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的时候,我以为幸江总会离开。
因为前半段情节恶俗的就像每一部现代剧:暴戾的丈夫,柔顺的支撑家庭的妻子。
这个从小被放弃从小被排挤的不幸的女孩,不要自尊的只是企图守住所谓的爱情。
虽然她一直看似乐观的期待着丈夫有一天能长大,但内心实则是悲观的。
即使,她是那么一个能够从各种微小中收获幸福感的人。
所幸,这只是个铺垫。
幸江的过往一点点展开。
她向往着别人的幸福,但她其实拥有着曾经放弃过但一直不放弃她的朋友,放弃自己作践自己仍一直守候在她身边的男人。
原来她脖子上的围巾是为了掩盖过往。
原来他缺少的那截小手指是代价、颓靡和暴躁也并不是一贯的姿态。
第一次结束自己,是因为厌倦,活过来以后,不再放弃自己。
第二次结束,总觉得是因为习惯性逃避而不是为了保护肚子里面的小孩。
但是这一次,她才明白自己一直苦苦寻觅的所谓幸福一直在手中。
昨天晚上很凉。
我躲在被子里面,哭得稀里哗啦。
不得不承认被感动,但我,还是觉得幸江辛苦。
要用这样的激烈去换来丈夫的表情,而更多普通的日子里面还只能战战兢兢。
如果生活要一直那么艰难,只有很偶尔的温暖怎么足够支撑呢,可是,就是这么一点点偶尔的温度却能让幸福感成倍放大。
我失去了这样的勇气,所以失去了无法获知的是不是可以期许的未来。
初中毕业高中毕业大学毕业,毕业册上最多的祝福就是“一定要幸福”。
看起来是一个多么媚俗的词语,却是大多数人心里一直追寻的心情。
这就是生活吧。
要不就是放低自己要不就是被别人放低,可是,却能靠近温暖。
另外,很喜欢熊本。
那个脏兮兮的也同样没有多少表情的女孩。
但是她一直努力,很努力的在往幸福的路上走。
她明白自己是谁,也明白幸江是谁。
啊,真高兴看到中谷美纪大姐有如此温馨结局的影片,我可怜的,一直寻爱不成的松子啊,因为生而为人痛苦着的松子啊,现在你可以满足了呀,有个虽然动不动会掀桌子,但是很爱很爱很爱你,为了你可以放弃一切的男人啊!
阿部宽大叔真是神情漠然间搞笑的天才啊!
那张严肃呆滞的脸真是怎么看怎么让人想笑。
哎呀,你感动了这个女人,让她从自弃的道路上来到你的怀抱里,所以现在你可不能半途而废啊,偶尔掀掀桌子是无所谓啦,偶尔打打小钢珠也无所谓啦,无所事事到处晃荡也无所谓啦,狐朋狗友也无所谓啦,但要给她幸福哦!
看着你拼命奔跑的样子我就知道啦,她怎么会不幸福呢?
她有那么多你给的爱啊!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会承载着他人的爱啊,只是有时候,我们不自知,反而以为自己很不幸罢了。
幸或不幸也无所谓啦,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和意义嘛!
“不论幸还是不幸,都值得珍惜,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幸江在海边靠在勇夫的肩头这样想。
看到这一幕,我也长舒一口气,幸江总算得到了她应得的一切。
日本的影片好像都喜欢缓慢的铺陈,像是一个人在耳边缓缓述说,却往往又在最后给你一击,让你颠覆先前所想,偏偏还觉得一切太过自然。
这是一部喜剧定位的电影,它改编自业田良家在日本被誉为催泪且颠覆第一位的四格漫画名作。
自虐,顾名思义,本是一种病症,指通过自我折磨来达到自我满足感,其实也是精神分裂的体现当自虐成为一首诗,会产生怎样的效应?
整部影片讲的其实就是女主幸江的生活,她是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与自己的丈夫住在一个小阁楼里,自己平日工作在拉面店。
可她又和很多人不一样,母亲自她出生便抛弃她,父亲因为抢银行被捕,身边的同学远离她,仅有一个真心相待的朋友熊本还分隔两地,去神社给自己祈福竟将摇铃都拽了下来,如她所说,她是一个从出生开始就注定不幸的人,所以电影一开始,幸江就在问着“妈妈,你为什么生下我,又为什么抛弃我?
”片子最著名的梗就是海报上的那一幕,勇夫掀桌。
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男主一次又一次的掀翻了还没有开始用餐的饭桌,其实这是一个可笑的场景,可又让人很难笑,刻意的慢镜头让我们把幸江那一刹那惶恐的神情和飞向我们的饭菜一览无遗。
影片的前半部分身为男主的阿部宽大叔基本没有多少台词,但是他用自己连续的掀桌吸引了太多焦点,这是一个分文不赚,好吃懒做,脾气古怪暴躁的男人,而身为妻子的幸江却习以为然也心甘情愿。
这些不免会让人联想到《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乍一看,幸江就像是松子的翻版,在不苟同的眼光和声音中永远一副not your business的样子。
整部影片的高潮在后半段,到这里一切才逐渐明朗,虽然我个人更喜欢前半段,节奏缓慢但充满了戏谑的味道,实在对日式家常的画风没有丝毫抵抗力。
如果说前半段都是所谓的“自虐”,那么后半段便是一首名为生活的“诗”。
揭开来自回忆的谜底,谁也不曾料想看起来温柔又体贴的幸江曾经有着疯狂的过去,而看起来沉默暴戾又有着黑道背景的勇夫又是那般深情。
这完全颠覆了先前对男女主角的人物设定,但又给观众先前的一串串的问号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出人类间的相互救赎,却给人内心泛起一波又一波爱的弧度。
“我们该怎么办?
”“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过我们的生活。
”“我们下次再来,看海。
”这是勇夫给幸江的承诺,幸江笑了,美得令人窒息。
那时候的幸江应该是第一次触及到了幸福的温度,勇夫给从未感受过幸福的幸江带来了生活的光明,而幸江也给了勇夫不一样的新生。
这时候方能明白,为什么别人在说服幸江离开勇夫时,她两眼闪着光芒,“虽然他表面是那个样子,却是有很多优点的”,那个模样像极了大话西游里说“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色云彩来娶我”的紫霞仙子。
虽然从回忆回到现在,幸江的偶然出事后剧情开启了老套的日剧煽情模式,可是意外的很对胃口。
当勇夫飞奔到医院的时候我仿佛又看见了那个多年前为爱不顾一切的少年,手术室外站着满满当当的朋友,病榻上的睡着的幸江听见了来自母亲的声音。
“跟你爸爸商量,帮你取了这个名字,幸江,就是幸福的意思。
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所以你是被很多人关爱着的。
”老实说,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一直在自虐,幸江,勇夫,父亲,面店老板,房东太太…对于他们来说,正因为实在太过平凡,所以更害怕失去自己拥有的东西,不曾轻易得到,在得到以后就会使劲儿攥在手里。
在自虐中感受自我,不断摆脱又不断的自虐,循环往复,这是来自人类的惯性。
在每一段寻找幸福的路上,都必然存在着对自我的否定与肯定,这否定可以来自于旁人,也可以来自于自己的判定,还可以是对于周遭事物的自我代入,尽管不断的感受到“不幸”或者苦恼,可是每一个人都在积极的向上生活着,从来没有倒下过。
幸江最后写给遗弃自己的母亲一封信,“妈妈,我从小失去了你的爱,然后我拼命的追求,不断的追求,我想得到别人的爱,可是到现在才在自己这里找到,一直紧紧地握着双手,偶然间张开,才发现原来就在自己手中”。
片子的主旨在于引导我们去正视爱,对爱追寻和探索。
对比《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一生都在寻求一个在她回家的时候能说句“你回来了”的人,其实幸江也在寻求一个能给自己安稳生活的人。
影片时常重复 “幸せなりたい(想要变的幸福)”,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生活的诉求。
关于最后朋友重逢的设定,想必也是为了给幸江的幸福画上一个圆,所幸那时候相依为命一起不幸的她们如今都成为了美好的大人。
“在这个世上也许并没有什么幸与不幸,有得必有失 有舍才有得。
比如失去一样无上宝贵的东西时会怎么样呢?
我们哭喊,呆然,但这是可以用幸福与否来衡量的吗?
我终于发现,失去无上宝贵的东西,就是对它真正无限的拥有。
幸与不幸都无所谓了,不管哪个都有同样的价值,因为人生总有它自己的意义。
”人生就是一场自虐的诗,在吟诵的时候,不要忘记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强推本片的OST!
来自日本作曲家泽野弘之(有兴趣可以收集他的其他作曲,一定不负众望!
)附上我很喜欢的几首:ALL IN ALLTHE UPS AND DOWNS OF LIFE幸せになれますように心の声近くにいても、远くにいても、嬉しい时も、悲しい时も気仙沼牛乳I LOVE YOU(词:今井麻纪子 唱:关山蓝果)
如果要用镜头在“人文精神”的版图上做个标示,日本人讲故事,跟法国人用电影讲故事,有很多共通之处。
他们从不畏惧创作出同类主题、同类素材、甚至是同类型人物的电影,不自量力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有自己的杀手锏。
这或许多少和他们保有丰富自我的内心世界有关,个性上内敛抑或热情,在做事方面的自信绝不是来路不明的。
所谓“假力于人”,对具备实力的人,有时真是毫不客气地把“抛砖引玉”拿来发挥了一下。
超越不好说,但鲜少有失水准的。
而且从“爱、诚实、自由、生活、同理心”等等议题中,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故事情节元素及电影表现技法。
细腻如日本人,多情如法国人,简直是信手拈来。
早期《血疑》里的幸子与光夫,是八十年代银幕爱情的符号,白血病也成为影视剧里制造不幸的悲剧滥觞。
或许《血疑》的成功也是《少女疑云》创作成型的动力,即便以悲剧与喜剧的差别划出截然不同的界限,但在“幸子”与“雪”之间,我始终能嗅到她们属于同类的气息,或许那种感觉只属于我自己。
比如我看《彩虹女神》便要想起《蜂蜜与四叶草》,同时期上映,这样的邂逅令人玩味。
当然,同时期电影的不同风格相互渗透,进而衍生一种相似的面孔,是时代文化的趋势,也是类型片的特征。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电影都必须向当代的流行文化趋炎附势,因为流行这个元素极其热衷于攀附在电影的霓裳上。
所以,在冷僻且优异的故事模板上临摹、或再创造,再赋予新生命,日本电影基本树立了不乏味,会有惊喜的形象。
这也是我明知“幸江”是另一个“松子”,仍喜欢《自虐之诗》的理由。
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与《自虐之诗》相提并论是不可避免的,不仅撞脸撞衫,整个灵魂仿佛都是被双生花共享的魅惑所滋养的,两角色都由中谷美纪饰演,便更没有摆脱“克隆身份”的说辞了。
然而,她们确实是不同的。
如果说松子是用不可逆转的人生把“虐”字诠释出了凄美惆怅的秋叶之宿命,注定失去一切,注定被残害虐杀,抽到的是下下签。
幸江则是被赐予了重新选择的时光机器,这时,上帝发善,像松子一样,她亦生如霜降之冻土,生时孤独,活时凄凉,但幸好使其匍匐于爱神脚下,有“千疮百孔”的爱情守护她,虽然是下签,因有爱存在,便有力挽狂澜的力量在她生命里现出神迹。
脑海里留有“喜剧”的结局,我似乎说的有些自以为是了。
若把电影插叙进来的情节编排整齐,就幸江不幸人生的成因,大概可以分为两部分,有主次之分。
幸江出生至少女时代,及逃离家乡后最终在异乡沦为妓女,这里的不幸主要对焦于亲情、友情,以辅助说明人物命运的方式演绎着,是一部分。
幸江遇到黑道打手阿部宽,并与其同居,回归正常生活,这期间的悲喜爱恨,时而涓涓溪流,时而音爆湍急,反反复复,折磨纠缠,且贯穿始终。
因此,幸江的不幸归根结底又是来自爱情的磨难。
她为爱义无反顾了,那么就等着粉身碎骨了。
这是幸江的自虐之诗。
爱情是毒药,它又是解药。
阿部宽掀翻小饭桌的动作,在慢镜头里喧宾夺主,反反复复,加之房东用“正”字计算法做烘托,阿部宽这个人对幸江的守护带着一种在尘世殉道的悲壮,戏剧化地占据了剧情的另一半分量。
生活与理想的冲突,蕴藏在阿部宽生活态度的变化上。
发泄郁结在心的苦闷,又不离不弃地追逐着幸江的身影。
阿部宽自虐的诗这样谱写。
而俯拍中景的视角恰似“虐”与“被虐”的不对等感受,肆虐在整部片子里,没有不适,但印象深刻。
说起来,幸江与阿部宽的爱情还真是美丽又善良。
哪有可指责的地方呢?
所有的错都挂在浮世上,理想就是鸡毛掸子,能把浮世的灰都掸掉,人生就会是另一个模样了。
想一些没用的东西,总比没有想法好。
走在寻找幸福的路上,路过各种风景,总比停在别人走过的路口做风景有意义。
活得复杂丰富,总比活得空洞干瘪好。
是啊,为什么活着?
幸福是什么?
松子在找答案,幸江也在寻找。
抛开不幸与幸,当真想成人生是一场修行。
我在来到人世之前,父母并没有跟我商量就给了我生命,这是问题的源头。
没错!
我的确是打败了无数个细胞个体把自己留了下来,事实上,我没得选择,生于我,确实没关系,活,则是“生”的延续,既来之则安之,如果在苟活中为没意义的“生”赋予了有意义的努力过程,那就是活着的意义——为什么活着!
是问题,也是答案。
逆向思维,活着就是打怪兽,一关关闯过,那样或许就能接近幸福。
诗如人生,人生如斯。
诗有造作出的刻板,诗也有巧取豪夺式的强悍,好像还有溜须拍马的奴颜。
看来,诗也有能让人生病的丑态。
可是,单单幻想诗的原始模样,它其实一直纯洁美好着,如果没有被人类中某些畸形的灵魂玷污。
所以,剔除不净的,诗是可以吟诵最美好的事物,也可以象征无穷无尽的能量。
自虐之诗,还是赋予了人生明快的色彩。
最后想到中谷美纪,相比漂亮这个词,一个字“美”是不太可能精准地描述出的概念,而且作为修饰词放置在前,词义可复杂可轻浮可单薄,比如说美女,这个原本很不错的词,现如今就像早餐摊上的豆浆泡油条,泛着油光又想保有植物奶的纯然。
但作为日本20世纪最后一个“美少女”中谷美纪,“美少女”三字与她,真心觉得无敌匹配。
羞涩且自由自在的美,锋利且柔情似水的美,喷涌时如明艳炽热的岩浆,休眠时又如含情脉脉的睡莲。
年轻时,各种恐怖片中隐藏潋滟青春秀老成,老了老了,各种文艺片里婆娑起舞。
刚开始的那段色彩很艳。
挺不喜欢这种处理镜头的方式,像西班牙的艳情片,像《大电影2》。
后半部分,尤其是从幸江做手术急救开始,才发现片子的真谛。
《名侦探柯南》有集曾说过,这世上没有一个人是应该死的,因为当一个人死时,就会有或多或少的人为之伤心。
同样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后,都凝结着或多或少别人的关心和爱。
当然人们总是习惯羡慕别人,不曾想过其实自己健康的成长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啊!
学会感恩和知足,生活才会更加积极,才会更加幸福。
“其实 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你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爱”人生就是自虐的诗,我们像白痴一样患上被虐待症,别人眼中的不可思议莫名其妙,自己却乐在其中——没人知道,这是还债,还债 曾经也曾这样伤害着爱自己的人 背叛 刺痛 他们却不离不弃 让我变成了今天的自己地震的第一天 蜷在操场上和同学打闹说笑像场旅行 笑过后却还是失落 还是那样悲观那样不自信 移动的破信号让安静的手机那样的孤单 像被抛弃的布偶 脏兮兮的眼珠掉出面颊却又是多心的自己 电话短信qq空间留言接踵而至 高中群里汇报所有同学的下落 大学群里闹着献血支援 电视里温总理划破的手臂 那种感动 不是文字可以描述的没有人得绝症 也没有发生离奇谋杀案 更没有日本沉默的大危机 一些奇怪的音乐 一对奇怪的市井夫妇 一群蓝色的水母 平易质朴的风格 独特的人生哲学 最真挚的感动日本第一的催泪四个漫画搬上大萤幕 无数人大笑大哭的搞笑漫画改编电影 日本电影再上高峰其实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你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爱
中谷美纪第一次接触是《松子被嫌弃的一生》,记忆最深的一句话是:打吧打吧,总比孤单单一个人好....看《自虐的诗》,完全是因为这个名字,结果越看女主角越熟悉,原来又是中谷美纪,为什么她总是演绎这种有自虐倾向的女人呢。
当然,她也不想这样,只是,她总是轻易的就会遇到自己爱的人,而这个人偏偏又是残暴的痴情郎,让人又爱又恨,遇到了这样的人,就算自虐,被虐,也乐意吧...
影片前半段总让人想起《松子悲惨的一生》,不能否认中岛大姐演大苦大悲外柔内刚傻气加神经的角色实在是非常适合,只是在这部影片里故意让她丑了一大截,还有不知道为什么她瘦得这么厉害了。
也许因为看松子就比较有共鸣,这片子看起来也比较亲切,节奏也比较明快,配乐上很是有点AMEILI的味道。
不过它没有松子悲惨的那么彻底,时间跨度上也没那么大;里面的人物也都底层、倒霉、滑稽,但它绝不是看完让人心如刀割的那种类型,让人感动了的同时,还是把人给弄安心了..可爱的是阿部宽,头一次见他还是在《疯狂艳唇》里,角色反差那叫个大...由于他的大块头和有点憨实的混血面孔,他的喜剧效果还是显而易见的吧..
这是一部亮点和问题多得不知彼此谁更多的电影。
严重的节奏问题,生涩的叙事手法,后半用力过头的煽情。
然而,又有不经意中恰到好处的温情,微薄的希望,避难所般纯粹坚强的友情,孽缘深重的爱情。
当阿部叔叔matrix扮相沉默地站在雨中时,我不知道第几次想起了被嫌弃的松子。
并不是因为中岛,而是因为两个故事前半某种相似的味道。
显然,中島哲也驾驭故事的能力比堤幸彦强多了,然而个人以为,然而,自虐之诗比起颇有匠气的松子却更有魂许多。
所谓有魂,大概是用到多少力道凄惨幽默和叙述者的激情。
于是,或者,我还是跟堤幸彦在某个方面的电波合呀,笑松子是个傻女人,幸江则是个努力踏实的女人。
在个人看来,幸江是比松子更可能得到所谓幸福的女人。
但幸福这主题,被彻底讲坏了。
故事结尾的急转直下其实狠狠地弱化甚至几乎一棍子打翻了前面的不幸,虽然能理解想要治愈的急切心理,个人觉得这个收尾颇为失败。
结局虽然煞有介事地想总结幸福与否也无所谓,但却不禁让人像吐,这么凄惨的开头到这么幸福的结尾,它是怎么过渡的,它又怎么好意思不承认结局的自己很幸福呢。
有些人事若能短短几日就如此彻底地改变,那么所谓幸福又何其廉价。
如此以致我不禁在想,于是,这片折腾到了最后,痛苦了,挣扎了,煽情了,骗眼泪了,稀里糊涂地,却突然不知道它想要干什么了。
友情线过于松散,与故事融合并不好,除了铜板这桥之外几乎与爱情线割裂成两个故事。
但对夕阳下肮脏舞蹈的少女和大义凛然地背满意义不明的垃圾大步回家的少女的背影,却在某个角度触动了我的某根神经。
至于爱情线,无关幸福与否,无关这故事是不是为了惨而制造惨,也无关结局是否为了温馨而温馨,甚至无关这爱情是否起的毫无缘由,这对近似于自虐的孽缘,却真挚地感动到了我。
男人笨拙,女人的跌跌撞撞,彼此伤害彼此虐待彼此相爱彼此欠债。
最后的最后,沉默的阿部叔叔,很有爱,恩。
看了阿部宽的电影,自虐の詩表面上颠覆了阿部宽的戏路,但仔细看来完全是延续了阿部宽的风格,少语、冷酷。
黑色幽默中演绎日本市井小民的艰辛生活。
深陷谷底还能看到星空,置身泥沼也要沐浴阳光,人生幸与不幸都要珍惜,因为只活这一回。
如果因為睇了20世紀少年電影版好失望, 而決定唔睇堤幸彥此舊作會有d損失, 此片確實好睇過20世紀少年電影版n咁多倍.
松子的另一版本?阿部寬還是帥的!但前後反差如此之大在搞什麼啊!
阿部宽牛逼
一般
很一般啊。不喜欢宽叔的造型,对苦情女的戏码也无爱。倒是熊本的戏好出彩。最后的HE有点生硬,写给妈妈的信总有种小学生作文用来概括主题的感觉。
掀桌男温情转变。中谷美纪还是松子附身啊……
所谓知足常乐。女孩的友情真动人
“你一定要幸福啊”
说实话嘛,没怎么看懂。“我们一起逃吧。这里的生活每天都是一首自虐的诗,而我,却孤独一人。”
我推荐的是BGM,没有它这片子就废了。很一般,算不上好看
笑死然后哭死。
关西男!
中谷小姐这次的表演米有给我带来松子一样的震撼。
幸福的人
问题多多的一部电影,如果主演不是中谷美纪和阿部宽,大概没办法看。其实你从来没有意识到 你身上寄托着很多人的爱 有人说松子你终于得到幸福了啊!回头想想:松子也算幸福吧,虽然龙洋一回头得有点迟。若论“自虐”,幸江实在离松子太遥远了。
配乐真好听
人生就是用来自虐然后再解脱然后再自虐然后再解脱的循环过程。
喧闹中带点儿小清新~~
掀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