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心雀跃》,再多说两句。
不要标榜什么个人化的叙事了。
多没心没肺的人,才会在回忆高中岁月时不带上爸妈?
虽说主线是爱情,但人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啊。
要不就别标榜自己是文艺片了。
何况还有好几个意味不明的镜头,效率太低。
全都是女主角的特写,男老师的呢!
反正我喜欢过的每个人,我都记得他们的某一个身体部位。
带有女主角欲望的注视,我没看到。
太单薄了。
从人物形象到情节展开到思想内核。
定档会上田壮壮导演说,爱情就是因为处在萌芽时期,才会这么纯粹。
哈哈,这个纯粹是什么意思呢?
没有性?
没有金钱?
没有权力?
可是,当爱情的现实层面越是稀薄,它在精神上就应该更加深刻。
青春期的爱情应该自我意识的导火索——第一次照镜子,第一次仔细端详自己,第一次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甚至第一次自卑,害怕自己不够好,不够让对方爱上自己。
影片里,女主角照过一次镜子,但那更像是对自己的欣赏,而不是审视。
不能理解她为什么能如此平静地对待老师的拒绝……或者说,从她主动拉起老师手的那一刻就不理解了。
大概导演想讲的是一个美少女的故事,我等丑逼不懂吧。
既然如此,你的镜头不能更美一点吗?
一开始听到宗教音乐般的配乐还觉得挺期待的,嗯,呵呵。
刘紫微首执导筒的《我心雀跃》是一部干净、纯粹的青春片,写一个高二女生暗恋男老师的故事。
演学生刘唯唯的孙伊涵表演令人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
美术方面也颇有趣味,用夏季与五光十色代表青春期的躁动与清新。
女生闺房是绿色和紫色系,她喜欢杂志拼贴,喜欢沐浴在五光十色的玻璃瓶所投射的阳光中,这些都带有一种少女梦的色彩。
男老师的美术教室则是忧郁、闭塞,用房间折射出各自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考量。
两人性格不同,却在冥冥之中产生了影响。
好像生物老师对染色体的阐述:“人与人的脾气、性格不一样,想法就不一样,选择也不一样,这样才有意思。
”每当刘唯唯潜入邹老师的美术教室,都像在探寻他的心房一样。
她用偷瞄、跟踪,及透过画作和对话所隐藏的信息,来“拼贴”出他的整体形象。
美术邹老师的身份设定,在迎合了美指的同时,也推进了叙事。
观众可以看到邹老师丢了“灵感”,刘唯唯则与“灵感”特别亲近,这是老师羡慕学生的。
爱情方面,刘唯唯开始憧憬,邹老师已然凋零,这也是成年人羡慕年轻人的。
许多青春片都喜欢表达初恋的滋味,而本片展现的是暗恋的微妙。
有场戏通过时间来描绘这种情愫,用慢镜头表现刘唯唯眼中的邹老师,周围的同学们都变成了定格,随着时间的流淌,暗恋呈现出最美的姿态。
学校里那只孔雀,在首、中、尾分别出现过四次,只有中段女生情窦初开时,孔雀才有过要开屏的状态,可惜尾巴都还没长全。
除了女生暗恋男老师的情愫,片中也穿插了暗恋女生物老师的男生群像(以一位男生为代表),生物课原本就带有青春期成长的隐喻。
类似的成长暗示在片中随处可见,刘唯唯初次见到新来的女生物老师,以为进错了班,镜头由老师的脸庞切到女生的脸庞又移至胸部,映射出女老师即是女生想要成为的女人。
美术老师对杂志拼贴的指点,生物老师对染色体的讲解,在这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
邹老师的婚姻生活和创作灵感枯竭,甚至对于同学们送的鱼都没有半点呵护。
这么看来,唯唯爱上的未必是邹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
邹老师变成一个承载爱情幻想的载体,披着强加的七彩外衣,这外衣是唯唯对于爱情的憧憬,对于邹老师的期望,但他并没有这么七彩。
最后,邹老师用麻绳串起唯唯的杂志拼贴,也顺便串起了她的少女梦。
看了几个影评,都说,理解不了影片中少女的感情。
但是很不巧,我曾经也是这样的一个少女。
很不巧,喜欢上了。
只不过女主高中才情窦初开,我是小学六年级就开始喜欢数学老师了。
片头女主剪画册时候外面鸽子飞过的声音(北京特有的,现在听不到了已经),把我带回到了过去。
小学时候就喜欢剪纸,摘抄。
我记得我有很多个本子,喜欢什么图,就剪下来贴上去。
看到什么句子就用稚嫩的笔迹摘抄下来。
还有画铅笔画,作诗。
那个年代,所有的觉得自己矫情的,细腻的,敏感的心情,都在本子里。
那个年代没有电脑没有手机,电视都很少看。
偶尔用攒下来的钱买杂志,更多的时候是和自己压马路。
我记得我收集最早的磁带片是赵薇的磁带,因为这事我爸还打了我好几次。
初中那会也是不愿意穿校服,每周一早晨进学校们的时候都有人管着穿没穿校服,没穿扣一分。
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邹老师走过男女厕所。
真的那会我们学校的厕所就是那样,还不如说是茅坑更为贴切一些。
校园西门那一片是自行车场,每天我就骑着我的山地车上学放学。
每个班都有几个像王雨野那样坐在最后一桌,喜欢着讲台上的女老师,没事就把凳子往后一翘的男同学们。
我不懂什么是拍摄手法,我对电影也没有了解太多。
但是的确这片子拍得让人耳目一新。
每天盼着在哪能偶遇一下,千方百计知道老师的课程表,在他快要上课的时候假装下楼,这样可以打个招呼。
或者在他刚上完课快要出教室的时候,我还在走廊闲逛,为的也是看一眼。
那段时间好像特别愿意学习,动不动就往教师区跑,希望问题的时候能见着他看着我努力学习。
我知道什么时候在哪固定往楼上瞟一眼,我就知道他站在那里“望着众生”。
初中那会,心思都在老师那。
正所谓,他走过的时候我哈哈大笑,他消失的时候我黯然神伤。
现在想想,都觉得自己幼稚的那么可爱。
那会老师家在学校的一栋高层里,每次坐我们学校门口的汽车回家,在一个路口转弯的时候,都能看着这栋房子。
所以这片子,没经历过的人,估计想不出这种细节。
有个豆友说,姑娘喜欢的不是老师,而是成长本身。
但是我没有姑娘那么幸运,她还有老师送的一幅画。
而我只是,带着这情绪,长到这么大。
在上海电影节首映的众多影片中,此片堪称令人眼前一亮,好久没有看到过如此清纯的片子了。
影片里高中生刘唯唯喜欢上了自己艺术课老师邹野,她偷偷关注着邹野,痴痴看他打水、浇花,甚至是走路。
当喜欢的人出现在你面前时,其它一切都仿佛静止了,都化为背景,成了虚无,只剩那个人,他衣服的色彩,他走路的姿势,他习惯性甩动头发的样子,她贪婪又长久地凝视,仿佛想把一切都刻到心里,她甚至不由自主地跟在那个人的身后,全然不顾自己为了他毫无理由偷偷摸摸的傻样子,不顾自己会被带向哪里。
是不是爱上一个人都是如此,就是毫无理由,就是身不由己,明明知道自己的可笑,知道一切没有可能却又忍不住生起无数希冀。
看完这个片子我忍不住去搜索了一下摄影指导是谁,出来的结果竟是侯咏老师,北京电影学院出身,田壮壮导演和张艺谋导演的同学,同时也是两位名导的常用摄影师,田壮壮的处女长片《9月》便是侯咏掌机,以及后来拍摄1998年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无不是经典之作。
侯咏老师与第五代导演共同成长起来,功力自然是深厚的,更为这部影片增添一些不俗之处:片头与片尾呼应的夏天的花盆,镜头中踱步的禽鸟,无不是美的,而又似有寓意;少女站在床头镜前打量自己, 镜头悄然潜入少女的房间,细腻微汗的皮肤,浅蓝长裙包裹中身体线条的柔和突起,赤裸的脚踝,细嫩的发丝,仿佛镜头前是一支悄然成长、饱满欲放的花苞。
我们感动于少女初成,未经浮饰,天然而不自知的美丽,又想起此时微小又重大的少女心思,不觉相会一笑,在不言中体会到青春的真实含义。
演员孙一涵在影片拍摄时尚未满18岁,并且之前从未有演艺经验,但她在镜头下的表现自然极了,不负导演的深意和摄影的用心。
当别的电影都在打着“青春片”旗号做成人之事,这部电影丝毫没有为了所谓的“戏剧性”,为了卖座,而加入各种奇怪的烂俗情节,保留了一份原始、简单与天真。
算是少有的纯粹的文艺片子。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种东西的状态,一种渴望的状态,一种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状态,在他们的眼前展现着人生广袤的原野和恐惧,尽管他们一无所有,却偶尔也能在幻想中拥有一切 ” ——三岛由纪夫
青春是一个人记忆财富里最宝贵的那只储物柜,这里埋藏着最单纯的心灵、最青涩的情愫和最勇敢的追求。
无论是苦楚或甜蜜、快乐或哀伤,青春永远是伴随在人生道路上的邻居,不一定每天都能相见,却会时常问候招呼,往昔的人事和心境就会浮现在眼前。
以生物学的视角,青春的标志是男女第二性征的发育形成。
电影《我心雀跃》从一节生物课开始,恰当好处的预设了主题的青春气息和故事的线索脉络。
初夏温热的阳光,学校刺耳的铃声,就像青春里躁动的荷尔蒙。
女学生刘唯唯急匆匆赶到教室的一刹那,借着知性女老师的目光,镜头缓缓扫过一位青春期的女孩全身,初具女性特质的娇嫩身材,娇羞紧张的形态下慌乱掩藏着背后的贴画本,隐喻着青春期女孩都会有的个人秘密。
好奇是青春期男女的重要心理特征,在他们稚嫩的眼睛里,外面的世界每天都是充满新鲜的发现。
尤其是对异性的关注就像一股喷涌的浪潮,瞬间爆发着不可阻挡的力量。
由于同龄人的魅力尚未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因而青春男女的注意力,更多投向了年长的异性。
每天接触的年轻老师,自然而然就是学生们课余饭后的关注焦点。
故事就在第一个镜头交代的人物里慢慢的铺叙开来,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叶楠迅速成为男生眼中的女神形象,从容貌到修养的魅力都彻底征服了躁动中的青春男孩。
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透彻的道出了此类男孩的心路历程。
在《我心雀跃》里,男生对女老师的好感表达没有那么浓烈大胆却更符合东方的含蓄传统,他只是在生物课比其它课程听讲更加认真,只是千方百计相当生物科代表,只是想在上课之外还能有机会与老师相处。
男生对女老师的恋慕,女生对男老师的钟情,是这部电影情节的两条主线,前者是后者的铺垫,后者是前者的深化。
关于艺术作品双排情节的主次问题,小说家金庸曾经有过明确的观点。
《射雕英雄传》中,江南七怪大漠寻找郭靖的故事描述的绘声绘色,而丘处机如何找到杨过却着墨不多。
央视改编射雕时,某位编剧自以为是添加丘处机探寻杨过的过程,被金庸严加反对呵斥。
《我心雀跃》的重心过渡到女学生刘唯唯和男老师邹野身上,没有任何的突兀不自然。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唯唯出现在男老师邹野的办公室,宽大的空间对于陌生的男老师和女学生有些压抑窒息。
一声尴尬的咳嗽,一眼娇羞的瞥视,初次相逢,简单的来不及说一声招呼就已结束。
青春的故事都是偶然的起因,短暂的开始,然后漫长的延续着。
或许刘唯唯迟到时遮遮掩掩藏在身后的贴画本,冥冥中已经被命运安排他遇见一位美术老师。
然而命运的天意也需要认为的接着地气,刘唯唯后来能与邹野不断接触,源于一位青春少女杂揉娇羞和大胆的茅盾状态。
贴画本是两人相处了解的纽带,也是刘唯唯记录校园生活的载体,她的同学会在上面写下毕业寄语。
邹野作为专业的美术老师,他对学生在自己领域的兴趣天分肯定会多出额外的好感和关照。
青春的副作用,使得少女无法甄别惺惺相惜的情谊和异性相吸的情愫。
邹野抓住刘唯唯瞬间的侧面为其画像,只是一位具备美术才华的人对艺术的敏感。
然而,青春少女的一厢情愿,既是美好存在又是残忍破坏。
当刘唯唯伸试图伸手搀靠邹野的一刹那,他们的单纯关系只能戛然而止,却又是那么恰如其分。
才华与美貌,本是世间美丽的结合。
可是在干涩的青春里,有才华的男老师与懂情怀的女学生,只能是一种无疾而终的错位。
邹野选择离开,既是对自己的解救,也是对刘唯唯的保护。
《我心雀跃》的故事没有波澜起伏的澎湃,也缺少激情涌动的刺激,羸弱的故事性好似影楼里的糖水片。
不过,我们回首自己的青春岁月,不就是在细水长流的平淡中悄然走过吗?
很多人为自己的青春编著精彩的画面和理想的剧本,残酷的光阴现实却宣布青春只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片从来都难逃矫揉造作和用力过猛的硬伤,《我心雀跃》有别于欧美的炽热发泄,也有别于日韩的细腻缠绵,更有别于当下商业名义下的情怀泛滥。
真实是这部电影的最可取之处,情窦初开不是青春生活的全部,也不是电影情节的局限。
阳光明媚下,少男少女并排而坐,清脆爽朗的笑声胜过华美的音乐奏章。
夜幕降临时,无忧无虑坐着运煤的三轮车,快乐远非时下空调轿车可以相比。
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青春咖啡馆》写道:随着时光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到最后会让你觉得特别滑稽可笑和微不足道,对此你会投去孩子般的目光。
刘唯唯以为邹野的人体画主角是她本人,实际却是邹野的夫人。
刘唯唯的男同学以为自己的恶作剧害了邹野,其实恶作剧发生前他已决定离开。
等到世事通达,青春的荒诞如此滑稽、如此可笑。
等到时光流逝,青春的荒诞早已微不足道。
导演刘紫薇在大学毕业十年后,将她在高中时的初恋故事搬上了荧幕,那是一剂岁月变迁后永葆青春的良药。
真实与虚构之间的比例,不是衡量电影情怀诉说的标尺。
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演孙伊涵那时还尚未出生。
当刘紫薇向孙伊涵转述那个年代的点滴时,情景是否就像电影里刘唯唯与叶楠的对话。
刘唯唯问叶楠是否有喜欢的人,又问喜欢一个人的年纪是什么样的年纪。
叶楠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清脆的笑声。
青春本就不是追逐答案的过程,笑声才是青春存在最大的意义。
《我心雀跃》的名字来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诗作,诗里已经为这部电影和所有人的青春做出了清晰明确的注脚。
当天边彩虹映入眼帘我心为之雀跃初生时即如此我现在仍不变将来也会如此否则我宁愿死去
个人公众号,欢迎关注。
青春,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了无限可能。
有人说青春是勇敢的,它有着爱的味道;有人说青春是苦涩的,它有着失败的经历;追忆、爱情、热血……青春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和不可复制的,无数人投入青春的怀抱,又有无数人告别青春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定于6月9日登陆全国影院的影片《我心雀跃》,就将目光聚焦在高中的校园里,伴随着女主人公的生活和学习以及懵懵懂懂的情感经历,展现了一幅平淡中略带精彩、成长中略带伤感的青春风情画。
全片自始至终围绕着女主人公而展开剧情,是一部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影片,透过女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展现出整个社会的全貌。
既有校园里的青春与懵懂,又有社会上的年代感和流行趋势,还有家庭生活的温馨氛围等。
这部构思巧妙的影片,有着可供解读的诸多方向,而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对于影片也会有不同理解和认同。
《我心雀跃》是由青年导演刘紫微执导,汇集了孙伊涵、周楚楚、宋宁等人的演出阵容。
刘紫微作为新晋导演,首部长片《我心雀跃》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在上海国际电影节、First青年电影展上大放异彩,相继斩获重量级奖项并获得提名。
影片的叙事手法和表现手段也不拘一格,整个故事充满着未知的期待感,女主人公的经历和遭遇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故事的走向,也不按套路出牌,令观众猜不透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影片中的故事发生在二十年前的1997年,片中呈现出一种浓重的怀旧意味。
时代风格强烈的建筑,颇具年代感的服装,随处可见的自行车、专属饮料北冰洋汽水、素描的大幅海报、贩卖磁带的同学,铝制的饭盒和勺子等等,可以说满屏都是“回忆杀”,一段逝去的时光跃然银幕,很容易让观众深陷其中、欲罢不能。
片中,导演有意而为之,大胆采用了长时间的留白和空镜头,来展示女主人公的心里的波动和情感的变化,伴随着女主人公的心有千千结,观众也开始逐渐走进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最最真实的想法。
整部影片洋溢着青春的甜蜜、淡淡的忧伤、以及莫名的伤感。
从课堂上的学习经历到家庭中的简单生活,从一来二去的简单邂逅到懵懵懂懂的心里变化,逐渐刻画出女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细微转变和思想矛盾。
而男女主人公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一次次的邂逅和聊天中,延伸出了诸多可能。
女主人公的青春经历,如同影片中出现的五颜六色的玻璃瓶一样。
所有关乎于青春的不同理解和认知,不过是玻璃瓶的不同的排列和组合而已。
当玻璃瓶被打碎,把那些五颜六色又形状各异的碎玻璃拼凑在一起,集结成一件难得一见的艺术品,这才是青春真真正正的模样。
一部《我心雀跃》,一个少女的情感经历成长史,一部关于青春的那些事儿,不早不晚来得正是时候。
1、真实、生动、鲜活、唯美、迷人。
2、少女闺房里肆意的露出青春的大腿,迷人,又不情色,趴在床上展露肌肤的画面唯美极了。
3、坐在床上的画面中,大腿也依旧迷人。
4、雨夜中思春少女辗转反侧中露出的大腿和脚踝很性感。
5、两个正在发育中的少女嬉戏打闹中露出的胸和美腿,还有内衣的特写,都很迷人。
6、对着镜子凸出自己玲珑的身材和开心的在床上蹦蹦跳跳露底的画面也很迷人。
7、卖酸奶的小巷子里绿植和老墙,微风和女孩儿,画面勾起美好回忆。
周楚楚是艳星,以往性感极了,这次清纯。
其实,这部电影里的青春还是离我们太远。
刘唯唯听着歌在床上蹦蹦哒哒,打碎窗台的玻璃瓶子,把房间装很多小灯灯,大晚上自我欣赏……她妈妈的反应,让我一度以为那是后妈。
那是我理想中的青春。
同学们个性大不相同,却又相处得真实美好。
老师像朋友一样,可以聊天,我能说出自己自以为是大人了的看法,他也能解答我的一些疑惑。
没有高考高考的压力,我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家长总是出差,身边没有人管束……太美好太干净了。
电影最成功的是,虽说与我们的现实距离太遥远,却没有虚幻的桃花源般的疏离感,我们从中能找到与自己共通的地方,也许不一样,但却让我想起好多好多。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开始说些大人的话。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做的什么事,可以影响学校的决定。
那时,我们以为自己喜欢的老师,也喜欢自己。
看这样一部电影是舒适的不费劲儿的。
风声,笑声,树叶的沙沙声,老式自行车的吱呀声,三下五除二就铺成了整个故事的背景,几个正当季的少年少女,鲜活而灵动,个性特质也被勾勒得极为细致切实。
主线内容我倒不想多述,无非是青春期的懵懂和萌动,片名中“雀跃”二字,足矣。
越平常普通的情节越不易拍摄出想要的效果,所幸本片没有落入俗套,导演巧妙地用变化的蝉鸣细述她和他一次次相见时的心绪起伏,这是我以为的本片最美妙的地方之一。
女性导演的细腻优势也在片中崭露无疑,对美的把握很独特到位,将这个年龄段的少女的美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嬉闹后的下午 选角都很符合人物特点,爱捣腾的有点小机灵的仗义男孩徐京,管事儿的班长,又皮又油的王雨夜,温柔知性的生物老师,以及本片的男主角——一个独特气质的美术老师邹野,都表现得很出色。
但我四星中的整整一星都献给那个最吸引我的高二女孩——刘唯唯。
纤细,修长,细腻,坚韧,浪漫,有对美的无限热爱和憧憬,所以她拥有最干净最坦率的感情,那不是暗恋,走出校门时她挽上他的手臂,那便是她最直接的告白。
但她又不易碎,被拒绝后的相处中她眼神偶尔闪躲,却不是后悔,她从来不曾放弃。
无论是初见时她的驻足凝望,还是老师离开后她冲进校长办公室的质问,无一不表达着她的热烈。
结尾看似戛然而止,却也真实到令人动容叹息,再美妙的相遇,再激烈的碰撞,再无奈的分别,也无法改变这就是保质期只有一个夏天的单恋,一段独属于她的成长故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想法,每次刘唯唯单独在美术室的时候,我总是想着下一秒邹老师就在她身后,这种意淫贯穿着全片,最后刘唯唯在美术室翻找东西的时候,那个突然照进来的灯光,我都以为是邹老师来了,两个心照不宣的人,在这种巧合下碰见,怎能不发生点什么吗?
这种想法甚至支持着我看到最后,我总是心痒痒的期待,邹老师对刘唯唯是有感觉的,即使是那么一刹那,他都动了情了,就算后来始终躲避着她,但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望着她呢。
后来,他把男同学养鱼的线拔了,这宣示着什么呢,宣示着其实这些同学已经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他的生活了,女同学将花放进他生活领域,有了花,有了鱼,大家更加可以肆无忌惮的走进来。
于是他烦躁又冷漠,头也不回的对男同学说,是的,就是我拔得。
其实有了这些铺垫,就证明了老师一点也不喜欢刘唯唯,刘唯唯把他的画偷偷揭开,将他的勺子偷了出来,跟踪他等等这些种种刘唯唯以为的不经意,邹老师难道没有发现吗?
他除了躲只能躲,后来也许他另有高就了,也许他认为这些人影响到他的生活了,所以他选择离开了。
当然我的标题的是不可能的可能,以我主观的臆想来看,邹老师对刘唯唯有了感觉,害怕控制不住自己便选择了离开。
画里的女人,我真觉得就是刘唯唯。
PS:女主和女老师选的都挺不错的,男主感觉有些萎靡,总给人一种很可怜的感觉。
我认为应该是那种眼神温柔干净但又成熟,有着艺术家颓废的气质又对待生活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
。
哈哈,中年时期的柏原崇适合不,男同学更加不用说了,根本没啥存在感。
基本上就是某人的一瞬,像是少女文学,过于依赖表演。
情緒和氣氛處理得挺好,一處理戲劇就露怯了,導演一女的怎麼那麼迷戀腿
所有男老师+女学生的恋爱故事,本质都是男性在不平等地位中对女学生的剥削。
剧情全靠一帮没教养的人乱动别人东西推进。真会写。配乐强行提升,磁带部分可能是没钱买或者不懂也撑不起,要不然多少文章可以做。夹腿就夹腿,拍成咸湿什么鬼。不讲了,缺点漏洞太多了,还不如纯粹做大梦。呵呵你城学生高考有隐形的翅膀,一股恶心。我对青春电影一点忍耐也没。
不觉得细腻只觉得狗血……一分给女主
少女情怀总是诗
暗恋是一种病。在年幼时喜欢上自己的老师,本身就是青春时最美最羞的一件事情。女主在校园里的各种小心思,直挠心底。2016版《少女哪吒》《青春派》+《我的少女时代》。女主真是杨颖附体啊…
在青春王国里,张扬与含蓄都代表着《我心雀跃》的欢喜。所有处在这个发育阶段的少年人都是一幅未完成的画作,然而这些造型迥异的肖像却从始至终都蒙着一层由道德规范织成的面纱。这部细腻之作最令人惊艳的地方在于,由生物学切入到两性心理。从「生物体」角度来讲,恋爱的实质是一叠纸渴望成为一本书,是一个位于后排的学生有意成为一个集体的代表。在美术老师看来,个体的多样性宛如形态各异的花瓶,在阳光下折射出五颜六色的斑斓与灵感,好看极了。遗憾的是,那些缺乏美学指导的《无主之作》都太急于向观众展示这个「污水池」的丑态。影片对于「师生恋」的巧妙消解,以及对于「禁忌之地」的积极美化体现出作者在道德困境议题上的建议和看法。最终这部歌颂初恋的作品被极具道德美感的启蒙老师绘制成了一幅令所有「生物体」都《我心雀跃》的美人出浴图。
比较清新的青春校园题材,没有沾染国内商业院线青春片的那些坏毛病,踏踏实实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将少女青春期情愫具象化。女主角孙伊涵的表演精准到位,摄影与美术可见导演用心。遗憾的是剧作平庸,九十年代末期的时代背景设置显得流于浮表,未能与当下拉开应有的距离。
女生和情绪是美的,片子的表达也和女主平实的气质很像。可是审美和电影的语言太老旧了……不好看
上世纪末期高中女孩子的暗恋和成长的故事,剧情平淡而真挚,画面清新而明丽,感情微妙而细腻,女孩偶然看中了说话有气无力的美术老师,各种小动作故意接近,调皮活泼的可爱女孩独自内心暗恋,然而老师是平静和从容的。最终女孩跳出了自己的幻想,得到了成长。
少女怀春的感觉很美,年轻真好
3.5,温柔系私电影路线,剧本逻辑性不错,难得青春片这么丝般顺滑;与《黑处》的以少女之眼观察社会之变的以小见大不同,本片全程女性视角向内探索、周遭世界完全浅焦柔光处理;侯咏摄影提升质感,不过特写太多啊喂恋物了都;少女的曼妙身姿啊、光洁锁骨细腿脚踝,真是我见犹怜以及老师像耿乐+朴树
孙伊涵真的好纯好少女气
少女心粉色冒泡,没有狗血的青春岁月,羞涩的暗恋,女主演的很好,灵动的感觉超棒的,虽然片子很平淡,但是真的撩动了少女心,十八岁的时候,连名字写在一起都觉得浪漫。
导演的厉害之处就在于 明明什么也没发生 却又偏偏撩人
孙伊涵的表演眼前一亮,从情窦初开的被动到主动,带有酸涩的不知所措,看起来清澈、单纯,把女生的小心思拿捏的相当精准。在种种“成人意识”的主导下,少女在单方面的成长。学生爱上的未必是老师,而是爱上了成长本身。用房间折射出学生与老师的性格,是美术方面的独特之处。
人美,镜头也太美了吧,某些镜头的光影简直太美了!!!
虽然导演手法稚嫩,但对题材和韵味的把握还是十分恰到好处的。几个选角都相当不错。整体是我很想去拍的处女作的调调。
只有我觉得这部电影很蠢很无聊吗。。演员也是青涩呆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