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惊悚片爱好者来说,国产惊悚片通常是口诛笔伐的对象。
血腥的镜头、混乱的剧情、低级的恐吓一般都是国产惊悚片的标签,国产惊悚片的魔咒有没有可能被打破?
有,答案就在定档于2010.2.14情人节的惊悚片《北平会馆》。
电影《北平会馆》以民国为时代背景,以京城四大凶宅之一的北平会馆为创作原型,通过神秘二胡声杀人的死亡传说给观众造成心理上的恐惧,将五个各具特色的人物置放于一个逼仄的空间中,让他们围绕死亡传说,相互博弈,相互出彩。
从英伦归国的高冷女法医、玩世不恭的惊悚小说作家、阴沉古怪的戏子、任性刁蛮的腹黑女、故作高深的神秘管家,因为各自原因来到北平会馆。
他们从最初的和谐相处,到最后的拔刀相向,伪善的人性、深不可测的计谋、处处的勾心斗角,爱恨交织的情欲,在这座民国老宅里酝酿、发酵,最终揭露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冷血真相。
《北平会馆》悬念设置精彩,节奏紧张,看似答案得到解决,但转眼却是山重水复,整部剧反转不断,高潮迭起,道具精良、服装考究,除了给观众带来心灵上的惊惧,也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2020.2.14 《北平会馆》 我们不见不散!
“贵族”代表着安静、慵懒、另类与玩世不恭。
“贵族”身上的习气经过世代累积,无论身处高位,还是处于囹圄,那种周身所散发出来的自信与排斥气息,无不令所有觊觎之人折服。
英式古堡、繁琐的礼仪、下午茶、赏花与骑马代表着英国贵族的生活方式。
明宣宗朱瞻基热衷马尾裙、狩猎、打马球、斗蟋蟀、静物描绘,这是中国贵族的生活方式。
无论是英伦贵族的生活,还是中式贵族的生活,既植根于传统,又着眼于现实的物境。
将于2020.8.21于全国公映的院线电影《北平会馆》就是这样一部充满贵族气息的民国惊悚题材电影。
《北平会馆》以京城四大凶宅之一的北平会馆为原型创作。
北平会馆曾经是京城最著名堂馆,这里达官显贵、各式名流穿梭其中。
无论是曾经的金玉满堂也好,还是现实的衰草枯场也罢,都见证了曾经的贵族气息。
除了场景外,《北平会馆》在人物设置上也体现了贵族气质。
影片《北平会馆》由五位人物组成,作家、名媛、法医、戏子、管家。
惊悚小说作家陆边成,世家子弟。
初来乍到的陆边成带有所有大户人家公子哥的特征,那就是玩世不恭,对周围人与事察觉不深,随心所欲,做事只从兴趣出发。
宋佩佩是本地名媛,富家女。
追求者络绎不绝,皆是达官显贵之子,宋佩佩因此苦恼不堪。
宋佩佩逃婚至北平会馆,正是因为此。
法医简宁是从欧洲留学归国,也是世家出身,带着一身西气与贵气。
简宁自信而强势,她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俯视北平会馆的迷离魍魉。
再来说说戏子李天沫。
李天沫是昔日北平知名男旦,穿梭于京城各式名流之间。
李天沫虽然是平民出身,但其长期浸淫于戏曲之中,对词曲、唱腔的钻研,身上也自然沾染了贵气。
最后再来说说管家王麻子。
王麻子也是平民出身,给原北平首富许中臣做管家。
虽然是平民出身,但王麻子长期在大户之家浸淫,接触的也是上流达官显贵,加上王麻子身上的侠肝义胆,他正直、高贵的形象就立起来了。
除了人设自带贵气外,片中惊悚元素的设置也充满华丽之感。
戏服、旗袍、绣花鞋、雕花的楠木家具、民国马褂、西服、人偶、二胡皆代表着上流社会,充满了上层之感。
最后,《北平会馆》台词精炼,人物对话精彩,角色文雅,表演内敛、自如。
无一处不显示出高端气息。
《北平会馆》究竟体现出什么样的贵族气息?
贵族气息对于一部影片有何增彩之处?
8月21日走进影院一探究竟吧。
文/满囤儿前几年囤儿住在北京的虎坊桥区域,经常坐车经过一个叫湖广会馆的地标。
当时觉得这个保留了古风的宅子,在现代高楼丛林中反而显得颇为洋气。
后来内地上映了一部叫《京城81号》的恐怖片,科普了一下老北京的四大凶宅。
囤儿才发现这个自己时不时去排队买炸糕的宅子,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凶宅之一的北平会馆。
既然朝内81号已经被搬上银幕,那比之更大更玄乎的北平会馆,自然也不会缺席。
目前定档8月21日全国上映的《北平会馆》,正是取材自这座老凶宅的诡异传说。
由于该片原本定档在2月,只是因为疫情才没能与大家见面,所以影院复工后,本片的运作方立即提枪上马,拉响了恐怖片的第一声二胡。
为啥要提“二胡”?
因为二胡在这部《北平会馆》的故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剧作功能。
二胡声是本片恐怖事件发生的触发机制。
只要二胡声响起,就一定有毙命、失踪、流血、魅影出没、人偶复活等诡异事件发生。
这就相当于一个恐怖预警,是电影内的“语言”。
也许,你刚刚被《鬓边不是海棠红》建立起来的对二胡的好感,会被本片瞬间击碎哦。
很多取材于真实凶宅的电影,都喜欢讲述这个宅子为什么变成凶宅的缘起故事。
也就是说,在影片开始的时候,这个宅子还是正常的、风光的。
主人公对宅子将来的黑化戏码也是毫无准备无法预料的。
《北平会馆》则另辟蹊径,并没有讲其“死亡之宅”称号的来源,而是讲述这个“死亡之宅”是如何运作滴。
这很像美国《林中小屋》、韩国《昆池岩》那样的作死型凶宅探险片。
影片开始的时候,北平会馆就已经因为诡异的群体死亡事件而变得生人莫近。
可是却有四个年轻人主动前来。
这四个主人公也不像大多数恐怖片那样是同学or好友。
他们互相之间并不熟识,显得更加各怀鬼胎。
正因如此他们每个人的属性,都会引起观众的琢磨,比如其中一个是恐怖作家,观众立刻会想到戏中戏的玩法;又比如其中还有一个是海归女法医,观众也立刻会想到秦明里的诸多套路;还比如其中有一个是过气名旦,唱段虽美但配合宅中的阴森氛围,可就不那么让人巴适了。
这种主人公组合,带来了恐怖事件发生原理上更多的可能性。
既然都是带着目的来凶宅的,那就没有谁是善茬。
人物属性就是人物的武器,不仅用于被动自保,偶尔也会用来主动进攻。
在这样的情况下,影片又拿出了一个“死亡名册”道具。
原来之前群体死亡的亡者姓名都“榜上有名”。
二胡是预警的话,名册就是个系统。
只有凶宅的运作有系统可寻,主角们才有机会顺藤摸瓜嘛。
正所谓不入凶宅难觅真相,影院复工后的第一声恐怖尖叫,要不要来一起听听?
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所谓"凶宅"传说,旧时北平更是如此,看似繁华热闹的表现下,,三教九流参差交错,总能发生一些离奇的事件,也在所难免,最被津津乐道的,当是四大"凶宅"故事了。
提起北京的凶宅,大家反应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京城81号",本地人的叫法是"朝外81号",战台烽数次路过,这是一栋造型精致的小别墅,但有关这栋楼的"闹鬼"传说却早有澄清,皆是误传,这栋楼也在荒废许久之后重新装修,出租于寻常单位作为办公用。
而在传说中的"北京四大凶宅"中最大的北平会馆,也就是位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至今则依然神秘。
电影《北平会馆》所讲述的,便是这座北平会馆所发生的故事。
北平会馆,是一个建筑群,总面积有四千多平,其中亭台楼阁、假山花园样样齐全,更有在如今北京数一数二的旧式大戏楼,至今仍在排练和演出。
根据影片的讲述,这里有一本神秘的花名册,如果名字一旦入"榜",便会在劫难逃。
于是,四位来自四面八方,抱着不同目的男男女女们,在北平会馆偶遇,开启了一场生死莫测的凶宅大冒险。
北平会馆如今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的戏曲主题,在《北平会馆》这部影片中,也设定了具有强符号性的戏曲元素——二胡,神秘的二胡声或隐隐约约,或突然炸起,二胡响时,必有诡异,看过了这部影片才发现,原来,哀怨凄美的传统乐器,在特殊的情境下,又能被赋予多少的惊心动魄。
不过这也正是中国恐怖片的出路与方向,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可用的元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
北平会馆能发生各种诡异事件并不奇怪,彼时的民众科学知识匮乏,对于任何自己不解的现象都归位给鬼神,而北平会馆所在地,又是一片乱坟岗,白天阴气森森,晚上鬼火荧荧,没有点胆量,还真不敢往里闯,所以在影片中"探秘"的几位阴差阳错的搭档,也很特别,有留学法国的法医简宁,有寻找创作灵感的小说家陆边城,有为了逃婚而躲进会馆的宋佩佩,以及隐居会馆神出鬼没的伶人李天沫,于是一场足够惊吓的"死神来了"大戏瞬间开启。
作为建筑物的北平会馆,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在故事开启的一刻,就张开了血盆大口,将外来者一个个的尽数纳入,再任他们在迷宫般的会馆中你追我逃、你东我西、你死我活。
整部影片的"致命"之处在于,时时刻刻萦绕身边的悬疑感,以及猝不及防的窒息感,紧张一刻,真得是大气都不敢出的压抑与惊悚,影片有着很好的沉浸式体验,能尽可能的将观众带入其中,宛若经历一场穿越了时空来到旧时北平的密室游戏。
不过归根结底,凶宅再凶,也斗不过更险恶的人心,在《北平会馆》中,北平会馆更主要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故事发生的载体而存在,游离于其中的人们,才是这场大戏的主角,特别是,在会馆的神秘角落,消失多年的死亡笔记,随着死去十年的王麻子魂魄归来而再次浮现,更加剧了那种身上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的"炸毛感"。
这看似是人与凶宅斗,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杀伐,会馆似乎成了一个孤岛,将所有人都困在了其中,逼得他们一个个本相毕露,也陆续遭遇厄运,最后是否都能逃出生天?
还是要在会馆经历一场场生离死别?
就要等到8月21日影片公映后,才知道真相了。
近日,民国题材惊悚电影《北平会馆》定档2020.2.14情人节。
情人节上映的通常是浪漫、温馨电影,而惊悚片的上映,反映了出品方和宣发方的大胆和野心。
这是影片《北平会馆》的第一个反套路。
由于主题方面的限制,国产恐怖片一般以吃药、做梦、精神病、昏厥来圆场,显得生硬、牵强而好笑。
《北平会馆》在这方面有独到性,所有情节都流畅、合情合理,绝没有任何粗暴、不合逻辑的情况。
情节上的独树一帜是《北平会馆》的第二个反套路。
区别于主流惊悚片用女鬼、僵尸、怪兽、血淋淋的脸吓人,《北平会馆》没有这些突兀的情节,而是靠剧情的推进,让观众自发产生惊悚感。
《北平会馆》的第四个反套路就是剧情的不断反转。
一般的恐怖片设置一个谜题,然后去追踪这个谜题,过程平铺直叙,只要最好答疑就行了。
但《北平会馆》在追踪谜题过程中,波折不断,一环套一环,令观众犹如过山车般。
除此之外,《北平会馆》并不像其他恐怖片那样,故事单薄。
《北平会馆》定位于北洋时期,有一定的历史背景。
《北平会馆》出场的人物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跟那个时代也有联系。
例如,北平商会会长、北平城内的知名男旦、作家,北平警长,归国的女法医、小有名气的富家女,真实场景和这些人物交织在一起,给观众展现出一副历史脉络。
所以,《北平会馆》作为一部恐怖片,给人以厚重的历史感。
《北平会馆》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的意义空白与不确定性。
从来都是没逻辑(或至少是看不出逻辑的东西)才最恐怖,而《北平会馆》恰恰在一个成逻辑的体系上加上许多没逻辑的细节,它们与主体的关系若即若离,背后的意味则令人不寒而栗,从而成就一个意蕴丰富且耐人寻味的文本——于是几十年来的人们总结出了种种解读:会馆是男权社会的缩影、预示着梦的破裂、事件其实是在影射蔡徐坤高超的篮球技巧……这些说法均非常有道理,不过未免过于宏观了,如果编剧从一开始就想这么多,后续工作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窃以为,解读它的关键还是在于牢牢抓住影片中真正成逻辑的故事、即蔡徐坤由慈父演变为狂魔的悲剧,其余元素皆是以它为基础的,编剧所做的更多是把握住了作家梦碎、种族屠杀、男权倒塌几大事件之间的共性:无意义的骄傲。
诚然,《北平会馆》的母题根植于在民权(篮球)和女权(蔡徐坤)运动下摇摇欲坠的微博女拳师(这个主题在当时许多恐怖片中都有所体现,《北平会馆》与斯蒂芬金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带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宅男与丧男文学;如果说影片就这一层面的发掘还不够震撼的话,那么原著中那连篇累牍的心理描写,道尽了酒后幻觉的狰狞与灵感枯竭的颓唐,满纸悲凉令人不忍回望。
蔡徐坤的悲剧从影片开始处就已经注定了,因为他是一个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鸿沟间痛苦挣扎的失败者。
是人就做梦,偏偏他的梦是最二逼的那种,比整天幻想往夜店里一站就被大老板包养还要二逼上很多——他想成为一个作家,并身体力行地在这条路上跋涉了许多年,终于到了这个拖家带口却两袖清风的地步。
因此《北平会馆》的真正恐怖之处,在于你7岁听见名号,14岁看个热闹,21岁勉强读出门道,28岁你逐步朝其中靠近,待到35岁,你恐怕已经置身于漩涡中心——篮球的挣扎就是你的挣扎,人人都处在一样的悲剧里,毕竟一个出身平凡的人所能拥有的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是很少的,充其量是十几岁到二十岁这几年而已,若浪费掉了,就再也无法回头。
很快你就要去低三下四地装孙子,花很多时间养孩子,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把曾经迷恋过的一切都忘记,斗志一丧千里,光阴白驹过隙,写字时手会抖个不停,看过的书立刻抛到脑后,最后意识到自己的理想都被别人实现了,满怀郁郁地落进棺材里。
为了做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你不得不把你一多半的生命分给你的孩子,不巧在他学会承担责任之前,他会固执地恨你十年,认为你没有担当、勇气和能力,像你当初一样,沉浸在“残酷青春”的幻觉里。
其实什么不比青春残酷呢?
幼年的残酷无法表述,老年的残酷没有尽头,中年的残酷是一片荒芜的黑洞,谁人都挣脱不出。
生命是一条不归路,越往前走越凄凉,终点是死亡。
你是流连于那座幻境重重的宾馆、让自己被钉死在永恒的痛苦轮回上呢,还是去珍重那些真正关心你、支持你、喜欢你的人,然后抛开那些无意义的骄傲,勇敢地走下山去呢?
从道理上,我们都知道后者是对的;可在现实中,却总是选了前者,因为逃避来得更容易。
蔡徐坤最终成功走下了山重获新生,可是还有更多或许比他更有才华的人还攀爬在通往山顶的道路上。
(等电影上映后发布)
作者:战台烽 似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所谓"凶宅"传说,旧时北平更是如此,看似繁华热闹的表象下,三教九流参差交错,经常发生一些离奇的事件也在所难免,最被津津乐道的,当属四大"凶宅"故事了。
提起北京的凶宅,大家反应的第一印象可能是"京城81号",本地人的叫法是"朝外81号",战台烽数次路过,这是一栋造型精致的小别墅,但有关这栋楼的"闹鬼"传说却早有澄清,皆是误传,这栋楼近年也在在荒废许久之后重新装修,出租于寻常单位作为办公用。
而在传说中的"北京四大凶宅"中最大的北平会馆,也就是位于虎坊桥的湖广会馆,至今则依然神秘。
电影《北平会馆》所讲述的,便是这座北平会馆所发生的故事。
北平会馆,是一个建筑群,总面积有四千多平,其中亭台楼阁、假山花园样样齐全,更有在如今北京数一数二的旧式大戏楼,至今仍在排练和演出。
根据影片的讲述,这里有一本神秘的花名册,如果名字一旦入"榜",便会在劫难逃。
于是,四位来自四面八方,抱着不同目的男男女女们,在北平会馆偶遇,开启了一场生死莫测的凶宅大冒险。
北平会馆如今给人印象深刻的,便是它的戏曲主题,在《北平会馆》这部影片中,也设定了具有强符号性的戏曲元素——二胡,神秘的二胡声或隐隐约约,或突然炸起,二胡响时,必有诡异,看过了这部影片才发现,原来,哀怨凄美的传统乐器,在特殊的情境下,又能被赋予多少的惊心动魄。
不过这也正是中国恐怖片的出路与方向,如何在传统文化中,挖掘可用的元素,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技术。
北平会馆能发生各种诡异事件并不奇怪,彼时的民众科学知识匮乏,对于任何自己不解的现象都归位给鬼神,而北平会馆所在地,又是一片乱坟岗,白天阴气森森,晚上鬼火莹莹,没有点胆量,还真不敢往里闯,所以在影片中"探秘"的几位阴差阳错的搭档,也很特别,有留学法国的法医简宁,有寻找创作灵感的小说家陆边城,有为了逃婚而躲进会馆的宋佩佩,以及隐居会馆神出鬼没的伶人李天沫,于是一场足够惊吓的"死神来了"大戏瞬间开启。
作为建筑物的北平会馆,似乎被赋予了生命,在故事开启的一刻,就张开了血盆大口,将外来者一个个的尽数纳入,再任他们在迷宫般的会馆中你追我逃、你东我西、你死我活。
整部影片的"致命"之处在于,时时刻刻萦绕身边的悬疑感,以及猝不及防的窒息感,紧张一刻,真的是大气都不敢出的压抑与惊悚,影片有着很好的沉浸式体验,能尽可能的将观众带入其中,宛若经历一场穿越了时空来到旧时北平的密室游戏。
不过归根结底,凶宅再凶,也斗不过更险恶的人心,在《北平会馆》中,北平会馆更主要的作用,是作为一个故事发生的载体而存在,游离于其中的人们,才是这场大戏的主角,特别是,在会馆的神秘角落,消失多年的死亡笔记,随着死去十年的王麻子魂魄归来而再次浮现,更加剧了那种身上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的"炸毛感"。
这看似是人与凶宅斗,归根结底,还是人与人之间的杀伐,会馆似乎成了一个孤岛,将所有人都困在了其中,逼得他们一个个本相毕露,也陆续遭遇厄运,最后是否都能逃出生天?
还是要在会馆经历一场场生离死别?
就要等到8月21日影片公映后,才知道真相了。
夏日炎炎,复工之后的电影院也是如这盛夏的季节一样,越来越火热,不少观众也选择去冷气全开的电影院看电影,乃是日常消遣。
而在同期,在琳琅满目的各色大片中,有一部电影显得格外突出,就是这部《北平会馆》,不是应景,而是避暑,从内到外的那种凉飕飕。
京城四大凶宅之一的北平会馆内,邪灵魅影飘忽不定,诡秘的二胡声一响,必有人魂飞魄散,尖叫毙命!
连环死亡名册引发阵阵恐慌,每位在会馆横死的人,都将被记录在册。
电影的故事简介颇具特色。
民国鬼故事,死亡通知单,这些都是大众茶余饭后比较喜闻乐见的故事,将二者结合起来,想不让人关注都难。
因为死亡名册的设定,是建立当代都市传说之下的,类似于《死亡笔记》,写谁谁死的那种。
而民国鬼故事则是厚重的时代感和传奇特色为噱头,二者有着一定的差异化。
不过这部《北平会馆》将这二者进行了一次结合,在曲折的故事中,为观众揭开一段尘封的孽缘。
电影的故事背景发生在民国,虽然该片成本不大,但古朴的氛围完成度不错,以名为“北平会馆”的深宅大院为主要场景,小到细节和道具方面都有板有眼,古色古香的环境和,也证明了该剧在有限的成本中精益求精的态度。
因“二胡声响,必有人丧命”的死亡传说“闻名”于世的北平会馆中的怪事连连,令人谈之色变。
四个年轻人却不约而同的汇聚在这里,他们有的是为了拒绝家里包办婚姻,从而逃婚躲避至此,有的则是刚刚留洋归来,相信科学不屑如此牛鬼蛇神,有的则是为了单纯的好奇而来。
四位心事重重、且怀着不同目的而来的年轻人,又在古宅会馆中邂逅了神秘的看门老人,于是他们不约而同探秘凶宅预解除传言却深陷死亡迷宫。
大概是是小编涉猎过很多恐怖电影的原因,整体看下来,电影的惊悚桥段做的中规中矩,但取而代之的则是故事的完整性和悬疑的铺设,电影虽然制作成本不大,但对于悬念气氛的铺设还是有着代入感。
深宅大院到了夜晚就变成了宁谧的鬼屋,红色的灯笼,黑色的花园,印在墙上斑驳的影子,气氛渲染极佳。
而夜深人静之时,突然响起的二胡声,在诡异的青色与红色光影映衬下,神秘鬼影张狂的身形,夺命二胡声奏响一曲死亡乐章,那效果格外酸爽,炎炎夏日,切身体会到汗毛倒立,从内到外那顶透的冰冷,犹如怀里抱着冰。
受诅咒的会馆,光怪陆离的超自然现象死亡、令人凄神寒骨的人偶,让整个会馆氤氲着死亡气息。
在此基础上各自鲜明的角色也完成了基本人设塑造。
深宅中的鬼影忽隐忽现,但留下了相关线索,女主角作为一名留洋归来的女法医,整天与尸体打交道,根本不信鬼神,这位阿庆嫂版的角色,与周围其余角色的疑神疑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男主角同样也是一位誓要打破封建迷信的男儿。
本片的男女主角,到了后期秒变神探,但实际人设实际上是囧探二人组的设置,两位角色性格一开一合,互为补充,可以调节气氛。
而且作为外来人士,进入整座别墅区之后打破了原有的既定平衡,能够对本片薄弱环节进行补充。
想必本片的导演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在阴森、紧张的气氛中,还加入了搞笑元素,并且与剧情结合的很紧凑,没有突兀之嫌,这一点在同类电影中比较难得。
同时,编导的误导性也很强,当观众对灵异事件的起因早有准备时,电影的故事走向,为本片提供了多种可能,会馆中各怀鬼胎的其他角色,包括因为窥探深宅的保安队长,有着受迫害妄想症的看门老人等等,然而海阔天空的地方还在后面。
不翼而飞的尸体、死而复生的角色,究竟是人是鬼?
结尾的大反转是一个小的惊喜,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前期的铺垫没有白做,电影的整个故事好比一个人走在一条康庄大道,却突然此路不通,调转回头,才是海阔天空。
一个由“冤魂索命”引发的离奇事件,从“见鬼”拓展的几十年的往事,首先电影有着可以自圆其说的故事,其次片子的悬疑色彩做得很足。
电影的前20分钟让人以为这又是一部装神弄鬼的片子,但当你这一段内容后,就会发现越往后越有看点,说白了就是“有戏”。
《北平会馆》作为一部中小成本作品,在惊悚悬疑电影中虽不算太突出,但起码比较用心,没什么bug和雷点,比起国产同类很多粗制滥造的电影要好很多,最起码是在用心做一部电影,也没有什么野心,也许不会太突出,但还会感受到其中的诚意,最起码电影的画面层次感和色调很强。
而且,本片的故事模式,也给如今华语悬疑惊悚类电影发展的一个方向,毕竟没有装神弄鬼,也没有精神分裂,而是以灵异传说为噱头,以悬疑惊悚为底色,在有限度的一惊一乍中,突出氤氲的气氛,最终完成一个可以自圆其说的阴谋故事。
惊悚片的精髓是对氛围的烘托,是一次又一次对于恐怖的暗示和明示。
这部电影从开场到结束,通篇使用了耳膜轰炸,突然的音效声,而主题【二胡一响,异象迭生】,更是想要用声音来营造恐怖,可能编剧的主旨不在于恐怖,而在于想刻画人和人之间的勾心斗角。
但是在演员的尴尬演技还有台词功底下,我出了影院就忘记了女一号的名字叫什么,更别说对内容啊细节有什么太深的印象。
而且电影过程中,完全是现场收音效果,我能听到的声音总感觉就是摄像头所在的位置能听到的所有声音。
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不知道叫王妈还是李妈,发现自己放好的凉粉不见的时候,走到厅前是背靠着走过来的,总感觉为了多出一点镜头大家都在很努力的样子。
就这样吧。
在学校看的,班里的人选的,就这品味也是绝了,什么电影烂看什么,全是穿帮镜头,一部恐怖片让我活生生的看成喜剧片了,一开头还来了一句国粹版的鸡你太美,看的时候我同桌一直问我这个故事讲的那个时代的,他不说我还真不那么在意,他这么一说我一下更蒙了,说是民国吧衣服穿的都那么新,说是现代吧更无语,拍摄的时候不知道尬到什么程度演员都笑场了,主演还都是配音,真的是恐怖片中的喜剧
我是傻逼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2i4y1j7Xy
这个好恐怖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我看到了的是国产可怕片的崛起,谢谢你回归院线,牺牲自己的票房救众生。就,特别好。
好看
挺好看的
还是能看下去的
没有更差得一部电影了 简直就是智障 花了二十几块钱除了影院那个椅子非常舒服 电影简直亏先人了 去死吧 这种电影真是侮辱真个电影行业 竟然还排挡 电影院也是傻逼
电影《北平会馆》以京城四大凶宅北平会馆里流传的死亡传说为卖点。相传北平会馆内只要有二胡声响起,就要死人,而且所有在馆内横死之人,都记录在《死亡名册》之上。
有点恐怖的搞笑片 看完我明白国产电影进步的空间很大
?
我从未看过如此恐怖之片,吓死我了😱
一个人看有点怕,人太胆小
史诗巨作!
滤镜还行
中国恐怖片搞笑界的扛把子
国产恐怖片是真的不吓人
还好,封面好看!
就这 在腾讯还有7.7分 还是高分推荐??
说实话给我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