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公司(CBS)出品的电视剧《致命女人》,可以说是近期无法回避的一部热门电视剧,其英文片名是“why women kill”,因为故事涉及杀死“出轨”的丈夫,这部剧从一开播就一直在话题榜的前列,并被网友称为“爽剧”。
围绕女性在婚姻情感家庭的遭遇的故事总是张力十足,在1960年代的故事中,女主角贝丝·安需要处理的是丈夫和年轻的女服务生出轨了,应该如何挽救婚姻;而在1980年代的故事中,女主角西蒙娜则要面对结婚十年的丈夫其实是同性恋的事实,她在生气之余与邻居家的18岁少年偷情直至公开;到了2019年,女律师泰勒则要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她是双性恋,且是家庭中收入高的一方,可是在一段开放性关系中,她应该如何平衡丈夫和自己的女性情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当然,观看完全剧,故事的走向也并非如我们一开始所以为的那样,事实上,只有1960年代的故事中,贝丝·安设计杀死了自己的丈夫。
《致命女人》一直被受众当作一部女性主义作品,但它的反叛色彩真的有那么强吗?
本文的作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撰文 | 余雅琴《致命女人》的本质依然在维护传统家庭合法性《致命女人》一直被当做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女性主义作品来看待,甚至被一些声音批评是“厌男症”作品。
其实,如若仔细考察其中的情节设置,我们会发现这部看似先锋和激进的作品依然没有跳脱出传统意义上对异性恋婚姻的想象和维护,更谈不上对男性主体的抵抗。
《致命女人》的女主角们在发生婚姻危机后都是想要维护婚姻的,贝丝·安使用各种谎言欺骗丈夫,无非希望他能回归家庭,直到发现丈夫真正的嘴脸才选择了杀戮;西蒙娜尽管一开始提出了离婚,可是很快为了维护所谓上流生活的体面选择了“各玩各的”这样折中的方案;泰勒看似前卫,是主导开放式婚姻的那个,但是她只是借助情人洁德舒缓自己的压力,而面对丈夫的各种不负责任甚至是欺骗和吸毒,都选择了无条件的接纳和原谅。
甚至,这部剧中女性的地位和主体意识看似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了提升,但女性对家庭和丈夫的依赖却似乎更深了。
如果说贝丝·安用尽办法挽回丈夫是因为自己是家庭主妇,独自生活的能力不足,那作为名媛的西蒙娜和事业成功的泰勒本都可以离开背叛自己的丈夫过上更“省心”的生活。
但是前者因为所谓舆论压力和所谓对丈夫的情感选择了停留在一段一开始就是谎言的婚姻中,后者则仅仅因为对丈夫莫名的爱一再没有原则的退让。
这根本不是“厌男”,本质上还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婚姻的变体维护。
《致命女人》中贝丝·安一家。
当然,《致命女人》这样的设定从艺术创作上来说并无不妥,电视剧作为一种相对通俗的大众文化产品,本质上需要更多观众的支持和喜爱。
只是从电视剧开始的立意上讲,我们期待这部作品能跳脱出某些既定的窠臼,尽管在宣传上《致命女人》以“女性力量”为一个卖点,但是看完这一季,还是不禁让人感到失望。
电视剧所塑造的形式多样的婚姻之所以面临危机,都是因为传统的一夫一妻制受到了挑战,只要维持对彼此的忠贞,婚姻的神圣性是不容质疑的。
因此,“为什么女人要杀人”,这部剧不论用了多么花哨的剪辑和多么出格的故事,本质还是因为要维护婚姻的合法性。
贝丝·安之所以借邻居“家暴男”之手枪杀了自己的丈夫,是因为她的丈夫彻底对婚姻的神圣和合法性提出了挑战;而西蒙娜虽然是一个一直被蒙蔽的“同妻”,她的丈夫在形式上还是尽到了义务和责任,可是由于这对夫妻背叛了所谓“忠诚”的约定,还是受到了惩罚(丈夫卡尔最终因为艾滋病去世);而泰勒的家庭之所以出现那么大的危机,则是她的过错,如果她没有将危险分子洁德带回家,似乎一切都不会发生。
因此我们看见在电视剧的结尾处,泰勒对丈夫伊莱说打算放弃开放式的婚姻,过起相亲相爱的夫妻生活,电视剧进入了最终的大团圆结局。
这对生活在2019年的夫妻也是全片中唯一得以继续携手相伴的一对——因为他们最终选择了维护传统婚姻应该有的样貌,而不是超越和挑战它。
《致命女人》泰勒一家。
电视剧尽管试图将在同一个豪宅发生的不同时代不同女性的故事剪辑在一起产生一种女性命运共同体的观感,但是最终却给人一种女性依然是孤独的个体,而男性才可能结成同盟的错觉。
在这部剧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不是互相竞争拆台,就是虽然暂时可以结成某种亲密的关系,但是背地里都有一些内心的罅隙——贝丝·安和丈夫情人的友谊建立在谎言和利用之上;西蒙娜和奥纳米的闺蜜感情则根本上就充满了嫉妒,泰勒和洁德的关系本质上也没有任何爱可言,更多的是互相利用。
至于男性角色,尽管戏份不多,可是似乎都有一种对彼此真正的“理解”和支持——贝丝·安的男邻居都替她丈夫隐瞒出轨的事实,卡尔和男友赫克托有着真挚的同性爱,伊莱的经纪人也一直对其不离不弃。
《致命女人》中西蒙娜一家。
这三位女性都生活优渥,她们无需花费太多精力处理生计问题,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智慧都用在了如何处理丈夫惹下的各种麻烦。
电影没有展现她们人生中的其他太多面向,比如各自的世界和爱好都仅仅一带而过,就连婚姻之外的恋情也几乎都是作为报复丈夫,甚至是取悦丈夫(泰勒让自己的情人,成为了夫妻俩共同的情人)而存在。
“女性杀夫”被处理成了讨巧的甜腻包装“杀夫”作为故事情节的核心并非《致命女人》首创,不少电影和文学作品对此多有描述。
《水浒传》中就塑造了潘金莲杀夫这样的经典桥段,当代台湾女作家李昂就曾经创作过一部小说《杀夫》来讲述一个被侮辱和损害的女性林市如何走上了杀死丈夫的不归路,她是在多么绝望的情况下将杀死丈夫作为自己和世界同归于尽的方式。
《杀夫》作者: 施叔青 / 李昂 版本: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4年1月有趣的是,人们自古就对杀夫这种情节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过去这种行为被看作是大逆不道,而后来杀夫则往往被视为是一种女性最绝望和最彻底的反抗,因此充满了戏剧性。
《致命女人》以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如何处理婚姻中由男人引发的危机问题作为故事的主要推动力,而当矛盾积累到最高峰,杀死丈夫或许成了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
该剧的最大看点“女性杀人”事实上被处理成了讨巧于广大观众的甜腻包装。
本来,女性为何会走上杀戮的道路是该剧核心的创作切入点。
但是如果没有十足的合理性,就很容易将女性放置在一个被抨击和质疑的立场上。
前文提及的《杀夫》这部小说,李昂是将女主角放在一个不得不杀死丈夫的地步来进行描写的,女主角虽然愚昧,可是她依然保持着一种旺盛的生命意志,努力地向命运的不公抗争,遭遇了无数非人的待遇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力量走上了某种“悲壮”反抗的道路。
而《致命女人》的女主角们到了结尾处的“杀戮”就有些为了将故事讲圆的刻意了,贝丝·安本来有机会离开丈夫建立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杀人解决问题;西蒙娜也可以离婚和年轻男友畅游巴黎,而不是在卡尔想要自杀的时候选择自己替其解决;泰勒更是完全有理由直接放弃婚姻而不是为了保护丈夫杀死自己曾经喜欢的洁德。
女人为何而杀人?
如果说女性的杀戮没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那么作品中的杀人桥段可能仅仅是为了营造一种调动观众荷尔蒙的快感机制。
该剧最后将杀人的理由假“爱”之名,看似感人至深,其实还是消解了女性想要走出相对狭小的情爱生活而追求更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致命女人》剧照。
《致命女人》Vs《时时刻刻》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男性的威胁《致命女人》这个故事让人很难不联想到电影《时时刻刻》,电影以伍尔夫小说《达洛卫夫人》为关键的情节线索,串联起20世纪不同时期的三位女性的命运。
被一些评论家认为是一部关于20世纪女性的精神史。
《达洛卫夫人》的作者,著名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的伦敦郊区,游走在虚构与现实生活边缘的她,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与被束缚感,内心渴求着死亡;劳拉·布朗(生活在二战末期的洛杉矶家庭主妇)因为看《达洛卫夫人》,引起她不断追问自己,什么才是更有意义的生活?
日复一日的持家生活同样让她萌生自杀的愿望;克拉丽萨·沃甘,生活在1990年代的纽约,正过着达洛维夫人一般的生活。
她有着自己的同性女友,却依然深爱着才华横溢却因艾滋病难以自理的朋友理查德。
《时时刻刻》海报。
这部电影同样用时空交错的方式展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女性一天的生活。
与《致命女人》以豪宅为连接线索类似,伍尔夫的小说连接了三位女性。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致命女人》总被拿来和《时时刻刻》对比,但是两部作品在精神内核上其实并不完全一致。
如果说《致命女人》讲述的是女人为何会“杀人”,那么《时时刻刻》探讨的则是女性为何会自杀。
乍看上去《致命女人》的女性主义立场更加决绝,而事实上,《时时刻刻》也许更深刻地描摹了独立女性的心态。
电影把不同时空中的三位身份不尽相同的女性故事拼贴和重组,诉说了女性渴求独立、又身陷困境的共同矛盾心情。
《时时刻刻》的先进性在于并没有单纯地将女性和男性对立起来,这绝对不是一个好女孩遇到“渣男”才觉醒的故事。
相反,电影里的三位女性的爱人都是宽容善良,甚至愿意理解女性的。
但是这依然不能改变这些女性内心的孤独和苦涩,在本质上,这些女性在精神上都无法与她们的男性伴侣和友人真正共鸣。
而三位女性在心理上的贯通,却使她们之间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命运共同体,彼此映照,展现了女性主体的危机。
这些女性角色看似孤独,陷入各自的困境,但这部电影却将女性的独特性展现出来,她们的问题绝不是个人的婚恋问题,而是在一个女性找不到位置和失声的社会中结构性的危机。
这点绝对是这部作品比《致命女人》在意识上进步的地方。
《达洛卫夫人》作者: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 译者: 孙梁 / 苏美 版本: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年5月因此,有评论认为:《时时刻刻》出现的一个积极意义在于,我们可以借此重新找回从女性解放主义开始至今走过的历史,客观追溯女性主义电影的发展历程,体验女性主义的呼声也从激进回复于冷静深挚的思考。
在《时时刻刻》中,女性的压抑不再来自个体男性的威胁,而更多的来自自我的困惑以及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但这也解释了为何百年来女性不断争取人权的自由并获得成功后还是存在着惘惘的危机,为何到2019年的主流电视剧中还依然是女性个体对抗男性个体的《致命女人》的故事。
当个体在社会结构中的遭遇无法言说和获得合理解决的时候,女性的危机很容易被总结为“遇人不淑”,而《时时刻刻》打破了这个刻板印象,以及女性对男性的幻想和依赖。
其逻辑是即使有幸在情感中遇到一个好人,女性也依然可能不被理解和看见。
《致命女人》Vs《我爱迪克》女性对自我的认知,开始于解构意义无独有偶,近期出版的一本有趣的小说《我爱迪克》也或多或少涉及《致命女人》所探讨的主题,那就是如何面对婚姻中的不忠,以及当代女性如何走出“爱情神话”的泥沼。
《我爱迪克》作者: [美]克丽丝·克劳斯 译者: 李同洲 版本: 理想国丨上海三联书店 2019年6月故事以一段开放式的婚姻关系遇到的妻子移情他人为开始:我们很容易将作家克丽丝·克劳斯的《我爱迪克》看成是一部自传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与该书的作者同名,同样从事着拍摄试验电影的艺术工作。
这本书的故事主线也颇有些奇情色彩,足够令人产生遐想:女艺术家克丽丝,39岁、已婚、事业失败,有一天疯狂地爱上了她的丈夫、后现代理论家西尔维尔的同事迪克,并在丈夫的鼓动下,开始给迪克写长信。
丈夫出于某种隐秘的目的鼓励妻子和年轻男子约会的故事模式在小说中并不算少见,不论是三岛由纪夫的《禁色》还是谷崎润一郎的《键》。
如果抱着猎奇的心态来看这本《我爱迪克》则势必要失望。
21世纪的克丽丝不是昭和时代的日本贵族妇女,她并没有被完全放置在一个欲望的客体位置上,她不断地在表达自己的需要。
甚至,在这部以“迷恋”为开篇的小说的进展中,主人公克丽丝的主体性越发得到了彰显。
甚至,克丽丝发现她越发把迪克对象化,将他变成了自己的“日记”。
而通过不断地书写和表达,克丽丝更是理清了长期困惑她的一些问题,她向迪克其实就是向自己提出有没有可能用第一人称表达?
谁应该有发言权?
又是为什么呢?
等一系列问题。
《我爱迪克》是一部充满了互文的小说,某种程度上说,这部小说既是一部知识分子小说,又是一部反知识分子小说。
克丽丝写给迪克的信中一开始就认识到:“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这些信件可以作为一种文化档案引起读者的兴趣。
显然,它们展现了后现代知识分子最病态的异化。
”将这种没来由的迷恋使用各种文化手段,引经据典进行剖析和自我分析。
让这本书打开了知识阶层自我反思的解读层面,成为一本写给知识阶层看的,解构了意义的书。
《我爱迪克》核心的故事讲的是迷恋的消解,一开始女主角沉溺在一种我们熟悉的“爱情神话”中不可自拔,最终她放下了自己对情爱的迷恋,获得了一种更深刻的解放。
克丽丝对自己的价值进行了重构,她不再满足于个人情感的体验和沉浸。
她说:“情感就是如此令人恐惧,全世界都不相信可以把感情当成一种学科或形式来研究。
亲爱的迪克,我想使世界变得比我自己的问题更有趣。
因此,我必须要把自身的问题上升到社会的层面。
”由此,回到《致命女人》的命题,我们今天谈及女性的“觉醒”,无需也不必再像过去那样仅仅探讨和表现家庭中的女性,今天的女性早就走出了家庭的桎梏,面临更多更丰富的挑战。
《我爱迪克》的克丽丝的家庭与《致命女人》的泰勒家庭类似,她们都在尝试一种新型的家庭模式,试图用开放式婚姻的形式拯救自己危机四伏情感现状。
然而,她们的尝试都失败了。
只是克丽丝通过反思重构了自己的主体性,问题不是新型的情感模式的问题,而是如何构建自我。
泰勒则回归了更保守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是否是有效解决婚姻问题的途径呢?
正如这部美剧的结尾,新搬进豪宅的另一对夫妻在妻子发现丈夫出轨的手机信息后再一次拿枪相对,新的杀戮开始,传统婚姻的神圣需要用生命来维护,真的必须如此吗?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系独家原创内容。
作者:余雅琴;编辑:榕小崧;校对:薛京宁。
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我太失望了。
盛赞之下我以为是女性意识觉醒,结果到头来还是什么2019年以为Jade死了不要开放婚姻一生一代一双人就能幸福,1984年Simone仍然需要一个18岁小奶狗来证明自己的美貌和魅力,明明被骗婚结果还要尽心尽力照顾Karl直到生命尽头,最终为艾滋病的事情奋斗终生,1963年Beth费尽心思只是为了不离婚,结果因为要被离婚所以才杀掉丈夫并终生抚养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的丈夫的女儿。
Hello?
Excuse me?
Beth想要成为钢琴家的心愿呢?
Simone为什么被Karl的艾滋病绑架了后半生,她自己的生活呢?
Taylor想要的开放婚姻最终被证明就是个彻头彻尾的错误?
更别提Beth故事主线就是智擒小三保卫婚姻,本来我还觉得Beth和April之间的感情描写不错,结果最终Beth的计划是抢April的孩子,然后和老公一起幸福的抚养一个跟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
Simone故事里女性之间虚假廉价的姐妹情,反衬出gay男(Karl)和Simone之间感天动地的“闺蜜情”。
醒醒!
是不是女性之间就无法出现相互扶持的情谊啊?
最离谱倒退的事情是9102年了,一切都是Jade的错?
婚姻出问题都是Jade的错?
这跟都是女人亡的国的论调有啥区别啊?
Jade被抓获了尘埃落定Taylor再次原谅软饭男岁月静好的开车回家,一路反思开放婚姻的错误,我都要呕吐了!
Taylor你是牛逼哄哄的律师啊!
你有权利有能力坚持自己喜欢的性爱方式婚姻方式啊!
你百分百值得那个大房子啊!
你干嘛要和软饭男搬回小房子过回无聊生活啊!
老实说头几集我最喜欢的反而是Jade,特别是她给软饭男提建议的时候说女性不是受害者,她不需要一直等待被拯救,她有力量自己解决问题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那个力量感太迷人了!
我严重怀疑剧集中途换了编剧,本来都看到了Beth觉醒的苗头(自己想要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心愿),Jade融入家庭并说出“女性不是受害者”的论调。
呵呵。
结果开始一路崩坏。
时候结尾女性因为被绿了所以愤怒开枪射杀男性。
拜托,被背叛的确很愤怒,但麻烦表现一下愤怒之后我们女性真的对这种渣男didn’t give it a shit!!!!不值得,我们才不会被渣男影响精彩人生!
我太失望了,作为女性我几乎感觉被羞辱了。
而这,是2019年的剧了。
女性意识觉醒,自我意识觉醒,女性力量觉醒在哪里?
ps: 给三星感谢这剧给了没办法杀老公的女人们一点慰藉。
现实生活中,出于对法律尊重不能杀老公,好歹这剧满足了大家长久以来的心愿。
也算功德无量。
追剧追得很开心,台词间散发出来的幽默感无处不在,高级~每个女人面对爱情,总是处于天平的两端,要么过分忍耐,要么笑里藏刀,所以才是这部剧名的来源,why woman kill?
for love。
想谈谈刘玉玲饰演的这个角色,社交名媛,拥有众多塑料姐妹花,死鸭子嘴硬,好面子, 努力维持着人设,是那种下个月花呗不知道怎么还但是会为了去参加一次聚会而把最新款的vans买到手的现代恶臭青年。
维持人设,跟彻底放弃自己,都需要极大的勇气,除了在最亲密的人卸下伪装,实在没有必要在社交圈里做真正的自己,没有人喜欢看到真实的你, no one gives a fuck about you .所以我在想,simione的真实到底是怎样的?
是跟小奶狗在van里翻云覆雨后的感叹?
是在被闺蜜即将发现奸情时找老公帮忙的洒脱?
是为了丈夫富人幸福主动找到他同性恋人的温馨?
simone 会有孤独的时候吗?
看起来好像不会,表面百毒不侵,但似乎又极其缺乏安全感,明知道老公是gay,明明知道跟小奶狗滚床单后意犹未尽,却依旧期待gay老公会像一个正常男人一样对于所谓“出轨、背叛”展现点男人味出来。
她需要完全私人的独一无二的死而后已的激烈的爱,但是很不幸,她并没有得到,老公karl的爱,更像是知己的爱,这样的爱可能是特别的,但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人到中年,女儿出嫁,老公出轨,和闺蜜儿子维持着没有结果的偷情,不管是闺蜜儿子到底有没有出现,总会出现一个“出轨对象”,没办法,人就是会时常感觉孤独的物种,张三会李四王二麻子都无所谓。
实际上,我觉得simone在与小奶狗这件事上并没有那么自信,这也是她努力维持的一个人设,小奶狗一旦离开,simone也有本事马上勾搭上一个,这是她身上散发出来的生命力与活力,她对于爱的理解是在各个不断的追求过程中,一旦这个过程停止了,爱就结束了,所以在二十年内经历了三次婚姻。
我愿意与simone这样的人做朋友,道德压制在她身上完全不起任何作用,她看似在做一个体面的人,其实现实生活已经游在体面之外,而且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在干嘛,就像小时候那些上课老是看课外书但成绩总是最好的那个学生一样,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干嘛,但是一切都在她的控制之下。
我们夸某个人的时候,总喜欢说她的内心住了一个小孩子,我想说每个人心里都住了一个小孩子,这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也并不因为这句话背后所折射出来的虚伪的赞美而自豪,只是有的人很幸运,身旁有真正的大人,允许她内心释放出小孩的某些特质,其他人还是牢牢圈住自己内心的小孩子吧,不要给别人造成麻烦。
第三对的“三人行“也值得讨论,爱情可以分享吗?
抱着团结奋斗进步民主的想法建立起来的三人行团体,最终面临分崩离析,因为秘密这个东西,根本不能均分为三等份。
爱情只能是私人的,是两个人对向的,我们会因为在公众场合玩只有彼此才懂的梗而窃喜,我们在背后一起说某个人的坏话,我们遇到开心的事情会第一个跟彼此分享,当我们处于爱情中时,我们必须要排序,我们都希望是对方的top 1,我们逐渐展现出不为外人所道的黑暗面,我们仿佛确定自己是 one and only,我爱你,我要你只爱我一个,但一旦我们开始在权衡,就一定会出现偏爱。
jade没有这样的内省,所以她看自己能依赖谁就选择谁,如果eli 的剧本并没有通过,我想她还是会装作很爱黑人女主,这也是为什么这部剧抓人心的原因,它真正展现出了我们黑暗的内心。
因为我们总是口头深明大义,但爱情本身不是一件理性的事情,我们在选择,我们要权衡和比较,爱情可以量化和分析,其实大家不用给自己心里负担,每个成年人都可以假装爱着某个人。
很奇怪,遇到一个陌生人,你把一切的自己都托托付给ta,有的事情你跟父母讲不通,跟朋友也说不出口,只有ta才可以,这样的情感需求,只有爱情能满足。
我们在少年时代,总希望所有异性的目光可以停留在自己身上,希望他们全部都爱自己一个,可是年纪渐长,越来越明白,比起一群毫无关联的人的群体性的爱,我只需要一个人的坚定的眼神和温暖的双手,在这孤独又操蛋的世界里,哪怕带来的只是一点点希望。
本剧的精彩显而易见地呈现在很多方面,我粗略地把这些方面归纳成社会、时空和结构三方面来谈。
Social-Historical Significance本剧的社会学和历史学意指是显而易见的。
仅仅简单的梳理一下,就能发现这部剧涉及到的社会-历史关注点可能会有这些:1. 具体地说,是男权社会-女权意识的问题。
从驯顺的Beth Ann,到强势而不出格的Simone,再到秉持多元关系的Taylor,三个时代的女性(最开始)走了不同的道路,更不消说可以联系上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60s-80s)和第三次浪潮(90s- )。
2. 宽泛地说,是夫妻/家庭中权力关系(Power Relationship)的不同模式。
还可以考察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微观政治,比如一方影响或操纵另一方的方式和技巧(同时也涉及出轨、家暴等非正常形式),这可能会涉及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或者常人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3. 更关注情境的话,这本身就是从三个时段(1960s, 1970s, 2010s)探讨美国家庭结构变迁,或者美国家庭中的女性生活的绝佳个案。
相比于上一个关注点,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背景会被更多地考虑进来,然后有可能从家计(Income, or relevant)模式造成的区别入手。
4. 从美术设计上来看,这部剧显然也是一部微观的女性着装史。
这一点在另一篇剧评《“Why Women Kill”三个女人代表的三种时尚》里有扼要的说明。
当然,服装自然又可以联系到剧情、人物和女性权力问题。
5. 同时,一些细节同样值得关注。
比如对试图堕胎者(April),忘年恋(Simone和Tommy),艾滋病人(Karl),多元性关系者(Taylor),deviant(Jade,定义存疑)等的污名史和接受史。
6. 最实际地讲,关于喜爱谁,厌恶谁,谁该死,谁无辜,谁有冤屈,谁有苦衷的讨论,就是一种最基层的观念、旨趣和实践的讨论了。
Space-Time Relation除开上述在看“社会高概念”美剧时可能会第一时间弹出在我们脑子里的内容,本剧对时空的编排可谓精妙。
它非常巧妙地用地点(location)、空间(space)和物品(object)联系起了三个不同时间段的故事(让人想起同样在时空上下文章,但毕竟有些琐碎的《美国恐怖故事》)。
首先,对于地点的考察可能会再次把我们领回一种社会-历史学,剧中的主角,这一独栋住宅坐落在何处(洛杉矶的文化意象),在什么样的社区(中产阶级或以上?
它的种族结构?
),它的面积、布局以及这些设计与叙事和美学的关系,都很值得深入发掘。
比如,可以类比Wojcik讨论“公寓电影”的两本著作,《The Apartment Plot》和《The Apartment Complex》(想起被Lack支配的恐惧),探讨一种“住宅电视剧”的可能性。
如果有的话,它和情景喜剧的异同又在哪里?
其次,说回到住宅本身,剧中所有主要的事件显然都发生在住宅内部的各个空间里。
门厅,客厅,餐厅,厨房,楼梯,卧室,浴室,这些空间在叙事和美学两方面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意义。
把不同时间的故事放置在相同的空间,这是一种非常聪明和重要的串联技巧,这种技巧会让观众产生既视感,然后反思,或者还原。
这对于更好地整饬接受(reception)领域显然大有帮助。
此外,在空间内,具体的物品/物件可能更具有征候(Signs)的意义。
和空间类同,三个故事的转场也是由相似或同类物,或者相似或同类的动作和行为联系的。
相比空间作为三个女人存在的外部,物可能更具体地产生了与人的互动,或者易于钉住(pinned)的记忆。
如果要讨论这一点,那可能就要涉及更多的玄学(关于人与物,记忆,和观看体验-感知理论)。
Structural Elaboration从内容来到形式,本剧体现出了一种鲜明的结构特征。
本剧在每一集的开头或者结尾,都或多或少地设置了一些故事之外的插入(insertion),比如丈夫们、妻子们和目击者们的独白发言(talking heads),或者歌舞表演(e.g. tango and "the white lies")。
从这些片段我们大概能够推知每一集故事的(即使是模糊的)主旨。
具体而言:ep1: the subject (husbands and wives and the milieus)ep2: the one witness - the non-participating observerep3: the tango - the situation of a third personep4: the autopsy - the event as Sign of etiologyep5: the childhood - the self-inspectep6: the witnesses - the participating observersep7: the liesep8: the lovers - the leisons on vitalityep9: the ghostly witnesses - the unearthing of truthep10: the handover - the end of the former and beginning of the latter随着第十章的结束,整部剧形成了一个向两端无限延伸的波动状结构。
可以通过不断地向前追溯或者向后推延,重复handover-outbreak-handover的过程,而具体的元素和佐料可以随意修改。
而本剧的另一个狡黠之处就在于,它有意模糊和误导最终的三个死者(通过遮掩和多角度述说),可能让人默认一种杀-死的同质,事实上三个故事乃是异质。
例如在fading vitality一节,病痛-病因分别显现在Beth(自己-捏造),Karl(丈夫-无意遭致)和Eli(丈夫-有意导致)三种不同模式上,而结果则呈现为复仇(Beth「间接」杀夫),和解(Simone送葬),协作(Taylor和Eli对抗Jade,at least conceptually)三种模式。
正是由于这些精密安排的结构,本剧在其本身之外,还产生了一种间离效果(distancing),它让观众意识到“这剧情有些狗血”,从而可能进一步唤起对其“非纪实”和“舞台感”的感知。
总体而言,本剧在内容、形式和评价上都可谓非常成功,而且具有极大的(淆术或非淆术) 被研究潜力。
Highly recommended.
看下来其它两对的主线都是成年人之间的情感问题(汤米虽然看着是奶狗但真的在努力成年中)但第三对完全有嫌隙的夫妻关系被趁虚而入形成了更不正常的亲子关系😓😓😓有人说Jade是绿茶但她完全没有真绿茶那种从容(绿茶是骗感情 她是骗生存 一旦有失败迹象 立刻应激暴走。。。
)她根本就是一个还没长大的十几岁寄养孤儿她的寄养生活模式就是勾引继父谋求生存优势 被发现被退养 纵火报复如果要脑补的话这个模式的起点可能是一个禽兽继父 但她从小就把这个循环练的很溜了。。。
不收费的X就是她从小的谋生手段 她已经是条件反射式的主动熟练使用这一点了不想说是坏 但这个生存模式已经是本能的了包括她向泰勒坦诚二人关系 当时泰勒还是家长 她就是寄养小孩子那种必须遵守家长的明文规定到了吸毒这种家规没提过的大问题上 她立刻跟随本性连涂带抹 她只能趋利避害 却完全没有是非观念Eli有钱了 家长地位开始转变 她立刻就跟着变了阵营 她和这两个人从来就不是对等的恋爱关系 根本就不存在爱情 她是个寄养儿童 所以他们只能用family 来称呼她前半段的焦点都在这三个人如何平衡他们的情感关系 但最终并不是两人偷情这件事破坏了三人行 而是经济地位变化导致权力(政❤权)转移 以及JADE不为人知的本性所以开放式婚姻的问题并不在于亲密关系的平衡 而是婚姻作为经济共同体必须考核人品提供保障 开放式婚姻导致考核成本翻倍 多点连线的人际关系又进一步使问题复杂化干扰视线导致女超人先看漏了丈夫复吸又盲目信任JADE所以现有的婚姻模式要不是一对一 要不是中、央集、权是有原因的 因为婚姻隔着人心太难了 什么时候能思想透明 大概就可以随便开放婚姻了
先讲个大家可能都听过的一个老套笑话:以前有家可供人挑选婚内伴侣的商场。
女人走进后,在一层丝毫未停留便径直上了二层。
接着她驻足稍稍观望了一番又毫不犹豫地走上第三层,这一层的选择果然更好。
她心想,楼既然不止三层,自然还有更好的。
抱着找寻完美伴侣的期许,她又往上走了走,一直走到顶层,不料顶层空空如也,只有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层只是证明女人到底有多么难被取悦。
相较之下,男性基本都停留在前两层,其他几层鲜有人问津。
讲这个笑话与其说是女性要求颇多,不如说在婚姻这场双方斗智斗勇的消耗性长征战里,男性步入婚姻几乎不需要过多理由,让女性犹豫不决的考量因素却着实太多。
回到《致命女人》剧情本身,看了前三集,不得不承认利落的剪辑和转场、高速发展的剧情和短时间内多线爆发的激烈冲突提供了一种观赏舞台剧的刺激感。
作为观众,想必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变化,女人在家庭范围内面对的困境也在随着时代向后不断「进化」:故事1中事事围绕丈夫的家庭主妇 Beth Ann 缺乏经济独立性和主体性,她像冰柜里冷藏的速冻饺子,只是半夜回家的补充,不是引人渴望的甜品。
Beth Ann 在泼辣的意大利女邻居和金发女招待的双重刺激下的觉醒和种种反叛举措无不透着快感,可又引人担忧:出走的娜拉到底能走多远?
这是女性在婚姻里遇到的第一重,也是最常见的困境:一个仅在家庭范围内有参与权,实际无经济地位的女性如何能不沦为婚姻的附庸,又该如何追回和实现她的自我价值?
故事2里,刘玉玲饰演的名媛 Simone 生活优渥,虽是半老徐娘仍不失艳光,丈夫英俊幽默有学识,俩人结婚十年,一切似乎都恰到好处的完美。
而她背后有过两次糟糕的婚姻,却再次选择步入第三次婚姻。
在被人爆料现任的丑事后,她快刀斩乱麻式的处理和与年轻男孩的地下情揭示了婚姻的第二层困境——社会名誉。
正如《傲骨贤妻》里的 Alicia, 自嫁给 Peter Florrick 那日起,她的名字便和 Florrick 牢牢绑定。
婚姻中如若出了丑闻,羞辱的不仅是犯事的那方,而是双方。
对拥有优渥资源的人而言,婚姻不止是搭伙过日子,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捆绑关系。
上流圈内的名声,旁人艳羡的目光下暗藏的落井下石的看笑话心思,无一不是桎梏。
激情过后她回到派对餐桌上和丈夫十指相扣扮演恩爱夫妻,后厨里面对心思单纯、一身腱子肉年轻情人的质问,她回道,他是我的丈夫,我不会恨他。
这一切让人感叹,婚姻何尝不是场处心积虑的表演,而这场表演又将持续多久?
故事3设在我们正处的2019年,编剧从各方面塑造了一个新时代先锋女性Taylor。
容貌上,她不是迎合了主流审美的标准美女。
职业上,她从事高难度高压力的律师行业。
种族上,Taylor是非裔,在家的经济和话语权地位强势,也不具备多少传统顾家的特质。
最后在婚恋观上,她是个女性主义者,性向上是双性恋,对婚姻的观念相对“开放”,并和配偶共同践行开放式关系。
那么她在婚姻里是否一路顺遂呢?
答案依然是否,且问题看上去更多了。
丈夫长期没收入的事实无形增添了她的焦虑,虽秉持双方不隐瞒要坦诚的准则,实际生活中为维护男方自尊又按下问题避开不谈,只得通过炮友缓解焦虑并逐步心生依赖和爱意,带炮友回家被丈夫问起时又撒谎隐瞒实际认识时间。
而在丈夫妥协让炮友住家中后,又不得不面对三人关系的复杂和炮友并非她个人专有物的失落和精神崩溃,也只有在此时,她才张口吐露心底真实的想法,即还是介意丈夫长期没有收入的事实,而炮友成了她压力的出口和依靠。
如若将男女角色转化,她有没有些像那些苦苦一人养家,心里埋怨妻子没有经济贡献又不够持家,于是移情别恋到别处的中年危机男呢?
这大概是婚姻,或者说亲密关系里最难处理的部分,即第三层困境——亲密关系的排他性和人在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欲。
若说故事1体现了男主外女主内式传统婚姻中的结构性不平等,故事2 则展示了社会对婚姻的期待对人的束缚,等到了故事3,在个人主义的重要性逐渐超越其他事物的当代社会中,当传统的家庭模式和婚姻边界变得更加不确定和模糊时,新的问题变成了个体应该如何平衡个人的欲望、亲密关系需要的稳定和他人介入后带来的种种人性上的挑战?
当女性获得了传统语境里男性角色拥有的一切时,她是否就能高枕无忧呢?
答案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是与否。
如此一路下来,没有经济地位显然不够得到幸福,拥有经济地位不能保证幸福,而有了经济独立性和话语权和开放式的婚恋心态依然没能得到幸福,问题究竟在哪儿,又该如何解决?
回到开头的笑话,再套用下Anne-Marie Slaughter 于2012年在 The Atlantic 上发的那篇颇有争议性的文章标题,why women still can't have it all (为什么女人还是不能拥有一切)?
接下来的剧情走向一波三折,并从六七集开始显露崩塌之势,好在结尾数弹齐发,该死的、求死的、不该死的都有了一一对应的结局,也算给了观众满意的交待。
三个时代的女人,Beth, Simone 和 Taylor 也似乎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路。
这里不多赘述剧情,但想说说不同时代的三对关系分别折射出的一些令人玩味的设定。
60年代:女人的敌人究竟是谁?
按照多数八点档爽剧的设定,女主是唯一的正确,那些家庭破坏者都是女主晋级路上应被铲除的绊脚石,所有的一切指向一个目标:婚姻保卫战。
在这目标下隐藏着共同的逻辑:该骂的是那些破坏我幸福的狂蜂浪蝶,而不是事情的始作俑者,那个不忠的配偶。
基于此点,不得不说60年代这条故事线写得颇为引人动容。
我们已在数不清的影视作品中看到女性之间的猜忌和相互倾轧,也习惯了日常生活里对这种针锋相对的同性关系的刻画和渲染。
假若一名女需要靠依附男性来完成自我实现,那么她在这条道路上遇到的敌人必然来自同性。
在致命女人里,能看到 Beth Ann 的自我救赎不是通过打压同性实现的,而是通过和其他女性结为同盟实现。
不否认 Beth 最初假用 Sheila 之名与 April 交好带有些许私心,但随着接触的深入,能看出二者的纽带越来越深, 且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传统婚姻对女性的桎梏来,不管她身处笼中或笼外。
若说 Beth 的天真是以为勤勤恳恳地当个好妻子和好母亲就能挽回婚姻或留住丈夫的怜惜,那April的天真则在于,以为婚姻是男人能对女人许下的最诚挚的爱的许诺,却不想这看似甜蜜的许诺正是锁住她脚步的镣铐和砝码。
因而在这段旁人看起来有些扭曲的友谊里,Beth和April在未揭开的明面上是竞争对手,在实际的行为互动中却是相互照应的关系。
无论是April对Beth自我意识的催化和鼓励,还是Beth对April的安抚和照顾,尤其是带她逃离地下堕胎私人诊所的一幕,均体现了女人之间设身处地的相互理解和惺惺相惜。
感谢编剧,这一条线没有烂尾。
在片中结尾,随着真相的揭露,Beth Ann 彻底摆脱了曾经身为母亲的“失职”带来的愧疚和束缚,她从赎罪的角色里挣脱而出,借他人之手惩戒了那个始作俑者,不仅为自己,也为他人寻得了自由。
诚然,现实生活中有剧中这般理想结局的少而又少。
但Beth Ann这条故事线还是给我带来了不少触动,让我看到女性关系的更多可能性。
80年代:假戏亦可真做,无性的形婚竟是最体面的婚姻关于这一对的溢美之词已有太多人写过,这里不多重复。
三对婚姻中,只有这对真正实现了开放式关系。
从最初的愤怒到不解到和解,爱即是放手,也是与自己的和解。
当代:S和M,谁才是关系里的实际操控者?
人看故事时倾向自我代入,并把剧中发生的事设想在自己身上,如此引发的愤怒和焦虑自是人之常情,却也易一叶障目。
论狗血程度,Taylor & Eli 应是三对故事中最闹心的一对,Eli 因吸毒、长期待业无收入、没收入还胡乱消费等原因毫无例外地成了众矢之的,那么在发泄愤怒之余,有人是否想过如下问题:为什么Taylor 作为头脑清晰、事业有成,一出场便自带气场的成功律师会选择看上去各方各面都远不如自己的 Eli 做配偶呢?
是被真爱影响了理性,还是另有缘由?
同样,Eli 性格上的种种弱点并非在Jade到来后才暴露,此前吸毒已算突破底线,为何当时的Taylor 没有选择离婚还努力帮Eli戒毒?
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或许会觉得Jade的行为破绽百出又虚情假意,那么顺着前两个问题,如果说对Eli不离不弃是因为俩人之间的情意,那见过各种场面的Taylor 又是出于什么缘由爱上了Jade,甚至不惜违反和丈夫的约定执意把炮友身份的Jade带回家呢?
答案肯定不只是那双摄人心魄的蓝眼睛。
要让俩人发生肉体关系,只需营造化学反应稍稍推一把即可。
可俩人如能长久地在一起,必是从深层次彼此需要。
从Taylor在某集的自述和整部剧中的行为中不难看出,她遇到困境时喜欢掌控全局和解决问题,也享受具备这种能力带来的安全感。
放在感情关系里,Taylor像dominant (S),即主导的一方, Eli是M, 性格上相较温和被动,也更能接受妥协。
在俩人坎坷不平的多年婚姻里,我们很容易把Eli视作一个处处需要Taylor收拾烂摊子的失败者, 却很难注意到Taylor恐怕也是需要通过「拯救Eli」来实现掌控感和成就感的一方。
这样的例子现实中比比皆是,为什么有人放着优秀的伴侣不找,却总被性格有重大缺陷的人吸引?
为什么有人痴迷在感情中当救火员?
我们习惯了男强女弱、男人拯救女人的叙事, 可能忘记了女人也想且也能做拯救者和主导者。
事情的吊诡之处在于,在看似不平等的SM关系里,S的安全感是以M的顺从和妥协为前提的,而M的脆弱和对自我弱点的暴露也恰恰是让S欲罢不能的地方。
如果你问在这样的关系里,谁才是真正的控制者,答案恐怕是被控制方,因为一旦TA不想被再拯救或顺从,主导方的安全感和成就感便不复存在。
Jade的介入正是如此,她不仅是作为第三者打破了双边关系,更是以一个无所不用其极的极品M姿态搅乱了Taylor和Eli间的平衡。
当Eli因长期写不出稿,在家自我封闭并逃避和Taylor沟通时,Jade的出现让Taylor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她那无家可归的可怜姿态更是激发了Taylor想要再次拯救他人的情结,很难说Taylor对Jade的爱意不是从这种被需要的需求里生根发芽的。
随着Jade侵入两人的二人世界,并以极度迎合的姿态讨好Eli时,长期处在感情弱势一方的Eli心底的保护欲和表现欲被激发出来,以Taylor为核心的家庭结构开始不稳,这种冲突不断发酵,并在三人和Eli经纪人共进晚餐时爆发得最为精彩。
当Eli的经纪人称Jade为Eli的女神缪斯时,Taylor情绪失控,因为缪斯二字意味着那个曾经掌控全局,给Eli出谋划策解决难题,那个在Eli精神世界里占据重要一环的人不再是她自己,而是Jade, 这是一种真正意义的夺权和越界,与这点相比,二人私底下调情或上床根本算不得什么。
至于后来的发展由于过于狗血,不想赘述。
剧末二人重归于好,也能看到Taylor的一些转变,她舍弃了自己曾坚持的那部分自我(双性恋),选择和Eli专注在现有的二人关系,看了不禁莞尔,这正像剧中的探戈一般,有退方有进。
婚姻之路曲曲折折,在二人的一进一退中蜿蜒向前。
如抱着输赢的心态,争夺权力的路将没有止尽。
有人选择放手,有人选择逃离。
没有完美的伴侣,亦没有一蹴而就的完美解决方案,无论选择哪种,自有其答案。
关于Jade的结局烂尾了啊!
Jade要求一万块分手劳务费很合理啊,她贡献了自己的故事和多动症处方药(话说根据真人故事改编的话,还需要授权费的),Eli才写完了剧本。
她也说过剧本写完了,Eli不用再吃药了,是Eli自己选择了吸毒,还去找奶妈买毒品。
后面三人行感情破裂分手,就撕毁之前的承诺,把人家遗弃?
剧本卖了一百多万,一万块包了授权费和分手劳务费真的要求不多。
另外有人说Jade杀了养父母啊,养母还指控未成年的Jade勾引养父,难道没可能是养父性侵Jade,养母像内奥米一样恶人先告状吗?!
因为Jade确实是大美女,伊莱一见面就对她有了非分之想,真相有待追查,不能一概而论。
所以改写下Jade部分的结局:伊莱在车上跟Jade对质,Jade说如果我被抓认罪,那放火烧房子复仇的情节就是我的传记故事,没有我的授权你的剧本根本就不能卖,你要正视和面对其实你根本就没有才华的事实!
伊莱马上吓软,跟Jade站队,亲亲抱抱。
泰勒见伊莱还是护着Jade,找来杜克帮手,冲进房子跟Jade和伊莱对质,冲突中Jade杀死杜克,这时警方赶来逮捕了Jade,Jade入狱,她的犯罪经历(传奇故事)马上登上各大头条,伊莱的剧本也因为没有授权彻底卖不掉凉了,没有钱的伊莱又去找泰勒,他们搬回以前的房子,开始需要直面自己婚姻的问题,Jade一方面被判了几十年的刑期,一方面故事大卖买下了那个豪宅。
《致命女人》里那个现代故事最烂,是因为故事的核太软了。
好的故事,主人公应该是有生命力和反抗性的,Ta应该去反抗些什么,哪怕Ta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反抗什么。
第一个故事里,主妇联手杀夫是反抗,女主与服务生女孩之间生出的亦亲亦友的感情是反抗,弹钢琴、唱歌、出走买枪这些都是反抗。
第二个故事里,姐弟恋是反抗,拒绝无爱的婚姻是反抗,在虚伪体面的餐厅破口大骂是反抗,陪病重的同性恋丈夫走完最后一段路是反抗。
虽然最后这段人物高光,因为铺垫不足显得有些虚假,但它打破某种刻板,而造成一个个具体的人的形象。
不迎合也是一种反抗。
第三个故事,关系发展全靠第三个人来推动。
男人女人之间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却达成和解。
一开始就摆出了开放式婚姻的姿态,但最反叛的姿态,却走向了最保守的结局。
反正我不会同情里面任何一个男的,除了TOMMY还算可爱都看致命女人了就别因为男的一点点好老是给他的错误辩解了,在那个年代,karl首先是大众眼里的顺直白男,要赚钱时面临的歧视比女的少多了,就算他是婚姻中发现性取向,也是瞒着老婆出轨多年多个人,他可以不come out自己独立生活,却被发现后还为了Simone能给的生活水平死缠烂打不离婚,居然有脸指责Simone不理解他,还当着Simone的面说和女人sex像清空洗碗机,诚然不是非黑即白,他🈶可爱之处,但是给他洗就算了,能这么融洽还是因为Simone太好一女的结局蒙太奇手法太赞了啊,所有人不同时空的人出现在同一个场景里,总是出乎意料又毫不狗血符合逻辑,Beth Ann好聪明啊啊百合才是real好接下来反复刷学英语了,完全是因为偶然追了第一集然后上头了呜呜呜
我不是没有想过举办一个大型的party,实际上,我早就在心里草拟了来宾名单。
与亲戚、与朋友、与我的同性爱人,我对着名单,悄悄的在心中与他们一一别过。
我知道等我死后,他们都会难过一阵子,当然了,也只是一阵子。
可是我的太太西蒙尼就不一样了,她一定会在我死后的第二天就恢复元气,穿上材质考究、剪裁得体的衣服,带着精致的妆容参加我的葬礼。
然后,她会安排好我的一切遗物,承担起画廊的经营,周周到到,无懈可击。
对,西蒙尼从不让我失望。
她从来不是口不对心的女子。
当她有疑问、有愤怒、有悲伤,她无法掩饰哪怕一秒,即使是在见未来亲家的宴席上,在热闹喧天的派对上。
只要西蒙尼洞察到我们之间的一丝丝罅隙,她就要马上揪住我,问个明白。
她从来不是薄情寡义的女子。
她放弃了年轻的肉体,放弃了浪漫的欧洲之行,放弃了放弃我。
西蒙尼拉起我的手,与我干杯,帮我补妆,换上我给她买的大红礼服,与我共舞,为我将那一针解脱推进我的身体...烛光摇曳,音乐响起,我和西蒙尼翩翩起舞。
我们的舞步滑过客厅、滑过楼梯、滑过卧室,我们在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驻足,回忆所有共度的时光,舞步轻盈有力,配合天衣无缝。
直至我轻轻在我们的床上躺下,眼中只有我的西蒙尼,她就是一场盛大的派对。
舞跳完了,先走一步。
但是我知道,西蒙尼的派对,永不落幕...
为了证明论点而每秒狂戳中心的美剧充满模式化的表演和行活拍摄手段。即使剧本可能还有点意思都整体让人觉得可以猜测。这样的绝望主妇十几年前火了是因为新鲜,现在有了这么多高质的剧集,这么讲故事还真是太土了。
弃了,好无聊。so not unexpected
Beth Ann真的是猪,有Sheila这么好的朋友不珍惜,去找绿茶做朋友,作死也不值得同情。Talor聪明一世还是引狼入室,加上Eli 这个又猪又阴的室友,最好的选择就是撒手。这剧看的人真上火……
2019现象级美剧,可惜还是差。差就差在期待太高,手中一副好牌打烂。每个时代都是比较先锋的议题,可惜统统肤浅化,最后eli的民主共和之言真让人觉得是编剧夹带私货。不好看呀,花哨,配乐片头动画,服化道都不错,就是内核缺失,不知道这种东西怎么拍第二部。
俗不可耐,从故事到人物到每个桥段和细节。
最特别的就是同一间房子里,不同时代女人的遭遇。我猜大概梳理了不同时期女权的要求吧。但情节老套,只对三角恋的感兴趣,后面居然还鸠占鹊巢了???就不能好好的三人行吗???无趣……开头都是老公讲述,很不友好,脸也记不住,特点也记不住。 救护车在等,女主还在社交…… 看来真是不爱老公了…… 没想明白为什么杀老公不放在第一集?这不是很重要的核心创意吗?为啥要放在第二集开头???一集半,懒得看了……小奶狗还挺帅的。
最喜欢60年代那个故事,80已经挺莫名,现代故事完全不make sense. 非得串联在一起掩盖单个故事的寡淡。顶多是个制作精良的爽剧
三集弃。
201910 婚姻制度是栋房子,也是栋凶宅。华丽的平行剪辑串联起三个不同的时空,但最终,他们的选择不是烧毁房子,而是清除威胁房子的不稳定因素,维护它本身应有的秩序。杀人比不杀更保守。
公众号热捧的爆款美剧我觉得一般般哦,悬疑不够,深度不够,连喜剧成分都捉襟见肘,那些热捧“哦青春”那几句台词精彩的是不是从来没看过美剧啊!!!这种台词算得上精彩吗?总之只是流于表面的浮夸爽文,一点真实感都没构建出来,更像是刻意消费女性平权。还不如《绝望主妇》呢。怪不得只看嗨了中国观众。
大众品味不可信。
作为一个直男看得这么开心是不是哪里不对?后来我女同事告诉我这没什么不对。
呸 弱智..
太难看了,不只是故事,还有嘴脸。制作有多精美,美剧在创意和大胆上就倒退多远,华丽包装一坨陈词滥调,只要占领话语高地,也能受无脑观众追捧,这就是现在的show bussiness。come on,Lucy那条线才是最无聊的吧,3p次之,白雪公主输在演技垫底否则这条故事其实还能看……
最后结局在一个屋子里的戏太精彩了,留恋、优雅、冲突、恐惧、愤怒、惊恐全揉在一起。贝丝安的故事很解气,但最后那个住客感觉没啥必要出现,好像是为了给故事画上一个句号刻意安排的。
非得找黄白黑三色人种吗?
技术节奏一流,追得很带劲,但故事本身其实没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也就刘玉玲那段同妻2.0算讲出了点新意吧,别的出轨故事嫌老套,开放式婚姻三人行又有点浮于表面。
死亡、秘密、欲望、谋杀,以及勇气和爱,会在这座房子里、在人世的婚姻里流转下去,千秋万代,长生不老,永远鲜得像上一秒流出的心口的血一样。(卡尔和萨蒙的感情,是超越了性别的,是彼此欣赏的同类人的相濡以沫。❤️)
其实都不太有共鸣。最没感觉的好像是第三个故事。
不是刘玉玲的话,不值得这么高的关注度,爽是爽,但没啥深度,情节也比较俗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