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那些悲惨的孩子,用我一颗冰冷的死寂的心,我何尝不是他们中的一个?
看不到希望的生活。
抛却心情,仅仅谈论电影,这7部片子反映的地球上不同地域的边缘儿童的悲惨生活。
唯有华语那部分完全不认同,离我们生活越近的越能辨其真伪优劣。
Underground的导演也在里面玩了一把,片虽短还是有实力在,算作7部里面的最佳,《蓝色吉卜赛》。
唯一一部有着积极向上因素的是巴西的《毕露和乔》,窘困的生活中显露的生气和友情。
大家都说《上帝保佑的美国孩子》不好,有点太煽情太好莱坞,我觉得还不错,学生中的欺负在日本片中最多展现,他们说是他们的文化,其实全世界遍地都存在,应该在多种族的国家更普遍,却只有日本人最敢面对它。
这次美国人也来上一段,好!
因为语言的关系,我更加喜欢吴宇森导演导的《小猫和欢欢》。
小猫是不幸的,一出生就被母亲抛弃了。
可她又是幸福的,因为有个好爷爷。
好爷爷走了,被迫帮贩子卖花。
日子活着虽然艰苦,至少手里还抱有爷爷送的布娃娃。
总是一份温暖在身旁。
欢欢也是悲剧的一个代表,没有了温暖的房间只是一个冰冷的大牢房,困住自己无法解脱。
孩子就是天使,即使世界变得再肮脏,孩子的眼睛依旧清澈发光。
别让大人的言语遮住了孩子们的风景。
最喜欢的是蓝色吉普赛毕露和乔孩子无论怎么样都是最可爱的无论在怎么样阴暗的环境底下成长看了再心疼也无力可施他们的人生再怎么悲惨也只能由他们自己去拯救我们都一样有时想想这个世界真的已经变得我们都认不出来了在这个绝望的世界和世纪希望一切还是可以安静安静的毁灭也好暗地花朵无力的绽放生命只为自己而灿烂
《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中文翻译有“所有被忽视的孩子”或“被遗忘的天使”等。
我分了3次看完了这部电影,说它是电影是因为它采用的是电影的拍摄手法,从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更像一部公益的纪录片。
它讲述了七个不同国家里,不同孩子们被社会和家庭忽视的同样命运,所以电影是由七个国家不同的导演各自拍了一个小故事拼盘而成的。
中国那一段是由吴宇森导演,当然由于相似相溶的道理,中国这一段给我的共鸣大一些。
我一直认为儿童是这个人类社会中最弱势的群体, 因为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没有足够的辨识能力,这个年龄正是塑造一个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时候,所以儿童群体是最容易被忽视也是最容易受伤害的群体,他们的呼声他们的意见都得不到重视,他们的利益更多是来自于其他人的维护。
这也是为什么“少年英雄”题材类的影视、书籍、动漫在青少年中广受欢迎,表明了他们希望他们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平等的对待的渴求,正是这种渴求得不到满足,他们只能在其他地方找到这种满足感。
在中国,儿童的权益更多的被看着为拥有读书的权利。
接受教育的权利确实是非常重要,因为这属于一个人成长的权利。
在中国贫穷的地区,孩子能从失学回到课堂是个很大的进步了,但这仅仅是个开始,我们不能仅仅因为这个就忽视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权利,然后只要能让所有的孩子能进入到学校接受教育,我们就的进行单方面的教育,中国近二十年的教育一向不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我们把模式化的教育套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甚至把教育当作一种绩效来竞争。
仿佛都忘记了我们也曾是孩子,孩子也是活生生的人一样,太多时候根本没把孩子作为一个人来对待,没有给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足够的平等。
是不是我要来责怪我们国家的教育?
当然不是,现在这样的声音太多了,没用,改变不可能来得快,也根本没讨论出一个实际可行的方案。
何况这本就不是国家教育单方面能改变的,而是整个社会的思维导向需要改变。
我这也不是想讨论教育问题,我只是想到了儿童这个群体的权利问题,教育的问题说明了儿童的权利根本得不到重视,他们是社会最弱势的,他们只能跟随社会的导向而发展,根本无法选择其他方向。
本身这个世界就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或者说是完全不平等的。
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一直是因为在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也许理想社会在过去、现在、将来都不会存在,但是人类尽可能去追求,去接近,这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原动力。
就像梦想不一定能实现,但它存在的必要比实现的必要更大。
所以一直会有人为儿童争取作为人的完整权利,会为曾是儿童的人们争取平等的权利。
教育只是单方面的暴露了儿童权利的问题,影片中儿童教育的问题也只是其中小小的一部分。
七个片段,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战争、家庭、社会、毒品、阶层等等问题对儿童的伤害和影响,在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弱肉强食的森林法则占主导,儿童这个弱势群体必定被忽略,但这个群体恰恰又是改变未来的希望。
我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关于繁衍和延续的意义,也许繁衍和延续的问题对个体来说实在是遥远了和无能为力。
中国有句古话叫“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各个民族对血脉的继承都看得非常重,这也大致说明了繁殖是每个生物最基本的本能。
记得去年的一部电影《人类之子》就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人类失去了繁殖能力,绝望笼罩了整个世界,整个世界都失去了秩序,而仅有的一个孕妇成了“暴力横行的灭绝冷气中一缕延绵未绝的暖流”(该句借鉴老美的电影点评)。
我并不是想夸大繁体问题的严重性,这种科幻猜想只是出现在了电影中,比起整个人类失去繁殖能力这种事情,我宁愿相信世界毁于星际大冲撞。
但的确,曾是儿童的我们必须认识到,没有个体能一直生存下去,我们的思想我们的追求都要由后代来继承,把目光放大到整个宇宙,人类死亡和诞生的交替仿佛如同每个人身上细胞的新陈代谢,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整个人能健康的生存。
我们就是整个人类的细胞,为什么人看着自己的孩子会感觉到幸福和温馨,因为他们身上继承着我们的血脉、我们的思想,他们就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希望的延续。
套句标语,前人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精神永远活在后人心中,一代又一代。
扯到人类延续确实是太大了,回头再来看看些实际的。
肯定大家都遇到过在街上一群小孩分散在街道的各个角落要饭吧,而且方式很激烈,抱住你的腿不给钱不放。
就算没遇到过,至少看电视看报纸上网总能看到过类似的新闻吧,这些小孩由大人教唆去要饭,要到的钱然后全部上缴,而孩子们每天的回报只是点充饥的稀饭,要不到的还要遭到毒打。
所以就有过这么一个讨论,遇见这些孩子,是该给钱还是不给钱呢?
给,后面的大人会继续赶他们出来要饭,恶性循环;不给,孩子回去会挨打,有人想说好了大家都不给,那些大人就不会再让孩子出来要饭了,本身“说好大家都不给”这个想法就不可能成立,何况就算不要饭了,那些人就不会赶着小孩去做其他吗?
比如像电影里的去卖花,或者干脆去黑煤窑。
这都是我们身边的日夜目睹到的事。
社会上有很多好心人,募捐、赞助、支持公益事业,良心上是逐渐好转了,但是现实改变的力度并不够大,儿童的权利依然水深火热之中。
看了这部片写了这些,只是希望大家能对此能多一点点关注,对人类的儿童权利的保障更多一点支持,也是一种提醒,这个世界不是想象中那么美丽。
"All grown-up were once children.althouhg few of them remember it." 下面是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 《儿童权利公约》包含了一整套普遍商定的准则和义务,在追求一个公正、彼此尊重以及和平的社会的过程中,将儿童放在中心位置。
《公约》确立了世界各地所有儿童时时刻刻应享有的基本人权:生存权;全面发展的权利;免遭有害影响、虐待和剥削的受保护权;全面参与家庭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权利。
《公约》通过确立保健、教育以及法律、公民和社会等方面的服务标准来保护儿童的上述权利。
这些标准是评价进步情况的尺度。
批准《公约》的国家有义务在采取行动和制定政策时考虑儿童的最高利益。
《公约》建立在以下四项基本原则之上: 1. 不歧视(第2条); 2. 儿童的最大利益(第3条); 3. 儿童的生命权、生存权和发展权(第6条); 4. 尊重儿童的意见(第12条) 所有儿童,无论他们出生在哪里,属于哪个种族或民族,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富有还是贫穷,都必须得到充分的机会,成为社会有用的成员,并且必须享有发言权,他们的声音也必须获得倾听。
《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并认为每一位儿童既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一分子。
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就《公约》中的上述一系列承诺达成了一致意见,自此已有191个国家批准了《公约》。
这是有史以来得到最广泛接受的国际人权条约。
2017.12.14 在单位网吧看的,本以为石跟我推荐的是这部,其实不是,她推荐的是另一部同名的动画电影。
电影是由不同导演的短片构成的,每一个片段都是围绕小孩展开的,来自世界各地的小孩的生活大都不普通平日不被关注,被遗忘的小孩带来的感动很深刻。
他们远比我们想得不易却也更懂事坚强。。。。。。。。。。。。。。。。。。。。。。。。。。。。。。。。。。。。。。。。。。。。。。。。。。。。。。。。。。。。。。。。。。。。。。。。。。。。。。。。。。。。。。。。。。。。。。。。。。。。。。。。。。。。。。。。。。。。。。。。。。。。。。。。。。。。
《被遗忘的天使》短片集淘碟时发现《被遗忘的天使》短片集,几个导演命题作文各拍一部关于关爱儿童的电影。
看到封面上写着“吴宇森作品”,还加上了已经沦为电影恐龙的雷德利斯科特,我几乎差点就没买。
后来细看发现还有库斯图里卡和几位不是很熟悉的导演,应该也是当今影坛的主力军,也许能从集子里发现什么好东西。
一部部看下去,果然还是有些惊喜。
如果排一个座次的话,我认为巴西导演卡提亚·路德的《毕路与奥约》和库斯图里卡的《蓝色吉普赛》属于这个集子中最优秀的。
他们最难能可贵的是,在把镜头放低的同时为主人公保持了一种高于生活的骄傲品质。
吴宇森的《双双与小猫》在集子里算是中下水平,当然这不能全怪导演,毕竟人家所学不是文艺这一派的武功。
不过一个专拍动作大片的好莱坞华人导演,这一次能把镜头对准北京的底层民众,而且还做的颇为感人,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应该尊敬的地方。
在豆瓣上挑电影看,发现这一部有休叔参演的电影我竟然没有看过。
赶快找到资源欣赏,原来休叔只在一个短片前后有短短几分钟的表演。
这是一部8个导演,拍摄的7部短篇合集。
虽然不能说这代表了这7个国家或地区电影的最高水平,但它的确是代表了这7个国家或地区的性格和气质。
英国人拍片就是晦涩难懂暧昧不清,整个短片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原来这是一个关于自我救赎的故事。
于是,赶紧返回去再看一遍。
这个故事该用那个词定义?
它不像非洲那样悲伤、不像吉普赛那样荒诞、不像美国那样真实、不像巴西那样洒脱、不像意大利那样心酸、更不像john woo那样高高在上。
只能说它很英国。
英国人大概是最不愿意告别童年的民族吧。
他们有着全世界最好的儿童文学。
他们有《爱丽丝梦游仙境》、有《彼得潘》、有《佛列格游记》、有《鲁宾逊漂流记》、有《彼得兔》、有《快乐的王子》、有《哈利波特》……他们总想回到童年的世界,总能从孩子眼里看到成人看不到的东西,不管那是什么,也许没人能说得清,但它能给你一个理由,让你的双手不再颤抖,让你的心平静,让你在自己的噩梦中解脱,让你得到救赎。
只可惜,麦克唐纳并没有认出变回小孩子的休里斯,成人的眼睛已被蒙尘。
另外,吉普赛和巴西这两个短片的音乐真是好到爆。
这是一个大合辑。
里面值得玩味的好故事很多。
由不同国家的七个大导演分别拍摄。
最近两年,这种电影合集出了不少,像《巴黎,我爱你》这样的精品却不多。
(我突然想起来去年看过的一个合集,精彩绝伦——讲的是,一列横穿欧洲大陆的列车上发生的三个故事,由三个导演拍摄,有连续性,最后一个是几个英国男孩去土耳其看欧洲冠军杯的事,好玩极了,叫什么名字忘了。
——想起来了,《车票》)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的感觉是,这是一部公益片,动机和立意是很鲜明的,它要提醒我们去关注儿童,尤其是那些有点儿命苦的儿童;然后这是一些命题作文,创作者的自由被约束了,有时候,题材和体裁是可以被约束的,但是情绪和风格最好不要约束,这样产生的拼盘多半不妙,这部就是,因为总体要走伤感、悲悯和灰暗的调调,所以大家都玩不尽兴,电影的制作过程就是一个大PARTY,一群性格鲜明的家伙凑到一起,把他们骨子里最精彩的东西拿出来秀秀,电影越来越需要个人化,越来越需要个性张扬了;有几个更像是纪录片,由于仓促和急功近利,忽略了故事的戏剧性和委婉与曼妙的曲折和情绪、节奏变化,直不楞噔的,其实如果索性就是纪录片的话,可能更精彩。
但是也是有亮点的,印象最深刻的是,巴西那个兄妹俩的故事拍得很棒,两个瘦骨嶙峋的小屁孩推着一辆板车,捣腾了一天废品的故事,很精彩,镜头是平视的,忠诚的,客观平实地记录着这两个孩子的一天,他们的行为,他们的目的,他们的思维与情感,许多小细节是很美妙的,这会让你感受到,孩子是有自尊的,是有方法和渠道去获取成就感的,他们有他们的麻烦,也有他们特有的方式来解决麻烦,这些才是他们的世界,千万不要拿“对知识的渴求”“获取平等的权利”“尊严和自由”等等的这些东东去怜悯他们,这些JB鸟事跟他们没关系,他们只想得到简单的快乐,很简单,没头没脑,吃饱睡好,他们没那么悲惨,至少在他们看来没有,所以没有必要悲情,千万不要悲情。
这部短片是唯一一部不那么悲情的,而且视角起码是孩子的,这个很关键,对于一部讲述孩子们的不幸的电影来说,悲天悯人,人文关怀,价值评判,煽情和慈悲都是TMD bullshit,这些东西都是假慈悲,误读和曲解,以成人的价值判断来强行解释孩子的主观世界,就是屎。
里面那个由吴宇森导演的精致小品就是这类败笔的典范!
吴宇森的那个,看得我想吐。
孩子们的世界是很纯洁的,或者说很纯粹,如果你帮着他去进行“阶级”“种族”“肤色”“性别”“价值”“存在”的判断和分析,只能说明你丫不纯洁。
我打小就不爱看吴宇森的电影,真的,录像厅的年代我就不爱看,直到后来我知道丫的英名名字叫JOHN了之后,我就更加鄙视他了,因为我一共认识四个叫做john的男人,其中三个都是大傻逼。
哦,还有一个库斯图里卡的,讲一个吉普赛失足青年不愿意离开管教所的故事,拍得也很不错。
咦?
两颗星是不是少了点儿?
本来应该是三颗的,被JOHN WOO糟蹋了,制作方选人失当,扣去一颗!
那年上海下大雪,有记忆以来最大一场,班车开始天天迟到,偶开始在车上睡出个鸟窝头,想起上周的all the invisible children还没回忆,自己除了某些神经质的东西,能不能实用型的写些文字。
7个导演,一人一部短片组合成的作品,几年前看到介绍是因为上面写着吴宇森,据说很伪纪录片。
也因为7个国家,除了中国,背景了解方面都很差,拜威尼斯电影节所赐,资料片名啥的又都是意大利语的,只能爬去IMDB上看了点介绍。
TANZA,穿着鞋子总不肯脱的黑人小孩,总没有安定感,老抱着下一秒就要被枪打死的预兆,穿了鞋会逃得快些吧,反正也没有可以停留的家,只是在一个村庄内的学校教室内终于有不想走的感觉,脱掉了鞋子,他趴在曾经属于他的课桌椅上默默流下眼泪。
(这个鞋子的设定解释是我YY的,具体导演怎么想。。
GOD KNOWS|)BLUE GYPSY,最喜欢的一部,精巧连贯充满荒诞的剧情,流畅的推进节奏,监狱纯净,外界肮脏,出了改造所是偷是抢是不甘心,小男孩说我要当个理发师,我会剃头,乖,就在这里实现这个梦想,自己给自己理发吧。
CHILDREN OF AMERICA,刚说到煽情偶还冷着,哭点低的来了,SPIKE LEE煽到顶,艾滋少女的故事打动人心,屡试不爽。
JOAO AND BILU,充满希望的故事,捡垃圾的小男孩小女孩,和中国有些相似感的巴西?
看他们快快乐乐地拖着垃圾车卖卫星接收锅,我肃然起敬。
CIRO,旋转木马,只喜欢这一个画面,从初中听到高中,从地理书到历史书,课本里都说意大利南北差异大,这次事实证明课本有时也是讲真话滴,(*^__^*) ,那不勒斯,美丽而让人窒息的那不勒斯。
JONATHAN,这个。。
被IMDB上的巴西人骂狗屎了。。
其实还算好啦,从过去电影里ET攻击地球美国总统总要出来说话就可以看出,这个还不算最老大,别太较真了SONG SONG AND LITTLE CAT,桑桑和小猫的本子不幸是7部里最最差的,中国真的没有好编剧么?
吴宇森导演,其实偶是很喜欢你滴,特别是英雄本色和纵横四海,我的小马哥啊,流泪。
所谓“带着希望快乐的穷人”和“心灵冷漠不快乐的富人”很难自圆其说,但还是很喜欢小猫那个演员,笑容很可爱很生动。
前两天看的电影。
我相信人性本恶,是一点点成长,靠得到的一点点洗刷去内心的罪恶。
所以,一无所知的小孩子是罪恶的,他们的盲目自我保护是最恐怖的。
尤其是,小孩子对小孩子的伤害是无与伦比的。
所以,和丹一样,很讨厌小孩子。
当然因为讨厌,所以都没有去主动接触过小孩子,所以,也没有机会碰到电影里刻画的“善良的孩子”。
好吧,先暂时假装有。
毕竟电影的重点不在这里。
豆瓣上查到资料,《被遗忘的天使》是由威尼斯电影节发起,并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选定八位导演各自拍摄七部以儿童为主题的短片,旨在唤醒世人对儿童的关注和爱护。
1,《坦扎》梅迪•夏夫(Mehdi Charef)“非洲男孩坦扎的国家正陷入内战,他手执冰冷冷的枪战战兢兢度过每一天,他多么希望能回到安静的家乡和充满阳光的课堂……”看他们在河里大水那个镜头,我感到无尽的空虚,那是一种等一个永远不会来的人一般的无能为力的空虚。
至于稻田里赤裸裸的对射,我误以为是他们的游戏。
2,《蓝色吉卜赛》埃米尔•库斯图里卡(Emir Kusturica)“吉普赛男孩乌洛斯(Uros Milovanovic 饰)即将走出少管所,但是大墙外的自由世界却看不到幸福的希望……”很喜欢吉普赛人。
吉普赛人,就好像是自由的代名词,于我。
我想到的是,《巴黎圣母院》里美丽的少女。
可是片中的吉普赛孩子,却是完全被链条锁住了。
3,《上帝保佑的美国孩子》斯派克•李(Spike Lee)“小女孩从父母那里感染了艾滋病,幼小的她该如何面对这一切?
”日本文化中很浓重的一笔,“学校欺负事件”。
小孩对小孩的无尽伤害。
显然不是日本独有。
看这一节,我忍不住想要跳过去不看。
最近看日剧《life》,就是讲述“学校欺负事件”。
看的手都不由的颤抖。
学生间的欺负,学生与老师的勾结,学生与老师间的欺负。
说“欺负”是委屈了这个词,说虐待仍然不足以表达。
更可悲的是,日本人公然说,这是一个不可能解决的日本文化。
竟然是文化。
真是哑口无言了。
4,《毕露和乔》卡迪亚•兰德(Kátia Lund)“毕露和乔是住在巴西贫民窟的两个好朋友,为了一双新球鞋,为了给家中多添一片瓦,他们拾废品换钱,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这是我最喜欢的故事。
很多时候没有乐观与悲观,无非是智慧与愚蠢。
是拥有智慧的兄妹的故事,所以喜欢。
5,《乔纳森》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乔丹•斯科特(Jordan Scott)“战地记者经历无数人间惨剧,回到欧洲后他备受折磨,恍惚间他回到了自己的童年……”这也是一个很喜欢的故事。
时空穿梭一般的交替表达,战争,其实只是生活的背景而已。
6,《Ciro》斯蒂芬诺•维奈鲁索(Stefano Veneruso)“意大利那不勒斯,男孩光天化日之下偷盗抢劫,只为了……”很美的游乐园,很美的意大利。
7,《欢欢和小猫》吴宇森“欢欢是个家庭富裕娇生惯养的小女孩,小猫则是被人抛弃然后由捡破烂的爷爷好心抚养长大的可怜孩子。
一场灾祸,一个洋娃娃,将两个孩子的生活连在一起……”难道一切不是在说明,是得到的东西在驱散内心的邪恶吗?!
#########每一个角落都有不幸,上帝记性不好。
看着,总是在担心什么,担心下一秒会有更悲惨的事情降临,看着他们娴熟的工作,并没有感觉到他们觉得自己有什么不一样,一切只为了生存。所有的孩子表现出来的真实感,迫使你放下一切,真是的面对这个社会,他们真实的存在。
喜欢库卡卡和意大利那个;减一星,因为首尾两个太弱了
《坦扎》没有表情的表演却更感动,战争让本纯洁的小生命变成了复仇的僵尸。
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花朵正凋残。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泪满颜。
非要在心中排个序的话:Spike Lee》Kusturica》Lund》Scott》Veneruso》吴宇森》Charef“全球3亿多儿童处在饥饿当中,每天有1.8名万儿童死于饥饿。全球有1.2亿儿童不能上学,有1200万艾滋病孤儿,有230万儿童艾滋病患者。”
吴宇森的双双和小猫太烂,苦情天真想当然,核心就是小学生作文的思想,完全《读者》《意林》的手法。
吴导蛮好的,其实都不错。
同一个天空下,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幸福感追求,但却可能面对不一样的环境因素造就各种问题。7部不同国家短片,老吴代表中国那部活生生被平行比下去。显然跟中国足球一样,明显输在行业内部体质。但整体值得五星推荐!
每回類似命題集錦片,但凡中國導演總讓人不自覺冷汗三條,無一例外。蔣雯麗就這么厲婦下去了麼。
孩子值得最好的结局。
巴西那个很不错!~
如今再看这类导演合拍的短片,有意图的表达总会使影片过于形式,不如当年为纪念卢米埃尔而拍的短片,虽不明觉厉,倒有几分纯粹
好多小孩呀 真的好多好多 看了联合国一定要进
最喜歡的是巴西小孩畢露和喬那一段
一个比一个精彩,但还是最喜欢Jonathan那段,被触动得稀里哗啦
世界是个巨大的游乐场,人生是一场摩天轮的旅行,进入会场,还有一个叫做门票的东东。
"Tutti i grandi sono stati bambini una volta. Ma pochi di essi se ne ricordano." - Antoine de Saint-Exupery 最喜欢Katia Lund的两个巴西孩子的故事,John Woo的片子和他的出场顺序一样,垫底。
喜欢scott兄弟的那个。斯派克李的太煽情了大家都抹眼泪
Blue Gyspy,Bilu e Joao,Ciro。想起以前遇到的一个拉包的小孩...
他们是可爱的人也是可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