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评论影片一气呵成,细微处有条不紊,狂热处令人感觉汗流浃背,自始至终摄人心魄,年度最引人入胜的电影之一。
——The Playlist 一部悲惨又鼓舞人心的必看影片。
——《费城问询家报》 格林格拉斯标志性的运镜风格固然炫目,但真正使本片令人难以忘怀的还是汤姆·汉克斯的出色表演。
——《芝加哥太阳报》 汉克斯深入角色内心,对躲过死亡后的演绎,其水准之高是我以前从没见到过的,令人敬畏。
——《坦普湾时报》幕后制作 影片改编自亲历事件者理查德·菲利普斯撰写的纪实文学《一个船长的使命:索马里海盗、美国海军陆战队以及危险航行》,由《社交网战》的制片人斯科特·鲁丁及凯文·史派西担纲制作,曾为《国家要案》、《空中危机》、《饥饿游戏》等片执笔的编剧比利·雷操刀剧本。
Q:被袭击时船是要去哪里的?
A:通过探究菲利普船长的真实故事,我们得知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货柜船是2009年4月8日在由阿曼的 Salalah到肯尼亚的Mombasa的途中受到索马里海盗的袭击的。
Q:当海盗袭击时,菲利普船长正在安全演练吗?
A:不完全是。
那不是一个安全演练,而是一个消防演练。
当得知海盗们正在乘小船接近时,菲利普船长下令,无论如何年度消防演练必须完成。
菲利普船长说:“他们(小船)当时还在7英里外,我们无能为力, 我们不知道确切的情况。
”一些船员不同意他的说法,他们认为当时海盗已经离船不到7英里,船员应该要 到他们的pirate stations(不知道怎样翻译,猜测应该是防海盗的岗位之类的)。
Q:菲利普船长真的假装联系海军吓退海盗吗?
A:是的。
当观察到海盗船朝他的方向来时,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用他的无线电假装联系美国海军。
他伪装他的声音假扮海军的应答,希望海盗会偷听他们的对话,并相信救援正在赶来。
这成功地吓退了海盗母船和两艘伴随的快艇(在电影里少了一艘快艇),剩下一艘海盗快艇追击阿拉巴马号。
Q:多少名索马里海盗参与了劫持?
A:当对照菲利普船长的真实故事与电影时,证实实际与电影一样,有4名索马里海盗参与了这次劫持。
Q:他们真的用消防喉驱赶海盗吗?
A:是的。
就像电影里一样,马士基阿拉巴马号的船员们开启的船上的消防喉。
菲利普船长对海盗发射信号弹,船不断转向让它来回晃动。
然而,海盗们最终依然设法挂上了一个梯子,登船并控制了舰桥。
Q:菲利普船长在海盗登船前锁住了舰桥吗?
A:不是。
电影开始时,菲利普船长一丝不苟地遵循安全协议,告诉他的船员,“让我们加强安全!
我要求所有东西都关闭、锁上,甚至在港口。
”然而,据轮机长Mike Perry说,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甚至在得知海盗登船后都没有锁上舰桥。
“即使在那个时刻,他也没有锁上它们,”Perry说。
当菲利普和其他3个船员留在枪口下时,大部分的船员逃到了甲板下面,将自己锁在机房,在华氏130度的高温中待了超过12个小时。
Q:菲利普船长真的尝试告诉海盗船坏了吗?
A:在电影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角色尝试告诉海盗,他们将船开的太猛使船坏了。
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的故事表明,真实的船长为了拖慢海盗的进度,确实尝试假装船坏了。
另外,他还尝试假装不明白他们的意思。
Q:他们真的从船的保险柜里拿30,000美元给海盗吗?
A:是的。
就像电影里一样,菲利普船长和几个船员确实尝试从保险柜里拿30,000美元给海盗,但他们想要更多。
海盗们依然拿了钱,并且将钱带上了救生船。
然而,当海军射死了3个海盗并登上救生船解救菲利普船长时,他们没有找到那30,000美元的痕迹。
那些钱一直都没有找回来。
Q:船员们真的扔下碎玻璃作为陷阱设计其中一个海盗吗?
A:不是。
在电影中,船员在机房的门口内扔了碎玻璃让其中一个海盗踩在上面,使他的赤脚受伤。
迫使海盗回去,使船员们能够用小刀制服另一个海盗作为人质。
但在现实中,碎玻璃陷阱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
菲利普也从来没有带领海盗们到甲板下他的船员的藏身之地。
相反地,他让一名船员和一名没有武器的海盗下去搜索船只。
轮机长Mike Perry用小折刀伏击了这个海盗并将他作为人质。
Q:船员们真的将其中一名海盗作为人质吗?
A:是的。
当索马里海盗Abduwali Abdukhadir Muse在甲板下搜寻时,轮机长Mike Perry在黑暗的机房中用小刀和Muse搏斗,并制服了他,在作为人质前,重伤了他的手。
Q:菲利普船长真的为了拯救船员的生命自愿牺牲自己吗?A:不是。
“我没用放弃自己,”菲利普船长说,“我那时已经是人质了。
”不像汤姆.汉克斯在电影里的角色那样,在他自愿爬进救生船时,对他的船员喊,“我必须让他们离开这艘船!
”现实中的菲利普船长从未为了船员主动放弃自己。
他那时已经是人质了。
据菲利普说,和电影里一样,他进到救生船里帮助海盗们将它启动。
然而他们违背了用菲利普换Muse的协议,在船员们释放了Muse后,将菲利普留在了救生船上。
为此,一些船员更多地将菲利普视为一个交换失败的受害者,而不是媒体塑造的牺牲的英雄。
“我们发誓,我们准备将它带到坟墓里,”马士基阿拉巴马号的轮机长Mike Perry说,“我们不打算说任何东西,但当我们听到关于他放弃了自己,依然作为人质这样的公关东西出来时,所有船员就像,‘神马?!
’一样。
大家都震精了。
”Q:菲利普船长真的说了,:如果你想射任何人,那射我吧!
”吗?
A:不是。
真实的菲利普船长从来没有为了船员主动放弃自己的生命。
Q:马士基阿拉巴马号的船员真的认为菲利普船长是个英雄吗?
A:不是。
绝大部分的船员不认为菲利普船长是个英雄。
实际上,11个船员由于菲利普船长的决定,起诉了马士基航运公司和Waterman轮船公司,索取将近5000万美元。
理由是:任性、肆意、有意漠视他们的安全。
他们是船长的鲁莽让马士基阿拉巴马号驶进了海盗出没的水域。
“所有船只都被警告,”轮机长Mike Perry说,指的是由私人海上保安机构发送到阿拉巴马号的一系列7封邮件。
这些邮件针对这个区域的海盗袭击特别警告,指出,“......船只应该保持与索马里海岸线超过600海里的距离......”根据阿拉巴马号的航行记录,船大约只是离岸300海里。
“菲利普船长没有服从命令,他应该为船遭到袭击负责,”参与起诉马士基公司的其中一名叫Jimmy Sabga的船员说。
在2012年菲利普船长对他的官司的证词中,他承认曾经阅读过这些警告邮件。
并且他承认他自己保留了这些警告。
在索马里海域的劫持事件正在发生时,他的妻子Andrea曾近告诉美联社的采访者,她曾收到来自他丈夫的邮件,说那个地区的海盗活动的正在回升。
当问到为什么他不移动得到离岸更远时,菲利普宣称,“我不认为600海里就会安全,甚至1200海里也不会安全......就如我对船员说的那样,它的发生不是是否的问题,而是时间的问题。
我们经常在这个地区,因此,对我而言,这(离岸600海里)不会降低任何潜在的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菲利普船长本人也表示,他不认为自己是个英雄,尽管媒体这样描述他,他的书这样宣传他,以及电影虚假地描述他为了船员牺牲自己。
Q:菲利普船长真的尝试游泳逃离救生船吗?
A:是的。
根据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的故事,他在其中一个海盗在救生船的船边小便时将他推进的水里。
然后他跳下救生船开始游开。
然而,但夜空的月光太亮了,其他海盗轻易就发现了他,并在他头上鸣枪警告,很快就抓回他。
然后他们打他,将他绑起来。
菲利普说他们甚至假装执行处决,玩弄他的意志。
Q:多少索马里海盗被杀了?
A:就像电影里一样,来自著名的海豹六队的狙击手用夜视镜瞄准了救生船并几乎同时爆了3名海盗的头。
第四名海盗Abduwali Abdukhadir Muse登上了美国海军部队Bainbridge驱逐舰为他严重受伤的手寻求治疗,并对菲利普船长的释放进行谈判。
在他手下的海盗被杀后,他依然在Bainbridge舰上,然后被拘留。
Q:真实的菲利普船长在救生船上时,真的写了张纸条给他的家人吗?
A:不是。
这似乎没有发生过。
菲利普并没有提到过他像电影里汤姆.汉克斯的角色那样,给他的家人写了张小纸条。
然而,他确实提到他在救生船时为他的家人祈祷。
Q:海盗们真的伤害了菲利普船长吗?
A:当他回到美国是,唯一可见的伤是手腕上被捆绑造成的擦伤。
然而,当他在救生船上时他已经变得十分虚弱,为此,海军军医要登船为他做检查并为他送来一些食物。
菲利普说,他在救生船上那段时间,海盗们打他,折磨他,在他头边开枪吓他,并用一支AK-47突击步枪对着他的背。
正是这最后一个举动让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认为他的生命面临迫切的危险,迫使他们拿下了当时依然和菲利普在救生船上的3名海盗。
回国后,真正的理查德.菲利普说由于这整个事件的折磨的心理压力而做噩梦。
Q:菲利普船长在救生船上被劫持作为人质持续了多久?
A:尽管电影让人觉得汤姆.汉克斯的角色在马士基阿拉巴马号的救生船上被劫持作为人质只有大概1天半的时间,然而探究真实的菲利普船长的故事表明,真正的理查德.菲利普在救生船上被劫持了将近5天的时间。
他在2009年4月12日获救,那时是星期天,而他被带上救生船则是上周三。
Q:被逮捕的索马里海盗后来怎样了?
A:Abduwali Abdukhadir Muse被视为一名美国成年人,被判除在美国联邦监狱监禁33年。
由于他的家人说他未满18岁,应视为未成年人,因此,有关他的真实年龄在审讯过程中成为一个争议问题。
然而,在多次改称自己的年龄后,他最终承认自己是18岁。
据他的律师说,在关押期间,Muse曾经在多个场合尝试自杀。
一部关于Muse的名为《微笑的海盗》的纪录片的导演说,索尼影视作了多次尝试想与Muse见面,但都被他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他们不过准备将他描绘成一个坏人。
Q:汤姆.汉克斯曾经与真正的理查德.菲利普为角色作准备吗?
A:是的。
在电影发行前的两年里,汤姆.汉克斯曾3次拜访理查德.菲利普。
他与货轮船长在他在佛蒙特州的19世纪农场里见面。
“他来这里了解我,”菲利普说。
“我们只是扯东扯西,我从Underhill乡村商店为我们俩买了些三明治。
”除了汤姆.汉克斯,菲利普还和编剧Billy Ray在不同场合有几次会面。
Q:马士基阿拉巴马号的船员参与电影的制作吗?
A:不是所有的船员都同意电影的故事版本。
由于船员对故事拥有权利,因此,索尼公司给那些同意这个故事的船员支付了至少5000美元,以及达成了他们永远不能公开对任何人说发生在船上的真实故事的协议。
Q:用于拍摄菲利普船长这部电影的是真正的马士基阿拉巴马号吗?
A:不是。
真正的马士基阿拉巴马号没有用于制作这部电影。
作为替代,制片人用了亚历山大马士基号,这是一艘和马士基阿拉巴马号一样的集装箱船。
电影在地中海的马耳他的海岸外进行拍摄。
人,无法选择出生,亦无法选择父母。
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任凭宰割,不得不低头妥协。
I've got a boss,whatever happens I won't give up. It's my job.Everying will be fine! 反复述说这句话用来平复惶恐的内心。
海盗也有梦想,拿了钱,去美国,过一过向往已久的“美国梦”。
导游从客观的角度讲述事实,向我们展现了恶并非绝对的恶。
当船长获救后,止不住地哭泣,相信他的眼泪是为命运而流。
昨晚加班之后兴起,一查场次还有不少空位,于是拐去电影院看了这部夜场。
完全对得起之前北美的好评如潮,没有让人失望,甚至超过预期。
在看Captain Phillips的过程中,我的脑中反复纠缠着两部片,Argo和Zero Dark Thirty。
Argo恰到好处地掌握节奏,全力讲了个紧张好听的故事(除了最后机场追车一段有点破功),但它同时放弃了对美国的角色立场进一步的探讨,只是在开头轻描淡写地一提,之后完全躲到人道主义大旗下绕开其他敏感话题。
Zero Dark Thirty除了延续拆弹的关于战争对人性吞噬的主题之外,对整场“正义战争”复杂暧昧的态度也更加鲜明。
最后半小时的猎杀过程肃杀而近乎一种悲凉。
但其追求显然跟说一个“好看的”故事相去很远,对随意坐进电影院的观众们大约并不太有亲和力。
此片近乎于这两片的一个漂亮中和,既不放弃反省和思考,对于期望“主旋律”的大众而言又不显得那么疏离而刺眼。
有斗智斗勇的故事,有大场面,又有可回味的隐藏点,既可以被简单地看作一部斗智斗勇的紧张剧情片,也可以读出更多复杂的信息。
抽离简单粗暴的“对错”站队,将主题重心回归到人与人直接面对之时微妙而复杂的情感中,甚好。
以下想到什么写什么,以及,大量剧透,慎入。
***1 故事一开场关于Captain家庭的简短交代,个人觉得可能后期有些剪残了,比如其中有一个莫名从家中望着车辆开走前后没有交代的镜头让人有些介意。
不过夫妇俩前后文不明的关于“世道”和“下一代孩子们”的谈话,某种意义上呼应了后来海盗的生活。
同去的朋友表示其实开始这一段对最后海盗船长的“美国梦”也是一种无奈的回应,深以为然。
2 虽然预期海盗的戏份很足,但居然从索马里挑队员的过程开始,近乎双线进展,还是让我觉得有些惊喜。
3 从海盗出海开始至完结,全篇都保持不错的紧张度。
4 其实这部片应该叫《Captains》。
索马里的captain无论是登船前的那股劲还是在登船之后的行动都称得上有勇有谋。
之后还有Navy的船长和SEAL的船长,彼此各种对比鲜明。
5 对索马里人们的塑造意外地用心,专门加了抢马达一场塑造海盗船长自不用说,外乡人和小孩的性格通过招纳一场和船上数场立刻也立起来了。
相比之下,冷静地跟着标准流程处理的美国方面,除了船长,其他角色倒没有特别用心的塑造。
无论是船员的懈怠到紧张和恐惧,“工会领袖”对于是否有责任对抗海盗的质疑,都没有进一步的发挥。
真正被登船之后的部分为了故事线的戏剧性和清晰感回归了最简单的有勇有谋团结一致的主旋律路线,也不知算不算一个可惜点(毕竟确实篇幅和主题都很难塞下更多东西了)。
6 初始以为登船会重头戏和大高潮之一,看完回头一想跟之后相比其实不过是提高看客兴致的片段,更类似类型片例行的小儿把戏而已。
当斗智斗勇告一阶段,故事转入密闭空间以后,人心微妙的博弈才是最精彩的部分。
7 汉克斯叔和海盗们的表现都实在可圈可点,非常漂亮。
每个心中都不是纯的恶,却也不是无私的善。
汉叔一方,并不希望这群“只是一般渔民”的海盗们——尤其是那个小孩——就这么死去。
他清晰地知道Navy的出现和后来SEAL的出现只可能意味着什么。
但他同时又绝对将自己的生存放在第一位,直到最后崩溃前都极力保持清醒以一切手段尽可能配合海军稳住海盗,尽可能地提高自己的生存率。
海盗一边,一方面并不讨厌甚至有些喜欢这个爱尔兰人——尤其是船长和小孩,但另一方面却基本绝对清晰的知道保障自己的利益和性命是第一位的,很多时候不杀不伤人质更多是出于自保。
双方都有着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彼此试探,彼此试图沟通体谅,却又彼此保持不信任,绝对不放弃任何控制对方的机会。
这种微妙平衡着的敌对关系直到几天的围困和漂流让五人都精疲力尽之后才逐渐崩塌,心中的“善意”和希望被慢慢消耗殆尽之后,对彼此“死亡”的威胁一次比一次认真,最后所有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放弃了理智。
8 Navy的华丽丽登场,各种标准大片的大场景,却莫名一点也不让人安心,反而有一种让事情加入了更多随时可能失控的变数,使得局势更加不稳定,事情愈发地不可收拾。
以及白宫开场就是“绝对不能让救生艇回到索马里境内”的命令,怎么看都是是漂亮的自黑。
9 于是作为看客,整个海上对峙期间,心中情感的天平也很微妙。
一方面自然不接受救援失败,甚至Phillips死亡的结局,一方面又对海盗们有着微妙的同情,虽不至于像D9看到最后大家会绝望地想跟外星人一起打人类,但也有一种不希望他们死路一条,甚至瞬间产生希望他们能渡过难关真的拿着一笔钱平安的回到索马里,彼此happy ending的错觉。
10 所以最后通牒之后SEAL的出场虽然各种秀帅哥肌肉,专业精确高智商高战斗力高科技,但其机械而肆意地利用甚至践踏双方情感真诚的部分,毫不掩饰地展示着理性的粗暴,莫名地让人不快。
这也使得这些近乎没有“人味”的救援英雄们莫名地在全片中反而最近乎于“坏人”。
11 对于大家争议的最后时候写遗书,然后跟外乡人扭打的部分,个人理解是这样的:汉叔那时也已经到了极限,他很明白美军的立场和可能采取的手段,不希望看到任何人死去,同时也害怕自己可能跟着一起被击沉。
所以他写了遗书之后孤注一掷希望在海军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放手一搏,如果能镇压住外乡人,让他们出舱投降,反而是他们四个人最后能都活着走出救生艇的最大希望。
可惜这意愿中的善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传达给对方的。
12 此片的结尾收的很漂亮。
最后不是皆大欢喜的家人团聚,总统授勋,聚光灯下发表感言,船员感谢救命之恩,也不是海盗受审,而是茫茫大海上三艘军舰和救生艇,实在太好了。
13 作为救生舱唯一的幸存者,汤叔把那种存活下来的欣喜,面对死亡的沉重,几日困斗对肉体精神的折磨,以及面对标准机械的护理人员无处宣泄的压抑表现得很传神。
单这段,就值得明年的一个提名。
14 不得不感叹,想单靠零散的经验和良好的临场指挥应对能力对抗完善的体系,同时又心存一定的善良,确实很难取胜。
这个游戏稍微文明的玩法,显然都对有钱有势有资源有时间的米国人民有优势。
无怪乎逼得xx分子们都只能用极端的简单粗暴来对抗。
15 全片有很多有趣而耐人寻味的点,比如被劫的船上货品有救济索马里的粮食;比如当Navy谈判专家和海盗对峙的时候,谈判专家用土话,海盗反而用英文;比如海盗船长的美国梦;比如不断出现的渔民身份和为一船人生命负责的船长职责;比如被双方都反复强调的一切都会没事;比如那句无奈的我们都有老板。
16 最后,无数美剧和电影一次次地告诉我们,千万别相信谈判专家的任何承诺。
我不太懂很多专业的电影术语,或者拍电影时用到的手法。
我只能说,对于这部电影,我的观影效果非常棒。
无论是抖动的镜头,或者是迅速转换的视线,都让我觉得身临其境,很有感触。
索马里海盗,我们只在新闻里看到过。
套用《卢旺达饭店》里的一句台词:这条新闻出现几秒钟,接着人们会继续谈论他们的天气如何。
Phillips也是一个普通人,只不过偏偏他是船长,偏偏又遇到了海盗。
不得不说汤姆汉克斯演技牛逼,他准确地表达出了这样一个船长的所有情绪:害怕,不安,坚定,牺牲,智慧,紧张……等等。
他想活,但他更想让别人活。
之所以海盗们只劫持了他一个人离开,没有伤害到其他人,几乎可以说大部分都是phillips的功劳。
在他被挟持后,他的所作所为也很勇敢。
他抓住机会逃走,呼救,反抗,而不是坐以待毙。
最终那些看起来牛逼闪闪的海军们也终于将海盗一击即中。
本来看到最后的时候,我还在想这部电影我要打四星还是五星。
但是我完全被汤姆汉克斯被营救后的演技给震惊了。
他哽咽着说,I'm ok,说话不太利索,颤抖着指着自己的侧面告诉医生这里疼,第一时间问自己家人怎么样,直到最后的失声痛哭……这种劫后余生的复杂感情,我虽然不能体会,但是能从他的表演中感受几分。
非常好的一点是,电影中这些索马里海盗并不是一味的“坏蛋”。
我们痛恨他们,军人们最后击毙了他们。
可一切开始的开始,他们是为了吃饭,为了不受boss的控制,为了活下来。
这一点让我尤其感叹。
并不是说他们做了这些事后不该死,而是,感叹。
近来在影院十分关注两支预告片,分别来自于《地心引力》(Gravity)和《菲利普斯船长》(Captain Phillips)。
二者有着类似的制作方式,把影片中的一小部分拿出来细致雕琢,让观众无限好奇在这之外的剧情究竟会如何精彩。
无独有偶,这两部电影在IMDB都获得了较高评分,这无疑给最近颇为平静的电影市场增添了几分期待。
继十月第一周《地心引力》强势登陆美国院线并轻松取得周榜冠军之后,《菲利普斯船长》也于11日在全美3,660家影院上映,可惜未能成功超越前者,以周末2,600万美金位居票房榜第二。
很遗憾前者在英国院线的档期被排到了十一月,所以当船长出现在放映名单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走进影院。
134分钟之后,卡司名单默默滚动在IMAX大屏幕上,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我久久未能平复的心情。
我想,这样一部佳片,是有必要静下心来好好回味一番的。
在讲述电影之前应该仔细回忆一下发生在四年前的那起轰动世界的劫持事件(由于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以下内容涉及大量剧透,不喜慎入)。
理查德·菲利普斯(Richard Phillips)是美籍丹麦货轮“马士基·亚拉巴马”号(Maersk Alabama)的船长。
在2009年4月驶往肯尼亚的一次出海时,该货轮在距离索马里港口埃尔(Eyl)东南方约240海里处遭遇四名武装索马里海盗劫持。
当时船上共有20名船员,所装载的17,000吨货物中包括5,000吨运往肯尼亚、索马里和乌干达的援助物资。
虽然采取了必要的防护和抵抗措施,但最终海盗仍然成功登船。
为保护船员安全,船长事先命令总工程师麦克·派瑞(Mike Perry)带领14名船员躲避在引擎舱内,而自己和其余几名船员在海盗登船后不久被俘。
之后麦克在同伴的帮助下制服了一名试图寻找其他船员下落的海盗,并试图与其余海盗进行人质交换并允诺其乘坐救生船离开。
但海盗并未兑现承诺,在船长示范救生船操作方法时将船长扣留。
这是自19世纪早期以来首次有悬挂美国国旗的轮船遭遇海盗劫持事件,因此受到美国政府及军方的高度关注。
同日美国海军派出“班布里奇”号(USS Bainbridge)和“哈里伯顿”号(USS Halyburton)两艘驱逐舰,并于次日抵达事发海域。
美军派兵护送货轮驶往原目的地,并迅速展开救援行动。
船长曾于9日夜晚试图跳海逃生,但不幸被海盗抓回。
在一系列艰苦的谈判破裂之后,紧张局面升级。
海盗头目命令在该海域劫持的其他船只驶向事发地点,试图利用手中的人质作盾牌将船长挟持至索马里;美军则加派Boxer号攻击舰予以增援。
美方以谈判赎金的名义将海盗头目Abduwali Abdukhadir Muse诱至自家战舰。
数次交锋之后,海豹突击队的射手于12日将救生船内的其余三名海盗击毙,成功解救菲利普斯船长。
被俘获的Muse最终被判33年零九个月监禁。
对于船长在整个事件中的勇敢表现,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盛赞其为美国英雄。
事件经过一年之后,菲利普斯船长于2010年出版了名为《一个船长的使命》(A Captain’s Duty: Somali Pirates, Navy SEALS, and Dangerous Days at Sea)的纪实文学。
哥伦比亚购买了该书的电影版权,并于2011年宣布该片将由保罗·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执导,比利·雷(Billy Ray)编剧,《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原班人马打造,并由汤姆·汉克斯(Tom Hanks)饰演船长菲利普斯。
一部成功的影片必然来自于多方面的通力配合。
本片的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执导过《谍影重重》(The Bourne)二三部以及《93号航班》(United 93)。
记者出身的保罗对于突发事件有着敏锐的洞察和解析力,其在2002年推出的《血腥星期天》(Bloody Sunday)就是一部展现独特风格与实力的影片,片中所应用的手提摄影机拍摄方式同样被运用在了《菲利普斯船长》中,使得银幕展现效果十分真实。
本片摄影师巴里·埃克劳德(Barry Ackroyd)曾在《93号航班》中与保罗有过合作,此外还曾执镜《拆弹部队》(The Hurt Locker)。
在船长这部影片中,镜头多次聚焦在人物的眼睛,通过目光传达内心活动。
颤抖的画面将气氛提升到濒临窒息,后半部分长镜头以及广角镜头的运用同时抓住细节和场面,堪称美国海军的形象宣传。
在编剧比利·雷的作品中,《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应该是最广为熟知的一部。
此次改编着重刻画人物细节,从对白中凸显每个角色的特征,特别是船长和海盗的对话,真实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
最后要提及的是配乐部分,亨利·杰克曼(Henry Jackman)的创作同样为本片增色不少,每一次小高潮的紧张情绪都离不开配乐的功劳。
以上几位灵魂人物的加盟,大大提升了这部影片的制作水准,预想也将吸引评奖委员会的注目。
当然,本片的最大成功应归属于无数人心目中的最佳男主角。
我无法试想任何人能够替代汤姆·汉克斯出演菲利普斯船长。
这个曾经两度夺得奥斯卡小金人、四次揽获金球奖杯的57岁老男人,或将以其在本片中堪称完美的表现向各大颁奖礼的影帝荣耀发起冲击,迎来生涯的又一个高潮。
从事件初始的顽强抵抗、到被俘作人质之后的冒险逃脱、到再度被抓回之后的绝望嘶吼、再到被成功解救之后的激动嚎哭,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神态都被汉克斯表现得淋漓尽致。
影片最后几分钟达到无与伦比的高潮,船长的所有内心活动都在汉克斯的眼神中得以体现,这一段也直接将我震撼到落泪。
此时的感动无关于一贯充斥在美国英雄主义影片中的“主旋律”,而是来自于人性灵魂最深处的共鸣——即对于生命、对于家庭的热爱与渴望。
影片的另一种精彩来源于对反面形象——索马里海盗的刻画,这也是保罗曾在《93号航班》中运用过的表达方式,使影片的人物描写趋近平衡。
海盗头目在索马里海岸征员的时候,迫于生存压力,男人们争先恐后想要加入。
四名在影片中出现的海盗都在17至19岁之间,他们的人物特征也同样得到体现。
瘦猴小头目Muse由于瘦弱的身材一直被另一组海盗的领头人歧视,于是施以对方颜色证明自己。
他说自己只是渔民,但自己海域的资源被外国人剥削。
他有自己的美国梦,想去纽约,还要买辆车。
当船长劝说他“There’s got to be something other than being a fisherman or kidnapping people”,他两度提到美国“Maybe in America, Irish. Maybe in America”,语言中尽显心酸与无奈。
在电影中他无数次对船长说“Everything will be fine”,事实上证明了他并未想要伤害船长。
另一个展现出善良一面的是Elmi,他被船员设下的玻璃陷阱刺伤,但并未记仇于心。
在船长帮他处理伤口之后,他还冒着被训斥的风险给船长喝水。
在目睹船长激动写下遗嘱时,他并未阻止或是告发,只是不断提醒如果继续写下去可能会受到伤害。
这一系列的表现并非懦弱,而是一个年轻人真实发自于内心的惶恐和不安。
最凶恶的便是Bilal,无法忍受Muse一次次与美军接触、谈判,他最终失去耐心,意图杀死船长。
而负责驾驶救生船的Najee则比较中立,不敢违抗Bilal,只得惊慌地躲在驾驶台下方。
应该相比于以往我们常看到的典型美国大片,船长这部影片的表现具备许多非典型性。
并未刻意夸大船长的英雄,也没有过多地矮化海盗的形象,而是采取一种更为中立的角度讲述整个事件。
最后Muse被带往美国并被判刑,或许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在印第安纳的监狱里实现了他一直以来的美国梦,一个索马里海盗的美国梦。
这是一部只有男人的影片。
全片中仅仅出现的两个女性角色,一个是开篇时船长的妻子,另一个是末尾的医生。
影片没有婆婆妈妈的做作感情戏,开头的铺垫简短且十分必要。
航行在这样一条既知危险的路线上,夫妻二人各自都有所担忧,但又没有明说,而是表现在语言和动作上。
在海盗第一次试图袭击之后,明知情况不乐观,船长仍在邮件中告诉妻子一切和往常一样,落地后会汇报平安。
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不顾一切写下给家人的遗言,并在哭喊中不断提及他们的名字。
就像之前提到的,一切对于家庭、对于亲情的向往全部表现在船长的形象中,真实而感人。
由于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影片同样未对美国政府以及军方大boss们的决策等后台表现给予过多描写,这也使得剧情的重点更多地集中于事件和人物,不拖泥带水。
虽然自影片伊始已能猜到结局,但整个剧情的发展并非想象中那般落入俗套。
记忆里很少被一部电影的剧情抓得如此牢固和紧张。
在整个观影过程中,我曾经数次于不觉中屏住呼吸,直到一个小高潮的结束才长长吐气。
一贯吝于给予一部影片高度评价,但我必须诚意推荐,《菲利普斯船长》值得走入影院,去感受这个发生在索马里海上的惊险故事。
The End.
汤姆•汉克斯绝对是一个人能撑起一部票房大片的好莱坞超级巨星,虽然这些年越来越年老色衰,但还是非常对美国主流观众的胃口,某种意义上甚至被锻造成了“美国公民”的银幕代言人,而阿汤叔也当仁不让,早已成为美国“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重要推手——《兄弟连》《约翰•亚当斯》《拯救大兵瑞恩》这些影视剧阿汤叔或幕前演出或幕后制作,内里都是对“大美国主义”的银幕诠释,这部根据2009年真实事件改编的《菲利普船长》,也延续了前述作品同样的精神内涵,说是一部美国移民局的年度广告大片,绝不为过。
美国移民局是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USCIS)的俗称,对中国观众来说,这个机构就是移民美国的象征(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也承担部分移民管理职能),对于不少涌动着“美国梦”的中国观众来说,获得美国移民局的认可,也就意味着跨出了实现这一梦想最关键的一步。
有趣的是,《菲利普船长》里的那位索马里海盗穆赛也有着同样的梦想,在劫持了“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货船的船长理查•菲利普后,穆赛说自己以后要去美国,住在纽约,还要买一辆车——这个因贫穷而铤而走险的索马里海盗最终部分的实现了他的“美国梦”:在三名同伙被美军“海豹突击队”的狙击手爆头后,傻乎乎跑到美国军舰上谈判的穆赛束手就擒,在被美国法庭审判后关在了美国的监狱里。
同样是根据真实战例改编,但跟《刺杀本•拉登》里的海豹突击队比起来,《菲利普船长》中的美国大兵和情报人员都要英明神武得多,甚至民用货船“马士基•阿拉巴马”号(该船注册在丹麦,但船员都是美国人,船上也悬挂美国国旗)的船员们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也远超那些海盗乌合之众——他们的确受过反海盗的训练,海盗在劫持这艘货船未果后,才手忙脚乱的把菲利普船长劫持到救生艇上,于是,为解救这艘救生艇,美国海军派来了驱逐舰甚至两栖攻击舰(轻型航母),天上有直升机、水面有军舰、水下有蛙人,从近处的狙击手到外太空的卫星,美国人的瞄准镜都瞄准了汪洋大海上的这一叶扁舟,同时,美国的情报机构也高效运转,没过多久,他们就完全搞清了四个海盗的名字和所在的村庄,从而在谈判中取得了巨大的心理优势。
汤姆•汉克斯扮演菲利普船长,观众心里当然有数,英雄最后不会出事的——当阿汤叔站起来透过救生艇的窗户看见远处的美国军舰时,他就喃喃的告诉身边的海盗,“已经结束了”,可惜海盗们没听从船长的劝告,最终命丧黄泉。
西汉名将陈汤给汉元帝上疏,说了一句名言:“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让无数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了两千多年,套用一下,看完《菲利普船长》,似乎感觉到这正是“美帝”用电影(当然根据真实战例)生动的诠释着“犯美利坚公民者,虽远必诛”的信条。
菲利普船长被劫,是美国200多年历史上首次遭遇海盗劫持事件,一人事小,但国家对于公民生命权的保护,兹事体大——耗费那么多人力物力,就为了救回一个人,算经济账,赔得一塌糊涂,但算政治账、舆论账,再一次赢得了亿万民心(“伪纪录片”的拍摄方式,更加重了影片的可信度)。
鲍德里亚去美国旅游后,说那里是“实现了的乌托邦”,而这个“乌托邦”的构建,首先来自于法制环境下对于每一个公民生命、财产权的全力护佑。
那些人为什么挤破脑袋也想移民到美国?
我想,看看《菲利普船长》也许能明白部分的原因。
(刊载于《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第1期)
好莱坞创造英雄的才华着实让人叹为观止,无论是漫画改编如《美国队长》、《蝙蝠侠》、《蜘蛛侠》这样的魔幻英雄,还是《生死时速》、《谍影重重》、《007》那般的现实英雄,美国电影赋予他们的是无可取代的独立自由主义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形象。
在雷同的美式英雄内核外,则是各自鲜活的个体特色。
2013年,美国英雄有了新的诠释方式。
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上获得6项提名的故事长片《菲利普斯船长》,通过对一名普通船长反抗海盗的事件,把美国的英雄更平民化,使本国精神得到了更淋漓尽致的宣扬。
影片开头近20分钟,导演很细腻的展现了船长极其生活化的一面。
这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美国公民,登船出海对他来说也是最稀松平常的工作而已。
所谓的英雄,并非科幻小说中描绘的那样自出场就带着不同于凡人的气质,其实英雄也可以是普通人。
这个刻画角度非常值得赞赏,英雄本就出生于民间,无需将他用刻意的方式加以烘托更见其璀璨光芒。
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础,《菲利普斯船长》的人物表现力才能有生命力、更为鲜活。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菲利普斯船长其人的果断、睿智、精明、勇敢统统来自于他的责任心、使命感以及丰富的工作历练富裕他的领袖才华。
这些都是美国人最引以为傲的种族优点,也可以说是国家精神。
不管电影是否带着宣传片的特征,或者美国自我YY的优越感,都足以让观看影片的人从中获得精神和情感的满足。
非常有趣的是,导演并非单方面塑造这位美国船长的优点,把他打造成完人。
在着力表现这位“平凡”船长的同时,他还用简洁的镜头将海盗们的现状进行了明了的说明。
这看似轻描淡写的镜头,却为影片之后的矛盾冲突做出了非常饱满有力的注解。
正是有了前面的“因”,之后的“果”才有了极好的表现张力。
黑色人种的海盗头子缪斯,带着愚昧、残忍和渴切与菲利普斯船长较量,两个人的对手戏很有些意思。
汤姆·汉克斯卓越的演技光环下,首秀荧幕的索马里演员巴哈德·阿布迪扮演的海盗头子缪斯则显出了几分青涩与笨拙。
巨大的反差并没有对戏份的表现力造成负面影响,反而更增加了角色的可信度。
这部作品有个相当不讨喜的问题,影片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空旷的海面上一搜封闭的船只里,演员没有相貌出众的偶像明星,也没有性感妖娆的养眼美女,并且故事的发展,除了偶然的几场枪战,几乎都是很琐碎的镜头。
在没有商业大片冲击力极强的视觉效果的加持下,能吸引观众的就是剧情和演员的表现力。
饰演菲利普斯船长的演员汤姆·汉克斯的实力自然毋庸置疑,多层次的诠释让角色成为全片的重要支撑,且凭借这个角色入围奥斯卡提名,足以证明他对人物理解和掌握的程度相当到位。
而导演恰到好处的运用每位演员的特质,在红花与绿叶之间建立起微妙的关系,剧情铺垫也是重复全面,把人物特质与影片内核完美结合,这才有了《菲利普斯船长》可圈可点的魅力。
美中不足的是,134分钟的时间里,导演明确的将剧情分做几段,每一段的剧情都有些冗长、多余的部分,使影片看上去不够简练、利落,相较人物性格的特色,有着不大协调的问题。
好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对影片的整体品质造成太大影响,而后半段菲利普斯船长逃跑、海军救人质的部分把精彩推向高潮,掩盖了瑕疵带来的问题,成功打造了这位在美国真实存在的英雄。
如果你是一个船长,你首先要保护你的船员和货物,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你需要的不仅是镇定,还有勇敢。
他们在看着你,你是他们的大脑。
格林格拉斯惯以的手持镜头在《菲利普船长》中已然炉火纯情,作为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虽然结局已然被毫无悬念的既定,但正是出色的海盗博弈氛围做到了层层推进,使电影的野心远不止于那主旋律的美式英雄。
虽无让我相当兴奋的惊艳,本片水准相当高,汉克斯和格林格拉斯稳定发挥。
成功避免这类题材常犯的因严肃而致的灰白无聊。
一度担心开场冗长,然而开门见山、节奏恰当。
中成本拍出大片感。
结尾那样镜头无情记录、情感牵触人心的点睛之笔,大可弥补军匪双方奇怪的智商。
通读了一边原故事和一些细节,电影个别地方改编的比较不真实。
但是汉克斯的演技真的太棒了,集中提现在影片的最后十分鐘。
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电影。
拍摄一部具有积极正面主旋律意义的美利坚精神的电影,已成为近两三年来荷里活工业链条上的一个特征。
从商业和社会维稳的角度出发既可以迎合逐步复苏的美国经济,为大众自十二年前一直为反恐战争埋单、遭遇国内金融危机和短暂混乱的社会动荡注入一丝普世活力,并希翼能够假装突破当下沉闷的电影工业中大量烧钱商业烂片带来的沉闷弱智,无可厚非地,自《暗杀本拉登》、《亚果出任务》之类的史海钩沉再现获得了成功的票房与学术认可,但习惯了格林格拉斯这种出色把握紧凑故事拍摄节奏的能力较强的导演风格后,这部片子还是稍许会受到两部《伯恩身份》的影响,而不会为其带来一座金人的。
如果仅从个人主观的角度硬生生地挑刺,很难接受这样一个似乎敢假装勇于揭批美国强力部门黑幕的有能力的导演去反映这样的一个平常故事。
格林格拉斯很克制地在影片中熟练运用导演功力和拍摄技巧,以及演员不动声色的恰到表演再现一段特种作战的故事,但纵观当前美国社会全局,这部影片依旧带有一丝功利主义之嫌。
整部片子没有什么令人津津乐道之处,这也正是导演的聪明所在,如果非要找亮点,那么这部片子真实还原度和严谨的特种战术顾问功不可没。
现在让我们简单摘取影片中人质营救阶段几个容易被忽略的细节,来领略下格林格拉斯的老道。
参与营救行动的美国海军宙斯盾级导弹驱逐舰“班布里奇”号(DDG-96)、护卫舰“哈里伯顿”号(FFG-40)和两栖攻击舰“拳师”号(LHD-4)均为原班出马,这三艘真实战舰的出镜立刻秒杀了号称能够在拍摄时调动美军协助的迈克尔贝——这个在拍《珍珠港》时居然用80年代驱逐舰作为日军轰炸背景镜头的活傻逼。
当仁不让的反恐急先锋海豹6队的亮相也符合实际战史,特战队员被运输机送达任务海域上空时采用了著名的HALO跳伞战术,以缩短滞空时间并尽快到达任务区域,在影片中可以看到特种部队利用无线电联络指挥中心的情况,同时利用高度计指示开伞时机;特战队员身穿的AOR-1战斗服、用于狙击任务的SR-25步枪也是海豹6队的标准配置,突击队指挥官的克制表演还原了最真实的特种作战的实际情况:特种作战并不会有那么多的爆炸和激烈枪战,而是依靠准确的情报在短短几分钟内取得致胜一击。
在这一点上,格林格拉斯和毕格罗都是很严谨考究的导演,一定会聘请退役的军方专业人员为他们做影片战术指导,为特战题材的影片真实性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包括片中P-3C反潜机传输到舰队的影像资料、SH-60S直升机在救生艇上空低空盘旋制造絮流消耗救生艇燃料的细节,虽只有短短几秒钟,但已凸显出对影片节奏与细节的把控。
在此类纪实题材的电影中,导演的能力完全影响到影片的成败。
毕格罗和格林格拉斯都属于在看似沉闷平庸的情节中,善于运用演员去为影片设计各种不起眼的关节,从而在剧情发展中埋下伏笔的导演,通过演员细节的表演去展现身处冲突中普通人的心理活动,使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波澜不惊中更具备真实性,也更容易赚取观众和影评人们的好感。
在美国长达十二年反恐战争中,民众对于政府、强力部门、军队的不信任与负面情绪与日剧增,他们坐在银幕前跟随着导演处理的语言和节奏,发现了那些卷入冲突的当事人们不过也和他们这些普通观众一样,是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感情的普通人,无论这些人是肩负军事任务的冷酷杀人机器,还是受到战争连带影响的受害者,他们均是缘于各自的职业需要而无奈地接受各种任务,并承担着战争和冲突的一切附带伤害——在随着观众对于影片中(真实人物)主人公身份转换的认同和理解,影片传达出的情绪和价值输出才真正开始奏效。
这恰恰是西方民众在民主意识中浸淫多年后的心理映射,以及其心理深层习惯性希望接受的一种现实——他们只能够通过开放性的、民主的、接地气的大众传媒和文化产品这条管道,而非主流喉舌与总统电视讲话这类他们认为被政府和利益集团操控的途径,去接受政府强加于他们的价值输出、决策和后续影响。
这个逻辑悖论最讽刺的一点,恰好被荷里活这个万花筒以看似并不张扬的美式主旋律电影一语点破天机,从而将西方世界的文化价值输出更深入地渗透到了民众的骨髓中。
而真正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却湮没在早已见惯不怪的娱乐化中,迅速地被淡忘和消解掉了。
当年画家委拉斯凯兹为教皇英诺森十世画肖像,画家通过高超的技艺捕捉到教皇阴郁狡诈的内心世界,并忠实地还原于画布之上。
教皇在检视完成品后,脸上快速掠过一丝惊讶,赞许地对画家说:过分像了。
虽说是纪实改编,但四个海盗就能闹得起来??编剧能不能卖力点。。。
绿草总能让你在看他片子的时候全程紧张过瘾。
很多故事无法混搭英雄相惜的角色模式。在船长伪装军舰通话的诈术惊走一船但却被另个海盗识破,以及两人望远镜互看之后,影片实际已从真实记录轨道跑偏,进入好莱坞擅长的戏说情景——亡命天涯、兵临城下、盗火线。不幸的是,由于后半段的故事设定只能是由海军主导,于是彻底瓦解了之前的双雄会的预期。
自从经过GREEN ZONE的滑铁卢后,格林格拉斯和他的御用摄影终于走回了正轨,但最好不过提名,想要获奖还是差点火候,黄金二人组加油吧。
可以看到各种影子,不管是导演自己的还是其他热门电影的,这次的剧本斤斤计较于商业惊悚动作等元素及桥段打磨,为了戏剧性、紧张感和动作场面各种刻意编排,让原本真实的海盗事件变得比虚构还要如有雷同。作为商业片倒是全程很刺激,汤姆·汉克斯的表演也很亮,规矩标准的类型片,仅此而已。★★★☆
干毛取这么一个传记片名啊?就因为主演是汤姆汉克斯?影片最真实的地方在于不管好人坏人,都没有那么有头脑
节奏太慢。剧中的船员完全可以灭了海盗呀!为什么躲起来畏畏缩缩!
Look at me, look at me, I'm the captain now!
这就一美国版“犯我美利坚者,虽远必诛”啊,或者可以叫《索马里海行动》什么的,美国军事力量才是最终要颂扬的对象。不像想象中那样把船长塑造得多么勇敢智慧,反而还原成一个也会害怕到情绪崩溃、精神紊乱的普通人。可以说洗尽铅华,也可以说观感平平吧。
难道就我一个人在电影院狂笑不止?“傻船长和四个笨贼的故事”
实在不想多说,能淡出个鸟来的片子。
“Everything gonna be okay.”"I love America."
烂尾
下到的版本字幕质量太差,看完全片没有蛙人出现过,但字幕一直就写着“蛙人蛙人蛙人蛙人部队”!……片里只有阻击手部队好吗~而且韩字出后中文才出现,显然是直释韩语字幕的~也不知道是不是播放器的问题,画面还会滞后于声轨OTL,幸好这个片内容不看字幕也能猜个十之八九= =。
Tom Hanks最後哭這麼慘,擺明就要衝奧,但結果還是科科。
电影到底想描述一个怎样的主角?毫无意义
本片节奏紧凑流畅,劫船过程惊心动魄,令人身临其境,导演营造出的真实感很到位,后半部分虽然场景受限并且只依靠汉克斯的表演撑场,但依然不沉闷。希望汉克斯今年会提名~
4.5星,看着看着能不困说明电影引人入胜,让海盗有背景性格也好,但后面有些桥段还是不那么抓人
看的倒是很紧张,但还有很多的吐槽点:硕大的船没个防身的?船长互换就这么随便就换了?枪能一直有子弹?索马里遭劫持这么快就有美国军队来了?营救需要舰队和航母吗?不至于吧……
一部大篇幅炫耀美国军事实力的傻逼电影,硬把80分钟的题材撑到134分钟,收了美国军队多少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