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IF! (Thank God, it's Friday) 期待了很久的《女王的棋局》,Netflix终于不负众望的在周五放了出来。
首先是小组里对于“正确”的本剧标题的讨论,我个人是能理解“后翼弃兵”支持者的,毕竟是queen's gambit的专业名词直译。
不过感觉本剧封面结合"女王的棋局"这个标题,更容易让观众了解本剧的内容(大女主剧+象棋剧),“后翼弃兵”这个标题专业但是并不是很容易理解。
最开始关注本剧是因为封面非常的有吸引力,安雅·泰勒-乔伊的造型非常有气质,国际象棋的故事背景也令人耳目一新。
刷了之后发现,除了天才少女横扫全世界的对手的爽文套路以外,本剧对于很多人生问题都有讨论。
一个从小被送去孤儿院,拥有不幸童年的天才少女,如何一步步成为世界冠军和一个成熟坚强的人的。
此外,女主从一个单打独斗的孤胆英雄到与朋友们集思广益战胜强敌,都让人看到了一个天才的人生里除了赢棋还有生活和成长。
我觉得这也是她最亲近的养母想告诉她的。
本剧的故事线并不复杂,改编自沃尔特·特维斯1983年的小说,探讨了天才的真正代价,以及孤独意味着什么。
小说本身的重点聚焦在女权,国际象棋,药瘾以及酗酒问题。
而在导演的镜头下,我看到了记录了一个天才少女的成长,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好朋友,帮助她度过难关,其中也不乏善良的陌生人,如女棋手,店员等等。
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已经很难了,希望她/他的未来可以被温柔对待,被治愈。
“家庭是你创造家庭的人,你邀请谁加入,你允许谁与你分享这个空间,有时与那些非血缘关系的人更为强大。
如果你允许的话,这是一朵可以绽放出美丽花朵的东西。
当你感到最孤独或最孤独的时候,那只是因为你看不到比鼻子更远的东西。
你身边有爱你、支持你的人,其实你并不孤单。。。
我认为这是一个想法,你不必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家庭,你可以选择你的家庭。
“剧情线:第一集的前半集在讲女王在孤儿院的童年时光,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
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后,女主看天花板都是棋子,并开始跟老人学习国际象棋的知识。
之后9岁的女主吊打老师,之后又吊打林肯高中的象棋老师,并盲棋 1v2 轻松取胜。
对方好奇她如何练棋,她说“I play in my head, on the ceiling.”(我脑子里都是棋)大概这就是天才吧!
本剧后面也会多次出现女主的这个“超能力”。
此处对方送给女王一个娃娃,转身就被扔进了垃圾桶,给人物塑造加分!
而绿色药丸的设定,暗示了女主从小被喂镇定剂,以后或多或少会与镇静剂上瘾作斗争。
而第一集的结尾,女主在林肯高中的棋社,一个人80分钟解决所有对手,开始爽剧套路(划掉)。
紧接着在电影<圣袍>的 "Finale/Hallelujah" 的福音声中,幼年女王嗑了一桶镇定剂药丸,整个人栽倒在同学和老师面前。
圣袍 (1953)6.91953 / 美国 / 剧情 / 亨利·科斯特 / 理查德·伯顿 简·西蒙斯第二集开始介绍女主的青年时代,住在领养家庭,开始高中生活。
接触杂志chess review,但是囧于没钱就顺手偷走了杂志(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这个偷书的事情后面会填坑,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老板的善意支持的了女主的成功。
本集的重头戏是 女王第一次参加肯塔基州国际象棋锦标赛(tournament),真正开始了解国际象棋比赛中的规则,遇到心仪的小哥,并赢得了人生中的第一个比赛冠军。
养父在本集抛家弃女,令母女下陷入困境。
但没有钱怎么办?
女主:自己打比赛赢奖金!
养母仿佛看到了一棵摇钱树,以及人生的新希望,完成了从梦想成为一个贤妻到良母的转变。
第三集始于童年回忆,母亲带她去河边游泳(有点像《时时刻刻》里维吉尼亚伍尔夫自杀的桥段)。
辛辛那提锦标赛,女主再次拿到冠军,并和养母组成了经纪人和棋手的另一层关系。
第一次被邀请去女生聚会,发现自己格格不入,偷了一瓶酒然后逃跑了,此处算是酗酒的伏笔。
1966拉斯维加斯 US Open美国国际象棋公开赛。
本尼瓦茨,全美冠军,女王第一次输棋。
虽然输了,但是似乎因为是积分制的原因,获得co-champion共同冠军。
这一集的标题 "Doubled Pawns",这正是本尼打败女主所用的套路。
本剧自始至终,用各种细节来凸显苏联人在国际象棋界的统治力,女主也开始学俄语。
并因此接触到嬉皮士。
第四集的核心是,抛出了一个天才们总要面对的问题,成名过早,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
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我们见到了很多天才的横空出世,在我们惊艳于他们天赋的同时,很难主要到其中的挣扎。
比如我能想到《火箭人》里埃尔顿约翰的挣扎,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火箭人 (2019)7.32019 / 英国 美国 加拿大 / 剧情 同性 音乐 传记 / 德克斯特·弗莱彻 / 塔伦·埃哲顿 杰米·贝尔本集里女主也第一次面对苏联大神博科夫,在毫无抵挡之力的惨败之后,她发现自己失去了最亲近的养母。
因此备受打击,又变成了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一个人生活,陷入了低潮期。
这时前对手 哈里·贝尔提克(Harry Beltik)这时出现在她的生活里,担当她的陪练和同居室友。
好景不长,Harry认识到自己失去了对国际象棋的热爱,选择去学习并找一份普通的工作,他和她友好的告别,叮嘱女主照顾好自己,从此“第一任男友”似乎领盒饭下线。
紧接着1967年,女主来俄亥俄州参加美国国际象棋锦标赛,她和本尼瓦茨都砍瓜切菜般轻松击败其他对手,会师决赛。
有一个小插曲,女主Beth被本尼瓦茨骗取下快棋,然后被本尼吊打。
但之后的决赛上,她则轻松取胜,获得了去巴黎再战博科夫的机会。
为了击败大Boss博科夫,两位全美冠军在纽约的地下室里讨论着棋局。
自认为是灵性派棋手的Beth,宿醉之后去和博科夫决战,果然又输了。
之后加上养父的出尔反尔,她一度情绪极度抑郁,靠酗酒度日。
但萨贝先生去世,给Beth送来了童年闺蜜的帮助。
The End Game, 终局之战在苏联展开。
比赛中有一个场景很震撼,比赛的现场包括观众和转播,只有女主一位女性,孤独又闪耀。
女主一路过关斩将,而苏联人借封盘的机会,集思广益讨论棋路(不知道算不算作弊,有点找人帮忙写take-home projects的感觉)。
最后和博科夫的大决战,女主的棋友们利用时差研究棋局,帮女主分析对手的套路,并成为了女主的坚实后盾。
终于女主第一次击败了博科夫,成为了冠军。
国际象棋相关S01的前半集在讲女王的童年,以及如何对chess (国际象棋)产生的兴趣。
很有趣的点是,第一次和老人对弈,童年女王直接被 Scholar's mate (四回合将杀)击败,这里两个人更像是老人在逗小孩,击败这个词都偏重。
对“四回合将杀”感兴趣的可以参考这个wiki页面,中文网站有很多类似的教学,更广为人知的名字为“四步杀”。
类似的还有 Fool's mate(两回合将杀),这里没出现两步杀的原因,主要是两步杀属于“愚者自将”,太需要对方的配合。
第二场对局之前作为一个超智少女,女王眼中的天花板上存在着棋盘,思索出破解之法后露出了诡秘的笑容。
然而对局之时,被老人早盘吃掉了queen( 国际象棋棋局中实力最强的一种棋子 )。
老人教导女王下棋除了rules(规则)还有spirit(精神),女王也很耿直的不愿认输,竟然骂了一句脏话,可见孩子们的脏话都是从周围环境里学的。
关于早盘输掉queen,我在quora看了一些回答,主动弃局似乎是惯例,毕竟在先输queen的情况下胜盘的情况微乎其微。
而女王拍黑板擦的工作,简直是我初中作为卫生委员的日常。
第三场对局,战局焦灼但女王赢下了对局。
这时老人提点女王Sicilian Defence(西西里防御) 感兴趣可以参考这个wiki界面。
这是一种后手开局的走法,主要应对King's Pawn Game (王兵开局),既1.e4。
之后老人给女王说起,棋盘上每一个格子都有自己的代号,比如KB3。
为了让大家有直观理解,附图如下。
可见KB3,既Knight(骑士)从KN1道KB3. 这里K1如果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是对应e,所以 1.e4的意思是,第一步K2位置的Pawn(并)前进到K4。
我注意到的一个细节就是,女王并没有用老人教的西西里防御hhh而基于母局西西里防御,老人教了她Dragon Variations(龙式变招)和其中的Levenfish Variation(列文菲舍变例)。
补充知识页面。
这里本剧的一个细节很赞,老人说列文菲舍变例的同时,画面给到了白方骑士从KN1前进到KB3,既6.F4 正是所谓的列文菲舍变例( B71 5.Nc3 g6 6.f4 (Levenfish Variation)中的第六步)。
Najdorf Variation(纳依道夫变着)。
补充知识页面。
在这个过程中,女王飞速的进步。
并引出了本片的点题开局,The Queen's Gambit(后翼弃兵). 鉴于是与本剧标题同名的开局手法,附图如下。
1. 白棋d4, 黑棋d5 2.白棋c4. 而因为“由于c4的兵可能会被吃子得名,后翼弃兵”.配乐整理:
最喜欢的一首歌1. "Venus" by Shocking Blue 这首歌出现过2-3次。
" I'm your Venus I'm your fire At your desire" 一度被我听成了phoenix。。。
巴黎输比赛回家后穿内衣酗酒跳舞 2. "Yeh Yeh" by Georgie Fame. 歌词I say Yeh Yeh! (这歌词容易被人占便宜)第六集 女主在Benny家快棋车轮战 3. "(I'm Not Your) Steppin' Stone" by The Monkees. 这首歌我没有印象出现在本剧的什么位置,但是后面美国政府派来保护女主的特工对她说:“你比The Monkees还火。
” 感谢豆友指出:“ 女主从墨西哥回去后在家酗酒穿着内衣跳的那首 ” 4.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Herman's Hermits 太经典,出现在第三集结尾。
5. "You're the One" by The Vogues 第三集电视机里女生聚会放的那首歌。
6. "Finale/Hallelujah" by Alfred Newman 第一集片尾的歌,出自电影《圣袍》。
7. I Can't Remember Love by Anna Hauss 女主在餐厅里的那首歌,歌词是I remember love, I remember nature, etc. 这首歌被问的很多,也很难找到。
我从油管上看到的信息是,这首歌是Anna Hauss为了本剧做的原创,尚未发表(欢迎大家帮忙更新更靠谱的信息源)8. "The Gift" by Lukas Frank 第四集的片尾曲,更喜欢 Storefront Church这个名字。
9. "Fever" by Peggy Lee 非常经典的一首歌,感觉豆友提出。
Harry在女主家下棋的时候女主跳舞 10. "Teach Me Tonight" by Nancy Wilson 第五集的结尾 11. "Stop Your Sobbing" by The Kinks 第六集开头 Benny车上合唱 12. "Tut Tut Tut Tut" by Gillian Hills 第六集 女主买下房子重修装潢13. "Jimmy Mack" by Martha and the Vandellas 欢迎补充14. "25th of the 12th" by Bill Compton 欢迎补充15. "Somewhere I Belong" by Gabo Szabo 欢迎补充16. "Bert's Blues" by Donovan 欢迎补充17. "Along Comes Mary" by The Association 第四集 女主在俄语同学家放飞自我
在看到安雅的成名作《女巫》脱下衣服,从平地飞上天际的那一瞬间,我就确信这个姑娘将会大有所为。
在出道几年内,安雅先是凭借其出众的气质在惊悚,恐怖,悬疑题材电影中扎下根来(《女巫》,《摩根》,《分裂》,《良种动物》,《马柔本宅秘事》还有个只算是配角的《玻璃先生》)。
之后她开始将自己的演艺生涯向更广阔的天地拓展,去年很少有人知道的《摩比小子大冒险》中,她有了难得的歌舞演出,也为动画的女主角献上配音,很快她又在木偶动画《黑水晶:抗战纪元》为女主角配音。
今年的三连发里,在传记性质的《放射性物质》中出演居里夫人的女儿,在超英片《新变种人》(新变档人)出演艳惊四座的秘客,在恋爱喜剧《爱玛》里好好过了一次换装的瘾。
但是,再有潜力的演员也需要机缘与好的剧本,除了出道的《女巫》和沙马兰的《分裂》之外,其实安雅更多的作品都名气不大,好不容易参演x战警世界观的《新变种人》又屡遭波折,最后口碑实惨。
幸好,《后翼弃兵》(又名《女王的棋局》)用其几乎完美的剧作节奏,漂亮的摄影,与安雅越发娴熟的演技完美融合,完成了一盘令人赏心悦目的弈棋。
兵到底线,化身为后。
剧透预警1观看《后翼弃兵》这部剧时,除了“安雅好美”之外,最大的感受就是故事发展的顺畅,用一位好友的话来讲,就是如同“德芙巧克力,丝般顺滑”。
改编自“国际象棋”题材的作品,哪怕是架空,也是需要有相当大的胆量的。
不同于很多激烈抗争的运动项目题材,下棋,并不能通过肢体上的冲突来让赛事跌宕起伏,生死输赢都在一张黑白棋盘之上,比拼的是脑力与心态,而随着赛事级别的递增,“喜怒不形于色”的戒律又让影片在棋局中剖析角色内心变化难上一筹。
所以很多人在看之前会有这样的疑问,我并不喜欢国际象棋,可能都看不懂,这部剧真的适合我吗?
这就是本剧最成功的一点了,它将“专业的棋局”与“人物生活际遇的跌宕起伏”微妙地糅合在了一起,并没有花费过多时间去描述对观众来说比较枯燥的规则,对弈的煎熬等等,但主角哈蒙生活的每一个瞬间,似乎又脱离不开国际象棋给予她的馈赠与囚困,于是在反复拉扯,在春风得意与自我毁灭,在宛若轮回的消逝与出人意料的久别重逢的合奏之下,《后翼弃兵》完成了一幕令人陶醉的演出。
2没有人,能拒绝一个龙傲天的故事。
因为哈蒙小时候居住的孤儿院中已经有一个小孩叫做“玛丽苏”了,所以相比于因为天生丽质而受到众人追捧,用自己的天赋与努力开挂的王道剧情,还是会更加爽快。
就靠着地下室里面的一张小棋盘,每周几次短暂的对弈,哈蒙就能在脑中不断复现棋局精进技艺,一出手就轻易战胜了中学的棋艺社。
几年没有摸过棋子,被收养后不久便参与州赛事并拿下桂冠,并在之后不久的全美比赛中拿下并列冠军(虽然最后一局输掉了)。
去墨西哥城越级挑战世界冠军博戈夫自然折戟沉沙,但是作为最终boss,要是被初出茅庐的哈蒙轻松击败,那也太没脸面了。
重新振作起来的哈蒙拿下实至名归的全美冠军,并在之后用自己弱势的快棋一战多直接打到原全美冠军心态崩溃,虽然做了很多准备,去巴黎第二次挑战博戈夫依旧因为酗酒功亏一篑。
但是在她生命中最消沉的时刻,曾经的好友们都一一站出来为她鼓舞精神,这次,她去了博戈夫的主场,并且问鼎世界冠军。
而此时的哈蒙,才只有二十岁。
没有人会拒绝一个爽快的故事,尤其当这个故事还富有波折而不是一顺到底,人们会因为短暂的低谷而在之后的胜利时得到更多观赏的愉悦性,而且用脑力战胜对手也比用武力去降伏敌人看上去要高雅得多。
但是所谓的“龙傲天”,并不仅限于棋局之上,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处的“后来居上”同样是本剧精彩的妙方。
刚入学时哈蒙因为性格孤僻而处处碰壁,寒酸的着装也遭同学们耻笑,而在她晋身为天才少女并且赚取人生中第一桶金后,身边之人态度的反转自然能给观众以扬眉吐气的感受。
说起来,观众一路跟随着没钱买杂志,没钱买棋盘,没钱付报名费的穷困哈蒙,到州冠军拿了一百美元的奖金,到之后一路平步青云,最后用一叠钞票砸在自己养父的脸上把他扫地出门,这是不是有一点“莫欺少年穷”的网文感觉了呢?
在政治形态上,本片同样有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态度,下棋就是下棋,没有意识形态之争,让她为了一点赞助费而发表违心的宣言,那干脆我自己筹钱,也不能让我成了政治的玩物。
更难能可贵的就是,本剧对于这种“压迫”的描写非常克制,在一个男性广泛存在的圈子之中,剧本一个不小心就很容易走向大肆渲染性别歧视的路线,本剧用一些很小的细节反复重复着这样的环境与舆论压力的存在,既让人能在胜利后感受到拨乱反正的快感,又没有让这些负面因素喧宾夺主让人产生聒噪的嫌恶,这是《后翼弃兵》很高明的一点。
3虽然哈蒙抽烟喝酒泡男人,但是她最后还是变成了好姑娘,我们也依然很爱她。
天才光环背后的生活,或许才是本片“棋局”之外最重要的主题了。
光鲜亮丽,款款动人的妆容之下,从幼时染上的药瘾,从青年时开始接触并一发不可收拾的酗酒恶习,还有养母可能因为长期酗酒的身亡,母亲因为悲恸而轻生,历史上盛名加持的天才棋手变得疯狂,或是选择自杀等等信息,都让我们对哈蒙的人生有了一些隐忧。
本剧很聪明的一点就是将哈蒙的生活和哈蒙的棋局绑定在一起,一部剧中三次主要的失利,一次比一次跌得更惨。
第一次输给班尼,但是因为历史战绩的原因,所以依旧算是并列冠军,所以结果不算太差。
而且在养母的打气之下,哈蒙亦很快振作起来,还开心地和同学来了一发。
我们注意到,这个时候正好就是哈蒙开始大量饮酒的开端。
第二次的失利,是败给了博戈夫,面对世界冠军毫无抵抗之力的哈蒙输了后还惊闻母亲去世的噩耗。
受到如此打击的小哈蒙幸而有了哈利的一段陪伴(照例也来了一发)。
第三次的失利,同样是败给博戈夫。
不同于上次的毫无准备,这次哈蒙和班尼训练良久,却因为哈蒙自己没能抵御酒精的诱惑而功亏一篑。
在这之后,自然就是更没有节制的堕落。
还好乔琳的出现救回了哈蒙。
哈蒙是幸运的,在她最黑暗的时刻总有人会伸出援手,发生过的事情已无法改变,但是你可以选择改变明天,而不是一味沉湎。
4Home sweet home。
家庭,是哈蒙内心情感的主线。
虽然她并不喜形于色,看上去也不是那么情感丰富,但是她确实是希冀着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与亲人的。
原生父母,在影片的一开头就分道扬镳,失去母亲的哈蒙在福利院里,只有大姐姐乔琳和地下室中的萨贝能让小哈蒙感受到一点关心。
被收养之后,养父的角色亦快速消失,哈蒙逐渐和养母形成了一种超越友情,又距离亲情差上一点的关系,养母从头到尾都一点不懂国际象棋,但是她愿意听着哈蒙讲述她对弈的内心变化(你能注意到当养母死了之后,再也没有通过她的讲述重现棋局的剪辑方式了),两个人有时候互相嫌弃,但是更多是互相扶持,这已经是哈蒙内心“家”的一种方式了。
养母的死自然让家庭这个关系崩塌,不过养母死前和墨西哥城的笔友共度了几轮春宵,想来也不算过于悲惨的落幕。
哈蒙最后,还是通过象棋,找到了家人。
狭义一点,就是班尼,哈利,乔琳,汤斯还有那些支持她的好友,在对阵博戈夫的那一天为她筹划走法,帮她出谋划策。
但是广义地来说,通过象棋,她赢得了所有象棋爱好者们的尊重,当她走上莫斯科的大街,被众多棋友围拢的那一刻,她不再孤单,肯塔基州或是莫斯科,意识形态的不同,又有什么关系呢?
5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校工萨贝和哈蒙最终也没有还清的那十美元。
就像哈蒙一样,萨贝也是一个很孤独,寡言少语,不善言谈的人。
而正是这样的人,在不经意间给了哈蒙启蒙,虽然总是输掉心有不甘,但是他还是找到了更厉害的人,试着引领哈蒙去一个更广阔的天下。
萨贝,真的是一个好人,哈蒙第一次参加大赛的参赛费,就是萨贝出的,萨贝想来也很不富裕,但是他应该是毫不犹豫就帮哈蒙出了这笔钱。
但是,哈蒙最后忘记了还钱。
似乎也就是不久之后,哈蒙忘记了萨贝。
直到萨贝去世。
哈蒙回到曾经那个小小的地下室,看到萨贝一直收集着的关于哈蒙的剪报,想一想,萨贝比哈蒙要孤独得多,他没有哈蒙天赋英才的棋技,他在福利院中也算是最底层的员工,没有人在意他,没有人想起他,哪怕是葬礼,也只是牧师在照本宣科,或许又会被很快忘记。
甚至被他一直关注,一直念想的哈蒙所忘记。
那一瞬间,我真的非常感动,但哈蒙的重新振作,并不仅仅因为没有回访或者还钱的愧疚,更是因为她的堕落,辜负了那些以她为世界之人的信赖。
萨贝这一段,真的是全片最点睛,最让人落泪的一段剧情。
从一个孤儿,成为世界冠军。
就像国际象棋中,小兵到了底线,就能化身王后大杀四方一般神奇。
安雅,也完成了一次从“大家眼熟的演员”到“国际象棋女王”的蜕变。
想一想剧中的哈蒙,二十岁就已经赢得了世界冠军,之后的路怎么想都会是下坡路吧。
但是,人生并不止一条通途,安雅在拓展自己的戏路后亦有无限的机会,无论是之后回归恐怖片的《soho区惊魂夜》,还是大热ip前传《疯狂的麦克斯:Furiosa》,想来安雅之后会活跃在越来越多更大的舞台之上。
剧中哈蒙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很喜欢。
不要做别人眼中的傀儡,要做最好的自己。
Beth & Benny看的时候一度胆战心惊。
看到贝丝进了孤儿院,害怕她会不会被欺负;看到贝丝进了地下室,害怕会不会遇到坏人;看到贝丝偷镇定剂,害怕她是不是就从此变成个瘾君子;看到贝丝被领养,害怕她的养父其实是个变态;看到贝丝进入高中,害怕她会不会经受校园暴力;看到贝丝和俄语班的同学上床,害怕她会否滥交;看到贝丝经历唐斯、哈利、班尼三个男人是不是剧情会走向情情爱爱……结果以上全都没有发生。
在外人看来贝丝的一生绝对是令人羡慕的,在某个领域凭借惊人的才华一路顺风顺水,在基本全是男人的西洋棋场上杀出一条路。
但很有意思的一个问题是,贝丝问她的对手——一个苏联小男孩:当你16岁成为世界冠军之后,你之后的人生该如何度过?
对于贝丝而言,她的世界好像只有西洋棋,这是她唯一的兴趣。
她不爱女孩子的社交,不喜欢其他的活动。
你说她喜欢唐斯吗?
我觉得也是淡淡的,她当然更爱chess。
他的启蒙老师,那位校工曾告诉她,be careful;她的第一任男友(算是吧)也告诉她,be careful。
天才总是脆弱的,因为他们也是离疯狂最接近的人。
所幸遇见一群善良的人。
教贝丝下棋的薛波先生,没有戳穿贝丝偷杂志的药店老板,童年相依为命的乔琳,给予了她缺失的母爱的爱玛,在贝丝来初潮时送她卫生棉的女棋手,还有班尼、哈利……贝丝最喜欢的身份是西洋棋手。
她不耽于情爱,也没有一直被童年的不幸笼罩着。
她不喜欢记者拿她的女性身份做文章,她拒绝把西洋棋和政治挂上钩。
西洋棋对她来说就只是西洋棋,她是美的,充满无限可能的。
因为热爱,所以想赢,所以会赢。
中间几场比赛,她输给班尼,输给博戈夫,一蹶不振。
那时候的她被酗酒、药物上瘾、养母去世的问题包围,这也是作者想探讨的天才背后的代价吧。
全剧贝丝下棋最意气风发的时刻,一是她初露锋芒赢得洲冠军的时候,二就是她在俄国对战一群大师的时候。
最后面对博戈夫,又能在她脸上看到那种胜券在握的小得意。
那种自信和骄傲,是她最大的魅力。
对战博戈夫
脑海中的棋盘其实我还是私心希望贝丝能和班尼在一起,旗鼓相当的爱情。
贝丝和班尼做完之后。
说了一句“原来是这种感觉”,我倾向于认为她的意思是原来和喜欢的人做爱是这种感觉。
不过班尼喜欢她是因为她打败了自己足够强大,贝丝喜欢他可能是因为他的头发吧哈哈。
算了还是让贝丝一个人吧,有西洋棋的一生对她来说也不孤单,何况还有这么多朋友。
看到这里笑死了。
Beth好女王,衬得Harry好小鸟依人
这部戏里,Netflix没有一味的黑俄罗斯,反而通过刻画俄罗斯棋手有气度接受失败,因为与女主这样厉害的对手交手而感到兴奋 俄罗斯百姓也没有因为国籍民族有任何唱反调的表现,因为是女棋手先是赢得俄罗斯女性们的喜爱,而后更是俄罗斯男女老少的崇拜。
而女主本身,真心爱象棋,不接受美国宗教团体的代言,也不愿意到白宫觐见总统,或者任何政治活动,反而在结尾处与真爱象棋的普通人俄罗斯人一起庆祝,俄罗斯人对象棋的热爱也感染着女主。
Netflix这里塑造的体育精神才是真正的体育精神,倾佩选手的才华能力,看到超乎常人的技能,不论性别,民族,政治,宗教,肤色。
不政治化。
在什么都要政治化的今天,只去关注人们本身,加深理解,也行是解决现实纷争的答案。
这部电视剧令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追求理想和现实。
如果才能只能支撑追求梦想的一小段路怎么办,女主是幸运的,天生自带光环,那些masters也是象棋界的精英,但是在竞技体育里只有输赢。
所以很多热爱象棋也有才华的人最后选择了其它行业。
认识自己很重要,如果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这个才华早点放弃才是正确的选择。
为什么我说后翼弃兵本质是虚假的大女主叙事上个月补了传说中的大女主爽剧《后翼弃兵》,颇感失望。
爽之余为何我依然感到不适?
此类影视作品就像没有营养却可口的垃圾食品,看完以后似乎很舒畅,但深思只觉迷茫空虚。
这部被赞女性主义剧集典范的作品,细究其叙事逻辑和视觉呈现,本质仍是male gaze下被精心包装的伪女性主义幻象。
它通过将传统男频爽文模板进行性别置换,复刻父权逻辑,最终让女性角色沦为被消费的客体。
首先从视觉角度出发,劳拉·穆尔维所说的的男性凝视在《后翼弃兵》中贯穿始终:开篇的画面即奠定基调,女主贝丝穿着睡衣、未穿胸衣的镜头,乳房若隐若现,镜头将她的身体作为视觉奇观呈现。
贝丝的身体在剧中被高度符号化,蕾丝内衣、半裸浴衣、颓废装扮等元素反复出现,其功能并非塑造人物,而是满足男性观众对天才疯女人的窥视癖。
贝丝的性感形象实为迎合男性审美的商品。
又如,我最不适的一段剧情中,班尼在棋局失利后恼羞成怒,虚伪地示好并通过性行为“征服”贝丝,这场缠绵完全是他泄愤式的欲望宣泄,贝丝的主体感受全然被忽略。
剧中贝丝其实对于班尼的真心仍怀有期待,而事实上班尼在泄欲完毕后终于重拾脆弱的自尊,洋洋得意地盘算着如何再次征服贝丝的棋盘——这场戏剥离了性张力,只剩下权力关系的暴力展演。
这些视觉设计均暴露出男导演对女性角色的工具化处理:贝丝的才华成为天才美强惨人设的装饰,而她的身体始终是被凝视的客体。
其次来看剧情逻辑,整个故事我将定义其为一场伪女性成长叙事——一个精致标本般的、满足一切男性幻想的完美女主实现了父权逻辑的复刻。
该剧标榜贝丝打破性别偏见,实则将女性主义简化为个体在男性规则下的胜利。
贝丝战胜男性棋手的剧情,本质是以男性方式打败男性。
这种颠覆性是虚假的,她并未挑战象棋领域的性别霸权结构,反而通过内化父权逻辑获得认可。
这种性转版男频爽文恰如朱迪斯·巴特勒批判的性别表演,女性穿上男性外衣,却未动摇规则本身。
此外,剧中男性角色对贝丝的帮助始终与性权力绑定。
无论是班尼的泄欲、还是其他男性棋手的后宫式追随,都在强化“男性施舍资源,女性被动接受”的叙事。
贝丝看似独立,实则仍是父权体系中的荣誉男性。
更荒唐的是,编剧用药物致幻、天赋异禀等超现实设定,消解了现实中女性在专业领域面临的真实困境(如教育资源剥夺、系统性歧视)。
贝丝面临的挑战仅停留在她想证明自己比男性强,却回避了女性群体遭遇的结构性压迫,正是高高在上的“白人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体现。
这种野蛮的处理不仅是对原型的污名化,也是对于通过努力实现成功的女性群体的歧视。
剧中大量的堕落叙事(药物成瘾、酗酒、滥交)暴露了更深层的性别偏见,贝丝的低谷期被刻意渲染为视觉化的堕落美学——在床上抽烟、半裸跳舞等场景,实则是将女性创造力与精神失控强行关联。
这种“疯女人”原型源自19世纪文学传统,如《阁楼上的疯女人》中所揭示,社会通过将叛逆女性污名化为疯癫以维持父权秩序。
这与《我的天才女友》中莱农通过刻苦学习突破阶级枷锁的叙事形成鲜明对比,贝丝的成功实为父权社会对女性奋斗的浪漫化想象。
最后,该剧还有对女性同盟的消解的嫌疑。
剧中将女性粗暴地分为“烤蛋糕的庸俗女孩”与“聪明独立的天才”两类,割裂女性群体的多样性。
而现实中的女性主义运动更应该团结女性群体、求同存异。
说了那么多,回归到最初的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女性叙事?
《后翼弃兵》的流行印证了后女性主义时代的文化悖论:观众渴望女性英雄,但资本只愿提供去政治化的消费符号。
真正的女性主义叙事不应止步于“女性也能赢”,而应彻底摧毁“女人”这一被父权建构的阶级。
当贝丝在天花板下幻想棋局时,她的胜利始终困在男性凝视的牢笼之中。
而真正的突破需要掀翻这块天花板本身,我们需要的是敢于制定新规则、而非在旧棋盘上跳舞的叙事革命。
真的很棒。
摄影,灯光,配乐,都让人舒服。
当然,最打动我的还是主题,女性的启蒙觉醒、女性之间的互助理解。
1.童年的阴影需要成年后复出极大的努力才能治愈。
2.遇到一个人生导师是多么幸运且重要的事。
她给了他平淡人生的希望。
他则教会了她如何发挥自己的才华。
(大叔真的太棒了,懂得理解天才。
女主被领养后,需要钱参加比赛,写信给他求助,他赞助了报名费。
直到他去世,女主都没能把钱还给他。
后来,女主去参加他的葬礼,在以前两人下棋的这个地下室,看到了他贴的那些剪报,震惊不已——有自己写的那封求助信,有两个人的照片,有每一条关于她的新闻报道。
太好哭了。
)3.女性容易陷入情绪,不能走出的时候,换个方向试试。
如果没有丈夫和事业的话,不妨专心赚点钱,让自己不为生计发愁,还能让身体享受更好的生活。
(这段感受来自养母的遭遇)4.女性的身份不能赢得尊重,才华/事业/自控力会帮一个人赢得尊重。
5.“一段时间,你是我的全部。
另一段时间,我是你的全部。
”(女主和孤儿院好友)6.一个强大的对手,或许会令人恐惧,但也能激发自己的潜力。
7.有钱有实力,才有底气拒绝资助者的无理要求。
8.酗酒、药物上瘾、逃避和堕落都不能拯救自己。
9.棋局之外,还有生活。
10.如果一个人赢不了,不妨求助信任且有能力的朋友。
(最后去莫斯科参赛,前男友们来帮忙复盘/练习那段,非常有感染力)11.冷静,专注,直觉,相信自己。
12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所以我们才要朋友、事业、爱人等等。
其实,女主第一次参加国际象棋比赛遇到的那个小姐姐,也很好,她给女主帮助很大,有善意,也很温柔。
网飞的《后翼弃兵》(曾翻译为《女王的棋局》)上线以来,评分已经达到9.2分,该剧从名字到剧情走向都和国际象棋密不可分,所以打算从国际象棋的角度尽自己所能地把女主贝茨哈蒙最后怎么赢的讲清楚。
我还原了剧中比较明显提及的10盘女主下的对局,发现很多盘棋不但来自现实中的著名对局,而且大都促成了女主内心的成长!
1, 后翼弃兵是什么?
现实中女性得过世界冠军吗?
在大众视野里上一次因为国际象棋引起轰动的事件,还应该是1996年当时的世界棋王卡斯帕罗夫和电脑深蓝上演的人机大战,虽然没有几年前的人工智能阿尔法狗战胜围棋选手那样熟悉。
尤其是我们中国观众相对于欧美人,对国际象棋的规则更加不熟悉,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剧,还是要简单介绍一下国际象棋。
国际象棋和中国象棋有很多相似点,比如都有车、象、马等棋子,当然棋子的走动规则稍有不同,这里指简单说说,足够大家看懂剧就好。
其实剧集第一集女主学下棋的过程之所以拍得那么长,就是想让观众也跟着了解一下,这样后面的剧集看起来会更容易理解女主在干嘛。
王(K)只能横、竖、斜走一格,后(Q)可以沿着横、竖、斜走任意格,象(B)只能沿着斜线走。
车(R)可以沿着横竖走任意格,马(N)依然走日字,兵(P)只能向前走,吃子只能斜着吃,但是一旦走到底线就可以升变为皇后。
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最后的大决战中女主就是用了这个方法才获胜的。
为了方便理解可以看下图,简单来说后的威力最大,而赢棋就是要通过各种棋子捉死对方的国王,和中国象棋将死是一样的,比如下图黑王被白方白格向将军,又去不了左边(b8)黑格和前面(c7)黑格,因为白方另一只象的存在。
剧集第一集中‘’老师‘’教女主说国际象棋棋盘每一个格子都有名字,横向上从左到右棋盘被标为a,b,c,d,e,f,g,h,从上到下依次标为8、7、6、5、4、3、2、1,8X8正好是64个格子。
下图红圈中的格子就可以标记为e4,可以找找d5是哪个格子。
剧中每个人下一步棋就在小本子上记一下走法,比如皇后(Q)走到f3格,就可以记录为Qf3,象(B)走到b6格,就是Bb6,以次类推。
说回剧名,一开始它的中文译名是女王的棋局,明显是错误的,因为The Queen's Gambit是固定用法,专指国际象棋中的一个开局定式。
当然这里的Queen也是在双关,另一个指代自然是我们的女主。
国际象棋有很多开局的固定走法,每一种走法都有自己的名字,比如西班牙开局,已经剧中一再提及的西西里防御(如上图)等等,而每种开局下面又有很多子类别,比如西西里防御—龙式变例,多到一本书都写不完,这里不展开了。
剧名《后翼弃兵》也是一种开局,我们看国际象棋棋盘,(如下图)国王右侧的叫做王翼,皇后左侧的叫做后翼,在开局中如果走出下图样子,也就是双方依次走出1,d4,d5,2,c4,之后就叫做后翼弃兵开局(因为走的兵都是后翼一侧的兵)。
虽然剧集名字是这个,但是整部剧中只有在最后一局大决战中女主才第一次采用这一开局,并且获得了胜利。
这当然也是预示着女主的自我救赎,第二部分会详细说明。
对于这个开局只需了解,相对王翼兵开局,后翼弃兵开局往往导致棋局中心封闭,局面比较复杂。
在高水平选手的比赛中更加常见(因为更复杂)。
其实现实中在国际象棋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女性登顶世界冠军的情况(这里指的是男女都参加的情况,因为现实中一般男女分赛),之前女选手小波尔加曾经凭借2715分等级分杀入世界前十,她职业生涯中持续多年只参加男子比赛,而且在比赛中战胜过同时代很多世界上最优秀的男性棋手。
现在国际象棋等级分世界排名第一的是来自挪威的卡尔森(2863分),女子第一是中国的侯逸凡(2683分),虽然这个积分在男子组只能排名80名左右,但是在女子组已经一骑绝尘无人可以撼动。
2, 大决战女主究竟厉害在哪里?
复原10盘对局理解女主蜕变其实剧集展示的对局不下30场,下面只是挑比较重要的,而且女主无论是胜利还是失败都会伴随着一定的成长和进步的对局拿出来说明。
第一集明显是女主学习的过程,第一盘棋自然是输了,但是这里就可以看出女主喜欢进攻的下棋风格。
在简单地走出上面的局面后,女主执黑走马,选择进攻白棋的皇后和c2格的兵,当然她没有看出这是初学者常会掉入的陷阱,因为下一步白方皇后到f7格就会将杀,白方一共只走了四步,就完成将杀,过程如下。
之后的女主开始展现自己的天赋,经过很短时间的学习,女主已经可以很轻松地赢下和“老师”的棋局了,教工于是找来了高中象棋队教练和女主贝茨下一盘。
可以看出女主执白棋还是选择了弃象进攻,成功杀王。
不过不得不说这盘棋设计上有些问题,教练水平太差,很多初学者都不会犯他这种错误,也许是轻敌吧。
这也反映出女主擅长而且喜欢进攻的风格,为了进攻和赢棋不顾一切。
从第二集开始女主长大后就在母亲的支持下开始在州和全美的比赛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和州冠军的比赛中,女主霸气侧漏,洗手间回来后想出了弃子进攻的好棋,白方是女主。
女主弃后吃马之后,对方就认输了,因为将军已经无可避免,可能有人没看出来,我把剧集里没走出来的女主后续招法摆一遍,如下图。
其实剧中后面的每一场比赛基本都是有现实中的真实对局作为原型的,而且剧组请来了国际象棋大师做的顾问,所以每一局棋都非常精彩。
这里就不一一分析对局了,可以看出女主获胜一般是在中局,也就是下到中间阶段就击垮了对手的防守,应该说她是很喜欢这种感觉的。
当然她也因为心焦气燥太想赢棋而输给了全美冠军Benny,但是很明显对方看出了她将来大有可为,后面的剧情中两个人还在一起集训,为女主战胜世界冠军博格夫做准备。
输棋之后她对母亲说满脑子想的都是对方的叠兵问题,所谓叠兵就是两个兵呈现下图形式,当然这是女主故意的,以为凭借这个优势会赢棋,但是没有。
这里本来她前面比赛比Benny多赢一盘,只要和棋就能拿到冠军,但是她太想赢了。
女主是白方已经守不住了当然女主也第一次在比赛中很绅士地在获胜无望的情况下选择主动认输,这也是国际象棋是绅士运动的体现,最后大决战时,博格夫也没有强行走完那一局,而是努力无望后就认输了。
第四集中女主向博格夫挑战前还战胜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个苏联的13岁少年给女主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还好第二天再战的时候,女主找到了状态,很快获胜。
当然其实在国际象棋比赛中选手之间除了提和之外是不能说话的,也不能随意走动,这里为了戏剧性做了处理。
女主和世界冠军在剧中一共下了3局,除了最后的大决战那局,她似乎都是很快败下阵来,这里要注意的是,第一次和博格夫对弈,她居然执黑在外号是“西西里防御大师”的博格夫面前走了西西里防御。
这盘棋其实有原型的,那就是1965年 Matanovic和Stein的一盘对局。
当时也是经过40回合较量,黑方认输,下面是整盘棋的完整对弈过程。
女主不但输了棋,回到酒店还发现母亲去世,真是双重打击。
但是不久之后第六集中她又在Benny等人的帮助下重新开始练棋了,而且在车轮战中已经可以轻松以一敌三,下面这盘虽然有点为了展示女主本事而故意摆成这个局面一样,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女主风格没有太大变化,只是棋力长进不少。
不过接下来和博格夫的第二次对局还是输了,而且这局是在她宿醉的情况下下完的,要想得世界冠军,就不可能有时间party啊!
最终局面如下,这次执白的贝茨面对西西里防御还是输了。
虽然再次失败,但是最后一集女主还是去到苏联的主场莫斯科比赛,一路过关斩将,杀入决赛,再战博格夫。
最后大决战的这局棋无疑是最精彩的,其实可以看出来剧组的用心,因为这盘棋其实是以1993年乌克兰特级大师Vassily Ivanchuk 和美国特级大师Patrick Wolff的对局为基础进行的改进,前36回合如下(剧中博格夫前几步和原棋谱稍有次序上的不同,效果是一样的)。
请注意这是女主在剧中第一次执白棋走后翼弃兵开局,可以说到最后一集才点题。
博格夫毫不客气地选择接受弃兵,双方开始真正的战斗了!
(字幕里面显示,博格夫拒绝了接受弃兵,这是指第二步没有马上接受,但是之后还是很快接受了,下面放一张图,大家注意女主贝茨左手边第三竖排,也就是c4格那个黑兵就是博格夫吃掉贝茨弃兵之后来到的位置)
在经过一番较量之后,来到了中局阶段,这个时候双方已经经过了几个小时的鏖战,博格夫提出封棋,第二天再继续。
当时双方已经下成了如下的局势,应该说是均势。
当时是1960年代还可以封棋,现在因为人工智能的强大运算能力,这个规则已经被取消了。
当然博格夫还是有优势的,那就是他们整个苏联的高手晚上都会来给他分析棋局,而相对来说美国人一般不会这样做。
但是女主的几个朋友还是打来了长途电话给他支招。
原始棋局中接下来第37回合白方挺兵g4,但是效果不好,后面又经过36回合鏖战最终以和棋收场。
剧中对原始棋局进行了改编,第二天比赛重新开始后,女主选择跳马,博格夫也用非常凶狠的招法应对前面几步还是在女主等人的预判中的。
但是后面博格夫挺兵之后,女主只能相信自己的直觉了。
这时候最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女主抬头看向天花板,那个能在脑中高速分析棋局的超能力再次发威。
女主走出了象到c5,博格夫尝试了几步棋,然后提和了。
这可是来自世界冠军的提出和棋的请求,但是女主毅然决然地拒绝和棋,因为她找到了十分出人意料的招法。
那就是弃掉自己威力最大的棋子皇后,帮助自己的小兵走到低线升变为皇后!!!
弃后的就是为了消灭可以阻止升变的黑方的这匹马!!!
这是何等的胆量和精确的计算啊!!!
这个招数一出,博格夫基本败局已定,小兵的升变已经不可避免,虽然又下了几步,但是已经不影响整体局势。
这里后面女主为什么挪了一下王就赢了呢?
其实是博格夫打算在被将死之前动用所有棋子疯狂进攻,所以他必须每一步都将军,让女主腾不出手去走后面的杀王招法。
所以当女主终于把王走到了安全的位置,博格夫的后能去将军的格子都被白方象和车守住了,也就是博格夫无法再将军拖延时间了,当然他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女主走完这一步之后,他选择了认输。
这时候女主贝茨多一个车一个象,而且后的位置非常好,赢棋只是几步的问题。
可以自己摆一摆看看女主还需要几步完成将杀。
就这样女主靠着不服输和天才的一步弃后战胜了世界冠军!!!
当然了这里也是对应着女主的成长,她之前陷入酗酒不可自拔,这次的弃后就是要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取得人生胜利的意思!
女主完成了自我救赎!
看上去对自己很重要的东西,其实有时候阻碍了自己最后的成功。
多说一句,虽然剧组已经足够用心,尤其是为了贴合60年代的背景,剧集中出现的对局不但准确,甚至连行棋风格大部分都是当时比较流行的浪漫主义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下起来大开大合强调弃子进攻)。
但还是有些小错误和不合理的棋局出现,上面没有一一指出,因为和本文主旨没有太大联系,但是最后大决战中在墙上摆的棋谱中出现的错误还是不太应该,这里象和皇后的摆放出现了错误,两个棋子位置都应该向右平移一格才对。
3, 除了大女主成长的主题,不要忘了冷战和天赋本剧很明显是一部大女主爽剧,她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世界冠军,这里面女权主义的主题还是比较好理解的。
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暗含或者说隐藏的背景,就是故事发生的1960年代正是冷战的高峰,而国际象棋也是冷战的一部分。
没错,当时的冷战不只是东西方两大阵营在政治、军事、经济领域的竞争,即使在体育、音乐、乃至本剧中的国际象棋也成为了二者竞争的战场。
虽然在其他领域双方互有胜负,但是在国际象棋这个战场一直是前苏联呈现压倒性的优势。
下图是二战之后历届世界冠军名单,可以看到除了美国人鲍比费舍尔外,其他人都是前苏联或者解体后的俄罗斯棋手。
多说一句,鲍比费舍尔虎口拔牙,破天荒地从苏联人手里拿走世界冠军后,被全美国人民视为民族英雄,但是他并没有参加卫冕赛,从而失去棋王称号,这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不战而败的世界冠军。
晚年他还因为违规去南斯拉夫参赛而被美国政府通缉,最后流亡国外直至去世。
说回剧中的女主人公,她在飞机上就遇到了美国政府派出的负责‘’保护‘’她的官员。
最后她不但赢了世界冠军博格夫,而且是在对方的主场莫斯科赢下了比赛,更不要提她一路上胜了好几位苏联棋手,可以想见她后来会得到美国人民何等的宠爱。
不过她性格上的古怪似乎也和鲍比费舍尔有的一比。
而这种可以说是天生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的成功。
如果总结她为什么可以成功的话,天生的国际象棋天赋当然是最为重要,其次就是她可以排除其他干扰,或者也可以说是她不合群的性格。
当然她的努力、第一位老师以及母亲的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没有以上两条这些就都毫无意义了。
就像剧中曾经训练过女主的州冠军和全美冠军一样,他们的努力程度很有可能要超过女主,但是显然他们的成就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用一个细节结束本剧的分析,那就是女主和一个来自前苏联的13岁小孩下棋的时候,不但赢了人家,还问人家长大想做什么,小男孩表示想当世界冠军,女主问之后呢?
小男孩无法回答,于是自由的主题呼之欲出,一波遵照内心寻找自我的价值观成功输出,所以整部剧价值观依然是美剧一以贯之的主流和“正确”, 依然是小人物的成功奋斗史,但是剧情安排上依然跌宕起伏,配乐表演更是十分精彩,让人看了就停不下来,一口气刷7集根本不是事儿!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想吹爆剧中的衣服,女主的每套衣服实在太好看了!
以下大量图片来源于豆瓣
童年时期女主还不懂穿搭
还是很土的造型
赚了第一桶金买的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是领子,黑色与白色经典的搭配
白色上衣和明黄色裙子,衬托起女王的光芒
巴洛克风格的衬衣,个人的气场镇不住好容易变成乡村夏威夷风( ˙-˙=͟͟͞͞)
窝很喜欢这件大衣,大衣里面再搭配一件墨绿色连衣裙,让人的焦点放在大衣的图案上
deep v白色裙子,成熟的OL复古风
明黄色搭配灰色的裙子,亮色与灰色是对比色,显然是好看的
同理,暗红色是暖色,搭配灰色的裙子,暗红色与灰色也是对比色
纯黑色的上衣配搭小格子裙子,纯色+花色,无疑是绝配。
花色的衣服,例如千鸟格、碎花、格子纹等图案,最好身上不要超过两种花纹,否则难以表达主题
同样的道理
还有一套,一样的道理
如果女主不戴上发带,整套衣服显得老气;相反,戴上发带,打破沉闷的穿着,令人眼前一亮,起画龙点睛作用
薄荷绿的裙子,肯定是好看
这件衣服也是我喜欢的,肉粉色+黑色十字花纹+黑色的鞋子,女主不会搭配乱七八糟的颜色
白衣服配搭什么衣服都好看
灰色的连衣裙+浅粉色的外套,中性色+暖色
墨绿色+黑裙子,两种色属于临近色,所以很好看的
不用多说,黑白配,永远都是经典
净色的裙子,也不用多说
经典搭配,暗红色上衣+黑色裙子
这条裙子的特色在于领子上的刺绣,也是这条裙子的点睛之笔。
驼背影响形象눈_눈,深蓝色上衣+白色裙子和鞋子,也是经典搭配
这套比较有冲击性,但是女王的穿搭色谱里面不会超过4种颜色。
一般穿搭都最好不要超过4种颜色,颜色不能相差太远或者相差太近,相差太远会有断裂感,相差太近会看不出层次感,所以选择邻近色、类似色、对比色即可,不然的话自己会像调色盘一样,难以表达主题
每个女人都需要一条小黑裙
这件墨绿色的丝绒连衣裙,无论剪裁、衣服的颜色都是上等的,女王穿出了该有的贵族气质
高领打底衫,百搭款式,可以配搭白色、黄色、红色、卡其色、粉蓝……的外套、裤子,只要看上去颜色协调,就会好看
悄咪咪放了一件泳衣,格子花纹的泳衣,女王到底有多爱下棋
窝开始词穷了
最后是这套,全白色的套装,致敬女王!
您们心目中的女王形象是哪套衣服呢?
😁
女主角我们放到最后讲1,女主妈妈聪明,康奈尔数学系博士偏执,拒绝丈夫的帮助,坚持带着孩子流浪可以分析出,女主妈妈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但是因为偶然怀孕(后面女主说应该是结婚了),放弃科研,但是内心空虚,最终精神出了问题,偏执地拒绝所有人的帮助,带着女主流浪,生活潦倒。
女主母亲说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可以想象,这个错误是关于人生选择。
她是一个女博士,而且出身优渥,但是最终陷入婚姻和家庭,最终心态失衡。
一个没有追求的女性,婚姻和家庭会让她幸福,何至于心态失衡?
说明她顺从了社会对她的要求,但是内心却存在抗拒,最终走向极端。
总结,不要委屈自己,为了满足社会的要求而委曲求全,你可能会最后疯狂,尤其是聪明的女孩。
她不开心。
2,女主养母某种程度上,女主养母和女主生母一样,都是放弃了事业,步入婚姻。
区别是,女主养母是因为自己能力问题,不敢登台,已经放弃了事业,然后步入婚姻。
但是她期待的婚姻是一个好丈夫,一个好孩子。
因为失去了孩子,她开始酗酒、喋喋不休,没有朝气,最终也被丈夫嫌弃。
生母是因为内心对事业极度渴望而绝望,养母是即使放弃了事业,但是婚姻也不幸福,即使不渴望事业,还是不幸福。
如果养母婚姻生活幸福,估计她也不会不开心了,事业对她显然是第二位的。
可是啊,天不遂人愿啊!
墨西哥的情人,则再一次证明了爱情靠不住。
其实这里是对女主爱情观或者说世界观的启蒙。
她眼见着养母陷入热恋,又眼见着养母情人离开,她知道,男人靠不住了。
情人说是有事情要处理,呵呵哒,谁信啊,不过是玩腻了,真的要是爱,就留住养母呗,墨西哥和美国的距离,不算太难跨越吧?
就是玩玩而已,养母却是付出真心了,所以才会在情人离开之后一蹶不振,最终死在床上。
她也不开心。
3,女主高中同学apple pi女性社团的老大,一个很美丽、青春的女孩。
高中毕业就结婚,推着婴儿车,到廉价购物中心买东西,曾经说过,绝对不会去那种平价店铺的她,询问女主gossip的她,最终,在婴儿车底下露出一大袋子酒。
等待她的是未来漫长的婚姻试炼,我们可以想象,已经开始酗酒了,未来能好到哪里?
她是一个意象:一个美丽的女孩,没有事业,早婚的结局是什么。
4,黑人室友独立、有趣、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她是一个正面女性形象,而且是一个普通的,因为显然,她不是天才,但是她依旧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
5,女主自己女主拥有的三段感情,很典型。
初恋crush,结果发现是gay,你妈的你gay还跟我直女玩暧昧?!
第二段是疗伤+寂寞,不是真的爱。
小天使男友也发现自己只是安慰剂,所以默默退出了。
其中一段,他本来准备表白,我感觉都可能求婚(其实我整牙齿都是为了你,我一直在等你,我准备.....)但是女主及时打断了,这里她是拒绝进入稳定长期,导向婚姻的感情的,第一她不爱,第二她见过生母和养母的处境,知道女人结婚了玩完了。
第三段是benny,天才小少年,是正常恋情。
两个人势均力敌,女主明显是喜欢benny的,但是不到爱的程度。
亦师亦友、炮友、棋友,但是女主因为心里有人(初恋),所以谈不上全身心恋爱。
女主不能长期稳定走向婚恋,因为她身边就没有婚恋幸福的女性。
难道生母和生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养母和养父相遇的时候不相爱?
难道高中同学和丈夫年轻的时候不相爱?
但是爱情没有毛线用,生活会把一切爱情变成鸡骨架,丢了你舍不得,吃了你没有味道,熬汤吧,还麻烦。
尤其是对事业有追求的女孩子,你的不甘心以后会在你的婚姻生活中稍有不顺利的时候就出来吞噬你。
如果你有才华,那更糟糕了。
有才华的女性婚姻生活幸福的概率太低了。
如果你是个天才,那就开后宫吧,别指望婚姻生活了。
看完了这部剧,再一次证明,女人呐,结婚生子永远是下下签。
靠谁都不行,靠自己。
最后,电视剧不是生活,做人不能高估自己,如果你选择不靠人,选择独身,你要做好没有金手指,不是爽文女主的可能性,你可能和结婚了的一样惨。
生活没有救赎,就是干。
一部讲述天才的剧,按理说跟我等凡人没什么关系,看个爽就完了。
但,作为一个水瓶,我竟与贝丝产生了共鸣——那种难以与人亲密的生硬感。
从小到大贝丝都带着一股子傲娇强硬和冷漠。
童年遭遇之外,我大胆猜测:贝丝是个水瓶座。
所以全剧最打动我的不是她在地下室找到与夏贝尓的合照,也不是结尾的大团圆报喜电话,而是她初尝败绩后,和养母互相贬低后陷入冷战。
出租车上两人谁也不理谁,各自把头扭向窗外。
突然,贝丝一个冷不丁抓过养母的手(当然头还是保持看窗外),养母转头望向她愣了一下,笑了。
这时阳光透过后窗打在两人之间,配乐“why does the sun go on shining”响起。
一个水瓶的求和太难能可贵了这大概是全剧中贝丝唯一表现出亲密的时刻。
后面要不就是她眼睛一闭对哈里冷冰冰地说:now or never,完事后把人晾在一边自己看起书来;要不就是对本尼放话到宁愿自己醉酒也不愿去纽约和他一起。
总之,就是一路所向披靡要啥有啥无需对任何人低头的姿态,这种高姿态放在天才身上并不违和,加个时下最流行的大女主头衔,一路看下来确实爽。
终于,最后一集,我的爽值在那个男伴后援团的大团圆报喜中耗尽了。
除了俗套,还很突兀。
首先是小可怜哈里,他出现在贝丝两段低谷期。
第一次陪她度过了失去养母的日子,花了几周把毕生所学统统教给了她,第一个注意到贝丝精神状况这个重要问题的也是他;第二次是在贝丝最沉沦最破罐破摔的时候,他一直在寻找她、担心她、生怕她出事。
而贝丝这类人的残忍在于,你为她付出的所有时间和精力,她都不屑一顾。
贝丝眼里何止没有哈里,她任由自己的剑拔弩张对哈里造成伤害,最后对哈里去了超市工作也表现出明显的鄙夷。
就是这样,哈里还是笔直地出现在了剧中的越洋电话里。
帅记者汤斯的空降也莫名其妙,明明拉斯维加斯那场戏之后贝丝从未曾试图联系过对方,汤斯仍排除万难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陪贝丝度过最难的晚上。
乔琳和本尼同样如此,一个是离开孤儿院再也没联系的女友,一个是前一集还在为她只有要钱才想到自己而生气的情人,最后都无比坚贞地为贝丝付出。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往往会爱上一个只有自我的人。
贝丝作为一个ego值超标的疑似水瓶,总会有倒霉蛋穿越她的冷淡、无可救药地爱她。
可一个倒霉蛋也算了,剧中但凡有点戏份的角色似乎都成了贝丝的倒霉蛋。
女主是很美很强很有个人魅力没有错,可如果这是剧中所有人,不论她如何对待自己都愿意为她效力的原因,实在玛丽苏。
这样的结尾,充其量只能放在冷战的政治符号中才勉强圆得过去,可美苏两极的对立不是本剧的意向,剧中对俄罗斯人的刻画明显是带好感的。
怀着对结尾的不解,我在原著中找到了答案。
小说中结尾部分,贝丝身边当然没有帅汤斯的陪伴,她独自撑过决战前的黑夜。
事实上,哈里和汤斯,在对贝丝寒心后便离开了她,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过。
最后留在贝丝身边的只有乔琳和本尼。
乔琳和本尼对贝丝的爱和支持也不是凭空而来,作者描写了他们之间比剧中更为紧密的情感联系。
开篇贝丝视角第一个出场的就是乔琳 贝丝和乔琳的女性友谊,比她一生中与其他男人的关系要有意义得多。
她们的感情和剧中一样好,但小说中被领养后的贝丝,离开孤儿院后一直有主动与乔琳联系——这种重要的双向联系在剧中被忽略,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乔琳突然出现,这些年她一直默默关注贝丝的消息,现在又竭尽所能地帮她,好像女主天然地在任何关系中都能不用付出地得到爱和帮助。
小说中贝丝会在情绪崩溃的边缘,打电话给乔琳求助,也曾放下叫骄傲承认说乔琳是她离不开的人。
这些信息的缺失也是贝丝这个角色一部分的缺失,我们没有看到是“天才的脆弱”——坚不可摧中的那一块裂痕,这恰恰是这个人物特别美的地方。
与本尼的关系,我认为是最有意思的。
本尼似乎是全剧唯一一个不买账贝丝的人,在贝丝找他借钱去买莫斯科时,他不但一毛不拔反而指责贝丝,“没有任何付出在借钱时才想到我是几个意思”。
贝丝也愣了一下,大概没有想到会被这样拒绝。
本质上,本尼和贝丝是同一类人,他们承认自己会故意把身边人推走,以及,他们爱的永远是自己。
于是这两人相处就简单多了,他们相互提供很多实际的帮助,感情就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过程中,本身贝丝对本尼的生活也很感兴趣,尤其是打德州部分。
剧中没有提的一幕是,贝丝在莫斯科参赛时有承认她对本尼的想念,比汤斯或者其他任何人都要多。
所以最后本尼召集自己的朋友为贝丝出谋划策也不会突兀反而温情。
剧中的性别意识非常明显,或许这种大女主剧会是强调女性意识的重要符号。
但同时也给观众一种误解,好像只要足够强(智力和外表)就可以轻松坐拥外界一票的青睐支持,可以在所有关系中占据上风;而那些在关系中挣扎的、出力不讨好的,一定是她们过于普通,她们不够聪明或者不够美。
原著给了我们一个更理想的答案。
天才有脆弱,完美女孩的关系也需要经营。
The embassy was on Ulitsa Tchaikovskogo, and it was a half-hour drive, some of it through dense traffic, to her hotel. She had seen almost nothing of Moscow, and she would be leaving in the morning, but she did not feel like looking out the windows. They had given her the trophy and the money after the game. She had done her interviews, had received her congratulations. Now she felt at loose ends, uncertain where to go or what to do. Maybe she could sleep for a while, eat a quiet supper and go to bed early. She had beaten them. She had beaten the Russian establishment, had beaten Luchenko, Shapkin and Laev, had forced Borgov to resign. In two years she could be playing Borgov for the World Championship. She had to qualify first by winning the candidates match, but she could win it. A neutral place would be chosen, and she would meet Borgov, head to head, for a twenty-four-game match. She would be twenty-one then. She did not want to think about it now. She closed her eyes and dozed in the back of the limousine. About halfway down the first row of concrete tables an old man was sitting alone with the pieces set up in front of him. He was in his sixties and wore the usual gray cap and gray cotton shirt with the sleeves rolled up. When she stopped at his table he looked at her inquisitively, but there was no recognition on his face. She sat behind the black pieces and said carefully in Russian, “Would you like to play chess?”结尾部分,贝丝接受完使馆宴请和所有采访,感到非常疲惫。
她打败了卢卡申科、打败了沙浦金、打败了博尔格夫……她不想再去想。
闭上眼睛,不知道该去哪里、不知道该干什么。
She felt at loose end.半路下车走进那天早晨去过的公园,下棋的似乎还是同一群老人,但这次没有人认出她来。
穿过树荫,她走近一个在摆好棋盘前独坐的老人,站在执黑棋的那端,用俄语礼貌地问:您愿意来一局吗?
没有胜利的欢呼和众望所归的簇拥。
这才是一个值得回味的结局。
我怀疑网飞这些年一直在用人工智能写剧本,写出这些细节丰富、正确却没有触及核心的作品。唯一略有触动的是继母线。女主表演小动作太多,不知道是刻意设计还是怎样,让人出戏
成也爽剧,败也爽剧......不过貌似有人不满主创yy苏联人对一个美国女棋手过于崇拜热情;其实苏联人民对于来访的牛逼美国人一直非常欢迎,如果能赢了他们的话,他们就更欢迎了,比如Van Cliburn这种,以及柴赛上小胖子Sokolov(苏)当年击败Misha Dichter(美),苏联人民非常生气,觉得比赛有猫腻,还追打了评委会主席Emil Gilels(苏)~怎么说呢,那个年代的苏俄人或许有一种非常博大宽广的民族主义精神~
第一集:卧槽5星预订!真他妈爽!停不下来! 最后一集:没看过王道网文吗?两星给编剧安雅加一星,三星不能再多了
不过女主再这样瞪眼睛我真是吃不消了……这叫哪门子演技
虚高的打分,披着政治正确外衣的追逐热点骨子里还是贩卖美颜的一个第一滴血(or指挥官)一样的片子,不过是把主角从男换成女而已,处处迎合庸众热点,充满了精明的商业算计。要说这个题材,真的不如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和棋王....
这部剧就像女主在剧中的演绎一样——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太多人推荐了,一路开挂的人生。看来大家都喜欢金钱捆绑的成功人生,出了第三季的片尾曲上心了,其余不过是爽口剧的套路。营销过渡的产物,我赌它隔三,五年以后就沉落。
前半部分看得提心吊胆,生怕出现性侵家暴劈腿桥段。看到后来才明白,这些烂俗剧情一定不会出现,因为她走的是少年漫画路线……《弃兵吧,天才AR少女!》
小说《棋王》和《象棋的故事》给我印象太深,导致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就是过家家。
主角过于依赖天赋,看上去是女权。其实只是男权思想的篡改性别,女主没有收到任何时代的阻力,甚至获得所有手下败将的爱慕。对于个人性格和职业生涯的塑造过于老套,第一遍看完就不会有回味的冲动了。
弹钢琴的养母和启蒙老师两个角色有触动到 其他就还好……经常会因为女主的“漂亮”分心 公园下棋摆阵倒是蛮可爱的
传说中的大爽剧,一口气看完。剧情真的很一般没错了,女主很吸睛。
不就是披着女权皮的玛丽苏爽片吗?评论吹得天上有地下无的,我还以为这剧有深度或者多艺术呢。混了各种不幸的元素仍然肤浅得一匹,还不如Emily in Paris老老实实说自己就是小甜饼呢。
打怪升级的养成类游戏+自我放弃自我救赎
emmm……下棋一直配气势恢宏的交响曲……我个人觉得渲染氛围过度了……不是什么竞技类都需要慷慨激昂的奏乐吧。Netflix 自制剧好像非常好爆点音乐这一口。上一个爱配狂轰乱炸交响乐给人深刻印象的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面的变态警察长屠杀女主全家。女主是有着冷酷童年冷酷内心的变态高手,这个题材其实挺无聊的,我不觉得有啥实质内容,反转下,这跟无脑霸道总裁文,有什么区别。
这部剧到底想表达什么?女性的力量? or 克服童年创伤?女主哪怕冷淡、嗑药、熏酒、瞎混但都不是事,因为我有通天天赋带给我一路赢,所以我一样能得到所有人尊重,并且享受这一切,这不就是国内中二修仙剧本把角色换成了女性把江湖换成了棋盘吗?如果想表达女性主义,展示女性力量,就不要用这种偷懒的形式来表达,通天天赋无法复制,怎么刻画女性力量,学学傲骨之战、good wife,满挂就算了,把几乎所有男性都刻画成自私傲慢好胜无担也算了,还要把其他女性角色全都刻画成肤浅愚昧花瓶!!!就是这么来展现女性能量的吗?如果说主要为了展现童年创伤对人的影响,本剧也只是展示了童年创伤,并未展现如何克服!如果说天才的代价,嗑药熏酒生活混乱这都是自己选择的啊,这算什么代价, 这都能9.3!!!!
普及棋艺知识对于理解《后翼弃兵》没有多大意义,因为沉迷于竞技比赛的人与《阿尔法狗》不同:他们对于探索人性的弱点和缺陷根本没兴趣。这部以棋盘为平台、以智力为焦点的迷你剧和《正常人》一样,探讨的是阶级特权和这非正常权力背后的代价,从而唤起人们对于健康而平等的两性关系的关注。少女借着有毒的天赋为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广大失败者赢得一定的资本和特权。和这位天赋异禀的白人女孩相比,还在性方面小心翼翼探索的《弗莱彻夫人》简直就像那个无人问津的黑人女孩。可惜这位坐在男性对面的女性明显不是在以女性的方式对抗父权制,而是利用一根根「阳具」在挑战、教训抑或羞辱那些自以为是的白人男孩。不过扳倒这些老弱的君主也仅仅是初级阶段,因为天才的对手永远是自己。婚姻的本质是什么?婚姻是爱情的高阶阶段,那是天才与天才之间的游戏。
emmm女主是美的,但如果只是服化道精致加上那个年代的滤镜就可以被称为神剧的话,广告狂人的评分大概可以乘以2了。【摊手】
很遗憾我体验不到看爽剧的快感,因为我下棋输过很多次,知道自己不是天才,只是被九岁女主吊打的人之一。我喜欢这剧的一点是,那些输给女主的人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些棋艺普通的老大爷在享受下棋的快乐,生活给普通人也准备了礼物。
好无聊的剧。。。。9.0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