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

念念,Murmur of the Hearts

主演:梁洛施,张孝全,柯宇纶,李心洁,王识贤,陈志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5

《念念》剧照

念念 剧照 NO.1念念 剧照 NO.2念念 剧照 NO.3念念 剧照 NO.4念念 剧照 NO.5念念 剧照 NO.6念念 剧照 NO.13念念 剧照 NO.14念念 剧照 NO.15念念 剧照 NO.16念念 剧照 NO.17念念 剧照 NO.18念念 剧照 NO.19念念 剧照 NO.20

《念念》剧情介绍

念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繁忙的大都市,每个人在快节奏的世界中生活着,繁重的生活重担让他们无瑕估计其他,然而,总有一些阴影在时时影响着他们。 育美(梁洛施 饰)发现自己怀了男友阿翔(张孝全 饰)的孩子,但因为过去父母离婚后,母亲(李心洁 饰)难产而死的阴影一直笼罩着她,让她迷失了方向。育美几次想找阿翔商量,但梦想成为奥运拳击手的阿翔正因为眼疾的关系,濒临被禁赛的命运,不甘心失败的他,每天如着魔般练习,却不知不觉冷落了育美。育美思考再三提出分手。 育美的哥哥育男(柯宇纶 饰)从小跟随父亲生活,父亲去世后,渴望家庭温暖的他终于鼓足勇气,外出寻找失去联系的妹妹。阿翔寻找育美到海边,遇到一个与遭遇海难的父亲非常相像的男人。 没有影子的男人,能穿越时间的酒吧,疑似遭海难的父亲,人们必须直面自己的恐惧。究竟旧日恋人能否复合?失散兄妹能否重聚?一个关于爱情与青春的故事,在美丽的绿岛之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双城生活疯狂梦幻城鱿鱼游戏第三季宝莲灯冽之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远古入侵第二季战俘拳王亡者归来第一季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一箱情缘强力侦察队地狱女子玩命毒师勇敢传说婚姻故事恍如隔世魔鬼同意令霸道了,我的姐如果还有明天与君无间任务迷走72小时降落之爱光棍终结者红背艺术家芝加哥法则我知道你会在未来等我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一季城堡岩第二季混沌之王

《念念》长篇影评

 1 ) 藤蔓交織的自己

過去的故事已難說清楚/想寫一個結束讓它漸漸模糊/我在不在乎我在不在乎/曾經就在身旁怎麼留不住/不在乎卻不能忘/太在乎念念不忘///這是一部很有後勁的電影 以前會覺得張艾嘉的感覺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講講年少輕狂 風花雪月 這一次的焦點影人真的也是有驚艷到從一開場的在屋頂起舞的雙手 到深海裡的美人魚 到地鐵里迷失的畫 再到在海邊和思念搏擊的拳擊手 這裡面的每個人都美得像畫過去總在空氣中纏繞 像是海風的咸濕和氤氳 那些穿過時空過來刺痛你的 已經變得模糊開始脫落 留下滿地的無法拾起的無力和蒼涼 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足夠多 或許我們就必須要開始放下 當你站在明媚的現在 對話當年的泛黃 也始終走不出那樣黑暗中的心心念念 畢竟不捨 念念 是因為不忘 不想忘 不能忘 不忘而念念 用念念的方式活下去 用念念的方式與現實和平相處回憶就是 讓你把過去和現在一同活著 一同生長枝繁葉茂 藤蔓纏繞 延伸的交織的 念念 成了你#在某個下午 圖書館 偶然想起念念 想起他們 突然看到了藤蔓交織的自己#

 2 ) 情绪,有价值。

我是从看到阿勇梦中回到过去和妈妈聊天解心结那部分时,开始不可抑制的哭泣。

我摘掉眼镜坐起来,手撑着床,挺着背,仰着脖子,从身体深处急迫的一口口抽气。

除了做爱高潮,也只有哭到这种程度会从头顶到指尖微发麻。

然后,忽然停止。

抹掉眼泪站在窗前一言不发一丝不想。

如果说人类寿命60岁是平均数的话,30岁应该是个坎。

对有些人来说,过了30岁,如果没有伴侣和孩子带着她往前走,她就会往回走。

可是那些在过去留给她心结的人却走了,“好像所有的事情一笔勾销,她不需要再付任何责任”。

我也面对这样一个困境。

阿翔独自在海堤上打拳那一段。

我忽然想到解决办法,也许这种死无对证的情况,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去宽慰,或者欺骗。

这是自救的唯一方式。

不看剧情,不看画面,整部影片都是琐碎而私密的生活细节,情绪布景。

某个理性派跟我说,无法提供信息价值的时候才会提供情绪价值,而情绪价值,一文不值。

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部影片就是最好的回应。

情绪,有价值。

 3 ) 沉重唯美

《念念》,文艺片其实我不是很喜欢情节很沉重很悲伤的类型,在影院看我会很不安。

但市场很无情,想看的观众未能满足心愿,也要为一直在挣扎的文艺片感叹悲哀。

回过头来就像我说的,这片故事很沉重,但也点题了片名,对片中女主对母亲念念不忘。

不过摄影很唯美,算是意料之中的惊喜了。

总之,值得一看。

 4 )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

张艾嘉在《念念》里缝缝补补做了一场有关于“和解”的实验。

故事从开始就在三个人之间展开,妈妈,育美和育男。

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根线将人物串联在一起。

甚至比起血缘的维系,小美人鱼的故事像是一张更有力的网。

妈妈,一直想要和解,她其实就像那只小美人鱼一样,一直想要游出去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

海,作为意象,在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次。

每一次对于整部电影的情节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电影最后,出现了妈妈带着育美和育男送小鱼儿回家的情节,可能“回家”这个概念,对于后来成年之后的育美和育男都是和解的最佳方式,只是他们错误的尝试了很多种之后,才找到了最好的和解方式——回家。

妈妈这个人物的完成,是通过育男和育美的共同回忆相互交织来完成的。

妈妈作为一个无力的女性,试图通过反复的逃离来回避与这个世界以及与自己的和解。

即使她最后找到了一个爱她的男人,至少在她人生的仅剩不多的时间里,她是幸福的。

可是她死在了手术台上,以这样极端的方式试图与这个世界和解。

而这次和解对于妈妈来说也许是最成功,相比于从绿岛逃离出来而言,但对于育美来说,这次不负责任的逃离在她的人生里划下了一道深深的痕迹。

育美是电影中最主要的人物。

她和她的妈妈很像,喜欢寄托。

妈妈不过是把美好的想象寄托在小美人鱼的一系列故事里,育美所做的是把美好的依托安放在她的绘画中。

在育美的意识里,她是渴望和阿翔组成一个家庭,以此来完成她与过去种种成长中不幸回忆的和解,家庭对于育美来说,是最好的和解方式。

可是,对于阿翔而言,拳击比赛是他在这个社会中确立自己的一种方式。

阿翔对于拳击的复杂感情有一部分源于他的父亲,父亲的离去促使阿翔有一种强烈的渴望想要完成拳击比赛,哪怕是拳击比赛中微薄的回报对于阿翔来说都可以弥补童年中父亲位置的缺失。

这样说来,拳击比赛一直是阿翔所以为的与这个世界和解的方式。

电影中的第一个矛盾点就在这里,育美渴求家庭,阿翔沉溺拳击。

阿翔并不是不爱育美,或者说,阿翔也试图去以育美想要的方式来爱育美,但他并不知道育美想要的结果。

这种迷茫的方式给育美带来了更多的困扰。

当最后阿翔与幻想中的父亲完成了一次耐心的交谈,而育美在陪伴孕妇生育的过程中理解了母亲的时候,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种源自世界外部的刺激正在一点一点击碎他们心里的顽疾,直到他们最终都可以平静下来,在相互的安慰中与这个世界和解。

和解的过程,大概只能依靠自己来完成。

育男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很孤独。

他从一开始就好像是被妈妈故意抛弃的。

即使妈妈为他做好了长大后穿的衣服,但还是被爸爸拿去烧了。

但育男并不恨爸爸,他反而觉得从一开始妈妈就是错的。

妈妈是偏袒妹妹的,而自己是无辜的。

这样一来,育男就非常抗拒回到绿岛,因为在这件事情上,他还没有完全和自己和解,他只能依靠时间的延长,来减少他在这件事情上的疼痛。

而最后,在台风夜酒吧里与母亲的重逢,也许是依赖于酒精刺激,但这本身的重逢一直是育男想要得到的,包括母亲所有的答案都是育男潜意识中渴望的东西。

他只是通过酒精的安抚,在自我的劝说中完成了和自己的和解。

绿岛,就像是一种暗示。

台湾与绿岛其实就像是妈妈与育男,育男觉得自己是被忽略的,抛弃的。

可是在他心里的最深处,还是觉得妈妈是爱他的,他的渴望促成了梦境中妈妈对自己的爱。

而育男当晚留宿于酒吧的酒保,在这部电影里的作用非常关键。

他像是观众的作用,帮我们追回育美在快捷站里被风吹跑的速写,帮我们提供了育男与自己和解的催化剂。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不能和自己和解,我们试图劝说自己,说服自己,但越是劝说越难以和解,反而最后暴跳如雷不知所措的人还是自己。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结,我们不愿意流露,宁可这些秘密像一万响的大地红在睡不着的深夜噼里啪啦的在耳边一个一个炸开,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鄙陋、可笑和挣扎。

我们真的可怜又坚强。

张艾嘉在这部电影里提供了一种和解的方式——回归。

回归到自身,回归到家庭,回归到故乡,你所要和解的东西也许就会在外部环境的推动下走向你所期待的那个结果。

导演的善意,也许是为了抚慰观众的内心。

但在这种尝试中,每个观众都可以窥探到自己的局限性,自己心里的那块疤。

包括电影中,妈妈后来所归依的第二男人后来将自己内心的不安写书出版。

他也试图抚平他内心的不安,而获得与自身的和解。

电影就是一次探讨,坐在电影院里就意味着我们愿意加入这次探讨,拿出我们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导演进行交流。

如果我们拒绝与电影探讨,在这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对于作品和我们自己都是一种浪费。

有些事情迟早要和解,你只能把手伸向自己。

就像你心里藏了两只蜗牛一样,只有伸出触角和彼此沉默的交流,你才能解开那个结。

不要逃避。

因为彼此心里都有那些念念不忘的东西。

 5 ) 念念不忘这八条

1. 《念念》的英文名字是Murmur of the Hearts,如果按照英文翻回来,可能应该叫心的呢喃一类的。

为什么既要念念,又是心里呢?

在我们耳熟能详的鲁迅的《祝福》里面也有一个一直念叨的角色,叫祥林嫂,祥林嫂逢人就诉说自己悲惨的人生,在过去的漩涡里面走不出来。

这个念不是心里的,是口头上。

而电影《念念》里的执念,是心底的。

所以张艾嘉在上《小燕有约》的时候说,后期她剪掉了很多对话。

因为,她觉得很多这种念想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所以,这也是适合木讷寡言的张孝全的表演的。

2. 编剧最早是一个日本男生,张导演说看了剧本之后很有趣,就改编成了台湾台北、台东和绿岛的故事。

原剧本中有很多日式的表达。

张导演在聊天的时候提到,日本人和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很不相同(特别是在亲情方面)。

日本人的方式是委婉,听的当下可能没什么,但回去之后会后劲很大。

中国人的方式是沉默,总以为我口里没说,你也没明白我想什么,或者说认为行动的作用强过语言。

3. 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文艺电影,它继承了杨德昌《一一》那种电影的台湾味。

但这是一部想让更多人进电影院的文艺电影,因为帅哥美女的配置,20、30和40再次聚首,一个演一个唱一个导,女主角的话题性,都是一部成功的商业文艺电影。

张导演在做采访的时候说,文艺片有什么不好,又不是什么毒药,我这四十来年,拍的全部都是文艺片,我也活过来了。

金马奖主席的霸气和这种以文艺片自豪的态度,反倒可能使得这个影片在一片烂俗商业片中有所成就。

《桃姐》、《黄金时代》都是近年来非常棒的文艺片。

4. 这是一个需要耐心的电影。

电影长度是119分钟,在《小燕有约》张艾嘉说最初剪的版本是2个多小时,后来不断修修减减、又不断缝缝添添,最终剪出来也有2个小时。

观影的时候,我周围都是“精选”的观影团,观影素质应该很高。

但是,影片播放到一个多小时的时候,我身边两个人都在刷朋友圈。

有一个人还说,我没看懂,这是什么电影啊。

而我能观察到这些,说明我也开始走神。

能用一个多小时做铺垫,可见导演是多么勇敢又有坚持。

张导说她后期做了9个月,怎么剪辑、怎么配乐都一再斟酌。

为了这种一丝不苟的态度,也值得静下心来仔细观看。

5. 这是一部女性电影,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毒药或者贬义的说法。

电影非常细腻。

比如,里面有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只有在生气的时候,我才觉得自己是真实的”;比如在海浪白云堤坝等一大段一大段的空镜头里面寄托情绪;又比如几位主角梦境幻想和现实之间的对比。

都是以女性的细腻才能体谅,有些东西男性甚至会觉得不可理喻。

——————以下有剧透————6. 这是一部你看进去就会哭的电影。

前面一个多小时的铺垫,突然在柯宇纶的梦境中有了解释,原来电影的三个主角都是活在过去的折磨之中。

而在梦中,他解开了疑惑。

突然明白了导演想表达什么之后,想知道剧情发展的心态会马上盖过剧情推进的缓慢。

也明白了导演一点一滴前面刻画的良苦用心。

不久之后,张孝全和梁洛施也慢慢解开他们人生的疑惑。

如果说柯宇纶的第一段像一次成功的偷袭,一下子戳中哭点,那后面张孝全和梁洛施各自的和解故事反倒是让你舒展心中压抑的情绪,慢慢泪水就溃堤而出。

7. 这个剧本很容易烂俗,但是导演很静秒很精巧地游走在现实和虚幻之间。

剧情里又有美人鱼的梦,又有拳击手带着朦胧的视线骑机车,还有女画家在地铁追画,还有一点点家庭暴力骨肉分离。

一不小心,这些都会往俗套的剧情走。

但是,剧情反倒用了这种看似熟悉的套路,走了一条不熟悉的路,不得不佩服另辟蹊径的能力。

8. 这是一个值得一个人看的电影(这好像也是文艺片的特色)。

这部电影里面,张孝全和梁洛施是一对恋人,张孝全和教练之间亦师亦友,柯宇纶和牧师之间亦兄亦父。

但是仔细一看,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独立,张孝全和梁洛施吵架的内容是没有独立空间、张孝全和教练之间吵架是自己的坚持,柯宇纶在facebook上面写34岁生日一个人煮了一碗面。

自私、愤怒、孤独,他们与世界不能好好相处,当然也无法与身边的人好好相处。

但是,当最后他们通过梦境、通过幻想、通过经历,找到了与过去的自己好好相处的方式的时候,他们自然就柔软了,自然就与世界和谐。

每一个导演都爱往电影放隐喻,张艾嘉也不除外,况且还是文艺片。

美人鱼的隐喻,小水塘里面的小鱼和放归大海的小鱼的隐喻,没有影子的隐喻。

导演就像在跟观众讲一个故事,娓娓道来。

她给你说说她故事里的父母和孩子、你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的父母和自己这个孩子。

是不是越亲密的关系,交流的越少,解释而又不想开口。

突然,这一刻你发现你是在跟导演、跟自己对话,在电影院这个漆黑的小环境中,跟自己人生中那些念念不忘的故事不断呢喃,没有发出任何声音,就在心里面回荡,温暖又有舒畅。

PS. 电影有很多小细节,比如仔细看字幕你会发现梁洛施的好多画和插画都是李心洁画的。

又比如,4月1日的电影MV是刘若英唱的,之所以等那么晚,而前期是张艾嘉唱了一个《爱的代价》做宣传,想来是为了等刘若英做完月子。

 6 ) 虽不精彩,但她有她的温情

看完电影后,总觉得有一种“衣服穿大了”的感觉,片子的血肉有点撑不起外在的衣装,尽管画面很美,想要表达的情绪也对。

《念念》的故事并不复杂,讲每个人要面对的一点“心魔”:育男、育美家人分离再到各自经历丧父丧母,阿翔长久地与父亲失联,以及那位作家沈重对育美母亲的歉疚;都是情感的纠葛。

不得不说,张艾嘉真的很擅长处理这些细腻之处,不会大开大合,每个角色都有那种很“人性”的克制——不把情绪妖魔化。

结尾时兄妹重逢的场面,把控得真的太好了,没有什么俗套的相拥而泣或者泪眼相望,只是哥哥蹲下身,露出一点很浅的笑,问:“小妹,你还好吗?

” 而妹妹育美,没有起身,也讲不出话,于是就伸出手摸了摸哥哥的头。

这一段太打动人了,以至于看到这里时,竟中和了些前面观影的不耐烦。

我的不耐烦不是来自于片断式的手法或者人物与幻影对话的方式,而是故事与所谓思想的不贴合,血肉与精神的一指缝隙。

张艾嘉说,她想讲一讲“和解”——与自己、与他人的,这其实是一个很有共鸣的点,但她选的这个故事,太大了。

三个主角都丧亲,且都是以一种略带惨烈的方式,这种由此投射而来的心理阴影还是太个体了,很难让大多数人有那种切肤之痛。

不应该一说到阴影就得有死或者生死未卜,这样的“阴影”放在电影里表达太程式了,让“和解”跟着显得很政治正确、很标准答案。

也像一个庞然大物堵在镜头前,背景反而成了主景,“阴影”抢了“和解”的戏。

贯穿始终的美人鱼童话,也像一个空洞的符号,如同选秀节目里的“梦想”、“自由”,不说显得不治愈,说出来却整个人都不好了……《爱在黎明破晓时》里,伊森说了一句:“每个父母都或多或少毁了他们的孩子。

” 童年阴影人人都有,要让人感到真正抚慰,不应是给你们讲一个更惨的故事,更重大的和解,我盼望看到的是一个更需要抽丝抽剥茧的呈现,比如一件小事如何投下比它自身庞大的阴影,甚至是那种“原来当初这件事竟对我影响这么大”的后知后觉。

真正的抚慰必然带着一种启蒙,向人打开那被遮蔽的事物。

可惜《念念》未能让我在情感的体会上向暗处多走一步,也就失去了对我而言真正的抚慰意味。

不过,影片中有一句台词让我觉得是最有意思的。

沈重开新书发布会,育美到场,结束后两人并肩而坐。

沈重说:“你妈妈,是我一生的遗憾。

” 而育美答道:“如果妈妈没有死,才是你一生的遗憾。

” 人死了,遗憾不遗憾其实都是虚的了,有时甚至只是一句说给旁人听的漂亮话,自己听了也有种开脱自己的安慰。

“一生的遗憾”,这话撑得多满,一戳就破。

戳破它的育美,冷静有礼,甚至在沈重家人到来时帮他打着圆场,谈不上原谅,但也谈不上愤怒了,这是育美给他的和解,恰到好处。

沈重与自己的和解是写了本名为《有罪》的书,这侃侃而谈、书生式的和解,着实让我不欣赏。

想起西西在《哀悼乳房》里的自序中写:“所谓‘哀悼’,其实含有往者不谏,来者可追,而期望重生的意思。

” “念念”这个词,也有此种意思吧,只不过,它也许更多了几分与过去同行的坦然,没必要丢下过去,但也没必要背着它,就一起随着走下去吧,这是张艾嘉始终最喜欢的一种温情。

 7 ) 那个小孩,你还好吗?!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儿时的影子,即使成人,或多或少我们的所做所想是想得到父母的赞赏,那些迟到的更多是再也得不到的表扬,牵动着无辜的我们!

想摆脱吗,想沉浸其中吗?

有时候我们也说不清,内心的某个角落,那个坐在阴影中的小孩,他还好吗?!

要经过多少年的洗礼,我们才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那时的你我,不经意间是否在某个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同样的种子!

“今天为什么是这样,是他本来就是这样,还是……”,生命的轮回有太多的无厘头,您说,是吗?!

 8 ) 关于题目

王家卫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张艾嘉说:念念的英文是“murmur of the hearts”。

'murmur'是一种小碎念。

就像你想念一个人,很多年过去后他在你心中留下的念想已经不是多惊天骇浪般的感觉,而是一种小碎念,三不五时挠你一下。

就这样。

 9 ) 《念念》- 你懂得與自己和好嗎?

 張艾嘉的《念念》。

蠻喜歡的一部電影,美、有故事、有意涵,會感動,而且心地善良。

  作為凡人,我們誰沒有放不下的事?

你,懂得原諒自己嗎?

【下文有劇透】  故事說穿了老套到有點TVB(張導fans/ TVBuddies別打我),李心潔飾演的媽媽阿貞像被困的美人魚,要不是因為育男和育美兩個小孩,早就離開丈夫,不用守在小小的綠島,青春都在孩子的床邊與麵檔開水鍋之間來回消磨。

最後阿貞拋下丈夫跟兒子,帶著年幼的女兒去了台北,懷上情人的孩子,難產而死。

  育男(柯宇綸)因為媽媽帶著妹妹(梁洛施)離去,在被遺棄的陰影中長大;育美因為父親狠狠說「再也不要聽到她兩人的消息」而決意不回家;阿翔(張孝全)這輩子就只知道打拳,因為小時候爸爸說回來跟他練拳,最後卻再沒回來。

  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像被大浪沖到海邊水潌,游不回去的小魚。

  「莫阿谷」地講,就是一個女子離家出走還有一個三流牶手放棄打拳的故事。

只是電影用了非線性、跳躍式的敍事筆觸,沒有直白告訴觀眾,而是由對白一點一滴透露,加上回憶片段,最後才慢慢浮出整座冰山。

就像我們在尾聲才知道,山洞內的投影,原來是育男剪給妹妹看的,四個小人兒,是他們一家四口。

  喜歡電影說故事的筆觸,例如阿貞跟育美在水底的鏡頭,是美人魚的意象(我們誰不是那條渴望自由的美人魚?

);還有各種wide-shot跟沒有人的空鏡,讓觀眾在間隙之間沈澱,特別喜歡大海不同形態的空鏡,好美。

見到台灣的街景,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也很懷念在銀幕上看到香港。

)  與敍事筆觸相比,故事略顯遜色,但很喜歡電影的主題。

念念,是念念不忘的執念,也是一念之間的懸念。

  與其說三人都被放不下的過去所困,困住他們的其實是一種執念。

  育男總覺得母親只帶走妹妹,是媽媽偏心。

可他還是偷偷溜到火爐前撿回媽媽跟妹妹的衣物,雖然什麼都撿不回來──自此媽媽跟妹妹正式從他的生活中消失。

然後鏡頭映著他在鄉下的小學一直跑呀跑,戇直的孩子,說不出口的情緒,就在近乎自虐的喘息之間隨汗水蒸騰揮發。

  直到那個奇幻的颱風夜。

育男在天使大叔(好可愛的大叔,這年頭美型天使已不吃香了吧)的酒館中喝醉了,回到小時候家裏那個麵攤,以過客的身份,與年輕的媽媽閒聊。

  風聲嘯嘯,斷電了,媽媽就點上蠟燭,一針一針的縫,「男孩子大得快,這些衣服應夠他穿到長大了。

」(育美跟醫生投訴媽媽不愛她:「衣服都是造給哥哥的!

」)育男問,你不會偏心小的那個嗎?

媽媽給他看兒子的剪紙人兒,笑說,兩個我都愛。

然後又拿出一塊花布,「我想給兒子造個小包,你看這布的花樣,男孩子喜不喜歡?

」  育男拿出一個布包,跟她手裏的布一樣,「他一定會很喜歡的。

」看到這裏,不小心在戲院哭成豬頭。

想起黃詠詩的舞台劇《深夜猛鬼食堂》,主角一家坐下喝茶一幕。

我們都希望有一個魔幻時刻,能與所愛的人重聚,和解。

  阿翔認為老爸要讓他成為拳手,一生人就只知道打拳,卻連正選都不夠格。

他的執念源自父親的失蹤,也源自對身邊人的不安全感。

師傅說:你老是以為自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不打拳了,他還有什麼可以做?

  育美覺得母親最愛的不是她或哥哥,是自己。

母親拋下了爸爸哥哥,帶她到台北生活,最後還是難產而死拋下了她,而綠島的家,卻再也不願回去。

醫生問,為什麼不願意回去?

育美強調,不是不願意,是不要。

她一直記得父親說不要聽到她們的消息。

  「只有生氣時我才覺得自己是真實的。

」  她恨媽媽,愈逃避,卻愈來愈像她。

在捷運中,她畫出自己在車窗上的倒影,卻分不清那是她還是媽媽?

畫像被風捲進月台隧道,她在隧道中看到當年的自己,跟現在的她一樣,與媽媽(的畫像)失之交臂。

育美幾乎要走進隧道去,幸被天使大叔攔住,生與死,就在這一念之間。

  育美跟與媽媽的舊情人說,我以前一直在找一個答案。

後來我覺得真相不重要,答案我們永遠無法知道,事實是她離開了我們。

  就像阿翔在堤岸邊跟他老爸練拳。

鏡頭一轉,堤岸上卻剩阿翔一人,獨個兒跟空氣對打。

究竟育男跟媽媽重聚的晚上,只是他喝醉酒的夢境,還是天使安排的真有其事?

  都不重要了。

  【劇透部份完畢】  一直在找世界的真相,但愈發覺得,也許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念頭。

天使是你,魔鬼也是你。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佛家說:「天堂、地獄,唯在一心。

」  哲學一點的版本是Viktor Frankl講人的終極自由:“Between stimulus and response, there is a space. In that space is our power to choose our response. In our response lies our growth and our freedom.” 真實發生的事是一回事,但如何去response,是你的自由。

  活了這些年,愈來愈覺得,許多時候要學懂放過自己、安慰自己。

有時是自己的錯,好很想打爆自己個頭,狠狠數落自己是豬頭炳,然後吃一杯雪糕,重新開機。

有時是別人的錯,被欺騙、傷害、背叛,而且無仇報,但在學習,不要用別人的錯去懲罰自己。

(音樂起:Let it golet it go)  最近在看一行禪師的《和好》。

育男、育美、阿翔都困在小時候的自己,走不出來。

書裏有個練習,是觀想小時候那個不安的自己就坐在你面前,然後告訴心中的小孩,你長大了,有能力寫自己的劇本,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與自己和好,也在一念之間。

  那天跟魚蛋小姐逛街,看到一句話:life doesn’t have to be perfect to be wonderful.  So do you. 我們呀,都是凡人而已,傻仔。

 10 ) 温柔的慈悲

外面下着大雨,我刚看完《念念》。

张艾嘉是我一直喜欢的导演。

她细腻,柔软,像是嵌在崖壁上的绝世独立的花。

年纪越大,历练越多,于是越坚强也越温柔慈悲。

如果说当年的《心动》是一曲关于爱情的咏叹调,那么如今的《念念》则更多的是关于内在关于自我的一段呓语呢喃。

就像很多人多年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心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动一样,我相信也势必有很多人再看《念念》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念念。

缓慢的节奏,不断流转的空镜头,刻意节制的音乐,是这部片子最为让我感动的视听语言。

她们都是张艾嘉的武器,直指人心。

总觉得每个人物的心中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他们有千言万语,你听不到,但是却能感受得到。

好的片子自有一股饱满的力量,它们能够透过画面、台词、音乐甚至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元素来打动你。

《念念》是一部不太大众的电影,她文艺却不清新,浑身打满沉重的烙印。

但是却又让人感觉到平和,这说起来似乎很矛盾,说它沉重是因为故事当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育美脆弱敏感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眠,耿耿于怀母亲带她出走绿岛离开哥哥的事情,更加被母亲难产去世时的情境所纠缠不休,导致她一直阴郁甚至要心理医生的开导。

而阿翔原本以为是可以给育美安全感的男人,却也有自己的心结,始终不相信别人,哪怕对自己的女朋友都无法敞开心扉。

而育男一直对母亲带走妹妹抛弃自己而心有怨恨,一直以为母亲不爱自己。

这三个人身上都有着童年时经历过的苦难的烙印,所以分外沉重。

但是最终他们都放过了自己,在经历过越多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长大,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过去。

而张艾嘉最终给了他们圆满的结局,爱情最终开花结果,离散的亲人最终得以相见。

这是张艾嘉的慈悲。

她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不一定能够懂得。

成长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些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你会放下。

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跟以往的艰难的经历说再见。

自己与自己和解,首先要放过自己,才可以看得到身边的其他人,才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与爱。

《念念》短评

“人之所以有执念,皆因放不下,越得不到答案,越想追问下去,一钻牛角尖,就堵死了所有出路。”这是一场情感的救赎。每个人心中都有那个思念着的人,那个人的曾经呢喃,犹在耳畔。电影里常会响起轻声浅唱,流进心田,滋润着就已干涸的情感。(绿岛)

7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中午次饱饱去看。结果睡了半场。

10分钟前
  • Miss太幼稚
  • 还行

释怀过去就是正视未来的自己,一部极其慢热的文艺片,配乐很少,表演克制,开始的时候真有点看不下去,但是当慢慢入戏之后,看着平静画面的时候,内心却是汹涌。影片最棒的地方就是很多东西都没有点破,但是看完了之后你什么都懂,三条故事线“杂乱无章”的叙述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故事的理解,赞!

12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推荐

一切都会到来 一切都会过去

14分钟前
  • 吴邪
  • 还行

几组海下的镜头,瞬间想起李心洁的 深海寻人

15分钟前
  • 李茵的湖
  • 还行

从悲到释然,全是心境。感情酝酿恰到好处,到最后眼泪攒出。

20分钟前
  • yes girl
  • 力荐

闷着闷着居然就豁然开朗了。

24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推荐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当我哭着擦鼻涕时前排女生高举着雪亮的手机屏幕刷微博,过道里两个小孩在追跑,影院是杀人的好场所。

26分钟前
  • 让保罗切小田
  • 还行

如大海般缠绵的持续情感轰炸,台式伤感 家庭 成长 自我修复 ,把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的那些真实的烦恼,扩大一百倍的效果。

30分钟前
  • 为虾米呀
  • 还行

人到老年,果然暴露出巨蟹座的通病,絮絮叨叨,啰里叭嗦,加上演员撑不起来,整部电影差点成为笑话....与过去和解,才能稳步向前,这个道理谁不懂...

32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拍的是什麽鬼東西,完全看不下去了!

35分钟前
  • 五十级皮神
  • 很差

应该是“念念不忘,必有回响(音)”的意思吧

36分钟前
  • 寄遥
  • 较差

傻。

38分钟前
  • 铎奇
  • 还行

梁洛施好漂亮。

41分钟前
  • D.K.Xu
  • 还行

边看边觉得可以预见直男癌影评人拿女导演叙事(贬义)来攻击,但我这次居然很有点同意这种攻击…故事的(拙劣)匠气太重,过多的戏剧化巧合做作得要命,好像要讲多少无奈和残酷原来翻开还是一颗中二少女心…镜头语言居然也还是有点幼稚…风格倒是极台湾的,伊莎贝拉也几乎融入了,只要不给她面部特写

43分钟前
  • willow
  • 还行

可以说是一出疗伤的心理剧,深深触动人心!

48分钟前
  • 翦翦
  • 力荐

太俗太甜太白,我要是剪辑师至少得砍掉三分之一的内容。不过有些段落还是不错的。

53分钟前
  • T3的小喇叭
  • 还行

一直记得这部电影

57分钟前
  • 八条杠
  • 推荐

过于做作了,故事本身简单平淡,叙事手法也没加分,快进方式勉强看完。

1小时前
  • Joanne
  • 较差

5.20 @ 深圳华强北博纳影院

1小时前
  • Jerr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