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最后一天,窝在被窝里看这个电影,屋里温度不高,拿着手机的手冻得冰凉,这个冬季雪大又寒冷,估计阿拉斯加也是吧 零下七十度的极端天气,能轻而易举的摧毁一切。
看里面的那些人竟然露个脖子,简直不可思议。
女主角的角色我不是太喜欢,觉得她有点让人厌恶,保护动物的观点太极端,人处在食物链的上层,有时是要将其他生物纳入食物之内的,想一想如果你如果想保护斑马,那狮子就会饿死,道理是不是一样。
所以我认为人类保护环境和动物的目的不是让所有动物活着,而是要保持生物链和环境和平衡,一点小小看法
虽然它是一个淡化太多矛盾、突出温情的浅白爱心故事,但是依然让我深受感动。
3条鲸鱼将世界各地的人带到一个名不经传的小镇,展开一场关于生命拯救的接力。
爱斯基摩人如何面对这些突出起来的外地人,如何面对快速经济发展下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
祖孙两人很好演绎了这其中的变化。
在这个拯救鲸鱼的过程里,记者想要扬名、电视台想要收视率、商人想要获利、上校想要挽回颜面、总统想要竞选成功,也许真正关心鲸鱼的只有绿色环保组织的那位女士,但是她并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聪明的知道如何在“双赢”的基础上拯救鲸鱼。
一件事情,从不同利益点出发,调动多方资源共同合作,迅速、有效的达到目的,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片尾会有影片人物和真的那些人的故事写照。
当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种族,男女平等,环保,传媒,所有人类的问题在巧合中全系在了三条灰鲸的命运上。
这个世界,最终无论是否能被拯救,人都无法逃避爱的。。。。
所有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利益体,站在不同的立场,但最后被同一个行动感动了——救鲸鱼(无论他们救鲸鱼的目地是什么)。
他们暂时放弃对立,暂时放弃恩怨去享受那一刻,当鲸鱼得救时的欢悦,即便救完了鲸鱼后,每个人又去继续他们自己的人生利益和事业,在这个世界上相互对抗。
然而最终,鲸鱼获救了。
电影里还有两个让我难忘的片段,一是,绿色和平组织的那位女士走进土著爱斯基摩人的会议说:“你们要杀掉鲸鱼的一家,甚至鲸鱼宝宝吗?
”土著回答:“这是我们的谋生手段,如果不捕猎,我们的孩子就会饿死。
”这就是影片的开始,渔船捕鲸时,我妈说:“鲸鱼好可怜。
”我回答:“不捕鲸那些爱斯基摩人会很可怜。
”最终并不是捕猎取食谋生这一食物链是错的,罪恶的是滥捕滥杀背后整个人类社会因太自负而造成的极度膨胀的贪婪。
而这之间的区别不用我说。
二是,金发美女实况记者在沮丧之际对男主说:“你知道就在我们说话的这会儿,在我们周围有30多场战争在同时进行吗?
”男主同情她说:“知道。
”美女喊起来:“不,你不知道!!!
因为没有人会去报道它们,因为他们都集中在这儿关注这三条该死的鲸鱼了!!!
”是的,这个世界上的确有太多需要或值得报道的东西,但你要想得到话语权就必须“play by the rules”。
放之四海而皆准。
其实,的确奇怪,人们说到底为什么要去救鲸鱼呢。
为什么救鲸鱼能获得更多选票,能得到更高收视率,能让我们快乐,流泪,能让人们团结,能让人们看到人性的光辉呢?
女主在片中有句话“因为,从某种角度上说,它们和我们是一样的。
”
瑞秋在摄像机前呼吁那段 说了一些话大概是说灰鲸那么巨大在面对困境时也会无助、脆弱、恐惧...就好像我们人类一样...很打动我,她任性,一人潜入水下帮助Biambianm,当人群都在欢呼两头大鲸开始前行,也只有她发现小鲸没潜上来,她在跪在岸上一遍一遍的喊着小鲸的名字,亚当发现这一幕撇下摄像机跑过去抱着她,他的眼神慢慢是对这个女孩的心疼...这让我想起刚开始在机场,秋送她的保暖睡衣,他们再说为什么分手,我想她只是想自己会一个人能解决所以才能和他商量吧,任性、执着的女孩的脆弱是能够走进、懂得的人才能发现的,这种爱与被爱是需要慢慢发觉、慢慢体味的,不要因为我没说,就认为我一个人可以应付、可以解决,当我沉默的时候,可以给我个拥抱吗?
与其说是拯救鲸鱼的过程,不如说是由这件也许会淹没在众多诸如总统竞选所谓“大事”中的“小事”引发了一群心思各异、各怀鬼胎的人们来到北极的故事。
由报道此事谋求升迁的记者,记者团队内部的争功潜规则,带着小发明想在救援中一鸣惊人的小产品商,为了竞选而一直在权衡是否把救援当做筹码的副总统竞选团队,为了披上“环保”外衣而一改初衷借出破冰船的石油开采商……我鄙视他们,不纯的动机玷污了妇女、儿童、最初报道者和瑞秋的真心,甚至不如僵硬只知执行任务的上校,但讽刺的是他们在每一个环节给予了关键的帮助。
其实某种程度上我更加理解了当地的居民捕食鲸鱼,作为食物的来源他们更加的尊重鲸鱼,在承诺了救助鲸鱼后默默地行动着,在幼鲸死后虔诚的祈祷。
他们不虚伪,不掩饰,遵守自然的规则,也不奢望能力范围外的食物,比起借助于科技贪心无法自制的其他“现代”人们,他们真实而节欲。
要唤起真正的感情,是不是必须要有惨痛的牺牲?
在幼鲸死后,瑞秋的痛哭,似乎让更多的人意识到了一个生命的逝去,意识到了这项救援的意义,所以才会有石油开采商的承诺,俄国舰长的坚持和其他所有人的努力,以至于最后的结局,在欢呼之后,各得其所。
作为真实的故事,这样很好,作为电影,这样也很好,得到各自想得到的,人和人总是不同的,还有什么比看一群复杂的人更有意思的事吗?
《全美营救》营救了谁?
鲸鱼一家(可惜它们的宝宝“邦邦”over了)。
从意外发现到试图捕杀,开始援助而备受质疑,再到上下联合,群策群力!
结局嘛,毫无疑问成功了!
成功的直接推动力是美高层放弃大国精神,求助最近、最强的苏联破冰船,获得最优方案,让被困住的问题获得最及时的解决!
这难道不是大国精神吗?
一部美国大片,往往不一定需要巨大的投入与恢宏的场景;充满人文,同样可以让精神彰显得很恢宏!
故事根据1988年真实故事改编http://www.adn.com/3745 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都发生在那个阿拉斯加叫barrow的小镇。
全美营救3头鲸鱼,其间:绿色和平组织、白宫、捕鲸人、石油公司,在这个行动中从各自的利益最大化出发,居然找到了交集。
这归功于媒体,是电视图像信号的瞬间传递四方,使得各类利益方都努力朝着那个交集靠拢!
这是发生在1988年的真实事件!
那时候互联网未被公众使用!
今天,面对新媒体和公众讯息裂变式传播,我们身边的利益团体们,是否做好了朝交集靠拢的行动呢?
请前进吧,鲸鱼入海后,欢跃出海面!
这一幕足以让参与各方都获得释放,获得力量,更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同时也是《巨大奇迹》。
首先我想说鲸奇这个翻译是谁想的,太特么碉堡了。
这种主旋律电影就是很感人,你说它没什么出彩平淡无奇的也都对,确实男主跟Bell选的并不合适。
可是主角是鲸鱼,以及那些保卫它们的人的善良啊。
片子没有过度煽情,政治也能避就避,除了男主跟女主跟女二的感情戏有点违和其他的其实都还好。
片尾给人感觉还原度真的很高啊,尤其是鲸鱼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东西也就只有美国人能拍出来了。
也让我想到Fly Away Home,我觉得我们无法像Rachel那样如此投入的为了环保奉献,就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它,偶尔有机会也略尽绵力吧。
也让我想起冰冻星球还没看完呢。
看到Drew在北冰洋的画面,想起50 First Dates最后跟Adam Sandler出现在海上的场景。
就当做是Lucy失忆之后投身Greenpeace的延续吧。
最后又想到一件浪漫的事儿,send a postcard to him/her from Alaska.
非常感人的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灰鲸救援故事,一开始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去救三条灰鲸呢,看着看着,就发现自己是多么的自私的人类啊,自以为我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就可以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弹指一挥间的思想就能决定其他生物的存亡,我憎恨自己的自私和无能,我讨厌自己对其他生物的漠不关心,我更敬佩瑞秋从始至终的坚持和不退让。
灰鲸的救援有3方的力量介入,政治目的,经济利益,以及单纯的绿色和平组织救援,各方都有各方的利益诉求,三条线索中的两条从一开始的各怀鬼胎,到最后与瑞秋团结一心,单纯地希望救出三条灰鲸,再邪恶的念头在真善美的世界里都难免会有一瞬的净化和涤荡。
尽管最后政治目的达到了,经济利益获得了,我们无意去谴责谁谁谁的不纯粹,我们感谢所有为此付出努力的人们。
最后,瑞秋在48分35秒那段话瞬间打动了我,大意是这样的:因为,虽然他们庞大、强壮,他们其实也是脆弱的……更让人心痛的是,他们知道他们面临的情况,他们知道有危险,他们感到害怕,我们同情他们,因为他们和我们太相似了,我们也会害怕,也会脆弱,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帮助。
一直很喜欢看与动物有关的电影,不论是偏向人与动物的友情还是环保。
今天打开快播(- -),看到热门词汇鲸奇之旅,觉得名字很有意思,就点开来看了。
对于有深海恐惧症的我,很欣慰这部片子里没有过多深海镜头,除了瑞秋下海那一段。
这部电影没那么简单。
看到有短评说,这不过是为了宣传美国的人道主义精神,没什么可看的。
这想法和电影中瑞秋等人一开始所想岂不是大同小异?
可是单就影片中的事件来说,拯救鲸鱼必须要依靠这些只为宣传自己的人,放大到现实,很多环保工作都必须要依赖政府,得到某些官员支持才行,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也是所有热衷环保的人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如果一味排斥政府,特立独行,环保仍将是一件有心无力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比较合理,当然了,在这样高难度的工作面前,需要多方配合才能获得成功。
这样的道理用来解释这部电影也是合适的:虽然电影多少有渲染和炒作之嫌,但其讲述的美好故事仍能够感动我们,并且,电影等文艺形式是最能激发人们参与环保的热情的,别忘了,这才是其归类为环保电影的原因。
如果仅仅因为它是美国拍的,讲述的是美国人的故事就贬低它,未免太过于严格,忽略了电影本身的美妙与激情。
人与动物能够和谐相处,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可是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动物的矛盾越来越大,是已经发生并且阻止不了、改变不了的事实。
单有一腔环保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必须与政府周旋,积极宣传(即使这宣传参杂了其他成分),把握政客和民众的心理,能够真正为动物们做点什么,而不是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眼睁睁看着世界变糟而无能为力。
当然,破坏环境、破坏自然平衡者应该受到谴责,环保与破坏之间的斗争永不停止。
就像鲸鱼宝宝死去之后,瑞秋和大boss(忘了叫啥名儿了- -)的对话,在这件事情上,我感激你,但我将永远为了环保与你破坏环境的行为斗争下去。
这的确是无奈,阴谋论者会将之看做永无尽头的悲哀。
但如果你真心想为环保做一些什么,就该放下身段,顶着压力,着手去做,而不是在一旁唉声叹气。
这就是鲸奇之旅给我的答案。
三口之家的三只巨大鲸鱼被困在北极中就要冰冻在一隅海水当中,引来四面八方的能人志士挖空心思和想尽办法,为鲸鱼找到解脱之路。
说服当地以捕鲸为生的农民,吸引大批媒体煽情报道,恳请政府动用军力进行救助。
各种不可想象的困难和阻力随时交织在一起,逼迫人们望而却步。
坚持永远都是不败的法宝和制胜的妙招。
终于,经过敌友联合齐心协力,在美国总统给前苏联打了一通电话之后,凶残的俄国人答应助一臂之力,为鲸鱼打开求生之路,最终赢来世界人民的齐声欢唱。
保护稀有物种的同时,也极大的彰显出人类宽广的包容胸怀。
影片根据小说《让鲸鱼自由》,据说还是真实事件改编,以环保意识为中心点,兼具政治话题和爱情桥段,铺展开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尽管当时世界上还有200处地域发生着战争,美俄两国处在冷战思维的胶着状态,但被困的三只鲸鱼还是把大多数人的眼光聚焦到一起,在各种矛盾和偏见之中,冲洗出一片净化人类心灵的暖流。
向世人证明,只要我们愿意,任何困难和成见,不论是个人还是国家之间,都可以瞬间化解为无形,消散为有氧的空气。
除了三只令人揪心的鲸鱼以外,德鲁·巴里摩尔可算片中最大的焦点,如果没有她的破釜沉舟力挽狂澜,很难想象三只鲸鱼的最终命运会去向何方。
她的义无反顾和坚持到底的精神,影响着所有人的跟随和拥护,这种不屈精神是值得推崇备至的肯定和赞扬。
说这是鲸鱼的奇迹,实则是人类的奇迹更为恰当。
尽管片中的CG特效没有让演员们在寒冷的极地呼出一息的冷气效果,这些细枝末节的鸡毛蒜皮也足可以被淹没在伟大的情感之中被忽略不计。
小鲸鱼的死虽是事实,却也是故事的硬伤
为了3只被困在离大海5英里的冰面危在旦夕的巨鲸,分手后的恋人,记者,环保人士,以捕鲸为生的爱斯基摩人,总统办公室,石油开发商,国民警卫队,甚至冷战中的敌人苏联都暂时抛开矛盾和隔阂,联手展开了一场温情泛滥的援救行动。真实的背景为故事大大加分,人与巨鲸水下近距离接触的几个镜头相当美丽。
学校很少会放universal这种大制片厂的电影哦,算是给校友导演面子吧~跟前天看的the grey对比太大显得有点假有点浅,故事本身当然是很感人的。
超级难看,全片充斥着资本主义化的“热心肠”,该严肃的部分总是突然出来几个笑点,且大部分角色都虚伪的要死,结尾更是用脚都能想到,看得我真是恶心的想吐。这种片子,我看就美国人喜欢看咯。
爱斯基摩人很可爱,鲸鱼也很可爱。德鲁巴里摩尔不知道这是怎么了,近几年的作品都不注意形象了,尤其是当了导演以后,这是故意的让大家认定他的演技和能力?
不偏不倚。。
在飞机上看的专心致志。
铺的太开,元素太多,没有焦点了
鲸!!
2012-226
夏天会热到四十度的重庆人无法想象零下四十度是个什么感觉~
又是环保,又是冷战的,却拍得好小家子气。
事件很经典,电影比较一般
基于真实故事,所以加一星!
看得出来想尽力中和人类发展和自然动物间的矛盾,但又多少想提一嘴,结果就是更加矛盾。几乎每个角色都有诉求和私心,只有鲸鱼是原始本能。没有片尾那句装模作样的“美国精神不屈不挠”可能会多一颗星星。ps真实事件的结果是,苏联破冰船撞开冰层后,人们并没有发现两条成年灰鲸的踪迹。撇开原型事件,就电影本身和表演而言都是白开水。
据说是真实事件改编 像片中一样 保护环境成了一种政治手段 新闻媒只为了吸引眼球 失去了本质也失去了意义
教育片儿哈哈哈哈。
应该多让孩子们看看这类影片,无论对动物,对海洋,对气候,都需要人们从小就开始关注,充分认识到保护他们就是保护自己~
媒体事件,还好解决了
一个算不上鲸鱼科普片+环保片+乌七八糟的爱情故事片+星星点点的苏美政治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表演略显做作,整部片子只浮现在表面,真的很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