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响起的那刻,有人鸣枪有人落泪,有人大喊着下次要点加一个鸡蛋的牛排,有人看着雁阵飞过,低语着“它们比我们先回家”二战结束前的四天里,想当英雄的小男孩几次往返,可除了一发打偏的炮弹外再无其他冲突,但真正的交火爆发于战争被宣告结束之后,真正的敌人却是从自己人中又分出去的一批。
那么枪口应该冲着谁?
我们走出阵营,我们拥抱人性。
(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
^-^)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
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
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
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
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
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
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
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
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
笑。
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
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
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
(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
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
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
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
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
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
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
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
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
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
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 ^
在俄乌战事正激烈之际,我观看了一部由德国、乌克兰、俄罗期3个国家在2011年共同出资拍摄的一部关于二战时期的电影《五月的四天》(2011)。
影片改编自俄罗斯的短篇小说《俄罗斯壮士歌》,据说是根据真实事件而创作的。
在二战结束前几天,一支只有8个人的苏联侦察部队来到德国波罗的海岸边,这儿有一家女童孤儿院,里面的孤儿从几岁到十八九岁不等。
而院长的十三岁侄儿彼特是孤儿院中唯一的男性,其父亲在东线苏联战场战死。
另外,一支100人的德国国防军也同时来到孤儿院外的海滩上,他们在等待船支,准备前往丹麦向英美军队投降,而不想向苏联军队投降。
于是,双方以孤儿院为界,相互僵持,但双方都不想再进行战争。
而深受纳粹思想教育,仇恨苏军的彼特,却总想挑起苏军与德国战斗。
但彼特的一言一行,却瞒不过苏军大尉果雷尼奇的眼睛,相反,果雷尼奇却给予了彼特父亲般的关爱。
由俄罗斯著名影星饰演的大尉果雷尼奇,其妻子和孩子在德国对莫斯科围城战中,死于城中,但里雷尼奇并没有因此而进行报复,反而极力保护着孤儿院中的女孩们免受苏军的性侵扰。
在苏军到达孤儿院的第四天,从广播中传来德国全面投降的消息,苏军侦察队的战士们正与孤儿院中的女孩们共同庆祝战争结束。
此时,果雷尼奇的上司,一名坦克部队的长官来到孤儿院,见到几个刚成年的女孩,欲行不轨之时,果雷尼奇勇敢的冲上去,绞了上司的枪。
上司恼羞成怒,返回之后,带着坦克和部队向孤儿院发起进攻。
在这危急关头,彼特赶到海滩,带着德国国防军回到了孤儿院,于是苏联侦察部队的战士与德国国防军联合起来,共同抵抗苏联军队的进攻。
在击退苏联军队之后,德国国防军带着孤儿们登上了去丹麦的船只,而果雷尼奇却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
由于影片独特的结尾,上映后就获得多个电影节的奖项,倍受关注。
在俄罗斯也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些城市拒绝上影该片,认为该片有损苏联军队的形象。
然后,翻开历史,不难发现,二战时期的苏军抢劫、强奸的行为可以用“常态化”来形容,特别是对战败国更是如此,在苏军对日宣战占领我国东北时,把东北的资源、机器等全部抢掠一空,同时还强奸了我国许多女同胞。
而像影片中果雷尼奇这样的正直军人可说是苏联军队中的特例,少之又少。
俄创作德投资的《5 月的4天》取胜的不仅是节奏、情绪的控制力。
相比《德国女人》控诉苏红,此片超越了战争。
把孩子的英雄梦与大人对于战争的理解形成对比。
而这两者皆不是在正义与非的区间,仅是还原、锁定到个人欲求、是非观的满足。
每人都在为身体与灵魂找归所,不惜在停战时重拾枪火内战
8个苏联军没有死在80个德军的炮火下,却因为意外得罪了上司而遭到处决,还有那些德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本来可以活下来的,一开始避免战争,明知道敌人只有8个人但始终未开战,结果苏联军来了个人渣为了保护妇孺和儿童死在了自私自利的人渣手中,原本战争结束了,都应该活下去了,却会在一个人渣手里把一切都断送了
二战结束以后,各国都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这场战役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在这其中,俄罗斯电影算的上一支奇葩。
笔者发现,在排除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后,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俄罗斯电影中浓郁的民族精神,如宗教性、矛盾性与反思性,这种民族精神并非他者为区隔俄罗斯民族而形成的“刻板印象”,而是基于每个民族独特的历史、地理等自然环境形成的独特的民族性。
笔者认为,在全球化发展与冲突的今天,通过了解俄罗斯国民的性格与民族精神,可以更好的实现与俄罗斯交流与沟通。
一、世界电影流下的俄罗斯分支二战结束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获得了久违的和平,世界各国对待战争的记忆也逐渐丰富,开始出现了比较优秀的影片,如《美丽人生》、《辛德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等,细究下来,我们发现经典二战影片多出自英美等战胜国之手,那么,作为二战同盟国主力的苏联,会选择怎样的话语模式去展现这段历史?
学者侯玮红说,在世界电影中,俄苏电影有独特的魅力。
这魅力的来源之一就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对互为补充又相互对立的矛盾永远的求解:比如西方与东方、个体与集体、世俗与宗教、精英与大众、官方与民间等等。
这一点更加鲜明地体现在苏联解体以后的影片中。
笔者梳理下来,发现今天的俄罗斯在叙事二战时,有着较强的民族性特征,即宗教性、矛盾性与反思性,在电影市场方面展现了独特的姿态。
笔者认为,在2022年俄乌战争继续发酵的今天,通过观看俄罗斯的二战历史书写,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个邻国的过去与未来。
二、俄罗斯电影下的民族性解析(一)俄罗斯文化的宗教性关于二战反思的电影,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宏大的战争场面,给观众带来极强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反思战争残酷性,但是《五月的四天》则不同,看完这部影片之后,我们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战争,即不仅思考战争残酷性,而且思考我们究竟为何而战?
在《五月的四天中》,虽然是苏联的士兵,但是他们却保护德国的妇女儿童,最后苏联和苏联对战,德国与苏联联手来保护儿童和妇女,有时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正义而战,它有其他的东西掺杂在里面。
这种东西超越了种族仇恨与国家意识对立,是一种基于人性最朴素的选择,即善恶,保护弱小,保护这个世界上的美好,人类纯洁的爱能够让对立的双方合作,站在一起去对抗强权与暴政。
这种深植在俄罗斯文化上的人道主义精神,实则来源于俄罗斯的宗教性。
众多周知,俄罗斯继承千年的东方教会自认为是基督教之正宗,忠实地继承了基督教的传统,而将西方天主教会视为基督教之异端。
这种宗教精神具有极强的现实超越性:更多关注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别尔加耶夫曾说过,“人性论是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俄罗斯思想的最高显现。
”因为东正教蔑视尘世的幸福,认为这种幸福不够崇高,是微不足道的,是难以持续的。
俄罗斯优秀知识分子从宗教的高度进行探索时,往往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希望借助宗教的力量来开辟人的精神出路,把人对基督的皈依看作是人的自我价值的追求、人的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
这种宗教精神的长期浸润让俄国人身上产生了一种特殊的使命感,认为拯救人类、思考人类未来是自己的义务。
这一点在《战场上的布谷鸟》体现的特别明显,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反对战争的片子,可是细细体会之后,我们会发现导演亚历山大·罗戈日金是在讲述一个现代版的巴别塔的寓言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不同种族信仰、文化背景下沟通与隔阂的故事。
尤其是女主角安妮的人物设定上,安妮在本片中不仅是化解苏德双方矛盾的中间人,更是象征着《圣经》中兼爱众生的圣母形象,她的自然性让她拥有者超人类的智慧和力量,化干戈为玉帛的包容性带来的倾听与理解,不仅让我们畅想人类打破巴别塔诅咒的世界。
《战场上的布谷鸟》影片中不时流露救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我们看到,俄罗斯人民对人类沟通危机的面对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体会“同而为人”本质属性之后,愿意去突破语言与国家障碍,搁置现实中存在的壁垒,在未来共同去建立一个超越现实的世界王国。
(二)俄罗斯文化的矛盾性谈到俄罗斯二元极端的民族性格,别尔嘉耶夫的论述可谓入木三分。
“俄罗斯民族只能在极化性和矛盾性上与欧洲民族相比,它是更加直爽和更富有灵感的民族,它不懂得方法而好走极端。
”著名学者利哈乔夫也认为,“俄罗斯民族是从一端迅速而突然转向另一端的民族,因此这是一个历史不可预测的民族。
”这一点在上尉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冲突中流露的比较明显。
影片中的上尉是一个职业军人,是一位久经沙场、经验丰富、沉着冷静的指挥官,颇得手下的信任与认可,但是他又是一个有着道德良知的领袖,他不是一个战争机器,更不是一个杀人工具。
这一点在上尉阻止少校侵害妇女,毅然上前阻止并缴下少校的手枪时体现的比较明显,按照战场规则来说,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而不应该是一个具有思想的个人,他应该是强大国家政治体系的一环,保证战争的运行直至分出胜负,回到政治的谈判桌上来。
但是他和他的分队没有这么做,而是基于善恶做出了良心的选择,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判断出,暂时打退的苏军是不会停止进攻的,他们一定会继续追击,直到让对手消失,退一万步讲,即使这些侥幸活下的军人能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的也将是军事法庭的审判和少校私人的报复和折磨。
我想,在这个选择背后,不仅是距离战争结束还有四天的时间,以致双方军队整体的倦怠,更有可能是上尉作为一个从尸体里爬出来的人,开始反思这场战争的背后的政治博弈。
即站在民族主义与国家利益的角度讲,这是一场反法西斯正义的保家卫国的战斗,但是站在个人的角度上去观察,他发现,在战争中付出最多的是平民百姓和普通士兵,英雄的称号固然可以抚慰亡灵,但是为了上层阶级等少数政客的利益去付出生命的代价,值不值得的确有待商榷。
整体苏联官兵肯定是经历过小男孩的幼稚阶段,即为了心中的英雄主义理想,冲上战场,杀戮敌人以报效祖国,直到一次次经历死亡,看到身边的战友伤残病死,方才反思英雄这份称号的重量。
上尉和他的战友们在这种集体与个人、英雄与败寇、民族主义与超民族主义的钟摆的两级间反复徘徊,体现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精神深刻的矛盾性。
(三)俄罗斯文化的反思性除了上文谈到的宗教性与矛盾性,俄罗斯电影还有这极强的反思性,甚至可以说,俄罗斯电影的反思性明显于俄罗斯的宗教性与矛盾性。
首先是影片的高潮阶段,苏联军队少校的私欲膨胀,想侮辱妇女的行为被阻拦,以上尉为首的团队保护了妇女儿童,代表了人性的光辉。
这一点体现了两点反思性,第一点是以上尉为首的军人反对苏联高级军官对于德国的妇女儿童的伤害,对这一伤害进行纠正,表明了当时苏联部分军人对于军队行径的反思。
而在在今天,能够有勇气拍摄出来,可见是俄方参与者是抱着和解的态度去反思自己的错误。
第二点,是承认了二战历史上以美苏英为首战胜国确实有对德国等战败国的妇女儿童进行了侵害,这一点在英国军事史学家安东尼·比佛尔撰写的《柏林,1945年沦陷》有史料论证,该书根据俄、德、美、法、瑞典等国战争档案以及当年受害人的记述写成,其中提出,在1945年苏军攻入柏林至1948年开始的“柏林危机”这三年时间里,估计有近二百万德国妇女遭到苏军强奸。
玛塔·希勒斯写于1945年的日记《柏林的女人》(2003)再版,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描写苏军占领柏林时德国妇女所遭受的屈辱。
其次是影片的结局很具有反思性。
在影片结尾处,少校喊来的苏军被暂时击退,后续也就没有继续拍摄了,这是一个值得耐人寻味的结局。
我们可以猜想,暂时打退的苏军会叫来更多的苏军,也可能留守的军人会受到本国的制裁,或者残活的苏军与德军一起撤离至丹麦并向英国人投降,后半生以战败国国民身份投降,生活在异国他乡苟延余年......上尉手下的军人在保卫国家、捍卫民族尊严的战争都没有牺牲,到最后反而因为某些人的私利失去国家和民族的尊重,死在了自己人手里,这种荒诞性不是电影,而是现实。
众多周知,苏联在1934年到1938年发生了“大清洗”运动,这是一场在斯大林执政下爆发的政治镇压运动,在此期间,130万人被判刑,其中68.2万人遭枪杀,其中包括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图哈切夫斯基、布哈林等优秀的苏联领导人,这场运动使苏联的党、政、军、科学文化界失去了一大批优秀骨干,使社会主义失去了一次自我完善的机会,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
我想,上尉与少校的争执,应该是导演的对苏联时代党争的暗喻,表明了导演对于“大清洗”运动的反思。
最后一点反思应该是礼赞生命,忏悔杀戮。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苏军是自己卫国战争的胜利者,是辉煌的、荣耀的,但是胜利者中也有很肮脏的东西,德国是法西斯国家,是战败者,但这个战败国也有很正义的一面。
宏观上的正义与邪恶很容易分的清楚,但具体到微观上,我们发现,有很多东西被战争正义性遮蔽了。
那么,导演在个人视角的叙述是为了抨击苏军,从而为法西斯正名吗?
显然不是的,我想导演表达的是对忏悔杀戮,珍视生命;反对战争,呼吁和平的主题。
导演认为,战争一旦发动,最后折损的一定是每个人的利益,伤害与被伤害,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伤害他人,有时候也意味着在毁灭自己,“枪响之后,没有赢家。
”才是本片的主题,这一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也有印证,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认为放高利贷是毒害社会的行为,于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他决定杀死老太太,然而就在杀死老太太的同时,老太太的妹妹来拜访老太太,为了防止杀人消息被发现,书生又杀死了老太太的妹妹,这其实就象征了托氏对于暴力的反思,即暴力的确是实现正义的工具,但这个工具具有不可控性,最终会摆脱正义的目标,弑杀一旦变得不可控,那么为了宏大目标,即正义性,去伤害弱势群体的事情就会更加肆无忌惮。
我想,导演也正是看到了被正义性遮蔽的黑暗,进而反思战争这个暴力机器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才会创造如此发人深思的电影吧。
三、结语在我们回顾俄罗斯文化精神之旅结束后,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民族的强大的确要有军事政治经济等硬实力的衬托,但一个民族的长久应该还是要靠深扎在本国国民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无所谓优劣,适合本国历史、地理文化环境即可。
2022年俄乌战争的最新消息在笔者写这篇文章时还在新闻条上滚动播放着,电影导演的反思毕竟只是影响国民性的一环而不是决定性,希望世界人民不要忘记历史给人类带来的教训,珍视已有的和平环境或者为了理想的和平环境去奋斗。
参考文献:1.陈阳,“集体记忆与“二战”的历史书写——从电影《五月的四天》看民族国家文化立场问题”,“《文艺研究》”,(2016.06)2.侯玮红,“巴比伦塔下的沟通与和解—俄罗斯影片《布谷鸟》解析”,“《俄罗斯文艺》”,2015(01)3.欧阳康,陈仕平,“论俄罗斯民族精神的主要特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
观影之前真的没想到这部片子这么精彩,面对二战这个沉重的题材,导演举重若轻,将整个影片的节奏控制的非常出色。
整个故事中,小男孩彼得是线索人物,他的行动很多时候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点;同时它也是主要的观察者,从孩子的视角去解读这个残酷的世界更耐人寻味。
在他这个年纪,正是叛逆的时期。
父母双亡的惨剧也为他的生活蒙上阴影。
在他眼里,父亲是英雄,是为国捐躯的勇敢者,他内心也梦想着成为英雄,赢得尊重。
然而此时,德国却宣布战败了,英勇的军人们一夜间就变成了失败者,这与他的英雄梦严重冲突起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故事也是彼得重新理解英雄的含义的过程。
在这条线索的引导下,影片的张力开始慢慢积蓄,如同慢慢拧紧的发条。
孩子们对红军越来越亲密,红军也越感觉对这群孩子负有责任。
终于红军之间为了这个孤儿院反目成仇。
当坦克炮弹轰开孤儿院的那一刻,积蓄的力量宣泄而出。
心中的隔阂消失了,人为设定的标签脱落了。
不管是布尔什维克还是法西斯,是沙俄后裔还是革命者,是胜利的一方还是战败的一方,是敌还是友……都不再重要。
只有最纯粹的人类的感情展现了出来。
面对这种深刻而又沉重的战争题材来说,导演能克制住抒发个人情怀的欲望是很难的。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
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竭力将情绪控制起来,避免用影像直接对观众进行引导和说服。
正是这种克制,才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空间,让影片能更深的接触观众的内心。
这种克制不是回避,对战争痛苦本质的反思贯穿影片始终。
真情而不煽情,正是这部影片充满魅力之处。
每次看完战争片心情总会不好,和中国拍摄的一些伟光正的战争片不同,欧美表现战争的手法总是很真实,真实的呈现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五月的四天》,那这部影片应该算绿色电影,影片当中的主题基调是绿色,因为在五月。
也许是时间恰好,也许是导演可以为之,绿色本身代表着和平,当我们观影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平静。
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本来是敌对的良方军队狭路相逢,胜利方苏联军只有8人,而德军有80人。
战争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的使人们已经没有了拿枪的力气。
而他们同时遇见的福利院竟然成为双方共同保护的地方。
如果影片这么一直拍下去可能就没意思了。
拐点就发生在苏联军队一个长官要侵犯福利院的一位女性的当口,而本来驻守在这里的苏联军官制止了上司的行为却因此得罪了上司、进而引来上司的报复,不惜调来军队坦克对同胞大肆进攻。
如果历史属实,这8个即将回家的战士应该是客死异乡了。
影片好就好在,节奏控制的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含蓄内敛,收放自如,为了表现不是战争的战争带来的恶果而将战斗场面拍的简单掠过,再配上悦耳的音乐。
有人会利用战争去释放他的恶,而有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会保有自己的善。
最后,只想说一句,千万不要让傻X当领导!
那简直就是组织的危难!
我对电影拍摄技巧一窍不通,所以也分不出优劣,只觉得剧情舒缓,不觉紧张。
哪怕是男孩穿着军装举着枪,我也仅仅只有一点点担忧而已。
因为电影开始就已经告知观众,那天是1945年5月5日,距德国投降还剩3天。
苏军的一支8人侦察队抢先占领了德国一座靠近海岸的孤儿院,领导这8人的是上尉,任务是拦截德并俘虏国士兵;而后德军的散兵陆陆续续聚集在岸边,等待坐船渡海向英国人投降。
两者之间的态度有些微妙。
海滩上的德兵可能是逃兵和溃兵的混合,但仍由一名中校临时指挥着。
此时他们已经接受第三帝国的失败,准备向隔岸的英国部队投降,不仅毫无士气,甚至可以说有着羞愧迷茫等等许多复合情绪。
想想当初为什么要侵略他国,想想现在国家投降了很沮丧,想想也许家里还有父母妻儿等着回去,想想以后会怎么样。
相反那8个苏联士兵,战争还没结束,自己又身处敌国领土,周围隐藏着无数的敌人,需时时刻刻谨慎对待。
哪怕是座孤儿院也要搜个遍,哪怕是小男孩也按俘虏对待,哪怕德兵无心战斗也不能掉以轻心。
活着,活下去,活到战争结束。
故事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进行下去的。
我先看看那个德国小男孩。
还在纳粹德国的时候,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纳粹。
这并不怪他,他从出生下来就接受纳粹洗脑教育。
除却这个因素不说,战争时期的民族自豪感总是伴随着盲目的狂热。
眼看着国家败了,爸爸战死,又亲眼见到苏联士兵跑到自己国家的土地上开枪杀人,又因为身边有需要保护的人。
总之,我尝试着去体会小男孩的愤怒,我试着感受去杀苏联鬼子,向苏联上尉打小报告,接着向海岸上的德国士兵通风报信。
是出于憎恨。
可是,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转变,“也许这些苏联士兵没那么坏”?
在影片最后坐在船上(也是开头的一幕)?
是德国士兵和苏联士兵联手合作的时候?
是承认自己诬陷了苏联通信兵?
还是在苏联上尉进他房间看了他父母的照片开始?
我认为苏联上尉是反对战争的,他是老师,他觉得自己儿子应该当医生,但他执意从军,结果死在战场上。
如若这名上尉是支持战争的,即支持苏维埃政权,支持打到纳粹,那他应该积极赞赏儿子从军的这种卫国抗敌的崇高理想。
他曾两次反抗过自己的上级。
他领导了这支只有8个人的侦察队,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最重要的是让大家都活着,活下去,活到战争结束。
一次上尉向上校要求支援,并说手下有一名重伤员,上校说:能送他走吗?
回答不能。
接着上校说:那就只能让他英勇就义了。
片头,德国小男孩坐在船板上,望着远去的海岸,树林后面冒着烽烟,想必充满了困惑,说不清道不明的低落和迷失。
该去憎恨苏联士兵吗?
该去痛恨投降了的懦弱同胞吗?
该去仇恨那个苏联上校吗?
该去恨谁呢?
怎么会变成了这样?
德国中校已然接受失败准备投降,但因为得知苏联上尉为了保护孤儿院的女人和儿童而向另外一支苏联军队架起机关枪时,于是决定出手相助。
不稍用想就感觉异样,一方德国士兵联手一支苏联侦察兵,对抗另一方的苏联坦克联合部队,我甚至有点希望纳粹德国的士兵在这场局部战斗中获胜。
战斗起因是那个苏联上校醉了酒想要强奸孤儿院里的女佣。
善和恶不再仅仅是区分苏联军队还是德国军队。
这里的剧情是整部电影的高潮,虽然导演没有向观众描绘出战斗场面。
夜幕之前,在晚餐的长桌旁,苏联坦克逼近;黎明之际,院里一片狼藉,浓烟未散。
片尾,苏联通信兵站在岸边看着坐在船上的安娜,不知命运如何。
苏联士兵强奸妇女的传闻有许许多多,在中国东三省,在波兰,在德国。
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曾坦率地写道,纳粹溃败,战争结束,苏联的红军出现在布拉格,他以为善的力量终于战胜了恶。
事实是,捷克迎来的是更为漫长的共产主义极权。
“很长时间后我才明白,常常不是善与恶之间的力量在战斗,而仅仅是两个不同的恶,在为了控制世界而互相斗争。
” (引自《责任的重负》)想到什么写什么,很杂乱,就这样吧。
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有残酷的战争,便有温暖的人性,战争和平,国家意志与人性的抗争,有情有义却没有好的结局,源于与真实的离奇与幻梦!
电影的综合素质是可以打四星的,但是剧情实在太魔幻现实主义了……苏军在德国烧杀抢掠不假,但绝无可能为了女人发生内讧——这种行为的严重程度可是远远超过强奸民女的,真把慈父的古拉格不当回事了?抹黑苏联是欧美一贯的风气,然而他们不会告诉你的是,死在艾森豪威尔战俘营里的德国俘虏数量可是远远超过苏联战俘营的。PS:出于好奇我特地去英文维基考证了影片中提到的“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说辞,事实上剧本的出处只是一个俄国杂志上刊登的故事,没有任何文献和档案可以支撑它的真实性——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假,但也不能这样胡编乱造吧
这下正义反战了,🤣,只要俄罗斯够虚无主义,纳粹就是反战的,😅,我的评价是,俄罗斯有今天,活该,自己选的叶利钦和休克疗法嘛,乐
战争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不管是哪方,他们都是活生生的人。对所有在战争里的人,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花还是一样开,鸟儿自由自在,一只小老鼠我想养一养,遇见架钢琴我想弹一弹。但同样也意味着真枪实弹,断壁残垣,就算此生再没机会归乡,我也要守住最后的人性。
原来开头的一些镜头语言是很对我胃口的,觉得应该是个不错的片子。结果高开低走,各种崩坏,虽然不明显,但是看的电影多了,就真的很容易看出中间的那点儿猫腻。德国俄罗斯联合黑前苏联的基调下,各种魔幻设定,哎,中间那两位童男童女去海边泡澡是因为穿越过去知道自己一定不会有事可以随便玛丽苏吗?最后是全面的崩坏。再到豆瓣一看,哎,容易被煽情的人还真是多呀。失望。。。
不从战争中的立场出发,超越战争本身刻画人性光辉。少数不刻意强调战争之残酷的战争片。期间穿插着一些诗意的细节(如海边游泳、望远镜观察候鸟等),看得很舒服,难得没那么虐的二战片。
主人公显然属于俄国文学中富有人道主义激情的理想人物,很像《岸》中为德国孩子捐躯的中尉,取材自小说的背景,还是强调了戏剧情境的逼迫和人物不得已的选择,一种自始至终是个人的、道德的选择。如要上升到历史国族层面去评价,则不可避免地失焦。其争议点,其实始终在电影之外。
极强的感染力布满全身
根本没有这样的事儿。少数正义毛子为了阻止强奸犯毛子而和纳粹并肩作战???这种故事会情节也太特么倒反天罡了。事实是所有毛子都是强奸犯。另外安排一个超雄逼崽子实在不知道是干嘛的。真是服了,这能8.4?
该死的熊孩子。上尉是个好人。一个混蛋少校毁了这一切。说实话,为了一个德国女人牺牲这么多人不值得。德国人更没必要参合进来。
如果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很想知道那个烂透了的苏联少校下场如何;后来一想,无数场战役中不知道有过多少「苏联少校」。活下去,小彼得。
略扯,苏联少校精虫上脑,拿着坦克轰自己人,苏联上尉找来了德国大兵把少校干趴下……麻烦下次把剧情弄得有逻辑性点
春日影展第八部;逻辑不太通顺啊,有些地方感觉莫名其妙,另外,那个小男孩太讨厌了
评分这么高认真的吗?感动于过家家战争片里的所谓普世正义,是有多天真……
虽然咱们现在被苏军占领了,但咱们去游泳吧?成嘞!
果然长得帅会弹钢琴能泡到妹子
单薄无趣。立场明显的歌功颂德,亦正亦邪且行为无比迷惑的苏军角色设定和以落幕对抗为主核的畸形剧情进展都要倚着真改肆意发挥后再因真改被认定为合情合理吗?
主题好
赤裸裸的历史虚无主义,完全是在洗德黑苏,挑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合法性。我还看有人宣称真实事件改编,结果说原型是伊特城堡之战?伊特城堡之战是国防军和美军共同抵抗党卫军,这完全是颠倒了。实在是恶心到我了。
在这种激烈的冲突背景下,充满冲击力和情绪性的影像能极大的影响观众,从而将导演自己的关于人性善恶的,关于战争残酷性的,关于民族与国家的荣耀与苦难的许许许多多观点可以强有力的表达出来。然而这部片子的导演克制住了这种冲动,克制了抒情的欲望,克制了说教宣讲的欲望
前面一个小时多的时间都酝酿到狗身上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