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虽然生活中有很多不如意,但比你可怜的人都在努力,在拼命,可你却在抱怨生活的不公,这是可笑的,也是可耻的。
既然现在生活不满意,那就考努力来改变,不要辜负别人的期待,努力学习吧,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题目源自前两天朋友写的字,不过他写的是下面两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看完电影,忽然又想到这首诗。
好了,这是我在大银幕上看过的,第一部,全片以新宁方言对话的电影,虽然是一渡水下半县的方言,但电影一开场那种扑面而来亲切感,如果你不是的生于斯长于斯的,或者你没有浓厚的故土情节,大抵是体味不到这种感觉的。
片子总归是完整的说了一个故事,当然瑕疵很多,比如:演员的不专业导致很多时候显得刻意,邻里乡亲聊天那样的不自然感(我大新宁大家聚在一起涩白话不会是这样子的);作为剧情片,太过于平淡,虽然影片的主体矛盾一直在那里,但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总体来说剧情有些平淡,没有什么剧烈的矛盾冲突,不是说没有,是总体来说;我就觉得里面小孩的溺水死亡以及奶奶的离世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平淡;诸如此类,等等。
当然,也看得出来,导演看过很多台湾的电影,片中很多镜头类似侯孝贤和杨德昌,风格也很像他们的,浓浓的乡土气息。
所以你能看到,新宁的山,新宁的春夏秋冬,新宁的真实生活,我甚至觉得每一帧里都是浓浓的味道,故乡的味道,那么浓烈,仿佛近在眼前,我触手可及。
木板搭起来的两层的房子,土砖垒起来的墙,八仙桌,长板凳,开水壶,神龛,堂屋,瓦片,蚊帐,木床,门槛......一切的一切,重新浮现在我眼前,可,仅仅也是在眼前。
小时候,我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小时候总觉得上楼的楼梯好陡,好长,每次上去都战战兢兢,但是小男孩总会挑战自己,试着一脚跨几个梯子,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已经长大,可以像大人们那样不怎么费力气的爬上去,等到了二楼,窗棂外还可以看到燕子筑的巢,春天的时候可以看到嗷嗷待哺、叽叽喳喳的小燕子。
影片给我们展示的就是今时今日真实的落后地区的生活,在湘西南山区,在新宁这个落后欠发达的县级区域,在落后欠发达地区更不发达的落后地区的生活。
发达城市的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诗意,在这样大自然是能够开一场所谓的“心灵旅行”的。
我个人也不爱看乡土小说,因为太苦,太悲,里面的人过得不像人。
(此处为脱贫攻坚鼓掌)每念及此,我觉得自己还是非常幸运的,比生长在这个地方的很多人幸运太多太多太多乐不想谈论剧情,谈谈这部影片的另外一个名字,《云在故乡等我》,我看完电影后,脑海里会想起两首歌,一个是《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以及《那就是我》,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我思恋故乡的炊烟.......(都是八十年代的歌,好老啊,为什么我脑袋里一开始想到的就是这种歌)。
故乡里的群山,群山之间的云,群山之中蜿蜒的河流,以及世世代代靠山吃山的山里人。
整个影片的基调是静谧的,色彩偏冷,就是在不急不慢地讲一个故事,我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画外音在说,这就是我家乡的故事,普遍而又平凡的一个故事,也是发生在许许多多人身上的故事,可能也是一代一代的宿命。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本是首乐观、积极向上的诗,可就这个影片而言,白日不到处,青春真的会恰自来吗?
影片末的留白,是青春的恰自来,还是又一次外出打工的轮回呢?
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三星的电影,但是冲这份情怀可以加一星。
PS;有些农村生活有些太苦的意味在里面了,在农村孩童之间就没有一些快乐的事情,这有点太可以了。
作为小孩子,瞎开心的事情还是有很多的。
起码我就看到了,有电视机然后从来没开过,到后面才有电视。
最后,作为全篇都是新宁方言的电影,怎么能没有粗口呢,怎么能没有脏话呢,导演,你会看到这条的对吧,一渡水那边的经典粗口怎么能不反复出现呢?????
出现的次数太少了啊,很不贴近生活(笑)
看似很平淡很粗糙的剧情,但是又处处能激起浓烈的情绪~看完《矮婆》,又补了导演的《路》和《村小的孩子》,越是这种现实主义的片子,看完越是有种深深的无奈感和无力感。
想必跟拍了这群孩子多年的主创团队情绪更加复杂~我小时候也在村里跟爷爷奶奶生活过几年,虽然条件不似片子里这么艰苦,但有些细节也能引起共鸣(只有老人和小孩的村子、学校老旧的桌子和没有塑胶跑道的篮球场、狭窄的公路和一过车就会扬起的尘土、农忙时一声招呼就来帮忙的邻里……)这是不是全国农村生活的统一写照……对于那些早早辍学离开家乡出去打工的小孩,他们算不算是实现了儿时的梦想“打工”喃~他们有没有为过早的需要适应这个社会的规则而后悔~他们是进了工厂,还是拾起了学业,还是抓住了风口~希望他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看完导演留守儿童三部曲之后我最感慨的是:农名工父母哭着对孩子说好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的时间~可是当代年轻人,读书10余载,考了大学,甚至读了硕博,有多少人不是打工仔,又有多少人在两点一线得996 007……在车间流水钱上打工和在办公室电脑桌前打工,从体力到脑力,似乎只是换了一种形式……这一代的我们未来教育小孩该怎么说?
(要好好读书,不然就像爸爸妈妈一样只能打工,每天工作12个小时,除了睡觉就没有休息时间……)是读书吗?
好像又不止是读书……不是读书没用,读书当然有用!
只是用感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
下一代会是什么样的喃?
看了这个电影感触很多,自己也多多少少在矮婆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但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像她那样,生活过的很艰辛。
每个人生下来就有自己的路,是阳光大道还是曲折弯路,不管是什么,都需要自己不断的努力,不然也没有用。
矮婆在这样很艰辛的情况下,经历了青春期的叛逆,奶奶逝去,自己身边的小伙伴陆陆续续的走出村子,来到父母身边也无法学习等很多糟糕的情况。
矮婆是不幸的,这么多打击相继而来,她也只能躲在角落里面偷偷的哭。
可矮婆又是幸运的,她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工作,就像阴天过后的太阳,格外的明媚。
而电影里面的老师,我却看到了作为老师的另一面,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情况下,应该以他们的成长过程为主,重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这是老师应该做的。
影片的老师却只重视结果,学习成绩不好,就要被叫家长,自己也要被训斥一顿,没有做到一位老师应尽的职责。
一位好的老师应当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那这位老师显然是不合格的。
这部影片反应了很多现实中的事情,也引发了社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老师教育的原则,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看过导演的其他片子,因此对矮婆很有兴趣。
可当时的排片实在太少且都较为不便,因此很遗憾没有去电影院贡献一张电影票了。
原以为跟以往一样是一部纪录片,居然是看着看着才发现是一个剧情类的电影。
可说是电影,偏偏又带着很多的朴实,让人出神地觉得与纪录片相比也没差了。
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留守儿童的新闻,年年在说,甚至都有点疲倦了。
可每当逢年过节后,看到那些嚎哭着扒拉车门的孩子们,还是心生难过。
你说这些孩子啊,长大后能忘了这些痛吗?
或者更痛的是就像矮婆一样,听到爸爸和继母要出去打工了,面无表情,只是应了一声。
小女孩大概是本色出演了。
看到她就觉得很难受。
她没有什么小孩一样天真烂漫的笑容,她基本上都是面无表情,牢牢地包裹着自己的内心。
好好读书,好好照顾亲人,好好做家务。
仿佛包裹起来之后也不会再受伤害了。
要一次次多痛的伤痕,才会将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变成这般模样。
很难去评价留守儿童的父母,毕竟很多人又要说了,“站着说话不腰疼”。
可我还是还是觉得,如果有条件的话,哪怕只是很小的甚至有些脏乱的出租屋,哪怕需要孩子花时间慢慢适应城市生活,哪怕自己要工作的更加辛苦一些……但凡有一丝可能的,还是不要让孩子离开父母吧。
有些苦可以吃,有些苦吃不得。
那么多影片里的孩子真的去打工了。
矮婆在某个层面上又是幸运的,继续了学业。
读书千般好,至少能看看另一个世界的样子。
老公单位里新来了一个姑娘,说是大山里出来的孩子。
她家所在的山里,漫山遍野大概现在也只有三四户人家了。
上学要走两个小时,下面还有两个弟弟。
但好在,她父母应该是一视同仁的,他们姐弟仨都上了大学,家里种地的收入应该也还是可以的,以至于父母不愿意放弃这些田地搬到镇上去住。
姑娘在城市里读完了大学,现在在一线做着前景不错的工作。
听我老公说,姑娘平时也是开朗认真,和其他姑娘都一样,没什么区别。
常常语气轻松地笑着说着家里的事情。
这姑娘真好。
矮婆,真好。
今天观看了电影《矮婆》,一开始看到这个名字,以为主人公是一位矮矮的老婆婆,看过才发现是一位小女孩。
这部电影不像它的名字,它主要讲述的是有关留守儿童的故事。
矮婆是一个十几来岁的小女孩,和其他小女孩不一样的是,她是一名留守儿童。
我们的童年有爸爸妈妈的庇护,而矮婆没有,小小年纪承受着家庭的种种压力。
矮婆懂事的吓人,因为爸妈外出打工,留下矮婆和妹妹在乡下与奶奶生活在一起。
但是奶奶毕竟已经年老,身体确实是一天不如一天,所以矮婆身上担子越来越重。
孤苦无依的老少全靠矮婆支撑家庭的负担,矮婆一边兼顾自身学业,还要承担起捡柴,做饭,照顾幼小妹妹的活。
本身就还是一个孩子,生活的苦加上劳累迫使她在英语考试上睡着了,结果字是不理想的。
随着奶奶的生病直到去世,原本不堪一击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矮婆和她大妹妹在寒假的时候去了广东,是矮婆父母打工的地方,矮婆的父母在过年的时候计算着将矮婆和她的两个妹妹弄到广东上学,所有的都计算好了,但这所有的希望都如同春节夜晚的烟花,只是在天空中绚丽了那么短暂的一瞬间。
当妈妈带着矮婆和两个妹妹回到家乡去读书的时候,矮婆的父亲在黑暗中无能为力的哭了。
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依旧和以前一样不曾改变,唯一变的只有人。
世界上有太多太多矮婆这样的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这部电影呼吁我们要多多关心留守儿童。
我希望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更多一点。
《矮婆》这部电影以农村留守儿童“矮婆”为主要人物,讲述“矮婆”作为一个留守儿童的生活经历,整个电影非常的写实,我甚至不觉得这是一个电影,而更像是一部纪录片,电影里面人物的对话和发生的一些故事,都给我极为真实的感觉,演绎当地人物的演员几乎都采用方言的形式,更使得我觉得这非常的真实,而且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故事也非常贴合现实,我不清楚这个电影是不是真的就是拍的真实的故事,然后通过电影制作手法将镜头组接起来构成了这么一部电影,但我是基本不怎么感受不到编排的痕迹,我一度怀疑这根本不是一部电影,不过艺术来源于生活,也可以说他就是一部电影。
当我大致了解到这个影片是讲留守儿童的故事的时候,我就对这个影片有着兴趣,这部影片的确也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导演在镜头运用上还是很讲究的,整个电影画面偏暗,多采用长镜头和固定镜头,虽然感觉镜头语言很简单,但整个故事情节并不枯燥,非常能引起共鸣,看到“矮婆”,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我小学基本都是奶奶带的,还有个比我小一岁多的弟弟,生活也过得很拮据,每年爸爸妈妈就只有过年才回家,我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在家干农活的时候从一个高坎摔下去,手骨破裂,门牙断裂,从那以后,我妈妈担心我们,就回家一直带我和弟弟了。
后面我和弟弟的生活就好很多了。
就是和奶奶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她也在今年年初离开了我们,所以看到影片中,奶奶去世的片段时,我感受极为深刻,我的奶奶虽没有受过什么文化教育,但她非常注重我和我弟弟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我和我弟弟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早年奶奶的教育。
相比影片中的主人公的故事,我感觉我还是更幸福一些,但刨去导演采用一些艺术手法突出某些问题呢,我感觉也是差不多的。
以上都是一些结合自身情况的观影感受,下面说说从这个影片中反应的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环境限制了他们的思维,由于贫穷的经济条件、频繁更换的教师、不负责任的教师等等因素,使得这些儿童更愿意去打工挣钱而不愿静心在学校学习,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其实在我看来不是这样的,这个 “早当家”只是说农村小孩可能会更早的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他们也应该明白,他们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去但起自己的责任,但他们更应该把眼光放得长远一些,热爱学习,不要把学习想成一种负担,养成“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这将使其受益终身。
如果非要给这个电影一个评分,我会给9.5+,是一部很好的电影。
平淡克制的白描出了乡村的凋敝。
想到阳和平在一个讲座里引用的数据。
我国69到79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和2000年至2010年是高度一致的,中间的20年却是断崖式的下跌。
原因不外乎知青回乡没有老师,基层集体化解体没有相关开支,包产到户导致高中生年纪的孩子“解放”变成了壮劳力。
所对应的是电影里乡村教育的困境。
而开头引出整部电影的矛盾的是 务农所得到的现金收入根本撑不起一个家庭,父母只得去沿海城市打工,只留下老人在家照看孩子。
这种困境无所保留的笼罩在祖孙三代身上,大姐担起了家长的责任,父母无法管教青春期的孩子,老人在家捱日子。
这背后对应的是集体化解体后的两极分化。
乡镇集体企业破产后资本和工作机会同步向城市集中,单干的农民因农业收入无法维持生活而被迫变成城市化进程中提供劳动力的工人。
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的成本全部被转嫁给乡村等等现实。
农民工劳动力再生产中的国家缺位-中国社会发展研究网 cssn.cn另外电影很多景色的画面感有点让我想起《孩子王》。
也算是一种呼应吧。
很多人包括我最初都觉得这部电影平淡。
但这其实是一种孤立的,去除了当下现实生活的背景音后的观影感受评价。
如果你带着对现实难题的体认去看这部电影,那些所谓平淡的电影叙事背后想展现的问题,其实就是对当下最直接的叩问。
#9.12蒋能杰导演《矮婆》放映会成都站 作为蒋能杰拍摄的首部剧情长片,《矮婆》是青涩的,它身上仍然带有强烈的纪录片影子,长镜头的使用和调度偏向于纪实性而非情绪性,调度上也缺乏戏剧性,全片传递的情绪略显单薄与无力;但《矮婆》的青涩是可贵的,中国电影行业一直缺少真正反映农村生活的叙事电影,在《矮婆》之前的农村题材电影大多都将农村设作一个奇观化的背景以满足荧幕前观众的猎奇心理和怜悯心,或是讲述一个不管发生在哪儿都足够优秀的故事让观众声泪俱下。
但农村文化置于中化文化到底有何意义?
宗族血脉的观念在新时代背景下到底面临什么问题和挑战?
农村和城市身份不断割裂,这些都是值得叙事电影去演绎和探讨的,这些是我认为剧情电影这一类型的影像的艺术价值。
遗憾的是,这些问题目前只留存在少数纪录片导演的镜头中,剧情长片在这方面受限于资本投入和中国电影行业浅薄的认知,在这些方面鲜有导演敢去尝试。
蒋能杰导演在拍摄《矮婆》时能冒着商业投入的损失,以亲切和客观的视角去直面这些问题,从社会意义上来看是可贵和勇敢的,对于上述问题的思考,也承载在《矮婆》的叙事之中。
并且我认为在精英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需要更多的《矮婆》,用叙事唤观众们对农村文化本真的认识,对于故土的认识,让观众去审查自身所处的社会,脱离城市化产生的道德凝视,抹去符号化认知,不落入浮华、激进的漩涡之中。
很写实的一部电影,贫富差距赤裸裸地摊开在面前,让人甚至以为这是一部纪录片。
片中的地点应该是在湖南邵阳,离我的家乡也不远,这份真实更让我由衷感慨。
农村孩子没有办法自我选择,几乎每一代都是在工厂里打工,在老家,我也参观过几个工厂,在工位上劳作的最小的能让我怀疑是不是还在上学,年纪稍大的恐怕也有五十多吧。
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也是没有办法解决的,矮婆奶奶得病不敢治,只能自己服毒自杀,看着让人十分痛心。
加之乡村教育,村里的老师几乎都是代课老师,来了一年就走了,待不下去,工资太少了。
那位老师居然要求班上的同学自费一百元只是为了去镇子上表演,实在让人觉得不可理喻,我粗略地算过,在家一个人有肉有水果有牛奶,一个月吃饭不过五百多,而对于这样的家庭,一百元是多么大的开销,矮婆家里的餐桌上是大蒜,洋葱,土豆,红薯,一百元足够祖孙四个吃一个星期也不过分吧?
与之对比的是城市的教育和东部的教育,让人怎能不感慨教育差距之大。
定向师范生是国家输送给乡村教育的血液,既然无法改变他们的家庭条件,只能教导他们如何发掘更好的未来,外面不仅仅是打工,还有更多的可能性,要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护、自律,争当人杰,于群山之巅俯视草芥。
用纪录片的手法拍的剧情片,重在反映现实,电影美学无从体现。我觉得既有条件下更适合拍成纪录片,省钱又直观。可能是我太浮躁了,看不下去,抱歉。
纪录片,原生态
电影作为剧情片逻辑不够,作为纪录片不够真实。但此类题材意义深远。
配音方面还不够细致啊 好多地方音画不同步 7/10
#矮婆片子比我想象要好,我本来没抱什么期望抱着当给导演捐钱的心理去看的,但是画面镜头超出预期,剧情也还不错。最重要自然平实,克制而静水流深。导演真敢说,见过那么多导演,在面对社会痛点和黑暗面,蒋导应该是最直言不讳最不遮掩的那一个,他说自己有愤怒但不是恨,更多的反而是感恩。对于片子的名字也给了自己的解释。最建设性的问题,他却回答不出来,比如有一个人问:既然多半是导演的经历,为什么会以一个女生视角去呈现这一切。对啊,为什么呢?为什么以矮婆的第一视角去呈现了这一切?导演自己也回答不上来,并且路演那么多次第一次被问住了。我尝试着应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我想也许是因为这个演员刚好是导演觉得她能胜任这个角色吧,有时候“没想那么多”更彰显作品的纯粹。
故事片吧,村小的孩子蒋云洁长大了一点,想知道现在的蒋云洁咋样了。
过于“云淡风轻”了
心疼矮婆,想到我奶奶哭得很惨T_T。20210929周三晚黄金场@佛老汇
剧情片的演绎方式感觉比较失败,因为是纯素人(去诠释超越其生命体验的人物的难度其实不小),但又区别于摆拍式纪录片,因而严重破坏了人物和生存状态的真实性(而正是这份真实性才是这类题材的亮点),再加上鲜艳夺目的“摄影”,让几乎每一帧都显得虚假;剪辑廖庆松,配乐林强
虽然我不是很喜欢这部电影,但是我还是挺敬佩蒋能杰的,除了愿意掏出家底去坚持自己的电影梦想关注边缘人群外,更重要的是主动在这样一个文艺片、纪录片极为艰难的市场困境下,开展自救行动。包括早先主动发布自己的网盘资源,然后进行销售,成为豆瓣乃至整个电影圈中的热门事件,再是这次费了这么大的劲终于将电影送上大银幕,利用各大城市众筹点映的模式让想看到这部电影的观众看到,即便排片票房非常有限,也已经非常不错,值得鼓励和敬佩了。如果我们的文艺片、纪录片工作者们都能更加积极地去面对和开拓市场,我想对于市场环境的培育也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期待蒋能杰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压力,拍出更多更优秀的纪录电影吧。
非常像纪录片的剧情片,非职业演员/童年回忆/社会议题,迟了三年公映。视频映后谈,发现导演本人直接又能侃,自称侯老爷学徒,确实也能看到影子。
矮婆其实是个留守小女孩,湖南乡下,很多女孩子被叫“婆”“姑”,据说是好养的意思。故事本身很平淡,就是讲一个矮婆和两个妹妹跟着腿脚不好的奶奶在家,父母在外打工,后来奶奶去世,父母想把矮婆和妹妹接到广东读书,未果,矮婆妈妈只好回家带矮婆,全篇完。所有的角色都是村里的村民,矮婆也在导演多年前的纪录片里出现过,所以演员好像都习惯了摄像机,演得特别好,甚片子里那些点到为止的乡村霸凌,看起来平淡的生离死别,都是透过矮婆的眼睛很自然地出现,平静克制里是时代的暗流奔涌,实在是比纪录片还纪录片,甚至有点《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影子。
云洁忠厚善良,用幼稚的肩膀扛起了家庭重要的一部分担子。但我不喜欢她另一个名字“矮婆”,还是个小孩子,应该有无限的未来和可能,就要被叫婆,太沧桑太残忍。反观她妹妹,是个心眼子多的精怪娃。
比较纪实,像纪录片风格的剧情片,基本都是素人出演,演员之间互动缺少交流,表演没有专业演员那么娴熟,有时像是在背台词,表情似乎比较单一,不过也有闪光点,也有演得比较自然、可能是专业演员也演不出来的时刻,主角矮婆全片的表情大多时候都比较阴郁,结尾的镜头大概是她在片中最明亮、最阳光的样子,那个镜头挺好看。导演用电影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成长等问题,映后交流时导演表示现实可能更残酷,能上映也是不容易。
可以一看。整体还不算太成熟,但摄影很棒,导演很会用镜头语言,编剧方面还需要加强。
贫穷当然不是原罪,是社会折叠后容不下孩子们的正常生活,当本该顺滑的日子变成片段分放几地,感情也无法顺接下去。不能要求他们长出超脱的智慧带自己走出这种日子,没有人给他这样的土壤,养育他们。
情节不够饱满,故事性不强,主题不突出。画面很真实但和DY自媒体制作的乡村生活差别也不是很大。2021.9.12 16:00专门去了广州珠影飞扬影城番禺天河城店参加广州专场及蒋能杰导演映后交流活动。现场有人向导演提问时感动涕零,说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很有共鸣。而我却没怎么看懂导演想讲什么?他是想讲关于留守儿童的教育及政府需要通过什么政策解决?还是国家贫困攻坚还没到位,国内好友许许多多贫困大山里头的孩子,需要呼吁社会大众,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人做贡献吗?
这脑瘫编导竟然打着纪录片的幌子拍起了有情节有意象的故事片,记录和剧情之间泾渭分明的界限就被这自以为是的编导混淆了,奶奶发病晕厥的时候,机位还一动不动地继续拍摄,大半夜在小姑娘的房间里拍摄人家来初潮。说实话,小姑娘没有一圆珠笔戳死这脑瘫编导,简直就是小姑娘教养太好性格太温驯。
成长是一个不断告别的过程,只不过在同一片蓝天下,有的孩子必须早早习惯这些过程
举轻若轻,表演完全不及格(特别是重点桥段),导演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