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看这部片子花了两个月的时间。
阴冷灰暗潮湿,整个叙事我以为我就是看不懂的,因而拖沓了这么久。
直到最后的最后,八分钟,被我不小心切割出来,刚刚看完。
我等不到你的爱情,我的一片痴心,像冬日里没有阳光一样寒冷,戏虐却饱暖的女声里,浮出来1937整个民族命运的悲剧:子弹,轰炸,倒塌,废墟,硝烟,血,生,死,日本部队,中国士兵。
还有最后一个镜头留给,一个抱着死去爱人的哭泣女子。
瞬间在这一种张力中,大概明白导演想说的是怎样的情绪了。
这是不能用语言说的故事。
你只能看到蝴蝶的翅在振动。
醒来的时候,一脑门都是姚莉的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这几日看片,以紫蝴蝶最上乘。
娄烨一旦不过度沉溺于影像,就非常厉害,甩李安几条街。
李安无论拍什么,都太完满,太像大片,太政治正确。
李安缺乏残缺的勇气,有种面面俱到的正确。
紫蝴蝶堪称娄烨的巅峰之作,也是华语电影的不世出。
苏州河的叙事太聒噪了,同理推拿也一副不可自拔目中无人。
可能我比较强调故事,一本电影首先要牌好,脚本好,再要打得好,拍得好,一方面个人风格嚣张,一方面冷静克制,两者平衡才正中靶心。
紫蝴蝶把沉默或者说无声刻画得很带感。
其实生活中哪来这么多语言?
那都是台词。
有几个人吃饱了说台词?
一切趋向于真实的电影都是好电影。
它不是为了戏剧而营造戏。
生活不缺乏戏剧感,不缺乏一扭头的荒诞。
坏的电影对此视而不见,还要油头粉面地破坏,用一种虚假的结构来营销自己。
紫蝴蝶的眼线是电话线路,几组不相干的人像电话线路一样被扭结在一起,他们的碰撞发出刺耳难忍的声响。
悲剧感被建立起来了。
2015
我要把自己笑死了我竟然打成了《兰州大剧院》。。。。
那时候一定是头太疼了😂已经改回谢谢提醒🌚🌚—————————————分割一下看到《兰心大剧院》的海报突然想回顾一下《紫蝴蝶》。。。
和看《色戒》那种全程沉痛绝望的感觉不同,《紫蝴蝶》是慌乱的,不知所措的,那种朝不夕保的恐慌中想要紧紧抓住什么却抓了个空的焦灼感。
真想如同倾城之恋里沦陷的香港,砰地一声,整个世界像是个硕大无朋的箱子关上了,数不清的罗愁绮恨都被关在里边,那么偌大的世界至少容得下些俗世的情爱。
如此想来张爱已经足够心慈手软。
可惜整整2个小时情绪和镜头都始终被悬置着颠簸着。
如同溺水中的挣扎。
竟是没有一人是可恨的可诉诸简单暴力地“怨恨”的。
世事总是如此,于是我们总是只好把责任推给时代、推给世界。
蓝紫色的烟雾弥漫的画面中,悬置的痛苦混乱疯狂的情感。
有几个画面印象特别清晰。
隔着蓝蓝的玻璃,少女辛夏目送着喜欢的男人被人群掩埋,他回了东京。
在看着女朋友在面前被射杀的画面之后被强行带走的司徒在嘶吼着哭泣着,但是片里听不到一点点声音只有极度聒噪的杂音。
咖啡馆里的日本女孩在司徒想要射杀伊丹时被误伤当场死掉,死前她紧紧拽住伊丹的衣摆说,带我回东京。
经常出现的人物的面部大特写与时代纷乱的学生运动,爆炸,尸体等等叠加在一起的画面。
伊丹已经发现了辛夏的特务身份之后,两人并没有说破。
伊丹说你跟我回东京吧,他其实知道辛夏不会答应,但他还是叫人办好了她去日本的机票,也在同时,设下了安排她所有的伙伴包括她的情人死亡的局。
结局辛夏拥抱着伊丹并将匕首刺进他的身体。
背景音乐持续地响着日本的民谣,甜美的女声在动情地歌唱着故乡蓝色的月亮。
最后在抗战的黑白影像中,BGM却是白光雍容地唱着老上海的贴着金粉的罗愁绮恨、痴男怨女。
昔日司徒和尚未死去的女孩就在雨声中在这歌声里携手而舞。
一切都是污浊的,疼痛的,喧嚣而混乱的,没有任何解决办法,人们徒劳的挣扎也无法抵抗被裹挟着往前推进着,朝不保夕,没有人是善良的也没有人是邪恶的,没有人是无辜的也没有人是不可怜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每个人都不过在一时的欢愉里渴求着在久一点,再久一点,因为建构的所有关于为什么要战斗的信仰都随时就会与麻木的肉身一起,砰地一声轰然坍塌。
大家都是自私又可悲的。
在现实的战乱里所有个体的爱恨离合,生死唐突都是苍白无力的,牺牲和救赎都是教科书编写的笑话,只有个体能够体会个体的绝望、无力、焦灼、恐惧与痛苦。
而战争无暇关心,你们心心念念的党国也无暇关系,只有极少数安全的居高位者和在十年后得知原来打了胜仗的孤魂野鬼们才进行过什么所谓光荣伟大的事业,绝大多数的个体不过是蝼蚁一般被碾碎在尘埃里。
清晰地感觉到太阳穴突突地跳着,好疼啊。
看到哪片评论的标题里那句“爱国主义就是为了微不足道的原因杀人和被杀”。
我在宿舍里里反反复复地念着。
可惜并没有人理会我。
娄烨是个有意思的人。
那么很自恋地想想我大概也算得上个不无聊的人吧hhh已经不记得上次看的感觉了,情节那么简单明明都还清晰地记得,可是看第二遍,还是觉得头疼得不得了,好疼好疼啊。
发现娄烨的视听主要体现在剪辑,首先是在叙事上挖空情感线两个角色互动的关键情节,两人为什么相遇又为什么告别,如果不是表达的重点那就在叙事上适当简略,这样很俭省。
虽然不明确给出二人相处事件,但历史洪流下,普通人所经历的远行、思念、传音、寻找、奔赴、别离,关于倾城之恋我们再熟悉不过了。
观众很容易能察觉娄烨的跳切,以及过渡大事件时的溶镜与叠印,剧中人物经受剧烈的情感起伏的时候娄烨也惯用跳切,跳切带出的间离效果有点诡异,不确定是不是一种作者思路,跳切之外那些手持场景也同样重要,《紫蝴蝶》中娄烨常常会在激烈的冲突爆发之前铺陈一段沉寂的带有屏息效果的段落来积压情绪,比如站台的政治乌龙事件之前,再如冯远征的政治生命终结之前,这种时段是不会有太明显的切口的,有意放缓时间流速,传达一种有事将要发生的预感。
前置的情节常用以补全人物动机,章子怡误杀李冰冰的闪回作为质疑政治任务正义性的动机组接在章子怡彷徨段落之前,刘烨生死抉择的长镜头组接在冯远征枪杀奸细以表明政治斗争中容不下苦情叙事的态度之前。
和《SP》相比,《紫蝴蝶》的人物动机、行动线索都可以说标得相当清楚了,有激励事件、有人物弧光、有历史背景、有明确敌我阵营、有戏剧性的反转与相遇、有立场摇摆、有时代群像、有抉择时刻,应有尽有,这其实是一部完成度不错的文艺类型片,很友善的一部娄烨,可惜的是紫蝴蝶在片中只作为激励事件的物件,在此之后竟然就消失了。
另外这几位未来的影帝影后们台词咋这么怪,或许因为精简过头反而显得刻意?
“他是个麻烦。
”“你混蛋!
”这是…话剧腔?
oh见鬼,冯远征竟然说了见鬼(oh这是话剧腔)。
新世纪的章姐不知为何似乎沉迷抽搐式表演,多次在文本上的抉择点你会发现章子怡又双叒颤抖了!
有几处情节设计是亮点,1.娄烨在影片中给出的钦花战争爆发的标志性起点:狂热的日本学生以被害者的认识与姿态登场,我们看到日本国族教育的收成,当每个青少年都成为行走的火药桶,战争便一触即发。
2.抗日大家都能拍,题材不是本片的加分项,娄烨最尖锐的表达体现在那些被历史叙事定性为正义的秘密政治行动所牵连、误伤甚至丧命的无辜民众,被车轮碾断腿的,被流弹击毙的,娄烨拍的是这些人,发生在站台的一起乌龙行动模糊了政治立场,接连带出我方阵营的两种表态,一方面,在刘烨用行动告诉我们忠诚并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理所应当的选择后,冯远征的枪响旋即否定了这一切。
另一方面,章子怡所饰演的角色可以说从未“准备好”,尤其在是目睹枉死的无辜民众后,犹疑的问题是,存不存在可以抛弃的“麻烦”。
3.当刘烨看见李冰冰的尸体后,镜头所表现的是几组刘烨呐喊的无声特写,结合刘烨的角色定位,或许可以理解为这是给鲁迅统站意义上的“呐喊”一次戏剧仿讽。
人物动机带出影片主题: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细数影片人物动机,明确承担表达任务且具备弧光的是彷徨中的三人,司徒、伊丹和丁慧。
司徒从苟活到就义;伊丹的惶惑源于父亲的死亡,这和日军主战派息息相关,这提供敌营的伊丹一种和丁慧对位的身份,他们同样是对所属组织抱有一定程度怀疑的人,但因现实战争中不可忽略的正义性的问题,这种相似不可能意味着对等。
丁慧加入地下党的起源是哥哥(私情),尔后怀疑组织(私情)、在坚定地(子怡的眼神真的很坚决)听从安排,为组织反杀旧情人之后,娄烨却又组接一段章子怡与冯远征的激情戏有意模糊了丁慧的政治动机,为了私人感情或是公明大义,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首先该明确的是这个问题
很闷,天一直是闷闷的雨,每一场戏的背景只能用雨刚停、雨落、暴雨来区分;人一直在闷闷地吸烟,每一个角色在窗边,在餐桌,在生死之际都在吞吐。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烟和雨的背后。
开头的布景和群演都让我感到浓浓横店风,实在是别扭了好一会儿才进入电影。
章的人物,情感,甚至三段床戏都可以类比王佳芝。
第一段后入,隐藏着自己的表情,不敢回头对视,第二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剪刀手版,只有章和火华分别在窗口抽烟,桌上并排摆着两碗面,第三段传教士中途停下,炮友和战友的关系交错,从不解为什么要把关系复杂化到不解为什么要战斗。
关于革命。
章用爱情质疑革命,而火华这个角色本身就让所谓革命的划分变得无意义。
他本来是个劳苦大众,经历了认错和失去女友后,被章认为是需要可怜需要团结的对象,被革命领导者认为是遍地都是的可怜虫,被反革命日军领导者认为是无辜的。
于是他自杀之际转念,决定站起来,用手里的枪武装自己,为女友,为自己的遭遇而反抗,他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后面,他为了逃脱束缚反杀了革命队伍里的成员,叛逃在外,最后还对没有敌意的女性革命工作者主动开枪,这些举动,他必须被定性成反革命分子。
但同时,他在酒馆枪击反革命日军首领,并在舞池成功将其击毙,完全是一位反反革命者的行为,既然死了,就可以称为革命先烈了。
那么如果按照全世界活人只有革命者、反革命分子、人民群众来划分的话,他拿起了枪,肯定不能算群众了,那就是在革命者和反革命者之间变化。
一般来说,革命和反革命身份的转变往往是因为叛变/起义,但火华全程一个人单干,而且在以革命者身份枪杀反革命日本特务的下一秒也枪击了革命工作者,这就不能用一秒钟的叛变来定义这种行为了。
由此例可以证明,革命和反革命不是帽子,更不是政治武器,用是否革命或是否反革命来定义人,是不可行的。
我喜欢电影开头的“无声静默”。
好一个“一切尽在不言中”,省略了拖冗的台词,似乎回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紫蝴蝶》是我看过的,最具浪漫主义——血色浪漫——气息的电影。
故事线索较多,而叙述有条不紊。
辛夏爱上了日本人伊丹,而辛夏的哥哥那个时代先锋新青年,他和他的同伴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战斗,而被偏激龌龊的日本侵略分子杀死,辛夏目睹了一切。
从此辛夏加入了一个抗日秘密组织。
刘烨演的司徒和李冰冰演的玲是小资一族。
他们看电影,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散步,在雨夜里拥吻。
司徒出差,玲和所有女人一样陷入思念。
此时紫蝴蝶第一次出境。
司徒回来玲去火车站接他。
辛夏所在的秘密组织把司徒当做叛徒。
就因为司徒的不谨慎(其实也没有办法谨慎),把包拿错了,一丁点的阴差阳错就颠覆了自己和玲的命运。
这是否是蝴蝶效应?
玲在混乱中被辛夏射杀。
晃动的镜头,混乱的现场,惊恐的尖叫,仿佛昭示着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那场战争左右着。
玲死了,司徒被屈打成招,司徒翔想一死了之。
可是他要报仇,他潜伏下来伺机而动。
辛夏的组织为了执行任务让她和已经成为日本驻上海的特务头目伊丹旧情复萌。
最终秘密组织大部分成员被杀,司徒和伊丹双双毙命。
本片在谍战剧情上没有什么有新意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结尾。
伊丹一开始就知道辛夏的身份。
他爱辛夏。
但其背后狭隘而偏激的民族的野蛮侵略,又让其不可能与辛夏结合。
他们各自背负的命运,在这肮脏的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让他们不得不枪指对方。
辛夏和谢明的关系最后被揭示。
所有人都被这场战争魇住了。
但导演并没有表露出任何态度。
而是从更为高远的人文角度去思考这场战争。
这种思考又没有脱离地面,出现道貌岸然的超脱。
最后的台词,辛夏问:“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导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段无声的黑白胶片来回答。
感情很含蓄 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演员情绪很准导演画面感很强对白很少,观众感情代入几乎完全考画面感和演员演技,演技要求比较高但是技术原因,镜头摇晃严重 虚化镜头过多刘烨演技真的超棒,特别喜欢他想自杀的那个长镜头,眼里的绝望像要破评而出!
不足的是,故事线比较乱,反正我是没看懂最后的结局还有就是,为啥叫紫蝴蝶啊,导演蝴蝶的画面出现了两次,没感觉有关联度啊
关于“第六代”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他们的作品题材似乎总是能和“底层”、“边缘”、“非主流”、“地下”、“另类”这样的词语关联起来。
其实,并不是中国导演刻意选择了“边缘”与“另类”,而是在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任何“个体”都必然沦为“边缘人”。
于是,在“个体情感”的理解缺位(如“之一”所述)之后,“主流媒体”只能捉襟见肘地从“现实主义”、“麻木看客”、甚至“仁爱”这样陈旧的资源中勉强寻找解读电影的可能性。
国外获奖曾经可以(在“主流媒体”那里)成为中国电影品质的证明(想想当年的《红高粱》,或者品味一下“贾樟柯是前卫的”这样的论断),但是在观影智商屡遭电影羞辱之后,恼羞成怒的“主流媒体”终于摒弃了这个在他们知识体系中唯一稍微靠谱的评价标准。
于是我们看到,对于“第六代”作品,“主流媒体”总是干巴巴地使用着“虽然…但是…”句型。
在“虽然”后面,他们心虚地写上一些“同情劳苦大众”、“敢于触及部分现实”、“有一定现实意义”之类不痛不痒的废话;在“但是”后面,他们则畅快淋漓地堆砌起“太偏激”、“专拍中国社会阴暗面”、“以获奖为目的,讨好外国人”之类的指控。
当“主流媒体”试图评说娄烨时,情况就变得更加糟糕。
因为“主流媒体”惊奇地发现,在娄烨的电影里,他们甚至看不到“同情底层人民”这样的内容,满眼看到的只是神经质的主人公自作自受地经历一些倒霉事。
对于这样的电影,除了说“故作深沉”、“装B”,他们还能想到什么呢?
——然而这正是娄烨和贾樟柯王小帅的不同之处。
在我看来,当贾樟柯等人以不否认的态度放任评论界赋予他们越来越多的社会意义时,只有娄烨始终坦诚地执着于“为内心而创作”。
在娄烨的电影中,所有的“历史的”、“政治的”或者“客观的”外部环境,都不过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外延,它们会以何种面貌出现,无一不以“契合于主人公内心情感”为原则——就好像车站上惊狂的人流恰如其分地传递了《紫蝴蝶》的狂乱,而天安门前燃烧的火焰,也不过是余红内心情感的恣意蔓延。
娄烨的电影总是情感鲜活,充满张力,(正如有评论所言)“追求生存还原,自觉摈弃民族和个人神话,挣脱历史文化的挟裹,将人从重重符号中释放出来,裸露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试图把握某些共同情感,从而构建起一种纯粹的艺术,这条道路是否可行另当别论,可是导演的这种态度始终是值得尊重的(更何况娄导在《颐和园》中做得确实不赖)。
从这个角度看,在《苏州河》、《紫蝴蝶》、《颐和园》三部电影里,我把《苏州河》放在最末位。
《苏州河》为娄烨赢得了“中国的王家卫”、“中国的《两生花》”的称谓,可这样的话似乎算不上什么赞誉,倒是把娄烨形容得像从打口磁带上扒吉他谱的二流乐手。
《苏州河》的确算得上是娄烨的突破之作,不过这个突破并不说明娄烨的电影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度,而只是表明娄烨基本具备了拍摄艺术电影的能力。
在这部电影里,导演试图将苏州河塑造成《堕落天使》式的电影场景,可是镜头下的苏州河却处处透露出中国式古板。
《苏州河》的人物与场景在气质上是脱节的,肮脏的苏州河并不能渲染出主角的内心气质,苏州河边的粗陋酒吧和带香草叶的伏特加同样也不能。
对娄烨来说,从《苏州河》到《紫蝴蝶》,可以看作从寻找主题到寻找表达方式的过程。
《苏州河》在叙事技巧上大做文章,实际上却确立了娄烨电影描绘个人内心情绪的主题(而娄烨通过《紫蝴蝶》、《颐和园》很快向大家证明,他所描绘的情感比王家卫更加深沉,热烈和贴近生命本源);《紫蝴蝶》拥有一个内容可以很丰富的故事,可其真正意义却在于它确立了娄烨的电影美学,亦即将内心情感外化至外部场景,使情感刻画手段远远超出演员肢体语言和表情的范畴。
在《紫蝴蝶》的末尾,导演出人意料地回到故事起点,巧妙地将几个原本毫不相干的主角聚集在同一时空,让他们奔向各自的命运;紧接着,导演充满自信地剪接了一段长达三分钟的抗战时期影像资料作为结尾。
这段充满毁灭、死亡、崩塌与残暴的影像原本只是客观的历史记录,可是放在特殊的位置,就完美地成为了女主角内心曲扭、撕裂和痛苦的视觉化描述。
在这个镜头里,情感与画面是如此的统一,甚至使得这段影像作为历史资料的原本面貌遭到了极大的削弱。
在《紫蝴蝶》里,娄烨没有考虑爱情,没有考虑背叛,也没有考虑爱国主义,他考虑的,只有狂乱与迷离本身。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娄烨却屡屡在自己的电影中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和敏感政治话题。
在我看来,这样的做法并不是很多人所谓的“讨好外国人”、“赚取眼球”(娄烨并不需要这种层次的关注),而是娄烨对自己理念的坚持——即使是大写的,加粗的符号,依然无法掩盖个体生命的真实状态。
娄烨的电影,与历史无关,与政治无关。
1931在上海电影院看完电影,没带雨伞一起拉着冲出电影院的小情侣真甜啊,尤其是在这山雨欲来的背景下。
结果司徒对象被打死,自己被刑讯,侥幸逃于一死,这也太惨了,可是剧中也说了,这样的倒霉蛋太多了,只能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吧。
为了活命成了奸细。
队长使用美人计,用自己的爱人钓前夫哥,日本翻译,试图杀死山本。
结果被司徒识破。
于是成了“他可以利用我,你也可以利用我,看谁快,看谁运气好”。
于是温存成了假象,遮盖住了枪口。
就在今晚,动手!
所以鹿死谁手呢。
路上司徒试图击杀翻译,未遂。
队长带队试图伏击山本,被反伏击。
于是在舞厅翻译向丁慧揭底,不想被阴魂不散的司徒双双击杀。
所以为啥丁慧中枪还能全身而退。
所以为啥丁慧可以让翻译跳完舞之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流血。
所以山本死了没。
所以安排丁慧和队长的宿怨有啥意图,一年前就觉得在一起不妥,结局还是要一起战斗。
可能在当时举国沦陷的背景下一起战斗也挺合理,但还是不明白为啥要设置宿怨。
可能是说国难当前情情爱爱算个啥。
丁慧逃出舞厅之后对继续战斗的抵触好真实,谁不想活下去呢?
可是敌人又靠谁去抵抗呢?
看完最让人唏嘘的是司徒,其他人无论是敌是友,至少有个指望支撑着活下去。
他却只能靠若有若无的复仇决心和无休无止的绝望。
可能大时代逆转下没有小人物苟活的余地。
我讨厌艺术反映社会现实的论调。
我喜欢诛心,所以我喜欢娄烨。
娄烨的电影里经常出现政治事件,比如《紫蝴蝶》里的抗战,还有《颐和园》里的2^6。
一些单细胞生物骂娄烨哗众取宠,讨好西方观众。
他们不明白的是,娄烨只不过是在通过动荡的政局来塑造人物内心的迷乱,就像生物系的学生用营养液培育单细胞生物一样。
我看了娄烨的三部电影。
《苏州河》是关于梦幻,《颐和园》关于欲望,《紫蝴蝶》关于痛苦。
其中,《紫蝴蝶》的叙事最为冷峻。
娄烨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他平静地看着伊玲倒在血泊中,她的记忆像鬼影一样纠缠着司徒;谢明像一块木头一样倒下死去,周围没有一声尖叫;司徒冲进舞会,在苟延残喘的生命的最后一刻结果了辛夏和依丹,然后像条狗一样被打死。
在电影的最后,淞沪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历史镜头配合着30年代小资爱情的靡靡之音,让贯穿全片的冷静变成一种自残的快感。
在经历了整部电影的压抑之后,这种辛辣的玩世不恭比任何悲愤的抒情更能发泄得淋漓尽致。
伊玲是一个极尽单纯的小姑娘,用不着诛,她的心思大白于天下。
这么一颗透明的心配上一张纯净的脸,让她和她的蝴蝶变成了幸福的象征——这是娄烨的惯用手法,就像他的下一部电影中,颐和园是爱情的象征一样。
当她死去之后,她变成了所有人心里挥之不去的阴影。
辛夏是个更有趣的角色。
在大部分篇幅中,她是一个冷酷的女杀手。
即便在冤杀了伊玲之后,她的自责与赎罪也完全在她的控制之下。
她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只有在她死后的倒叙中,她内心最脆弱的一面才展示出来——这是我喜欢的诛心。
她用性爱来逃避恐惧,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她内心深处也是那么茫然和脆弱。
当她和谢明终于强打精神,去执行“任务”时,观众已经知道,他们的目的地是火车站,他们不会等到刺客,他们会冤杀一个美丽的女子,他们会因此铤而走险,此行会拉开他们最终悲剧的大幕。
在宏大的历史面前,个人命运就像风暴中的扁舟一样微不足道,但他们的痛苦却又那么震慑人心。
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李冰冰这个角色怎么这么倒霉,死得这么快.蓝色调的片子原来是这样使基调变得沉重的.莫名其妙的丫头转眼就变成了一个八面玲珑的美女.故事有点乱但很好懂.群众演员真不容易.
奇怪,娄烨的审美真奇特,就是爱拍憋死都不说话的苦逼脸吗,这就是文艺喽?!东北场景中的煤烟和李冰冰还能看下去,想要表达一种家国流亡,命运无测就换掉国际章吧,不是旗袍穿上就能变张曼玉,辫子扎起来就化身巩俐的。
意识流抗日片。第六代中,还是比较能接受王小帅。
莫名其妙的剧情,不停地脸部特写,一部抗战片拍成这样也真算可以的。子怡的戏还算能看,久别重逢那段演得好
奇怪 有章子怡和劉燁我怎麼會沒看這部片子/看不下去 快進到死。
娄公子太会煽情了~~~全片充满感情色彩
重看这部,我看《色戒》晚于《紫蝴蝶》,而我再重看紫蝴蝶,其实发现这两部共同之处其实并不多,最大的共同点是:两位困于这个大时代的女主角都有一种关于民族叙事和战斗的困惑与犹疑。章子怡非常强的个人特质之下展现出来的戏剧灵光是很动人的,所以这个角色和王佳芝完全不同。紫蝴蝶这个故事里面的每个人都是有情的,而色戒里面每个人的情都是虚假的。最理想的高光无非是日本男人抱着辛夏说:“我们都赢了。”片尾的倒叙蒙太奇,游行的人群从主角身边走过,上海的雨总是下个不停,大时代下个体的沉浮和飘摇,战争与死亡,还有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爱情,弹火落下,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埋葬。
1.继[苏州河]中的现代魔都市井描摹后,娄烨意图勾勒出一个风云动荡的历史时期中的上海。2.一部浸泡在凄清幽邃的冰蓝色之中的电影,恍若一场遥远而浪漫的迷梦,但却极少有欢乐时刻,压抑、隔膜与忧愁随国仇家恨一道渗入了骨髓。3.导演尝试以个人情感与欲望来一定程度上消解国家、民族、革命的宏大叙事,但却只成功了一半,主要原因是对丁慧的情感与欲望并未作足够刻画,倒是另一条情感线更有力道。4.以结尾的闪回来揭晓悬念,确乎比较大胆的处理,于是,我们看到,不同世界的人是如何因偶然的错误而相互牵连,进而毁灭了对方的人生。5.以经典老歌《得不到的爱情》作为主题曲,并作为片尾的3分钟抗日战争黑白记录影像的配乐,更为明晰地将儿女情长、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危机并置,进而引起观者的进一步追思。(8.5/10)
故事和选角明显是奔商业化去的,但娄烨显然不是此中好手。
可能目前看過婁燁最糟的一篇。剪輯有點亂,時代變遷的眾生過場太多看到審美疲勞。敘事時間線交叉重合幾次,但床戲什麼鬼這麼解釋實在讓人接受無能,越想越憤怒!(也不可能是“色戒”)。1210집
4.5。多年后重拾年轻时弃看的娄公子旧作,竟远远超出意料,属娄公子第一流的作品。抛弃市场期望的他终于回归自己最钟意的电影,最少的台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美轮美奂的画面、绝顶巧思的摄影、虚实之间的光影的魔幻以及当然永远含情脉脉的旧上海。他的视角同王家卫的组合起来就是那个丰富的已然逝去的传奇上海。btw,章小姐是华语性张力数一数二的女演员,参考后来有巩俐的兰心依然是不够的。刘烨竟有演技,没看过这片大概都不会觉得。
第二次看,同样是第一次没看下去,而且当时脸盲分不清娄烨和冯远征。电影的故事和立意不如后来《兰心大剧院》,但比后者有深度。氤氲不安的氛围,晃动的摄影,虚焦的镜头,所有角色惜字如金,张着大口的歇斯底里状态,全片给人造成一种焦躁的感觉,这才是乱世的表征。没有阵营、没有派别,小人物被裹扎在乱世里,只是迷茫的随波逐流,家国情仇与个人的爱恨交织在一起,让角色更加看不清前路。电影用了大量面部特写来表达这种效果,非常到位。电影算是娄烨“体制内”的作品,当年票房仅有300万人民币。先天性的问题就是过于沉闷了。但如果有大银幕的话效果应该要比在家看更有感觉。所以再有机会的话要在大银幕上见识下,顺便对比一下该片跟《推拿》哪个更晕。
大社会小人物,无法控制的命运。
好故事讲成这样 确实令人惊好的美术气氛和摄影有点意思2023.6.重看
娄烨总是太着重于镜头,太着重于结构,故事讲成什么样,似乎跟他没关系一样。不管喜不喜欢章子怡,她的演技真的没得说
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历史叙事。家国大事面前,稍显混乱,有点失控;个人情绪倒是非常迷人,蓝色的背景,无尽的黑夜,还有上海那一直在下的大雨。配乐加分不少。
#CannesBlindBox#《紫蝴蝶》9/10不太理解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当然是《兰心大剧院》的雏形,叙事手法简化,但疲惫与无望绝不单从女演员的表情上传递。雨、阴暗潮湿、摇晃催吐,熟悉的、风格化的处理在镜头对准抗日游行示威的街头后把角色扔入时代浪潮(人潮),拍出浮沉感、抽离感(这是《万里归途》在前面1/3也做到的,但该烂的还是烂😅)、破碎感。寻常的“个人情感做武器”的特务行为在“纯真恋爱”的对照下愈发变态,最终在一个意想不到的关于“关系”的谜底揭示后轻而易举达到高潮,劲。
非常差,每个人的行为逻辑看的我无语凝噎,结尾直接放历史资料素材上价值实在是太偷懒了,演员表演也很可笑。《兰心大剧院》和这部比起来,强太多了。
娄公子的色戒 大时代小人物的悲剧 也就是他敢把这种题材的谍战片拍得如此文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