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离开范冰冰之后出了一部作品《幸福里的故事》。
哎,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第一次看李晨的作品,才知道他是北京人。
每次出差住金融街,工作结束后的黄昏就喜欢往北走到白塔寺那边看看原汁原味的老北京院落,院落里走出来的人讲着一口好听的京片子。
因为白塔,因为李晨,我决定看一看。
没想到,看得越来越委屈。
剧终后有好几天我都走不出来,很是悲伤。
角色叫“李墙”,初看这是一个有爱的能力、会爱、自己很苦的北京男人。
但越往深里看越迷惑,为什么会爱别人的男人,不能好好爱自己?
为什么任由陈瓦不念恩,甩脸子,呼来喝去,说抛就抛?
后来看到心理学者武志红的一篇文章,才了然其中逻辑。
男主的心理原因分析:一、摘抄一段武志红关于亲密关系的心理分析 儿时经历过被重要养育者忽略的人,长大后会不自觉地成为两种人,一是成为价值提供者,一是成为痛苦疗愈者。
因为儿时的被忽略,往往使得我们会用更多的付出或者讨好的方式去跟养育者之间建立一个关系。
因为害怕对方不要自己,所以就会提供大量的价值。
很小的时候就承载了很多压力。
听上去好像是一个非常有同理心的人,但往往这样的角色长大了以后,他只要看到别人痛苦,第一反应就会觉得这是我的责任,从而去扮演一个拯救者的角色。
这会在长大后很大程度地影响其构建夫妻亲密关系。
二、男主的儿时痛苦 男主五岁时经历了丧父,母亲迷迷糊糊忘记了如何活下去,也忘记了他的存在。
男主心底承受着被抛弃的危险。
他依着父亲的话,一直跟着母亲,走哪儿跟哪儿。
直到自己的话令母亲醍醐灌顶地醒过来。
他疗愈了母亲。
但受伤的自己并没有被疗愈,伤一直都在。
这个心灵创伤,使得他见不得别人痛苦。
听到声音认出女债主引发了他想要了解的兴趣。
发现一家子如此不堪和痛苦后,男主自己的创伤被激发了,病中的男主用很长的一辈子,做了价值提供者,做了痛苦疗愈者。
这个心灵创伤,也是男主见到女老板落难时挺身相救的动因。
又一次做了价值提供者和痛苦疗愈者。
英雄救美之举深深地击中女老板的心理需要,追来北京,想要以身相许(台词:(李墙问)究竟是公司需要我,还是你需要我?
(老板答)公司是我的。
)。
三、男主的心灵创伤,一直没有疗愈。
当男主遭遇母亲离世,心理感受是,走在眼前的人没有了,以后跟着谁呢?
(台词(李墙独白)我只想要一个安慰,怎么那么难?
)这是男主的心理需求。
女主求复合时,剪回了当初相遇时的发型,暗示:我回到了痛苦的位置,你来疗愈我吧。
这是女主的适时共给。
当李墙的心理需求遇到了陈瓦的供给,于是两人回到了幸福里的院子里,继续像亲人一样生活。
唯一不同的是,男主还有一点点理性,知道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是受了委屈的。
追随自己内心感受,虽继续在一个院子住着照顾着所有人,但是很多年没有与女主复婚。
是亲人,不是夫妻。
直到看到女儿因他们保持的离婚状态而痛苦时,又一次以复婚的行动来为女儿提供疗愈痛苦的价值。
这次复婚,表面上导演给了观众一个happy ending,但男主心里真的不委屈吗?
最可恶的是,编剧和导演还要在这样的心理情景下,安排李墙手持戒指单膝下跪来求婚。
如此包装掩饰男主心里的痛苦和委屈,真正是在玷污求婚仪式的幸福感受。
作为一个价值提供者,他没有得到回报,也不期待回报。
作为一个痛苦疗愈者,他自己的痛苦没有人看到,自己总是被牺牲。
——对他人好,真的要这么苦吗?
每个人都有一个软肋按钮。
男主儿时丧父后母亲差一点不要他了,这个创伤就是男主的关键按钮,影响了他一辈子的人生,使得他或许一辈子不能幸福。
四、合格的妻子是怎样的?
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有了女人,男人才得以完整。
妻子,是男主创伤的救助者,或救赎他,或助他自己疗愈。
陈瓦儿不能救助男主,这样的女人,不能令男主完整和幸福,有什么资格霸占着妻子的神圣位置?
唯一的解释,是女主是男主的债主。
结尾时,男主求婚成功,我仿佛看到男主前世欠了女主两辈子的夫妻债,在这个时刻,两辈子的债都还完了,女主,以后永不再见。
这个片子啊悲伤的男主,可恶的编剧!
哎愿在男主的人生路上,另一个女人(一个合格的妻子),在前方某处等着他,助他得疗愈,期待他幸福!
良心剧真是越来越少!
台词空洞无力,还特别冗长!
,一点北京特有幽默感都没有,无特色,无精彩剧情,无场景,居然以无限放水到四十集?
良心在哪里?
编者和导演自以为在那里可以大肆宣扬他们对婚姻和幸福的一套一套的理论,其实都是在说废话,假话,空话。
这些套路已经在之前的几部类似家庭剧里都用完了,根本就没有什么新意,我真是一边做家务一边看这种剧,都觉得在浪费时间。
演员的表演倒是可圈可点,可惜真是白瞎了。
希望这个剧组能够像沉默的真相那个剧组学习,多出些精品,不要老是在吃老本。
别让观众们觉得你真是已经江郎才尽了哈。
说实话,这是李晨演技最好的一部剧,可能是年纪阅历都到了,也可能是杨亚洲的电视剧善于表达平民百姓酸甜苦辣,陈瓦儿去煤矿找李墙那场戏,李晨那个先笑后掩面而泣让我印象深刻。
这才是普通人家的生活。
有普通却爱我们父母,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有离别的痛苦,有相聚的喜悦,有讲义气的朋友,平平常常却又有滋有味,幸福就在身边。
婚姻里的争吵和怀疑,有时候只是对对方的不信任和失望,生活的确如此。
爱和信任无比重要!
导演编剧无非想表达,最完美的爱情婚姻也会离婚,同学眼里再完美的爱人胡同人眼里再羡慕的夫妻也一样会分手,女主的亲人都离开了她,而安排亲妈老年痴呆的周周转转这么多集,无非就是为了炸死男主的亲妈,兄弟同学屁颠屁颠跟着男主,每集都要拍男主马屁,为了男主不跟杨总走留下来跟女主复合,开价嚣张,后面男主女主开饭店却一个个推三推四😂,吴西凯口中的诸葛亮哥哥,开始一起帮忙男主复合出主意,后面却插一脚,还安排同学们后来却一个个去打击男主😂,而吴西凯口中哥哥咋看咋像演西门庆的。
女主喝酒没个形象,在自己女儿面前都表露无遗,最不要脸的就是女主舅妈情节安排,唯一还有点看头的觉得就是男主的父母的感情和演技了,
别再拍这种毒鸡汤电视剧了,拉低国人智商。
杨导演你没看过HBO和FX拍的东西吗?
即使是家长里短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低智商啊?
男主会因为自己老婆连深圳也不去了,一辈子守在家里?
这样就是感人嘛?
我呸!
女主除了和老公闹,大哭大喊也没有别的性格特点了。
还有男二居然会为了少年时期朦胧的爱,一辈子没结婚没恋爱!
这冰清玉洁的大牌坊不但要给女人立上还要给男人立上!
这就是导演眼中的正人君子 大好人!
看得我们是瑟瑟发抖!
总之,中年琼瑶剧!
住在“幸福里”的幸福夫妻:1.青梅和小吴。
这一对是灵魂伴侣。
都是文化人,理性人,能看清现象下的本质。
懂得相处要往来,激情虽不多,但细水长流地日益深厚,如同酿酒一般,年深越醇。
两人都能看得见对方的付出,懂得付出的背后是对方给予自己的爱。
青梅是个会爱的人,也带着小吴成长起来以后成为一个会爱的人,爱自己、爱亲人、爱朋友、爱更多的大众。
结局是,两个有共同的价值观的亲人,相扶相守。
2. 姐姐和姐夫。
被姐夫爱着的姐姐。
文化人姐姐和退伍老兵姐夫,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姐姐和买洗烧一把抓的姐夫。
同心培养好儿子,一家三口开开心心。
姐姐想要学历,培养的妹妹和儿子让她获得了成就感。
姐姐没有想过要轰轰烈烈的爱情或者灵魂伴侣,在姐夫的呵护下,姐姐愿意与之发展和谐的亲人关系。
姐夫,是真正爱着姐姐的。
他的故事是真正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男人心里真的爱你,事事关注是否是你喜欢的,长期呵护你,你们的孩子必定是个儿子。
这样的男人也终将打动你与之水乳交融。
3. 男主的父母。
夫妻互动该有的美好的样子。
这一对是互补的一对,动静互补。
老太太街道优秀干部,爱动,热闹,热心,操心着儿子。
老爷子喜静,太庙里修缮古籍,儒雅地一屋子书,沉稳地拉着往前冲的老太太。
每每说话,都是笑眯眯地互相对望对话。
会拍现实主义的导演不少,但能把现实主义拍出浪漫意境的还真数杨亚洲第一!
人物真实、细节生活、京味浓郁在某些剧里也实现过,但只有杨亚洲的戏里多了几分浪漫,而且是小人物的浪漫,这是我最喜欢杨亚洲戏的地方,这也是杨亚洲拍小人物跟别人最不一样的地方,小人物不止有柴米油盐,还有诗情画意,我觉得这是立足平等视角去看小人物才能拍出来的,而非优越感、同情。
在这部戏里,屋顶是李墙自由的天地、飞翔的起点,或许后面还会是他和陈瓦儿的定情之处,那是属于李墙的浪漫……老戏骨们演技在线就不用说了,王晓晨和苏青的演技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以前我就很看好王晓晨,她这次演得比以前收了,更自然了。
苏青的角色其实很有挑战性,演好了是个勇敢追爱的可爱姑娘,演砸了就是个死缠烂打的讨厌蠢妹,就第1.2集来看,苏青是前者,希望稳住!
前两集车晓戏份不多,但就凭她训妹妹的那场戏就令我惊艳了,看多了她的冷淡风表演,没想到她也能演得这么生活、生动。
而我觉得最神奇的是,三四十岁的男演员竟然能演出少!
年!
痞!
气!
难道真的是没有不会演的演员,只有不会调教的导演?
李晨就不说了,哪怕演不出来好歹还有颜值撑着(当然他演出来了),关键是另外那几位高矮胖瘦死四眼,完全就是中学时代经常跟我掐架那几位男同学的即视感,看得我好想掐他们!!!
哈哈哈,一句话总结,继续追剧!
【剧透预警,本篇讨论基于腾讯视频第一集、第二集的内容】第一集开篇映入眼帘的是位于当今北京繁华市中心的妙应寺白塔。
附近一个小院的主人正在搬家——这一情节如同一个故事的句点。
两鬓斑白的男女主角先后进入画面,在他们搬离之际,一个回眸把镜头拉回到40年前故事的开端。
一场群架引出全剧第一个核心冲突:即“幸福里”中一个小院儿原本和谐稳定的生态被一个新搬来备战高考的女孩打破了。
她有一个不太友好的外号——“玉面狐狸”。
剧作的初始结构建筑在这个多家混住的大杂院里,以男主角李墙为中心。
在生活空间上,由他的母亲和老金这三口之家、以及幸福里小院中的其他两家人:胡家姐妹一家,还有周大爷夫妇构成。
而外层人际社交圈子,为西城中学的学生和老师们。
男主角的个人特点从他总坐在屋顶看天这一点得以体现,他是一个成日无所事事,却爱做梦、向往外面世界的青年。
在同伴中是“孩子王”,即使退学后离开学校,依然是男孩中的“领袖”。
从他一个人破局两方械斗,和在红墨水上耍小聪明上,能看出他兼具智慧和胆量、却又不遵从社会规训的叛逆性格。
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人,让青梅竹马的美华对他爱慕不已。
而戏剧性的变化始自“玉面狐狸”的到来,她的切入对三个层面的人物关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小院迎来了流言缠身的新邻居,住户们对此感到不满;西城中学的诸多男生们为这位转校生的美貌倾心不已、大打出手;美华对墙子的单恋受到了明显的威胁。
层层的恶意涌向了一个普通的女学生——陈瓦儿。
她的出场是渐进式的,犹如特洛伊战争之引,传说中的美貌女子成为各派男孩们在领地上“宣誓主权”的手段;而瓦儿和她的歌声则像一个传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坐在景山上的一个瘦弱背影正望向故宫浅吟清唱。
围绕她的两个标签耐人寻味,“玉面狐狸”和爱唱歌儿的女人。
先说一说“玉面狐狸”。
这个角色来自于《西游记》第六十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中的狐妖——玉面公主。
她是牛魔王的小妾,其倾国之色“赛过文君与薛涛”。
从一个短暂镜头中可以看到,李墙在复学后上自习时偷偷在看的书正是《西游记》。
这一细节不仅巧妙交代了“玉面狐狸”这一名称的由来,也反映了四大名著从70年代初逐渐挣脱了“四旧”的标签,开始恢复大量印刷,并在80年代完全重新流行的社会背景。
正是这个没有做什么恶事的玉面公主,却因为妖的身份,最终死于猪八戒的钉耙之下。
这个反面角色的女妖标签不仅是流言对女主角本身相貌的夸大,其对女主角身份划分背后的潜台词也直指中国文化中对美女最为历史悠久的恶意——她们是媚人魂魄、引人犯错的“狐狸精”。
幸福里的阿姨们用“红颜祸水”一词为这个标签进一步做了注脚。
而就像金大爷预料的那样,女主角本人只是一个长得比较周正的、有点疯疯癫癫的邻家女孩。
这个外号在诙谐的音乐和学生们的打闹中好像只是个无足轻重的玩笑,但它却是女主角真实的痛苦根源,也是她家人痛苦的根源。
无数次的转学,给年幼的她巨大的精神压力,让她自我封闭,变得具有攻击性。
因此才会在第一次见面的邻居面前,刚听到夸赞她皮肤白嫩的“玉”字,就性情大变,脱口而出“玉面狐狸”,让父亲失望至极愤而离场。
她甚至因此痛恨别人对她外表的夸赞,痛恨招惹是非的长辫子,痛恨自己,以至于和本来最珍视的一头秀发一刀两断。
留着寸头的女主角,因此享受独自在没人的地方哼歌,唯此才可在不受人审视、指摘的环境中找到一些自由表达的空间。
在今天很多人看来,瓦儿的多次转学、搬家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
究其核心原因,不是美貌本身也不是追求者众,而是当时社会对美这种矛盾的反馈给她所带来的伤害。
可以想象狐狸精背后的暗示是男孩们因她不思进取、违反校规,她成为家人和学校指责的对象。
流言缠身,旁人避之而不及。
而她的遭遇不仅仅是简单的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更是当时中国社会对美既想追求却又无法敞开胸怀去接纳的个人化体现。
在刚刚打开国门的80年代,人们对美的态度是矛盾的,既受到吸引又感到恐惧。
社会对瓦儿身上的美的接纳因此具有着矛盾的二重性,且有着一种从传统观念中逐渐挣脱的趋势。
正如老一辈街坊们嘴上夸着邻家外甥女眉眼生的好,背后提起传说中的美女却是如临大敌一般,痛斥其狐狸精、红颜祸水。
与此同时,男学生们嘴上跟风嘲讽瓦儿唱歌,却自己在家心怀爱慕地边弹吉他边唱着《探清水河》。
这种对美和爱情的表达欲望在年轻人的心里蠢蠢欲动。
这里不得不提到瓦儿的第二个标签:唱歌,以及音乐在剧中的隐含意义。
个人认为开篇女主正对镜头所唱的爱国颂歌和后面的篇章不是很搭调,可能是后加上去的。
从后面男主角在家里入迷地哼唱,以及学习委员在家弹唱的段落,都可以很容易地猜测到,剧情中瓦儿真正一直在唱的是这讲述北京火器营一带爱情悲剧的著名叙事曲——《探清水河》,而这是一首禁歌。
这种对男女情爱主题的隐晦表达,通过瓦儿的歌声让其他的青年人产生着共鸣。
她的美貌和对情爱歌曲的吟唱使她成为同龄男孩们对爱情的完美想象对象。
这种想象在剧中不是独立出现的,男主角的卧室里贴着邓丽君的海报,也暗示了在外被贴上“靡靡之音”标签的音乐,在当时少男少女当中是多么流行,流露着这个房间主人,无数这样房间的主人们对新的时代、对开放的价值、以及对美的渴望。
陈瓦儿这种在旁人看来的离经叛道、不顾社会世俗规范,和男主角性格中的一部分相互映照。
李墙因为一时见义勇为被退学,他资质聪颖,却在青少年时期这段具有欺骗性的闲散时光中白白浪费着身体中涌动的力量。
从李墙对金大爷的称呼,和金大爷用纳兰词孤本求情校长的段落,揭示了二人继父子的关系。
由此,大致可以猜测出男主角矛盾的性格和他所处的困顿状态多少来自于家庭解散和再重组造成的创伤。
但由于开朗的母亲和善良的继父的小心包扎,这份创伤不至于溃烂。
一切都还只是伤,不是痛。
一切都有恢复的可能。
而女主角的到来直接激发了这个可能。
陈瓦儿被社会的敌意所刺激而自我封闭,而李墙是唯一一个透过她那双灵动的眼睛看穿躲藏在里面那个担惊受怕的灵魂的人。
正是他这份对瓦儿所涌起的纯粹之爱和想要保护她的冲动,推动着他走上人生的第一个拐点,回到高中。
他要高考,要上大学。
两人的故事线命运般地连结在一起。
闯入幸福里小院儿的这股外来力量找到了真正能够接纳她的地方,由男女双主角平衡对称主导的剧作架构逐渐搭建起来。
他们各自的发展和互相之间的纽带将成为后面所有故事展开的锚点。
——2020年10月10日凌晨有感【转发需注明出处】
特地看完20集才来写新评论,发现豆友们出现两极口碑,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只说说我对这部剧最为欣赏的地方。
许多反映改革开放的影视作品里都少不了“弄潮”的元素,但大多都是在事业上、物质上的“弄潮”,而带着浓烈杨亚洲风格的电视剧《幸福里的故事》却增添了新的“弄潮”元素——打破性别刻板印象!
改革开放,不但是经济上的改革开放,更是思想观念上的改革开放,该剧凭借“打破性别刻板印象”这一点区别其他同类题材作品,并做到了大师级的润物细无声,十分难能可贵。
在这部剧里,女人可以不是恋爱脑,该爱就爱,该放就放,对情敌哪怕有敌意,但女人没有为难女人,撕情敌大可不必,甚至还能成闺蜜,冤有头债有主,有不满找自己男人算账去;女人还会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热爱工作,在事业上实现价值,其中那位霸道女总裁更是当仁不让,雷厉风行、果断决绝。
而男人可以是一个爱情与家庭的守护者,因为爱情,他不顾一切地帮助爱人实现理想,哪怕他只是个小人物,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帮助爱人,助攻爱人不是霸道总裁的专利;因为家庭,他甘愿放下野心当家庭主夫,把照顾好家人放在第一位。
人们常说“换位思考”,这部剧把角色如此设计,不正是直观地让人们看到“换位”吗?
为什么照顾家庭的非得是女人?
为什么非得是女人牺牲自己来成全男人的事业与理想?
为什么要把爱家顾家的男人说成没出息?
为什么男强人就合理、女强人就要被评判?
女人其实可以这样!
男人其实可以那样!
……杨亚洲导演或许不算情节设计的大师,但一定是刻画人物和人物关系的大师,他用细节与情绪来渲染情境氛围,这其实比强情节高难度太多了,他没有像一些女性主义题材作品那样将男女做成对立,整部剧没有所谓的男权受害者和女权主义者,几乎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命运轨迹里主动选择的,这一点做得非常高级,因为这不是基于对性别角色的设计,而是基于对人的设计。
真是生活中的写照 好日子不得好过的真实体现 女主真是作到家了 太生活了 仿佛看到了身边的各种姐妹们😂万万没想到会有金大妈的死 看得我心酸 为什么就要定义好人永远不会长命的道理 这一命换的多么的不值 也正是体现了女主作的严重后果 杨导这演员老戏骨儿都很到位 年轻这一代差意思了 一个个的脸孔怎么也快奔四了吧 还敢演中学时代……看得有些惆怅
李晨演技还是不错的,王晓晨意外的好,老戏骨台词太好了,唯一的不足就是太能让人哭了,太悲了
烂到不能再烂。需要洗眼睛
尔晴表演也很到位,演活了邻家女孩的味道
满屏幕的老茄子看的人尴尬癌都犯了
我太讨厌女主了,作精
还是不错的,值得一看,,耐心看
还不错,好多人质疑带着皱纹演高中生,其实是因为那个年代,刚刚恢复高考,学生年龄偏大是正常的
我咋忘了标了
我觉得李晨演的挺好的,自然不做作,能让我入戏。就是瓦儿人设有点讨厌,金大妈死了的遗愿就是希望他们不离婚,墙子明明也还爱着他,结果她说因为她妈害死了墙子的妈,他们不能生活在一起这种莫须有的理由非要离婚,离婚以后又酗酒又搭上别的男人…我不能理解人物动机!
这类题材的故事线没有多大问题,尤其绿叶演员大多都不错,主要就是看主角,男主演绎年轻时候的李墙还是有点看lao,女主演技还欠火候
不错~老北京儿味很浓厚~
先是瓦儿作,全世界都得让着她。然后李墙作,一哭二闹三上吊。最后还tm和好了,还给别人讲爱情观。。太扯淡了
这片子说是10年前拍的我都信,水平却不及10年前的好
金大妈死后剧情一塌糊涂…各种莫名其妙
必须改低
现实的温暖,永远最击中人心。
属于奶奶会喜欢的。
又是跟着我爸我妈看的剧 吴西凯他哥不应该有姓名吗演员表里都没有 查了一下叫王璐 至少剧里看着还挺带感的
陈瓦儿家有遗传性神经病吧,而且她一发疯台词就一个字都听不清。王晓晨的脸也撑不起这个大美人人设。
这哪里像玉面狐狸?丝毫没有说服力!还不如车晓演呢!喜欢看老戏骨们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