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在《救猫咪》一书里有详细评述,就不多说了。
主题是关于女性的温柔天性,导演的意见是,虽然女人有时候看上去,甚至动作形态都像男人婆,但天性中,她还是女人。
电影开始时布洛克在一群男人中间,结局时在一群女人中间,虽然对称得有点做作,但至少从编剧的角度来讲,是点题了。
现在想讲讲这电影的一个副母题,就是食物。
电影中,出现N次关于食物的描述:1、开场场景,就是餐厅,布洛克在吃东西看书,监视;2、第一幕中:(1)布洛克回到家,用微波炉热速食、(2)第二天帮同事带星巴克咖啡和早餐;(3)在FBI餐厅吃大份冰淇淋、喝酒;(4)FBI同事办公桌上,到处是食物,在用电脑确定卧底时,本杰明也在吃棒棒糖;(5)与凯恩在法式餐厅碰面,布洛克大嚼牛排;3、第二幕中:(1)在帮布洛克全身美容时,不许她吃带有热量的食物,只准吃一点点蔬菜;(2)与众选美小姐碰面,第一次就是在餐厅;(3)罗德岛小姐带上热巧克力奶来找布洛克聊天;(4)凯恩继续不准布洛克吃任何带热量的食物;(5)与众选美小姐一起吃批萨和喝啤酒(这次很重要,象征着转变)以上这些,只是一部分,还有不时出现在探员手里的爆米花、面包圈等等,甚至台词中,也不时提到:她昨天晚上吃了四块批萨。
食物在这部电影中,反复出现,频率非常高,这是编剧在里面设置的一个副母题。
因为主题是讲女性的天性,所以开始时,布洛克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是男人化的,跟男人一样大吃大喝,不顾形像,吃速食喝咖啡,完全没有作为一个女人,要保持身材的想法。
这是女性母题开始时,使用副母题来配合之。
从第二幕开始,食物的母题作用更趋明显。
因为编剧和导演认为,女性的天性就是温柔,就像人饿了要吃东西一样,这就是天性。
中国人说“食色性也”,有一点点这样的意思。
所以在第二幕中,对布洛克吃东西也开始限制,限制的是她以前吃东西的方式,就是限制她的反母题方式,向着正母题方式转变。
在反复限制之后,在布洛克逐步转变之后(这在一小时过后,用红色的光罩在布洛克身上,象征女性化的转变,虽然有点做作),食物终于也像天性一样,回到了她的身边。
这从第二幕最后一场戏,众选美小姐一起吃高热量批萨,喝啤酒等中,达到食物副母题的最高峰。
第三幕没有继续这种食物的探讨,也是电影的一个败笔。
用人需要食物这样的天性,来点解女性的天性。
这手法,怎么讲呢,我是不太喜欢。
但这可是编剧最得意的地方呢。
认识桑德拉.布洛克是因为《生死时速》,但之后再没有令人眼前一亮的演出。
《生死时速2》更是令我失望,可能是因为缺少了基努 李维斯。
说实话,其实并没有有意想去找这部片子来看,只是一个偶然。
而即使现在,当我已经看过之后也还是没有觉得这部影片有可值得记忆的地方,看过就过了。
不知什么时候她才能真正回归?
又或许她的戏路已经决定了她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一线女星。
一部情节俗俗的电影,感觉在很多电影中都经历过, 不过如果不是sandra bullock, 也许很快就换台了。
演的不错, 感觉是在本色演出
2000年的《特工佳丽》由好莱坞轻喜剧女王,有点甜有点傻的桑德拉布洛克主演。
讲一个不修边幅,没空恋爱,性格强悍,身手不凡的FBI女特工格雷西,为了阻止选美赛中的恐怖袭击,作为卧底参赛,混在美国全国选送的佳丽中。
本来格雷西这种女强人,对“物化”女性的选美那是一百个不屑,觉得她们都是没大脑的芭比。
片中一群婀娜多姿的佳丽迈着统一的模特步,绷着训练出来的仪态,穿着性感艳丽,每个招手每个微笑都力求标准完美,包括说一大通貌似关心地球和人类,有爱心又得体的致辞,最后都要加一句“愿世界和平!
”影片就是用一个“假小子”被改造成“完美女人”来制造笑料。
最后,格雷西打败了恐怖分子,阻止了爆炸,挽救了全场佳丽和观众。
她也获得一个特别奖,上台领奖时她说了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对自己原先的偏见感到抱歉,还收获了爱情,由衷地感到生活的美好,生命的珍贵云云。
说完了,全部观众还在等她那句结尾,她只好说“愿世界和平!
”全部人满意了。
这个电影一般被解读为,把那种女性主义的,女性自主独立,女性不需要美丽温柔,愿为孤家寡人,也绝不讨好男人的价值取向,给改造成了她们原本鄙夷的那种女人。
但我看这个电影就对那句“愿世界和平!
”特别心领神会。
很多时候,你不想附和一些俗套,不想用那些烂俗的词汇,语句。
但是呢,你会发现人们不答应,而且你不这么做,甚至就不能传达意思,无法满足期待视域。
无可奈何啊。
这部电影的主题是很有意思的,一个邋遢的、不修边幅的女生,工作和生活中接触的都是男人,而由于工作,不得不参加选美大赛。
这样的一个冲突会带来极大的喜剧色彩,引起观众的兴趣。
影片开始的时候,男主是只喜欢那种女性化很明显的女孩,而女主则是一个非常男性化的女孩,在男主带着女伴和女主交流的那一个镜头里,可以看出两个女生的对比,同时加深主题。
而女主在男主的小组里发言,帮忙选卧底,都可以看出女主身边尽是清一色的男人,这时候女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男性化的。
当她开始要进入选美时,需要进行非常大的改造,在一个仓库里,一堆的人围着她各种改造,发型师费力的梳着她的头发,这里是很喜剧的,但同时也可以说明女主对自己的外形是非常非常不上心的。
在女主进行了改造完之后,她的同事很惊讶于她的改变,但这时候她只是外表的改变,因为她穿着高跟鞋还总是摔倒,说话依旧是那幅男人的样子。
当后面随着剧情的深入,女主进入了一个非常女性化的环境,她自己开始慢慢有所改变,这个时候,她性格上的优势就显示了出来,应变能力很强,不斤斤计较,所以和其他女孩的相处都非常好,也能够赢得大家的喜欢。
电影的最后可谓是精彩,将主题彻底剖析,女主上台表演的不是唱歌跳舞之类的才艺,而是拉着男主,表演了女子防身术,这样一种非常力量的表演,但赢得了大家的喝彩,这里打破了往日传统的女性柔美优雅的形象,而是将力量和柔美进行了融合。
这里要表现的是,女人也可以将性感和强悍集于一身,这样的女人自信且优雅。
女主最终抓住了坏人,而且也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还被颁发了一个最佳人气奖。
她站在一群女人的中间,被大家包围,与电影最开始她在工作室被一群男人包围的画面形成了对比。
这部电影的喜剧色彩设置还是很到位,语言和行为上的表现使得女主的形象非常鲜明,还是很值得一看。
看完之后,开始思考,何为美?
电影里女主的表现很让人赞叹,她回答问题的机智幽默,她虽然有些大条但是心底却非常善良,她会照顾喝醉了的朋友,会设身处地的为别人考虑,她最终外表是淑女,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后,她还是她,只是更加迷人,我想,这才是应该赞叹的女性美吧。
依然是《救猫咪》强烈推荐,看了却没什么感觉。
节拍模板没有《律政俏佳人》那么标准,痛点爽点都没有挠到痒处。
不过整体看下来,大概明白了《救猫咪》想表达的意思:抓节奏一定要紧,情绪起伏和情节起伏要适当。
之前我知道节奏很重要,但是很难具现化优秀电影的节奏模板,《救猫咪》提供了一个模板提炼方式。
主要是抓几个点:铺垫点,挫折点,高潮点,情绪起伏点,人物情感变化点。
关于电影本身:1.选角失败。
我很少见到女人演“中性化”能演出味道。
中性化并不意味着粗鲁,而意味着这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性别气质。
但是这些女演员只能演出男人婆的样子。
我最喜欢的中性化角色是《斯隆女士》里面的杰西卡·查斯,和《神奇女侠》里面的盖尔·加朵。
2.女主刻画失败。
《律政俏佳人》的人设也不讨喜,不过那个女主的闪光点也挺亮,这个女主的闪光点我看不到,电影里的配角说她“聪明独立”,原谅我没看出来。
一些人物特质的铺垫太轻了,或者说这个女演员没表演好。
3.虽然节奏对了,但是高潮和挫折确实都很轻。
女主格雷西·哈特的人物设定为一个以母亲为榜样的联邦调查员,除了性别和身体之外活脱脱就是一个邋遢男人,为了突出这一点甚至FBI调查局内只有她一个女人,而同事在潜意识中都默认哈特是一个男士除非一些不愿意去做的事情都交于哈特(例如买咖啡、伪装等等)。
影片开头一段哈特童年的片段就展示了哈特从小的与众不同,而后哈特在观众眼里的的第一次出任务由于担心嫌疑人的身体状况导致同伴受伤受到上司诟病外加女性身份,被安排做一些适合女性做的分析职务,由此可见其实女性的身份即使是哈特也无法避免地不能和男性同事得到平等对待。
而后哈特被迫参加《美国小姐》当卧底进行改造计划,影片具体的通过礼仪、走路姿势、形象的改变等详细又集中的叙述展示哈特的改变还有认识了一些女性同伴 ,这也是哈特一种对自我身份的重新理解。
然而在我看来影片的并没有展示自由的女性主义,哈特参与《美国小姐》在同伴和赛制之中的得到认可,是一种他人的认可;得到好友艾瑞克的爱情,这些都发生在哈特改变之后,感觉很可笑,这对于哈特来说也许是新生活但是我认为这是对她原先的一种抛弃,像是对人格的一种否定.有提及舞台上大喊请求认可女同性恋,这种呼吁女性主义的行为在影片之中表示为不够明智的方式。
而《美国小姐》负责人女士的维权方式已经物欲化,这些都像是表明现在(当时)始终没有有效的途径维护女性主义。
刚才Mike和Mike在讨论最近workplace的健身活动 (wellness issue),Mike fpu说之前有当地员工说想学女子防身术self defense class,我应和了一声说Yes!然后Mike boss就说You should watch Miss Congeniality. 我顺着发音拼写了一下,接着一查,我竟然拼对了!
然后格里戈里说他可以穿redman suit被打,因为大家都很讨厌他,哈哈哈哈。
在电影《特工佳丽》中,女性主义是本片的一个重要主题。
影片以一种轻松搞笑的警匪片的形式呈现女性主义主题,为女性发声。
在本片的人物形象的设定上,女主角是一位FBI的警察,由于警察的特殊性,导致这个职业大多数由男性组成,而混迹在一众男性之中的女主角格雷西无疑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同样也受到男性的压迫。
她性格暴烈,不修边幅,丝毫不注意自己的形象,与其他女性角色截然相反。
在电影最终,通过外界改造和她自我的改造,她完成了任务。
梅林对格雷西进行的外部改造,是她改变了自己原来的邋遢形象,格雷西野通过选美会上的经历,认识到了女性身上柔美的一面,并且将柔美与刚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获得了事业和爱情的双丰收。
本片其他配角的设定也或多或少的打破了人们对于女性的固有认知,同时为女性权益发声。
罗德岛小姐最终获得冠军,她的专业有关原子物理,而不是一些常见的女性职业,同时在影片中提到她曾被大学的文学教授性侵,并且这类事情屡见不鲜。
纽约小姐在舞台上公开向自己的同性恋人表白。
影片有意在中间夹杂这些细节,打破大众对女性的偏见和歧视,同时对一些危害女性权益的现象进行了披露和批判。
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在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追求平权。
《特工佳丽》虽然已经时隔多年,依然有多可以借鉴的地方。
情节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我依旧很喜欢看。
全剧贯穿的美式幽默,可乐了~笑点很多,印象最深的一段是Sandra开警车,帮同事买咖啡。
刚开始以为是有任务,结果是买咖啡,哈哈,好好笑。
这一段很police也很AMERICAN.Sandra在里面好率真啊,假小子的时候真的很不care个人形象,哈哈。
变成美女以后,还是流露出原来的性格。
令人感动的事,她对事业的执著和勇敢,在影片的后段变得更加强烈。
她的竞选之路让她认识了很多朋友,虽然她的个性依旧鲜明,但到最后却多了几分温柔在里面。
最后的一句world peace,发自肺腑,触动人心。
world peace已经不是竞选宣言说说而已,而是人们心中共同的愿望。
那种存在感和安全感,才是人们最需要的。
第一次认识桑德拉·布洛克,有一段时间特别迷这种选美桥段。
因为布洛克小姐在地心引力呻吟的太卖力所以找了这部电影来看,不,是因为闲的太无聊所以找了这部电影来看,当年觉得又蠢又好笑的地方还是又蠢又好笑啊
SandraBullock 无敌百变~
很烂,没什么好看,同类电影中算中下
事实上本片却是在新世纪,「政治正确」还未完全侵占好莱坞「意识形态」之前,非常出色的「女性主义」类型片,用一种喜剧和自我嘲讽的态度来讨论女性真正的「价值」,「选美」无疑是直男癌们妄图「改造」女性的温床,而女性的自我觉醒、互助,特别是利用传统的「厌女」温床来实现自我真正的价值才是一种「解放」。
FBI这么蠢吗?
我曾经的奖状:miss congeniality
看傻大姐的傻电影,时间过得贼慢呐
原来FBI买星巴克有如此特权~Sandra Bullock笑起来很美。选美时的那个集体舞show很棒,音乐也不错~
年轻的桑大妈男人婆形象出镜,选美大变身!
因为迈克尔凯恩的缘故,当然更是因为布洛克的存在,让我选了此片。桑德拉给我的印象就好比她是美国的吴君如,不惜牺牲女演员最为看重的形象,只为角色所需,脱线女王希望你永远带给观众欢笑。ps带了墨镜的桑德拉可真像杰克逊
我太喜欢桑姐了!!!
小时候很喜欢,因为选美的裙子好看。这片现在上映有些情节会被喷,比如利用职权买咖啡,以及有时候邋遢到有点没礼貌,有些行为男人都不一定会有,表演有一点点过。从故事上看还是有趣的。女主大改造之后从仓库走出来的一幕印象很深刻。
喜欢桑德拉。虽然看片名和开头,就百分百能猜中结局,但是这确实是部节奏紧凑的喜剧。特别喜欢集体美国小姐出场舞片段。
初中看的 hate her so much
SandraBullock 阿姨,你还记得曾经的孙小美造型吗?
如果不是桑德拉演的,只想给一星。不知道导演想表达什么:假小子的时候约会都搞砸了,改造成美国小姐就被搭档喜欢上了?原来觉得美国小姐是男性凝视,当了美国小姐就改变看法了?反派的动机很单薄,要被解雇不至于当恐怖分子吧。感觉完全是为了拍麻雀变公主遇上王子,扯了一个特工的背景。
这演的啥????男主塑造的如此油腻
同为著名小妞片比威瑟斯彭那部差远了,只是刻板印象来回用而已,谈不上颠覆,也没有主体,依旧是厌女症合集。
如果是千禧年我看见女主吃牛排的片段,一定会认真记下每一个选美关键点,提醒自己be polite。实际上二十几岁只想当个邋遢的乡村女孩,走路如迅猛龙也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