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情节的设置,这也是许多人不满的地方,觉得铺垫伏笔最后没有交代。
但为什么这些镜头就是伏笔呢,我们比较习惯上帝模式的故事,而这个电影其实是从 Travis 和他老爸的角度讲述的,所以不可能知道所有的所谓“真相”。
且正是这种对未知的不安带来观感的刺激。
所以如果你在看的时候把自己代入到角色就会发现这些镜头的作用了。
比如 Will 的闯入,你会怎么办呢?
该不该相信?
会不会真的是烧的烟暴露了你的地点?
如果你是跟 Paul 一样一直抱着怀疑,就不难理解埋两个偷袭者时候的镜头。
Will 说他有个哥哥?
这个长得像不像?
还有另一个老一些的,在后来 Paul 找 Will 喝酒套话时发现他提到了父亲,这就不禁让人再想回这个镜头了是不是。
但“真相”是什么,没法知道,酸爽吧。
另外到 Travis,很多人也注意到他的房间有两张床,桌子上的照片有个类似姐姐的照片。
所以不禁想到姐姐可能是家里第一个被烧掉的,Travis 其实承受了多重打击。
Travis 的角度跟 Paul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Travis 是有心理问题的,他会产生幻觉,这也导致了最后他反复确认自己看到红门是开着的时,我们不得不怀疑,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上帝视野,而是 Travis 的角度。
红门在前面有两个镜头,一个是 Travis 母亲修复 Will 打破的门,二是他们干活回来时 Paul 锁门的过程。
这里可以发现,在家时的锁门是没有用上钥匙的,再次对不可靠证人产生怀疑。
所以一种比较合理的解释是 Travis 把狗狗拉回来的,同时也是这个时候感染了病毒。
几个原因支撑这个解释:1、门锁没有坏,所以应该是里面的人打开的2、屋子里的人都在自己的房间睡觉,除了 Travis3、Travis 失去多个亲人,且有性压抑,再失去狗狗很可能让他崩溃了4、狗毛都黑了,有中毒的症状5、那天晚上 Travis 开始梦到自己中毒至于 Andrew 为什么在爷爷的房间,这个暂时没想到合适的解释。
也许 Andrew 碰巧也梦游,小孩子梦游很常见。
这个设置很可能是来干扰的,增加酸爽度,房间的画也可能是。
最后就是画幅的变换。
Travis 进入幻觉时画幅会变窄,随着他逐渐清醒画幅会恢复原状。
这时结尾的地方就很有趣了,从 Will 数 123 的时候开始画幅逐渐变窄,说明 Travis 很可能那时已经开始发作,后面发生的事很可能是他生命最后的幻觉,是他一直对父亲行为不安的折射。
所以也许现实里 Will 一家成功离开了。
当然解释还能有很多,但把想到的整理了一遍已经没那么纠结了 \(≧▽≦)/
这片子格局小的令人有些惊讶,看到结尾后你以为会有升华,会有潜在的宏大叙事,可影片就那么戛然而止,只留下非常具象的恐惧余味,久久困扰着你。
《黑夜造访》( It Comes at Night)恐怕是今年下半年最让人惊喜的恐怖片之一。
该片在烂番茄上有着89%的新鲜度,影评人聚集的MTC上也有78的高分,可在国内网站上却只有5.8分。
就其根本原因,就是《黑夜造访》属于那种心理恐惧类型,闷骚的,慢热的,侵入式的,而非那种一惊一乍,卖弄化妆和血浆的存感官刺激类影片。
《黑夜造访》的画面非常有意思,为了渲染气氛,大多采用明暗对比的,打光来展现屋内的场景,就是室外,也选用了阴暗偏灰的冷色调来烘托氛围。
该片的恐惧感营造类似于年前大热的《逃出绝命镇》,利用心理上的攻势,在较为具有深度的精神层面不断施压,靠着出色的场景布置,隐喻化的剪辑,还有三段梦境,推动着的故事,提升着剧情张力,让恐怖的程度逐渐攀升,积累到最终,突然爆发。
没有血浆和夸张的化妆,如何恐吓观众?
《黑夜造访》首先提升了布景的质感。
影片有80%的时间发生在黑夜,要么在被木板围起来的黑屋里,要么就在诡秘的树林里。
无论在家中还是在室外,都给人一种不安全。
这种随时可能陷入危险的不安感持续给观众制造着焦虑和恐慌。
在家中,角色常常拿着手电筒和移动台灯作为光源,观众的视觉范围始终是有限的,灯光之外是大片未知的黑暗,隐藏着随时可能出现的威胁。
全片最为重要的道具是那扇外接通外屋内的红色的木门。
那是象征着安全的家与危险外界之间为数不多的屏障。
影片中,多次以第一人称视角推向折扇隐喻明显的红色大门,而这扇门的开与关也是关键剧情的转折点,结合影片排名 It Comes at Night,这个IT究竟所指什么,这扇门又象征着什么实在耐人寻味。
仔细的观众一定会注意到影片多次使用的叠影化剪辑处理。
影片上一个镜头是处理尸体的坟墓,下一个叠影镜头就是主角们以为安全的家。
从坟墓到家,预示着“不好的事件”即将发生,那个IT即将到来,死亡的脚步在靠近,故事进入到了下一个更为复杂的阶段。
另外,影片以死亡开头,同样以死亡结尾,这一头一尾,人物在其中的变化,故事从恐惧到温情跌落到绝望的设计中,流露出无尽的黑暗。
象征着生命的阳光,似乎从来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过。
黑暗始终笼罩着周围,遮蔽着角色们的心灵。
《黑夜造访》最令人惊艳的当属三段梦境的设计。
影片的故事一点不复杂,格局小到令人有点吃惊。
故事展现了一个病毒袭击的末世,Paul一家在森林的家中顽强活着。
影片的开头给我们描述了病毒的可怕,Paul家的老一辈被病毒侵袭,最后他们不得不隔离,甚至用武器结束这位亲人的生命。
这给家中的儿子Travis内心上形成了阴影。
影片的三段梦境,甚至关键冲突,都是有Travis带来的。
第一段梦境中,Travis梦见了失去的外公,面目狰狞,是他对病毒威胁和亲人怀念的矛盾冲突下的再造形梦境。
这段梦境后,激励事件发生,陌生人闯入了他们的家,Andrew的意外到访打乱了他们平静的生活。
在一番拷问和隔离后,Paul半信半疑的带回了Andrew及其家人,半路上他们还遇到了伏击,paul因此杀掉了两人。
随后,两家共6口人和睦的生活在了小屋中。
两家人通过相处,不断融洽,Andrew和Travis建立了亦兄亦父的友好关系。
第二段梦境中,正值青春的Travis梦见了Andrew的年轻的妻子Kim,在两人正要发生肉体关系时,kim口吐鲜血。
这段梦境宣告了凸显了友好关系的间隙。
果然转折事件发生,Travis的爱犬独自跑向了丛林失去了踪影,它再次回到家中时,已被感染,而Travis认为Andrew年幼的儿子可能首先接触了狗,打开了那扇红色大门,由此被感染。
这时第三段梦境出现,Travis在梦中独自走出了小屋,在一声犬吠后,他口吐鲜血,呈现被感染的状态.....这段梦境后,剧情渐渐失控,Paul一家人对Andrew一家人失去了信任,结局高潮,在一片混乱中,在恐惧的重压下,Paul夫妻杀掉了Andrew一家人。
三段来自Travis的梦境,是恐惧的不断升级,预示的剧情的走向。
每一段梦境后,剧情都会走向低落,人物遇到危机。
同时,三段梦境,先后经历了到访——接触——感染的不断加深的过程,主角Travis最终也被病毒感染,结尾Paul全家恐怕也会被病毒夺取生命。
其中,影片设计了一个很大的伏笔,那扇红色大门究竟是不是Andrew的小儿子打开的;Travis的第三段梦境究竟是隐喻化梦还是部分真实现实移情下的梦。
影片在第三幕制造了多处冲突,但就是被点明Andrew小儿子的情况,制造着模糊,令观众猜测。
无论真相是什么,Travis的话的确让故事情节和人物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
他的话是影片绝望结局的重要原因。
《黑夜造访》的故事无疑是在极端化的假设下,揭露人性阴暗一幕的心理性恐惧类型片。
它没有宏大叙事的背景,紧紧的把视角锁定在了6个人的家庭生活中。
这种小的格局反而增加了影片衍生意义的丰富性,许多影迷由小见大,可以通过自我主观性的“填空”,为影片附加更多的主题。
Paul一家,白种男人与黑人组建的家庭,白人家庭的突然闯入,对于食物和水源的控制、分发,那扇红色的们,危险的森林等都是可以被广泛解读的符号性元素。
《黑夜造访》由此塑造了一种看不见的恐惧感觉,而影片恐惧的源头不光是未知病毒的侵袭,还有信任危机带来的毁灭性压迫。
在影片中,信任感太难建立,Paul对Andrew始终不信任的。
看似已经完全信任Andrew的Travis,却在感受到病毒威胁后,立即改变了阵营,听风就是雨般给Andrew一家宣布了死刑。
信任建立无比困难,摧毁起来却太过容易。
利用求生欲,拷问人性的黑暗面,激发出人内心潜在的恶魔,这是《黑夜造访》源源不断制造恐怖感的手段。
2星,影片故事很简单,现在这个全球疫情的档口看这个片子,倒是很应景。
但拍摄手法过于冗长,导演可能是想用文艺和深挖心理的手法来表达这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告诉人们心里有鬼比传染病可怕多了,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不要跟陌生人接触等等。
总之影片不恐怖,也不悬疑, 有的只是人与人之间的防备与猜忌。
9分,个人私影百佳,可能是我目前看过的21世纪后最好的恐怖片。
中美文化差异。
中国人看恐怖片要把前因后果都屡的一清二楚才罢休,什么前世因果报应,什么冤案父债子偿,这个鬼是怎么产生的,那个鬼有什么冤仇。。。
我一直纳闷那些东西情报都被你摸得透透的还有什么恐怖的?
跟拔光毛的鸡一样。
看恐怖片别纠结这种东西就对了。
美国人害怕未知的事物,害怕理解不了的东西,这也就是克苏鲁文化产生的原因。
事实上,豆瓣上许多恐怖片,如《蒙上你的眼》《迷雾》等,怪物的形像大多也是模糊不清的。
也确实有导演没能力塑造的因素在,但更多的是追求对未知的恐惧。
这部电影除了未知的外患外,貌合神离的内忧更是造成悲剧的主要元素。
末日背景下人与人的信任是怎样瓦解的?
一心想保护家人却有些大男子主义的父亲?
在父亲的保护下软弱却无处渲泄的儿子?
着笔不多有些边缘化的母亲?
成为儿子心灵寄托的狗?
许多家庭,或多或少都可以代入电影中的角色。
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字,索性发成字评。
我原以为经历过疫情被困在家中的人们更能理解这部电影,可惜。。。
这世界上多的是猜忌,有的是让你受的冤屈。
反正我喜欢就行了,不需要你们喜不喜欢。
最近几年比较流行一种另类的末世片,没有直冲镜头的僵尸鬼怪,没有荒漠废墟上的绝命逃亡,而是局限于一个封闭空间,以角色间的张力,人性怀疑本性的描述来塑造心理上的悬疑恐怖。
本片不是要讲每夜来造访这家人的是什么,唯一恐怖的镜头来自男主Travis的梦境,而在重点呈现两家人的相互猜忌,以及最后导致的悲剧。
影片以一家人“处理”父亲开头,特别注意以Travis视角俯拍祖父躺在推车里的镜头,与结尾这家人“处理”Will躺在推车里的镜头相呼应,两次杀人,仿佛堕入地狱的最后两级台阶。
特别的是,导演并没有直白交代影片的末世背景,而只用几次主角们有力的呼喊“they are sick”来暗示僵尸末日的背景,此为一处有力的留白。
而悬疑塑造主要来自Travis视角,他的每夜起身,拿着灯笼四处游荡,他的梦境。
正是他的起夜,他的失眠,发现了患病的另一个家庭的小男孩Andrew,直接把影片推向了高潮结尾。
影片的弊端也正在此处,虚假的悬疑,没有高潮直接引向的结尾,让那些想看末世密闭空间逃亡的观众大失所望。
我就在IMDB上看到有人说“I still am waiting for it coming”。
另一点,国内外网站上对于这部电影的简介就是一位父亲为了保护妻儿对抗每日来到门外的blahblah是完全错误的引导。
保护家人的初衷正是产生戏剧冲突的情感支撑,两个家庭都是为了保护孩子而拿起枪,而选择怀疑一切。
除此之外,影片比较失败的一点是,没有利用“闯入者”这个概念来进一步提升悬疑气氛,把矛头引向进驻的这家人,让不信任在高潮来临前更加升级而不是只靠突兀的一夜发现会更好。
这个电影吧,属于观后你主动去嚼一嚼觉得还有些意思,如果只是想看完有点烧脑或者剧情让你澎湃还是算了。
毕竟文艺悬疑类的很容易扁平枯燥,如果没共鸣就更容易变成导演自己一个人的自嗨。
类似的像Tom Ford的夜行动物也是如此,但是相比下我就蛮喜欢。
实际上我看完之后还是挺麻木的,或许是因为这种题材的剧情(类型)片看的比较多,也有可能我就是没什么代入感或者我早就接受了,人就是这样的,并不是丑恶,而是我早就接受了这样的丑恶。
此片确实也有可表扬之处,至少没有一个角色是圣母的,智商下线的,所有人物的行为看上去那么的合乎情理。
并且许多人不喜欢的长廊长镜头(其实我也不是那么喜欢),觉得故弄玄虚,但是其实那是一种暗示。
其他人物我感觉不太需要讨论,因为本片的中心其实就是那个17岁的小黑哥。
先说片名表面的It,其实It很简单,就是对黑暗和未知的恐惧。
此片从始至终都不存在鬼,也没有鬼,所有的一切可能发生的都是有合理的解释,也都是人为的。
小黑哥,青春期(性渴望),文艺生(爱画画),一看就是内心敏感细腻想得多的人。
亲人的离去和长期对恐惧的压抑让他神经衰弱和失眠,至于梦游是否是以前就有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都很难说,但是梦游是一定存在的。
所以说为什么It comes at night,是因为他的梦游(病发)都是在夜里发生的,跟对黑暗的恐惧丝丝相扣。
第一次他梦到爷爷还在红房子里急促的呼吸(还有病变后的完全形态),第二次他梦到黑瞳放大的Will(当时Will还被绑在树上),第三次梦到Will老婆Kim来他房间里,一是满足了他的性幻想,二又是因为出于对性的不理解和羞愧加之恐惧,看到她吐血,最后一次是他手臂上长满了大水泡。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符合那个致命传染病的病症和体现。
所以说句实话,我感觉他可能早就不想活了,只是人本身的求生欲望又让他恐惧死亡,所以他不断的做那些染病的梦来暗示(解压?
)自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潜意识里他或许早就接受了自己因为染病而死的可能,最后做到了“自我实现”。
除了那几次的做梦以外,其他都是在梦游,只是他自己不知道。
只是在最后死之前,导演给我们看了他的回忆,那就是那次梦游的真实事件,并且因为这个事件触发了最后的结局。
事件的故事还原就是:1. Will因为父亲不让找狗,或许是主动或者梦游,总之自己等到夜里就偷偷跑出去找,从林子里听到狗叫声跟了过去,最后很明显狗是被什么其他动物咬死,只见他一脸受到惊吓(至于到底“怪物”是什么就靠观众自己脑补了)。
2. 他把狗拖回房子里(那时候狗已经被感染),发现狗已经没救的小黑哥受到了精神上的创伤/惊吓,又进入到了梦游状态。
--- 所以从客观事实来说,以Andrew小白孩子的身高确实是不可能打开红门的锁,只有可能是小黑哥。
3. 他在回自己房间的路途上又醒了过来,但是因为过度悲伤(接受死亡是需要过程和时间的)他把自己找到狗的记忆封锁了起来。
接着他又开始往外走,因为这是他夜间的例行活动(反正失眠),他这种行为是典型出于对周围环境的不安。
听到呼吸声他发现了Andrew(似乎是在爷爷以前的房间?
),其实Andrew也有梦游症,然后把Andrew送回了他父母的床上。
--- 这时候Andrew已经被小黑哥传染了病。
4. 他走到红门那里,门是开着的,他听到里面有响动,接着就跑去把爸爸叫醒。
(中间过程省略)爸爸说让所有人去客厅开会,当他问到他是不是只是打开门没有进去(害怕传染)的时候,小黑哥回答他去的时候门已经开了。
最后讨论结果是大家以自己家庭为单位互相隔离。
5. 早上Andrew先发病,虽然没有很明显的表现出,但是小黑哥偷听到他们一家说要离开,而且Andrew哭个不停,小黑哥觉得不对劲,怀疑Andrew染了病(因为他们都怀疑门是Andrew开的)。
后来爸爸要闯门进去的时候,Will一直对Andrew说要他把眼睛闭上,一个可能是因为不想在争斗中让小孩见血,二是很有可能Andrew已经出现了黑瞳放大的病症。
--- 客观事实,爸爸提起过,爷爷染病后一天内就会病发。
Andrew因为年龄小,发病更快。
6. 在厮杀后很快小黑哥也发病了,因为当时隔离就一个夜晚(算8-10个小时之间),之后他父母也发病了。
如果说Andrew才是Patient 0的话,他们给自己做了清洗,并且隔离开(应该是空气传播),染病的可能应该很低,不然这个病毒太可怕了,人类应该早就灭绝了。
Andrew是在爷爷以前的房间里染病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因为如果那个房间被默认为是危险的,或者存有传染病原的,他们一家不会冒险还生活在这里,而且至少那个门要是锁着的,而不是敞开着的。
也就是说要被传染,必须要在无措时的情况下和被感染者呆在同一环境下。
同一个道理可以体现在小黑哥的房间里,还有一张多余的床,应该属于他的哥哥或者弟弟。
为什么是他把狗拖回房子里的,是因为狗那个时候已经严重受伤,不可能自己爬进来,何况周围的门窗都被木板封锁了,只有可能是被带进来的,如果杀狗行为是周围有其他人要威胁他们,那不如直接攻进来(反正他们连狗都能带进来了),何苦杀狗示威,并无意义。
而且并没有其他人听到明显的声响,都是小黑哥去传的话。
小黑哥这样的行为可以解读为很多方面,看你自己怎么想。
最方便的就是对青春期的体现,他的It就是焦虑,不安,性懵懂/性压抑(产生了性幻想,结果却是可怕的),减少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几乎他最放松开心的时候就是跟Will的老婆Kim夜里聊天,和跟Will劈柴,还有偷听他们床头语的时候),渴望与同龄人接触。
在这种末日背景下,这种情绪加剧,抵抗不了压力的他,而且很明显还是一个文艺生,就被击败了,夜夜失眠,神经衰弱,梦游加剧,与其活在恐惧中,会对死亡产生一种解脱的想法。
这是因为情感上的缺失是致命的,这不是指他爸妈就不爱他,或者他不爱他爸妈,但是人都是有占有欲的,他无法占有任何的情感关系,他需要一种专属,于是除了那只狗,没人给得了他。
Will有他的老婆Kim,还有个儿子Andrew,他们能够互相陪伴,而小孩(不出意外)也会活很久。
他的父母,也有彼此。
而他,既没有爱情,还失去了其他亲人比如爷爷甚至哥哥或者弟弟,最后他还失去了自己的狗,这可能是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至于父亲,一个历史老师,为了生存一步步走向了黑暗的深渊。
他一开始杀的人,都是病人,即使是亲人那都是可以理解的。
后来对Will的袭击,演变为在路上对抗后的杀人,对象都是男性,是对自己的生存和家人产生的威胁,祛除威胁也是可以理解的。
到最后,他杀了并没有确定是否一定就染上疾病,并且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虽然不够信任)的伙伴,其中包括女人和小孩。
这彻底击溃了他作为人的底线。
即使他觉得他只是做了他应该做的,他没有做错,他做好了所有的心理准备,但最后还是接受不了,他没有流泪,但是他也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如释重负。
人都是自私的,他做的一切在我眼里其实都是正确的,毕竟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何苦他还要为他老婆孩子负责,虽然你可以说这只是你想活着,为了道德上说得过去而安慰自己的说辞。
但同时这种事也是没有人会想去做的。
你无法反对,他也是痛苦的。
故事最后的事实就是,即使他们当了“好人”放走了Will一家,他们依旧会死。
这时抛出的问题是:当人性泯灭的时候,还有没有生存下去的意义?
你是否要为了活着而活着?
当你选择了信任他们,放走了他们,你对接受你死亡的结果(假设发现其实是因为自己儿子染病而不是因为别人家儿子),是否会更轻松一些?
《黑夜造访》恐惧源于未知!
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死亡威胁下的人性!
从头到尾用一个巨大的悬念牵引着观众,一直不表明的真相才是恐惧感最大的来源!
喜欢这种没有太多台词,用大量的视听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
不过身为惊悚恐怖片,力道明显不足,精彩程度不够!
6分!
ps:仔细想想《It Comes at Night》这个名字有点意思!
说实话这片子的trailer确实很误导人。
我承认我完全是冲着看怪兽的猎奇感来看这个电影的。
影片结尾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超不满足的“That's it?!” 但是经过一番思索之后就变成超级满足的“That it!”下面是有关剧情的一些探索。
剧透慎读1.“It” 究竟是什么?
What exactly comes at night?文章标题摘自电影某一个版本的trailer,我认为说的很清楚了。
这里的it就是fear.或者更具体说,是人的猜忌和多疑(paranoia). Joel Edgerton扮演的Paul,是一个充满警惕甚至满怀猜忌的人,可以说正是他的这份小心才使得家庭得以在末世中保全。
哪怕是在影片最温馨的时刻,Paul还是特意叫儿子不要信任Will。
如果说影片结尾的冲突和悲剧完全是因为Travis完美继承自父亲的猜忌,一点不为过。
至于为什么说comes at night,跟Travis的梦游症相关,下文探讨。
2. Will究竟有没有撒谎?
如果有了上面的理解,就会发现其实这并不重要。
因为无论怎么解释,都不影响剧情的发展和解读:Will撒谎了。
他的弟弟不仅没死,而且正在附近埋伏。
Will被Paul逮捕后,带领Paul回到父亲和兄弟的圈套中,不料埋伏不成反被Paul二话不说杀了亲人。
Will为了保全妻子将计就计加入了Paul的家人,享用Paul的资源一起谋生。
后来酒后失言被Paul抓到把柄,加之死狗事件让俩家相互猜忌。
Will觉得无法维系谎言决定带家人和物资离开。
Paul得知之后,猜忌加重,悲剧发生。
Will没撒谎。
他确实一直和妻儿以及妻子的弟弟谋生,失去了亲人之后被迫出门探索,不料被Paul逮捕。
跟Paul一起解决路上歹徒之后本想拷问其中一人,结果被过分警惕的Paul一枪解决,让他一时愤恨抱怨,反而使得Paul怀疑他认识歹徒。
后来酒后吐真言,解释了之前被拷问时一句口误说是自己亲弟弟死了,反而加重了Paul的猜忌。
死狗事件之后,俩家相互猜忌对方。
Will此时决定离开,Paul猜忌加重,悲剧发生。
无论怎么解读,都殊途同归;无论之后的结局是什么,都是猜疑累积的结果。
导演从一开始就没有给观众上帝视角,而是以Paul一家的视角去观察和解读。
这样的视角只会不多不少地给观众知道角色所知道的东西,也就使得对于任何疑点(路上歹徒、酒后失言、死狗事件),观众都没有比角色更多的信息可以做论断。
在剧情的范畴之中,也就不存在“真相”。
类似的理解也可以被用在影片中诸多没有被回答的问题:“孩子究竟有没有染病?
”,“外面究竟发生了什么?
”,“疾病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丛林里究竟有什么生物?
” 这些都是导演刻意留白的问题。
因为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问题本身所传递的焦虑和猜疑才是导演想要表现的主题。
3.究竟是谁开的门?
死狗是怎么出现在屋子里的?
这个问题与以上问题不同之处在于,导演其实明确地给了答案。
开门的人是Travis,是他把死狗以及疾病带进了房子。
有以下细节佐证:• Travis最后一次接近红色后门的时候,门明显是锁着的,而他之后却坚持说他发现的时候门已经是开着的。
• Travis有严重的失眠和梦游,一方面他自己对Kim坦白自己晚上基本睡不着,另一方面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噩梦场景,几乎每次都是他单独在房子里或者丛林里游荡的场景。
• Travis和狗的感情超越普通主人和宠物:Travis经常独自对狗以朋友的口吻说话;狗冲进丛林之后,Travis不顾一切冲进丛林追寻;狗是爷爷生前的宠物,爷爷死后,Travis对狗说“不要担心今后我照顾你”,可见狗是Travis对爷爷的思念的寄托。
我的理解是,直接目睹爷爷发病后的惨状以及被火化的震撼场面,加重了Travis对外部世界的恐惧。
之后每次噩梦的梦境,其实都是他梦游在房子里游荡的真实场景,加上他恐惧心理所投射的场景。
影片其中一次噩梦场景中,他走进丛林深处目睹爱犬被不明生物猎杀然后转身逃跑,其实就是他当晚梦游走出房间带回狗的尸体的真实场景。
从这个角度讲,也解释了It comes at night的含义:Travis的恐惧心理在夜晚袭来后的造成的后果,无异于夜晚漆黑的丛林里若有似无蠢蠢欲动的怪物。
更可怕的是恐惧带来的猜忌和多疑,更是把勇敢正直的人(Paul一家人)变成了十足的怪物(误杀小孩之后二话不说杀了母亲灭口)。
What comes at night is the overwhelming fear and the human captivated by it.影片对于悬疑氛围的营造影片对于悬疑气氛和恐惧心理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可以说是17年中数一数二的悬疑佳作;然而导演偷换概念挑战观众传统观影习惯的做法难免显得有些自作聪明,充斥影片的走廊长镜头,运用适当则是绝佳的营造悬念的技巧,一旦滥用则变成低劣的故弄玄虚,导演一直游走在危险的边缘。
That said,不可否认影片对于镜头的运用可谓高超:大量的连贯长镜头营造了一种缓慢又焦虑的creeping fear。
影片开头Paul拷问Will面对面对话的镜头,没有使用常见的over the should视角连续切换,而是采取手持镜头缓慢渐进的360度环绕。
这样的手法要比直白无遮掩的交替剪辑更加让人不适:在镜头环绕的过程中,总有那么几个瞬间要么对话双方都不在镜头中央,要么镜头被角色的背影遮住,观众看不到角色的脸。
然而拷问中的对话节奏却快得令人窒息,一不留神就错过重要信息。
这样的处理手法最大程度地营造了一种悬疑气氛,让观众一上来就领略到,两位男主的合作关系建立在一种极其紧张多疑的背景之上,随时都可能崩溃。
也使得紧接着出现的歹徒袭击情节,让观众既震惊又有所预料,释放先前累计的紧张感同时,又有基础可以建立进一步的怀疑和悬念。
影片的氛围让人联想到近年另一部很成功的悬疑惊悚片The Witch,碰巧的是漆黑恐怖的丛林在两部电影中都起到重要作用。
影片对于悬念的制造和推进精巧而严密,无论怎么解释,都有足够的细节支持,是属于需要事后思考才能得到进一步享受的佳作,也难免得罪很多寻求即时快感的观众。
一位演员Joel Edgerton一直是一位被underappreciated的优秀演员。
近年来的电影包括Warrior、The Gift加之这一部It Comes At Night每一部都是可圈可点的佳作。
他的表演一直有一种内敛的张力,无需太多的戏剧冲突和台词,就可以表现出一个充满挣扎和力量的角色。
Warrior里面family man,The Gift里的creepy guy,以及这部电影里的paranoid survivor,都带有类似的内敛特质,然而在关键时刻爆发出惊人的感染力。
他之后的每一部作品都值得关注。
短评有点长 长评又不够认真 尴尬的长度啊:我个人没有很喜欢这部电影它没有it follows的独到 raw的风格化 get out的因袭传统与规整 如果说借鉴 又都有那么一点影子 it的概念再次被借用 无法定义 无法防范 无法躲避 他是实体 也可以是一种原型恐惧(对于黑暗 对于他者 对于人生与未来)影片中的儿子在深夜总是一人秉灯 穿过狭长的走道 走向那扇象征恐惧 危险 本能与堕落的门 本质上也是一种人性的滑坡 似乎预示某种宿命与结局 人类是否可以反抗命运?
世界末日 人类是否可以在物质优渥的基础上 不顾精神世界而坚强求生?
奥威尔和赫胥黎都曾反问 人类是否有可能拒绝/忘记尊严与人性 人的本质中是否存在对人性的求索?
儿子是全片的叙事中心 他的人性被放在显微镜下任人观看 外公的死 宠物狗的死 其他善良无辜者的死 都是他与人性追求的斡旋上升到极致的折点 最终的崩溃 腐烂 死亡 也预示着人性的败北与衰亡说起风格化 电影语言实在乏善可陈 然而在这种避繁就简的随意与简便之中 电影的风格也刚好塑造出来了 片头男主角审问绑在树上的闯入者Wil时 镜头时片面的 有别于常见的全知镜头 Shults喜欢只括入相关的/重要的信息 所以人头占满画框 镜头歪斜 随意的摇镜 长镜而非跳切 这种慢热的手法之前是被恐怖片所摒弃的 在色彩运用上 raw高明很多 聚会的红 滥交/兽医院压抑的黄与绿 人性回归/纠结时刻的冷色调 食肉时的大胆暖色 it comes at night大部分场景发生在室内 灯光微弱 唯有一扇预示着危险的红色窄门 而室外又亮度极高 充斥大面积绿色 连血浆都浓稠/阴暗 健康/安全 与扭曲/危险被明确划分队列 有意 却没有特点还有一点有趣的是大部分的恐怖桥段都在梦魇/意识迷离的状态下完成 而白天则是普通的生活场景 片中儿子一直用梦境来完成始终无法做到的事情 宣泄恐惧 不满 性冲动 社会需求和成就动机 但是这些目的的达成却往往伴随着血腥的结局——被感染 被伤害 甚至丧命 一种压抑的两难局面 我不喜欢的一点大概是有点刻意 有点用力 虽然悲悯 却过于硬派 我更喜欢it follows和raw的脆弱 而不想看这种伪装出来的坚强吧 据说不少影评人都对该导演去年的作品Krisha赋予高度评价 哪天可以找来一看[补充独立恐怖电影/indie horror films/independent horror films的概念]Indie horror films理论上隶属于独立电影的范畴 但是在美国学者与批评家的眼里 indie horror films往往是被孤立和忽视的一部分 Jamie Sexton在
首先我的观点:威尔一家完全没有恶意,威尔也没有撒谎。
结局中的确是小黑梦游出去找狗被感染了,然后感染了其他人。
我倾向于本部电影讲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
而末日疾病只是故事线的载体。
给故事发生提供背景,外面世界紧张的环境与狭小空间内的两户家庭。
梦游是导火索,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在人类无法抵挡的灾难面前,真正杀死威尔一家的不是传染病,而是来自同类的子弹。
误解:1.威尔和男主遇到的俩人不是威尔的爹和兄弟。
最后往他俩尸体看的镜头,是男主,是男主埋的他俩,不是威尔,威尔在修汽车。
2.威尔骗男主关于他有个兄弟的事。
其实没有骗男主,威尔一开始说是兄弟(brother)后来又说是小舅子(brother in law),只是口误。
那些让人起疑的情节和对话,其实是电影本身刻意安排的,让观众感同身受,如果你是男主人你也会产生这样的怀疑。
但我们客观来看,从一开始威尔持枪闯入到被绑在树上,再到被逼搬离。
威尔压根就没有害人之心。
尽管,我们无法断定他真的没有坏心,但我们真的可以肯定从头到尾发生的一切都在他在算计男主一家吗,显然不是。
我们又可以看到男主一家看起来从头到尾看起来都很善良,但最后却开枪杀死了一个五岁的孩子,尽管孩子得病了,但这又不是僵尸片,孩子会变成僵尸回来咬他们。
病人没有对他们构成直接威胁,他们杀死威尔一家只是出于担心他们回来夺取他们的物质资源。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故事从一开始的救人变成了最后的杀人呢?
我的结论就是:威尔一家完全没有恶意,威尔也没有撒谎。
只是单纯的一个逃难的家庭,是误解、猜忌最终让人性和本能在危难面前暴露无遗。
us/them, otherness
211017周日,第二部
在有限的成本里已经做到最好,而且导演的功力比起前作有了巨大的飞跃,不再卖弄不成熟且实验性的技巧,传统手法的叙事功底让人屏息足足90分钟。但为什么才3星?剧本。虽说剧本的结构与节奏十分优秀,但故事整体的表现却是不匹配如此独立与风格化的处理,一切的不扎实导致了转折的脆弱与唐突,可惜。
it comes at night片名听起来像是怪物恐怖片,实则是病毒末世下的人性片,从不信任-半信任-不信任,猜疑是贯穿全片的,而且戏剧性远不及像科洛弗10号那种频繁波折,导致最终高潮的震撼力大打折扣。梦境(梦游)都是2.75画幅,最后高潮戏逐渐从2.4压成3.0画幅
还行
细思极恐——真正的主角是“IT”病毒,整个剧情揭示了,它是接触传染:爷爷传给狗,狗传给黑小孩,黑小孩传给白小孩,最后害白小孩一家惨遭灭门。可以说,是黑小孩的恐惧导致他高密而发生悲剧:黑小孩梦到爷爷、男二、女二传病毒给他(其实他已得病,但目睹爷爷被杀、对死亡的恐惧令他不敢直视真相)
恐惧让人疑虑猜忌,一切慢慢崩坍
一部讽刺人性的电影,故事很走心,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也很多,就因为没有大碗出演,所以豆瓣评分很低,如果把猪脚换成狼叔、吉伦哈尔、小李子的话,我想豆瓣分数一定在8分以上!参考【囚徒】分数!呵呵!
这部片子有3部类似的片子,但片名忘了,大概也是类似的躲在屋子里面,然后有人死等,总之就是感觉这片子似曾相识。没有什么太吓人的地方,比较喜欢开车时突然有人来突袭,那块音乐整的挺紧张,还有走廊尽头的红门,他儿子半夜不睡觉在那瞎走。这片子是说好人不长寿?在未日的时候不应该做一个好人?
真的挺平庸,但是考虑到拍摄时间那真的完美预言了2022年各地的封城,然后现实以其无与伦比的邪恶创造力打败了影视作品,所以本片还是太普通太缺乏想象力了
又是一部无病呻吟的电影,没头没尾,差评😱
全片处于一种“我告诉你,我很有气质的,我真的很有气质的,你看我,我这么有气质,你感觉到了么?”的状态…………难看程度也是够可以的了。说起来这病毒皮肤接触也能传播啊?到底是怎么个传播方法啊……
不是很喜欢
白浪费了这么好看的海报。
B+ / 才第二部长片就如此纯熟,导演的视听天赋实在是高。但是可惜年度前五的视听服务的是一个实在没什么新意的故事。人物关系的刻画虽然处处埋伏但实在是有点生硬且越来越落俗。暂且给个四星不怕你骄傲。
A24 超低成本,全程都绷得住,试听优秀。美中不足是悬念营造与主体叙事线略显不齐,当然这是导演故意为之,但是会让故事显得太模糊,这种模糊搞不好就弄巧成拙
小聪明多。包括故事寓意的设置,音效和摄影的故意
2.5 想起同为末世题材的另一部电影 幸存者 这两部电影都有可以相互借鉴的地方 整体很失望 过度解读一下 本片中两个家庭的设置有没有可能是在影射难民问题?
没有触动到我
这种端着拍的架势怎么能拍出类型片的实质呢?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