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麻烦家族是家族之苦的剧本翻拍以后就抱着平常心了,黄磊作为演员双商高,选择山田洋次的剧本也是眼光很好,但是挑战性也是极高。
最后果然是相对失败的一次本土化,虽然映后采访说很拍的轻松,只用了27天,但是故事架构等不费力气的照搬是不够的,日本由于社会环境造成了大家族合住的模式,男人工作女人持家的社会组成造成了老公的习以为常的不关心和恶习和老婆辛劳一生想寻求自我和爱的主要矛盾。
而片中真的没有北京家庭的代入感,而且老两口离婚的原因,复合的过程,无比突兀。
家庭成员的性格,片中的笑点都是浮于表面,电视节目等细节也是未经仔细斟酌的替换。
总之希望今后在挑了好剧本的同时,也能在如何深入本土化的方向上再细细斟酌。
文/梦里诗书 不加思索的套般,使《麻烦家族》这一本源于日本家庭电影《家族之苦》的匠心之作变的索然无味,电影中国化的改编既没有能真正接住地气,尤为刻意的笑点也让其失去了原作中那股厚重的情感奠基,使之为人所见的不过是一场泛善可陈以家为名的闹剧。
同样的剧情构思,同样的人物关系,可放在不同的国家所形成的观感却是截然不同的。
翻拍本无错,更何况《家族之苦》本身就是一部源于日本大师级导演山田洋次的佳作,但这部电影在改编之后却丧失了原作中最为弥足珍贵的东西——真实。
你不能因为原作中有了什么,所以这部被嫁接到中国的电影就必须出现什么,完全没有真正同中国家庭相结合,只是一再穷极理由想要把它作中的人物角色原封不同套般到中国的做法,和一些无关痛痒的中国元素粉饰,使电影几乎无法对这个所谓的家庭产生一星半点的共鸣可言。
为何会这么说?
这就例如原作中年迈的的父母之所以要离婚,一面是源于日本大男子主义一贯对情感生活忽视的常态,一面是日本家庭主妇要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生活的人生启迪,这些呈现都是深植于日本社会现实男尊女卑问题的反馈,但当这种剧情构思被原封不动的嫁接到中国其实就并不合适,老一辈的中国人与日本所面临的家庭问题显然截然不同,而《麻烦家族》对原有剧设想当然的套用,又谈何真实的共鸣。
除了翻拍在人物地气上的不对称,电影制造笑料的手法也与前者谬之千里,其实如若你看过《家族之苦》不难发现,这部作品至始至终没有一刻是在刻意的去营造笑点,而种种幽默的缔结都是巧妙的融入到了人物的情感中,这种对人物情感极为出色的捕捉,正也是昔日这部电影的经典之处,而反观黄磊翻拍的《麻烦家族》,其只是在临摹经典的同时,融入了很多尤为夸张刻意的笑料,特别让我个人反感的是“倒插门”女婿这个角色,与原作中的形象简直无法相较,其让人感觉到的只是一份尴尬的做作。
《麻烦家族》虽有着一个非常不错关于家庭的蓝本,但这一故事却还是那个深植于日本社会方方面面的故事,如此套用到一个中国家庭的头上,又怎么可能拍的出一部真正属于中国家庭故事的电影?!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我的注微信公众号)
每日人物 / ID:meirirenwu文 / 李悦 编辑 / 金石“这辈子能看到黄磊人设崩塌的一天吗?
”2016年9月,有网友在豆瓣网上发出了如此提问。
一位名为“劲松吴彦祖”的网友答到:“估计悬了。
” 怎料,不到一年后,中国版《深夜食堂》播出后,“估计悬了”的这一天终于出现了——豆瓣的打分机制是从2分起评,超过五万网友共同为黄磊担任出品人和主演的这部电视剧打出了2.3分,豆瓣网友终于因为这样一部烂剧“首次、史无前例、难以描述地团结在了一起。
” 仿佛一夜之间,黄磊就从一个温暖通透有思想的人生赢家变成了油腻、自负、爱圈钱的中年大叔。
只是,这一切来的其实并非毫无来由,一个本就没有那么完美的人被无限美化的后果就是——总有绷不住露馅的那一天,而这种崩塌可能会比之前的建立,迅速、残酷的多。
第一次崩塌与重建 黄磊究竟是怎样变成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好男人的?
这一切始于他自己的转变。
黄磊最早的人设是个“万人迷”般的文艺男青年,完美到高晓松和他一起吃饭时,看到他那张脸都会手抖。
他演《人间四月天》里的徐志摩,这部电视剧从台湾红到内地,一直连续播了两年。
黄磊也从内地红到台湾,多次被传曾与黄磊有过一段情愫的台湾演员刘若英曾说:“我在台湾遇到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夸黄磊,你不知道他们有多爱他。
”黄磊演的徐志摩实在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有人到书店去买徐志摩的诗集,会和老板说:“要买那个黄磊写的书。
” 他留长发唱《我想我是海》,多年后和黄磊合作的演员小宋佳说自己当时不知道有多爱黄磊,“天天把他的专辑背在包里。
” 为了将自己的“文青”形象发挥到极致,黄磊从2003年开始自编自导自演了三部个人风格浓烈的电视剧作品:《似水年华》《天一生水》《夜半歌声》。
人设塑造达到顶峰之时也是跌落的开始——这三部剧都面对了同样的状况,口碑不错但收视惨败,参与投资的黄磊将自己的存款全赔了进去。
黄磊自编自导自演的《似水年华》。
一直都是被捧状态的黄磊感到了挫败,他说:“我自己能感受到,自己离当时电视剧主流的东西越来越远。
”全民娱乐时代的开启,曾经完美的文艺青年突然就没了市场,那时恰逢孙莉怀孕,黄磊就每天在家做饭,结果,孙莉胖了60斤,黄磊胖了近30斤。
当一种人设变得不再成立,另一种就需要被建立,导演赵宝刚给了黄磊这个机会。
2010年,赵宝刚筹拍《婚姻保卫战》,找黄磊演每天靠小聪明和老婆斗智斗勇的家庭煮夫许小宁,当时,包括该剧制片人、赵宝刚的妻子丁芯、电视台、投资方在内的所有人都坚决反对,但黄磊自己接受了,因为,赵宝刚的话说服了他:“你别老演什么才子佳人了,那出不了彩。
”
从这部剧开始,黄磊的暖男人设开始建立,他一发不可收拾地接连演了《男人帮》《夫妻那些事》《我爱男闺蜜》,为了演好男闺蜜,他甚至索性烫了一头卷发,胖到脸和脖子连成一体。
电视剧《我爱男闺蜜》中的黄磊。
当时,接受采访时,黄磊也吐露过他的困惑,仿佛一切都是被逼无奈:“我不想随波逐流,但我在随波逐流。
我想过逆流而上,但不知道方向在哪儿。
”但这一点也没妨碍他继续坚定地走在随波逐流的路上,而且越走越大胆、越走越自如。
2014年,黄磊带着女儿多多上了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第二季》。
在这档节目中,黄磊全程表现得几乎毫无瑕疵,他会做饭,会缝衣服,爱女儿、爱妻子、情商高,节目播完,黄磊也成了家庭美满又会教育孩子的好丈夫、好爸爸、黄小厨。
很快,黄磊又在另一档热门综艺节目《极限挑战》中展现了自己的高智商,节目组安排他做职业体验,他仅靠几张零钱和一张陌生人的照片就推断出自己要体验的职业是出租车司机。
编导藏好道具钥匙,一共五把,六个人找,他一个人轻轻松松就找出来三把,引得观众连连称奇。
在《极限挑战》中,黄磊的聪明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至此,接了地气的黄磊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人生巅峰,暖男人设也变成了完美男人,关于他的各种信息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好,各种好,啥都好,好到曾有《非诚勿扰》的女嘉宾如此形容黄磊身上的味道:“整个人都沉醉了,黄老师身上的味道,前调像午后的红茶;中调像在广场上骑着单车,微风吹过耳畔;中调尾部像夜晚熟睡盖着的被子的味道,又像口渴时喝下的温水……” 完美背后的不完美 过分的好、过分的爱,从来都是危险的。
因为,“过分”会令人觉得虚假、从而生出警惕。
黄磊这次完美人设的崩塌其实也早有苗头,毕竟,当好到了极致,“不好”就成了“新的需求”。
黄磊的情商的确很高,但这并不能掩盖他的强势、清高、自以为是,以及个别时候聪明的过了头。
早年间去台湾做客《康熙来了》,黄磊就因为太爱发表意见而遭到了小S的吐槽:“黄老师你真的很爱管我们节目的流程诶。
”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播出后,就有人质疑黄磊其实并不是一个民主的爸爸,例如,他虽然说自己并不干涉女儿的成长,但却又说他只准多多看宫崎骏的动画片,理由是“不能让她的审美和我的有偏差”。
节目的最后一期录制要去新西兰,黄磊表示可以让多多带自己想带的行李,却又接连否定了多多的一系列选择。
黄磊和女儿多多参加《爸爸去哪儿第二季》节目中,爸爸们在黄河上比赛划羊皮筏子的同时需要接受即兴问答。
当被问道“你与妻子第一次亲吻的地点”时,其余的爸爸都爽快作答,只有黄磊,头一甩,甩出了四个字:“不告诉你!
” 采访黄磊也变成了令很多记者头疼的工作,首先,他爱迟到,常常因为迟到导致记者的采访时间大幅度压缩,采访中,还有他的助理站在记者的对面,举着“倒数第二个问题”、“最后一个问题”的牌子。
其次,遇到很多带有质疑性质的问题,他的回答看上去都像是一种狡辩,例如,观众质疑他角色重复性高,演什么都是“黄磊”而不是角色本身,他会说:“我可不演什么都得是我吗?
演什么都不是我那就别让我演了,我当年演过《人间四月天》那也是我,你们老说这个演得真像徐志摩,瞎扯,你们谁见过徐志摩啊,他1936年就死了。
” 黄磊说自己“从事教学工作,专注鸡汤20年没办法”,但在这个“反鸡汤”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他口中的那些“幸福”、“温暖”表示反感。
他热爱表达,但也许是吹捧的人太多,他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就是我对,你们全错”的态势。
这一点在他做客本季《奇葩说》时,得到了几乎完美的展现。
每位选手发言之后,他都会急不可耐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语气之坚决、表态时间之长一度令场面十分尴尬,情商高如何炅也不得不出面打断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调比赛规则,节目播出后,有文章也将黄磊形容成了“一个死于话多的案例”。
黄磊参加《奇葩说》第四季。
而在这一切的背后,黄磊完美人设崩塌的最大危机来自于——没有作品。
搜索黄磊近两年的作品,除了两部口碑尚可的电视剧《嘿!
老头》和《小别离》,其他几乎全都是清一色的真人秀,和何炅合作电影作品《栀子花开》更是被观众骂得体无完肤,好在,“监制”的身份某种程度上令他和这部作品撇清了关系。
曾经热衷创作、被人称为才子的黄磊似乎已经彻底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成天没完没了地做饭、洒鸡汤、在访谈节目中讲述人生哲理、在真人秀中嘻嘻哈哈的黄磊。
观众似乎真的已经习惯接受这样充满了烟火气的黄磊,但他们却还没准备好接受一个在创作上彻底掉线的黄磊。
彻底败给了“钱”字 没有了作品的黄磊,拥有了完美人设的黄磊在这两年,一直没有停止过把自己的公众形象变现。
而这个变现的过程,也是他完美人设彻底崩塌的过程。
他的自创品牌“黄小厨”上线,宣传做了不少、活动办了不少,据说,估值也不少,但最惹眼的新闻却出现在今年4月,公众号AACommunication发布了一则《黄老师,黄小厨方案的钱我们不要了》的文章,图文并茂指责“黄小厨”在招标中剽窃设计方案,事后,黄磊以自己没有精力参与项目细节,会在内部展开调查作为回应,暂时将事态平息。
黄磊和何炅共同参与的《向往的生活》被指抄袭韩国综艺。
他和何炅一起投资、策划并且录制了传达生活方式的真人秀《向往的生活》,2017年1月,该真人秀以原创综艺的名义开播,但很快就被网友质疑从海报、场景到规则设置,对韩国综艺《三时三餐》进行了“像素级别的抄袭”。
他还和孟非在南京合开了火锅店,开门迎客后不久,社交网络上关于这家火锅店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抢钱、性价比太低、不会再去。
2017年5月,黄磊导演的电影《麻烦家族》上映。
宣传期中的黄磊用“老处女作”形容自己的作品。
试映过后,接受采访之前,黄磊的宣传人员会告知记者两大禁令:一不能和曾经监制的何炅导演作品《栀子花开》作对比,二不能提这部影片的镜头拍得像电视剧。
但这并不能阻止这部作品的口碑崩塌。
“圈钱”——成了看过电影的观众对黄磊最大的质疑。
而电影的拍摄过程也让这种质疑显得的确有据可循——2016年8月底,黄磊决定要翻牌日本导演山田洋次的作品《家族之苦》,9月着手改编剧本,11月开机,2017年3月20号就已经开始宣传,制作周期之短,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品质。
面对电影上映后的恶评如潮,好面子的“前才子”黄磊坐不住了,写了五千多字长文解释拍电影的初心,逐个回复网友的质疑,还提醒觉得电影不好看的网友可以10年后再把它翻出来看一遍,“或许那个时候,你能够读懂我想和你表达的这些生活感悟”。
但这洋洋洒洒的辩白对挽救口碑并无益处,比4.7的评分更刺眼的是打分人数——直到下档也没超过5000人,这意味着甚至并没有多少人愿意讨论它。
一路的下滑到中国版《深夜食堂》播出时,终于遭遇了断崖式的下跌。
零好评的剧集背后,观众嫌弃黄磊“形象碎嘴”、“演技造作”、“态度敷衍”、“吃相难看”……至此,曾经那么那么完美的黄磊终于遭遇了从业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全民群嘲。
中国版《深夜食堂》中的黄磊。
这一次,黄磊并没有为此发声,只是一如往常地在微博发表着对篮球赛的观后感,记录两个女儿有趣的日常,显得若无其事。
但网友没有因此放过他,无论他发什么,热门评论里总是高高挂着对他的提醒和质问: “作为文艺工作者你真的连最起码的底线和尊严都可以抛弃吗?
” 据今天四处接受媒体采访的中国版《深夜食堂》导演蔡岳勋介绍,黄磊目前“正在医院就医”。
一个月前,黄磊因为电影《麻烦家族》遭遇差评接受采访时曾说:“最好看就是人设崩塌,人设树立是不好看的,谁会盯着盖楼,只会盯着炸楼。
”怎料一语成谶,最终的崩塌居然来得如此之快。
对这部真的很期待,演技颜值都在线的团队真的不容易,然而,电影故事真的太无聊了,本身家庭剧就很难以电影的形式表现,翻拍本质上应该要让电影内容更有中国质感才是好的翻拍,单纯的复制又在复制粘贴过程中出现瑕疵,这就失去了意义。
但是不能否认的是演员演技的确在线,可惜有点没能演到一块儿去的感觉,每个角色之间有些隔阂在里面,对不起,我不得不说有些跳戏,导致全程都有尿点。。。
也可能是我期待太高吧
当你喜欢一个人到愿意和他/她组建一个家庭,也许你都不知道爱是什么。
对,我们在各种作品和话语里面听到这个词语,但放到心里去想这个事情,爱是空白的。
从这部电视剧里看到了家庭、两个、一个人是不一样的。
人终归在思维上是由内而外去思考很多事情的,片中每个人都有,生活中每个人都是。
生活真的是万花筒一样,人、思想、环境太多太多的东西揉碎、交杂、融合,化作大事小事……
日本影视作品改编后搬上中国大小银幕早已不是新鲜事,但是2017年由日本电视剧《求婚大作战》《深夜食堂》改编的中国版本登陆后,却是前所未有的恶评,外国改编电影在中国的水土不服成了影视作品的一大顽疾。
为何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经过本土化后并未赢得观众的赞赏?
由黄磊改编山田洋次导演的《家族之苦》(简称《之苦》)而创作的《麻烦家族》(简称《麻烦》)是电影行业对日本作品改编的再一次试水,《麻烦》保留了《之苦》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甚至台词和服装都多有雷同。
从豆瓣评分来看,《之苦》一片获得8.1分,而《麻烦》仅有4.6分。
似乎,国外作品反而优于国内作品。
从两部影片对比,浅析原因。
一、文化折扣文化折扣,是海外改编作品必然需要面临的问题。
用外国的故事能否引起本国观众的理解和共鸣,是导演和编剧一同需要用影片回答的问题。
去年4月在《麻烦》上映之前,黄磊导演曾到高校举行活动为电影宣传。
在清华站时,黄磊就曾解释到,《麻烦》是根据山田洋次导演的《之苦》改编而成,而山田导演在《之苦》之前就有《东京家族》,而山田导演的《东京家族》又是根据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东京物语》改编翻拍。
《之苦》一片延承了松竹温馨的家庭主题,通过奶奶要与爷爷离婚一事,反映了日本家庭在男性为主的理念下长期积累的关系问题。
首先《之苦》反应的核心家庭矛盾在中国并非像日本一样普及。
无论是《之苦》还是《麻烦》,都将大儿媳设定成了家庭主妇,而男性都是回家除了啤酒洗澡睡觉别无他事的形象。
这些人物角色设定都是符合日本社会的家庭文化的。
而在中国,女性就业率更高,家庭结构与分工也与日本有所不同。
中国女性更多能实现自食其力,并非完全靠男性收入支撑家庭,而且需要面对的是来自于家庭与职场双面的压力。
像留在家中大儿媳的形象、不问家事的男性形象能否引起观众的带入感,需要打一个问号。
此外,正如黄磊所说,从《东京物语》到《东京家族》最后至《家族之苦》,在日本语境下有一脉相承的文化符号,比如在《之苦》中奶奶参加的写作课的房间贴有《东京家族》的海报,就很容易引起观众对于“亲情”意向的相关联系。
同样,在奶奶与爷爷最终和解时,提及《东京物语》还巧妙地利用了《东京物语》的结尾双关此影片的结尾。
充分暗示观者影片不仅有喜剧的轻松搞笑,更有家庭轻喜剧下的社会意义和思考。
图1
图2而在《麻烦》中,《东京物语》被换成了《幸福的黄手帕》,不仅缺少了山田洋次系列作品对家庭的反思,同时《幸福的黄手帕》变成一个符号意向时,又有多少能够被中国观众所理解其中深意?
当然,有些对于文化折扣的弥补还是值得肯定的。
比如从居酒屋变成了火锅爆肚店,看着多了几分亲切;孩子们玩得从棒球改成足球也少了陌生;爷爷不是打高尔夫而是羽毛球;吃的不是鳗鱼饭而是烤鸭。
但真正的本土化不在于单纯的场所,活动的替换,而是故事内核的串联。
所以这些相对恰当的本土化也不能拯救尴尬的最终效果。
二、内容逻辑与《之苦》相比《麻烦》删去了不少细节内容而正是这些内容串联起来故事的内在逻辑,《之苦》同时却又添加了看似是笑料包袱实则无效的信息。
在此根据人物所相关的情节进行分析。
首先看《之苦》中几对夫妻分别代表了什么。
(如下表)
小儿子看似戏份少,却通过小儿子反应了补充了整个故事的内在逻辑。
第一次小儿子在与父亲散步时,聊到“萧邦的乐谱中的不和谐音符”提醒父亲对母亲好点,小儿子在跟女友解释自己久住老家原因时补充了哥哥和父亲关系不好,小儿子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存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后面哥哥和父亲不能平心静气聊天的原因。
作为一种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反思存在。
处处点醒着观众去思考家庭关系。
大女儿在会计师事务所接待离婚客户需要处理财产的案件,提及了离婚带来的麻烦,一方面以点带面反映离婚问题是社会普遍问题的现状,也为下文她在家庭会议中提出离婚很麻烦的观点做了铺垫。
让故事情节前后之间有了补充。
而这种铺垫又是通过必要的情节串联起来,看上去一气呵成。
这种新型家庭结构代表这对传统家庭关系的另一种反叛。
虽然看上去会有“不和谐”但同样幸福的新模式。
还有不得不提的,大儿媳和丈夫这对矛盾。
大儿子一对看似是老夫妻关系的调和人,但实际上却是反应了父母年轻时的样子。
让观众看到年轻时的奶奶经历了什么,或者说大儿媳的未来就是现在的奶奶。
影片结尾,大儿子在经历爸妈离婚的事件后并未反省,而是依然大男子主义地对待妻子,大儿媳也抱怨丈夫不体贴不顾家,仿佛让观众可以想象多年后大儿媳成了奶奶,大儿子成了爷爷时的历史重演的模样。
让影片的问题从主要矛盾的化解变成了存在于每个人的普遍矛盾的体现。
而在《麻烦》中,这些这些看似无用的细节统统被删去。
删去后的人物形象不再饱满,让小儿子成了不管家庭只顾自己幸福的逃离者,大儿媳只有逆来顺受没了对于奶奶决定的羡慕,也失去了引起观众对于家庭关系进一步的反思的功能。
而反观《麻烦》增添的情节,无论是女儿穿着睡衣的荒唐,还是由客串明星抬担架的刻意搞笑。
非但没有增加笑点,反而打断了原先完整的叙事结构。
特别是开家庭会议时,安排爷爷外出玩耍的画面和家庭会议内部紧张的画面相互剪切穿插,把全剧最激烈的揭露爷爷罪行的高潮打碎,观众刚开始深入思考就被莫名其妙的画面打断。
当然,《麻烦》中用兰花比喻母亲,用父亲向兰花掸烟灰比喻父亲对母亲的伤害却是全片相对较好的一些添加。
三、镜头语言山田洋次导演用镜头语言也暗示了我们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关系,然而在《麻烦》中全然没有体现。
就以气氛最紧张的家庭会议一场戏为例。
在《之苦》中,空间布局紧凑,安排位置如下图所绘(图三)
图3虽然也有特别人物的脸部特写,但是总体上通过在奶奶身后借肩的机位拍摄蓝图标的任务(如图4),通过大儿媳旁的机位拍奶奶的特写(如图5),如此正反打。
很明显能感受到在这场会议中大家代表了不同阵营(矛盾双方),而二儿子居中也正符合他作为家庭粘合剂的平衡点的存在。
无论是空间概念还是人物关系概念都明确。
除了母亲会给近景之外,其他角色多是中景(当然父亲有多个特写)
而在《麻烦》中完全没有这种安排,座次混乱无序(图6),镜头也零碎地根据说话者而多次剪切,全部都是每个角色的近景(图7、8),没有了空间概念和人物代表的一类人形象的作用。
除了语言外的通过镜头表现的内容被删得丝毫不剩。
图6
图7
图8四、其他对比除了以上几个方面,演员的选择和演技也是电影硬伤。
当听到台湾口音的爷爷强行在小餐馆吃着爆肚,说着儿化音时,无论情节是否合理,违和感都是难以打消的。
而几位青年演员的演技也实在不敢恭维。
配乐上,久石让为轻喜剧的电影编制了诙谐幽默的曲调,在《之苦》中,音乐的节奏通常能和人物的行为或表情,以及安排的笑点恰好地衔接在一起。
而在《麻烦》中,随时同样的音乐但是并未和剧情结合紧密,反而显得突兀多余。
甚至在服装上,黄磊的运动服和原版大儿子的运动服都一模一样。
从这种没必要的保留上,就让观众怀疑导演究竟为这部电影用心几分。
五、结语看到有网友表示此片并非“翻拍”而是“翻译”。
一方面网友说得精准,确实此片缺乏新的诠释和有效的本土化的。
然而,即便是“翻译”,从镜头语言上也没有做到信达雅。
不禁让我怀疑,《麻烦》的导演究竟是想拍中国家庭的中国故事引人反思,还是单纯看中了《之苦》在日本的高票房和在中国的好评,而为了圈钱生产的工具。
导演和制片人的诚意到底有多少折扣?
翻拍改编外国影视作品在中国遇到的水土不服,虽然有文化折扣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水准的问题。
不仅在于抓住故事核心发生了什么,更需要从故事中间的内部联系,镜头语言运用方面多琢磨才能用原版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一开始看到整个电影的开场的时候就突然感觉怎么跟电视剧这么相似,慢慢看到后面越来越多大嫂对文远的抱怨的时候,还以为之后会展开成,大嫂也开始吐槽自己为家庭付出,却没得到应有的尊重,然后也开始闹离婚,但是后面发现其实并没有。
抄袭不抄袭的这个事情现在先不提,就整个电影而言,如果要突出温情,那么至少应该拍出来的感觉是,虽然吵闹,但是温馨。
如果要突出家庭矛盾,那么冲突至少应该在剧烈一点。
再来说说演技,里面应该是点睛之笔的妈妈演技过为平淡,表现出温柔的人物,有千万种演法,她选了最差的那一种。
说实话,其他人的演技也一般,整部剧就演员而言,除了李立群老师,都展现出一种没有演到位的感觉。
黄磊真的,不要拍电影不要导电影了吧。
黄磊曾经是个好导演,好演员,好老师。
他曾经自导自演的电视剧似水年华1.9万人评分8.8,演过8.1分电视剧四世同堂,8分电视剧夜奔,演过经典影视剧夜半歌声,半生缘,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我记得他是因为拍人间四月天患上心脏病的。
拍橘子红了的时候,和周迅一起拍哭戏太投入心脏病犯了,还叫救护车。
最近一次看到新闻上说他犯心脏病是因为参加爸爸去哪儿,担水上山时有种心脏病发了的感觉。
当然选什么样的路是个人自由,我只是可惜以后可能再也看不到荧幕上那个特别适合演民国戏的黄磊,气质特别像温润如玉透着书卷气的文人雅士。
他的徐志摩难以超越。
难道以后只能看到一个综艺咖,好厨子,好爸爸,好商人,好作者黄磊?
顺便说一句,这部电影里就李立群老师演的最好。
翻拍失败的几点原因:1.人物塑造的讨厌,老头虽然都是讨人嫌的老头,但是原著有可爱的一面,不好色,球进不了洞用帽子扇,这是童心。
原作中老太太尽管想离婚,但是在儿女面前还是承担着奶奶的角色,而改编后的奶奶完全脱离这个大家庭,陷入自我之中,俗称作,让人无法同情她。
2.细节: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在塑造人物。
老头们不仅仅喜欢牛二,还有属于他们年代的文化元素。
原著中酒馆放的音乐是老歌,这也是老头喜欢去的原因,不仅仅是老板娘性感。
改编后不仅仅删掉了这些有趣的地方,还让人觉得污秽。
儿子们的生活细节在原作中也有展现,大儿子喜欢大一点的纳豆。
未来二儿媳妇在医院的细心工作,也是在用细节塑造人物。
3.喜剧不是闹剧,这是很多创作者对喜剧的误解。
生活喜剧最在乎真实的情感和细节。
本对黄磊很有好感,无论是极限挑战,向往生活都是非常爱看的节目,黄磊在里面的表现智慧而有思想。
但没想到导演的处女作这么差,淡而无味,虚假充满程式化电影语言。
汽车一刹车就碰头,电话响半天了还在气喘吁吁,假的不能再假。
通篇剧情淡而无味,据说是翻拍日剧,也难怪像日本料理一样外表精致,内在寡淡。
其实作为家庭伦理剧一样可以拍的很好。
这方面应该学习韩剧而不是日剧,韩剧“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看了又看”等之所以叫好又叫作,根本点在于真实,剧情虽然同样没什么大的起伏冲突,但都能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或者自己了解的家庭真实生活,从而很有认同感并能从中有所领悟。
这才是家庭伦理剧的立身之本!
否则既不像偶像剧一样童话唯美,又不像引进大片一样的离奇火爆,凭什么得到观众的认可?
能喜欢日本料理的无脑流有几个人?
这种片子也就是无所事事的家庭妇女能看的下去了。
这就是生活啊。。。小儿子那两口子看得我全身僵硬也是醉,黄老师的选角要提高啊
5分。几乎是水土不服的原样复制,也不能说黄磊圈钱,只能说他把导演这个事情想得简单了。毕竟,黄磊也算有些艺术追求的演员,不太可能如此对待自己的处女作。也说明了虽然同属东亚文化圈,日本和中国的生活还是差别很大的,同样的故事移植到中国就显得假了,可能我们鸡毛蒜皮更多一些吧。黄磊也侧面证明了,山田洋次是真厉害,庶民剧大师。
就是把40集的典型家庭伦理剧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其实想表达的东西很有深意,只是觉得黄小厨功力还是欠些火候。。茶米油盐的琐碎婚姻充斥着忍耐、妥协、无奈,当然也有爱。
只能说黄磊聪明,知道本土化就是扯淡,直接拿翻译当翻拍
你很懂不代表你很会,也不代表你能做得好。小聪明救不了中国电影。
20171011 有点加长版广告的意思,各种可乐,外卖。。。
故事比较平淡,感觉不适合拍成电影,就是电视剧的感觉。
没才华就不要硬装,人设很累的。想骗钱就直说,编故事多麻烦啊。一个电影学院的老师拍出这种东西,不知道那些学生是不是要被恶心死了。
电视剧感+直男,很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求放過
真的是很难看了,满满的bug和不接地气的尴尬( ̄へ ̄)一颗星给李立群,一颗星给诸位客串。黄小厨啊,请爱惜羽毛吧,剩下不多了。
故事挺紧凑 就是… 好像感觉 非常仓促 貌似是超平凡的爸妈闹别扭的一天
黄厨子想圈钱随便你,请不要到处攀咬坏了家族之苦的名声,丢人
整体在描红、临摹,却也演出点儿本土特色。细节有至有缺,作为电影看瑕疵不少。可贵的是终于有部适合介绍给父母看的华语新片了。丰富市场的意义超过片子本身,我们的电影已经太单调,抛弃太多人了。
这种电影有任何拍出来的意义么?
从摄影、剪辑、节奏等等这些技术层面都不合格,戏剧方面,也是非常尴尬。几乎可以说是不会拍电影的人拍的。我纯是好奇看下去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拍这么差。几乎都抓不住重点,毫无敏感度。
把一部传世佳作借鉴成了春晚式曲艺小品。厉害了黄老师!
黄磊当年自编自导自演《似水年华》,用现在的话说,牛逼炸啦!
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在电影院看两集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