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剧分《连城》、《侠女》、《辛十四娘》、《宦娘》四个篇章,通过几位奇女子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讲述了四段凄美动人的奇幻故事。
《聊斋奇女子》中有亮丽的演员阵容,还有对故事的改编注入了新构思,最终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为爱牺牲、真爱可以感动天地”的主题,为了吸引更多女性收视群,此次从原著故事中又精心挑选了四位遭遇非常特殊的年轻女子,她们包括《宦娘》、《连城》、《侠女》、《辛十四娘》,用这四位奇女子的故事去刻划爱情的伟大和美好的情操。
该剧的题材看起来虽然惊悚,但实际上是借人、鬼、狐宣扬人间正道,歌颂真善美的伟大情操,社会效应良好,加上制作精良,深的朕心呀……
四个挺不错的单元故事,先说缺点,再说优点。
缺点1,剧情设定不连贯,思维过于跳跃,导致主角团强行降智,他们的悲剧大多来源于他们的愚蠢。
缺点2,把连城作为第一个故事,节奏不好,太拖沓。
优点1,突破了传统意义对于鬼看不见,怕光,有万能的法力的设定。
优点2,没有为了迎合当下的社会风气强行更改古人传统意义上的男尊女卑,以及尊重了原创蒲老先生一夫一妻一妾的“美好”愿景,也充分歌颂了奇女子为爱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优点3,每个单元故事都不会雷同,女性或者作或者不自爱,也有各自不同的性格际遇,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
分开说每个故事:1连城:毫无内容可言,男主没什么正义感,和宾娘的感情线也莫名其妙,真是白瞎了吴奇隆那张正气凛然的脸。
本单元唯一亮点为大反派表哥,演技精湛。
2.辛十四娘:相信好多人为了诗诗来看,但是作为狐狸演技很让人失望,辛十四娘是个因不懂情爱而作妖-给深爱自己男人纳小妾的圣母婊。
这是唯一一个女主得到善终,能够修道成仙的好结局,也是没写男主有变心迹象的好结局。
这个故事里胡媚人设最动人,阿禄人设最好,两位演员表现也很出色。
3.侠女:最喜欢的女主人设,在经历情爱后仍能看清自己应有的责任,男主人设却是我最讨厌的,色眯眯的勾引千金小姐,爱人被害也不想复仇又莫名其妙爱上女主。
4.宦娘:最让人悲伤的故事也是最具有恐怖色彩的故事。
宦娘为了爱情不顾父亲的养育之恩,离家私奔,这是常见的桥段,但是为了情郎家里治病,又卖身青楼,丝毫也不自爱,又因为别人的指指点点和家族的名声寻短,还逼着死里逃生的男主殉情,是我最讨厌的女主人设。
另外传统戏曲舞台也为这个故事添加了很多中式恐怖色彩。
最后,实在感慨以往的多元化审美,感谢蒲老先生提供的好剧本,时光不再,感谢导演呈现了这么优质的作品。
也感谢麦振鸿提供的氛围感bgm。
《聊斋奇女子》乃是唐人出品,早年间唐人出品的古装电视剧可谓是部部精品,即便是放在今日去观看,依然意趣丛生,引人入胜。
犹记得在小学时代,晚上回去能看两集电视,早晨多早起一会儿,也能多看一集电视剧。
武侠的、仙侠的一类是最讨我喜欢的,看多少遍都不会觉得腻味。
现在很多人无法想象十几、二十年前的电视连续剧对孩童的吸引力,绚丽多彩的布景和悬念迭生的情节等等都创造了与现实迥异的另一个世界,瑰丽奇诡。
饶是长大后的我已经看过成千上百部电视剧集,《聊斋奇女子》仍然是我最难忘的电视剧之一,不排除有童年滤镜的因素存在,但是我依旧为这部电视剧里的人物和情节所感动。
以前看《聊斋》,就知道是精美的布景之下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神仙鬼怪,爱恨纠葛,生生死死,缠缠绵绵,而今再看一遍,才发现原来这志怪故事之内都是人情世故,神仙鬼怪的的皮囊下是对人生的启迪和领悟,借着鬼神之说,讲的全都是人事。
换言之,以前看只体会到了其中的趣味性,而今看是细细地体悟角色的心路历程,能从角色的身上找到自我,然后反过来由自身能理解角色们做出的选择。
唐人出品的这一部《聊斋奇女子》分为四个单元《连城》、《宦娘》、《侠女》、《辛十四娘》,各自独立成篇,除了有几个群演串场之外,可当成是互不关联的故事去看待。
个人最喜欢的是《辛十四娘》,《连城》篇前期最为欢快,《宦娘》氛围凄楚,最有鬼气森森的感觉,《侠女》的现实色彩最为浓重。
《连城》推第一篇为《连城》,不为其他,只为乔生。
良心相许的故事里,女主角出色,男主角也不能过于逊色。
在四篇男主角中,乔生还可堪托付终身。
以连城视角带入,乔生果真是良配,剜肉救心爱之人,太具有古代小说的意味了。
其他几位男主人公们或者懦弱无能,或者三心二意,在女主角们面前,立刻黯然失色。
情深者,可为所爱之人而死,亦可为所爱之人而再生。
其中连城听父亲下狠心要将她嫁给王化成,而非乔生,一气之下,病倒了,卧床不起,须得心上人的肉才可解此病症。
这一段有几分像《红楼梦》里宝玉听紫鹃之语,黛玉要回姑苏去,一下子就变得痴痴傻傻,不再清醒,只惦念着心上人。
为了情郎,气急攻心,重病卧床,这种情节也不只有才子佳人的小说里才有,现实生活中也是有的,盖因情之所至而已。
连城气病了,需要心上人的肉正是戏眼所在。
乔生剜肉是真情,王化成不肯是假意。
宾娘因乔生剜肉,去送肉半途也晕倒路畔,亦需心上人,即乔生之肉相救。
宾娘之父为救爱女,明知后果,毅然决然以猪肉替换,害死了连城。
连城、宾娘、乔生三人羁绊愈深,如三股原本毫无干系的丝绳扣在了一处,难以解开。
《连城》使用的是“倩女离魂”的模板。
连城的肉躯死了,她的魂灵却存在。
她看得见身边其他人和事的变化、流动。
她的哀怨,她的情不由衷,她迫不得已,都在她成为魂灵的那一刻,有了具象化的体现。
因为心中有爱,她贪恋人间,舍不得乔生,但又因为和乔生阴阳两隔,人鬼殊途,所以,她心中怨恨。
她须得知道始末,是宾娘之父为了视若珍宝的女儿的性命使出掉包计,她才无辜枉死,死在了成婚当日的大红蜡烛前、洞房的牙床上,双瞳睁开,死不瞑目。
因为心中有爱,所以,她原谅了宾娘,尤其是宾娘父亲的所作所为。
她体悟到另一个和她一样的心情,她们爱着同一个人。
虽然她们是两个性格、才学都不同的人,但是却有相同的慧眼,发现了乔郎身上的好。
宾娘为连城挡刀,她戾气全消,解开了两人的心结。
两人都成了无主的孤魂野鬼。
依照城隍之言,她们与父亲们积德行善,可获得两张还阳符,而恶人作祟,还阳符只剩下了一张。
更不幸的是,混战中乔生也成了孤魂野鬼。
三人若是同时投胎,在世为人,未尝不可,只是佳话里的女子们,多有着舍己为人的性子。
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她们的情郎,俊秀神采,才华横溢,有着说不完的优点时,她们自然是慷慨赴死,令情郎还阳。
这是她们早就拟定了的结局。
连城与宾娘,一静一动,恰如红白玫瑰。
乔生说的那句“我爱你们”,完全都是出于爱情吗?
他在连城死后爱上了宾娘吗?
又或者是爱上了连城附身以后的宾娘,宾娘的身上存在连城的影子,以至于令乔生忽略了容貌,模糊了自我的感受?
这些猜测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也有可能的是,乔生对她们二人的爱,超越了爱情的存在,非要用词语来形容,就是患难与共,出生入死。
在生死的边缘,灿然地生出了一道白色亮光似的情感,它绝非是安安稳稳、一帆风顺的日子里所能产生的微小波澜,是惊涛骇浪里的执手相依。
大风大浪过去了,乔生高中,娶妻生女,就不知道在午夜梦回时候,他是否会深庭信步,徘徊低吟,思念史氏二女。
原著中写道:“一笑之知,许之以身,世人或议其痴”。
故事虽然被大刀阔斧修改,人物关系和故事脉络也进行了调整,但是这份痴心是没有改变的。
情者,痴也。
如卓文君者当日是官宦女,亦可当垆卖酒,如杜丽娘者从未出过闺阁,亦可梦中隔年见情郎。
爱能超脱生死之界,跳出真假之别,更何况是跨越门户之见,阶级之限。
《连城》的故事实在是很老套,但每看一次,还是会被感动。
此类故事和牛郎织女、白蛇传等本质上是一样的,人们都在渴望有非人的因素打破由人而出现的桎梏。
正如沈从文先生写过的句子,人自己做上帝,自己造牢笼。
后面还需要再补上一句,人也自己打破牢笼。
《宦娘》《宦娘》是古代版本的《胭脂扣》,除却姓名能与原著相勾连,其他的部分与原著的授琴之恩,可以算是毫不相关了。
《胭脂扣》是由第三人袁永定引入后,以如花的视角徐徐展开的,十二少辜负了如花的一片深情;《宦娘》也是由第三人俏郎君引入,以赵宦娘视角展开,温如春也辜负了宦娘的一片深情。
如花深知人心难测,那鸦片烟是她对爱情最后的算计,烟花巷里所剩下不多的痴心都托付给了一人,然而这爱太过沉重、太过癫狂,十二少无法承担,贪生怕死,未共赴黄泉。
伊人以末流的手段在不堪之中寻求真情一丝,却化作烟云字。
与如花出场不同的是,起初的赵宦娘身为闺阁小姐,天真烂漫,对爱情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她偶遇温如春,再到两人并肩徐步,游山玩水,写词作曲,她眼中闪烁的都是两情相悦的欢喜。
从天真烂漫的闺阁小姐到心如死灰的复仇女子,再到为爱牺牲的无主游魂,宦娘的情感有足够的时间去经历了层层转变。
情深时为了温如春,她与父亲决裂,而后迫于钱财之力,她又落花坠溷,变成青楼女子,卖身还债。
父亲得知后认为这是歪风邪气,羞辱门庭,让祖宗蒙羞,让他无颜见人。
她自认蒲柳,蒙如春不弃,两人结作良缘。
若是童话,到这里大结局,就该戛然而止了。
但是,宦娘的故事还要继续。
现实世界的人们会对落水狗似的可怜人穷追猛打,言语羞辱。
烟花女子从良,不是易事。
从良后的宦娘耳畔眼前有男人们的耍弄嘲笑,有女人们的轻蔑讥刺。
宦娘如陷入水火之中,心痛难忍,羞愤交加。
一时半刻尚且能这么过去,但是日日月月,年年复年年都是如此呢?
宦娘决定一死了结此案。
“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不是焦仲卿、刘兰芝夫妇才能做的,赵宦娘认同此举。
温如春愿意随之赴死。
但,濒死之际,如春想起了家中老人尚在,挣扎着一口气,不愿死去。
求生意志和对他芳心暗许的良工救了他的性命。
只有赵宦娘孤身赴黄泉,凄凄惨惨戚戚,叫人忍不住宛然叹息。
人鬼殊途,他们就此阴阳相隔。
失忆后的温如春,成了阿牛,一个平平无奇的、脑子不太灵光、没了过去和记忆的粗使工人,哪里还有昔日那意气风发的多情伶人的模样。
赵宦娘化作厉鬼,居于楼阁之上,风声幽咽,月光暗淡。
高高的楼阁上藏了一个死去的女人,一段未亡的深情,还有一篇未完待续的故事。
爱到了极致,也就成了恨,好似一滩浓墨,化也化不开,近乎粘稠的状态。
她教阿牛抚琴,助他恢复记忆,帮他找回从前,觅回记忆。
宦娘压着满腔的恨意,同时,也压着满腔的爱意。
所有的不愿离去,是因为她心中有恨,也有爱。
只是当时的她未能清晰明了地知晓自己的心意。
那句活着真好,是温如春的感叹,但是,又何尝不是一把刀,正戳中宦娘的心间。
失忆后的温如春还能找回记忆,做回自己,因为他还活着。
而宦娘是无论如何也回不去了,再也无法重拾活在人世的快乐了。
“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对于如花和宦娘来说,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存在过,却都似水月镜花,难以留住。
她们为爱情献出生命,将爱情看作溺水者抓住的浮木,然而,这浮木是烫手的,它熊熊燃烧着,成了灰,抓也抓不住,只能任它在风中吹散,见不到影踪。
当她选择在火场里牺牲自我,也要救出温如春和葛良工的时候,爱情不再是一个少女美好单纯、不切实际的幻想。
它成为柴米油盐之外最真实的存在,是烈火焚身,又心甘情愿。
黑色纱衣轻轻笼罩在宦娘的白色长衫之外,发丝随着罡风飞舞着。
淡淡的、凄然的微笑,是宦娘此生最后的记号。
如春和良工在大劫难之后,婚配佳偶,俪影成双。
不带有羞耻,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地与所爱之人去享受人世间一切俗气的快乐。
这是宦娘曾梦想过的场景,也是她今生今世都不可能再拥有的美好。
“相见如过千山转身已是万年换取柔情三千与君共饮夕阳那一个爱字牵人终身那一个恨字装满离愁笑看风月对天唱有梦不觉夜漫长”《辛十四娘》当年,辛十四娘(刘诗诗饰演)一袭白衣,飘然若仙,不似狐妖娇娆魅惑,反如姑射仙子高洁无垢,再加上年纪小,分辨不清楚明星面容,以至于那时候的我一度将她和小龙女(刘亦菲饰演,《神雕侠侣》)和小七(林依晨饰演,《天外飞仙》)当成了同一个人,放在如今,根本完全不一样,一眼就能分别。
可是初见的那种感觉就好比《天龙八部》里段誉初见玉像,只想惊呼神仙姐姐,也算得上对年幼时的我一种东方美学的启蒙吧。
倘若果真有古代神话穿说中的衣袂翩跹,披帛飘飘的女仙,那就该就是她的样子。
枫叶红艳欲燃,一位妙龄女子,头簪玉色花朵,身着白衣,端身抚琴,袅袅琴音,好似云雾渺茫,又似脉脉弱水,款款流淌如聆听者的心底。
这是我对辛十四娘的初印象。
辛十四娘在影视剧中已然是一个出尘脱俗的标志性人物了。
但是在小说里面,她喜着红衣,粉香扑鼻,镂空鞋底,惯作巧计。
末尾,她悠然自得地告知冯家仆人,名列仙籍,一点没有影视剧里辛十四娘百年道行化为一日、牺牲自我完成大业的悲壮。
小说里的她,像是名士,自在风流。
相对而言,影视剧里十四娘是求仙若渴,有了执念,就没有那么自在了。
倘若成仙,情爱之事就成了她来人世一遭,必须要度过的一个大劫。
此劫难或者让她心灰意冷,对人世绝望,万念俱灰之下,狠戾成魔,或者让她大彻大悟,修道成仙,了无牵挂。
起初,她不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要冯生来告诉她,奉命成婚。
她体会了什么是情,什么是爱,也看到了什么是虚伪,什么是背叛,什么是冷漠,什么是自私。
原来人间就是一团混沌,那些她施粥赠药的人们,在得知她是狐妖,即便她没有伤害过他们,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来伤害她。
囚车之中父亲问,十四娘,这就是你善心对待的人啊。
十四娘无语凝噎,环顾四周,满目苍茫。
那些振臂而呼,訾骂棍打她与父亲的人们还是平日和气备至,善良淳朴的乡里乡亲吗?
她不懂。
等禄儿奋不顾身挡在她的身前,斩钉截铁地为她分辨的时候,一切都在不言中。
她霎时间就懂了。
她的爱和期许都是为了有更加远大的愿景,不是为了成仙,才有此一劫,去过情关。
所谓的爱,不是与冯生的风花雪月,吟诗奏琴,也不是楚半山的色欲贪心,害人害己,也不是以前的她所做的施粥赠药,救厄扶困,是一心而往,虽千万人,吾往矣。
爱是只问付出,不求回报。
当日洪水泛滥,肆虐人间,全城百姓遭殃,郡君以一弱质女流的凡胎肉躯去拦阻洪水,想必有着更加坚定的决心。
舍得小我,才能完成大我。
畸缺者和伟大的人常常是难以区分的。
畸缺者,憎恶着世上各种各样的人,伟大的人爱世上各种各样的人。
为了不至于在她死后,百姓们还要受到豺狼妖和阎道长等的残害,她愿意用尽所有的妖力,去对抗他们。
豺狼妖和阎道长作法自毙,十四娘就此心愿完结。
十四娘从山上来,到天上去,这成仙一路,着实艰险,丢了自己的性命不说,还失去了疼爱她的家人,但难得的是她那份悟道之心从未改变过,从未想着为对她情真意切的情郎冯生放弃她的志向。
比起早期那种仙人下凡,或妖怪修炼成人,和凡夫俗子成亲,妄图厮守终身,而遭遇重重阻隔来说,十四娘独树一帜,也是她性格使然。
在她的观念里,好像从来没有存在过长相守的愿景,一生一世一双人非她所愿。
小说里辛十四娘被郡君安排与冯生成婚后,始终是围绕着冯生转,是一个贤妻,一个当家主母,一朝老矣,消失无踪,还给家中留下了大量的金银,而电视剧里的辛十四娘的老去不止是因为冯生,更是因为身受重伤,道行即将散尽,她对世间的留恋更多的是对人世无常的感叹和物是人非的痛惜。
对于我等俗人而言,为了自私的人们,舍弃自我的性命,是一桩多么不划算的买卖啊。
麦家的《人生海海》里有这么一句话,引人思考,他说:“当一个人心怀悲悯时就不会去索取,悲悯是清空欲望的删除键。
”但对于她这样的求仙问道者来说,此番也是历劫,她以悲悯的心态去看人情浇薄,人性丑陋,才能不嗔不怒,不怨不怼,如此方能渡化成仙。
当她看到了这些丑陋的人心以后,明知大限将至,还是挪出余下的银两,施粥赠药。
灰飞烟灭后依然愿意天降甘霖,造福世人。
“月高高星寥寥拂微风云飘遥孤江边心邈邈两世牵谁人晓回首间几多欢笑昨夜天残忆追旧年而如今人事早飞远”原著中的十四娘,没有背负那么重大的责任,她窕窈洒脱,重情重义,但也没因为这份重情重义害苦了自己,多年以后,还能记得致意主人,淡然一笑。
《侠女》一个人但凡是多获得点什么,也会失去些什么。
徐慕娥学习斩妖剑法是超乎寻常的顺利,因为她天赋异禀。
父亲学了多久都没有学会的招式,她轻而易举就学会了。
人人以为她粗心大意,没有那些女儿家的小心思。
她甘心化身鹊桥,搭起顾相如和林月芙相见的路,顾相如和林月芙你侬我侬时,她不经意瞥过的目光何尝不是一道枷锁,令她做了爱的囚徒。
林月芙和徐慕娥是两种不同的女性角色,一个捻针绣花,饱读诗书,温婉可人,一个舞刀弄枪,武艺高强,性格倔强。
林月芙与顾相如的那句瑶池仙子下凡了的定情之语,是徐慕娥不会领略到的闺房乐趣。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灭门之灾,亦是慕娥的心结。
顾相如怒斥慕娥的心里只有报仇雪恨,再无其他。
而他最该清清楚楚地知道的是,慕娥除了报仇雪恨之外,心里还有他。
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顾相如爱着林月芙,被白狐狸精诱惑,穿的清清爽爽,一副清俊出尘的模样,但是,他始终是眷恋繁华,这三千软丈红尘,始终吸引着他。
但是,对于慕娥来说,她的幸福和快乐,在父母和无愧死后,就近乎完结了。
顾相如以为林月芙身死,以为是慕娥狠心杀害。
慕娥背负的心酸和苦楚,又何尝比顾相如痛失所爱经受的苦楚少了一分半点。
其中的痛苦,不足为外人道也。
千帆过尽,谁还记得当初那个偷偷学功夫,将父亲的一招一式尽数偷师过来的少女,昂首一笑的萧爽洒脱。
人生好漫长,好似有无穷无尽的、纠缠的痛苦与不得不去承担的事情,要去做,又太短暂了,就好似眨眼一瞬间,早已经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
美好的时光总好似昙花,悄然一现,然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了。
与顾相如的春风一度,今宵欢好,也许不是因为男女之间的情爱油然而生的欲望,而是两个失去至爱之人的失意者的相互依偎和彼此慰藉。
寒冷的冬夜,总要寻得一丝火光,才能照亮和温暖这寒凉的身体和内心。
林月芙是顾相如我见犹怜的爱人,是徐慕娥楚楚可怜的好友。
顾相如和徐慕娥两人身上爱情的味道变得很浅很淡,更类似于是逃亡路上结伴同行之人。
救活林月芙,送出自己的孩子,让她带着孩子一起去找顾相如,是“为君贫不能婚,将为君延一线之续”。
徐慕娥为他们二人造就了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而她孤身上路,赴身前程。
结局时慕娥诞下孩儿,救活林月芙,将孩子托付给月芙,令她去寻顾相如,是徐慕娥对红尘的最后一丝牵念。
她上山,问道,以除魔卫道为己任。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其他三篇,均是是人物命名,唯独到了她这里,是一个代号,是一个称呼。
金庸先生所著的《神雕侠侣》中郭靖曾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到了慕娥这里,她的眼光放宽,不仅仅是这一国之民,还为了还天下清明。
贪腐勾结,草菅人命。
如何放下,唯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才能割舍,才能放下。
因为自己承受过失去亲人的痛苦,所以更能体会那些家破人亡的受害者们的心情。
因为自己曾经受到妖怪和恶人的伤害,所以不想再让其他人受到那些伤害。
结尾处,慕娥沿着一层层台阶向上走,一步步着实沉稳,那坚定的模样,叫我想起了《大宋少年志》里的女主角赵简。
彼时的慕娥与赵简是怀着一样的信念,此一去,是寻找她心中的道,实现她伟大的梦想和抱负。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有些人生来就是有必然要去做的事情,一生一世,都在完成那一件需要完成的事情,这是他们的宿命。
倘若一个人如慕娥一样找到一生的使命,便是可喜可贺的。
结语如果说《连城》和《宦娘》这两个篇章,还在纠结于男女情爱,风花雪月的话,那么《侠女》和《辛十四娘》这两个篇章,则是借由情爱完成了超我的实现。
冯生之于辛十四娘,顾相如至于慕娥,都是人生中难逃的劫难。
在他们的身上,她们看见了自我,一部分从未发现的自我。
当她们去察觉、认识、接受那一部分自我的时候,她们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课程。
所谓成仙,所谓得道,都是这段路程的小小奖赏,而这份奖赏需要付出的代价是惨怛的,重大的。
辛家老小十几只狐狸,都是千百年的道行,修炼成人,却惨遭豺狼妖、阎道长、楚半山毒手,唯有十四娘一人生还,十四娘还被曾经赠药施粥的村民辱骂欺凌,险些命丧法场,被丈夫冯生误解、疑心、猜忌;慕娥也是灭门之祸,失去了疼爱她的父母双亲和竹马之交,为所爱之人保全孩儿,却遭遇背叛和误会,平静幸福的生活如镜花水月,一触即破。
《聊斋奇女子》的几位女性角色,或是尽态极妍,有情有义,或者天赋异禀,特立独行。
她们既然叫人怜惜,又叫人佩服。
如连城、宾娘、宦娘、月芙等让人怜惜,如十四娘、慕娥让人佩服。
这四个故事,没有动辄叫天下陪葬,毁天灭地,生灵涂炭,反倒是就围绕这几个人,这几件事情,环环相扣,前因后果,交代得明白清楚。
《聊斋》的故事,以女子为篇名的,多数是绮丽而艳情的。
某生偶遇一绝色佳人,机缘巧合之下,促成姻缘,但是,很难长久厮守,即便是琴瑟和鸣,鸳鸯谐趣,也终会有一日,佳人凄然,剖白告辞,最终结局很难两全。
常规的叙述方式中,男子往往是占据主体地位的,他们建功立业,他们著书立说,女子圈禁在一宅一院,一方天地之中。
自古以来的规训,是男子要建功立业,报效朝廷,成为一国的栋梁,而女子是要安于居室,相夫教子,消耗所有的青春年华。
而这其中女子们一生除了父兄亲属,一生都难见外男,她们能成就自我的可能性在襁褓里就被扼杀了一大半。
聊斋的世界是混乱的,有阴有阳,有妖有鬼,而它的世界也是有秩序的,阴阳不能颠倒,妖鬼与人一样,也有统治者,是人间的翻版。
《聊斋》中的女子们以鬼狐之身超脱于人俗之外,不拘泥礼教与繁文缛节,她们或者六艺精绝,或者能广招财源,或者有通天本领等等,或者兼而有之。
这些情节设定在现代被许多人诟病为是穷酸书生们的意淫,经常使用的就是贾母的那一番言论,但是我们在诟病穷酸书生们的幻想的同时,会忘了那些如花一样的女子们的主动性,也忘却了贾母作为封建家长的顽固腐朽的思想。
她是封建礼教坚决的捍卫者,怎么可能不去贬斥那些为情而生、为情而死的性情中人。
站在她的立场看来,那些闺阁小姐见了清俊男人不顾父母,就是没有礼义廉耻。
生为女身,遭受重重礼教的压迫,多的是身不由己。
《辛十四娘》的原文里就提到过十四娘是不愿意的,哪怕郡君的威严在面前她身为一个小小狐女也不肯直接从命婚配冯生,也是要和郡君谈条件的。
这是妖精,若是人类呢?
只有等死了以后,化身成为鬼魂,才能不继续受到礼教的压迫,来去自如,行动似风,有自主权。
情爱伤人辛十四娘在领悟情爱之后又可曾幸福?
那男子温良如玉,弹得一手好琴。
是他,用善良,真诚打动了她:是他,承诺了她一生一世:是他,不在乎她是人是妖,只在乎她的心。
呵,真的以为他比西子湖畔负于白娘子的许仙更好,真的以为他会永远守护哪个美如仙子的女孩。
而,结局,依旧让人心疼。
与十四娘,最大的伤害也许不是别人的误解,而是,最爱的那个人不信任的眼神。
冯生,其实终究是个平凡世俗的男人。
有真心又怎样,还不是在她最需要他时选择漠然以对?
即使最后他仍然坚持,可是,我不想原谅。
有时,只为了相逢时的嫣然一笑,只为相守时的幸福美好,便会倾尽一生。
其实,他是她命中注定的良人,却也是他命中注定的劫数。
情爱,纠缠入骨,是她太天真,以为懂得之后仍可以全身而退。
可真的尝了情,识了爱,才明白,爱过之后,就再也回不到那个清心寡欲的自己了。
最后,她牺牲了,成仙了。
可,却不是我喜欢的结局。
因为,九天之上,我看见了十四娘的寂寞和伤心。
那雨,是否是她的眼泪,是否是她的无可奈何?
连城是我心头好,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范文芳这个女演员真是太好看了。
辛十四娘令人感动,又令人绝望。
侠女是最近才接着小时候的进度看的,剧情bug超级多,但是最后幕俄的选择令人钦佩。
总结下来,觉得这应该是早期女性意识觉醒的一部剧。
反观当下流行的大女主,霸道总裁,一心一意这种市场选择下迎合女性受众的女性向作品,这部剧可以说是早期引导女子自强,不拘小家追求大爱,侠义精神的雏形了。
最后我来吐槽一下唐人的编剧,和周易的编剧真的不是差一丁半点,那么多剧情不合理的地方,不过最后还能圆回去我也是服气,而且感觉每部剧都要弄一个林月如和赵灵儿,然后男主在两女间犹豫不决,真是应了张爱玲的“红玫瑰”和“白玫瑰”。
早先冲着刘诗诗看了一遍辛十四娘,对冯生相当无语,前脚甜言蜜语说完,后脚就听信谗言不管十四娘的死活,而且种种事迹都表明冯生就是一般故事中典型的无用书生,有点才华,却懦弱无能。
如今又连着其他三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我才惊觉,原来冯生算是其中最专情的人了,另外三个纷纷变心或分心了。
当然,除却这一点,冯生仍然是最懦弱的一个。
连城,侠女,宦娘,其实都是她们先爱上对方的,至少是先动心的。
连城在乔生义正言辞批评两位史老爷的那一刻就芳心暗许了,当然还有宾娘。
其实,乔生和连城是很相配的,都是温文尔雅,都爱好音乐,都懂得诗词歌赋。
虽然宾娘也善良可爱,只是乔生最后对宾娘所谓的动心,我始终都觉得很牵强,每次只有连城附身宾娘时,乔生才对宾娘有不同的感觉,可惜,编剧的意思还是娥皇女英一个不少,反正是古代,爱上两个人也算是少的了。。
侠女就更不用说了,她爱上顾相如的时候,顾相如的心里只有一个月芙,我觉得直到最后顾相如都没有忘记月芙,毕竟月芙死于非命。
而对侠女慕娥,我相信他也是喜欢她的,其实,顾相如和月芙相处的时间很短,而且并没有太深刻,和慕娥之间才是真正的患难见真情,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顾相如爱上慕娥是难免的事。
只是,慕娥不是一般的女子,她的侠义之心是顾相如无法体会的,也只有平凡的月芙适合和平凡的顾相如在一起,平凡的生活。
宦娘其实很惨,和相爱的人一起殉情,却只有自己死了,而且这个人还把她彻底忘了,后来做了鬼也为成全自己爱的人和另一个女人而灰飞烟灭。
其实宦娘就是太天真了,衣食无忧的富家小姐,整天幻想轰轰烈烈的爱情,终于自己遇上了,难免要感动到自己,所以她一直在付出,离家出走,卖身青楼,后来宦娘也说了,她完全可以不这么冲动,也就不至于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收拾。
失忆的温如春化身阿牛,后来和良工在一起也很正常,毕竟宦娘已死,只是,我还是为宦娘惋惜。
辛十四娘,看来看去,还是我最爱的一个角色。
在冯生爱上十四娘的时候,她还一心想要修道成仙,如果不是冯生的舅婆从中撮合,十四娘是不可能嫁给冯生的,也就不会遭遇后来的背叛,当然或许也就不能那么快成仙了。
其实,冯生从始至终都只爱十四娘一个,只是他的懦弱让他面对众人的质疑和声讨时退缩了,倒是禄儿这个平时看上去唯唯诺诺的女子在关键时刻却能够挺身而出,坚持自己的想法。
所以说,十四娘对冯生很好,她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离开,所以留下一个善良又聪明的禄儿在冯生身边照顾他。
昨天看完了,演员里书生演的不错,女演员很漂亮,电影画面很美,查了一下是在花溪拍的,很会选地方,不过,故事讲得不好,。。。
心情纠结了一下还是评个“还行”。。。
冲着刘诗诗去看了一遍《辛十四娘》,第一感觉就是,辛十四娘这个形象被刘诗诗演绎得真好,一袭白衣,一头盘发,虽为狐妖,却仙气十足,仅仅20岁的刘诗诗,简直把这个形象给演活了。
这部作品取材于《聊斋志异》的《辛十四娘》篇,基本沿袭了原作品的剧情走势,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以丰富,确实比原作品更显得有血有肉。
电视剧讲述了狐妖辛十四娘经历了人世的情爱磨难以后,除掉恶魔,最终得道成仙的故事。
十四娘在铲除豺狼妖的过程中与男主冯生相识相爱,却又接连遭遇磨难,一家姐妹都惨遭毒手,最后甚至还遭到了自己的爱人的背叛。
善良的十四娘,终究还是原谅了冯生和无知的村民,虽然最终得道成仙,但是,其中的痛苦又有谁能体会呢,当自己的善心都被人们所误解,当自己最信任的丈夫都犹豫不决,只有阿禄一个人还在默默的支持她。
男主冯生,是典型的古代书生形象,很有才华,但是在关键时刻却显得十分懦弱,过于在意礼法与封建家长的看法,以致于都蒙蔽了自己的内心,不敢维护自己的爱妻。
并且由于他的交友不慎,最终带来灾祸。
不过,可圈可点的是,冯生的专情确实是一大亮点。
他不同普通人一般把妖看作害人之物,更能逾越人妖界限,爱上十四娘,确实难得。
剧中另外两位配角的形象也非常鲜明,尽管妖媚却大胆泼辣,做事果断的胡媚,以及看似懦弱胆小,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阿禄,尽管她们戏份不多,却也在剧中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整部电视剧歌颂了几位机智勇敢,形象各异的女性,在《辛十四娘》这一篇里,十四娘的善良勇敢,无私奉献,让刘诗诗完美的演绎了出来。
作品依然宣扬的是惩恶扬善,歌颂美好的爱情。
最后冯生和十四娘虽然不能白首,但是他们的故事却足以让观者所动。
辛十四娘
她是山中精灵独具慧心,清丽脱俗她一心向道心存善良,慈悲为怀她是狐族最特殊的存在她有一个愿望积善存福,得道成仙她是辛十四娘她无私为了成仙,甘愿牺牲也自私说到底,不过为了成仙她不懂情爱连人都不是,怎么成得了仙?
冯生出现在这个时候初遇,十四娘便动了心可是,她知道她要成仙绝不能动心她现出原形,只为吓退冯生可是当她遇到危险冒死相救的也是冯生她克制,一忍再忍却骗不了自己只好顺从自己的内心但是,知道胡媚的插手到底忍不住赌气大婚当日威逼纳妾不仅是为了让冯生难堪更是给禄儿一个家然而,她终究是一步步沦陷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冯生被人诬陷她设计营救御前献舞,恍若仙子面对皇上的隐晦暗示坚贞不屈,不卑不亢回天无力时甚至,破例出手爱,便是爱了没有理由却最容易受伤她遭遇埋伏身份泄露最令人心痛的是冯生的不信任心碎莫过于此她恨,却释怀他到底只是人,也会害怕有什么错呢?
也许,对于辛十四娘来说这才是最好的结局爱过,且深爱离开,不带走一丝尘埃她终于实现自己的梦只是,不知道相比起人间的情爱仙界可有一处温暖她的心
今天晚上连夜看完了聊斋奇女子连城,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连城和宾娘两个女子真的很可爱,里面二人的演技都很不错,很喜欢连城里面的小动作,又可爱又淑女,连城在宾娘面前真的很可爱,尤其是在宾娘在人间,对宾娘也是很宠溺,很关心的,前面因为乔生的犹豫不绝,连城出手帮助解决乔生和宾娘之间的误会,连城不仅心思成熟,为人善良,也劝乔生想善,乔生的几次颓废、差点放弃人生时,也是她不离不弃的鼓励、开导她,真的是奇女子也,宾娘在刚开始有点任性、可能是被宠的行事鲁莽,做事不经大脑,但是为人不坏,在救连城时也付出生命,两人吵吵闹闹,也是欢乐,后来乔生为救二人,乔生命陨,其中一张符纸被烧,乔生决定投胎,二人决定把机会给乔生。
本来是想磕连城和宾娘的CP的,但是后来,二人为符纸事情一直吵吵闹闹,都不愿意离开乔生,而后,两人想明白,把生的机会给了乔生,让乔生带着更大更多的梦想,去造福百姓,我想这也是好事一桩,二人的牺牲可以为后世积福,也是功德无量。
不是有些人说的男主“大猪蹄子”,连城和宾娘有她们自己的选择,她们选择让其活下去,让更多人的得到福报,也是美事一桩,男主不忘二人之情意,为百姓谋事,对待妻儿友好,也是她二人所愿。
一切都是为自己积福吧,二人来生做乔生的女儿,也是一段良缘。
以上仅代表个人言论。
唐人在仙3前的作品还是不错的~
《辛十四娘》挺好
剧情流畅,演技颜值全在线。但是我的血压啊!飙升,不喜欢雌竞大戏。
冲孙莉看的,但很一般,没聊斋1好看。
算是有见地的女性刻画了,虽然非得都带上“深情”的标签。宦娘的段落记忆尤深,潘粤明演得温润如春,而两个女子独有曼妙坚韧
作为我最喜欢的文言文学作品,辛十四娘的确是代表出了聊斋的精神,刘诗诗转粉的作品,并且永不转黑的作品
其实我喜欢以女人为视角的单元剧,尤其是带点玄幻的
刘诗诗好漂酿~
侠女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侠者,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太喜欢这篇的女主了,稚气和英气并具,有恩报恩,有仇报仇,干脆果决,独立自强,侠者的正义,却也不鲁莽。
奇女子,很满足女性崇拜者的观感吧
一直都很喜欢聊斋系列的电视剧,但是这部当初看的时候有点失望
节奏好慢,配乐也乱
主要喜欢连城 侠女 辛十四娘
可以说是为了瞿颖么~其实诗诗也挺好~
看过一两集~
主角好美,剧情稀碎。
鬼怪比人更有情有义。
刘诗诗好美,原来我那么早就看过她的戏了,这些故事改编自《聊斋志异》,情节完整,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为啥叫聊斋奇女子,因为里面都是渣男啊。居然没有一对成功的
一切鲜活的女性形象都在泛滥的情爱故事里褪色失真了,但是两女争一男的书生臆想塑造出的女主都比国产“大女主”更自由。当然这两种都是屎,观众能不吃屎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