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孩

美國女孩,American Girl

主演:林嘉欣,庄凯勋,方郁婷,林品彤,曾宝仪,夏于乔,黄镫辉,张诗盈,蔡嘉茵,蔡明修,张允曦,郭任峰,庞霈心,林苡涵,蔡斯亿,邱诗凌,吴廷华,林群,杨书岚,林真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闽南语年份:2021

《美国女孩》剧照

美国女孩 剧照 NO.1美国女孩 剧照 NO.2美国女孩 剧照 NO.3美国女孩 剧照 NO.4美国女孩 剧照 NO.5美国女孩 剧照 NO.6美国女孩 剧照 NO.13美国女孩 剧照 NO.14美国女孩 剧照 NO.15美国女孩 剧照 NO.16美国女孩 剧照 NO.17美国女孩 剧照 NO.18美国女孩 剧照 NO.19美国女孩 剧照 NO.20

《美国女孩》剧情介绍

美国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03年,移民美国五年的莉莉因罹患乳癌,抱病带著两个女儿芳仪、芳安从洛杉矶回到新店,与疏离多年的丈夫宗辉团聚。芳仪因为中文障碍在班上成绩严重落后,被同学戏称为“美国女孩”。横衝直撞的她面对母亲生病深感无力,最渴望的就是回到美国。随时担心癌症恶化的莉莉不能谅解芳仪的各种叛逆行为,家庭成员之间的紧张关係一触即发。在文化衝突、经济、疾病等压力之下,莉莉与芳仪的衝突节节升高,并在小女儿芳安于SARS期间被医院隔离时达到高峰。莉莉原本即将分崩离析的家庭,因一场意外的疫情被迫面对彼此的心结,进而获得重新开始的契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不解之谜甘城光辉游乐园TV未放送第14话(OVA)文化站长千金莫嚣张在那遥远的北方潜水钟与蝴蝶春日野行无双重威胁再见艳阳天形象问题恋人足球教练第二季黄金大逃狱绑架X计划关于永恒的证明苏醒孤独的我少男奶爸第一季受到猩猩之神庇护的大小姐在皇家骑士团受到宠爱狙击蜘蛛巢我们的追梦时代目击超自然:拉丁美洲篇第一季地球防卫少年爱的噩梦黑袍律师神耆小子防弹兄弟第一季东北小哥进城记夫妻丛林大战伊里野的天空,UFO之夏

《美国女孩》长篇影评

 1 ) 个人影评(仅个人处境)

#电影与我的沟通,电影带我同世界的沟通这部电影很棒,导演若不是经历过,真的不一定拍的出来。

剧情层面没想到随便看了一部电影,竟然和我个人的处境如此相似,每个人都有他的困境。

但是困境依然可以排排号划分一下程度的,第一是她的妈妈,其次是她的爸爸,然后是她,再是她的妹妹。

这个女孩林芳仪曾在适合的土壤当中茁壮成长,又回到不合适的环境当中,曾经是全A学生,现在在填鸭式教育之下只能倒数被老师打手心,功课有困难没有朋友(有一个不算特别亲密的朋友),被同学排斥、嘲笑(他们排除异己)。

头发被剪掉,被迫穿制服。

好像一切都是身不由己,非常不适应那边的生活,大受影响。

芳仪确实应该体谅爸爸妈妈,她自己虽然难,但是有她爱的人更难。

芳仪那种每天上课那种神情像极了我,不解困惑敏感脆弱。

很高兴她的妈妈能够站出来为她说话她的妈妈确实是最不容易的,她在非常努力的考虑她的孩子,还要承受极大的身心痛苦。

“你以为我的梦想就是整天伺候你们吗?

”“你知道妈咪爱你,对吧?

”“你说下辈子想当男生”她的妈妈和爸爸是最基本的物质层面(活着的层面),她是精神层面的“我们总是生气自己的母亲做得不够好,但或许她们已经尽力做到她们的最好了。

————————————个人层面我的处境跟芳仪太像了,我从uk回来,都不用说从up 回来,哪怕我从天津回来也一样。

马上就要到9月了,我仍非常不适应这里的生活。

我像一只小鹿一样敏感而脆弱,逃离现实与社会,我讨厌每天看到并没有什么关系的人,还要叫他们和他们伪善的打招呼。

我讨厌每天都要去谈论是是非非的屁事,我讨厌他们总是争这争那的,我讨厌他们总是喜欢得到别人的东西,一点都好。

我讨厌🚹society,这是最重要的。

我讨厌他们总是要我们守规矩,要我们follow。

他们都对我好严格,看我哪里都不顺眼,总是挑这挑那的针对我。

只有家人和干爷爷,还有极少数人是对我友善的,我真的好怕在街上遇到认识的人,还要打招呼,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因为每天都是如此,我就像一只刺猬🦔。

包括我妈妈,这是最让我难过的。

因为她站在我的对立面,她和我最讨厌的人站队,她最喜欢我最讨厌的人。

她甘愿成为🚹society的帮凶,她对每个与society value不符的不保守女性,都要评头论足,仿佛她们是她最大的敌人。

因为她要努力做好🚹society最完美最保守的女性。

她还一直说我自私,说我只为了自己。

我没有办法在这个愚蠢的以🚹为中心的地方久居。

我正铆足了劲,比我任何时候都要拼命,一天除了睡觉吃饭和必要的休息之外,就是在拼命。

只要我妈一天帮隶晕疯,我恐怕难以和她和解其它的话,我还是少于别人接触,我将仍专注于找工作,少想是是非非烦心事多关心家人 毕竟我还不是最辛苦的人 有人在为了生计 而我只是为了个人成长 当然我的个人成长一定带动了家庭发展这大半年真的太难了 找工作准备啥的都可以接受 难的是人际既然我已经选择要成为一个不同的人 那必然要接受别人无法接受我 必然要不在意别人的看法 要么远离,要么不在意 做不到不在意,那就远离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今年和舅舅姑父接触的时间那么多,以前好像并不是这样的。

这里的一切也都在变。

家的温存 家人之间的互相妥协文化冲突“美国女孩”的不同脆弱与坚强比肩那种敏感的眼神和动作是真实的我以“家庭”为单位的精神困境只有电影能和我沟通移民问题两极的文化差异挤出的女孩想念过去不过是想念自由、成长、开放

 2 ) 远离的水花

青春期的姐姐跟随治病的妈妈和尚处在儿童时期的妹妹一起从美国回到了台湾家中,他们的留守父亲是个中规中矩的好人也懂得怎么做父亲。

电影当中有很多点可以转变成悲剧或者让电影更加辛辣,但是这位导演还有编剧并没有这么做,故事除了那位母亲患病之外,没有人出大事,有惊无险。

比如在妹妹忘记带钥匙后和喂鸟的陌生人相遇,比如姐姐在学校里面因为同学家长导致的同学间的疏离,比如姐姐夜探水花,比如妹妹因为肺炎被医院强制隔离,比如父亲出差离开家,比如母亲做化疗生命走向不明等等……感觉这个家庭再多加一个重量就会走向解离分裂的边缘。

但是仿佛有一个力量在为他们保驾护航,安全走到影片结束。

电影里大女儿的马名叫水花,大女儿离开了水花就如同她离开了曾经的生活,她有点找不到自己了。

这其实是一个讲述青春期的少女适应异文化——实际上是回归母国后,学习调和异文化和母文化、学习处理过去和当下关系的故事。

 3 ) 偶感而发自己随便虾写,来看这部电影的影评的朋友不要点开看。纯个人心情记录。

这部电影又是看了一半就弃了,因为又遇到了那些对我而言是“绝对禁忌”的情节。

…有点自惭形秽,同样观影,有的观众能深入思考理性表达,而像我这种创伤后应激选手只会在目睹戒尺打在女孩掌心时崩溃痛哭忍无可忍合上电脑,直接弃了这电影并悲哀地得出诸如“以后坚决不走入婚姻”“更不生小孩,做人苦,让孩子投胎到这再经历一遍我经历过的变态体罚等于造孽”等很偏激的结论。

可能是在生长期受过的伤害太具毁灭性,也可能是十来岁时背着父母偷买抗抑郁药物乱吃把脑神经刺激了,还有可能是我这人天生就比多数人敏感脆弱小心眼承受能力差,以至于22岁了还在与神经递质层面的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而且这战争还打得节节败退,越大越退化,ptsd症状严重到哪怕看影视作品里演家暴/体罚/校暴这种情节,都会在目睹到它们的一刹那,大脑一片空白冷汗唰唰落下全身发麻动弹不得,如果周围没人,大概率狂哭,如果周围有人,可能残存的理智会小小发挥一下作用,让我压抑住喉咙里的声音尽量挤出平静的表情,然后出于保护自己不再受伤害的本能反应,毫不犹豫关电脑弃影半途而废。

快十年了,还是这样。

什么时候可以把自己从“受害者”的身份中挣脱出来,什么时候可以像个真正的观众一样好好看电影好好写影评,什么时候可以给伤口仔细消消毒,而不是畏惧疼痛一直用创可贴敷着任由细菌肆虐伤口越感染越深……真抱歉,我也不知道这一天什么时候才能来。

希望我早一点把自己治好,希望我早一点和往事握手言和。

希望几年后的我,长大一点的我,可以给这部半途而废电影补上一份精彩的影评。

 4 ) 近期口碑第一华语片来了,哭着也要打五星

刚刚过去的冬奥会中,中国选手谷爱凌一举斩获多枚奖牌,成为了本次冬奥会最耀眼新星。

从小在美国长大的她,即使是说惯了英语,在接受采访时,也非常努力的坚持着用着自己略带北京口音的中文回答。

即使身在异乡,仍不忘赤子之魂,令她吸粉无数。

今天要讲这部电影的主人公也是这样一位从小跟随妈妈去到美国长大的——

此片提名了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

在本周口碑榜位列第一,讲述了一个动人细腻的家庭故事。

03年,莉莉罹患乳腺癌,已经在美国洛杉矶生活了五年的她,带着女儿芳仪与芳安回到台湾,接受治疗。

两姐妹刚下飞机,踏上祖国的土地,相互之间还用着流利的英语交流,一旁的莉莉提醒她们一会儿见到爸爸记得说中文。

显然,芳仪、芳安对突如其来的返乡有些束手无措,同样,面对病情的进一步恶化,以及与丈夫宗辉多年的分离,回国的莉莉经受着生理心理的双重折磨,情绪极端消极。

阴霾不止笼罩了莉莉一个人,这个墙上爬满了壁癌的小家一时间都变得风雨飘摇。

丈夫宗辉因工作原因不得不常常往返大陆与台湾之间,工作繁忙的他在上班间隙还在看抗癌的书。

心系生病妻子的他面对不断地出差也显得心烦意乱。

和许多粗神经线条但心系家人的丈夫形象一样,与妻女分离多年的他早就已经忘记了女儿们已经过了喜欢去动物园的年纪,也不知道芳安最讨厌番茄酱。

他会在面对女儿要东要西的时候勃然大怒,也会悄悄的把脚踏车买回来;会抱怨妻子信仰基督无用,但在朋友送他观音时,他却会因为莉莉的信仰而拒绝。

面对成年人如山的压力与挑战,女儿们的烦恼显得稚嫩又无奈。

芳仪回到中国的第一场战役就是面对没有发达互联网的老式电脑,除了互联网,芳仪其实时时都记挂着美国,记挂着邻居家的朋友杰西和她的小马水花,时刻想要回去。

因为在美国成绩优异才可以转学进当地中学的芳仪,还没入学就被来了一个下马威。

上学需要穿统一的制服,甚至是一样的发型,在自由成长的环境下长大的她,一时间难以接受。

同样面对身份认同困惑的还有更小就在美国长大的妹妹芳安,被路边的小孩讥讽“英文好了不起啊,不还是要补习”。

妹妹更多的难题是源于家庭的分崩离析。

作为在家中话语权最小的“旁观者”,她试图揣测着这个家的一切风吹草动,叛逆的姐姐试图激化父母的矛盾,使他们离婚后,自己得以回到美国。

对死亡的恐惧,对新生活的不适应,一切的一切,家中的各位无一不是精神敏感,在爱与恨之间游离徘徊。

爱与恨是矛盾,也是共生。

莉莉会无端地向女儿抱怨,甚至将自己生病的原因都推卸到女儿身上;但是面对家长会上,其他家长对芳仪的指责,莉莉也会跳出来当众据理力争。

03年,一个与当今时代背景烙印相同的年代,SARS的蔓延也侵入了这个小家,但他却成为了这场家庭矛盾的粘合剂。

妹妹芳安因为一次发热,在医院里被要求集中隔离治疗。

宗辉取消了大陆的工作,芳仪也失去了自己努力了很久的演讲机会。

在脆弱到极点,只有爱才可以将家庭凝聚在一起。

面对在阳台束手无策的莉莉,躲在一旁的芳仪第一次直面妈妈的脆弱,她也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对妈妈的担忧,自己的脆弱展露给妈妈。

从以《妈妈我恨你》为题,却不愿说与妈妈听的演讲稿,到主动让妈妈帮忙掏耳朵的促膝长谈,家人永远是最特别的存在,血缘关系是彼此不可分割的纽带,而沟通才是加固这一纽带的唯一方式。

《饮食男女》中朱老曾说:“其实一家人住在一个屋檐下,照样可以各过各的日子,可是从心里产生的那种顾忌,才是一个家之所以为家的意义。

《美国女孩》选择了最能代表台湾电影的家庭片风格。

说到台式家庭片,我们最先回想到的应该就是80年代台湾电影新浪潮时期的杨德昌、侯孝贤、柯一正等。

他们将镜头主要集中在家庭的年轻人身上,尖锐地观察台湾青少年由现实所导致的心态上的变化。

在对于家庭的表达上,他们采用冷静沉闷的镜头书写家庭叙事主体的变化,对于台湾“在地性”的表达也由政治、经济、社会转移过渡到文化领域。

《一一》杨德昌如侯孝贤的《童年往事》等作品以两代人的视角探寻“大陆的意义”以及“根”究竟在何方,以“我”为代表的新一代年轻人对“大陆”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状态。

《风柜来的人》里青年一代终日无所事事、百无聊赖,边缘人物的挣扎,伴随着台湾子一代人精神与身体的尴尬处境;

《风柜来的人》侯孝贤时间来到90 年代,以蔡明亮、李安为首的“新生代导演”延续对台湾家庭中青年一代的“注视”,并加入了一种“跨文化”与“跨地域”的冲突描写,对传统社会与中国父权文化的思考和探寻。

对于“在地性”的情感表达也趋于平静、温和。

《喜宴》李安李安家庭三部曲中所塑造的三个“父亲”都由郎雄饰演,实则为同一形象,从《推手》中父亲老朱对传统伦理的坚持,到“跨地域”《喜宴》中的高父内敛沉默、妥协退让,再到最后回归台湾的《饮食男女》中朱老爸彻底无力放弃父权。

原先电影中展示的绝对性的“父权社会”的形式被打破了。

《推手》李安侯孝贤、杨德昌、李安到近几年新生代导演张艾嘉、钟孟宏、林雅喆等台湾影人,均以不同的身份体和个人情感倾向,直击东亚社会的内核。

从宏观角度看,家庭是社会中最小的单位,是人类生命进程的起点,情感建构的基础。

在“后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家庭片的“复兴”好像悄然来临,《孤味》横空出世,一举冲上了豆瓣21年评分最高华语电影的榜单;由钟孟宏执导的《瀑布》(之前已经给大家介绍过的)也长居口碑榜;更不必提,《你好,李焕英》以54亿人民币春节票房,跻身中国影史前三。

《瀑布》 钟孟宏后疫情时代带给大家的生命的感悟,成为了家庭片复兴的助燃剂。

与此同时,令我们如此近距离接触到生命,更让我们认识到了什么才是我们最在乎的事。

*本文作者:浅浅

 5 ) !!!!

一个是女儿想给马套缰绳马却不配合时,我一下子就哭出来,像极了拼命想找个情感寄托的自己。

片中马的那个眼神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那种又理解又同情却又恕难配合的感觉,让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想要推开我却又下不去手的人。

二是爸爸对女儿说,如果你就是爱美国我砸锅卖铁也会送你回去,但如果你只是在逃避,到哪里都一样,瞬间泪崩,心被猛扎了一下。

看看自己的生活,又何尝不是一直在逃避。

 6 ) 这部备受好评的处女作,究竟妙在哪?

【本文原载于第十放映室】华人导演阮凤仪的长片处女作《美国女孩》于本月初上线网飞,本片一度被视为钟孟宏《瀑布》的最大对手。

但在最终的大奖评选中,最佳影片和最佳女主角的桂冠均惜败于后者。

个中原因并不复杂。

一是两部影片实在太像:它们都聚焦于疫情之下的母女关系,映照出台湾眼下普遍的社会心态,基本属于同一题材、不同表述;二是就故事的戏剧性和文本的精巧度而言,《瀑布》也优于《美国女孩》。

这从豆瓣评分上也能看出端倪:《瀑布》是水涨船高,从匪夷所思的不及格一路升到7.6;《美国女孩》却是高开低走,从开片的8.2直降到7.6。

原因何在呢?

《瀑布》的冷遇首先源自《阳光普照》珠玉在前的印象落差,其次在乍看之下,影片“巨型蓝口罩”的高概念和疫情下的众生与主角命运的联动容易被人忽视——很多人只把它当作描绘亲子关系的家庭片看待。

反观《美国女孩》,就真的只是一部家庭片。

SARS只是背景而绝非主题。

《美国女孩》改编自阮凤仪随家人从美国移居台湾的亲身经历,这属于她自己的「童年往事」,是一封缅怀过去和亲人的私人日志。

对于成长于90年代或有相似移民经历的人来说极易共情。

所以影片的总体评价取决于人是否会被它传递的私密情感打动。

它的主题是模糊且吊诡的生活日常,而非借疫情展开的宏大叙事——那些隐匿在混杂与暧昧下的秘密、时光凝固的遗憾、无处安放的焦灼和内心何去何从的撕扯才是阮凤仪想着力呈现的。

也就是说,《美国女孩》众多的社会表达:文化差异带来的身份认同、潜滋暗长的校园歧视、千禧年后经济下行的生存压力......这些决定生活的外部原因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其造成的主观结果:一家四口层层郁积又互不通融的各自情绪。

能细腻真实地展现四个迥然不同之人的内心世界绝非易事,这不比故意营造冲突、刻意斧凿情节的常规做法更加简单。

恰是阮凤仪对隐蔽的生活流呈现得太好,由此可能会招致的不满是:所谓「生活日常」,就是这般剪不断、理还乱,喋喋不休又无的放矢的样子。

既如此的话,那我为什么不继续过好自己的日子,而要花100分钟的时间与陌生人一家共情呢?

倘有人嫌这样的表达索然无味,不满于这种介于疏离与捆绑间的小家庭格局也没关系。

但我想提醒大伙注意一点:通过「马」这一全片最重要的意象,阮凤仪还是在不断变幻的生活表象下提炼出了些许哲理,她试图阐述家庭之所以存在的先决条件,那就是自由与责任的相互依存及转换。

正像片中女老师的那句台词:“爱与恨是一体两面”。

这话当然不错,但具体到亲密关系中,究竟为什么会「一体两面」?

值得进一步讨论。

01 自由与责任的悖论什么是自由?

按照萨特的讲法,自由即选择、选择即责任——自由本质上是主动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能力。

可当死亡降临时,自由与责任的悖论就会出现:对母亲莉莉而言,死亡不是她选的,而人也无法在死后继续履责,因此她势必将自己的责任转嫁给家人去承担——无论是希望孩子离开自己后能健康成长还是老公能将方仪送返美国。

面对这种强加的责任,再亲密的人也会出现逃避心理。

这正是每当莉莉谈及死亡和交代身后事时,父女俩人都显得十分抗拒的原因,不止因为儒家文化圈讳言死亡,更因为死亡的结果同样不是他们选的。

只不过相较任性冲动、喜欢针锋相对的青春期女儿,父亲的逃避方式就只能是以拒听的姿态默默燃起一根烟,化解心中的悲苦。

集中体现「自由-责任悖论」的来自方仪帮妈妈搓澡时的对话戏:当莉莉说“一家人就该在一起”时,方仪发出了她的灵魂拷问:“那你当初干嘛带我们去美国?

”。

方仪的意思是:当初要去美国的是你,如今回来的也是你,自由都让你占了,我的自由在哪啊?

可莉莉是怎么回答的呢,她说:“对啊,早知道就不会带你们去了。

”莉莉此刻想的是:要不是去了美国,大概率也不会患上癌症。

紧接着她又说了句自怜自艾的话:“讲这些还有什么用,反正妈妈可能也活不久。

”当方仪听到母亲这一回答时顿生不悦,起身走开——在此我们不能一味指责女儿年幼不懂事。

因为莉莉虽然罹患绝症,但她在人生的把握上却是自由的,无论是去美国、回台湾还是买家具、换房子的一系列未来规划,她都是主动出击的一方,除了“被动”面对死亡这点。

可方仪却一直在为母亲的自由买单:小小年纪就被带离家乡、等对异国他乡产生眷恋时又被贸然带回台湾、她被剪头发、被送入女校、被体罚......她的人生是“被动进行时”,她一直被迫接受发生在她身上的一切。

母亲的自由,其实是以损害亲人的自由为代价的。

她无形中剥夺了女儿选择的自由、父亲渴望一家团圆的自由。

而小妹方安之所以在对待母亲的态度上显得拥有超龄的成熟,反而是因为她的年纪尚处在完全的依赖阶段,谈不上什么自我意识的觉醒。

小孩的特点在于还分不清自我跟他人的实质区别,因此更能与人「共情」。

“马”是自由的象征,它指涉的不是美国梦的具体含义,而是更抽象的人生自由——这从父亲“我才不要吃什么汉堡当美国人”的不屑可以窥见。

当方仪的同学问她骑马是什么感觉的时候,方仪说“就好像世界停了一下,什么都不重要”——这是对无忧无虑的自由的向往,她想摆脱步履不停被人牵着走的感觉。

理解了马的重要含义,也就明白了片尾方仪的转变为何如此之大。

有些人讶异于女儿的一夜长大,认为这是铺垫不足、收尾仓促。

其实不是的:与「splash」的对视,让方仪隐约意识到了一点——这匹马不愿被套上马箍、不愿被束缚,而人的自由驰骋恰恰要以它的不自由为前提。

这是方仪此前从未想到的。

一个人自由的代价,必有另一个人来付。

将心比心的她终于记起:自己的梦想是下辈子当马,而妈妈的愿望却是不再当妈妈(莉莉说“下辈子想当男生”)。

人马对视、心心相印堪称神来之笔所以从马场归来的方仪再次看到母亲无助哭泣时会面露不忍:原来我固然是不自由的、可你的自由也已不复存在。

只谈自由,一家人便无法成为一家人;母亲转嫁她的责任是身不由己,可我明明有履责的能力,为何不愿承担而一味逃避?

再者,方仪的「恨母」也不是一种人设或性格,而是青春期的逆反与混乱捏造的自以为是的谎言——不论是“深思熟虑”的演讲稿还是口不择言的气话,我们都不能当作一种成年人的成熟认知去理解。

方仪的内心深处是爱母亲的,不然她不会在第一天上学的时候追问爸爸“妈妈不会有事吧”,也不会在面对妹妹“你知道妈妈爱你吧”的询问时陷入沉默。

无论母亲还是女儿,都是心口不一、内心分裂的。

如何展现人物迷惘纠结的复杂情绪?

看似波澜不惊实则匠心独运的镜头语言功不可没。

02 影片的镜头与剪辑除了最佳新导演和最佳新演员外,《美国女孩》最意想不到的斩获当属最佳摄影。

须知它的竞争对手不仅有堪称大师的钟孟宏,还有《浊水漂流》的梁铭佳——后者也是位资深摄影,曾拍摄过《念念》、《叔叔》等多部知名影片。

《浊水漂流》的街景处理是欧洲文艺片风格表面上看,《美国女孩》的镜头技法平平无奇:多以室内中景固定镜头为主,辅以少量移动长镜头的使用。

这是影片刻意要与主人公一家保持距离、力求真实记录而非夸大煽情所致。

但当我们读懂蕴藏在画面中的丰富信息、留意到省略跟留白的妙处,就能感受到影片制作上的大巧若拙。

譬如老师想邀请方仪的母亲来听演讲时,方仪说“我觉得这样不好吧”,显现出她此刻的犹豫挣扎,我们发现:影片利用镜面帮方仪打造了个「分身」——在不知道母亲会来的第一次谈话中,这一「分身」并未出现。

同样用镜子展现内心矛盾的还有以下这个场景:宗辉提出想返回大陆赚钱时,莉莉正坐在梳妆台前独自承受化疗的痛苦。

这时的取景很妙,二人虽在交流,可莉莉却背对着宗辉、远处的宗辉面容虚化,反而是镜子里莉莉的神情一清二楚——这让双向的沟通沦为一个人的自说自话,表现两人虽同处一室,却无法交流。

此外,那些看似无关紧要、只为展现日常生活的闲笔也大有深意:比如方安被邻居吸引、帮他喂鸟的情节。

鸟跟马一样,本应享受自由,不该被关进笼子。

可幼小的雏鸟在大自然中无法生存,只能靠人喂养——此刻的方安,就是那只小鸟。

自由,总得能自食其力才行。

第三方的旁观镜头,看似是很简易的方法,但这里涉及到些细微差别,究竟有没有想法,一目了然:当方仪与思婷还是朋友时,二人的交流以同框中近景居多。

但当思婷的母亲对此感到不满、两人因成绩的不同而日渐生疏后,虽然依旧同框,距离却越来越远。

类似的设计简单吗?

简单。

可太多电影就连如此契合人物心境的简单设计都做不到。

他们貌似只认一点:越是声嘶力竭、声泪俱下的感情戏,摄影机就必须离脸越近。

方仪与思婷的友谊渐行渐远再说说影片的剪辑,留白跟省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为过于繁冗的交代只会让混沌生活的细节显得更加凌乱与琐碎。

我们具体看看影片是怎么处理的:注意父亲在机场接家人的镜头:我们看到他先是躲在车里抽烟、远远看到女儿后吹起口哨打招呼。

早在父亲刚一出场,这个人依靠抽烟缓解压力的习惯和吹口哨的爱好就交代得清清楚楚。

而后便是汽车已然在行进中,我们看到家人见面、母女上车的画面了吗?

——没有,因为根本不需要。

方仪在车上的第一个问题是:美国那边现在几点?

——这说明了哪才是她心心念念的“故乡”。

稍后的几句台词,方仪先后提到了美国朋友杰西和马术营,这在之后的情节均有呼应。

可以说影片在伏笔的运用上相当成功。

至于全片最高潮的那场三人吵架戏,是一个精准的长镜头调度,为的是给观众带来最猛烈的情感冲击。

可在这之后的剪辑节奏却非常快:伤心的方仪夺门而出,紧接着她搭乘公交车前往马场,注意此时座位上方「紧急出口」四个醒目的大字——对刚挨了父亲一巴掌、感到整个家庭行将分崩离析的方仪来说,她确实需要一个情绪上的「紧急出口」。

紧随其后的画面就更绝:方仪逐渐从黑暗走廊的尽头现身、随着马啸声的方向前进。

唯有Splash,能引导她从黑暗走向光明。

而在马场的情节过后,护送方仪回家的是警车——去时独身一人,回时警察护送。

后者代表社会规范,这里含蓄地暗示观众:方仪长大了。

方仪从黑暗中寻找“光明”与能省则省的剪辑宗旨相对应的,是影片含蓄而克制的表达。

正如方仪来校的第一堂课是文言文《木兰辞》。

这里暗含两层意思:一是以中国古诗来印证「美国文化」的水土不服;二是那句「不闻爷娘唤女声」所表现的正是思乡之情。

新人导演能体现出这样的镜头把控力和叙事执行力,对此,我们还能苛求什么呢?

将最珍贵的记忆和生命历程搬上银幕,是很多人在第一部作品中都会选择的路。

不是越真实就越动人,而是要看回顾能不能疗愈当下并为未来赋予新的意义。

《美国女孩》告诉我们:所有的亲密关系都不会如期待般完美。

所谓「距离产生美」,太过靠近当然就“不美”了。

就像方仪与父亲更为亲近,不是因为父亲的关心比母亲更多,只是因为父亲常年不在身边。

这个道理,《孤味》就已经讲过。

方仪向窗外的父亲打招呼我们无法选择与谁在同一屋檐下,而人与人又毕竟不同。

人若坚称「我觉得她能做得更好」,便是无视了「这已经是她最好」。

最终,唯有相对无言地接纳不同罢了。

因为我们本不该将理解看得太重。

我们往往高估了说话与聆听能抵达的实际效果,就像请你听我演讲还不如让你给我掏耳朵。

既然「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就干脆不要面朝彼此碎碎念——陈绮贞的那首片尾曲,就叫《尽在不言中》。

理解是对外人讲的,理解诉诸的是理性,对外人我们调动理性沟通即可,不需要一起生活。

人的痛苦在于搞错了亲密关系的重点:忍耐与牺牲才是一切。

一味追求理解,一切就无法可想。

更何况:真理解了,又能如何呢?

 7 ) 0304 American girl

人在生大病之后,心境总是会发生变化的,爸爸得了癌症之后,他总是沉默不语,但心情却很低落,他也会经常问自己“我会不会不久之后就死掉”这些问题吧,家庭在没有降临大难前都是分崩离析的,但是现在所有人都把力气往一个地方使,争吵开始变少,关心开始变多。

不知是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变的成熟,还是妈妈开始用成年人的思绪去跟我讨论问题。

现在两人之间的吵嘴已经几乎没有,在外地上班,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每次回家妈妈都会很忙,忙着做饭,忙着给我洗衣服,忙着清洗我身上的灰尘。

看着她忙碌的背影,我疼在心里。

我一直都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也不会像其他人一样只报喜不报忧,我会很亲切的称呼妈妈,我会在我想要表达爱意的时候亲吻她的脸颊,我会像小孩子一样跟她要求抱抱,要她跟我分担我的苦恼,我爱她,我也想她知道我爱她,如果我失去她,我会很难过很痛苦。

最近都说人与人的相处都是间断性的关系,友谊如此,亚里士多德将友谊分为实用友谊、享乐友谊和主要友谊,他说主要友谊是历经时间考验的相互信任,它需要时间,友谊的长度也保证了友谊的稳定度。

很庆幸我遇到了很多这样的朋友,很多年,我们都不会因为不常联系而出现隔阂。

影片内容真实,是很多家庭的映照,演员的表现也很好,是我喜欢的影片。

 8 ) 家庭到底是什么,母女关系到底是怎样

出生在台湾的两姐妹,在美国长大,由于妈妈生病,回到台湾上学。

两姐妹回到台湾后,立即感受到两地在家庭、文化、语言、同学、学校的冲突,特别是姐姐和妈妈的关系,变得剑拔弩张。

在我看来,妈妈其实是个典型的传统中国母亲,重视家庭,重视教育,甚至可以为孩子牺牲自己,只是,这种理念,对于美国长大的姐姐来说,很难被认同。

最后一个镜头,姐姐在阳台上满含期待地等到妹妹病愈回来,看到后高兴地喊了妹妹的名字,打开门,跑去楼下接她。

门一直开着,然后出现的是演职员表。

姐姐认不认可台湾的家,会不会回美国,片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

本片应该算是女性电影吧,姐妹和妈妈当然是女性,就算是姐妹的同学们,展现的也大都是女同学。

故事展开细腻温和,就算是冲突,也体现得隐忍克制。

查了一下,导演阮凤仪,也是年轻的新锐女性导演,本片差不多是她的个人真实经历的银幕化。

 9 ) 沟通是桥梁

一个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希望这个家庭好,也都希望其他人好,可是各自采用的方式,却又多多少少不是他人所希望和接受的,结果造成了每个人都陷入困局,不知该如何发力,进退失据,等忍耐达到极限,爆发就是伤害对方,一体两面,恰是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进行一些必要的沟通,而这又是平常所欠缺的。

家中每个人即使有自己的苦衷,也都希望牺牲自己为他人好,但是又不做到真正的沟通去了解对方需要的是什么,方式方法是不是妥当,往往就是吃力不讨好,还委屈了自己。

片中比较西式化的就是大女儿,也是片名所指,她有时能直白的说出所想所需,但有时又回归到东方化的沉默,可是只有她的单向输出并不能算是有效沟通,所以最后困局的看似解开依靠的是不经意间看到对方的哭泣,他人的开导,自我的觉醒之类的,沟通依旧缺席,那么同样的困局还是会重演。

最后大女儿让妈妈帮掏耳朵,是东方式的家庭和解,是一种秘而不宣的温柔,很含蓄,让人感到很温暖。

 10 ) 亲情中的爱与恨

《美国女孩》讲述了拥有美国梦的母亲因得癌症不得不带着两个女儿重新回到台湾生活,而且在这过程中家庭如何磨合的故事。

电影对人物情感的叙述十分细腻,无论是母亲、女儿还是父亲,每个角色都有自己鲜明的情感特色。

电影中还使用了白马的意向作为母亲与大女儿间关系的反射。

在亲情中,不仅仅只有爱,同时也有恨的存在,但在这部电影中,大女儿恨本身何尝又不是另一种爱。

电影平淡的叙述却时刻揪着观众的心,或许在电影中,观众也能找到自己家庭中的影子。

《美国女孩》短评

家之寓言,文化代沟,放在时代困境里一切都显得这么远又那么近。

5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2.5;其实想借一场疫情来完成家庭式的“倾城之恋”几乎就是妄想,矛盾和隔阂已然形成,哪会这般轻易消融,没有深挖自身性格/社会环境而只是稍稍点题几个名词概念,仅靠以情动人显然还不够;凭几个触动心灵的感动瞬间,难以抵消日常生活中难耐的繁琐,双方都怀着想当然将对方判入“自私”的境地,那么终究会迎来亲情泯灭的苦果。撇去文化冲突,寻常家庭亦会面临相同境地。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较差

评委真厉害啊,没把大奖给这部,立马把瀑布加满2星❤️

14分钟前
  • 本位
  • 很差

非常棒。21年东京电影节时最后没去看,结果晚了两年才在今年的东京台湾电影周看到它,相见恨晚。讲的虽然是SARS(当时SARS并没有像新冠这般全世界大流行)的故事,却因为上映时SARS2.0版=新冠的出现而让陆港澳台地区以外的观众也能对其中的许多情节情景感同身受。没想到在台湾说地道流利英文却会被人阴阳怪气,说到底是到什么山就要唱什么歌。“哇哦你真的好像美国人诶”,也许TA是赞美,但台湾生美国长的你却觉得膈应得好像讽刺。台湾的白马终不愿套上嚼子,于是你恍然明白,它不是你的splash,人虽然身在物理故乡,但那个精神的故乡也许再也回不去了。只是绝对不认同是B国人的你,却好像也不能再完完全全地回到A国人的认同里来了。因为新冠而被迫回国的人,以前或现在生活在异国的人,对这部片应该都会有很多共鸣。父母和两个女儿都演得非常棒!

16分钟前
  • 早口小姐
  • 力荐

现实里却是比起崇美 更多的是媚日吧

21分钟前
  • 林有夏
  • 推荐

998|64/100情感比较真挚,故事有点刻板。这样的故事背景,应该能拍得更好。

25分钟前
  • Lecleg
  • 还行

虽然电影院里不时传出窸窸窣窣的哭泣声,但感觉也就仅限于好哭…感觉很多没有深入聊,只是一笔带过。

26分钟前
  • 承平
  • 还行

要不你們報警吧

31分钟前
  • 种加属差
  • 较差

我们总是生气自己的母亲做得不够好,但或许她们已经尽力做到她们的最好了。

34分钟前
  • Captain_C
  • 推荐

3.5 有可能因為自己內心的期待值所以迎向平淡的劇情有點小失望,一個家庭在SARS 背景的那個年代下,家庭的壓力及當時會有的煩惱,情勒和壓力,青少年女孩對環境及家庭變化的心情,感覺沒有講到太深入有的表面淺淺的敘述,和幾個部分的情感著重,莊凱勛有演出很經典那個台商爸爸的感覺。SARS 那個年代我大概跟那個小妹妹一樣小吧,那個小妹妹好可愛☺️

38分钟前
  • ShinHey
  • 还行

好细腻。小时候的自己会钻进一个角度,只觉得大人不可理喻,不求理解,世界可以小到只剩自己。长成了大人再去看,只觉得孩子叛逆,不通情理。所以困境无关乎年龄,大家都是活在感受里。

42分钟前
  • 嘣太是一只浣熊
  • 推荐

美国女孩,中国妈妈,台湾爸爸吧。很难相信如此窒息的一个家庭,能在分居两国的时候相安无事,疾病是回国的理由,但是吵架不一定是吧。

47分钟前
  • 村里种树
  • 推荐

阮凤仪无论在表达立场,还是叙事方式上都有着女性的敏感与细腻,但情节选取和剪辑方式上却有着并不适衬的粗愣。情感的曲线在大开大合与润物无声之间,并没有找准峰、谷,以致于那些共鸣变得很是零碎。不过,作为一部长片处女作,阮凤仪是找对了导演的创作方向的。看着林嘉欣对于表演的游刃有余,希望方郁婷未来也能如此出色。

49分钟前
  • HarperDie
  • 还行

两星半,林嘉欣好棒。妈妈在剧里明显是更有戏剧性和文本上更有嚼头的人,但片子是叫美国女孩,且以一个不能选择只能适应的小女孩作为切入,所以失焦几乎是一定的,那故事的家庭副轴,在不同国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选择也会有这种不得不侧写的面相,虽然有几次略过的调度和表演,不过相对于情绪和照映生活来说,已然足够,而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杨德昌式手术刀视角。

54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还行

像雾像雨又像风

55分钟前
  • 牛奶的奶
  • 推荐

流水账 不想被叫美国人却非要往美国去

59分钟前
  • 贤子.
  • 较差

没有被打动

1小时前
  • 较差

食之无味。既没有深刻意义,也没有浅表技术,有些镜头甚至是非常诡异的。这部电影应该叫《从洛杉矶回到新店的日子》,美国女孩的人物描写连浅层都没成功,真是暴殄演员。

1小时前
  • 奥黛丽赫本的赫
  • 较差

很不清晰的感情处理 感觉每次触动都奇怪和不自然 …我真的不应该在这个时期点开这部片子

1小时前
  • 头盖骨
  • 还行

Everyone is hysterical.

1小时前
  • Mess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