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让人全程憋屈的电影。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这一点我们最后再说。
仅从电影本身来看,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很优秀,它之所以让你憋屈,是因为现实就是这么让人无奈和憋屈。
NO.没有看到本质。
它让你憋屈,并不是因为现实如此,而是因为,这就是一部烂片。
它让你憋屈,不是因为反应了现实,而是因为,它一直在违反逻辑和人性。
电影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先说女儿。
女儿很傻很天真,但必须说这个角色从剧本到演员,完成度都很高。
懵懂无知的少女,她的每一次行为不管从心理、人性、逻辑还是社会学等等任何一个角度,都是成立的,虽然令人扼腕痛惜,但可以理解。
南宝拉的表演可圈可点,女儿的部分单独成章,可论优秀。
然而,母亲的角色完全扭曲,对最重要的主角“母亲”的刻画失误,是让观众产生憋屈感的最大原因。
很明显,演员演技是过关的,有问题的是剧本和导演。
整部影片中,导演为了体现出所谓的“真实”和现实的无力感,让母亲从始至终呈现软弱无力的状态。
如果这位母亲的确是一个没有见识、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在家中操持家务的传统女性,也许会稍有说服力一些。
(虽然这样的传统女性中应该也存在不少非常强悍犀利铁血作风的母亲,但人们对其“无知、善良、软弱可欺”的刻板印象某种程度上会有帮助。
)但,电影塑造的母亲却是这样的形象:一出场就果决干脆地与出轨的丈夫离婚,年轻漂亮,独立能干,有房有车有非常良好的经济条件,日常穿着职业套装和高跟鞋(就连杀人时也是脚踩恨天高),独自一人筹备咖啡店……这一切都在传达一个讯息、给予一种期待:这是一个强势、独立、坚强的女人,谁敢冒犯她,她必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然而剧本走向并不是这样。
从得知女儿被性侵开始,到最后的天台杀人,母亲从来没有表现出超过3秒钟的坚强。
眼泪贯穿始终。
也许导演试图用一直流泪的母亲来反衬“别哭,妈妈”的主题,从而产生更大的戏剧效果,但因为所有刻画的失败,这种方式只让人反感。
出事前还知道接送女儿上下学,出事后却让遭受性侵的女儿独自出门,在女儿外出回来又是一身新伤的时候视而不见,既没有担心女儿自杀的迹象,对于女儿的心理恢复能力也过于自信,这种反逻辑反人性的bug就不提了,完全是为了引出第二次被害的剧情而做出一个生硬的过渡。
电影中最重要的一场戏,是母亲看到死去的女儿手机里的视频,崩溃大哭疯狂大叫,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这场戏的确拍得很好,然而就没有然后了。
从逻辑和人性上讲,罪犯的行为仅观众就被熊熊怒火烧渴了喉咙,烧毁了理智,作为被害人的母亲,那种仇恨会到达什么级别呢?
那种仇恨支配下的审判和制裁将会如何进行呢?
在这部电影里,在这样的刺激之下,一个母亲,所能想到的仅仅是去找施虐者要回手机。
仅仅是我们观众,从视频中已经能感受到罪犯的残忍和毫无同理心,作为受害人的母亲,似乎始终只把他们当做犯了点错的孩子,而不是直接造成女儿死亡的施虐者和凶手?因为对犯了错的孩子,质问才有用,讲理才有用。
从逻辑和人性上讲,对欲除之而后快的罪犯,我们不会再有心情理论和对质了。
所以,让观众倍感憋屈的真正原因,并不是母亲的愚蠢和软弱,而是这种与逻辑和人性背道而驰的剧情安排。
在电影里,真正让母亲下定决心亲手制裁的,不是女儿手机里的两段视频,反而是被犯罪少年殴打后,警察说只会监禁他两周?
这使得两段视频和一场重头哭戏变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拳砸在棉花上。
如果说,只身找施虐者要回手机,还勉强能说是为了让女儿留得清白在人间,那放过女儿暗恋但同样参与了轮奸的男生A则是真正匪夷所思、违反人性。
第一次庭审结束,母亲尚能愤怒地去找她认可的律师,希望能让三个少年罪犯全部处以死刑。
真正看过女儿受虐的影片之后,母亲居然一直致力于寻找主要策划人,并临时改变主意放过了男同学A?
一个母亲,在花一般的女儿遭受轮奸之后,仅看到她的满身伤痕,已经是痛彻心扉,恨不得所有罪犯死刑。
而亲眼看过女儿被施虐及精神侮辱的视频后,那种疯狂的痛苦,将会怎样呈几何增长?
毫无疑问她已经夜不能寐、如同行尸走肉、日夜经受煎熬和折磨,电影里也确实是这样表现的。
在这种情况下,她竟然会忽然理智心软起来,放过其中一个罪犯?
就因为一张罪犯与女儿的合照?
请试图体会一下,在那种情况下,正常的人性是什么呢?
反正我第一眼看到的反应是,愤怒!
熊熊怒火!
“你他妈的还有脸把跟我女儿的合照用作屏保?!
”这不是变态吗?
不是对于侵害他人的肆意蔑视吗?
不是活生生的挑衅吗?
而母亲的反应居然是心软了!
她刚刚强硬起来的脸上,立即露出了软弱的眼神和表情,“这张照片……”她竟然像个苦情女一样流着眼泪对一个轮奸了她女儿的男生说:“你知道她有多喜欢你吗?
”她竟然因为男生用无辜的表情说“我也是迫不得已的”而放过了他!
excuse me?
这一切都太违反人性了,不是吗!
“你知道她有多喜欢你吗?
”这句台词堪称反人性台词之最!
一般当妈的在这种背景下不可能说这句话。
多讽刺啊,女儿尸骨未寒,这不是打女儿的脸鞭女儿的尸吗?
怎么,对一个轮奸了女儿的罪犯,你还期望用这句话引起他的内疚之心吗?
除了给罪犯增加成就感,我不知道这句话还能有什么用?
这位聪明能干的母亲不可能连这点语言的敏感都没有,而且是在应该被愤怒支配的情况下。
如果导演想保留这个情节,我想正确的演绎方式应该是:母亲来质问犯罪少年,并逼他打电话叫出另外一个罪犯,当她看到少年手机亮起,出现与女儿的合照时,她应该是崩溃愤怒的,并激动地将刀摁入少年的脖子,说:你还有脸用我女儿的照片!
随后少年诉说自己的无辜和对女儿的喜爱,她应该冷冷地用讽刺的语气说:那你亲自去给她道歉吧!
并扬起刀准备刺入少年喉咙,但力气不敌,一番扭打后被少年逃脱。
用车撞死犯罪少年B这个部分,本来应该算是处理得比较成功的。
母亲的木然,车身驶过人体产生的颠簸,撞死人后微妙的心理状态,都演绎得很好。
母亲一遍一遍打着方向盘,两次碾过犯罪少年的身体,脸上呈现麻木和虚空。
但这场戏被警察调出来的监控彻底毁了。
在监控里,母亲下车查看,并在现场……软弱崩溃地哭了起来甚至软倒在地?
excuse me?
都愤怒麻木成那样了,人也杀了,有必要下车来,哭得好像看到至亲遭遇车祸死亡一样吗?符合人性的方式,难道不是在第二次碾压之后,接着是惯性的第三次、第四次碾压吗?
因为这时候,人的恨意和情绪已经调动起来了,所谓杀红了眼。
有什么必要下车查看吗,不放心就再碾一次。
在那种情况下,甚至根本不会有“不放心”这样的情绪,无意识的反复碾压才比较符合行为惯性。
所以,这一段更好的表现方式应该是母亲一次次打着方向盘,反复回转的镜头表现母亲不停地回到犯罪少年倒下的地点,每隔几秒轻微的车身颠簸表示又一次碾过罪犯,母亲脸上由细微的激动颤抖转至木然和虚空。
而在警察的监控里,母亲始终没有下车,她在车里呆了一会儿,径直打方向盘离开了。
母亲得知状似无辜的罪犯A才是一切的主谋之后,提刀去教室杀人,这个剧情安排本来可以非常震撼。
然而导演让一个在前面所有戏份里始终软弱无力的母亲,突然在整个班级、整个学校的人群之中,轻松地将罪犯A带上了天台!
大家注意!
大家注意!
伟大的母亲还有理智,还有力气!
她还能以渣战斗力再战三百回合!
这有逻辑吗?
我真的无法想象她是怎么做到的,更无法想象她为什么这么做?为了在天台上杀完人后方便自己跳楼?就算上了天台吧,这位母亲手里有刀,胸中有恨,是什么样的逻辑让她只插了罪犯A并不致命的一刀,然后就一直摇晃着哭泣着等警察到来?她是不是还在继续她讲道理、谈心、质问的事业?女儿已经被虐杀,自己也不打算活了,还会去质问罪犯“你为什么这么做”吗?
不是很懂母亲执着于找出主使人的心理状态,影片也没有很好地表现。
执着于问出主使的行为,没有任何逻辑自洽。
在她反复追问的时候,她已经做好了亲手制裁、全部杀掉的准备,在那种愤怒之下,追问还有什么意义呢?
找出主使人,是要处以更残忍的惩罚呢,还是要轻判其他从犯呢?
电影并没有解答这个问题。
她看起来好像就真的只是想问问。
满足一下好奇心?
女儿都已经被摧残至死了啊!
全剧最重要的道具和题眼,女儿临死前给妈妈订做的蛋糕,上面亲手写着“Don’t cry Mummy”,可以说完全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你会发现,把这个道具拿掉,对于影片不管是情节还是情绪推动(此时观众的情绪是愤怒而非悲伤),都不会有任何影响。
这个蛋糕应该是一个转折点,一个母亲从软弱走向坚强的转折点,然而电影却并不是这样。
在看到蛋糕后,母亲并没有止住眼泪,更没有找回应有的强势。
她从头哭到尾。
女儿在蛋糕上写的,不是Don’t cry Mum。
她写的是Mummy。
最贴心的小棉袄,那份天真娇柔美好,都在一个身心重创后依然亲昵的Mummy里。
作为母亲,看到女儿这最后的贴心嘱托,与之对比的是犯罪少年的下流淫秽无知残忍,及其导致的永恒失去,内心的恨将会如何发酵呢?
然而影片给我们看到的只是母亲继续放声大哭,挨打哭,杀人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母亲会失败,会无力,会被殴打,会遭受语言凌辱,会在杀人后颤抖甚至可能软得无法站起,但她不会再哭。
她会忍住眼泪,因为这是女儿最后的嘱托。
这才是这个蛋糕存在的唯一意义。
除了反逻辑和反人性让人憋屈,回到电影表现方式上,导演的“贱”也让人憋屈。
导演想拍出现实的无奈和憋屈,可以。
但能不能不是现在这种方式:反复给油,熄火,给油,熄火。
犹如准备好了一个陡峭长坡,一架在坡顶坏了刹车的车,却没有让车以加速度直冲下去,反而违背物理特性,让这辆车慢吞吞无力地滑行,停下,滑行,停下,还自己翻几个跟斗,撞个头破血流。
比如,第一次庭审结束,母亲去找了前夫的出轨对象,一个能干的女律师,要将三个罪犯全部判处死刑,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我们误以为“正片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前夫和女律师已去领便当。
女儿第二次遭受性虐之后,母亲看着女儿肿成猪头的样子,我们误以为“正片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妈妈准备去超市买点东西。
女儿自杀后,母亲无意中看到女儿手机里的视频,世界崩塌、精神崩溃,我们误以为“正片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妈妈去找罪犯讲道理、要手机并毫不意外地被殴打。
医院里的母亲站在窗户前,一脸平静地表示要放弃起诉罪犯,我们误以为“正片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妈妈放过了罪犯A。
母亲拿着女儿的手机,找到罪犯C的住址,一脸“我要报仇”, 我们误以为“正片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妈妈拿着刀在绝对主场开始跟罪犯C讲道理,然后毫不意外地被殴打。
母亲得知主使人,提着刀去教室,我们误以为“正片终于开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妈妈把罪犯拉到天台,磨磨唧唧,并被及时赶到的警察蜀黍一枪KO。
……导演,过来聊聊。
球,不是这样踢滴!想拍出现实的无奈和憋屈,可以。
但仔细去看,这里面藏着的分明不是现实,而是为了所谓现实强塞进去的假现实。
除了最后警察的一枪是一种充满讽刺意味的真现实,其他让人憋屈的地方,都是母亲不合常理的自我束缚。
正是这假现实让我们难受。
同样的剧情,如果母亲一直坚定复仇、不再流泪,或者在软弱中逐渐坚定,在一次次的痛哭后终于擦干眼泪,她可以无力,可以失败,可以被殴打,可以发抖,可以在最后功败垂成被警察一枪结束生命,但观众不会那么憋屈。
另外一个不合逻辑的角色是警察。
电影给予警察很多戏份和镜头,表现他对于制度和现有法律的腹诽,一直到最后一枪之前,他还在正义凛然地教训知情不报的女儿。
然而,这最后致命的一枪,将层层推进的高潮突然凌空抽去。
这一枪,如果是打中手脚,尚能保有它原有的讽刺效果,可他直接命中心脏?
前面铺垫那么多,他对于母亲的同理心,都是一个屁被直接放了?这个角色,有什么理由直取母亲性命?
还不如前面仅简要带过路人警察和检察官以展现狗屎制度,最后一场戏路人警察出现,给母亲致命一枪。
那我觉得观众能感受到导演想说的现实的讽刺和无力,但不会那么别扭难受。
除了剧本和角色的问题,这部电影中几乎所有人演技全程在线。
母亲、女儿不用说,苦瓜脸的警察,骂着狗屎国家的检察官,三个犯罪少年,女儿的好友,演得还都挺好。
只不过在这扭曲的剧本中,他们的光芒全被不合逻辑给掩盖了。
除了警察和女律师,导演写了太多想展示现实无力感的闲笔,却并不对劲。
女儿第一次被轮奸的时候,导演让离婚的母亲与其他男子约会的场景与之交错。
初看并没觉得太大不妥,只是觉得导演试图增加戏剧性,让观众随之着急和可惜。
然而全片看完,回头再看这情节,却充满了恶意,而且完全无必要。
导演似乎在传达或者引导观众这样的情绪:都怪你去约会,才会错过女儿的求救电话。
甚至当时母亲精心打扮的妆容和过分曲线毕露的服装,也似乎有意让人产生不适感。
另外,从一闪而过的求救电话内容,这好像是一条事先编辑好的求救短信。
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母亲并不是一个毫无见识的无知妇女,她对于女儿的安全十分重视,也懂得采取防范措施。
总之,这一段情节,除了一些遗憾感,对于全片可以说也是毫无作用。
母亲大段大段的面如死灰,也不觉得对于阐述主题有何帮助。
整部电影,就像一场没有高潮却太长前戏只令人疲累的性爱,得不到高潮的根结,不是性爱本身就这么令人疲累,而是先天性的阳痿。
最后,回到最开始的话题,这是一部基于真实事件的电影。
我不知道,电影中有多少成分源于真实。
如果电影中的警察是真实,只能说韩国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啊。
如果很不幸,电影中的母亲是真实,只能说韩国真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国家啊。
整个片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压抑、无力。
对未成年违法犯罪的纵容,让人感到愤怒。
孩子收到威胁的短信,无知地走进恶魔的房间,让人心痛。
妈妈看到视频,有无数机会交给警察去调查,却偏要手持证据去找对方质问,让人又气又恨。
每一次妈妈被打倒在地,都在控诉着自己的无力,一个女人失去了孩子,哪怕内心充满了悲痛,依旧是无力。
结尾发现始作俑者就是妈妈被蒙蔽后放过的男孩,让人愤恨升级。
如果这是真实故事,那现实真的太憋屈了。
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惩罚的反思,应该扩展延伸开来,司法机关应该更加多层面地考虑对罪犯的惩罚,区分真心悔改、能够加以教育和以欺凌他人为乐、内心真正冷漠自私的罪犯。
在这方面下功夫,不仅仅是对罪犯负责,也是对受害者及其他社会成员负责。
2015.7.18
虽然演员演得都很不错,感情也十分到位。
但可能由于剧本的问题,让这些眼泪流得让人看着很乏味。
个人觉得这完全是一个可以编的很好的题材。
再加上故事有一部分的真实性,同时,题材也具有一定程度的警示意义。
是完全可以把它拍成五星级作品的。
但现在只是这样,真的可惜了。。
影片对人性的刻画显然很苍白。
一来,直到影片最后也只字未提三个学生的犯罪原因。
影片对反面人物的刻画未免也太简单了事了。
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闯祸了之后怎样表现?
实施暴行的不过是三个未成年的学生而已,这般年纪的孩子不可能像片子里刻画的这样天不怕地不怕,连被人捅一刀都这般“勇猛”,毫无畏惧的。。
这明显就脱离了真实的轨道。
编剧其实完全是可以从这三个孩子的心理矛盾角度出发,去描绘去刻画,让影片变得饱满。
二来是这位母亲的心理变化的线索很模糊,不,基本可以说看不到。。。
一个母亲怎样因为失去女儿的痛苦而绝望,怎样从绝望变得憎恨,怎样从憎恨走向极端。。
总之完全木有看到牵引母亲走向绝境的那条线。
整部剧后半段只是在哭,哭着哭着看到个视频,然后就愚蠢地拿起刀去杀人。。。
白痴一样的行为,毫无深意。
看完整部影片(应该说后面都是快进完的。。
= =),给我的感觉是:BJ只是在讲一个故事的原委,如同我们用平淡简便的语言概括一个事件,内容虽然悲惨,却不能感化听故事的人。
总之,可惜了。
后面那个杀人那段,真丑,要不要这么2b的导演,杀人需要那么多为什么,需要那么懦弱么,那个懦弱还杀人???
学习下看见恶魔吧。
细节,细节
近来新闻频频出现猥亵幼童,青少年性教育之类的文章,就来看看。
这部电影,蛋糕那里真是感人,不哭,妈妈,母亲却哭的歇斯底里。
虽然母亲复仇计划看起来很傻逼,但是在那种情况下,拿刀去杀显得异常真实,精心筹备的复仇计划不是平凡母亲做的,她都够绝望了,只想杀光那些滚蛋为女儿报仇。
女孩子一次次被伤害,虽然看起来也很傻逼,但已经被伤害的情境下,她只想秘密不被揭穿,尽可能保留可能的自尊,不告诉任何人,此时理性并不能主导她,只有担忧和恐惧。
唯有那个什么用都没有的警察,让人不得不吐槽。
总得来说,整个影片有些傻逼,但给人的真实感却很高。
唉,这才是一许多普通家庭遭遇犯罪事件的真实情况吧。
复仇?
反杀?
不好意思,去看复仇者联盟就好了。
越来越觉得未成年保护法的一些条例就是笑话,未成年就一定纯真善良吗?
别搞笑了,有纯粹的善良就会有纯粹的恶,后者的可怕根本不是所谓大人的自以为是可以估量的。
记得有一位公众号作者说过:坏人能有多坏,未成年就能有多坏。
所以说那么多的未成年犯罪,包括校园欺凌也好,能不能先保护好受害者,维护好受害者已经受损的权利,再来关注所谓犯罪者未成年身份问题。
—— 随便写的感想,只是一个成年不久的98妹子对未成年犯罪案件的部分观点。
又是一个虐心的韩国电影,看之前必须要做好足够的思想准备。
《不哭妈妈》讲述的是某14岁女生在被多人性侵和威胁后自杀身亡,悲痛的母亲在法律无法提供绝对帮助的时候无助地走上复仇之路的故事。
听听剧情,似曾相识。
不错,韩国有很多类似的电影,《熔炉》应该算是口碑最好的一个。
未成年保护法的本意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但却成为了法律的漏洞和某些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日本电影《告白》也是一样,女教师的女儿被人恶意杀害,法律却因为嫌疑人是未成年人而给予宽待。
并不只有韩国日本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任何国家和地区都会被这样的问题困扰,未成年人犯罪就真的不用承担任何罪责吗?
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疏忽只是其一,另一方面电影也反应了法律的疏漏和缺失。
丧女的母亲为什么最后会走上杀人的道路,这点可想而知。
警察的不负责和冷漠让这位痛失爱女的母亲寒了心,尤其当警官说出“自己和解,免得人财两空”时,母亲更是濒临崩溃。
《告白》、《素媛》等等一系列和法律有关的作品似乎都在传达着这样一个主题,法律的漏洞是必然存在的,这一点需要引起重视!
第三,性侵事件在日韩也是极其普遍的,很多电影反应类似的问题。
尤其是校园题材的电影,同学之间欺辱、性侵似乎已是家常便饭。
《熔炉》是校长性侵学生,《素媛》是儿童被性侵导致残疾,《追击者》是强奸杀人案件,《公正社会》也是儿童(10岁)性侵。
这些案件的被害者都是女人,从某种程度体现了韩国女性地位的危机。
这些真实案件改编的电影无疑是在扩大这些案件的影响力,每一部都十分震撼。
法律应该是人民的保护伞,但在某种程度上却无法达到绝对的公平。
因为被告都是未成年人而无法实现合理的判决,这在一方面是对未成年人的庇佑,另一方面也是对被害人的打击。
电影充斥了沉痛感,但不管怎样被害人也有罪责,母亲的处理方式也有欠妥当。
她选择了最危险和最不恰当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杀人!
为什么?
这是一位母亲的绝望啊!
面对法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被告只能判处几年的有期徒刑,而自己的女儿已经自杀身亡,她无奈之下才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
刑法虽然有适当的保护,但对当事人审问的时候却也造成了另外一种精神上的伤害。
拿《素媛》举例,刚刚失去肛门的小素媛躺在床上,警察为了确认真相反复询问素媛当时的情形以及反复辨认凶手的长相。
孩子才只有8岁,如此的精神折磨的确能有助于尽快破案,但何尝不是另一种伤害呢?
《不哭妈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在电影中审问的场景寥寥无几,但真实的案件中警察却在审判时一再让女生辨认性侵对象,反复地问:“有他吗?
他插进去了吗?
”等等问题。
对于一个刚刚遭遇了如此恶劣事情的高中女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羞辱。
恩雅选择自杀虽然并不是警察的过错,但也来源于视频的羞辱。
伤害一个人的自尊是有致命危害的,即便影片规避了这一原因,但它依旧存在。
其实这部剧是在微博上看了剪辑推荐然后才去翻了整部影片来看,说实话有孩子的妈妈们尤其是有女儿的妈妈们还是别看了。
影片的真实源自于无助,那种无助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无助,可能屏幕这头的你已经骂了千万遍,但却从来没想过,这个社会有多少是平凡普通的人,他们只过着简单的日子,就像电影里的妈妈她连离婚都是用了很多年才终于斩断情丝,她什么都没有,没有强大的背景,没有通天的人脉,没有雄厚的资金,她甚至低头求她的情敌来帮女儿做辩护,连理由都是那么的弱鸡——因为在离婚官司里看到了你的能力,而且你是我唯一认识的女律师。
她说的真实而悲惨,但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不是吗?
只是一个做的一手好饭的家庭主妇,有着一点可以开个小店的积蓄,可能除了离婚这辈子不会享受到律师的服务。
她无头无脑的去问那些混蛋要手机质问真相,却被混蛋暴打也毫无反击之力,健身练拳的我当时只想更好的学拳,可是现实中,就算是学了拳可能也棰不过吧。
结局本来以为会做个最后的交代,比如他们策划这件事的动机,比如最后那个男生有没有活下来接受审判,什么都没有,想想也对毕竟不是什么事儿都能研究出来个一二三了,而且现实中很多事情总会不了了之,不会有人一直记得这些,除了事件相关人,比如那个目击一切的小姑娘,比如那个警察,但是早晚有一天还是会被淡化,不是凉薄作祟,却是现实如此。
无奈,无奈,只愿谁都能安静的有尊严的完整的活着,也愿时间能完善法律,也愿更多的人能看到孩子们的内心成长,也愿在孩子心灵缺失的时候能有人及时出来帮助和引导。
最后只想说,不要让手无缚鸡之力的自己只能以命搏命,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也愿能死得其所吧。
首先,看完后,看了一下网上的评论,都觉得电影不好。
而我个人觉得这样的电影很好了,如果要寻求视觉冲击,心里刺激,有的是爆米花电影,惊悚片可以选择,这电影不在该列,不要拿那些为了追求所谓刺激毫无剧情可言的爆米花电影来相提并论。
再者,很多人都说很蠢,我想说,在这样说的同时,也暴露了你的蠢。
很多人喜欢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去评价,而人与人是不同的,更不用说是不同年龄段的人了。
说那个女孩蠢,为什么还要去的,请问你们十七岁的时候知道什么?
说妈妈蠢的,请问你们有脑子吗?
从一开始的离婚案件得知,丈夫出轨了(和另一个女的在一起,并且那个女的就是辩护律师),但是妈妈却败诉了,再到后面的警察明知道女孩被强奸了,妈妈被殴打等等,那些人却都因为是未成年人而免受惩罚。
别说她为什么不把视频交给警察,她不是没信过,她信了,可她得到公道了吗?
最后她会走上这条绝路,都是被警察逼的。
最后,我们不得不深思,1,未成年人犯罪该怎么解决最恰当?
首先,错了就该受到处罚,要不然,未成年人免受惩罚这一条就是在暗示,未成年人可以随便做,反正不用受到惩罚,无形中在助长犯罪。
再者,对于受害者来说,如果说就因为未成年人就免受惩罚,那么对受害者是不公平的,一辈子都被毁了,怎样算公道?
2,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视以及教育。
首先,女孩的父亲对女孩的事不闻不问,出轨等,就没有尽到父亲应有的责任。
其次,那些人的父母也是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理亏,自己孩子犯了错,不反思教育,反倒说别人孩子的不好,没良心。
最后,那些小混混有这么一天,是因为父母的不重视,直到最后,生死面前,他自然觉得自己没错,说什么,她是自杀的,可想而知,妈妈心里有多冷多绝望。
3,法律为什么而存在?
首先,法律值得我们去遵守,是因为它保护了我们的权益。
如果盲目遵从法律,对实情,对人道视而不见,那么,法律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再者,法律真的是在保护受害者吗?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法律保护的,是那些巧用法律的人,而真正的受害者并没有得到正义的伸张。
最后,我想,电影要表达的并不是让观众觉得刺激,拍手叫好,而是希望通过电影,让我们有所反思,有所成长。
这世上不存在感同身受【太阳底下无新鲜事】从密阳事件的44人次☞降低到3人次;并不是近年来的校园欺凌事件突然增多了,而是现今的曝光手段更先进了……【论持有一台,永不联网的计算机/移动终端的重要性】陈老师只有一个【塑料姐妹花】你曾帮助过的人、曾帮助过你的人,江湖救急时,是对你显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姿态,试过就知道……
让人心碎的电影。在父亲节看,更是一种讽刺。只想说,分数太低了。
题材不错
真实电影?母亲和女儿以为是在高费用的学校和环境里么,太蠢了,在穷凶极恶的环境里,你自己不学会保护自己,谁会怜悯你。所以说教育很重要,一切都怪孩子的姥姥,没教育好妈妈,导致外孙女被迫害。
好感人,妈妈为了帮女儿报仇,杀死了那些强奸她女儿的人,我觉得这些人都死的好!也体现出了母亲的伟大啊,为了自己儿女会不惜一切去做!不过最后结局蛮悲的,哎主谋那个没有死到,恩雅妈妈也被警察制止了。很多人说女儿笨但是我觉得童真女孩看到视频肯定就会想尽办法拿回来!希望世界不会再有这种发生
有些你办法去改变,社会就是这样。
看完之后我只想说如果是我我估计会跟电影里的妈妈做出一样的选择
应该像金福南一样复仇来的大快人心
就算剧情简单可是还是哭成泪人了!
不可原谅。
只有当过妈的人才会了解的痛心吧。所以我并没有哭
这货也能和熔炉比?
且不说这件事本身的悲剧和妈妈复仇的情节,看到冰箱里“妈妈别哭“ 就泪崩了。丧偶式婚姻也是一种罪。
母亲节看了一部讲述妈妈的电影真实事件改编,韩国电影的一贯套路,这一部电影将自己与《熔炉》相提并论,这种营销真的是自毁式的。这部电影除了题材上和《熔炉》有的一说,其他方面差到不知道说点啥影片讲述了相依为命的单亲母女俩,女儿转学进了新高中,爱上了一个男孩子,没想到这个渣比男孩是个混混,后来把女孩叫出来,和混混朋友一起强暴了女孩,最后因为《未成年保护法》那些人渣没有被实质惩罚,依旧再犯,女孩最后自杀,妈妈决心靠自己来复仇法律到底是在保护谁呢?是好人还是恶人呢?太多“聪明人”会玩法律的空子,就比如那些未成年的人渣是一个过得去的故事,却改编得很一般,首先除了妈妈外,基本演技挂科,妈妈的演法又有棒子国的累同感;人设不饱满复仇也很小儿科,起初打不过,后期怎么那么超神?那个主犯还会乖乖就范,怕了
我就想问孩子他爸是干啥吃的
该怎么去避免那些伤害?受到伤害之后我们可以怎么做?看过之后,只是有太多的绝望和无法言语的痛楚,若非不得已,谁愿意以暴制暴?
用了30分钟看完片子,从一开始就知道后面走向,实在拖沓及无聊
干的漂亮!大婶!对于腐烂体系下的麻木不忍还是自己的裁决来的更快更有效,反正是腐烂的果实,不如早早摘掉,免得影响其它。但片子拍的有些拖沓了,很多细节处理的也太马虎,让人搞不清是当时警察的玩忽职守还是现在的编剧草草了事,看的不过瘾。
唉
尼玛,谁说的跟熔炉差不多!差远了好吗?!复仇的时候一点都不畅快,警察你就一定要开枪吗?你就假装看不见让那个妈妈把渣子砍死然后再管事儿不行吗?
看的太难过了,法律没法做到的事,妈妈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