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冬又来

冬去冬又来,活下去,Winter After Winter

主演:颜丙燕,高强,刘頔,杨帆,张志勇,袁利国,日比野玲,李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冬去冬又来》剧照

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7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8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9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0

《冬去冬又来》长篇影评

 1 ) 何时冬去春又来

一开始会有点不知所云,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所有人物都依次或者同时亮相,信息量很大细节很多但是节奏有点慢,但是从老二回来开始,整个故事开始活起来了,有了冲突,对于坤的遭遇也开始有情感上的共鸣。

故事很简单,但是立意很深:女性的话语权。

女主角坤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一句台词,本来以为她是哑巴,但是经过导演解读,发现她只是没有说话的机会,感觉这里没有处理好。

颜丙燕演技很自然,很喜欢。

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坤抓住老二的胳膊求救想跟着一起走,但老二还是自己走了,留下了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选择逃避的人,还是要给予尊重,毕竟他没有随波逐流,只是选择了不去面对。

 2 ) 看完很想说点什么

今天有幸在映后见面会上跟导演交流了。

开始不太明白他到底写什么,花了那么长的篇幅讲怀孕,结果....只是我喜欢他后来说的那句话,世界哪有那么多的温暖。

不喜欢那个结尾,在那么多的伤害和伤痛之下,为什么要体现一种母爱?

也许我对这个历史背景不太清楚,他又想表达的东西太多,这应该是一部好片子,在一些手法上符号的语言,摄影的镜头,还需要更多细细的解读。

 3 ) 过于刻意的艺术

今天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厦门分会的最后一场,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看了这个新片子《冬去冬又来》。

最近事儿很多,难得有空(或者是逼着自己)放松一下,于是这个电影对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尽管并不优秀,但也算是个像样儿的电影了。

(所以四星里有一个感情星)那么说它还不错,自然得先说点优点。

因为我没看过邢健之前的那部《冬》,根本也不了解他的风格,于是只能凭第一感觉来感受这个片子。

导演说他选择黑白是因为要有年代感,但是尽管年代感没表现出来,但是黑白的处理的确增加了影片的对比度。

再加上前半部分有几处的光线处理比较得当(强烈的明暗对比等),而且在布景中大量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确让电影的一些画面有了艺术的美感,这也是我能一直看下来的最大原因。

而后是历史背景的问题,因为我老家在东北,自然对满洲国的东西多少了解一点,导演也是利用好了这个历史背景创造了还不错的故事内核。

而说到故事的处理,这个片子最吸引人的一点可能就是它最后半个小时里面的剧情。

最后的这点故事有着不少新奇的亮点,也点到了一些社会、政治问题。

由故事点到的问题就不得不说到这个电影的主题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核心思想明显是不唯一的。

尽管大部分人都能一眼看到重点描述的家庭和女性地位问题,但也有其他或明或暗的思想在左右着这部片子的核心精神。

比如送大米的哏、老二的队伍的“号召力”的哏、最后把日本孩子放在门外的处理、老祖宗地位的彰显、十分刻意的名字等等,这些都会干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但导演在表达时并未加以甄选。

不过这算不算缺点就两可了。

当然这部电影的其他不足也是一定要说的,尤其是因为我看完后被回忆起了《罗马》、《鬼子来了》等电影。

首先就是符号学的那些东西。

如作者所说,乾坤中乾为天为男人、坤为地为女人,还有一只公鸡暗示坤儿生不出孩子,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号其实并没有意义,只会让人觉得膈应。

另外一点就是这位导演的技巧还有待斟酌,一些极不成熟的运镜、反人性的布光都让人觉得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些“为了艺术而艺术”。

原本有些类似小津安二郎的平视镜头就足够了,而后在探照灯的灯光处甚至出现了矛盾的场面,好像导演在20分钟长镜头(也并不完美)之后就黔驴技穷了?

当然最后一个不足给到删减这个原因上,虽然也不知道是谁的错,但是故事的确有些跳跃了。

其实有一些对画面比较讲究的导演始终是件好事,因此也要给邢健一点鼓励吧。

但是如果您想去忙里抽闲地看这个片子,那还是不必了。

 4 ) 《冬去冬又来》:宏大历史下女性的失语

虽然中日战争这类题材的数量之巨使其成为了一个举足轻重的门类,但纵观近期的华语电影,似乎并没有多少值得褒扬的作品涌现。

许多创作者往往侧重、依赖宏大叙事,而忽视了扎根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与“情”,在这类题材中,一方面是作者们懒惰地以脸谱化的方式去区分“中国人”与“日本人”的国族身份,人性的恻隐与幽微被粗暴地划分为“好人”与“坏人”,另一方面,这种简单的好坏区分亦是创作者对部分观众想象的迎合与讨好——历史的“真相”并不重要,历史的“幻想”才重要。

由是我们可以发现,中日战争题材下的人物创作陷入了吊诡的循环,难以走出扁平的形象设定。

许多作品更是只有金刚不坏的英雄人物,而无平凡孱弱的血肉之躯。

当过去被上述诸多弊端哄抬为传奇与神话,历史便成为了虚构中的虚构,一种彻底的空洞……

《冬去冬又来》海报《冬去冬又来》是一部以中日战争末期为背景的电影,在人物的刻画方面,它意识到了这类电影下人物脸谱化的问题,并试图规避。

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类模糊敌我之善恶的创作尝试,有《鬼子来了》等珠玉在前,《冬去冬又来》在立意上既藏了它的影子(它们的相像之处即两者都是反英雄的),又欲图脱离它的影响打造另一种风格。

无巧不成书,《鬼子来了》改编自小说《生存》,《冬去冬又来》又名《活下去》,两部电影都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了“个体”的存亡,而非战争的胜败。

它们关乎“蚁”的生存,而非形而上的国族的延续。

难道不正是在这种人物作为个体被摹写的时刻,他们才得以“生如蚁而美如神”吗?

《鬼子来了》剧照不仅有人物的“微渺”,更有活动空间上的“狭窄”。

《冬去冬又来》的场景不多,将主要范围缩小在生活了一家五口的院子中。

但观众不妨将这整个家庭看作东北的缩影,和导演一起借家庭关照东北、关照历史。

它的故事围绕着宗族的血脉传承展开,尴尬与小戏谑层出不穷,这是导演在尊重时代环境的同时对家庭伦理回以的细微嘲弄。

“生子”已是一个极小的切口,仿佛在那个“血脉传承”的核心背后,战争只是一道阴影,而非整个悲喜剧的主角——可见《冬去冬又来》并非有志于讲述“大物语”。

在大物语已经瓦解的当下,导演意图消解崇高的空洞,启用另外一种更隐晦的手法——他试图隐藏战争,正是为了更好地讲述战争。

《冬去冬又来》剧照粗粗浏览这些以中日战争作为背景的电影便可得知,在战争即将结束时,“玉音放送”往往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内容。

天皇通过广播宣布的日本战败决定是一个重要节点,它时常被设置在片尾(以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为例,玉音放送也有出现在开头的情况),去宣告一个时代段落的结束——一个冬天的暂时性结束。

试将《冬去冬又来》与《鬼子来了》中的玉音放送作对比,前者的画面是黑屏,并伴随着画外的声音。

后者的画面则是日本人的沉默。

大岛渚曾就玉音放送其声音的“纯粹性”在《体验式战后影像论》中谈及了自己的感想:我们的影像史不是存在什么样的影像的历史,而是不存在什么样的影像的历史。

大岛渚所言的便是“空缺”,导演在《冬去冬又来》中放大的也是“空缺”。

此刻,战败宣言便不止于带有叙事性质。

我们是否可以说,《冬去冬又来》所呈现的玉音放送是被剥离了图像的影像,是一个带着声音的面向观众的黑洞,正如最初天皇宣讲战败的方式是通过收音机而不是通过电视那样,在接受战败这一信息时,直击人心的媒介首先是声音,而不是图像。

不同于《鬼子来了》中客观的演绎“听者”的影像,《冬去冬又来》以直接抹除图像的方式,令声音——玉音放送的能效最大化,并以此挤压电影内每一位静听它的人物,挤压座位上每一位静听它的观众,并借由黑暗的至纯为观众提供更广袤的想象空间。

《冬去冬又来》女主角坤儿一面是图像之于声音的“不存在”,另一面是声音之于人物的不存在。

这部电影中的女主角坤儿是一个失声者,她的失语即是女性集体的失语,是女性在那个年代中群体性的压抑与沉默。

与其说坤儿的失声是一种生理缺陷,不如说她的失声是社会与时代的缺陷。

如果没有话语的交互,沟通便不能真正达成。

有声的一方便永远对失声者施以暴力,声音上的暴力,更甚是肉体上的暴力。

不同于《钢琴课》中的女性以放弃言说的方式来保持话语权不被剥夺,坤儿连主观上失声的权利也不被允许,她处于女性话语的缺位与权利的真空之中。

《冬去冬又来》正是以坤儿的失声揭开了战争时期的女性作为第二性与附属者的悲哀。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冬去冬又来》是一部封闭的电影,它与一个封闭、没有出口的女人有关,与一个封闭的院落有关,与一个封闭的季节轮回有关。

导演刑健的上一部作品《冬》曾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大抵是有商业上的考量,《冬去冬又来》中的长镜头不再令观众那么难耐。

从《冬》到《冬去冬又来》,此处何尝不是一种季节回环?

去看一看雪吧。

排版|林伊纯 王施澳校对|孙胜男购票链接请点击:公布 | 2019山一排片单及抢票攻略相关链接:公布 | 2019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完整片单 “全球狂潮”单元 |女性电影与目光 “非凡女性”单元 | 反抗、遗忘和死亡:三位女导演的传奇电影人生 “华语力量”单元 | “女人是‘一切无’”,是自由

特别鸣谢 官方首席合作伙伴 华为手机

官方网站:www.oneiwff.com官方邮箱:[email protected]官方微博: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官方微店: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版权说明:所有原创文章版权归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所有,感谢喜欢的朋友转发,转发时请注明出处。

用于商业用途时,请务必联系我们。

 5 ) 人呐!(That’s Life)

接近片尾,中村躲在老乾家里,父亲乾老四叹了一句“人呐”,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That’s Life”,很是精妙,适合作为本片的总结。

本部电影构建于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以乾四爷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代表,展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状况。

作为文艺电影,保持了典型的慢节奏,并广泛运用长镜头构成画面展示。

这部电影还延续了导演邢健偏好的黑白视觉语言,以及近乎默片的语言表达风格。

日据末期、黑白影像、始终盖着雪的冬日、没有青壮年男子的村子、不能吃大米和白面的年代、迷恋生殖和家族延续的乾四爷、无法言语但善良的老大媳妇坤儿、憨厚却因护着三弟被枪杀的老大、正直勇敢但不敢玷污坤儿的老二、自私又胆小的老三、装傻的傻子、世故的老先生、对民众严酷但对家人温柔的中村、流离失所失去双亲的中村的女儿、其实还有那段历史中被日本抛弃的开拓队的子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出现的是说着俄语和日语来“拯救”中国的军人。

全程看得压抑又伤感,到结局,只得叹息一声,人呐......命呐。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的缩影,没有谁在那个时代真正获益。

这部电影的最大惊喜是,导演把他对时代的认知和对剧中人物宿命的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精心的设计(彩蛋),值得去探究和品味。

比如片名中的两个“冬”字含义的不同,第一个“冬”指日军,第二个“冬”是苏军。

“乾”老四把捡回来的女孩子取名为“坤”儿,取乾坤、天地之意。

男为天,契合当时的男女地位。

坤儿的失语,暗示着女性的集体失声。

三儿拿着“被杀死的公鸡”,意味着“没有明天”,也暗示了三儿接下来的命运。

逃回家躲在地窖里的三儿,穿着的是国军的军装,意味着他从被抓走的壮丁变成了逃兵。

门前贴上对联中的“当归”和“茴香”,暗含的期盼。

从普通装束到身着军装,中村后来参加了二战。

作为黑白中唯一色彩的围巾,兜兜转转暗示着宿命的轮转......对于本片我唯一的痛点可能是黑白影像造成的,过暗的色调让片末人物结局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建议能酌情微调下。

不多见的大荧幕下的文艺片,应获得尊重支持与鼓励。

P.S.生于大东北的导演邢健,真心对“冬”有着无比的情怀,映后访谈透露下一部影片叫《秋后》......依然有种冬来的萧肃感。

#桃花岛观影团#

 6 ) 值得回味

新锐导演邢健继《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片采用了黑白影像,直接奠定了这部电影悲凉的基调,女主人公坤儿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颜丙燕老师教科书式的演技,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面对“延续香火”传统观念的压迫毫无能力反抗,只能艰难喘息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一首凛冽的女性悲歌,值得回味。

 7 ) 女人是男人的未来

一部纯粹的文艺片,为11月不景气的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导演现场分享交流

英皇电影城 按照以往的抗日年代题材,伪满洲国的矛盾一般都是打打杀杀,你死我活的日军和老百姓冲突,然而本片却温和了许多,刻意避开了老二抗日,老大被杀的叙述,用乾四爷担忧传宗接代的家庭困境贯串全片,给坤儿扣上生儿育女的使命,看似一个农村家庭伦理剧的结构,却栩栩如生的呈现了伪满洲国背后的政治生态、残酷命运和杀戮。

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独特风格的影片了,全片极具黑白的影像画面、不到十个场景的空间叙述、女主无台词的精彩演绎,还有不时的伴随着日本歌曲的吟唱、用一个东北农民家庭和一个日本军人家庭的生动描写,直至最后的反目和杀戮,到最终以女人坤儿救助日本孤儿的视角结束,看到了导演的人性表达和反战思考。

导演现场交流刻意否定了创作上没有参考借鉴影片,但是电影片头黑场字幕伴随的音乐、还有摄影风格和场景布置,还是能感受到日本五六十年电影的味道。

 8 ) 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个傻子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9 ) 一种传统的,纯粹的,电影的东西,还存在着。

这个时代敢这样去拍电影,我觉得很需要勇气,因为这个时代的观众是有史以来最没有耐心的观众。

剧本被打磨得非常简单,一个特殊抗日时期一个小家庭在特殊背景下生存和命运,这个背景下“传宗接代”所担负的不仅仅是它所承载的一种生育执念,更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艰难的生存一种凝聚,为什么在这个背景下要强调这种传宗接代,因为在它之下引出了一个家庭,一个父辈,三个子辈,一个童养媳。

从父辈执念,到执念成真,再到执念破灭,我们看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与命运,而善良的“坤儿”更是传统人格的一种纯粹代表,她只是生存,善良的生存,也在公公传宗接代执念下付出着,又破灭于她对日军的援手。

颜丙燕的表演没令我失望,国内目前比较好的演员其实都在收着演,很有分寸的演,这种演法对电影没有任何僭越,难得。

镜头和电影最终成像感也很接近电影的纯粹感,演员被非常克制的限制在电影框架里,导演也很有定力。

从大众角度,或许会觉得故事过于简单,但电影可以这样简单,不是每一部电影都得同样的套路轮回一遍,那是拍给被主流晃花了眼睛的观众。

我可以预料主流市场会如何诋毁这类电影,但在我看来这是为数不多国内还知道电影该是怎样的人拍出来的东西,它是可贵的。

当然,它受限于制作成本,无法极其完美的将它更深入的拍。

你在这个时代还能看到电影里头一种纯粹的善良吗?

其实已经看不到了,这部电影里还保留着这种最质朴,传统的,坚守着的善良。

 10 ) 冬去冬又来

乾坤,这是导演留下的一个小小的伏笔,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男为天女为地。

影片从开头到结尾无不透露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女性的地位。

一开始我也以为坤儿是没有说过话的,但是后来导演说,其实她有很多次想说,只不过是因为这个男人那个男人,让她将话又憋了回去,此处女性这种地下的地位昭然若揭。

在哪个动乱的时代,女性活得有多辛苦。

还好,我们会在这个和平的年代,这是多么幸福的事。

《冬去冬又来》短评

传宗接代,角度刁钻。

5分钟前
  • 寒狐居士
  • 推荐

很大胆的角色设置和情节安排,围绕一条血脉由一条红围巾串起的故事,颜丙燕除了某一两个镜头还是太美之外堪称完美,黑白影响构图上都有老电影的味道,不由得和鬼子来了做对比。导演在Q&A环节干货满满,居然提到三兄弟分别对应水浒里那几个著名角色,简直脑洞清奇,意想不到。

9分钟前
  • 张士豪
  • 推荐

过慢的镜头以及无法分辨出人物脸的画面确实让人难受。但导演对历史的追问和探索反思很珍贵。不得抱怨一句,所有的导演在拍历史与过往的戏时,能不能不用黑白啊。(良心三星,一星鼓励新导演!)

14分钟前
  • 西园寺的猫
  • 推荐

冬去冬又来

17分钟前
  • Moses
  • 力荐

2021年12月6日观看。总体还可以,音效有点差,个别地方有些做作。

21分钟前
  • 冲击力
  • 还行

在今天看到这样一部电影

22分钟前
  • BK
  • 推荐

2.5

25分钟前
  • 普通豆瓣用户
  • 还行

烂。心疼我的60多块钱。果然排片率低是有原因的。看的时候全场就我一个人。。。

30分钟前
  • 猪猪
  • 很差

因为工作看了这部,就,还好吧

31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单一的场景和黑白影像共同营造出简朴的风格。对那个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的描写还是蛮有意思的,以现在的眼光看来非常愚昧且落后的观念,基于这种观念和条件限制而产生的种种令人大跌眼镜的行为,在极有限的空间内尽量利己的种种博弈。整体还是呆板了些,时间点与场景不匹配的漏洞有点明显。

36分钟前
  • 戴忠礼
  • 还行

窗户外的光、老三上了嫂子,担心暴露自己所以要勒死对方么?中国的XXOO,完全没感,还是说这是农村式的比较命中率高不需要花招式么?看完整个感觉男人都没用…给惯的

41分钟前
  • 汤 ♨
  • 较差

2.5,山一国际女性电影展第二场,有些长镜头真没必要,台词极简,前面剧情又太冗长,没有太多推动的意义,只有一些对比的地方还是比较深刻,后面才有点意思起来,所有人为了生存与家族传家装疯卖傻,如果整体保持后面的剧情那就非常不错了。配乐与乾爷的演技不错。红色的围巾只在最后出现了一下,其实可以在前面就开始设置。导演交流会:我寻思导演说这个剧本构思了五年?有点不懂为什么。改个分,听导演说了一下,发现是自己不懂历史,一些隐喻的地方给忽视掉了。

46分钟前
  • 樂啊樂
  • 还行

总感觉主题有些飘忽,有讽刺愚民性,也有反战性,不知道最后是不是说小孩没了

50分钟前
  • 梁眼看电影
  • 还行

接近片尾,中村躲在老乾家里,父亲乾老四叹了一句“人呐”,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That’s Life”,很是精妙,适合作为本片的总结。本部电影构建于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以乾四爷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代表,展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状况。作为文艺电影,保持了典型的慢节奏,并广泛运用慢镜头构成画面展示。这部电影还延续了导演邢健偏好的冬日主题、黑白的视觉语言、及近乎默片的语言表达风格。日本宣布投降后,出现的是说着俄语和日语来“拯救”中国的军人。全程看得压抑又伤感。导演把他对时代的认知和对剧中人物宿命的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精心的设计(彩蛋),值得去探究和品味。不多见的大荧幕下的文艺片,应获得尊重与支持。P.S.不过可能是黑白影像造成的,过暗的色调让片末人物结局“有点看不清楚”#桃花岛观影团#

53分钟前
  • Hana吴小花
  • 推荐

女人的命运就像冬天一样,冷得让人难受

57分钟前
  • 漆雕温度+
  • 还行

故事节奏过于缓慢也许是为了营造那个年代的压抑气氛?优点就是让人对环鹰在外的那个岛国提了心莫忘当年。

1小时前
  • 纤纤
  • 较差

有时候对一部分华语电影我的心情是崩溃的 导演不是没追求 也算懂技法心态也很真诚把观众当个人 演员也很敬业演得也很卖力 但出来的东西就是不行 观影体验就是很差 一个文艺片涉及那么一点敏感性的东西我看着都庆幸能上映算是给影迷一点喘息的机会给导演一点光明的未来 看完我又心疼我的票钱和时间有这点成本不能在家看点三大圣丹斯么为啥非要赔一晚上

1小时前
  • 星竹
  • 还行

这个电影很特别,因为据说删减后来的四场关于苏联人占领东北的戏,其实目前的成片仅仅是创作中的一半分量,标题「冬又来」的部分没有呈现。除了开场几分钟的长镜头和辛苦的雪景,电影在导演那里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了——表演潦草、情节缺失——靠着映后谈去说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是鬼子来了、这不是活着、这不是辛德勒的名单,但优秀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启迪是显然对主创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这点观众看在眼里,主创自己未必承认。2019年4月SCFF观影

1小时前
  • {莫热}
  • 还行

这种题材我是真的不太行🤦🏻‍♀️

1小时前
  • 兔纸啊呀呀
  • 较差

用日满时期一家人保香火的故事,来反映女性沦为生育机器的宿命,这种思想在今天依然绑架着女性。坤儿的失语也诠释出这种任男性宰割的局面,由此延伸出的深一层的隐喻不言而喻。邢健在《冬》之后,继续黑白,台词做到最大程度简化,视听语言仍近乎默片。不喜欢的是,现在的黑白片总爱学《辛德勒的名单》在结尾加一抹红。ps,高强演的老爹基本上是他在《太阳有耳》里的延续;这片最大bug是人物嘴里哈不出热气儿~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