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以为又是校园时期曾经互相喜欢的两个人多年后重逢的故事,现在小清新电影大多都是这清节,不报什么期待。
但是看完之后大反转,剧情不落俗套,最后揭示出有两个夏叶。
非常心疼夏叶,看到夏叶想念爸爸,夏叶生病,夏叶寻找海里的另一个自己时,忍不住流泪,很感动,看到一个渴望父爱但又很懂事儿的小女孩,张慧雯演的太棒了!
这部电影的男主角欧豪适合演痞一点的人物,虽然本电影中也有渲染他内心暴躁的场面,但是本片中更多体现是他温柔动情的一面。
青春总是洋溢着那么美好,让人愉悦的感觉,片中的女主角,是非常让人喜爱的,坦诚,大方,自信,相反倒衬出男主的腼腆与羞涩。
本片的选景,很美,尤其是白杨树大道。
让人很清新。
但很多选景,有些刻意,相反没体现出应有的时代感。
本片剧情是一般般的,非常符合日本小说那种以感情与细节来塑造整体的效果。
但是这并不是中国人所欣赏的地方,而且,中国的电影并没有这个能力,不能将细节打造得很漂亮。
同时,片子以倒叙倒插的方式,并没有体现出有什么好的效果,故事内容有点杂乱。
最后值得肯定的是,感情的饱满,相信,多多少少触动了你心中的痛。
初恋的苦涩
本文是根据我发在知乎上的一篇回答为基础,经过重新整理而来的。
所以在如果在知乎上看到比较像的文章,那不是我抄袭,因为那篇文章的作者也是我。
若要评价这一部电影,就首先应该介绍一下《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背景。
《在世界中心呼唤爱》是日本作家片山恭一于2001年发表的一部纯爱题材小说,发布后几年内就超过了《挪威的森林》成为日本销量最高的小说。
而在本电影之前,已经先后三次被改编成影视剧(另外还有广播剧、舞台剧等)。
第一版是2004年上映的日本电影,由大泽隆夫、长泽雅美、森山未来等人主演,这部电影当年在日本完成了票房奇迹,以85亿日元票房荣登当年的票房冠军,并且至今仍保持了日本真人纯爱电影的票房纪录。
而刚被豆瓣评选为2016年最受关注女演员的长泽雅美,也正是凭借在该电影里的出色表现,几乎横扫了当年日本各大电影奖项的助演女优赏以及新人赏,从而一举成名。
2004年日影版剧照第二版则是同年由TBS电视台播放的日剧版,由山田孝之和绫濑遥主演。
相比电影版,日剧版相对来说更接近原著,但也继承了电影版一些原创的设定,加上时间比较充裕,对感情的刻画也更充分,所以在中国的评价甚至还高于电影版。
2004年日剧版宣传海报第三版,是于次年2005年,由韩国翻拍的电影,名字改为《我与我的女友》(或译为《波浪预报》),由车太贤、宋慧乔主演。
这个版本大体上沿用了日本电影版的故事发展,但舍弃了成年以后故事线,不过在细节上的修改还是很多的,气氛也相对轻松一些,不像日版那般压抑。
2005年韩国电影宣传海报最后就是来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版,由欧豪和张慧雯主演。
导演则是韩国知名导演郭在容,值得一提的是,郭在容刚好也是韩版的编剧,可见他对《世爱》真的是真爱啊。
2016年中国版宣传海报然而,导演对作品的爱并不意味着电影的成功。
多次的事实已经证明,再厉害的原著也不能保证改编电影的票房和口碑。
只是,像本部电影一样,能把历史上多次大热的大IP,改编成票房口碑双扑街,要实现这样的成绩,也是不容易。
我个人认为,这部电影如此惨败,很大程度是因为从一开始,片方就是将其当做一部彻底的中式“青春片”来对待的,显然是为了蹭今年很热门的”青春片“热度。
从宣传到到海报,再到发布会,到处充斥着“青春”、“初恋”等字样,甚至在宣传稿中不惜拉上日版电影给他冠上“亚洲青春电影鼻祖”的称号,先不说日版电影是不是算作一部“青春片”,但“鼻祖”两个字,也怎么都轮不到“世爱”来担当。
无论原著小说,还是之前的三版影视剧的成功,那都是已经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
那种女主角得白血病的桥段,放到现在实在是难以让观众简单的就接受,毕竟经过这么多年韩剧三宝的洗礼,观众早麻木了,现在的韩剧都不这么拍了。
即使是2004年,这种题材也是略显老套的,但是日版电影能在当年脱颖而出,拿下这么令人瞩目的成绩,并不仅仅是靠的这个故事本身,而是在故事的叙述上以及镜头的运用上都有其过人之处,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还探讨了人们的生死关,描述了女主角如何面对死亡,以及活着的人如何从心爱的人死去以后走出阴影,使得日版电影在纯爱的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但是基于“青春片”的定位,中国版电影将剧情的内涵留于表面,基本将这些有深度的内容给舍弃了,甚至在结局安排了成年男主角试图自杀的剧情,在现在看来本已颇为狗血的剧情上再撒了一把狗血。
实际上,日版电影从来就没有以“青春片”来宣传自己,他从来都是将自己定位为一部纯爱电影。
诚然,“纯爱”和“青春”有很高的重合度,但这终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纯爱”是给我们讲述一个纯美的爱情故事,是为了让我们为故事中的主人公而感动,但“青春”题材这是要唤起观众自身的青春回忆。
而《在世界中心呼唤爱》的故事,我能够为朔太郎与亚纪之间的爱情而感动,但我无法通过这个故事来回忆起自己的初恋。
用“青春片“的手法来讲述这个纯爱的故事,注定最终的成品只会是一个四不像。
再来说说电影的剧情,中国版基本沿用了日版电影的发展,很多日版电影原创的设定也被继承了下来。
但是依然有不少的改动。
首先是日版的照相馆给变成了所谓的”未来邮局“,这个设定看似有创意,但实际上太过于天马行空,反而给人很出戏的感觉。
还有邮局老板,我从这里并没有看出他对初恋深沉的爱,倒是他硬把自己说成是初恋的女儿的父亲,我看到的只是满脸的猥琐。
其次,日版中去梦之岛的剧情,被改编成了去北京找父亲,这个改编倒是不错,更现实,也有说服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一段全班同学一起合谋欺骗夏叶母亲的情节,简直是毁了这个我个人认为还不错的改动。
这里画面够美。
不过似乎是刻意模仿日版相同片段的画面。
最后,就是乌鲁鲁岩石这个“世界中心”居然被女主一句”这是他们眼里的世界中心“就给否定了,所以女主夏叶想去的就不是那里了,而变成了想去海里看看自己的雕像,于是机场的那段情节也没了。
连最后结局,由变成了朔太郎去了乌鲁鲁岩石,完成亚纪留下来的心愿,也变成了柯达潜水去找海底的夏叶的雕像,也带出那段自杀的情节。
既然否定了”世界中心“,那为何不像韩版一样换一个片名呢?
其实日版电影的剧情并不是完美无缺的。
可能是因为电影片场的限制,日版电影在很多细节上并没有很好的表现出来,以及情绪渲染的不够充分,这也是观众评价不如日剧版的原因之一,而且很多改变也不合逻辑,比如结局是成年朔太郎和未婚妻带着亚纪的骨灰去乌鲁鲁岩石,这显然不合理(原著是朔太郎和亚纪的父母一起带着亚纪的骨灰,显然合理多了),以及两人如何相爱也没有展现出来。
而即便如此,中国版依然比日版少了差不多整整40分钟,加上故事前期强行加入的诸如打架等的青春片元素占了时间,让女主角得病以后的剧情以超高速推进,没多久就死了,也因此日版里面那些感人的桥段,几乎全部被删除,这也是我对中国版的改编最为不满的地方。
也因为时间的限制,日版改变了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他不想其他几个版本那样采用的线性的叙事结构,而是采用回忆的方式,将几个重要的故事片段分别展现出来,而这些回忆都是通过贯穿全片的录音带展现出来的,比如下面这个我非常喜欢的场景,成年的朔太郎听着亚纪留下来的录音,一边感受着回忆。
这些浪漫的表现方式也没有在中国版里出现。
在中国版里,通过录音带交流只被用来道歉。
这让之前女主夏叶想要WALKMAN的剧情变得没有意义。
还有日版中下面的这个镜头所表达的话题,也是中国版里完全看不到的。
朔太郎送亚纪会医院,这时候亚纪还非常坚强,表示可以自己回病房
于是朔太郎就转身离开
这时候亚纪突然又跑了下来
原来是前不久还在一起玩的病友,已经去世了,亚纪第一次感觉到对这个长达一分多钟,一气呵成的长镜头都是通过慢镜头来表达,加上手持摄影整个画面的晃动,全程几乎任何没有伴奏,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别提有多震撼了,也可以从中感受到这部电影里要表达的纯爱之外的主题。
另外,某种意义上,本篇的选角上也不如日本,虽然本篇男女主角的颜值是够了,尤其是欧豪比日版的森山未来的颜值强太太多了。
但森山未来和长泽雅美在出演时分别只有19岁和16岁,扮演这种高中生角色也几乎本色出演即可。
而相反中国的两位主角差不多已经是大学毕业的年龄了,加上本身演技就很一般,在电影内完全没有演出高中生应该有的纯真的感觉。
还值得吐槽的是,为什么得了绝症的女主看起来还这么健康这么美?
完全只是像刚哭过而已。
再看看日版,这才是一个绝症少女应该有的样子。
对了,为了演好患白血病的角色,长泽雅美甚至不惜剪掉了自己的头发(日剧版的绫濑遥同样是光头形象示人)。
这一经典的隔离病房之吻,也没有在中国版里出现。
我举了这么多日版的例子,并不是说中国版必须照搬日版的剧情,而是想说,本片为了满足青春片的定义,前期加入大量青春片桥段,占据了大量的时间,使得后半部分女主角得病以后的剧情只能被大量删减,所以类似的煽情片段,在中国版里几乎完全看不到。
(唯一可以说煽情的就是留下录音给另一个夏叶的片段,但是因为和主线剧情不搭,所以效果非常差,具体后面会讲到)还有这种校服,怎么看都不像是1997年中国应该有的吧,还有女主可以披头散发?
还有这种小区,未免也太现代了把。
还有杨紫饰演的另一个夏叶,也是导演自以为是的创作。
这个角色大体上等同于日版为男女主角送磁带的律子,但因为本片中的磁带变得无关紧要了,所以这个角色的出场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专门为其创作的捐角膜的剧情也完全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这个角色的存在除了加深整个故事的狗血程度,根本毫无意义。
基本上,这部中国版电影,几乎继承了日版大部分的缺点,但却没有继承到大部分的有点,甚至让这个本来就很狗血的故事用更狗血的方式表现出来,作为一部悲剧,几乎没有任何的煽情,这确实是难以让我将其定义为”合格“的电影。
其实我个人愿意给他打5分的,但是豆瓣不能打2.5星,而我又没法说服自己给这部电影打3星这个及格分,所以只能委屈他被我打2星了。
——评析《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有人说:青春是快乐的源泉;快乐在这里流淌,痛苦也在对面徘徊。
有人写,青春是多雨的天空;雨露在这里蔓延,阳光也在天边等待。。。。。。
在郭在容导演的拍摄下,青春的那种懵懂,那种酸甜苦辣的回忆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地闪现。
青春那杯苦涩的美酒,却在郭在容的执导下品尝出来了不一样的滋味。
通过男主人公由欧豪饰演的柯达的视角及解说下,向观众们呈现出了一场永不散场的青春,一次无法释怀的相遇到相识。
记忆中的青春,不断的在影片中回现,交叉蒙太奇的一次又一次的闪现,慢镜头的运用,音乐的插入,人物的镜头拍摄,环境的烘托等都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展现在荧幕中。
让观众们身临其境,欣赏着这场永不散场的青春。
开头环境的渲染,其实也就是为影片的结尾奠定了基础,暴风雨之后的世界,也就是影片插入的交叉蒙太奇的运用,也借此真正的揭开影片的中心主旨。
一段青春流淌在记忆的沙河里便从此展开了出来。
两份来自“未来快递”分别到达夏叶与柯达的手中,也正是这两份快递牵动着一场青春的回忆。
交叉蒙太奇的穿插,引领着观众们进入了青春的美酒当中。
在柯达的视角中,我们看见了一位天使般的少女,文境而又单纯的小女孩夏叶。
婀娜多姿的身材,天使般的笑容,在镜头下的捕捉中极为细腻的呈现出来。
加上音乐的渲染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和甜蜜的感受。
两人之间的一次次交集也再次逐步展开出来,那种隐藏在内心中的朦胧感渐渐萌发,轻轻的一撇,有意的相遇,互相的等待都在相互交织的眼神中传递开来。
尤其是一次为了帮助朋友,奋不顾身的拾起一根捆子就朝那群人打了起来,这一架打的不仅仅证明了柯达的有着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勇气,同时也投来了夏叶赞许的目光。
以及之后柯达为了帮助夏叶见到自己的爸爸,在同学的帮助下精心策划了一场关于北京实习的计划,最终帮助夏叶找到自己的爸爸,但是不曾想到如今的爸爸已不在是当年只疼爱自己的爸爸,他已经再婚了并且又拥有了一个女儿,看到父亲将所有的爱都转向那个小女孩时,夏叶的心无比的恐慌和难受。
此时柯达的耐心安慰和帮助,缓解了她内心痛苦与无奈。
两个人相互之间的那份纯真的朦胧感也渐渐的浮出水面。
阳光沐浴在他们身上散发出的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张扬的是内心的懵懂的美妙的感觉。
其中镜头下的他们,平行蒙太奇的运用,将现实的柯达与回忆中的的柯达与夏叶之间的交往的点点滴滴的回放相互穿插,给人以镜头的美感,同时更使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想象。
当然蒙太奇的运用,交叉的呈现,让观众们不仅欣赏到青春的那淌美酒,更多的则是镜头之外的,现实中的柯达对青春的真真切切的回忆与感受。
特写镜头下的他,一滴眼泪包涵了对过去的思念。
然而,影片看似渲染出的是一种青春的活力四射,朦胧的美感,但实际上却一直隐藏着内容的主线。
同时也在一一为接下来发生的难以想像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柯达的一次虚假的文章内容,虽然迎来很多听众们的喜爱,拿到了奖品,但事实却在为夏叶最后患病做铺垫。
夏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魔,无疑深深的刺痛着柯达的心,他埋怨,悲伤,愤怒,闷闷不乐。
从他的神情,他的无奈,他的一举一动的行为中都能够真心的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感和失措感。
夏叶的痛苦,柯达的焦急,父母的自责,同学的伤心等都借以柯达的视角中表露出来。
最后仍然以柯达对内心的那份执着,对青春的回忆向我们揭开了主题。
然而镜头在转向另一个与夏叶患有同样病例的十岁小夏叶我时,我们则是透过女主角的视角呈现出来。
让一切的谜底都浮出了水面,命运的巧合,促使两个不同年龄段且从未焦急的两个重名女孩定下了不一样的结局。
夏叶的无私,夏叶的那种对生命的渴望,对世界的渴求鼓舞了她用一双明亮的眼睛去寄托在当年仅仅只是与她重名且共同与共同的病魔相斗争的女孩身上。
而“未来邮局”则是贯穿整部影片的始终,开头出现吸引观众们的眼求,而在影片的最后不仅吸引了观众,更是打动了观众们的内心深处一直珍藏的那份对青春的回忆。
柯达从对青春点点滴滴的执着再到最后的释怀,一句当年夏叶的海里还有另一个我,爸爸为我雕刻的雕像。
让多年后的柯达最终完成夏叶的愿望,同时也让自己从当年的故步自封的悲伤中明白了夏叶的每一句话语隐含的对世界的渴望。
让他相信原来在世界的中心一直有爱的存在。
剧情很俗套,但是男女主角很美好,夏叶一笑,整个世界都在发光,怎么会有这么美好的女孩啊,就像花朵🌺一样在最好的状态下绽放,她善良、善解人意,也有脆弱和不甘心,她得到了柯达完整的爱情,她对想要寻死的柯达说,好好活下去,她的温暖照亮了柯达苍白的人生,使他明白了活下去的意义,不是每个人都能遇到美好爱情,可是17岁的夏叶遇到了,从这个角度看,她又是幸运的,那年夏天,那段青春,那些美好而又没来的及说出来的爱恋,在成年的我们看来,弥足珍贵。
一、通篇的男主旁白很讨厌,尤其是在开头的二十分钟和最后女主即将离世的二十分钟的时候,它严重打乱叙事结构,让故事不断地成为跳跃式的散乱构成,观众一直像看MV一样看这个电影,根本无法深入内心,如果没有首先构建起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情感投射,你们两个要不要爱,我不关心。
更重要的是,这个电影当中的男主一直在用旁白来表达内心情感,“我好痛苦”“我好难过”“我好不希望夏达死去”……配套不停地流泪,不停地奔跑和对天嘶吼。
偷懒!
人物内心独白靠说不靠表演,不靠细节和前后的照应回环,还不如读小说。
二、诸多情节的安排刻意、人物的动机虚假和不成立,男女主半夜往墓地跑、过生日的时候跑去海边的灯塔、去北京住在一个没人住的别墅里面,还假装遇到鬼、然后一起看朝阳/夕阳。
这两个人物感觉只是活在电影里面,除了电影展现给观众的情节之外,他们都不存在,他们只是活在银幕上的二维生物,除了银幕时间,他们没有思考,没有时间和可能拥有自己的逻辑和动机。
纯粹因为编剧需要他们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出现,于是他们就出现了,而已。
三、演员选错了,欧豪在各种应该情绪更加起来的时候没有起来,他的痛苦没有层次,没有区分,一沉不变,以至于到后来看到他流泪眼珠子却一点血丝都没有的时候就想说“还是省电泪水吧”。
你能感觉到男女演员之间有没有couple感,就连演员自己都不相信他们之间存在着爱情。
我认真想,何谓cp感,是这两个演员站在一起,你觉得他们是否可以成为情侣,他们的气质是否般配;然后他们两个人在表演的过程中,眼神当中是否充满情感和爱,而非捏造出来的笑和快乐;再而,人与人之间的熟络是没有办法伪装的,两个演员是否对自己的角色有爱和认同,是否对对方的角色有认同,他们是否认为这两个角色的行为逻辑和动机是顺畅的,这直接导致了他们能够顺利地进入这两个角色,能够顺利地在这两个角色当中产生爱情,所以剧本的完成度和对爱情的拟真度直接决定了演员对这个爱情是否相信,是否认同。
四、情节狗血,观众自己都觉得可怕和老套。
我在前面三分之一的时候,男主通过广播编故事说女主得白血病,我就心想完蛋了,不会真的是白血病死了吧。
果不其然,在电影到了50分钟的时候,女主就开始流鼻血,虽然导演安了一个别的名字的病,但已经和白血病来说没有什么差别了。
然后当我们知道女主就是要死了,那么从50分钟开始往后两个人的你死我活的爱在观众看来就是折磨了,因为大家都知道女主就是要死,却又没有情节量支撑两个人的情感变化,只是单纯的情绪,而非情节,这对观众就是折磨。
五、美术和置景极其差,这样的外联和美术不能用,美术无法制造出1997年的样子,人物穿着2016年的廉价服装就上场,置景不做任何的处理,1996年的北京和青岛就是2016年找的景直接拍,只不过这些景显得破败一点罢了,连男主自己都说“学校这么多年都没有变化”……一到大远景,要看环境时,你就能看到可怕的取景:半残不残的荷花池、水干得快没了的水塘、批发集贸市场一样的海边楼房、县城郊区的柏油公路,我无法想想导演和摄影能够忍受这样的外景,除非他们觉得这是中国特色的美。
六、剪辑出了问题,通篇景别跳跃特别明显,来回跳,把情绪流和感情都破坏掉了。
七、台词文艺矫情。
当你用外文看这些台词的时候,你觉得还好,因为你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只能够看字幕,看字幕就有一种阅读的感觉,小说里面写出来一段矫情的话,你读一遍,并不尴尬,可是当它是中文,你听着一个中国人从嘴里说出来,那就是见鬼一般的尴尬。
总结:郭在容已经发了疯。
一片大海海边的人和小故事一个音频引发的回忆脑海中的碎片,清晰美好的青春爱恋柯达(名字确实胶卷)成绩不错,记忆不错!
可是当面对人生中第一次生离死别,对着医生说的那番傻话,印象最为深刻!
17岁的少女本该有美好的未来,豆蔻年华却遭受病痛折磨,她会说:我害怕!
男孩一边安慰却也止不住流泪!
录音磁带留下的音频是他们后来仅有的纪念!
初恋很纯粹,只希望你爱的或者人本善良都希望身边的人过的好!
跟着剧情的起伏流了几次泪,我觉得看了电影这样就很值得!
总的来说还不错吧,这个电影避开了青春片的堕胎以及姐妹反目成仇等狗血因素,却没有避开癌症等病痛条件。
虽然在一起打架那里略微有点狗血,但是磁带这个情节很有时光的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
未来邮局这个点也挺不错的,至少是现实世界很多人都喜欢的东西,也有很多人会去尝试做的事情。
美人鱼和雕塑这个情节略有点假,设计的不够唯美和真实。
特别是潜入海底去找雕塑那里,真的,跟骗小孩差不多,还有,女主角老是说什么海里的自己,我以为这是童话呢,而且是并不唯美的童话。
这个点不是很好。
关于主角,就不多加评论了。
所以说,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
昨晚看的《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说实话,一看到这个影名,我并不知道这是一部关于青春爱恋的电影。
世界中心啊,呼唤爱啊?
好像挺高端的。
但点击屏幕等待影片一开始后,看到杨紫收到未来邮局邮寄的磁带和收音机,听见欧豪男主寂寞哑黯的旁白,看到欧豪泪眼汪汪的一脸忧郁,我才恍恍明白过来,好吧,这又是一部关于青春的故事。
说实话,故事很散乱啊。
所有的回忆都是片段式的碎片,一直到看完电影结束,我还没明白男主柯达究竟是为什么喜欢夏叶啊。
我以为那只是好朋友间的惺惺相惜,突然瞬时移到后边的情深似海是怎么回事?
不得不说,其实整部影片都感觉深深地套路啊。
但是,我表示羞羞的捂脸,我就是被这样的套路给弄哭了。。。。。
故事情节是真的青春,梦里的幻想的青春。
我回头看看我们大部分人的青春,才发现,那是怎样满头满脸满衣裳的泥啊土啊灰啊。
噢,这是荧屏里他们的青春,而我们的青春,只有那一方绿绿的浅水塘,或者那一片热淌淌的黄泥地,或者是那喧嚣的大操场。
真的,一点都不想回想。
不过,说实话。
我喜欢这个电影的名字。
虽然不是很懂,不明白它究竟和电影有什么联系。
但架不住这影名还挺好听的。
世界中心什么的,无法理解啊。
刚上学的时候,就在想,这是家的位置,这是学校的位置,之间的距离围成的一个圆就是我所有的范围,我的生活,我的世界。
所有的事就发生在这个圆里。
再长大一点,那个圆也慢慢的扩大,甚至是这个圆的周围出现了各种大小不一的圆。
在这个圆的世界里,是我们所有的情感汇发地。
有时候,嗯,我来到某一个地方,以前没来过,现在来了,原本的灰色就变成了由其他颜色构成的缤纷,不同的意义也显现出来了。
对我们来说,其实世界中心哪里有呢?
到处都是啊。
不过,若是按物理地理上的计算,大概真的有吧。
但是,谁在乎呢?
我们内心里有许许多多的爱,就连爱情都不一定唯一,所以也就不敢说什么在中心呼唤爱了。
但是,有一天,吹着风的时候,就会突然觉得,在以前开始到现在的时间岁月里,一定有什么很重要的东西让你痛彻心扉或者欣喜若狂,在那个时候,按着自己的心脏处,心跳都变得不一样了呢。
在这个时候,我想,那就是我们的世界中心了吧。
虽然情节非要扯上白血病有些媚俗,但女主是真美,欧豪演技也可圈可点,至少感动了我~人的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爱情也许就只发生在那个时候,不掺杂任何杂念的爱情。
奇怪的是边看边忍不住想如果柯达的角色是小小,作为妈妈会否支持他这场恋爱,既能够理解初恋的美好与刻骨铭心,又担心他失去后会怀疑人生的价值,爱情这事还得慢慢引导,生命价更高吧!
基本是按日版电影的1.5倍速拍的。有些改动还行,但是剧本欠缺打磨,很多细节缺失让没看过原著的人难以理解。张慧雯从头到尾的气色都超好。两人表演及格,台词念白功力欠缺。虽然并不算拍得好,好多剧情还是哭得稀里哗啦的。最后片尾曲差评!不知哪找来的网络歌手甜蜜对唱,完全破坏了电影氛围。
不错不错
虽然我也没看完,但是看到评论像嫌弃垃圾一样就想打个三星拉高平均分,欧豪台词比张慧雯自然,thats all。
挺小清新的啊
三个版本比较,这版风景很美,道具各方面无论如何不像是90年代,也许我生活在乡村。
故事创意不错
不感动
中国青春片真的无聊
凌晨五点一刻,为了郭在容来的,然后陶醉在了张慧雯的逆光微笑中,然后睡着了
故事画面音乐都一般,欧豪为什么总能演主角,实在是辣眼睛
非常无趣的片子,毫无重拍的必要
在不知道什么日本版的前提,刚刚看完,看哭了,很感人的爱情,演员的泪水感动了我
谷阿莫吐槽
柯达柯达,我是哈苏
我只想说,青岛是没有一个高中生是骑自行车上下学的!
老套的故事,但至少制作、演员们的颜值与演技还是基本在线滴,翻拍这种作品也属不功不过吧。欧豪这个男演员还是挺期待的,从《左耳》开始,他有种现在罕有的少年痞气…
以为剽窃了经典的名字就能够张冠李戴了?然而从剧情到演技的洒狗血注定了本片与原版的天差之别。
纯美的初恋与青春,诚然营造了太多经典的光影之梦,但却并不属于这场由韩国导演郭在容执导的中国版《在世界中心呼唤爱》
1.5 仍旧活在差不多二十年前的郭在容呀,烂俗狗血韩剧梗已经过时了。【杨紫这酱油打的;欧豪和张慧雯都撑不起这片;倒是挺惊喜看到了依旧美丽的杨童舒……
比较尴尬的一部青春电影吧,导演好像是棒子,这画风还是不适合窝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