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主线太清晰了,剧情交代的也很清楚,不再做讨论。
这里我想说一下剧情中的一个真实的议题“同志养老院”。
这个话题我听到了很多年了,多年前在上海也有朋友谈起,但是还没像香港一样走上议员的提案。
看似很大胆很美好的方案,其实多么的渺小,多么的没有意义。
大环境不改变,试图在不平等的大环境下建立一个相对平等的小环境,这个话题多么的“傻”啊。
这种“傻”让人悲伤。
多么无奈的权宜之计,中国人的隐忍在同志群体的反抗中进一步体现。
但是这一步走的又这么的大,有人站出来,把问题提上社会讨论,背后是多少的牺牲。
为什么同志要出柜?
直男直女就不要出柜吗?
为什坦白自己的同性取向这么难?
异性恋不需要坦白自己喜欢异性的性取向?
“我是异性恋”这句话有人听到有人提起吗?
相比同志话题被人反复提起,还有个更可怜的群体就像是影子一样伴随着同志群体,但很少被人提及,那就是同妻。
大家都是普通人。
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影片中同妻的镜头屈指可数,但是带给我的悲伤更甚。
作为同性恋,选择了异性婚姻可能是时代背景下的权宜之计,可是痛苦是一辈子的,不仅自己,也带给同妻伴侣。
她再好,再体贴,再善解人意,可是依旧痛苦。
隐忍之下的痛苦,她知他也知。
女人都是很聪明敏感的,了了几个镜头交代了一切。
她的病痛他体会不到,他的心事她处处知晓。
爱这个家,就要一直忍下去。
多么痛。
我和我的同性伴侣在国外结婚,我所在的尤金市同性婚姻占比很高,我们小区就有不下四对。
当一个社会对同性伴侣“见怪不怪”才不需要什么同志养老院,才不会有同妻的悲剧。
有感随笔,凌乱之处请见谅。
感谢阅读。
前不久刚落下帷幕的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凭借在电影《叔·叔》中的优秀表演,太保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曲嘉雯获得最佳女配角;
同时,《叔·叔》还获得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剪辑的提名。
电影行业的认可,让这部小众同志电影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近几年讲述同志爱情的电影众多,但是这部《叔·叔》另辟蹊径,摒弃了电影的商业性,平淡地讲述了一对老年同志的爱情故事。
柏(70岁)与海(65岁)是垂暮之年各自拥有家庭的同志。
岁月磨平了他们对生活的激情和棱角,每日的生活便是接小孙女放学、帮家人做饭、和家人一起共度闲暇时光...柏时常去同志出没的公共厕所寻找伴侣,在公厕旁的公园里结识了海,一位也在寻找“朋友”的老年同志,与柏不同的是,海的妻子已经与他离婚。
两次相见之后,海带柏去男同常去的澡堂发生了关系。
“澡堂”这一地点意喻着潮湿、暧昧、阴暗、狭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同志”不能见光“的生存困境。
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里,描写男同常去的几个地点:公厕、夜晚的公园、公共澡堂;上世纪,迫于世俗压力和传统观念,大部分男同会选择妻子生子,瞒着家人在空闲时候去上述几个地点排遣寂寞。
电影中呈现的男同也一样。
导演对两个男人的情欲戏拍得克制、温暖、细腻,没有炽热的情欲,更像是两个劳累的男人在长时间伪装自己中的片刻的喘息。
海躺在柏的肚子上,柏说你的皮肤真好,自己是吃苦的命。
柏年轻的时候偷渡来了香港,为养活老婆儿女,做过很多苦工,退休年纪为了补贴家用还去当出租车司机。
他是上一代内地人对香港梦的追求的体现。
辛苦了一辈子,却还是只能窝在澡堂里做一次自己。
海在与妻子离婚后,独自一人拉扯大了儿子。
他与儿子的父子关系也是电影的另一个侧重点。
儿子在家里时常对海的行为表示不满,父子之间缺乏交流和理解。
海在与妻子离婚多年后没有再找,朝夕相处可能使儿子已经对海的性取向有了一两分的怀疑。
电影的叙事风格偏向于生活化的写实主义,少有的配乐也用在两人相处时。
和心爱的人一起逛街、买菜、做饭、吃饭,就是最平淡温馨的幸福吧。
但是这段关系还是被柏的妻子,清(65岁)察觉到了。
丈夫最近称自己要去深圳做按摩夜不归宿,却忘记带回乡证;女儿的婚礼上邀请自己不认识的男人前来,目光与言语令她感到不惯。
海在码头送给柏自己在教会拿来的十字架,柏说自己不信这个,海邀请柏和自己一起去教会,说“我的儿子劝我信教,说如果有一天我死了,你可以知道去哪里找我。
”这是海对柏生死之交的承诺,海的感情对柏来说却有些沉重。
在决定退休后,儿子给柏一些钱,在电话里说爸爸劳累了一辈子趁着还能动要和妈妈一起安度晚年,这是儿女对柏的一篇孝心。
那晚,柏一夜未眠,不知道是在想伪装自己、为了家庭辛苦操劳的一辈子,还是在想面对海真挚的表白,自己在家庭间该如何抉择。
那晚,妻子同样一夜未睡。
柏和清对家庭都是负责的,妻子又做错了什么呢?
有时,放下只是将一个珍藏着信物的铁盒扔进垃圾桶,而离开只是退回信物的一个转身。
电影的结局,出于导演的写实原则,让两名已有儿孙的同志,回到各自的家庭,像主题曲《微风细雨》所唱,只是一个偶然共寻觅的秘密。
电影对“同妻”、中老年同性恋与儿女亲子关系的问题都是点到为止。
除了对爱情和家庭关系的思考,电影还着重刻画了同志对养老的社会需求。
电影几次呈现了,爷爷们被年轻的议员聚在一起,议员希望为他们在议会上争取权益,成立“同志养老院”,初心是好的;但是爷爷们却怕自己的家人看见,也有单身的爷爷怕自己社会性出柜会遭人白眼。
可能愈是年老,愈怕受到伤害和来自社会的异样的目光。
海的一位朋友,独居单身一辈子,老年无人照顾,家里无人收拾,看着令人心酸。
近几年,香港的同志平权运动不断发展,已经有议员出柜,每年都有彩虹游行和其他相关的宣传活动。
但是,对于性少数群体的老年人的生存条件,却鲜有人关心。
导演杨曜恺,2000年起主办香港同志影展,他曾表示“想拍一部香港的同志电影”。
这部电影的拍摄初心,是希望可以帮助这些老年同志做自己,不要把秘密带进棺材里,希望可以减轻社会上对这些人的歧视。
《叔·叔》的剧本,是杨曜恺参考香港同志长者口述历史《男男正传》写成。
之后接触过作者同部分被访者后,令他更想为这些人发声。
遗憾的是,柏的原型,那位开出租的爷爷,已经不在人世。
在电影的选角阶段,由于话题的敏感,杨曜恺前后被拒绝超过100次,足足花了9个月才找到太保及袁富华演出。
另一方面,因为剧情不吸引主流市场,赞助商和投资人对这部电影也十分冷淡。
虽然筹备阶段困难,电影上映后也收获了一些好评。
这些年,华语电影对于同志题材的尝试越来越多,这也促进更多的人去了解LGBT的生存困境,更加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
我们生活的社会,一直崇尚为集体和家庭贡献,有时忽略了人作为个体自己的需求和愿望。
“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如果我们可以尊重每个人的爱,理解其他人的选择,那么因为性取向不同所造成的个人痛苦和家庭悲剧就会少些。
对男同真的是没多大感觉……也没有想看的欲望……之前也看过《断背山》,感觉也一般般,但是后来被一部《谁先爱上他的》惊艳到了,才对男同题材电影持中立态度。
计程车司机 柏(太保) 真的是被生活推着走啊,到了退休年龄,都在为家人有更好的生活而继续开车挣钱,不用儿女赡养,帮忙接送孙女,体贴老婆的日常心情、甚至为了女儿出嫁出钱为女儿摆酒、带女婿入出租车行业等等……真的是中 国传统观念里的好男人 ,而真正的内心却又是喜欢男性,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不敢公开,不敢遵从自己的内心,甚至到了退休年龄,60多了,才敢稍微遵从一下自己的内心去“偷欢”,人生中第一次踏入隐匿在社会中的“男同场所”……另外一位海(袁富华),又何尝不是,单亲家庭,一个人把小孩拉扯大,也是有孙女的老人了,一辈子为了家庭,老年为了儿子加入教会,就是没有为过自己……话说袁富华演得真好啊,《周处除三害》中香港仔那么狠,《叔叔》里又那么温情 ……其实他是最有条件遵从内心安度晚年的,他的妻子已经去世了,一辈子当中也是完成了“传统社会”所“赋予”的“使命”,成家立业,照顾家庭,已经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了。
可是他却说,“爱上一个有老婆的人,哪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清(区嘉雯饰演)结婚45年, 其实在柏说去深圳过夜的时候就发现了端倪,反复问他们共同认识的朋友去不去,应该是发现了 柏 在说谎,实际并没有去深圳,但是并没有戳穿他,第二次就是在女儿婚宴上,她观察到了柏和海其实是“有东西”的,感情不同于同事、朋友,真是可怕的第六感,女人的第六感,应该就是这样的吧……但是她也没有去质问柏,她一直在维持他们之间的平衡,有一个晚上,柏看着窗外的星空到天明,而她躺在床上偷瞄他到天亮,唉,这一代怎么就是那么能忍呢,太隐忍了,这个场景真的跟是枝裕和一样,像把钝刀子一样割……也正是她的隐忍与爱,让柏最终选择继续隐藏自己的内心,回归家庭……怎么能演得那么好呢?
如果是你,会选择遵从传统 还是 遵从 内心呢?
我将自己代入到剧中的几个角色,我想我不会隐忍,我会“摊牌”,我会说出来,去跟家人沟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但是过后又想到,其实说出来除了对家庭造成伤害,还有什么其他的作用呢?
最终的结果依然不会是人物们想要的结果,“男同”,在大家的传统观念里,说出来仿佛就成了“异类”了……唉,说了那么多,其实还是无解,或许,剧中人的选择就是最优解了……本来觉得是3星,看着看着4星,结束后4星半,回味后5星,耐人寻味后超5星……
这个问题是在讨论区里到有人提问的。
我看电影时也有这个疑问。
之所以会疑问,我想是因为我没结过婚,所以只想着,没退休的时候都能婚外恋,退休了不是更有时间瞎搞吗。
直到看了一些其他友邻的讨论后,才看清了男同志和女人结婚后出轨其他男人这件事情的复杂性。
其实男主原本并没有计划着退休后要和阿海分手的,直到下面这个转折点的出现。
转折点出现在儿子给刚退休的老爸家用的那一幕。
儿子让老爸退休后和老妈两个人多出去玩这段话挺感人的,孝心在平实的语言里表露出动人的效果。
老爸肯定也被感动到了,儿子终于长大了,而且是这么孝顺这么有担当的一个儿子,养育出这样的儿子他一定非常欣慰。
不过儿子不是他一个人带大的,这么多年来,妻子协助他相夫教子,做饭洗衣,这些付出他肯定也都看在眼里。
如今老了,子女的重担卸下来了,该是老伴老伴老来伴的时候了。
如果这时候他选择继续和阿海私会的话,虽然不一定会被发现,但他对待妻子的心肯定会减少很多,人心是很敏感的,其实之前他和妻子说跟朋友去深圳按摩的时候,妻子就已经伤了一次心了,若是退休后还频繁和阿海约会,这种时刻肯定会越来越多。
所以他才会在儿子给家用的那晚一夜无眠,那一夜他一定想过:虽然儿女的责任卸了,但丈夫的责任还在,他本来就不是个不顾多年伴侣感情的狠心人,从他平实接收短信时,吃大闸蟹时都关注老伴的脸色就能看出来,他不忍这样继续伤多年老妻的心了,所以才做出把十字架还给阿海的决定。
其实阿海也是一早就能料到这个结局的。
之前陪超仔看病回家的路上,超仔问他“最近做“狐狸精”做得怎么样啊”(看得我大笑出声,可能是全剧唯一笑点了)。
阿海就说:“人家有老婆在的,注定没什么好结果的。
” 所以最后海叔收回十字架时虽然顿了一两秒,但因为之前已有心理建设,所以也并没有对他的离去刨根问底穷追不舍。
在问完 “死后该去哪里找你” 这个问题没有得到正面回答后就假装没事,笑笑便收下了十字架。
他也不舍看着柏叔离去的背影,只是原地坐着吞眼泪。
又是一部全剧没有坏人的香港电影,有的只是各自的无奈。
最后男主走进教堂这一幕,可能也是想表达一种天问: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做自己” 会伤害妻子。
不做自己 又会伤害阿海和自己的天性。
难道错的是几十年前那个因为承受不住社会压力而无奈结婚的自己吗?
还是说错的是那个不包容的社会环境呢。
希望看了电影的人能感受到社会上存在一些善良但无奈的同志人群,他们很痛苦,痛苦的根源来自于保守的社会环境,如果人们变得更宽容,更包容,更接纳的话,迫于压力而骗婚的同性恋就会变少一些。
同妻真的非常不幸,她们大都是善良的女人,剧中的大嫂就很能展现出她们的缩影。
所以社会变得更包容不只是对同志,还是对同妻以及潜在的同妻(即普通未婚女子)来说,都是非常有益的。
其实对直男来说这也并无害处,因为这减少了他们娶老婆的竞争。
难点在于直男是男权社会的既得利益者,为了稳固男权他们势必会贬低和压抑女权。
所以多少有点女性化的同性恋角色也难逃被贬低和压迫的命运。
其实女性运动,同志运动,以及各种弱势群体的目的是一致的,大家都是为了争取平等的权利。
可是让既得利益者,在位者,放弃他们的特权想想都不容易,历史上多少帝王到死也不肯把江山让人呢。
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大胆表达自己,做真实的自己,无惧别人异样眼光。
那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科技越来越发达,但我们的思想却越来越收局限呢?
同性的感情,目前大家常见的是比较年轻的人,因为年轻勇于发声。
无意的选择忽略更年长的群体。
能感受到他们最浓烈的感情是日常的生活,一起买菜做饭,一起去海边散步,一起在的士上听歌……为什么男女之间的性欲被普遍大众接受,反之则讳莫如深。
我审视自己的认知,觉得抱歉又无法直言,也无法帮助。
我能做到的也只是尊重。
影片中男主的妻子应该是最早察觉丈夫感情的,也是。
结婚几十年生儿育女,儿孙绕膝。
可能比男主自己都要了解他。
‘谢谢你请我来参加婚礼’‘是我要谢谢你赏脸来到场’ 两情相悦的人,无论是什么性别,这对话的杀伤力依然直击人心。
他看他贴心的照顾妻子的情绪,看他作为父亲慈爱的样子。
心里是不是想的是,我爱的人真的是个很好的人他告诉他信教是为了死后也能相见;他后来告诉他,我们家人都不信教。
影片到此已经阐述的很清楚两人的选择,做自己并不是光有勇气就可以。
开始不知道自己写这篇影评是出于什么原因,写到这里知道了希望自己能做到尊重。
不是把站在对面说给他们尊重,因为‘给’就偏离了。
我希望能做到更好的尊重,对身边任何一切值得尊重的情感和事物。
如果可以,人生真的须尽欢
温馨日常滤镜下的黄昏恋。
就我个人的审美取向来说,真的是很出戏。
尤其是床戏。
想用力开船,可是只有两幅干瘦发黄的皮囊。
国语低音男声配乐也让人不舒服。
可能是因为我始终认为,这种事在现实中只可能发生在西方国家。
白人男性与白人男性之间。
意乱情迷之间。
老大爷去公园里不下棋、打牌、抽烟而只是为了约炮??
一个中年流氓飞仔和白发苍苍的阿伯是十年以上的“伴侣”?
这样说或许有些自我东方主义。
也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坐井观天。
总觉得这是同性题材传过来之后,Asian导演们拍无可拍,另辟蹊径的产物。
两个演员以后想起这一段不会发噩梦吗?
中间穿插了一条大的副线。
为老年同志者平权的政治运动。
提议建一座同志养老院。
建了又如何?
不就等于自找打吗?
大无语。
现实中有几个阿伯那么有空、有钱干这事呢?
说白了就是缺爱缺勇气啊。
两个叔都和家人感情一般。
有话不直说。
受不了。
似乎是因为自己的性取向而心有愧意。
但也可以反过来思考,因为自己无力改变现状,无力找到更高层次的满足,就把问题归结到性、爱欲这方面上来了。
海那么努力不让儿子知道,竟然半夜一点把演讲视频开得那么大声?
只能说是“失恋”刺激的。
可是我又想,真让你们去了那个老人院,天天对着彼此,看不到妻子儿子孙女,你们还会对彼此有感觉吗?
不会腻嘛?
还能天天像吃完爱心晚餐之后那样缠绵吗?
醒醒吧!
我的导演!
既然如此,还不如把这种爱情还原成友谊。
兄弟情。
这才是真正的基友啊。
同窗之爱 (1984)7.81984 / 英国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马雷克·卡尼耶夫斯卡 / 鲁伯特·艾弗雷特 科林·费尔斯
這是柏與海的故事,兩個老男同在公園不期而遇,一見傾心,有種相逢恨晚的況味。
柏是典型香港基層傳統男人,年青時與父親游水偷渡香港,一直由送米工人到開的士繼而成為車主,結婚後和老婆捱大一對仔女,擁有自己物業,生活無憂,一直開的士打發時間。
海的背景比較模糊,離婚後老婆再婚,他獨力湊大兒子並和他及媳婦孫女同住,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兒子對他起居飲食異常苛刻,相處疏離不融洽。
他一直希望政府能興建一所同志安老院,但礙於不能面對兒子而未能和同志朋友公開發聲而感到愧疚。
柏在這段關係上比較被動,最初只為性,沒有想過發展一段感情,反之海則較主動 (帶柏到同志浴室,趁兒媳孫不在邀柏到家玩煮飯仔,一夜纏綿),在這段關係上,感覺柏應該是「男」方,而海則是「女」方。
柏勉強地維繋著那種別人期望的夫婦關係,正如他那件舊恤衫,明明不屑一顧,但棄之可惜,但卻又只能被冷落在衣櫃一角,像他一樣永遠不能跳出這個衣櫃。
他把女兒和那架代表他人生最大成就的的士交託給女婿阿鄭(聽口音應該是新移民),這可能是把他投射到年青時的自己,剛從大陸到港的無助徬徨。
片中雖然沒有交代很多,但柏和老婆應該比較偏心兒子(從女兒口中提過和女兒在一家食飯時見母親夾雞髀給兒子閃過的眼神),柏幫女兒可能是一種補償。
海很努力地投兒子媳婦所好成為一個基督徒,他説不需要經常返團契,又分不清團契和查經班的分別,心不在焉地在教會唱歌等這顯示他並不投入虔誠,他知道自己同性戀者身份和基督徒本身是一個不能逆轉的矛盾,深知作為虔誠基督徒的兒子絕對不會接受他同志的身份,所以他表明不能公開出櫃,同志安老院對於他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烏托邦。
柏和海都有嘗試邀請對方進入自己的生活。
柏邀海到女兒的婚宴;海邀柏到教會並送上十字架頸鏈。
但最後雙方都在同性之愛和家庭羈絆上無奈地選擇了後者。
柏和海的愛只能永遠停格在那天如夫妻般在街市一起買餸煮飯一起坐在梳化看電視親熱纏綿一起睡在同一張單人床上之後一齊食早餐,這些普通不過的日常對他們來說是偷回來的奢侈。
但他們都知道那一天那一晚將一去不復返,成為彼此一夜無眠的回憶。
片末海獨自在床上哭泣和柏在空無一人的教堂坐下,是對忘情棄愛的悼念與不捨?
太保這個遲來的金像影帝奬座就如柏那部早已供完的的士一樣,是這些年默默打拼回來的成就,衷心恭喜,太保破格精湛的演繹,實至名歸。
看完这部电影非常感动。
没有过多刻意的煽情,人们的真情实感,就慢慢蕴藏在他们的生活过的细节当中,等待我们,随着光影,一点一点地去发掘。
如果一不注意,可能这种细微的情感,就从缝隙中流逝,被埋藏在琐碎的生活中了。
这是一段无力的、无疾而终的爱情,令人唏嘘,但符合常理。
中老年同志,他们所需要面临的社会压力太多。
在我们的社会里,他们仿佛是隐形的,不存在的。
他们几十年如一日,隐藏自己的情欲,怀疑自己,克制自己,面对来自家庭社会的规范,成家立业,最终隐身于一个个家庭里。
一段爱情电影一开始,柏叔洗车,然后接孙女,回家吃饭。
我们看到了他的圆满的家庭,陪伴多年的妻子,孝顺的孩子。
有了孙辈,某种意义上,柏叔已经步入老年,即使他还不舍弃工作。
柏叔,苦惯了。
从一无所有来到香港,他什么都不信,只相信自己的双手;奋斗啊奋斗,人到老年,苦尽甘来,香港有房,孩子各自独立,抱孙女,可以安享晚年,不愁吃喝了。
直到这时,他才想起自己,开始忍不住内心的悸动。
想要得到什么。
情欲?
要不要进去?
|直面欲的邀请在公园,从他和海叔的第一次见面。
“你要不要进去?
”直接了当。
想要,想做。
“不如先做朋友吧?
”,海叔说。
“那下次吧。
” 对于柏叔来说,这种对情感,欲大于爱。
他的身体需要某种宣泄。
要不要进去。
观察,试探。
说明他也不是第一次在公园的厕所里,寻找安慰了。
在两人感情的开始,柏叔是试探的,担忧的。
他不喜欢海叔晚上给他打电话,不让他坐他的副驾驶。
他在害怕什么呢?
其实有同性朋友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他怕的是自己内心的顾忌,怕被发现,怕爱上他。
在两人慢慢了解对方(性爱)后,他们也陷入了爱情。
对于柏叔来说,这是某种初恋,他从开始谨慎,尝试,看似主动,实则是被动,一步步地被引入禁忌之爱。
而对于海叔,我们可以猜想到,他有过很多无疾而终的爱恋。
柏叔可能只是他这一阶段的恋人。
他也知道,和有家室的人恋爱,不会有好结果。
他看似被动,但实则才是一开始主导的那个人。
他们去了廉价的同性浴室。
只属于同性爱人们的隐秘天堂。
那里有他们许多美好的回忆。
老年人的性爱,不可言说的隐蔽,羞愧,在昏暗的室内呈现。
其实一切也都不是不可说的。
一切也是真实感人的。
他们谈着曾经的过往,感概度过的人生,相互爱抚依偎。
老年的爱欲紧接着,我们看到了许多他们的同伴。
柏叔在这样一群人里,终于做回了自己。
他完全放松,露出来笑容。
(在电影中,只有和海叔在一起的时候,柏叔才难得有笑容)
浴场晚餐|他们像一对相守多年的恋人柏叔和海叔,他们像一对相濡以沫,相守多年的恋人,一起吃饭,聊天。
旁人都说,你们有十年了吧。
十年。
不过几天而已。
他们的爱情是否真的坚固?
其实不过是包裹在层层制约下的易碎美物。
而悲伤的是,他们都知道。
这份感情会忽然戛然而止,忽然消失不见,只能随着自己死去,永远不能言说。
最喜欢的一个场景,是两人在海叔家做饭的画面。
他们躺在沙发上,像一对多年的恋人,对望,亲切自然。
柏叔主动靠上去,又如初恋般地亲吻。
爱意奔涌,平淡又浓烈。
爱的对望他们爱情的美好在于,既有需要经年累月形成的那份默契,又有纯真的,热烈的,小心的试探的初心。
婚礼于现实而整部电影中最悲伤的莫过于在两人情感的顶峰之时,也就是在海叔家过夜之后。
一个美好的邀请,让他们的感情直转急下。
因为爱海叔,所以希望他可以参加自己女儿的婚礼,这是自己人生中重要的时刻,也是希望爱人可以陪伴左右作为见证的时刻。
于是,柏叔郑重地向海叔提出邀请。
但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份隐秘的感情,会在婚礼后被撕碎。
也许本身,对于他们两人而言,这份爱情是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考验的。
婚礼代表了现实,他们必须回到自己本身的社会身份中。
海叔是一个多年的老朋友。
柏叔是孩子们的父亲,妻子的丈夫,是一家之主。
婚礼|柏叔一家人影片中多次给了柏叔手上戒指的特写,预示着家庭,对于他的束缚。
婚礼上的一家人,父亲形象再次出现,男子气概和同性之爱格格不入,他望向海叔,藏不住的爱意,但他是爸爸,是合照需要坐在中间的人,他要握着妻子的手。
柏叔作为父亲、丈夫的身份和爱人的身份在婚礼上冲撞,充满矛盾的两股力量在对抗,然后身份破碎。
于是,他们的感情也就到头了。
海叔意识到自己终究是一个过客。
毕竟在他们的年龄,想要再怎么冲出规则,作出不同的选择,太难了。
因为限制,可能来自于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充满无奈,但是也无可奈何。
婚礼|海叔而海叔,看似潇洒,却在儿子面前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自己的性取向,是他对家人最大的秘密。
无论是想要被送去普通老人院,因为如果去了同性老人院,就等于向家人出柜,暴露出了自己隐瞒了一辈子的秘密。
他还是丢弃了与曾经恋人合照的盒子。
告别过去,或者是,就这样永远埋葬自己的取向。
这样自己行动不便之后,就不会有人拿出盒子,发现自己的秘密。
婚礼过后,两人的爱,两人的梦,就这样戛然而止。
好似初恋,从互相试探、到热恋,然后就各奔东西,无疾而终了。
信仰海叔在儿子的影响下,信了教,他觉得,只要信了教,就不会失去儿子。
他说,只有这样死后,儿子才能找到他。
才可以和家人团聚。
这是一种自我安慰。
他把十字架送给柏叔,希望他也来教堂,这样他们死后才会相聚。
他希望不要失去他们的联系。
也许可以通过教堂再次连结吧?
柏叔收下了,又退还了。
他说他不需要,他只相信自己。
这是他们在影片中的最后一次会面。
其实我觉得柏叔虽然隐藏了半辈子,但是他反而更像是能做出选择的人。
不需要十字架,其实是不需要将自己的情感隐瞒在虚无的信仰中,不需要去逃避。
最后,柏叔去了教堂,仿佛在缅怀他们逝去的爱情。
开放性结局。
他们会不会再见呢?
还是这场梦就这样结束了呢?
柏叔还是去了教堂留白,也许未来的世界会更好,也许一个更好的世界,可以让这些老年同志们更勇敢地面对自己。
平实细腻的演绎,一片温情下的残酷生活。
一部电影篇幅有限,不可能把人物故事和他所处圈子的全貌展现。
虽然还有少许生硬及不够流程的表达,但是瑕不掩瑜。
这部电影确认做到真实的还原。
电影结尾的处理也很现实,可能这就是生活吧。
电影里有一辈子深柜的男人,为了活到主流社会中,结婚生子,努力做好丈夫、好父亲。
晚年生活在世人眼里是老有所依,苦尽甘来。
但是他的内心的情感奔流与压抑欲望的痛苦交织,会是幸福的吗?
一生的遗憾谁能弥补?
与他结婚的女人呢?
她们有错吗?
一生都在谎言里才是幸福的,揭开谎言却是更大的不幸,可悲人生就只能这样吗;另一群不妥协的男人可能在年轻的时候有过情与爱,无法接受形婚选择了独居,享受自由与遵从内心后,可能现在只剩下了无人照料的潦倒生活。
他们的内心同样痛苦,生活更加无助。
像电影里的老年人,努力生活,面对的人生起伏,生命的暗礁都能拼个精彩,但是回归真实,回归本色的权利,能坦坦荡荡生活的权利为什么这么难,甚至无法开口。
男人、女人全是输家的结局你见过吗?
现在的社会是在进步的,男权、女权,各种平权运动在进行。
希望每个人都能拥有平等的权利。
也希望每个人生活都有更好的选择。
更希望即使你不认同也能包容。
我们无法想象特殊人群面对现实生活的实际困境有多大,但要做到平等的面对每一个人,宽容与包容才是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勇气,也是最好、最温暖的品格。
看《从今以后》过来,那部是现实的阻挠,这部是情感的困惑和社会的压力,老年版的《蓝宇》,也有一首应景的歌。
虽然我知道这部电影的核心是想表达同性恋被社会接纳的难度和权益的争取,但我现在真的很不懂为什么同性恋要和异性结婚,难道是双吗?
还是仅仅是想给社会和家庭一个交代和想要一个小孩?
如果是坚定的同性恋,那被当同妻同夫的不是很惨吗?
就像男二的妻子一样,他说他对她不好,一直都对她不好,所以离婚了,那么,为什么要和人家结婚?
他这样真的好自私,不管是欺骗了同妻的感情还是身体,还有对于小孩来说,都是极端的不负责任。
还有现在有为了掩人耳目,两个同性恋形婚还要小孩的,这些我是真的不能理解。
一个人不管你是喜欢同性还是异性都无可厚非,但你不能把社会施加给你的压力,你就转接给另外一个无辜的人,让他来做你的挡箭牌。
你可以不结婚,你可以和你的另一半长期同居,就像《从今以后》里面一样,但如果你欺骗了另外一个人,比如同妻或者同夫,更甚者,你们还生育了小孩,这性质就不一样了,第一,你们这个婚姻本来就是一种欺骗、形式或者隐瞒;第二,在这种“婚姻”下面,你们还带入了第三个人,真的很难让我相信,在这种没有爱的、欺骗的、形式的、隐瞒的婚姻下面能让这个小孩很好的成长起来,这里面不仅是伤害了被你欺骗的人,还有这个小孩,真的太自私了。
补标:对立意期待很高,电影展现差点意思。
这个话题还挺禁忌,很少有的围绕老年男同来讲故事。导演很小心地把控音乐,灯光,环境,那种老年男同克制的隐忍,空洞的伤感拿捏得不错。但是无奈我对这类剧情不感兴趣。
家庭戏拍得很细腻,感情戏就显得仓促而刻意。至于断袖分桃,在传统中本来是极其宽容的,同属于放不到台面上的那回事而已,却偏偏在西方文化入侵后变成了意识形态极其浓厚的玩意儿而攻击性十足,本来是来自一神教信仰下的压抑与反抗,如今偏偏披上自由思想的外衣,别有用心地来鄙薄攻击东方传统,真tm恶心!
20210117@广寒宫某杜比全景声巨幕厅粤语英字…身体的镜头拍得真好,回去有空完整二刷补上迟到的十五分钟才对得起叔叔和诚意满满的PJFY.对不起叔叔手动狗头,该死的地狱西线一不注意又一次被坑了,被朋友幸灾乐祸说看电影迟到该问斩,好的同意,断头尼克和皇后说。
立意十分好,要讲的东西也很吸引人,不是单纯的同志片,但也有可惜的部分,前半部分花了大幅度篇章去讲以“肉”为精神的爱,但整体来说是优大于劣 @BIFF24th
两位演技都很好,也恭喜太保。感情是很细腻,结局也是现实影射...但只是又一次提醒我,为了后代或社会认同就去结婚这事并不可取...
7/1/2020 @ 藝術中心。幾場吃飯戲還有阿柏阿海一起買菜那段都很好看。除了那首微風細雨第二次出現時太過破壞氣氛外,全片整體都比起翠絲好一百倍。
有时候这种无奈的选择很难说清楚到底是由于个人的懦弱还是环境的压迫
这不是我喜欢的题材,却能理解,要归功于“微风细雨”,讨论得温柔。为了世俗的眼光压抑了一辈子的爱欲,就像风平浪静的湖面,晚年才飘来细雨搅起涟漪。不是暗流涌动式的,是看惯了大风大浪式的,“微风吹着浮云,细雨漫漫飘落大地。”比《谁先爱上他的》起码高一个档次。
新衣与旧衫,贫瘠的影像。从议题的广度与点到为止的日常,几乎全是内容指向的。空镜的部分最糟糕,是饱和的信息,而非停顿的节拍。每出现一次主题乐好感度都要减半。
总有世俗要打败,总有世俗受伤害。但是一部分团体在争取权利的时候先做到不伤及无辜再去谈被社会认可、理解和接收。
老年人的爱情总感觉是孤独的,抱着对方的时候就像抱着自己。3.5
题材很有趣,把宗教放进来有点多余,两个男主缺了一点火花
恶心
3.5 喜歡。很少看到同志題材有一份非常東方傳統的色彩,無論對於昔日歲月的感慨(「我們那代人,有誰沒有捱過」),以及中式傳統家庭的那份溫情和壓抑——這部分很許鞍華;說這部戲是用同志題材包裝東方的家庭倫理戲也不為過,其實同志身份方面的戲沒什麼太大意外和深入探討;一聽到《微風細雨》就有些跳戲,私以為這首歌用得不貼切。
老同志很惨,老同妻更惨。
同性电影并不多,描绘老年人爱情的电影也不多,老年同性电影就更加是少之又少。看的时候我很担心,总觉得会不会等下恋情败漏,达到电影的高潮,制造冲突。总是担心两位主角的老婆/儿子发现他其实是Gay,会不会外出旅游的家人突然回家,老婆偶然看到手机短信。后来发现还是我太俗,整部电影偷偷摸摸,平平淡淡。最喜欢两位大叔去菜市场买菜,我甚至心生:如果他们就这样一直生活在一起多好。 这种在夹缝之中偷得浮生半日闲的心境,我真的很渴求。结局戛然而止,我觉得这也是开放式结局吧,可能他们会分手,隐匿自己回到各自的小家庭之中,当然,他们大半辈子给同妻也造成了不可泯灭的伤害。
没有强烈的冲突,只有暗潮汹涌又安于现状,温婉的感情表达。亲人们心知肚明的真相都化在眼神里,哪怕最终都到了退休的年龄,已经接近生命终点站,却还是放不开一切的为自己而活。结尾有点弱,没想到就这样结束了。袁富华好像老了的张兆辉~
超出预期,本以为只是个猎奇小品,想不到触到了香港社会和历史的温度。结尾很好 ,拍出了中年人出轨的普遍困境,而不再拘于同性异性的差别。
人生就是粉饰太平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