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
Grand Tour,东游
导演:米格尔·戈麦斯
主演:贡萨洛·沃丁顿,克里斯塔·法亚特,Cláudio da Silva,陈浪溪,Jorge Andrade,约翰·佩德罗·瓦斯,João Pedro Bénard,特丽莎·马德鲁加,Joana Bárcia,曼努埃拉·库托,迪奥哥
类型:电影地区:葡萄牙,意大利,法国,德国,日本,中国大陆语言:葡萄牙语,汉语普通话,泰语,法语,缅甸语,越南语,菲律宾语,日语年份:2024
简介:二十世纪初,大英帝国殖民官员爱德华被派驻遥远的东方,他从仰光搭火车前往曼德勒,等待未婚妻莫莉搭船到来。孰料蒸汽船即将靠岸之际,他却丢失了勇气,跳上前往新加坡的船仓皇离去。即便如此,爱德华的懦弱之举,并未让莫莉却步,反倒上演一场你跑我追之旅,也借着横渡暹罗、西贡、马尼拉、大阪、上海、重庆、成都,在陌生的远东大陆上,..详细 >
你们就媚吧,爱在小红书找旅游攻略的你们有福了、、、
在帝国之眼里过去与现实的分野并不存在——也可能在导演看来在热带迷失的殖民者和背包客没有本质区别,就像他们费心配了五种语言的旁白,但是却决定用葡语演员饰演英美人。《壮游》既是对经典好莱坞殖民地旅行恋爱悲剧(如《曼德勒》,《直航恋曲》)的魔幻重置,也是不那么酷烈但同样谵妄的《现代启示录》式幻灭记录,但把重点放在了性别的倒错之上:爱德华和他的帝国同僚们全都成了失魂落魄的行尸走肉,茉莉则接过“白人的负担”成了“江南卑湿,丈夫早夭”中的“丈夫”。穿插片中的皮影戏和结尾打破第四面墙的举动则为它们的故事蒙上了一种亚洲传奇/散剧的意味。
中国篇就很容易让人意识到,所谓壮游就同现实中大多数旅游一样无聊,用积极的移动代替懒惰的目光,然后自满地体验着胶囊般浓缩的时空。最后的棚拍处理或许是对的,复生的旅客会睁开疲惫的眼睑,她无法开启崭新的视角,也失去了鲜活的语境。
3.4/5 素材拼贴和旁白都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过渡片段的奇观视角也是挺俗的西方滤镜,不过好在不算难看
散文诗一样的电影,需要耐心,需要感受~
台词是讲100年前的故事影像却取自当代,游历从空间性的变成时间性的。挺有意思。4.5@Bangkok House Samyan
睡了两觉,合理怀疑导演去东方游了一圈然后把自己的见闻戏剧化的表达了出来。声画分裂加上语音与字幕的分离让我很难乐意去跟上导演的随想(只有中国的那一段我看着/听着还算享受),心里想着睡吧睡吧就真的睡着了。。。
我能理解这样拍电影,我是理解不了白人眼里的我们
这寻夫记不就是《三峡好人》和《江湖儿女》的故事吗?戈麦斯找的这些取景地太烂大街了,都是去过的城市比较熟悉更显尴尬,看到小红书机位的李子坝差点昏过去..当然也可以解释说被疫情打断就那么点素材,后半部换视角再来看得好累好漫长,内核真的被前一场《旅行者的需求》扒光,应该举手问问他自己连看后是何观感,虽然不喜欢但是确实处理得比素材过剩的《风流一代》有想法,所以人家得了奖,你气不气(韩国人因为没有被拍到也很气,但真的被拍了说不定会更气
年度失望电影。松散无序,中国方面带着些刻板印象,我有理由怀疑其他东方国家的讲述也一样。用了多种技法,有点像看老电影。属于影评人电影,我看我的友邻一个两个分析的头头是道。
“当你踏上旅途时,你必须抛下的那个人就是自己。”
PE香薰放映。大量藉鑒羅生門的拍攝手法和故事結構,叢林跟拍、多重敘述聲音、雙重性空間……混雜的語言和各成篇章的民族國家場域似乎是一場大型的顔色革命,某種瓦解策略;同時妄想通過鄉村與城市的交錯全面展現亞洲的歷史與當下,但是歷史部分全是教科書式的臆想,城市部分稍微好點,但也只剩下無力的真實與觀望,並沒有潛入其中的意圖。本質上是一部與“亞洲”無關的以白人爲主導的鬧劇,與經典好萊塢時期30年代根據賽珍珠原著改編的《大地》別無二致...喜歡其中關於亞洲戲劇的呈現,加一星。
会想起韦斯·安德森,戈麦斯自己的《禁忌》。两个人,一走一追,像无法贴合的折纸。壮游,景观在移动,感情漂浮,近似于无,更别谈及剧情了,情绪也少。最终看了什么呢?我自己也无法得知。那随意的,有时亢奋,带着宿醉感,是很差的身体,在逃避,有执着,更多是疲惫,不像是迷惘,但无疾而终,时时兜转,引领我到何处?日本?重庆?回到泰国还是西贡?都是与个人记忆相关的地点,只是这些影像也没有深入我心,与我发生碰撞。所以,又再问,我到底看了什么?
这算一种东方主义叙事吗?导演到底想说什么?我只觉得无聊、空洞,手法不够,各种拼凑。
贾樟柯葡萄牙异地上线东南亚版
主竞赛里最喜欢的一部,和风流一代有着相似的素材库大放送嫌疑,但是看素材也好爽。过去和未来在镜头切换间流动了起来,真实性并不重要。老和尚说对男人说你要重新学习自然之法,女人没有遇见他的幸运,坚信“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于是逆流而上。你追我赶中一直接近,却永不相交。
124min# 侯孝贤-阿彼察邦的脉络,四部戈麦斯下来,应说喜欢他的轻松、无压力,但这也容易成为无聊和莫名其妙... 每部都有喜欢的点,但都离一部好作品差一些什么(且都要忍受一半的不好看的段落,干脆不要做二分结构了)... 可能永远在他的影片中不会寻求到想看到的完整性?当然这部几乎是没救了...
难看的提前离场,神马玩意儿啊
看完理解贾樟柯为什么颗粒无收了,跟《风流一代》连环撞题,以女性寻夫为线索进行辗转多地的文化导览之旅;二选一的话本片显然是当下世界更需要的作品。高概念建立可以类比佩措尔德的《过境》,用形式本身就具备的间离效果打破历史叙事的桎梏,作为某种文化或语言学研究的样本,用彻底错位的时代风貌跨越“借古讽今”的限定。多语言旁白的设计很高明,就仿佛是被殖民者对殖民者的反向审视,于是最终结构就变成了,两位白人主角所注视的,是现代东方世界,只是ta们沉溺在自己旧日的霸权叙事,时代变迁后,殖民者终将被埋葬。对亚洲各国的聚焦自然具有东方主义幻想的凝视感,但实际刻奇程度也没有超过tik tok短视频,皮影,舞象,竹林,乐山大佛,大阪霓虹灯,重庆穿楼火车之类想当然的符号作为便于西方观众理解的奇观,拍得不错,只是思路过时了
我们能期待一个洋人在异国旅游时看到什么呢?至少Gomes的视角没有一丝猎奇与傲慢,唯一可以批判的是文化符号的肆意挪用;此片当然是也只能是一部反东方主义、反思殖民的片子…是Wenders直至世界尽头的异位复现(看到去过几次的那家ドンキホー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