电影表明了由谁当总统是一件非常严肃和重要的事情。
这部电影不能代表完全真实的历史。
任何观看这部电影的人都不应该相信自己在银幕上看到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但是这部电影足够地贴近历史,因此如果它在票房和随后的影碟市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我绝对不会觉得不满,因为有了它,美国和全世界的年轻人将会知道,他们所看到的很可能是有史以来人类最接近灭亡的时刻。
古巴导弹危机的根源是,两个不同意识形态的大国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美国对卡斯特罗的频频无视,对古巴的肆意封锁,无情掠夺,逼迫卡斯特罗最终投向了苏联的怀抱。
作为老大哥的苏联,答应卡斯特罗在古巴驻扎导弹基地,作为保护和震慑。
美国迅速做出紧急响应,启动三级紧急状态。
在无声的对抗中,是美苏双方巨大的挑战,对于核武器毁灭性的杀伤力,政治,名誉,利益,争议都不断的为这场无声之战频频加码,以及无法预测对方意图的恐慌,让两位总统陷入了难解的困境。
何去何从?
智者的选择,命悬一线时苏联船长尚存的理智,两位领导人的高瞻远瞩,让这场有去无回的战争,最终偃旗息鼓。
核武器的发明是人类科技的极大进步。
广岛毁灭性的一击,让全世界见证了它可怕的威力。
核武器是冷战中最微妙的制衡,这个制衡来自恐惧,对它致命威力的恐惧和全人类的毁灭的恐惧。
这一定意义上保证了冷战仅仅是冷战,而没有发生人类的第三次世界大战。
最让人震惊的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着一个时刻,人类的生或者灭,仅仅决定在一个船长的一念之间。
核武器的发明,让人类在无尽争端中,总有一个终极的恐慌,这也一定意义上构建了和平。
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冷战大背景下美国肯尼迪政府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事件的始末,其主要由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而美国坚持要求撤除导弹而引起的,这算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期间比较激烈的一次对抗了,世界大战几乎一触即发,人类空前地接近被核弹毁灭的边缘,但最终以双方互相妥协而告终,影片将持续了13天的事件浓缩为两个多小时,营造出一种很成功的剑拔弩张的气氛,使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得到了诸多思考。
影片中,有不少军方高层将领执意主张进行空袭,发动战争以此来洗刷之前的耻辱,全然不顾大局,而肯尼迪总统能在顶着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沉着应对,思虑周全,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决定,什么时候采取海上封锁,什么时候该采取武力攻击,他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能尽量避免武装冲突就尽量避免,思虑周全,值得我们去学习。
一部很令人值得思考,汲取经验教训的影片,虽然不乏美国大国主义,英雄主义。
三个男主演技很不错,影片让人很快就能进入到它所营造的急凑氛围。
《惊爆13天》以白宫内和白宫外两个场景描述了美国伟大领袖肯尼迪如何与美国人民的老朋友、苏联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赫鲁晓夫斗智斗勇,以致最后导弹撤出了古巴,保卫了美利坚的国土安全。
但这部电影所描述的美国,不但充满着打脸,而且对比起我们,他们全体国民可谓是自惭形秽。
(一)比少年关心时政?
这点我国做得很好,试问现在哪个年轻人会不知道我们七大常委是谁?
我们的外交部部长、教育部部长是谁呢?
我们的政治课从初中开始学习,每个年轻人对时政都有自己独特的一套理解方式,如果没有,我们年轻人又怎会如此坚定不移地伸张我们所坚信的立场呢!
这点值得西部世界的许多教育家前来观摩学习。
(二)比出师有名?
如《惊爆13天》中所讲的,“老美在我们后院作怪,我们出兵有理,要赶在萨德反导弹系统部署完成之前,采取行动!
”然而,我国的情况可跟“老美”大不相同。
如影片中所讲,老美是闭门论国事——对内实行军事独裁;把古巴,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当作自家后院——对外实行军事扩张。
这不就是法西斯吗!!!
而我国作为一个人民民主专政为国体的民主国家,完完全全把对抗敌国军事活动的责任分担在每个爱国的群众身上,国家政府信任人民,敞开大门让老百姓共商国是,杜绝军事独裁,大家也自发履行义务,众志成城用笔杆子对抗枪杆子!
(三)比新闻自由?
肯尼迪打电话要助手科尼封锁消息无果,自己打去命令报社社长,要求封锁新闻。
标榜新闻自由的美利坚不过如此,总统和报社官商勾结,实行愚民政策,相比之下,我国信息流通,言论自由,例如《人民日报》、《环球日报》、《参考消息》等纸媒,都无需过问任何官僚,便可自行报道所有国内外新闻。
(四)比获取信息的速度?
美国需要通过驾驶飞机到古巴,低空拍摄苏联给古巴建设导弹基地的“证据”,到现在,美国还需要部署“萨德”,来视奸我国的一举一动。
而我们不用,我们不干这种偷鸡摸狗的事情,我们只要光明正大关注美国总统的“微博”就够了。
(五)比军方效率?
电影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科尼怒吼——我们连这么近的国防部都无法沟通,怎么跟远在东方的苏联沟通?
一个保家卫国的军事行动还要经过这般多方的激辩和周旋,如此一来国民的人身安全完全无法得到保障,相比之下,我国政府的最高领导人、执政党的最高领导人、解放军的最高领导人,都是同一个人,而执政党又代表了我们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的领导人,这样的决策方式,才可以高效地指挥军方,保卫国家的土地,保证人民的安全,维护社会的和谐。
疯狂立道德牌坊的美帝,在电影中对自己的种种过错一笔带过,从猪湾登陆到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威胁苏联安全的导弹,美国不断在他国发展新殖民主义,恶意强奸别国的民意。
相比之下,以人为本,以仁对人的我国,从来不会侵占别国的领土,我们的领土全都是自古以来、自古以来、自古以来(重要三遍)就有的领土,我们向来主张和平共处、求同存异,我们不需要文化输出,我们不需要向美国一样贱卖自己的影视作品,像我们高质量的作品电视剧如《孤芳不自赏》,电影如《何以笙箫默》,只为国民服务,不为洋人折腰。
——————————以此结束阴阳怪气的分析,正经一下。
和平很重要,生命很重要,按时吃饭很重要,早睡早起很重要。
角角是一个对时政毫不关心,对历史没有认知,对文化缺乏了解的普通学生,所以本人根本没有什么观点,感谢谷歌和百度让我查阅资料,封面来自搜狐新闻。
1. 美国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弹道导弹雷神和朱比特。
(30+15枚)2. 古巴导弹尚未部署完毕,美军已封锁古巴,进入警备状态(三级防御状态),更多的美军被移驻到佛罗里达州,约200艘舰船围绕古巴。
3. 美国此时已经拥有可以从水下发射的北极星导弹,这些核潜艇不易被发现和消灭,而苏联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对抗措施。
4. 中印开战。
(正值中苏关系紧张之时)我只想说,赫鲁晓夫同志也不容易!
这是第一次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用了4个半小时才看完。
首先我不否认,这部影片有着美化美国政府,输出美国文化、价值观,宣扬基督教的嫌疑。
但不可否认的是政治的复杂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背后的利益关系,职责,与局限性都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19年周年阅兵时看到一代代领导人的老去,这都是最好的证明。
人无完人,也没有完美的政府,因为政府也是人组成的,我们都有局限性。
而一切都有着风险和未知性。
最后的结局是和平达成协议,果然赢民心者赢天下。
肯尼迪是有头脑的,以国家元首命名的学院不多,肯尼迪政府学院,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啊,他肯定是有才之人。
而身边人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鲍比和肯尼。
妥协不是一个肮脏的词语,但也不可一味的妥协,该强硬时需要强硬。
不论是肯尼迪,鲍比,还是赫鲁晓夫,苏联大使,每个人都会紧张,每个人都有不自信的时候。
我们也是如此。
立场不同,所看问题的角度就会不同。
没有共赢时,只能各自保住自己。
人还是要善良,当看到安生少将牺牲,看到肯尼迪发电报给安生父母时,真的爆哭。
飞越他国领空是活该被击落,古巴是正当防卫,但从另一个角度,他并没有做错什么,没有生灵涂炭,而且十分善良,只是在为国效力罢了。
我们追求和平,追求的是有价值的和平,我们都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太阳每天升起都会带来某种启示☀
我们所有人都活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之上
总有那么些人热爱战争...差点世界历史就要变了...
太剧情太写实了
作为一部电影有点沉长无聊,对这件事情的描述都是美国做了什么balabala绝口不提在意大利土耳其先布置导弹的前提。美利坚主旋律里比较差的
其实都是魔鬼,却标榜自己是圣人
bobby好可爱~跑遍全城终于在香街的virgin megastore买到最后一张了..15欧..可以吃一顿佛大大了,,
震撼,一气呵成。肯尼迪与赫鲁晓夫之间的较量,也是美苏冷战的高潮,祈愿和平,不论是帝王将相还是老百姓都厉离不开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阳
2000年前的凯文科斯特纳是天才
通过细节,将当年古巴导弹危机事件时期美国政府的处理过程完整的表现了出来,虽然不乏有美化之处,但是却基本上渗透的依旧是美国式的价值观。当年高层在处理危机时的分歧也得以真实展现,整个人类确实也是处于一次危机边缘。但这种最终“双输”的局面还是在克制下得到解决。演员表现极为出彩……
本片最大的优点就是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古巴导弹危机,美国政府高层紧张的处理状态,让我们也感受到了世界第一大国也有他的忧愁和烦恼,哈哈,肯尼迪就像个受气小媳妇,国内国外都挤他……不过篇幅是好太长,虽然也有一波三折,但是高潮把握的节奏还是稍欠火候,如果对政治不感兴趣,难免会昏昏欲睡
美国视角下的古巴导弹危机,囚徒困境的经典案例:美苏双方无法正常沟通,各自理性选择是先发制人核爆对方,但不能根除对方核力量的情况下这种理性选择将导致集体非理性即全灭,而这是双方都无法接受的结果。所以肯尼迪选择对外恫吓赫鲁晓夫对内弹压鹰派势力,最终迫使赫鲁晓夫选择合作解除导弹危机。
分数:70 弹指一挥间,24年前的影片,还是胶片拍摄,久违的胶片画质。时长约两个半小时,有些冗长。故事背景美苏冷战时期…美国总统针对苏联帮助古巴布置导弹而采取的应对措施…没有反馈苏联方面视角,只有美国方面的“剃头挑子一头热” 但影片反讽现实,到处建设导弹基地的恰恰是美国。
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关键时刻,但电影来说个人无感
当一部演绎的纪录片还能看看,一星给凯文·科斯特纳,我喜欢的演员也没能拯救影片,看了导演这第3部影片后就此打上避坑标签。7.9/0.48万 【IMDb7.3/5.7万 预算8000万美元,美票房3459.2万美元,全球票房6657.98万美元】
几乎是古巴导弹危机的纪实电影。JFK是现代最受民主党推崇的榜样总统,这电影里立起了他的非凡气度。还有许多熟知的名字,以其名字为遏制规则的防长McNamara,传播学之父Lippman,Bobby更加不要说。老肯尼迪的财富和影响力超出了波士顿,他的九个孩子除了出意外的,各个都优秀,他曾经当过美驻英国大使,因为与纳粹有来往断了政治前途,于是决意在子女身上实现愿望。女儿之中有人嫁给王室近支的白金汉公爵,有人嫁给大州州长,儿子一个当了总统一个差点也要当总统。可惜得罪了太过强大的敌人,一家备受诅咒。用O’Conner的视角应该是为了显得有点亲切感,同时暗示了肯尼迪家的爱尔兰+天主教徒背景。JFK的声音真的好听,不过他怎么没戴婚戒呢?那年代好像也不流行小国旗胸针?最后,这电影应该和《奇爱博士》一起看
其实应该先看这部,再看《刺杀肯尼迪》假如片中刻画是真实的,假如每个总统都能以世界和平为己任,地球村那就真的是美好人间~~~?至少武装战争会减少90%...只可惜这不符合某些利益集团的钱袋子!所以他被刺杀—-然后是他的兄弟👬!多么自由民主平等的灯塔国!片子在2000年上映,之前也有过同题材的其他电影,好吧,也许这个题材能够上映,也算是一种民主?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姑娘,书写者都有自己的目的!片子很棒,尽管都是各类会议,胜在台词锋利、直戳人心,人物众多而不杂乱,几位军方将军咄咄逼人,根本不把总统放在眼里……也预示了不久后肯尼迪的悲剧!4星,荐...
无暴力的节奏感,很赞
美以一副拯救世界的姿态,也不想想自己在土耳其的导弹部署跟苏在古巴的部署是相同的意义。自己逼人家在你后院做动作。
可惜完全是美国视角,有双方视角的就更好了
处处洋溢的大美国主义色彩让人看得不太舒服,但本片可以作为了解古巴导弹危机背景的最好资料片。另外,我素来欣赏肯尼迪总统,本片对他的刻画也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