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慷慨也是有限度的。
”对难民的同情与无限的慷慨,到什么程度才算结束?
为何这种帮助看起来仍然像是白人至上的居高临下的捐赠与施舍?
同一个班级里的犹太人和台湾人高唱马赛曲,高呼自由和前进。
这是正确,还是荒谬的可笑?
不同成长背景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立场有不同的态度。
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登台对垒,但下台后却发现我们仍然坐在一个教室里。
“把钱花在教育,而不是宗教,因为没有宗教。
”老师在台上如是说。
“我们应该结束了。
”“什么时候,现在,还是结婚以后?
”“被献祭”的白人女人与犹太难民说。
片子有很多有意思的内容,但片子本身和角色个人没有魅力。
最后的他不再是那个温和得连动作片都拍不了的小孩(一个连父母跨国来看望他都只想着要与家乡撇清关系而残忍伤害父母的臭屁小孩),释放了从他的“英雄”那里习得的无礼与狂暴,他说的话正确与否重要吗,几乎不重要,因为那个时候的他失去了“难民”这个特殊身份,成为一个狂暴的丈夫、男人、其他种族者、外来者,只像一条落水狗。
法国人连不尊重这条狗都显得优雅,只用音乐将他驱逐。
他们是优雅的,伪善的,这两个词汇,哪个放在前面都可以。
最后,一下一下的用身体的撞击,却始终撞不开他的捐助者的大门。
同他在政府当保安时一样,高喊“再也没有边界了,没有边界!
”,然后被法国人抓走,丢出去。
永远没有真正的平等,你想假装自己融入他们,就要跟他们一样优雅、伪善,欺骗自己。
你也不愿意回家,不愿意面对那你所唾弃的故土。
但是,你戳破他们的面具又换来了什么呢?
旁观者只觉得你好像一条狗。
印象最深的两句台词:1. 一个人拒绝他的语言(母语)就是杀死了自己的一部分;2. 巴黎的美不过是对外国人的施舍,为了不让他们了解这座城市的本质。
我的感悟是:自己的母语是本民族文化的符号,是个人与民族文化之间坚固的桥梁。
如果拒绝自己的母语那就会失去自己在原生文化土壤中的根基,就像随波逐流的浮萍,就像秋风中飘飞的蓬草,无所寄托。
所以我一直觉得主人公很可怜,他一直要摆脱以色列式的命运,却不知巴黎式命运也未必就尽如人意。
影片的表现手法确实有些荒诞,对我来说较为新鲜。
此外,裸戏的尺度有点大,甚至有点过头,可能像我这样思想保守的人不太能够接受。
但总体上,影片表达的主题还是可以get到的,所以还是推荐观看的。
继戛纳金棕榈电影《寄生虫》火爆影迷圈后,我们终于又等到非常“大”尺度的柏林金熊之作《同义词》。
但如果你只是冲着男主角的下半身看,肯定会错过很多更深层的惊喜。
巧合的是,《同义词》和《寄生虫》这两部电影都有着非常强烈的当代寓言性。
因此,难免有影迷猜测,或许今年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大奖,也有可能诞生这样一部时髦的爆款。
金棕榈《寄生虫》和金熊《同义词》,都有着强烈的当代寓言性
第76届威尼斯电影节已正式开幕,期待会有新的惊喜回望年初的柏林电影节,《同义词》在欧容《感谢上帝》、王小帅《地久天长》等一众强敌的“包围”下脱颖而出,收获场刊最高分3.0,并一举夺得金熊大奖。
而本片导演可能大家此前都不太熟悉,出生于1975年的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
柏林擒熊后的合影,左为那达夫·拉皮德导演拉皮德导演之前的作品,分别入围过洛伽诺国际电影节以及戛纳电影节的影评人周单元,其前作《教师》在评论界有着不俗的口碑,还曾被好莱坞翻拍。
而《同义词》仅仅是他的第三部电影长片,便能够斩获大奖,着实得益于过人的导演才华。
2011《警察》,曾获洛迦诺评审团特别奖
2014《教师》,曾入围戛纳影评人周单元导演拉皮德出生于以色列,年轻时曾在以色列国防军服役,随后去往特拉维夫读哲学,毕业后当上体育记者并开始写作。
拉皮德去法国的理由与本片的主角约阿夫几乎一样,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运”。
他说走就走,准备时间只有十几天。
落地后没有任何居留许可,等于是黑在了法国,靠打零工为生,因非法身份而不能签劳动合同,也就没有法律保护。
影片中的男主角也是个从以色列逃到法国的人,他迫切需要由内而外地获得“法国人”的身份,故事便就此展开。
为了能够更精准地重现这段经历,拉皮德在选角时,并没有去找同时会法语和希伯来语的演员来装口音,而是把剧本翻译成希伯来语,在以色列找不会法语但愿意学的人。
男主角汤姆·梅西耶当时还在读戏剧学校的汤姆·梅西耶,就是这样被他发现的。
饰演约阿夫的梅西耶有一个看上去很法语的姓,因为他的父亲是来自法国西南部的犹太人。
但父母在他小时候就分开了,由生活在以色列的母亲带大,他几乎只会说希伯来语(英语比较差),但同样向往法国文化。
拉皮德并没有让梅西耶到法国去学法语,而是让他在以色列上两个月的课,然后就靠读法文书、看影视节目自学。
整整一年期间,梅西耶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几个小时,看电视、听广播,更把法国电影从谷克多到新浪潮看了个遍。
在拉皮德看来,或许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物的心理状态。
因为男主角并不真正了解法国社会,他需要的只是具备象征性的法国,那个开放包容、自由博爱的乌托邦。
从而,才能最终与真实的法国之间发生冲突。
这一点也是本片的核心要素,为了叙述最后的“决裂”,也就是出走巴黎,导演可谓费尽苦心,在故事细节上精心设计。
电影开场,约阿夫洗澡时,放在屋内的行李遭人闯入盗走。
他赤身裸体地追出屋子,却不知小偷是谁;求救无门的他,只能躲进浴缸继续洗澡。
次日,楼上的邻居卡罗琳发现楼下房门敞开,跟着男友艾米勒下楼查看,救了约阿夫一命。
当艾米勒和卡罗琳将全裸的约亚夫带回他们家时,艾米勒说了句:“他割过包皮。
”
割包皮这个细节便暗示着,即便是赤身裸体,约阿夫的犹太身份还是伴随始终。
而艾米勒随即拿出一条内裤遮住,也预示着随后帮助他获得“法国”身份的故事走向。
身份、国族、语言、宗教、阶级、外貌、肤色等标签造成的隔阂无处不在。
约阿夫也试图抛弃希伯来语努力地学习法语,他买来一本字典,认真学习字典上的“同义词”,并且在“美丽”的塞纳河畔怒斥以色列,因为他觉得法国巴黎才是理想之所。
男主角心目中的以色列:“那个下流的、无知的、愚蠢的、污秽的、恶臭的、粗鄙的、可憎的、可恶的、可悲的、恶心的、恶劣的、愚昧的、狼心狗肺的国家。
”然而,在影片的后半段,他为了生存为了钱,还是要在这异国他乡被迫说出希伯来语,而且依然赤身裸体。
当他得知,如果跟法国女性结婚,便可能拥有法国国籍。
于是,约阿夫便跟卡罗琳发生性关系,并且结了婚。
但那一刻的他,终究还是逃不过赤身裸体。
纵观全片,唯一有裸露戏份的角色只有约阿夫自己。
但这些裸露镜头却一秒也不曾有色情意味,每一次裸露更像是在展示真正的自我,一种迫不得已。
而这恰恰是全片最讽刺的地方。
对约阿夫而言,他之所以如此努力地想去除他的外国身份,无疑是作为对过往经历的一种报复或者疗伤。
比如,为了能取得法国身份,他必须学会法国国歌,并理解接受法国思想。
在课堂上,老师问来自各国的学生许多是非题:1. 你的儿子喜欢男人,父母殴打他,对还是错?
——错!
2. 在法国每个人都有思考和表达的自由,对还是错?
——对!
3. 法国的道德准则仅适用于法国人,对还是错?
——错!
学生们大多可以迅速地给出“正确答案”。
但约阿夫的困惑恰恰在于,拥有“正确答案”不就代表这一切背后还是有一套必须遵守的规则吗?
这是真正的自由吗?
自由,终究要受限于群体。
群体思维往东,人们为求自保只能往东;群体往西,只好也往西靠。
约阿夫逃离不自由过往,投身于他以为的“自由”,但其实却是进入了另一种不自由与不对等。
其实,这世界上哪里有真正自由的土地呢?
电影尾声,约阿夫终于认清现状,打算离开巴黎。
他想向艾米勒道别,但他家的大门对他深锁,许久的呼唤也不起作用。
他是否在家,无人知晓。
最后他意图撞开大门,但不管他怎么冲撞,大门依旧坚固不为所动。
在一次次的反复中,这个故事最终走向结束。
从两人的首次见面,彼此间没有“门”且约阿夫是赤身裸体的坦诚;到片尾处,他衣着整齐隔着一道门,我们看到的是分明跨不过的界线,看到的是人与人因着思想、语言、选择、身份、阶级、爱恨而构架起的高墙。
另一方面,本片的视听系统也在不断为这个故事增添色彩:跟随镜头的视点变化,男主在街头走动时,运动镜头的快速切换;特定场景下剧烈晃动的手持,到拥抱女主后短暂的趋于稳定;以及在车身后突然的推镜头等等,似乎都在强调主角这种理想化的想法的不真实,以及主角与巴黎之间的“隔阂”。
这是一个非常哀伤的故事。
没有母语没有国别没有过往,人无法为人;但即便有母语有国别有过往,人也无法活得自在开心。
世界注定是不完美的,无论身在哪个地区或国度,我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义词”,这注定是个无奈的事实。
非常推荐所有人都能更仔细地观看这部电影,除了最直观的故事,影片中还有诸多可供分析和拆解的细节等我们去探索。
虽然有点破碎的叙事以及后半段略显无力的情节,注定它不会是今年最好的电影,但绝对是今年最值得反复观看的电影。
作者| 德卡的羊;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化冲突的议题,宛如战争与人性。
语言是最浅层的表征,也是最深沉的阻隔。
影片的确不是常规叙事的故事片,评价两极化应该是必然的。
而在国内各网站此片介绍之曲解和偏离,也的确成就了另一番文化冲突之相。
柏林今年的“先锋”之选固然有商业和人脉的背景因素,但此片的确值得讨论。
语言的学习是成长的记忆也是主角身份重塑的方法之一。
语言在影片中表现并非突出和连贯,可能是不懂法语的我无法感知。
由于镜头集中于人物个体叙事,略扭曲的台词表达不仅掩盖了本就碎片化的地域特征,还创造了一种画外音般的存在。
这就使得影片的表达更艺术化。
重塑的缘由并未在开头被清晰描述,而主角体内深藏的文化认同与现世的对抗被一次次狰狞而扭曲地呈现出来,这一点,新人演员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
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统一是困难的,影片试图通过逃离原生的不可能来探讨隐藏在社会政治原因之下的人性根源。
故事依然带有部分导演自传属性的影子,而从深层挖掘文化传统,配合音乐、画面与镜头语言的表现力,颇有学院派的感觉。
罗马雕塑般的躯体和英雄故事的信仰塑造了典型的主角形象,也造就了在自我抗争中极具讽刺的悲情结局。
我的眼中,导演为文化冲突的议题打开了一种混沌表述方式,其内核是异文化的根源性对抗。
值得反思的是融入并非现实,而是更严峻的分离。
这大概是除了艺术性表达之外,我觉得柏林愿意给到最高奖的原因之一。
最后的最后,8.5分,对了,我也想要一件好大衣。
更多的内容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搜索: willyi_
献给母亲的电影作为剪辑师的母亲选择隐瞒自己的癌症病情,在作品未完成时就去世了电影和人生一样重要诗意能让电影叙事不落俗电影是原始的(primitive)、基本的(basic)文字本身比故事更重要我理解文字,除了它的功能(function),即含义,还有它的本质(essence),它究竟是什么懒得想新名字所以干脆都叫Yoav汤姆(Tom Mercier)就像高配版的我自己从太空看地球应该只能看到两个东西:中国的长城和Yoav穿着他的黄大衣在走太多人问我关于汤姆的问题,我感觉自己和他经纪人似的他什么都敢做,什么都愿意做,我如果要求他上天,可能他下一秒就上天了;要是和他说全裸出席记者发布会,他一定在现场一丝不挂
约亚夫来到了法国,就在一个房间里被偷了所有的东西,变成了身无一物,镜头下全身裸体的约亚夫恰恰就是身无一物改头换面的写照。
此后,他碰到了一对年轻的情侣艾米勒和卡洛琳,把冻僵的他救下,于是一段一直在通过背同义词的法国之旅开始了。
在我的理解里,约亚夫不仅是要通过同义词来认同自己新的身份,即法国普通居民的身份,这些包括但不限于后续艾米勒和卡洛琳不惜愿意搞一次假结婚登记来成全约亚夫这些,除此以外,约亚夫需要认同的还有自己的另一重身份,即同志身份。
约亚夫从碰到这一对年轻情侣后,他便将自己赖以生存的一个个故事悉数送给了作家艾米勒,其实这算是他自己精神层面的自我认同;但是当他在法国的自我认同被挑战时,比如他的精神领袖死掉时,再比如他带头让国家的人民进入大使馆时,他又在不断的挑战着自己同志身份的认同,他和卡洛琳一次又一次因为卡洛琳愿意给的帮助而被卡洛琳享受着身体上的愉悦,这种对自己身份的不认同,使得他在影片中最后一次见艾米勒时提出要把这些故事收回来,也就代表着精神层面的认同已经消逝,艾米勒不会再见他,无论是他最后一幕再怎么一遍一遍的冲击那扇永远也不会开的大门时,就像他怎么样也走不进法国这个社会的寓意一样。
大概的脉络两遍之后有了印象,故事也不难,反映的问题也算是社会现实问题,但是给3星的感觉是总感觉导演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是受文化限制原因,总是遮遮掩掩的没有交待的特别明白,遗憾……
1、猶太人有住棚節,紀念逃離埃及人暴虐之手,在荒野中飄蕩的四十年。
帳棚的生活有近似「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的寓意,因為帳棚和建築物(不動產)相對,住帳棚的人不過暫時寄居,沒有永久停留的意圖。
電影故事中的青年,最終保持了移動,放棄定居入籍,說明了他對自由真摯的嚮往與追尋。
台灣譯名「出走巴黎」在這一觀念上可以說是充分點題。
有些人提到最後一幕的懸念——一扇撞不開的門,可是螢幕淡出後,我們聽到這樣的撞擊聲響仍在持續,這是樂觀的一面,至少,他不像卡夫卡筆下的K坐以待斃;回扣片頭主人翁的求救,不是沒有人應門,只是遲了一些。
2、故事中的青年逃離與生俱來被賦予的身分,包括與之連帶的親友聯繫、習俗、信仰、語言、文化與價值觀、國籍,遁入另一種人際圈、裝扮、無神論與共和體制、語系、既頹喪又高傲作態的文化氣息及新國籍中,其實,就現象而言,生命發展似乎有了巨變,可在本質上,他仍附屬,或者說屈就於另一種權威與教條中,從這個角度,青年所說小男孩手上是槍(以色列)或小提琴(法國),並無二致。
這也就是為什麼字典中的同義詞,引發故事中對於森然羅列諸現象及其背後本質爭論的環節——超乎象外,得環其中。
3、當民主、自由、開放社會中的人用解構主義、懷疑論及虛無主義等前衛主張倡議道德廢退,舉此旗幟以行羞辱之實——逼這名淳樸的孩子自瀆的時候,他以希伯來語吼出了作為一個人最深沉、痛苦、迷失的自問:我在幹什麼?
試想,許多脫北者逃到南韓後,反說自己墮入資本主義的地獄而痛苦不堪,尤其當他們為賺取生活費用成為紅燈區的女郎,甚至上綜藝節目談論他們所逃離的記憶時,會有這樣的來賓以期待猴子雜耍的心情向他們要求:給我們表演一下你們那邊的舞蹈,唱首你們那邊的歌,講一點你們那邊的生活狀況,說一下你們那邊的方言吧!
非關命運(Sorstalanság,2005)裡從集中營倖存的孩子回家後,不理解為什麼人們總是問他集中營中悲慘的遭遇。
為愛朗讀(The Reader,2008)中集中營的倖存女性反問:人們總問我學到了什麼,可是集中營難道是學校嗎?
於是,面對新社會外界慘酷的剝削、消費,出走巴黎(Synonymes,2019)的故事尾端,這名以色列青年收回他所兜售的故事,保存了尊嚴、私密和自我完整性。
4、佛洛姆人類新希望(The Revolution of Hope: Toward a Humanized Technology)2、希望,五、復活:這一個關於個人的或社會的變形概念,允許我們,甚至強迫我們把復活的意義作重新的界定——設定的時候並無需涉及任何神學意含。
在此新意義之下的復活——就此而言,宗教上的意義可以成為它象徵性的說法之一——並不是在這一個生命的實有之後,創造另一個生命的實有,而是把這一個實有沿著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加以變形。
人與社會,在此時此刻,在他們的希望與信念中每一刻都在復活,每一個愛的行為、認知的行為、惻隱的行為都是一種復活;每一個懶惰、貪婪與自私的行為都是死亡。
每一刻時間都將復活與死亡置於我們面前,而我們每一刻都給了答案。
這個答案並不存於我們說的是什麼、想的是什麼,而在我們怎麼生活、怎麼行為、怎麼移動。
出走巴黎一片,故事主人翁不僅從死裡復活,還傾盡所有。
對於艾米勒這個富家公子來說,一些物資與金錢的施捨是牛之一毛,珍視這分情義的主角,卻傾盡所有以報——回贈一個唇環。
故事從這裡開始,這名青年的生命情狀朝著更富生命力的方向發展,不像寄生上流(기생충,2019)中的青年起了獵心,以奇思妙想掠奪(囤積)更多的資源。
從艾米勒的角度來思考情節,由於以色列青年的出現,打破了他坐擁一切卻百無聊賴的困局,這是一個較難以被理解的困局,而後逐步從空想中走出,終能腳踏實地生活。
5、自由的追尋同復活一樣,指的是生命 「沿著更有生命力的方向加以變形」,所以自由並不是和過去一筆勾銷,或者人能離開土地飛行,懸浮於虛空之中,也因而在關鍵時刻,希伯來語及軍事訓練的背景會從青年的身上顯露出來。
其實這些對於自由的追尋並無妨礙,局限本身跟自由就是無法切割、互為消長的體,真正妨礙的是空妄的假想,這也是青年在巴黎的生活中逐漸破除的盲點。
再议《同义词》1、《同义词》是个环状结构,男主角从无所归属再到无所归属,完成了一次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循环。
这大概是片名synonymes的另一层含义。
2、《同义词》的镜头和剪辑是没任何强目的性的,第一个手持镜头过分强烈的晃动直接告诉我男主角一段漂泊的结束,和他内心对未来的极度不确定。
当镜头展现男主进楼上楼时,镜头直接快速的从一楼扫到高层,再转场室内,干脆、粗犷。
所以整个电影显得轻巧、直接而充满艺术化的奔放。
3、“同义词”的象征含义是极丰富的,它不仅仅指男主角拒绝使用母语这一行为,是男主不断喃喃的很多词语的对照,是以色列和法兰西的对照,它是用“语言”这个最简单、直接的人类工具来代表“文化”,这表现在男主角的身份设定,以及男主不得不使用母语时的愤怒上。
虽然电影看起来像是移民、难民题材的表达,导演不直接把男主设计为难民也是慈悲的,成全了这部电影的格局。
因为难民的问题本质依然是你和我所有人都会面临的问题,它想借此拆穿并反思法兰西当下文化矫情背后的空洞,以及西方自以为优雅的得意和骄傲。
4、《同义词》时刻表现出反Border立场,在影片里表现为,室内、墙、门、栅栏。
男主住房屋顶甚至有个洞,这象征着打破了边界。
男主高喊no border(不记得原话了)很有感染力,最终结局也很有力量,在此我不剧透。
结尾一度让我眼睛湿润了,它以情绪化的面目站在民族主义的对面,又引导我们对民族国家进行开放的客观的思考。
相信真正国际主义者都会爱这部影片。
(语境:民族主义作为民主社会的附生物,已在西方制造了大量的冲突和精神壁垒。
这部电影的创作语境是先于东亚现下社会状态的,因此或许东亚观众并不会理解男主逃离祖国的动机。
比如热爱祖国的观众,肯定更想对男主角说声“呸”。
)5、在我的观影经验里,《同义词》是极少有的用男性身体去冲撞既有社会体系的影片。
在大多数导演作品里,包括这一届柏林电影节里,很多导演(甚至包括女导演)在拍摄男女情欲关系时,喜欢故意绕开男性身体,而把镜头给到女性身体的局部,有的在表达观点时甚至刻意对准女性,《伊利莎和玛瑟拉》还表现出对女性情欲的猎奇和过度渲染。
在这点上,《同义词》是有突破的,显得意义非凡。
这说明,裸露的电影很多,但露和露不同,《霓虹牛》导演新电影《超神》的裸露就很平常。
6、Tom mercier虽然是个新人,他的表演非常精准,他的身体就像是整部电影的杠杆,一个象征。
他的举止也因此达到最纯粹化境界,甘心成为导演表达主题的载体,而我们作为观众则甘心臣服在男主的身体之下。
我们和导演创作动机之间,隔着一个Tom,他和这部电影是一体一面。
7、《同义词》的哲学设计相当强大,男主角被偷得连一条内裤也没剩(这是开头,不涉及影响观看的剧透),这跟我们中国人对人生的思考方式是契合,我们每个人都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赤条条而去。
影片用这个情节,直接把男主打回婴儿状态。
8、男主角的穿衣也很讲究。
他一直穿一件黄色大衣,在他身处的环境里是醒目而格格不入的。
男主穿西装的情节,却又代表他觉得自己仿佛被法兰西接受(包括开始质疑并愤怒前)。
男主两身衣服是理解电影的重要标志。
9、配角人物设计成系统。
男主来到法兰西,却处处碰壁。
一个摄像师利用他的肉体,他不恼,却因为一个黎巴嫩女助手的话而伤心。
同来自以色列,激进的伙伴仿佛让他回到了故土。
男主的心境变化是被一个一个人物来推动的,而不是肥皂剧情节。
他关心所有人,这让他比他的身体更有魅力。
10、关于男主和这对小情人的关系,在很多人看来,可能可以作很多解释。
但很明显的一点是,男主赤裸的完美肉体把两人都征服了。
男主和男配小哥之间的暧昧,包括后来女配的投怀送抱,都在小情人看到他强壮的身体时埋下因果。
11、这也说明,建构在丰富的物质生活和所谓追求高雅的姿态里的情感,是多么不堪一击。
12、男主和男配小哥的羁绊来自于男主的故事。
有很多迹象显示,男主对男配产生了不止于金钱的情感依赖,男配是他的倾听者、故事交付人。
故事是私密的。
我通过导演这种表现来分析他的潜意识,会注意到这其中关于同性倾向的流露。
身体美(男性雕塑)本身就有古希腊式性别哲学的影子。
13、我们也不难理解男主和女配之间的关系,至少那两场情欲戏都规避掉了温柔的成分。
总之,男主把不情愿的性欲交给了女配,把记忆交给了男配。
14、我觉得它像《弗兰兹》,并不是因为二者故事或者风格像。
其实风格上也有相似之处,它俩都很轻巧,主题很宏大且开放(不像《鬼城事件簿》这样的电影答案只有一个,显得余味不足)。
在两部电影里,同性情欲是暗自涌动的,没有像很多同志片那般以“性向身份”来强调取向认同,它跟异性情欲一样自然而然的发生。
它表达出情欲不存在性别border的倾向,这跟我对情欲流动性的理解是一样的。
(注解:关于男主和男配是不是同性情意,是基于细节的推导。
但该片不是一个LGBT题材的电影。
该片只是呈现出一种情欲的无性别状态,这是与它反思border存在的立场相一致。
)15、身体的美,不管什么性别形态的美,是情欲产生的“第一眼”要素。
在情欲的动物性和情爱的崇高之间,人类一直在用美所代表的文明努力驯服前者奔向后者,艺术家是引领崇高的美学先行者。
身体的美本身不是肉欲的,而是崇高美的形态之一,这有点罗丹理论的意思。
拉皮德做到了。
(注解:跳脱出本片内容,来看导演借用男性裸体进行表达这一创作行为。
)16、男主角是身体和精神上的双重流亡者。
这是个荒诞的悲剧。
17、当我迷恋男主角的身体的时候,我在这面情欲的镜子里,照见了自己被父权劫持的样子。
18、但显然,我对他的认同,也意味着我在反抗。
边看边想到娄烨的《花》,可以对照的地方很多。
从中国到巴黎的知识女性,从以色列到巴黎的退伍士兵,是在逃离同一种东西吗?
剥离了所谓 “东西方”的差异或性别身份,遭遇的也还是类似困惑吗?
法国是美丽和自由的象征符号,也是具体纷杂的抱怨的集合。
好看的人多种多样,而男主人公这样好像一比一古希腊雕塑的身材比例真使人赞叹造物主的鬼斧神工。
他一无所有,在巴黎的第一晚,闯空门到没有家具的公寓借宿,被人拿走了背包,在浴缸中险些被冻死,因而又宛若重生。
他早早看透了这座城市:“塞纳河是这座城市给人的考验,她的美丽……是给予初访者的贿赂,以防他们走进粗鄙之处。
那里既无女性、也无壮观建筑,是我未曾探索过的城市真貌。
” 《同义词》的前半段,男主人公约亚夫站在桥上,固执地低着头,对旁边真正的巴黎人艾米勒如是说。
艾米勒住着漂亮的法式公寓,是个想当作家的资产阶级二代,在影片的开头,和女朋友一起偶然救过冻僵的约亚夫一命。
他说:“你还挺会说的,我不确定是否存在你说的地方,但腐朽又平凡的地方,其实到处都是,我想写的就是这个。
《迟滞的夜》,我写到40页了。
有些风景美丽至极,不看会遗憾终身。
看一下嘛,不过就是条河。
”这样的巴黎,已经变成有马克思主义倾向的地理学者Edward Soja理论中的“Thirdspace”,在这个后现代空间意识的批判模型中,真实的和想象的、抽象的和具体的、精神的和身体的、日常生活和无终结的历史都融为一体。
而真实或想象中的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被文本所创造和塑造。
这种广义上的文本是不同倾向性的较量,是语言和世界的紧张互动。
在桥上,艾米勒问约亚夫,“你留在巴黎想做些什么?
”“我不知道,我要当法国人。
”“理由不够充分。
”“或许我跟你一样开始写作,有何不可,等我平静下来。
”“用什么语言?
”“当然是法语……我不会回以色列了。
”“永远不回了?
”“以色列会在我死以前就会灭亡。
我则会被埋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在这之前,他已经把一部分自己埋葬。
约亚夫拒绝跟任何人再讲希伯来语,而放弃母语等于杀死自己的一部分。
他去书店买了一本便携法语词典,出门时也随身带着背诵上面的词语:“我搬来法国是为了逃离以色列,逃离的那个国家是 ‘卑鄙的’、‘令人厌恶的’、‘无知的’、‘白痴的’、‘卑鄙的’、‘发臭的’、‘粗鲁的’、‘可憎的’、‘讨人厌的’、‘可悲的’、‘让人反感的’、‘可恶的’、‘心胸狭窄的’、‘坏心眼的’”。
“世界上没有这么糟的国家啦,总得选一个。
”艾米勒笑笑。
约亚夫说着流利而怪异的法语,日复一日在简陋的出租屋里用奶油番茄意面喂饱自己,用精神和肉体回报在经济上接济自己但生活空虚的艺术家情侣,在以色列大使馆做保安工作时自作主张给雨中排队的同胞放行,大喊“界限消失了,没有界限了”,在裸模工作室拍下屈辱的照片,终于用母语说出“救救我”,所有这些,都是在和巴黎这个“第三空间”的紧张互动。
艺术家情侣也曾奚落约亚夫:“总把法国挂着嘴边,真是可笑,你对法国了解多少?
除了我们,你还认识别的法国人吗?
”“席琳迪翁” ,约亚夫当即反应。
我不禁莞尔,一时无法分辨这是不是他的黑色幽默。
在西班牙生活的我,仿佛被什么吸引,今年开始每周两次去上法语课,加上几段像保罗策兰1952年的短诗“Memory of France”一样色彩的在巴黎的记忆,看这个片子多重微妙带入了。
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移民题材。
影片后半段,约亚夫在关系彻底破裂前找艾米勒要回了自己的故事。
虽然再后面的几场戏并不能真正使我信服,全片精致的视听语言包裹下的文本结构以及经典的欧洲视角问题还是让我觉得导演拉皮德拿到这一届金熊奖实至名归。
多年前,听周耀辉说起“用空间战胜时间”,深以为然。
当真正经历了,才发现空间的意义层次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
在暧昧的“第三空间”,厌倦的厌恶的,被吸引被诱惑的、失望、挣扎、重复、重启,之后剩下的,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是所有词语的本意。
最终能拿回的,只有用这些词语写成的他的故事和我的故事。
无一属于你。
-约押男主角的名字叫Yoav(约押)。
这个在以色列十分常见的男名不可避免地成为他出生之地的标签。
另外,Yoav本意为"耶和华是父亲 (Jehovah-fathered)",在圣经中是大卫姐姐洗鲁雅的儿子,也是大卫军队勇猛善战的元帅,在战场外却是反复无常、功于心计的小人,最终由所罗门受大卫的吩咐杀死。
当然这位约押的品性与影片主人公并无相关,硬要讲也是分占杠杆的两端。
影片在Yoav身上没有寄放任何鲜明的性格,他像一个盛装故事、语言、思维方式的粗玻璃罐子,努力想倒空自己去理解和接受周遭的一切。
我们看到的只是耿直乃至固执、决绝和莽撞,就像影片"粗粝"的镜头语言,伴随着喘息跑跳,或是充当主人公的目光,或是围绕他的美好躯体近身冲撞。
-完全Yoav渴望改换身份成为一个完全的法国人,因此他从抵达巴黎的一刻起就主动放弃了自己的语言。
而在新生活尚未开始之时,他又被迫放弃了自己个人生活的物质构成。
行李和衣物的失窃丝毫不逊于家中偷盗的丧失强度,且伤害值一定是成倍的,毕竟如果决心永远离开生长多年的地方,挑选出来随身携带的东西大概是最习惯或最珍重的,对生活有着不可小视的意义。
当然也可能是廉价自如轻便可丢的实用商品,不过珍贵也好便宜也罢,这些物品的失去终究切断了主人公与过去生活的实在联结。
剩下的只有他自己。
事实上主人公可以连自己的名字也顺口改掉,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这样做。
浴缸内洁净冻僵的躯体如重新降生一般,被抬出的镜头甚至让人想到一系列哀悼基督主题的画作。
这个过程无疑是仪式性的。
男主不仅得到实在的救助,还似乎收获了法国精英阶层的慷慨接纳和真诚倾听的友情,更重要是得到了Emile那件黄色大衣。
不管随后的交往加深是出于迷恋美好胴体的后效还是对于身份故事和心理素材的需要,Yoav与目标国家的关系无疑升温过快了。
穿上黄色大衣的Yoav与行走在巴黎街头的本地人无异,脑海中是念珠一般重复堆叠的法语词汇,而脱掉大衣的他却又退回了自己的名字所代表的身份,去面对底层外来者生活的无序、危机,以及经济和精神上的极度贫乏。
每天重复的番茄意面晚餐加薯片甜点,全部食材是来自城市最廉价超市的最廉价货品,总价不超过1.5欧。
不过“贫乏”是个很主观的词。
我们不能说走在街上却不愿看向四周城市风光的Yoav是在浪费巴黎的美丽,是感受的缺乏,因为他认为只有不受这些外在样态的干扰才能看到一个城市真正的样子。
或许他和语言更容易亲近,连续背诵的同义词也因为伴随着意愿的强烈而让人觉得充实。
整个世界是文本,词语是无法摆脱的必然。
要甩掉一种,只得一意孤行拿另一种来换。
而词语又不知不觉定义着你。
让你着迷的词、好记的词、唤醒联想的词,都是空白的,映射出的是你脑海中破碎的局部。
还记得Yoav和Emile聊天时用了一长串贬义词来形容以色列,后者只轻声说,一个国家不可能同时具备所有这些特点吧。
事实上它们可以用来形容任何国家,多生动多具体完全取决于获得这些感受的个人。
-语言课如果在影片前半程,语言对于Yoav来说是伴随理想身份的玄妙符号和讲述遥远故事的新工具,后半程开始出现的入籍语言培训课则在一间窗明几净的教室之中,把语言简化为毫无思辨的宣传口号。
这种简化在荒诞的同时又有种不可避免的真实。
众所周知,对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决定了可表达观点的复杂程度,甚至影响到思维的方式。
多甫拉托夫曾说,我们使用外语时会丢掉百分之八十的自我,还会失去玩笑和讽刺的能力。
之前也常在聊天时说我们有若干种不同的人格,中文人格俄语人格等等,哪怕前者拥有了一切理性辩证所需的经验和潜力,当后者被唤醒时,我们就被迅速拉回幼年,是是非非大笔一挥,语气坚定像三岁的孩子。
我要,我不要,我爱,我不爱,我是,我不是;或者像影片中那样去做判断题;去描述一只公鸡为什么是法国公鸡,就好像其它国家的公鸡都不能名正言顺当一只公鸡。
-巴黎圣母院由此,所谓“真正的样子”是否存在呢?
过于复杂的感受和过于简化的定论,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解。
镜头的局促感代表主人公对周遭空间的感受方式,而讲述以色列故事时的画面反而显得相对平和,氛围也偏向暖色。
这种现实场景的局促最终结束于一种“迷思”的破碎,或者说结束于男主角向Emile要回自己故事的时刻。
无论多努力屏蔽抗拒,出身是无法摆脱的冰冷标签,但记忆却因为个体化的细节而趋近于温暖的真实,让他重新回到“我”。
这时的他终于不同于此前的仓促,郑重而缓慢地抬头看向巴黎圣母院,从容之余甚至显得肆意。
那时周遭寂静无人,灯火已息,眼前的教堂是一面沉默高墙。
于是当Yoav拒绝充当扁平标签,作为一个活生生会思考的人去参与生活,质问生活,这座城市宽厚人道的一面却忽然对他关上了大门。
有趣的是,他在情绪爆发之时也暴露出自己在标签之外真正没办法摆脱的东西——在与交响乐团的粗暴沟通得到冷漠回绝后,他愤怒地大喊:“你们看看,一个妻子就是这样和她的丈夫说话的。
”如果影片到此结束了也罢,偏偏Caroline上场之后转又回到后台,深情而怜惜地托起他的脸。
影片在结尾这一部分的叙述呈现出一种僵持状态的中立,推动陡然激化的冲突到达最后的撞门戏,把无可奈何的钝感延展到作品外广阔的跨文化空间。
形式上越是意識到導演在炫技,就越是無法自控地感到疲憊,客觀視角與主觀視角的不斷切換,還有更多可解讀的符號設置,我能夠感受到其表達背後的潛台詞,而我卻又不喜歡其表達方式,矛盾。
没看懂,烂尾了,这破事也值得拍成电影?为男主奋不顾身的裸体加两颗星!
抱歉,完全没看出什么好。即使想表达深刻主题,但零散的剧情,凌乱的衔接和没啥表现的演技也没啥好称颂的。
今年的电影年卡质量可真是一言难尽啊…
谁!到底是谁,打的同性标签?! 到底是谁,跟我说每15分钟有一场大尺度戏?! 我感到被欺骗了感情!又是一部概念先行的电影,移民问题的完全具象化呈现,甚至为求每个能指都可以精准对应上导演想指向的所指,而牺牲掉故事中个体行为的讨论空间,你看到的不是人物,而是印在人形符号上导演喷薄欲出的关于国家、文化、意识形态的控诉。如果是语言学/符号学专业的学生,这会是一部很适合写论文的电影。
有病
7.0 镜头会玩,故事无趣,人物憨批,总体呈现一种弱智的状态。不过我也更喜欢赫克托尔。
6/10。结构过于松散,同时人物和情境的符号构建相当死板和片面,而这种片面的提取又和想要统御全局的视野冲突,结果是隔靴挠痒
男主呆萌呆萌的,而且那么大。// «sans frontier»说了这么多年,边界却无处不在。
男主躺下,我就想坐上去;男主站起来,我就想蹲下去;男主远景,我就想扑上去;男主特写,我就想亲上去。
我建议柏淋退出三大
自我放逐:自我迷失(错误的情感投射!!):认贼作父:弱者与强权苟合赢取生存空间的不可行:永远的桎梏(对同性爱的否认!!)
完全不知现在拿奖,拿大奖的标准在哪里?莫名其妙!
导演访谈已经把该说的基本都说清楚了。但还有一个影像走向“表面化”的过程需要留意。就像男主力量的外化,就像最后那扇门,看起来经历了一番,实际上从未“深入”过。而这种形式上停留在表面的方式,也是与主题是契合的,这点很难得。
肆无忌惮的精准美学。以赤裸肉身为原点捏塑寓言式隐喻,投射一系列串联过去/未来、外在/内里的过激段落,失序但利落。字典是文化/价值观的天规,提纲挈领的【同义词】是融入语境的症结。但随着语言的日益娴熟,他愈发现【同义词】本身已沾染着不可逾越的鸿沟,望下去,是西方世界最深渊的伪善和冷酷。结尾的撞击是溃败的失语宣泄,我却看到每个试图对原生文化作出反抗的年青人之必然幻灭。背离了认同感,就是流浪的难民。闭上门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
麦茨还是艾柯,这是个问题。
看这部电影有两个预判失误第一,我又一次不长记性的相信了金熊的质量金熊的本性就是间歇性勃起持续性疲软第二,我又一次不长记性的相信了别人口中的“大尺度”鸡巴是挺大的,就是这满打满算才三场的全裸戏还不带性爱戏,说大尺度的不如去补130部GV当然有一个预判是正确的观影前我深刻怀疑以色列和法国两个发达国家间的文明冲突这一设定会不会没什么说服力看完之后我得出结论,确实没有以色列大屌帅哥在法的一切悲惨遭遇,全部因为他自己是憨批本批,和以色列没有半毛钱关系
2019HKIFF 北欧冷色调和荒诞性不约而同想到《魔方》,但是无厘头程度超过后者。有关异乡人失语者,在他乡无法融入后的慌张,抵触和家人用母语交流,缺乏身份认同。尺度挺大,ZW看着很疼,用闯入攻击的反义词对抗无聊的拍摄者。put your hand on your penis,诸多笑场。身为法国人你不知道你有多幸福。don't look up.结尾堵得很。
3.5。“你们尽情玩乐吧,我知道赫克托尔已经死了。”男主拉夫的选角堪称完美,让人怜爱又畏惧,一张肉欲而天真的脸上同时有着兽性和脆弱。影片三分之一的片段因为人物动机的模糊或缺失显得有些莫名其妙,三分之一的片段带来强烈的不适和不安感,但剩下的三分之一我非常非常喜欢,摇晃的街头镜头,拉夫两次面对圣母院(“不要抬头”),塞纳河边对巴黎的见解,饱受赞誉的夜店戏,每一场关于以色列的讲述,和最后在后台与真实法国的对峙和迷失。《同义词》很难作为一个整体去理解或评判,但观影中的被冒犯感非常可贵,需要珍惜。
纸上得来终觉浅,踏破铁鞋也只是在异国的门槛前盘旋。(看完在电影院门口看到张艾嘉,不知道她喜不喜欢这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