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文已发在公众号“孟孟聊电影”,欢迎大家联系转发~ 大家好,我是给大家推荐电影的孟孟。
国庆献礼三部曲我又看了一部《攀登者》。
简单和大家聊一聊。
这部电影改编了中国登山队于1975年第二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并测量其准确高度的故事。
电影的剧情很简单:1960年中国登山队向珠峰发起冲击,成功登顶后却由于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因此没有得到国际上的认可。
15年过去后,我国为了测量珠峰准确高度,再次组建登山队。
曾经登上珠峰的三位老登山队员在战胜自己心魔的同时,协助新的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
这是十分正能量,也十分让人骄傲的故事。
演员的阵容很惊艳:
主演吴京、张译、章子怡、胡歌、井柏然、王景春。
要演技有演技,要颜值有颜值,要热点有热点,就是没有流量小生。
然而具有爆点的故事,具有深度的阵容,却遇到了香港导演李仁港。
他是一名技术偏科型导演,长在视听语言,短在编剧能力。
没有宏大叙事能力但对宏大叙事又十分迷恋。
看看他的作品在豆瓣上的评分,十年以来只有一部《鸿门宴传奇》勉强达到了6.3分的及格分。
不过凭心而论,这部《攀登者》并没想象中那么烂。
起码李仁港还是奉献了半部好戏。
在影片开始的前一小时,电影的不论节奏、打光、主色调的运用,趋近完美。
非常完整的讲述了初代攀登者登顶后不被认可的失意和训练新生攀登者的努力。
一直看不上“战狼”文戏的我,此次也不得不承认吴京优秀的演技。
然而好景不长,电影在后一小时开始崩塌。
回归正常水平的李仁港,连监制徐克都没救回来。
首先,多余的儿女情长把节奏撕的乱七八糟。
本来可以点到即止的感情戏,却大片大片的侵占了攀登者英勇向前的戏份。
部分桥段被网友调侃道:“所有女性角色都是拖后腿的”。
请导演记住,这部电影名叫《攀登者》;不叫《我与攀登者的日子》。
其次,几乎看不到人物的成长弧线。
以胡歌饰演的角色为例:前一秒他还考虑如何逃避严苛的训练,下一秒就劝说发现他有遗传病史的医生隐瞒病情,再下一秒就为了队友进行了牺牲。
请问他秒变伟大的转变点在哪里?
诸多角色都有这个问题。
有成长,没过程。
最后就是导演的习惯问题了。
李导喜欢让演员在拍戏期间freestyle,只要大概意思对了,后期全靠配音,可以大量节省拍摄时间。
这就造成全片大量台词口型根本对不上。
让人频频出戏。
剩下的关于电影改编并不是严格按照历史事实和“战狼”秒变“中国队长”等诸多问题就不讨论了,毕竟电影是艺术改编的作品,当时的历史背景和国家矛盾放在当今也不适合反复提起。
总之,电影的前半部分值四星,后半部分值两星。
整部戏平均下来刚刚及格。
或许对于现阶段李仁港导演最好的评价就是:起码还有半部好戏。
贴个短评。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我将不定期更新电影影评~希望你们能喜欢~
四星给阿来老师的原著。
由此可见,从文学到电影的改编是一张单程票,后悔先看了电影,我深信《攀登者》的原著要好得多。
但看完电影再读书已无可能,因为画面已经形成,定格,随时随地会联想起吴京用水上漂轻功爬珠峰的情景,很尴尬。
此外,小说改编成电影似乎应改名为《珠峰恋》,可遥致《庐山恋》。
这部电影与我前阵子看的《徒手攀岩》和《绝命海拔》在精神层面上互为映衬,尽管都是在玩挑战体能极限的游戏,但《徒手攀岩》和《绝命海拔》比较纯粹,心无杂念,自我实现。
而《珠峰恋》掺杂了太多东西,比如,政治需要,举国之力打造面子工程,兄弟情义,爱情考验,可能需要以反侵略战争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心态来观影。
没办法,那个时代注定如此。
但两种价值观皆成立,折射出东西方意识形态之差异,不失为一种互补,不宜站在某个精神层面上去否定其他选项。
上影厂某导前阵子告诉我,他是看到吴京在废弃工厂里用轻功爬烟囱那一节时默默离开放映厅的,他的看法与我又有不同,他认为两点不妥,一是用武侠或玄幻的手法拍严肃题材不妥,二是尽管爱国与爱情能够并存,但后半部分把爱国主题彻底歪楼到谈情说爱上也不妥。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多好的题材啊,之前在朗读者听过片段,听说有电影版的时候其实我是特别期待的,是三部片子里面最期待的。
没想到真的看到电影大失所望,真的不该有这么多的感情线,在登顶珠峰这样的国家民族大事上,个人感情可以有,但是要点到为止,60年那次登顶之后大家的心里变化应该更多刻画,以至于演到张译和吴京喝酒时的情绪那段,我旁边的小伙子迷茫地说:他咋来来?
[允悲]甚至按吴京的建议把章子怡的角色改成前妻也会好很多。
开头吴京在废旧工厂跑酷那段真是败笔,每次他俩单独对戏我都感觉吴京面露难色。
还有后面那段即将登顶时,好不容易和气象队有了信号,就一句:先别登顶!
有强风!
就不能让别的气象队队员有点儿台词吗?!
非得让章子怡说?
还是别的队员都是哑巴?
这么重要的时刻,她咳嗽还能算大事儿吗?!
结果在章子怡磨磨唧唧的时候信号断了,一群气象队队员又搀扶着章子怡往前走?
分不清轻重缓急吗?
相信章子怡角色原型一定是聪明睿智又灵活的气象专家,章子怡演技也没得说,但是这个导演和编剧把徐缨这个角色变成了此片最大的败笔!
赶着制作的共和国70周年献礼片,太仓促了,虽说是上海出品,但离优秀品质还差很远。
故事剧本并不好,线索很乱。
且这批攀登者为国争光而攀登珠峰的动机,很难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
片中种种的桥段和铺垫也难以令人共情——在那样简陋的装备条件下,登顶珠峰值得那么多人牺牲吗?
动机的本质是爱国,要证明国家实力,但全片看下来的感受却是后怕。
登山,运气重要,气象预测也重要,这是常识也是科学。
片中队长一人说了算,根本不听气象局的,失败了两次才说我错了。
这群人,一边登山一边谈情说爱,还用用公共通讯频道互诉衷情,可信吗?
至于特效,吴京一下子跃过雪崩的口子,简直神化了!
用力过猛。
——登顶是个好题材,像《徒手攀岩》等片(虽说这是部纪录片)看得激动人心。
在向顶峰进发的过程中,必然要设置种种障碍,不可能一蹴而就。
这是经典的类型电影叙事模式,但是怎样合理化整个通关升级,尤其重要。
也许有些人就是天生爱冒险,但因为诸如攀登珠峰等行为恰好符合某些政治宣传的需要,就被赋予了爱国色彩。
对于这一点,可能需要更多维度的分析。
总之,在主旋律片中,虽然《攀登者》也集结了最大牌的华语电影明星,如章子怡、吴京等,但票房不及预期,这还是在强势宣发下的结果。
「李仁港太瞧不起大陆同胞的审美了!
」他以为大陆观众都是脑残,一看见吴京耍酷就高潮,一看见煽情就流泪,殊不知大陆观众审美早就超越他了。
作为活跃的影评人,其实每到这种时候反而说不出来话。
群情激奋也不知道现在写还有没有人看到。
我以尽量通俗易懂的角度给大家慢慢讲。
现在答案里各种吐槽,其实总结一下,这部电影口碑失败只有一个原因,就是落差。
集中两个方面。
一是对登山队的刻画落差,二是感情戏落差。
观众期待的那个年代登山队,是严谨的,踏实的,刻苦的,是「重」的。
稳重,沉重,有分量,写实。
李仁港导演完全没有弄明白这种调性。
从吴京爬上工厂和章子怡表白开始,那一连串刺客信条文体两开花的操作,就定下了这部戏的动作基调:是飘的。
夸张,轻浮,不着边际。
于是到了后期,这种夸张轻浮的风格和bug也就越来越多。
人说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结果登山队上山那么多次,观众早就审美疲倦了。
但是呢?
吴京却像个超人一样,经常搞一些超出常人理解范围的操作,一直到最后还像个超人一样在8000多米海拔飞来飞去。
太不稳重了,和观众的理解严重偏差。
没经历过苦难的人,拍起苦难也是轻飘飘的。
我在部队时,有幸参观一些青藏高原建设时的老兵遗物博物馆,还作为大学生代表演讲稿。
这么说吧,这部电影一点点也没让我想起部队生活。
登山队说上山就上山,井柏然死的实在冤枉。
实在刻意。
而且这边刚死,那边尸体就驼回来了。
张译演技一流,然而全是烂戏,太为难演员了。
还有那个摄像机,60年物资缺乏我理解,75年那么小一个摄像机,那么多人连梯子都带了,多背两个摄像机不行吗?
谁规定了只能带一个?
bug太多我就不一一讲了。
太刻意,太浮夸,太轻浮,剧情设置像是1990年的国产连续剧,而不是2019该有的审美。
第二个落差,感情戏。
这是被吐槽最多的,也是我看的最尴尬的。
一共没几个主角,还硬组成两对cp井柏然这一组,井柏然为了个摄像机死了这个槽点我就不说了。
前期训练说只有达标才能上山,怎么黑牡丹最后也登顶了?
没见她训练啊,这是化悲伤为力量吗?
吴京和章子怡这边就更难受了。
气象组这么多人,章子怡拿个步话机声音跟蚊子一样,吴京急得大喊你说什么你 声音 大 一 点如果我在章子怡身边我就一脚把她踢开,然后三两句就说完了——旁边那么多人都是摆设?
看到这里我已经尴尬的不行了,结果后面还有更尴尬的,章子怡居然为了缩小通话范围上山,然后死了。
你有病不去医院你上山?
找别人上山不行吗?
气象组其他人都是哑巴不会说话?
非要章子怡上山?
原本大本营可以通话,风暴来了必须上山才能通话。
信号突然如此不稳定肯定是天气不好啊,是个傻子也知道要等等?
总之吧,最后还让吴京一个人面对大山悲情爱情,我简直。。。
落差太大了,审美偏差太大太浮夸,真的连郭敬明都不如。
真的不如。
《攀登者》是一部制作大,阵容豪华的重点项目。
张译章子怡吴京胡歌井柏然等等各路演员,演技和制作都算上乘。
尤其张译的演技肉眼可见。
可偏偏成片这么差,导演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说实在的,李仁港太瞧不起观众了。
这部电影的审美落差,就是李仁港对大陆观众的偏见。
他以为大陆观众都是脑残,一看见吴京耍酷就高潮,一看见煽情就流泪,殊不知大陆观众审美早就超越他了。
你们喜欢看吴京,我就让吴京不停的扮演英雄,不停的耍帅,不停的救人,最后成为英雄,受尽委屈,思路正确,让张译给他道歉,顺便还永失所爱。
说白了,想滥用人们对吴京的喜爱来挑逗票房。
你们喜欢吴京,我就给你拍个雪山版战狼。
不,这简直是超人版战狼。
我觉得吴京心里肯定也是有点拒绝的。
你们容易被煽情,我就把感情戏拍的往死里煽情,无脑,狗血,不合理。
章子怡演这出戏的时候心里肯定不舒服,太不合理太刻意。
旁边那么多人是傻子?
非要章子怡说话?
我一开始以为旁边的人都是哑巴,结果章子怡死了,旁边的人终于拿起步话机说话了好嘛。
演员都还是努力演了。
制作也还行。
题材也是好题材。
说来说去,导演自以为可以愚弄观众,他太小瞧大陆的观众了。
大陆人不傻,好吗?
我从未见有人能将吴京和章子怡浪费到这个程度。
这部本是这个档期内我最期待,因此也最先跑去看的片子。
演员都是好演员,这句并不是为了举免战牌怕粉丝批评才说的。
我甚至能说演员的敬业和演技拯救了这部片子的大半部分,他们的眼神,动作,举止,细微处表演都很不错。
才能让我在如哽在喉的情况下仍然安安稳稳看完了片子。
直接说我非常的,极度受不了《攀登者》里的感情戏。
甚至到厌恶的程度。
并不是说不该歌诵爱情,并不是说爱情不动人,任何感情到极致都能成为触动之弦。
而是在这部片子里,爱情的成为放错了重点,搞错了地方,天秤倾斜歪了的裂缝。
因为这部片子的背景,是有实实在在的事件的,是有原型的。
本身应该是可以讲的点太多,太厚重才对。
可以讲当时在国际上是如何举步维艰,可以多讲第一次登顶有多不易。
可以讲再次登顶做了多少的准备。
可以多写队员的训练,描绘他们是如何的成长。
讲支持的人默默做了多少工作,讲当时民众的期待,讲他们成功后的意义。
或者要让观众了解登顶有多不易,也该多在片中穿插普及关于登顶珠峰的常识……这些并不是没有写,而是戏份都太少太散了!
这部片子素材太多,可以讲的点太多。
正是因为有无数人共同的努力,才能在当时的背景下,取得那样的成绩。
历史宏流滚滚而下,随便捡拾都是佳篇,哪一步血肉留下的脚印不动人?
结果你取舍到最后,居然拿篇幅来讲爱情????
还占大比重???
我不想说——但只能说:可能真的是因为导演无法感同身受,无法共情。
才会做出如此的抉择。
这部片子不是没有可看之处,演员们的敬业真的将三十分的剧情节奏拯救到了六十分,片尾的史料更是难得。
只是啊。
只是。
分明是脚踏厉洌冰川,史留血墨重彩,再回首,却来画风月。
如此可惜!
给我看家国天下,给我看气壮山河,给我看仗着一点心头热血破峰峻险壑。
你本该是这样的片子。
有幸观看了电影《攀登者》的北京点映,观影之前做了一些功课,了解了电影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原型。
我终于明白,电影海报上的“为国登顶,寸土不让”究竟意味着什么。
攀登珠峰为了什么?
为了捍卫祖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为了捍卫祖国的尊严。
如果你觉得,这两句话写在这里显得有些空洞,不妨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鸦片战争以后一路走来的历程。
当国家积贫积弱,只能任人宰割、任人奴役,那一条条不平等条约,那一个个外国租界…当是时,我们的国,我们的家,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如果你明白这种滋味,就能明白1960年我国登山队员冒死攀登珠峰的意义。
晚清之际,我们的国家任人凌辱,我们的国民任人奴役,我们的国土任人践踏,这究竟是为什么?
难道仅仅因为西方的船坚炮利?
仅仅因为西方率先进行了工业革命?
我想,不仅如此,还因为晚清之际,直到民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上到下都丢了魂。
那么如今呢?
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背影已经远去了,但似乎还在人们的潜意识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烙印。
“外国的月亮就是圆”这种崇洋媚外,奴颜卑膝的思想,还不能完全从国民心理中抹去。
所以,《攀登者》这部作品讲的是什么?
看完电影我觉得,它应该是一部希望为中华民族唤起中国心,中国魂的作品。
这心,这魂,自古就在。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
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
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
那么,在这部电影中,便是——在徐缨子笔,在李国梁刃。
为方五洲肩,为曲松林足。
而我对电影中的“中国魂”,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第一点是,血脉相连,息息相通。
或许由于真挚得堪称“掏心窝”的表演,从没有一部电影如《攀登者》一般,让我如此真切地感受到人和人是连在一起的。
正如主题曲中所唱的“不必有我,登上绝顶”,当第一次登顶时,方五洲用自己的肩膀搭成人梯,当十五年后,他因为受伤只能困守大本营中仰望着不属于自己的珠峰,他的眼神中或许有一丝壮志难酬的落寞与不甘,但更多的是心愿得遂的欣慰与成全。
曲松林亦然,他望方五洲、李国梁成功比望自己成功还切。
而电影中出现的藏族同胞们,也让人感觉这么亲。
同一个使命,同一个珠峰,让他们的心,他们的命,早就连在一起,水乳交融了。
所以是你,还是我,又有什么分别呢?
第二点是,前仆后继,生生不息。
当方五洲临危受命接过老队长的棒,当他将那根接力棒交到李国梁的手中…这一代又一代的精神传承,让我想起《愚公移山》中的句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言:中国梯,其中的精神是传承。
第三点是,不抛弃,不放弃,让事情是它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句话的意思是——义。
而“义”的意思是,不问值不值,只问该不该,无论何时,都只做该做的事情。
于是当李国梁在大风口犹豫了一下,无奈但又决然地继续迈开脚步;当他在悬崖上割断命悬一线的绳索,然后用仅存的力气将摄影机抛向同伴:“我要你们继续。
”当方五洲逆风而行,向着雪崩的方向,用血肉之躯守护升起国旗的觇标。
当方五洲用沉静的声音缓缓说道:“我会选择死,保住摄影机。
”我深深体会到,什么是事情本来应该的那个样子。
这就是我心中眼中,《攀登者》的中国魂。
下面写写我喜欢的人物。
个人最喜欢的人物是曲松林,之所以喜欢他,因为剧作家为这个人物设置了复杂的规定情境,更容易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性。
他在每一个情境的变换之下,每一个人性的转折,都非常动人。
电影开场,一次雪崩带走了老队长的生命,方五洲临危受命接任队长,他带领着曲松林、杰布登顶珠峰,曲松林是摄影师,本应在峰顶留下影像,却因意外,方五洲为了保住曲松林的性命,替他扔掉了摄影机。
“如果让你选择,你是愿意拼死保住摄影机里的那些数据呢?
还是愿意丢掉摄影机,自己活命呢?
”自从下珠峰之后,他的人生就活成了这样一个执念。
生命与荣誉,小我与大我的两难抉择,曲松林和方五洲对饮的这场戏,处处充满尖锐的拷问和凌厉的机锋。
“没能留下数据,都是因为我。
”放弃宝贵数据换来的生命,在曲松林而言,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
他想用生命给祖国一个答案,可是这个答案,却永远给不出去了。
老队长的遗像前,他毅然拂袖而去,打落一个空啤酒瓶。
那一刻,仿佛他的性命,也如同这啤酒瓶一样玉碎了。
那是他用他已经许给祖国但没能许出去的性命,逼着方五洲誓师。
在电影前半段的这种种情境里,演员张译的表演总是斩钉截铁。
他的声线句句朝下,杀伐决断,掷地有声。
很喜欢登山队训练营,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的戏份。
当他说出:“有人能做到。
”带着欣慰的笑容看向方五洲,那一眼,就好像他自己活在了方五洲的身上,活在了方五洲顶天立地的膝盖上,活在了方五洲背负千斤的肩膀上,活在了方五洲屏住呼吸的胸腔里…而之后,他把他的命许给了方五洲的继任者——李国梁。
“我不是针对你,我是珍惜你。
”张译本人解释:曲松林化身魔鬼教练是因为珍惜李国梁的生命,希望他登上珠峰,活着回来。
而我从曲松林身上看见的分明不是这样,我只看见他将他的心,他的眼,他的腿,都托在了李国梁的身上。
从今以后,你就是我的眼,我的腿,我的心。
我的未竟之志,希望活在你的身上…也许正因如此,他在李国梁身上一手导演了他一直想要完成却没能完成的“玉碎”剧本。
拖回李国梁尸体的时候,他步伐沉重,如同一下子老了十岁。
“我错了…”唉,这真是,一生一死两难忘…万古只有雪茫茫。
写完喜欢的人物,最后再写写个人心目中,这部作品的遗憾吧。
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爱情线相对多余,分散了作品的核心主题。
爱情固然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但这部作品最核心的主题仍然是爱国。
所以爱情如果不能与爱国融合在一起的话,就会打散了一部作品的“神魂”。
好的作品应当是“形散而神不散”,个人理解,“神不散”的意思就是,主题只能有一个。
正如某位影评人所说的,一部作品只能有一个核心矛盾。
章子怡的表演很好,但徐缨这个人物是一个爱情至上的小女人,不是说她不爱国,而是说她的最高任务和贯穿动作是爱情。
那么李国梁和黑牡丹、杨光和赵医生的爱情戏,其实也冲淡了作品那种“众志成城”“万众一心”的感觉。
甚而杨光这个人物的动机设置,也与影片的主旋律颇不协调。
也正因为主题被打散了,所以使得每个人物的心、力无法拧成一股绳儿。
其次,剧作家、导演、剪辑师对情节结构、节奏的把握还有一些不足。
如果说,爱情线的设置是这个剧本的先天不足。
那么,登山戏的节奏,则是作品的重大遗憾。
本来就是一部登山题材的作品,但登山的惊险场面运用太多,后面高潮上不去,容易审美疲劳。
所以,中间那次登山拉练,是不是可以考虑取消?
剧本的起承转合,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是不是可以再好好斟酌一下?
如若不然,就显得情节有些平,不说流水账吧,也有平铺直叙的感觉。
最后一点,可能是我个人的高标准要求了。
那就是不妨思考一下,影片的艺术性如何提高?
目前作品对登山的表现,还是偏于写实。
这就容易使那些攀登场面变得只是攀登了。
而攀登背后蕴含的精神,却并没有从镜头语言中体现出来。
导演本身是动作片出身的,而演员吴京也以惊心动魄的动作见长。
突出动作,这并没有错,但如何使得动作背后蕴藏的精神和内涵,以一种近乎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这便考验导演的功力了。
写到这里,我不由想起陈凯歌拍摄《黄土地》时对演员说的话:“你肩上担的那不是黄河水,那是五千年的中华文化。
”技术本身是电影的外在形式,那么如何做到“以形会意,意因形生”?
如何进一步做到“以神驭形”乃至“惟存一神,脱略形迹”?
这便是剧作家、导演值得思索之处。
作为观众而言,比起惊心动魄的动作戏,我更加希望看到,攀登者的每一个脚步,是如何走出信仰,走出神魂的。
是想通过登山场面,看到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是如何站起来的。
而不仅仅是感官上的惊险、刺激乃至悬念。
补充一点遗憾,正如本文评论中的所言的,影片未能突出登顶珠峰的历史意义。
整部作品的两次登峰行动,都没有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其中蕴含的国家、民族感情,也不容易呈现。
其实这部作品如果处理不好,容易拍成一部纯登山题材的动作片,目前的呈现不能说尽如人意,如果能将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关系,好好写一写,不是以方五洲个人为视角,而是以国家为视角,去写写我们国家的处境。
则爱国主题更加凸现,而国家和个人之间,也能够联系得更加紧密了。
爱国爱国,立场自然是国,不站在国的立场上,爱国感情自然难以呈现。
(这一点《走向共和》就很好)总体来说,演员五星,剧作、导演三星。
出发心和情怀五星。
草草成文,言不尽意,容后补充。
说实在的,我和我的祖国、攀登者还有中国机长都是我一直关注并极有观影欲的电影。
可惜,也都有于我而言实力劝退的因素。
我和我的祖国,篇章故事形式,还分属不同导演,感觉会有割裂感。
因为必定会有我喜欢的故事和没那么有兴趣的故事,有讲述得好的故事和讲得无聊的故事。
攀登者,导演实力劝退。
这位导演也是神奇,从没喜欢过他的作品,他却总是能拍到我喜欢的故事或喜欢的人,让我不得不走进电影院,然后加重劝退功效。
中国机长,因为TVB系列剧《冲上云霄》,特喜欢这种题材,海报画风也比较港味、职业范儿,又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本来是最合我胃口的作品了。
可惜,等待的过程中,补了《萨利机长》,并爱上了他。
改变了对标物之后,期待值也极速下降。
目前只看过攀登者,看完之后对国庆档兴致全无。
前面十来分钟还行,我还以为李仁港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属,既然这么爱皮毛爱粗犷美,别管拍什么题材,都要有各种野性豪迈邋遢的元素,那么冰天雪地的高原上极限的生存环境,六七十年代艰苦的生活条件,完全匹配他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一开场,画风质感都不错,观众情绪很快被带进去了,谁知道后来就一路往爱情电影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了呢?
还是矫情的爱情电影。
为了讴歌这矫情的爱情,bug一箩筐,还要强行牺牲强行煽情!
了解过攀登者的故事原型和人物原型,是个可以挖掘出不少东西,很容易填满一部电影时长的题材。
真心没必要拿爱情去充数!
另外,谁能想到世界上第一个从北坡登上珠峰的女性,我们的登山女英雄潘多,一个值得精心塑造并很容易打造出来激励人心的人物形象,在这部电影中居然只负责谈恋爱,还是青春偶像剧韩剧里的会有男主来为你收拾烂摊子的花痴小迷糊的人设???
充当了拖后腿的存在???
随着她的爱人死去,她的戏份也死去了,连作为“遗孀”继承“拍摄任务”遗志的镜头也欠奉,真是功能性十足呀!
非得负责爱情,咱这女英雄的牌面,就不配拥有志同道合、并肩作战、共同进步的爱情吗?
还有,虽然电影中一直在问“人为什么登山?
”,貌似也回答了这个问题,但是通过电影我是不能理解到的。
尤其不能理解山就在那里,为什么那么冒险,在预知风险的情况下那么冒进,以致造成攀登者无谓的牺牲。
明明拥有可以解释一切的历史时代背景,却选择了某一个人的执念和心结。
格局大小,高下立判。
虽然从一开始我就不理解为啥把这样的题材这样的演员班底交给李仁港这样的导演,但也没想到他能这么浪费原型史料素材,拍得这么小家子气,大概是世界观、历史观、眼界心胸的问题吧。
(转自【江壹城】微信公众号) 微信原文链接能把一个荡气回肠的历史题材拍成这样,就好像拿一盆参翅鲍肚,愣是做出了开水煮菜叶的味道,可见导演功夫深啊。
我们不说电影了,聊点别的吧。
历史是怎么被虚无的呢?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去冒着生命危险,攀登珠峰?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
为什么,会有人愿意承受皮肤和内脏被烈焰灼烧的剧痛,而不吭一声?
“出发前,韩复东亲手交给登山队员两样东西,一样是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还有一样,就是这样一座白色的毛主席半身像。
队员们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两件珍贵的礼物背上珠峰。
”
很多人说,登珠峰的勇士们很厉害,但是他们为了啥攀登,我也不理解,是被洗脑了吧。
黄继光很英勇,但是离我太远了,他是被洗脑了吧。
英雄们很伟大,但是太虚无飘渺了,他们都是被洗脑了吧。
黄继光们真的离我们很远吗?
英雄们都是被洗脑吗?
这种话(英雄都是被洗脑了)恐怕只有被洗了脑的人,才能说的出来吧。
黄继光是怎么成为黄继光的呢?
我们还是读一读黄妈妈给主席的那封信吧:敬爱的毛主席: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受苦受难的农民。
解放前,地主剥削我们,乡、保、甲长骑在我们的头上,祖传的几亩田地也被迫典当了,一家人少吃无穿,实在苦啊!
一九四二年旱灾,我的几个儿子,都饿困在床上动也动不得。
一九四九年二月,家里没有吃的东西,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
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死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
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伟大的毛主席:感谢您领导我们得到了解放、我们才翻了身,分了土地安了家,过起好日子来。
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
继光在离家那天,就曾经告诉我说,他要到朝鲜去打万恶的美国鬼子,不消灭美国鬼子决不回家。
他叫我在后方把生产搞好,多打粮食支援前线。
听光儿说话这样有志气,我心里真是高兴。
但我更明白这是您和XXX把他教育好的。
人民英雄之所以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经历塑造了他们。
黄继光,曾经和你我一样,是有母亲,有童年,有血有肉有感情,会痛会哭会流泪的普通人。
“继光到河沟里捞虾子,碰着伪甲长的一条毛狗被人打死在河沟里。
伪甲长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口咬定是继光打死的,叫他背死狗游街,还要我家给狗买棺材、做道场。
那时,简直是没有我们穷人的活路啊”。
这就是我们和黄继光的区别:黄继光从背着狗游街到分了土地安了家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是我们跟黄继光最大的区别。
这个过程,对于我们理解黄继光之所以为黄继光,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至关重要的。
否认了让黄继光背着狗游街的历史,就是在否认黄继光本身。
否认了让黄继光分了土地安了家的历史,更是在否认千千万万像黄继光一样为真理奋斗的人们。
我们说,我们是新中国人。
我们之所以为新中国人,我们之所以可以勇攀高峰,战天斗地是因为我们的历史,是英雄的历史。
没有了活生生的英雄,我们也不存在。
我们为什么要在六十年代登珠峰?
登峰的勇士,为甚么争先恐后去最危险的冲刺?
勇士们很多都是藏族,他们为什么要前赴后继去送死?
这部电影,说明白了吗?
是TMD为了儿女私情?
封建迷信?
个人得失?
如同黄继光一家曾经被人逼着要饿死了还要给狗做道场。
广大藏族同胞也曾生活在被人剥皮敲髓的人间地狱。
不懂得这些曾经的历史,就不能理解,所谓的“那个年代”,真正的历史全貌;更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甘为人梯,为什么会有人隐姓埋名,为什么会有人以身报国。
如今,英雄的模样被塑像,高高在上的被架在虚无缥缈的云端。
英雄的灵魂,却被人涂上颜色,踩在脚下。
比谎言更加令人难过的,是只告诉你一部分真相。
比杀死英雄更令人难过的,是告诉你本来近在咫尺的英雄,远在天边。
攀登者真是难看啊!好久没看这种会让人忍不住玩手机的电影了,真的是太多槽点了诶。
第一,作为一部电影的基本条件,口型却一直对不上,玄幻!
第二,整部电影动不动就用恢宏的音乐强行渲染观众的情绪,透支观众的感情,结果作为观众的我只有冷漠脸。
第三,剧情上我是搞不懂徐缨为啥子一定要自己亲自上北坳,留一条命不好吗?
她又不是当初造原子弹的科学家,缺了她就不行,就不能让其他气象人员观测了吗?第四,把攀登珠峰的写实片拍成了武打片,那动作真的不是开玩笑的吗?
哦不对,是武打爱情片,请问黑牡丹在电影里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跟井柏然谈恋爱吗?
请问章子怡的徐缨为什么在明知身体不行的情况下,强行带着队员登峰,让别人为你的爱情买单?
看到这些些添乱的人就来气,归根结底还是导演对这些人的刻画,估计在他眼里,女性都是这种只会为了男人罔顾其他的生物吧。
第五,人物刻画,所有角色都显的平面化,张译的转变太过生硬,吴京的主角光环太重,总指挥的党员形象有点糟心,等等。
第六,唯一的优点就是演员的演技还是可以的,最让我满意的是张译和吴京,井柏然虽说不出戏,但说台词总感觉在朗读课文。
全片最让我感动的竟然是片尾里的真实影影像资料中那一张张质朴的笑脸!
可以说感动的是历史的厚重感,却没有半分为电影动容。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真的让我很失望很失望!
第一次写影评,原谅我的小学鸡水平,实在是太失望导致睡不着觉,来抒发下,大家多多担待。
看的点映。本片用若干次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天气预报是不准的。ps:在有吴京的前提下,本片中张译竟成功成为让我最想殴打的角色。
因为缺乏基于核心价值感而产生的电影美学和叙事体系的支撑,香港导演团队+急功近利的制片方把一部本应是家国情怀的登山电影拍成了武侠+爱情+动作的混搭。他们就是理解不了也回答不了那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登山。登山电影本就稀缺,这种题材被拍成这样可惜了,因为可能很久之后都不会再有这个题材的电影了。
感觉剧情和人物都一般吧,没啥出彩的地方,而且现在的电影为啥老是喜欢强行组CP啊,李国梁和那藏族女硬要搞点感情戏尴尬的要死,真的受不了这种又尬又恶心的CP🤮
登山前期的准备,遇到危险的处理,集体的合作以及曲松林这个人物的刻画真的很好看,就是感情戏太拖后腿了……本来打三星的,但是最后看到真实影像瞬间觉得升华了
还可以,比机长好些
导演的问题很大,浪费了如此惊心动魄的题材,也浪费了一众演技在线的演员。《攀登者》应该呈现给观众的,是凡人之躯如何征服自然、踏上世界之巅,是我们如何在质疑声中向世界彰显中国力量,而过多重复的、用力过猛的老式桥段破坏了情绪的表达。另外,跳跃性的剪辑生硬莽撞,如雪崩般瞬间击溃了演员之间的情感联系;无休止的配乐震耳欲聋,甚至盖过了珠穆朗玛峰上呼啸的风声。导演试图用各种花哨(事实上笨拙无比)的方式渲染气氛,却很少将镜头平实地对准珠峰上的攀登者——哪怕是最后的登顶过程,更不要说影片所犯的常识性错误以及部分配音对不上口型的问题,这部电影真的完成了吗?
几位老戏骨和新生代演员的默契配合是影片的一大亮点,演员眼神里都是戏,一滴泪水和一个笑容,都是本片的加分项。影片节奏紧凑,刺激惊险,一点都不拖泥带水,感情细腻且生动,直戳泪点。影片的画面制作精良,尤其是雪崩的镜头和搭梯子攀越第二阶梯的部分,精致的特效绝对是本片的又一大亮点。
40/100 叙事非常糟,文戏干煸枯燥,攀登的过程展现的也是支离破碎,类型片的工作也没有完成好,音乐更是像不要钱一样的往里塞。至于情感部分,你小时候写过爱国作文吗?对,类似的感觉。
章子怡把电影毁了两分,李仁港和井柏然毁了一分,这个题材为什么要用40%的篇幅描写爱情,最后登顶的时候,在那哔哔说要结婚的事,有病吧,藏族女孩在70年代事多主动,这么好的题材为什么让一个香港人弄
好题材烂导演,剧情拖沓,没节奏
1960年的登峰 筹备过程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经历了和苏联的分道扬镳 队员们还要和匪徒斗争 克服了种种困难 甚至不得不切掉冻伤的脚趾和后脚跟 完成了一次壮举 也帮助国家明晰了中尼边界问题 这么重要的历史事件 最后拍成了一个爱情片??
电影院
合格的商业片,演员和珠峰是最吸引人的,也算开创国产片一个新类型了。吴京张译章子怡发挥稳定,年轻演员的表现比较亮眼。李仁港的导演水平无功无过吧,情节展开不难猜,flag比较套路,还有进步的空间。
干嘛要强化感情戏,真的很拖拉,可以有其实弱化更好。叙事真的有点儿不足,可惜了可惜了,导演发春,……
多一星致敬国家英雄们 剧情方面硬伤太多 我觉得可以去掉很多没必要的感情戏 可以只拍单纯的登山就很好了
羡慕吴京徒手上烟囱
感情戏有点一塌糊涂,正常来讲应该点睛的支线反而成了主线. 飞行夹克的设计想想当时应该没有,后来片子结束了冒出了李仁港的名字,遂解
这部片大概发生在平行宇宙里面吧,文革时候的人和细节是这样的????就凭这个就可以负分了。虽说剧作是严格按类型片规律做的——当然做得也并不好,吴京和张译两个角色叙事功能上面有很大问题,而更要命的是从胡歌下山之后就开始崩坏,到吴京章子怡跑珠峰上面谈恋爱这段也是令人不忍直视……拍类型片就必须这样吗当然不是啊。为某些娴熟的小桥段可以加一星。
剧本太差了,两段感情戏硬加上的吧。登山戏过瘾。
就感觉送分题都不要的,这个时间上映就是和70周年相应和的,结果给我的感觉是导演想拍的太多,结果哪一部分都不够好。感情戏突兀过程结果也都太过于牵强。与国家有关的历史也没有刻画的特别清晰,那段时间登顶珠峰应该不单是那一个原因。没有拿得出手的情节,内容,国家情怀也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