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陈导,不是皱眉就是演技派啊。
2、啥时候电视剧改版成电影的时候,真的是电影呢?
估计长路漫漫,要不电影导演赵薇怎么觉得韩剧水平太高了呢?
3、框个北京就能多挣点钱吧。
4、我就是因为北京两个字看的啊,上当,北京去哪儿了?
除了景山和公交车。
5、没看到北京味,也是啊,呆在北京十来年,我不过过客而已,何尝在电影里的北京生活过。
6、电影看完,合着就是一篇首尾呼应的作文,而且三观不正,你是要说爱情婚姻都是从纯真到坚持到欺骗到妥协到死亡,不,是往生,这个循环是生生世世的!
难怪韩剧受欢迎,一个字,真。
我知道世界不是童话,但至少您心中要有个童话梦吧。
记得那年,我和高中同学一起看了电影《北京爱情故事》。
陈思成自导自演,在里面饰演一个屌丝,观影时我和俩坐在第一排,一落座就开始不停争论,同学一直嘟囔,佟丽娅好漂亮,怎么会喜欢陈思成呢,奇怪。
我说,怎么你们男生都觉得佟丽娅很好看?
我不觉得,她还很黑。
同学,这个你不会欣赏,她不仅漂亮,舞也跳的特别好,啧啧啧。
我,哼,陈思成特别有才华,很多剧本都是他自己写的,我觉得陈思成帅。
当时,我很鄙视身边这个肤浅的男生。
我有点不好意思,在电影里他们那么爱,那么热烈,里面激情戏挺让人尴尬的。
2013年我刚刚来到北京打拼,那个男生从高中时就喜欢我。
这部电影的名字很应景,感觉像是告白,可是我无法喜欢上他。
很快我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可是每天都被骂的很惨,每天挤公交车的早晨,我都会烦恼,为什么这个世界上有人那么喜欢我,也有人也加倍的讨厌我。
冬天我穿的像个白熊,竭力支撑着颓废的精神,导演很用心的花了许多小巧思,让《北京爱情故事》在同类型的影片中变得非常好看。
当时,看电视剧《北京爱情故事》,觉得每个人物性格都很丰满,无论是台词、人设、情节,都很出色。
陈思成的确有才华,同学了解到这些之后决定跟我暂时休战,不再讨论才子是否配佳人。
电影结束后,我还留恋影院的味道。
爱情包括很多很多东西,我没有投入的看这部电影,因为旁边坐着高中时喜欢过我的男生。
晚上他请我吃了精致的晚餐,那个餐厅里落座的都是情侣,空气仿佛漂浮着暧昧的游丝。
吃完晚饭后他带我去坐地铁,我很傻还没有道别,就一个人上了地铁,车门关闭的那一刻,看到他站在门口朝我微笑,很快微信上说,下站下车,我在下站等你。
我为自己的冒失开心,也为他微笑的表情而开心。
在下一站他递给我餐盒,我带着晚饭余留的香气回家了,想起他的关怀感到幸福又浪漫。
大大的北京,我开始期盼属于自己的爱情故事。
听闻《北爱》的电视剧是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但作为一个沉浸与电影中的我来说,真的难有精力去看一部漫长的电影剧,所以单从电影版的《北爱》来说给我的感觉这更似一出中国版的《真爱至上》,只不过爱的故事由十个变成了五个,同样是对爱的解读, 但《北爱》自感少了一份火候。
谈这部电影之所以想拿《真爱至上》作为比较,其实不仅在与其似曾相识的电影模式,而在同样是有着以不同故事演绎的真爱,其实《北爱》单独拿出其中任何一个故事,自感都不并逊于《真爱至上》,少年对爱的憧憬,青年为爱的奋不顾身,中年应对爱情面临的危机与反思,老年“与子偕老”的感动,每一个单独不同年龄层次的故事,不仅让观众近乎都能在电影中找到属于自已的影子,电影中的多个故事也更加的写实接了地气,从中能更好的感悟爱的幸福与真谛,相较于中国电影当下很多为了赶档期滥竽充数,圈钱坑爹的神片,电影不谈好坏与否,这至少是一部用心去拍了的诚意之作,但不可否认《北爱》相较于《真爱至上》等类似经典的群像电影来说,导演对整体成片的把握并不成熟,多人物、多线程的群像电影将本自独立的故事串联一体,如何做到紧密的衔接变的尤为重要,《北爱》却没有能对电影结构有效的把握,这不得不说是该片不小的遗憾。
过多而明显的刻意,在我眼中是爱情电影最大的禁忌,电影的开头其实就尤为明显,第一个故事的男主意外的车祸,以此拉开电影的序幕,这种倒叙结局为首的电影手法,其实对观众的电影的带入性来说非常值得认可,但在第一个故事结尾,同样的画面却变成了圆满的结局,开篇车祸的结局与电影剧情的发展无任何瓜葛,甚至没有给出哪怕是一个牵强的臆想,而在电影的衔接上,前两个故事尚能衔接紧凑,而由第三个故事开始,梁家辉刘嘉玲的中年爱情,唯美浪漫的异国风情,趣味十足的剧情设定,这是一个非常中肯的故事,但由此电影的衔接变的非常牵强,不但没有将“北爱”的主旨深化,更感觉脱离了电影本身一种前半段满满的写实感,唯美浪漫的风景在电影中变成了一种超脱现实的虚化,虽然同意展现了爱的美好,却丧失了电影前面两个故事展现的现实与锋芒毕露的写实感,而由此后的两个故事,虽也是暖人心房,却同意在风格上不尽如意,对比同是展现爱情的《真爱至上》,电影《北爱》刻意生硬的衔接,前后不一的风格,缺乏的是一种一气呵成的明快,“北爱”的一个电影主旨现实和爱情的碰撞,在电影后三个故事中,并不尽人意,相反的被淡化,突出的更多是在“爱”的表现上,去掉北京,“爱情故事”更符合我眼中这部电影的定义。
诚然这部电影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这至少在我眼中这是一部合格的爱情电影,电影中的每一个故事,不同年龄对爱的感悟,是如此的暖人心房,感人深触,至少还有爱,对于一部演绎爱的电影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称赞。
由五个独立故事连接而成,《北京爱情故事》涵盖了人生从初恋到死别的全过程,导演的想法和野心都看得见。
仅从剧作角度考虑,我不认为《北爱》已经完美,五个故事或多或少都还有完善的空间,有的情绪略显刻意,人物行为僵硬;有的情节过于单薄,出了事儿却没有“然后”;另一个遗憾在于,五段故事只通过人物亲友关系衔接,依次登场,故事间缺少一点儿勾连糅杂一气呵成的呼吸感。
可以做到更好,但《北京爱情故事》已经是一部无比适合当下中国,在情人节观看的爱情电影。
它铺了浪漫温情的底子,又抛出了一个一个尖锐问题,与《真爱至上》所有故事止于“在一起”不同,《北京爱情故事》几乎都从“在一起”开始,所有真爱都在接受人生八苦的考验,并在其中凸显价值。
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求不得——爱情发生之后,就是一场修行,《北爱》用剧中人决绝般的勇敢,反复敲打提醒观众:为这两人一生一世,你是否下定决心?
要婚娶的看这部电影,可以想想选择爱情还是大米,到底是否意志坚定;拥抱现实没啥不对,选择完了爱情却叨咕后悔一辈子,才更烦人。
已婚的看一看,念念紧箍咒,把结婚证当一份儿合同书,算一下出轨的成本,掂量一下自己的承受能力。
纠结在柴米油盐里日渐老去的老夫老妻,也可看一看,你所经历的并不比别人丰富,唯一珍贵之处在于,甭管好赖,它已是你此生所有。
抱歉,我用如此不温暖的语言描述两人关系:因为爱情仰仗想象,婚姻只靠珍惜。
人一辈子其实都在和上帝做交易,和自己赌运气。
幸福如果是主观的,那么也挺简单,就是相信你交换到手的是你想要的。
放弃财富,得到真心;放弃欲望、得到忠诚;放弃执着,得到安心——弱水三千,你取不取一瓢饮,都只那么大的肠胃。
得失权衡,全在个人好恶,并坚信选择之正确,而这可能才是“用爱情打败现实”的全部秘籍。
影片中,我最感动的部分,还真不是五段爱情中的任何一段,而是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濒死前的脆弱,这可能是我们内心里渴望情感的原因。
人赤条条孤独而来,赤条条孑然而去,爱情也好,婚姻也罢,它最大程度从形式和内容上消减我们的孤独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所以,看完这样的电影,难免会琢磨“爱是什么?
”想到的,还是《圣经》上那句喜欢但还做不到的话:“Love suffers long and is kind。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1.我是佟丽娅扮演的角色,名字是什么不重要,你们只要记得,我又白又美就可以了。
在这个权力当道的社会,北京最不缺的就是荷尔蒙过剩的有钱人。
毫不夸张地说,情人节的时候我可以收到一吨的玫瑰。
但女人还是得要找一个对自己好,把自己捧在手心的男人。
这是我被好多所谓的高富帅始乱终弃后得到的结论。
怀孕的我不得不去夜店寻找接盘侠,在北京,最不缺的就是没房没车的各行业民工。
屌丝级的人遇到我这种相貌,多半只有跪添的份。
没房没车没户口,没关系。
我有户口,况且我家就要拆迁。
在北京,最不缺的就是因拆迁一夜暴富的本地土著。
北京人,就是这么自信。
至于前男友两千万的房子?
呵呵,初夜就是这么没的。
同样的当可不能再上两次。
2. 我是王学兵扮演的角色,名字是什么不重要,你们只要记得,我有得是钱。
家里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
白日放歌须纵酒,操完小三好还家。
不要怪北京这座城市。
森林里的猩猩们都没有公平的交配权,强有力的,就占有得多。
这是天理。
至于婚姻?
大多数漂亮的女人拴不住,还是糟糠之妻做保姆最合适。
等老了,还是得有个有感情的人照顾自己才行,总不能指望小三端屎端尿吧。
她又丑又没主见又没自己的事业,经济上也完全依赖我。
手机就让她看吧,闹也随她,离了我她在北京根本活不下去。
至少我还知道回家,给她钱花。
这就够了。
听到离婚我哭了?
呵呵,养的狗死了你也会哭一下的是不是。
3.我是刘嘉玲扮演的角色,名字是什么不重要,你们只要记得,我在镜头前的风光就好。
什么结婚二十周年纪念日的偷情扮演游戏,老娘早跟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玩腻了。
垫个鼻子一万八?
他给小三的卡地亚都十几万起好吗。
跟老公各玩各的。
有钱人的空虚你们根本理解不了。
离婚?
拜托,我们还需要在电视上假装模范情侣给大家看呢。
再谈一百次恋爱,也不过还是这个下场。
所以就这样吧。
4.我是个自以为有超能力的少年。
但其实我再普通不过。
没关系,谁的青春没点矫情的精神病。
我的性幻想对象无非都是班里最漂亮的几个女生。
不用思考工作、加班、房子、车子、养家糊口的学生。
一切都可以很简单。
但初恋通常都是没有结果的。
总有一天,我甚至会想不起她的名字。
5.我是斯琴高娃扮演的角色,我要给老公找个后妻。
我得了绝症,韩剧编剧知道吗?
像裁判开始读倒计时,我眼睁睁地看着生命一点点地流逝。
这个世界,对我即将失去意义。
所以我的眼里只有他,这个陪了我一辈子的人。
希望还有人督促他每顿饭吃八分饱。
爱情最伟大最美好的环节就是忘我地付出,希望对方过得比自己好。
但,大部分人只有在死之前,才能彻底地忘掉自己。
6我是导演,不好意思,故事编得都太俗套了。
但好比做爱就那么回事,我们还是乐此不疲地重复来重复去。
所以,整点老梗拍场电影赚赚票房也没啥不好。
故事都很美好。
废话,这是电影啊。
但别说我没提醒你们。
电影的开头我就被撞死了。
从前有个屌丝,偶遇了个女神,恋爱后女神怀孕,俩人发愁于是屌丝找朋友喝酒朋友A教育他:要及时行乐嘛,我泡妞去了结果A去泡妞,被自己老婆发现了老婆伤心的跑出去想鬼混,找到了之前的情人,但是终究没狠下心来出轨情人同志飞去了希腊,跟自己真正的老婆过夜然后接到了自己女儿的电话他女儿在上高中,拉大提琴,有个男孩暗恋他女儿陪他女儿看日出看日落最后这女孩飞去了英国男孩很失落 他姥爷也很失落,因为他姥姥得了绝症最后他姥姥死了故事结束。
另:他姥爷家的房子,出租给了片子开头的屌丝所以 当看见这段影评:“影片以5个独立的故事来讲述不同阶段的爱情,然后用比较粗糙的方式把五个故事通过你二大爷隔壁邻居是我大表舅的方式串联在了一起”我很高兴。
另:第一个故事里,佟丽娅的前男友回来表示:看,我离婚了,我们可以在一起了。
所以……这是在讲一个小三找真爱的故事吗??????
从2010年网络短片《老男孩》打响第一炮以来,青春题材电影在国内迅速掀起一场飓风,仅在2013年,就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青春派》、《初恋未满》、《逆光飞翔》、《小时代》、《小时代2》等片先后上映,追忆青春成为银幕上经久不息的话题。
这一现象再次从侧面表明,在平均年龄仅为不到22岁的国内观影群体中,80后、90后已经成长为电影消费主力,电影中那些高中、大学时代的青涩时光成为他们最有共鸣的美好记忆。
因此,即便是由于类型片体系不健全、受审查制度所限,中国还没有摸索出成熟的青春片模式,但在一个个鲜活的个例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青春故事与不同现实语境产生奇妙化学反应的种种可能。
电影版《北京爱情故事》和《将爱情进行到底》有着类似的特征:都取材自热门同名电视剧,有一定粉丝基础(仅从“北爱”、“将爱”这对特定词组的成立就能看出),但情节又与电视剧截然不同;电影都由数支相对独立的短片组成,讲述在不同背景下一对恋人的感情发展历程。
不同的是,《北爱》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转化周期比《将爱》要短得多,所以相对于《将爱》浓郁的怀旧抒情氛围而言,《北爱》更贴近当时当地(即当下的北京)普通百姓的生活,故事也力求涵盖最广泛的人群——其中最显著的例子,便是刘昊然、欧阳娜娜主演的高中纯洁恋情的部分。
《将爱》中不曾有过的这一段是银幕青春热潮的延续,是通杀80后至00后观众的法宝。
《北京爱情故事》里的青春故事可以说是近年来同类电影中最脚踏实地的一个,相信很多观众都能从中看到自己懵懂年华的影子,大部分人的现实青春远没有《青春派》、《致青春》、《小时代》中那样浪漫和传奇。
早恋不见得非得打破约束、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在国内教育普遍的竞争高压之下,现实中最温暖的时刻更有可能是禁锢状态中那一点点隐秘的自由呼吸。
在《北爱》里,男孩在教室外偷看女孩乐队排练,男孩每天盼望着女孩出现,男孩为了与女孩“巧遇”而坐公车,男孩偷偷攒钱给女孩买礼物……已经是作为暗恋者最大的幸福。
仅有的一次叛逆行动,也不过是一起在景山上等日出。
到了不得不离别的时候,男生装作漫不经心地对女生说,你先走吧,我等朋友。
等女孩上了车,他又缓过神来骑上自行车疯狂追赶,最终满心遗憾地目送公车远去。
后来在胡同里的电视上看到女孩如愿参加选秀比赛,男孩平静地看着,然后若无其事地回家。
这正是初恋的味道,在一段生命里匆匆而逝,却留下了隽永的心痕。
不必怎样煽情,火候已是刚刚好。
这一段也是这部现实题材电影中唯一带有幻想色彩的部分,男孩自称有看见人背后翅膀的“超能力”。
在与女孩有过美好邂逅之后,男孩自己的背上也长出了象征爱与美的翅膀。
放眼中美两国的青春电影,好莱坞的青春类型片大多有着积极向上的主题,无论主人公多么平凡卑微,故事怎样千变万化,最终的结果往往与梦想成真有关;而中国近期的青春电影普遍缺失一股朝气,没能传递出富含正能量的价值观。
只有《北京爱情故事》是个例外,它讲的都是人性中难能可贵的光明面,倡导中国传统主流价值观,看罢叫人暖意融融,继续向前看。
青春篇在电影中排在第四个登场,上承成人世界洗尽铅华,下启夕阳时段暖人心扉。
在一些细微之处,这一段也与其他几段产生勾连,如女孩是刘嘉玲、梁家辉饰演的夫妇的女儿,男孩女孩乘公车时曾与余男擦肩而过,男孩的外公就住在陈思成、佟丽娅饰演的小情侣的隔壁,最后一段故事的主角是男孩的外公外婆,表明这是一个由人与人之间的“情网”织成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第四段也是唯一并非由影视明星主演的一段,小男女主角的表现可圈可点。
男生刘昊然完全是银幕新人,女生欧阳娜娜倒真的是个大提琴演奏者,12岁就在台湾开过巡回独奏会,能否继续迈入影坛值得关注。
【大众电影】
选在情人节的前一天花比明天少一半的票价,一个人看完了《北京爱情故事》。
一直没计划去看的片子,对于“北京”这个词总是有无尽的期许与怀念,而且还扯上“爱情”,生怕故事勾起些什么角落里的东西。
看完的时候,长吁一口气,除了名字,这片子似乎与“北京”没丁点儿关系。
佟丽娅是真心挺美的,是那种笑起来会让人感觉融化的女子,要不是跟陈思成扯了证,姐绝对有理由怀疑导演有假公济私的图谋。
他们的故事很刺激很美幻,即便我不相信酒吧会有一见钟情的真爱,但这并不妨碍且满足大多数女孩对于爱情的期待,包括我自己。
我从很多前年就喜欢耿乐同学,喜欢他淡淡的文青气夹杂着些许的痞气,俨然片中招人厌的“高富帅”不适合他,至少我不喜欢,他的出现绝对是为了衬托男女主角故事的清丽。
故事里头陈思成跟佟丽娅求婚的一幕说道“如果你不嫌弃我没房没车没户口,那我们就结婚吧”,女主突然暴打后哭着怨恨为何眼前的纯屌丝没有早点出现在自己的生命,多美好的情节,爱你,便是一切。
王学兵是真的老挺多的,我对他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十多年前“将爱”里那默默守护爱情的少年,还有现实中不间断的绯闻里。
这戏里的boss形象其实挺衬他,当自己的猎艳行为被发妻发现提出离婚,一个人在ktv唱着《男人花》而后抱着陈思成哭诉自己无论在外头与多少个女人怎么样,从未想过离开老婆的时候,我突然就出戏了,接着陈思成问他你还相信爱情么,此刻,他一下哭得像个傻逼。
另一边余男饰演的发妻在酒吧发泄未果后试图与自己的上司发生关系,最终上司没从,她也跑了,而后一个人坐在清晨的公交车上看着青涩的高中生哭泣…梁家辉就是那个没从了余男的上司,跟刘嘉玲饰演一对结婚20年夫妻。
出于婚姻的新鲜度与刺激感,假装玩偷情的游戏,在希腊这个美成天堂的地方,用香港普通话调情,让坐在右手边的小情侣一边欣赏爱琴海的美景一边感叹电影的投资成本还挺大。
老婆为了保持容颜去垫鼻,开始我觉得这桥段挺逗的,直到刘嘉玲看到梁家辉吸烟用的火柴明显是某酒店出品,于是玩起真心话大冒险的游戏,用仅有的一次胜利问眼前的这个男人在上一次出轨之后有没有再犯,姐突然不觉明厉,想起上一幕余男电话里那句“我想见你”才惊觉那次出轨莫非就是王学兵的发妻?!
插播题外话,香港口音的俩公婆居然生了一个满嘴“和(han)”口音的台湾女儿,很酷噢,欧阳龙家的姑娘也算是本色演出,拉琴都不用替身,值!
我倒是没想到高中生的爱情篇整了如此长篇幅,有特异功能能看到人性美好的少男默默喜欢拉大提琴的白富美,关键白富美在转学去英国前还接受了小伙子的心意,这个故事绝对告诉广大青少年“有梦想就要努力去实现,你行!
”但是又忍不住吐槽一句,爹妈有钱在希腊喝香槟,女儿却不够零花钱从北京去杭州,唯能感慨家教甚严。
或许,这一切才可突出少年扛水蹬三轮儿买琴弓送心仪女生的努力,好吧,故宫的日出很美,林宥嘉的《心酸》也很好听。
来到最后的故事,上一趴少年的姥爷成了故事的主角,还是不停的相亲戏码。
王庆祥,斯琴高娃这样的老戏骨特别贴合地表现了一个寡言儒雅的老头与一个乐观唠叨的老太,老太一直推着老头相亲,看到老头相亲表示满意老太要求他再抱抱她的时候,坐在右手边的小情侣又问了,他俩到底是啥关系。
后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伉俪,老太得了肾癌,命不久矣,怕自己走后老伴缺了照顾才想着先给自己的位置找个后备军。
躺在病床上的她跟老头说着其实自个儿明白先走是福,惧怕死亡担心一个人去了迷路时,姐又没出息地开始擦眼泪,老头为了老太走的安详,去拜托之前相亲的海归女假装跟自己在一起,老太听着合唱团的歌声就没了心跳。
与此同时,老头立马抽回了刚才假装拉在一起的手承诺这辈子下辈子都会找到她爱她,然后,姐就看着桌上那壶来不及喝的鲫鱼汤,哭到不行。
写完这篇影评的时候,已经是情人节的零点了。
我突然又开始期待,在对的时间能够遇到那个对的人…
话说这几年,扎堆的小品凑凑变成俩小时电影的东西还挺多的,说穿了就像现在写短篇和散文的作家比踏踏实实写个气势恢宏长篇的作家多得多一样的。
大家都开始速食了。
码字的懒得好好花几年码字了,拍片儿的懒得好好的花几年构思了。
那就拍吧。
不过你说你堂堂个“北京爱情故事”六个字,结果进电影,除了拍摄地点,其他哪里能体现“北京”这两个字?
连演员的口音都没几个京片子,再看国籍,一个瑞士,两个香港,一个台湾。
说穿了这整个剧本放上海,放东京,放香港,放台北,放山沟沟都能成立,何必套个那么大的地名呢?
其次,爱情故事在哪里?
老实说这几段,没有一段我看得出“爱”的,第一段物质,第二段麻木,第三段迷茫,第四段懵懂,第五段生死。
就没看到“爱”的,我感觉不到里面任何一个男人爱他的女人。
整部电影居然肤浅到,整整五段没有一段有新意。
连梁家辉刘嘉玲那段假装偷情在国外过纪念日那段都似曾相识,更别说第一段那么肤浅的蜗居的故事了,仓促的两个人酒吧刚见面马上同居怀孕结婚啦。。。
真的觉得与其匆忙的写五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故事,不如随便捡个被说烂的故事再好好的说一遍吧。
哎。
看在是情人节别人请客看的,就说到此为止吧。
看过北京爱情故事(严重剧透慎入)2月14,单身的我和老妈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北爱,电视剧版我没看,但是听舍友说过,还蛮好的,偶尔瞟过一些零星片段我也觉得看的不错,起码不雷,是个好电视剧。
于是刚上映那一天我就去看了,电影刚开始的时候那段惊险不说,电影院里在陈思成被撞之后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惊呼。
一会儿,出现导演兼职主演规划的时候用的方式很新颖有创意,和北京的楼宇建筑还有路牌都联系的很好,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视角也是一直向前紧凑,非常精彩的一段。
然后开始了美丽的北京夜景,年轻人的夜店,接着屌丝北漂男逆袭女神,这是多少人心中的梦想啊。
佟丽娅灯光下头发散开的时候我的眼睛肯定亮了,相信所有人看到这一幕都会觉得陈思成凭什么啊?
娶了这么漂亮的妹子。
这一段爱情说的是陈思成和佟丽娅这一组。
年轻组。
这一组蛮好,除了后面的一点无厘头。
有年轻人的一见钟情的冲动,奋不顾身的追逐,这些梦幻点的东西,再有北京房价、丈母娘、金钱与爱情的选择,这一些交织在一起。
最后爱情打败了金钱。
然后陈思成的兄弟,是个花花老公,风流的要命。
这一组是结婚大概是十年内的一组,也称黄脸婆组。
挖掘的比较深,婚姻在平淡的生活中哪里还有激情?
怎么维持?
其实最怕的不是爱人的离去,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磨光了那些一点点建立起来的以血泪雕铸的感情。
以前你最爱的人,现在只有无尽的厌烦和憎恨。
这才是最可怕的。
很有代表性也值得深思,无论是结了婚的还是未婚的。
陈导在拍的时候也蛮好的,两个演员演技也好,很多台词都让人心惊、印象深刻。
比如“我身上也恐怕只有洗衣粉的味道和油烟子味“、 “一开始我们一天做好几次,后来一天一次,再后来是一周几次,再后来就变成了几周一次,最后来,做爱变成了年终奖“。
最后张蕾也想奋起,去出轨,可还是爱她老公,没成。
王学兵说虽然在外边乱来,但从来没想过离开老婆。
爱情打败了背叛。
衔接到刘嘉玲张家辉那一组的时候,先赞一个美的海景。
这一阶段是结婚一二十年了,什么斗小三出轨捉奸都经历过了。
开始的时候,我还以为张家辉在跟张蕾打电话要去偷情呢,所以后来刘嘉玲说玩偷情游戏的时候我还真不懂了,剪辑够乱。
不过我也有点分不清张蕾和刘嘉玲。
后来才明白,原来他们结婚周年假装两人偷情。
演技派确实演的好。
这两个就是彼此都懂对方做过什么但是还是决定包容、相守。
时光沉淀下来后,最终爱情包容了过错。
第四对最纯洁,还加上点奇幻色彩。
两个演员都很年轻,所以有点本色出演的味道,女生干净。
但是故事有些流于表面,再加上还情节老套。
演员演技确实还是不行。
第五对是最后一对了,相伴一生的感情。
按理说这是最令人感动的一对,风风雨雨一起走过,还有死亡的戏码,老伴也全心意为了另一半好,演员演技都不用说的,老戏骨。
故事到老伴死的时候已经是煽情催泪的顶点。
可是我却没什么感觉,或许因为太过刻意。
五对人,五段感情。
这五段感情分别会遇到不同的问题。
高中时候是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为了梦想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年轻时候,遇到的是金钱和虚荣的考验;结婚十年,遇到的是平庸生活褪去激情的厌倦;结婚二十年,遇到的是对于曾经的背叛和伤害如何选择;好不容易风风雨雨白头偕老了,又要面对死亡。
像是一种循环,也像是说爱情和爱情面临的挑战贯穿了生命的始终,看自己如何选择。
比较毁的地方有高中生那一段,总觉得有点浪费时间。
电影最后一直在说”人这一辈子“,那时候我真的觉得有点鸡皮疙瘩的感受,导演这么年轻还没到可以这样总结这一辈子的地步吧。
用现在的眼光和境界去揣测年老的爱情,年老时回味一生的感受,这很不理智的。
前面两段还算好的,高中生那一段太轻飘飘,老年人那一段又太过刻意。
剪辑也剪得有些地方我都看不明白了,理解能力毕竟有限啊。
总的看完,我会给电影5-6分,满分十分。
不算好片,也不算太差,因为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太差的了。
电影的前半段有6.5分,后半段4分。
有一些细碎的情节不错的,加上年轻导演有些新鲜想法。
整部电影也都没有太平铺直叙,时时有些惊喜和反转。
但总体还是算比较差的。
基本属于无病呻吟的小清新电影 拜托. 陈导这不是电视剧 电影不是把你想象中的各阶段离奇的爱情故事都放进去炒一锅大杂烩就能取悦各年龄段观众的.. 而且有几段这么畸形的爱情价值观 你这是在误导小学生吗?
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中学那一段。尤其飞起来的瞬间,太燃了,又太怅然若失了。
最好老人的故事还是蛮感人的,5个故事也算连接的过得去了,还是值得一看
之前偶然听到主题歌 现在很认真地看完枪版 几个故事的衔接在同类作品里算 比较弱的是导演自己的那段还有高中生那对 相比懒得没底线的电视剧 这电影配了那么多好的声光电画面的团队 质感一下就上去了 跟之前的失恋三十三天比更深沉 这还要感谢中年和老年哪两对儿的演员 不过归根结底 也许本来北京在我心
和电视剧没关系。鸡汤味儿太浓,熏的慌,不过挺好看的,特别是对于一个人从家飞到上海专门看北爱的我来说,已经很好很好了。唉。
不喜欢。没理由。行了吧。
打南边来了个影帝梁家辉,打北边来了个影后刘嘉玲。从楼上下了个影后余男,从楼下上了个导演王学兵。中间是坐着喝茶的孝庄斯琴高娃,后边是抱着范爷生的儿子的金燕玲。东边飞来致青春的天仙佟丫丫,西边飞来春风沉醉的骚包陈疯子。这样的组合必须无视剧情,只用默默给上五星。
这年头,爱情片靠早恋黄昏恋拉高评价,只能变相凸显普通青年谈恋爱平淡无奇毫无生气波澜不惊…
继LEGALHIGH的日本只有两家律所之后北爱又推出了北京只有一家医院系列。
主角之间的联系不错,不过前几个小故事很是虎头蛇尾。。。王学兵的话句句都很现实
还行。就是广告太多了。
两颗星给最后一个故事的两个老戏骨,其他的演员的演技以及陈某的导演和编剧真不敢恭维,看了一半就想走,哎。。。
忽略陈导自恋的表演,其他演员都表现得很好……
把每一句台词都讲得这么令人讨厌也是能力。
怎么会有人觉得它好看呀!!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电影院买票看新闻联播电影版。谁来救救中国电影?
有可取之处,对结构和段落的模仿比较到位;缺陷在于过分的知音体味,尤其结尾画蛇添足的画外音,俗不可耐。电影的境界远逊于同名电视剧,这是个糖水化的北京,而爱情放在哪里也都是爱情。
不是爆笑爽口的爱情麻辣烫,而是一出治愈系的爱情泡泡浴。“时间的手,翻云覆雨了什么,从我手中夺走了什么” 林宥嘉的《心酸》配的恰到好处。
最后那个长镜头给你加半颗星,三星半
觉得还好,电影没那么糟,糟的是卖票的,检票的,扫地阿姨看着我拿了一张票时的眼光。最后那个长镜头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