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时旸)“单身焦虑”并不是中国独有的现象,它在其他文化中也同样存在,只不过压力程度和表现方式不同罢了。
有关“单身焦虑”的电影,有的拍得沉重,比如反乌托邦化的《龙虾》,有的显得轻快而都市小品化,比如这部《单身指南》。
这是曾经执导过《爱你,罗茜》的导演克利斯汀•迪特的新作。
客观地讲,它从电影本体语言上没什么更多的内涵,不像《龙虾》那样,有着明显的野心,但也正因此,它不会显得过于做作,它只希望能让更多的都市年轻观众代入自我的情绪。
这部电影中描述的各种情感困惑,早就超越了故事发生地纽约,而让很多漂浮在都市中的单身男女们感同身受。
《单身指南》在类型上可以算作“小妞电影”,一种标准制式的都市轻喜剧。
爱丽丝、罗宾、梅阁和露西都是在都市中打拼的女孩。
面对爱情,她们各有各的困惑。
爱丽丝决定和交往了四年的大学男友“暂时分手”,自己到纽约闯荡,试图让这份有些变质的爱情得到一次喘息的机会;罗宾是个没心没肺的胖姑娘,白天在一家律所担任底层助理,下班后却成为各个夜店的“派对动物”,每天早晨在不同男人的卧室中醒来;梅阁是个产科医生,但厌恶婚姻,却决定要一个孩子;而露西则通过社交网站祈求遇到真命天子,却屡屡失手。
这几个人在感情世界中对抗迷茫,也彼此支撑,他们见证着友谊,也彼此成为对方的对照。
单纯从剧本上讲,它无比清晰简单,用四个女孩概括了四种都市化的爱情价值观:向往的、享乐的、恐惧的以及实用主义的,这电影成为了一种“爱情采样”,只不过这些采样的标本都被在自己的维度中更加极端化的延伸了而已。
从现实层面来讲,爱丽丝的生活态度更接近大多数普通姑娘,她想找一份真爱,大学时期由于年轻陷入的那份感情,她本能的觉得有些不太对劲,而真的走入社会,又发现很多人难以托付真心,而真的遇到彼此相投的那个人,是一件极低概率的事件。
但毕竟,她没有放弃寻找。
从象征和隐喻的角度去看,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其他几个姑娘,成为了她的“分身”和“后果”,因为真情难寻,所以有人选择了肉身享乐,活在当下,有人干脆通过精子库自己选择做单身妈妈,有人把希望寄托于社交网站……从故事层面上看,《单身指南》讲述了困于感情的年轻男女的困惑、无奈却也精彩的生活,而它最终也叩问着我们对待感情的态度。
电影描述了弥散着的主流社会的态度:“情侣”是正确的、美好的,“单身”是错误、至少是不那么快乐的,即便,安排了罗宾这个热衷享受单身的角色,但是她的每一次出场和纵情的后果看起来都很狼狈,更何况最终她的身份还是暴露了,这个扮演着底层职员的姑娘,实际上是个隐藏着的富翁。
她在那座偌大的房子里骑着一辆小自行车穿梭,隐藏自己的财富以免被普通的社交和快乐驱逐,无论怎样都显得有些孤单和令人心酸。
但好在这并非导演的价值观,电影只叙述这种无处不在的文化压迫和同辈压力,最终,电影给出的答案仍然是鼓励人们在寻找自我的途中,接受和享受遇到的人,失去的人,以及,更重要——接纳自己,无论是单身状态的自己还是处于情感之中的自己。
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遇到了就投入其中,没遇到也安之若素,这才是应有的状态。
只不过有很多人天然把一种状态设定为正确,就自然把相对的状态理解为错误,他们拼命摆脱一种,奔赴另一种,但无论过程还是结果往往都显得过于惨烈,因为他们设置的起点就是错的。
《单身指南》一直在向人们强调一种能力,要懂得区分alone和lonely,前者只是单独一人,后者才有孤独的意味,只是,很多人在很多时候,觉得前者必然导向后者。
其实,远非如此。
出演爱丽丝的达科塔•约翰逊就是在那部著名的《五十度灰》中的女一号,其他几位演员也都是美剧的熟脸。
这几个姑娘把生活里的各色男人,各种无奈,用笑点、互黑和自黑的方式表达出来,有一种独特的治愈感。
如果说,这部电影有内置的主题,那么应该就是寻找,寻找另外一个人,在途中,终于找到自我。
首先要说的是,我之前好像看过「他其实没那么爱你」这本书。
书中传递的一个观点是,不要忐忑他怎么还没联系你,是不是遇到什么特别的事,以此来为对方找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相信他是爱你的,别傻了,如果他没有给你安全感,只是因为他没那么爱你。
今天看完电影,再看那句「其实他没那么爱你」。
突然觉得,这句话的潜台词不是,他没那么爱你,所以离开他。
而是他没那么爱你,所以不要轻易说分手,感情有时候是脆弱的,他没那么爱你,所以别把自己当成他人的中心,凡事绕着你转,多给彼此空间吧,而再给对方空间的同时,也一定给自已留片寂静,全部付出完全投入,势必也丧失自己。
电影中也有几点打动了我。
仿佛是自己刚刚走过的心路历程。
1.爱丽丝在纽约尝试全新的单身生活,她首先是被tom 吸引,英俊面庞,魁梧有肌肉的身材,而且据说器大活好,爱丽丝马上坠入爱河。
荷尔蒙被激发,他们发生了激烈狂热的%&。
等到爱丽丝恢复理智,听到tom说他与多少女生发生过关系,并且从不让她们起床后做早餐,「应该是不让留宿」。
爱丽丝这时感受到了一种失落,她不追求一瞬间肉体上的愉悦「起码这不是唯一」,她更需要的是爱的温存,需要一个男生真真正正的爱着她,才能让她感受到幸福和快乐。
即使josh对于她少了一些刺激和新鲜感,但是平淡的温暖,是她渴望的家的归属。
她想要爱,得到爱。
2.josh拒绝了爱丽丝。
那天josh邀请爱丽丝来他家参加party,她心不在焉无法跟别的男生谈情说爱,一心想去看圣诞树。
圣诞树这时就是她内心的一盏启明灯,照亮心中的阴霾,看到未来是乐观的。
恰如时机遇到的有钱的黑人,让她多么想靠一靠肩膀。
这时她需要被爱的感觉,或许没有josh的两小无猜,没有tom的激情澎湃,但是却像一棵树,让劳累的爱丽丝能停留和休憩。
然而,爱的隐隐藏藏,爱的无法袒露自己真实的信息和情绪,也只能宣告结束。
到此,亲情的爱,激情的爱,依靠的爱,都没有让爱丽丝找到最后的归属。
当你焦急去寻找什么的时候,你总是得不到。
曾经我抛弃亲情般没有激情的爱,中间我不在付诸于找男朋友,而是希望从肉体得到短暂欢愉,后来发现这并不能满足我空缺的心灵的需求,我需要被爱。
而当你把矛头指向,寻找一个依靠时,大概你又错了。
人都不傻。
所以最后结局是写好了么我们必定开始坚强独立的生活。
不在抱着公主梦,不在幻想,不再单纯靠着激情和好的未来,来选择另一半。
而是一个综合值。
突然觉得那句话是对的“单身是难得的修行”我还真的蛮喜欢这部片子的,它既给了我美好的憧憬,也告诉了我现实的残酷。
比如说Tom,虽说浪子回头金不换,可是渣男那么多年了,的确是要明白“出来行,迟早要还”,谢谢编剧让他遇到爱而不得的Lucy。
也很感谢编剧让Lucy遇到真爱,大概是天道酬勤,只要是认真努力过,总有好的结果,也许不是在本来想象的所谓正道上,但不管如何,总会赏赐一份礼物,让目标达成。
而罗宾,什么样子的人才能潇潇洒洒不顾工作,大摇大摆夜夜笙歌,大概只有super rich的人吧,所以普通的我,请不要幻想过上那样的生活。
罗宾也很传奇,她还是个挺厉害的医学生,她让我觉得她是一个神,拥有无限的能力,在你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拉你一把,当你不需要了,她就默默退出。
Meg 无数的影视片告诉我想要有甜甜的姐弟恋,首先得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Alice更像是一个寻常的人,她渴望了解世界,有很多想做的事情,但是却一直想要被爱,从一个坑跳去另一个坑。
没有实现真正的成长,
电影的主题思想很明确: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终于才能明白——其实自己不需要男人。
女主角爱丽丝大学期间就认识了男友 Josh,她从住在父母家到大学与室友住在一起最后毕业了和男友同居在一起,从来没有尝试过一个人生活的滋味,让她萌生了“想要发现自我,暂时和男友分开”的离奇想法,不管男友万分挽留最终离去,后来认识了好友乔丹并且被带领着一头栽进了“男人河”里;最终在酒吧酒保的一夜情中,她才明白到,这个社会中的男人大多是想要占女人便宜却不想要任何牵连或责任的男人,让她明白到男友对她真挚情感的可贵,可当她想要回到男友身边时, Josh却说他已经有了新的女朋友了,后来他很快与女友订婚,这一切都似乎像是要报复爱丽丝,而爱丽丝一直为此后悔痛苦,在此后后的几次恋爱也以失败告终,让她明白到真爱难寻;她痛苦着,寂寞着,自责着,寻觅着,却忘记去找寻“真我”。
反观爱丽丝的姐姐,是个医生,她热爱自己的工作,不但有钱养活自己还打算生个孩子自己养,因为她知道自己不需要男人,而且她对男人非常了解并对找到真爱不抱任何期望,结果却在怀孕后遇到真爱,好在对方最终可以接受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孩子,并且愿意与她一起抚养,可以说爱丽丝的姐姐是幸运的,但是她的幸运是有基础的,就是她的自强自立。
猪朋狗友乔丹,是一个每天晚上都在酒吧喝到烂醉如泥然后连自己和哪个男人上床了都记不清,趟过无数男人河的大肥婆,你可以鄙视她,但是她自己根本不在乎,她就把男人当成玩伴而已,没有想要从男女关系中获取些什么(她其实是超级富二代),所以她是快乐无忧的。
整天在酒吧里蹭免费WIFI上交友网站找对象的Lucy则是见识过很多渣男后最终成功结婚了,她屡战屡败,屡败屡战,虽然万人迷酒保对她百般勾引,但是她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很有自制力地没有登上酒保的那艘“破船”,最终在快要放弃的时候遇到了愿意娶自己的男人,她太执着于结婚找对象这件事了,但是好在她是幸运的。
而酒保最终发现自己是爱Lucy的,他终于明白自己以前泡妞的那一套是多么肤浅幼稚。
最终乔丹在爱丽丝的生日派对上瞒着爱丽丝邀请了Josh,黑人有钱前男友,酒保,让爱丽丝感到难堪,并且和乔丹吵起来,乔丹的那句话似乎让人咋一听感觉听不懂,其实意思就是骂爱丽丝太把那些男人当一回事儿了,其实他们都没把爱丽丝当一回事儿,爱丽丝的心思整天都在寻找爱情寻觅男人上,却迷失了自我,只因为她的确是没有一个人生活过,身边没有个男人或者朋友或者老姐她根本就生存不下去,实际上她是个一直被宠着的小公举第一次踏进现实生活中,无法接受身边空虚无人陪伴的寂寞日子,因为她不够坚强,不够独立,对男人抱有幻想,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所以在最后爱丽丝过了一段独立的生活,戒掉了男人,戒掉了乔丹,开始读书,开始去了解自己的内心,终于找寻到了自我。
这时也许才能明白,找寻自我是一个痛苦的历练,这个结果也许并非她原来想象般美好简单,结局也并非她所期盼的,但最终她还是达到了这一开头交代的目标,也算是非常讽刺。
我说爱丽丝她一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是因为她一开始和男友在一起同居的时候却想要分开,其实就是因为她对男友不确定,不知道这是否就是她一生的伴侣,怀疑她这辈子是否也就是这样了,所以才萌生了换一种生活的想法;后来她遇到了酒保,马上又沦陷其中,因为酒保帅气逼人,床上功夫了得,又懂得说女人想听的话,但是她后来发现酒保不是那种想要长久关系,想要结婚的男人就离开了他,然后她在就会上遇到一个黑人,对方也很了解女人的贪念,一上来就表示自己很有前途,很有钱途,马上勾起了爱丽丝的注意,也不管对方已经有了孩子,只要对方没有老婆她就愿意处对象,也不管对方不爱跟自己说起以前老婆的事情,处处隐瞒沟通不畅,她都无视这些问题,最后还是失败而归;就这样,安稳的对她衷心的想要结婚的各方面都不是很出众的男友不是她想要的,相貌出众能让女人感觉浪漫甜蜜心动却不想要结婚不想受束缚的酒保不是她想要的,有钱有事业稳重成熟却不能跟她打开心扉的年长黑人男友不是她想要的,搞不清自己想要什么的爱丽丝其实真该好好挖掘一下“真我”了。
爱丽丝痛苦的原因就如乔丹指出的那样,太把男人当一回事了,她的姐姐也说过,她可以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面,而爱丽丝反倒讥讽姐姐除了工作一无所有,其实男人来了拍拍屁股又走了,什么都没有留下,只在她心中留下伤痛和烦恼,无法把握的东西不值得放太多心力在上面,经营好自己的事业和生活,爱情也许会不期而至。
最近看了一部美式幽默的喜剧,叫how to be single,中文翻译叫单身指南。
看完有点感触,感觉是对现阶段自己状态的一个更戏剧化的reflection。
故事发生在我大纽约(of course), 女主角是演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大意就是女生属于那种一直in a long relationship的状态,一进大学就找到了校园的mr.right, 然后两人一直在一起,直到毕业,顺利同居,如果不出意外,两人就会结婚那种。
但是人呢,永远向往的都是自己得不到的。
女生突然就觉得这种稳定的,一眼就看到未来三十年生活的日子不是她想要的。
她觉得人生还没有经历过独身一人的日子,还没有找到自己,怎么就能就这样一辈子呢,于是决定和男朋友"take a break and go find herself",然后就自以为潇洒的一个人搬来了纽约。
看到这里,作为一个从来没有in a long relationship的我来说,有点无法理解她口中的要找到自己是什么意思。
难道和一个人在一起就找不到自己吗?
难道单身的人就一定知道自己要什么吗?
于我,这更是一种人的个人反思,与你是不是有甜蜜的牵绊是没有关系的。
在我看来,好多大学刚毕业的男男女女都有一种迷茫感。
感觉前半辈子都是为着一个目标而活着的,像小学的目标就是考一个好初中,初中的目标就是考一个好高中,高中的目标就是考一个好大学,大学的目标就是毕业了找一个好工作,一旦工作找好了,离开了校园,父母,真的一个人的时候,突然就没了方向感,没有了目标,空虚感,认知感的缺失就会袭来。
会想我现在在干嘛,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接下来该干嘛,然后发现没有人逼你了,你就像泄了气的皮球,斗志突然就没了。
所以我觉得,这种对于自我认知缺失的无力感是一种人生必经的正常经历,跟你是不是单身其实似乎关系真的不大。
但也许对于一直处于稳定关系中的人会更难看清自己到底要什么吧。
然后女主遇到了公司的一个活宝女同事,是我很喜欢的fat amy演的。
她简直活出了一部活人“纽约单身女生”教科书。
每天都是酒吧买醉,跟hot guys make out,然后去对方家里干柴烈火,然后第二天早晨尴尬sneak out,周而复始,年复一年,乐此不彼。
这显然shock到了五十度灰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觉得城里的单身女生还可以这么玩。
然后女生就“入城随俗”的跟楼下bar的老板ons了。
恩,ons真的好好玩~难怪纽约的善男善女乐此不疲,都不想找对象了。
这跟我在纽约的感觉大致是吻合的。
就是走在大马路上,每隔十分钟恨不得就会有一个你的天菜走过。
所以在纽约呆着,感觉每天都会遇到几次“真爱”。
但是吧,真爱这种东西,和所有别的东西的区别就在于它应该是稀少的,珍贵的,难能可贵的;所以碰上了才会有一种,特别不容易,想要好好珍惜,怕不好好对待,它就悄悄溜走,或者就啪的一下碎了,再也回不去了的感觉。
但是在纽约不是这样。
不管是聪明的大脑,还是完美的身材,或者无限的创意,抑或是用不完的钞票,每一种纽约都是一抓一大把。
让人心动的人简直像河边的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
如果你刚来纽约,怀抱着能遇上真爱,然后好好谈一场恋爱的想法,那么你最后一定会要么迷失在“真爱”里,乱花渐欲迷人眼,然后渐渐麻木;抑或是被一厢情愿伤的体无完肤,然后再无爱人的能力。
但是没关系,你最终会离开;你于纽约,不过是万千过客中默默无名的一个;你走了,还会有无数个你抱着同样浪漫而天真的想法来到纽约,然后重蹈你的覆辙,周而复始。。。
然而纽约还是纽约,不离不弃,就在那里。
接下来,五十度灰女生突然就觉得找到了自己,于是想要跟前男友复合,却被分手,成了名正言顺的单身一族。
女生在fat amy的带领下试过了夜夜蒲的纽约黄金单身的生活,也曾一度以为自己在冥冥众生里找到了真爱。
最后的最后,她终于意识到,单身只是一种状态,不需要给它贴任何标签。
一千个单身的人有一千种单身的活法。
只要内心足够强大到能够接纳单身生活所给予你的,并尽最大的热情去享受这种状态,才是最佳的单身指南。
当然电影主线是五十度灰女主,整部片子还穿插了一些特别具有纽约特色的典型人物的副线,对于全片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于升华。
比如,和五十度灰女主Ons的酒吧老板,就是纽约情场老油条的典型代表,从来不跟同一个女生睡两次,甚至绝情到把家里的任何饮用水源切掉,好让女孩们口渴到没水喝主动识趣的自己离开。
这个设定看似夸张,如果你真的在纽约生活过,这种人你一定会认识一两个。
也许就是你的一个朋友的朋友。
我看这部片子的时候,就想到了我在一次朋友的hang out上碰到的大叔。
大叔是典型的纽约金领,在高大上的银行做着高管的工作,身材看得出来也是在健身房维持的很好,我们大家一群人酒过三巡,准备各回各家的时候,我和大叔一个方向,于是并肩一起走着。
在喝酒的时候,跟大叔的交流不是很多,只觉得是个对自己要求很狠的人,但是该放松的时候也知道怎么让自己loosen up的人。
他走着走着就拿出手机,然后拨了一通电话,说,你在家吗?
我在ktown,刚喝完,要我过来吗?
然后就挂了。
看我一脸蒙蔽的望着他,他笑着问我,知道什么是booty call吗?
我继续一脸蒙蔽,说不知道。
他再笑,说我刚刚那个就是。
小姑娘,以后有男生在半夜给你打电话,说想见你的时候,你要记住,这就是booty call.不要傻傻的。
然后就挥一挥衣袖,潇洒的坐上了cab走了。
留下我一个人继续一脸蒙蔽。。。
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段回忆我印象深刻。
那时候刚来纽约,觉得大叔这样的,简直跟电影里演的一样酷炫。
后来发现,这是纽约一部分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也许是单身指南的生活原型。
最后我想说,不管你选择怎么过你的单身生活,都是个人的选择。
人呢,还是开心最重要。
电影以Alice为主线展开,饰演Alice的是《五十度灰》的女主角。
Alice结束学业后向交往多年的校园男友提出暂时分开一段时间,要尝试一个人的生活。
然后遇到了酒吧老板(和He's Just Not Than Into You里的酒吧老板设定相似,一个“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撩妹高手,只玩一夜情不付出真爱)。
受伤了想和前男友复合,却得知前男友已另觅新欢。
然后在校友会偶然结识一有钱丧妻男,跟他女儿相处得挺好却发现他还沉浸在对前妻的感情里。
后来某天在和前男友常去的餐馆遇到前男友及他父母,男的母亲说觉得她比现女友好多了,然后4人自拍了一张,前男友看起来还想念他。
之后某个晚上忽然收到前男友发来的短信: “My mum misses you." “I miss you." 然后到了Alice的生日party,前男友也来了,剧情走向似乎也往和好的方向推进,准备要上床了……才得知前男友要结婚了(还是订婚了?
忘了),只是想在步入婚姻束缚前来一炮了结旧情。
于是Alice恍然大悟,想起好友Robin的话,她太渴望被爱以至于只要有男人对她表现出一点点兴趣,她就不分青红皂白头脑发热一头栽进去,所以才总是遇人不淑。
这里我想是这部影片对我来说最大的亮点所在,我跟着Alice一起清醒,Robin说的那番话根本也是说的我呀。
说回剧情,Alice没能和前男友复合,其实反而使影片没有落入俗套。
正如当酒吧男发现自己喜欢Lucy且和她告白时,Lucy已找到了自己的the one,影片没让花花公子得以放下屠刀尘埃落定也是让我出乎意料。
不过生活总是充满无数可能性,不是每一个不安分的灵魂都能被收服,不是每一颗渴望安定的心都能找到归宿。
不管单身与否,生活都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单身的自由吧!
P.S.: 编剧应该是特意给Alice和Lucy这俩人起如此大众的名字吧,因为她俩的经历都能代表相当一部分女生的情况。
妙的是她俩形成了一个对照,一个人单身了很久然后安定,一个安定过然后练习单身。
也许因为单身是必经之路,所以才需要有指南吧。
看完故事,我从床上爬起来,一边在冰箱找着啤酒,一边想着这一定是个女作家笔下的故事。
看完最后一个镜头,满脑子都是女主角的笑容以及那句转瞬即逝。
how to be single,"我们"也学到了很多:我们可以自己解决类似于拉连衣裙拉链这样的小事;不要和任何一个男人喝到超过你们极限的酒精饮料;不要和前男友补上当年欠的那发友谊炮;远离富二代?
哈。
好吧,作为一个直男癌晚期的小伙,我一直认为男女对于单身这个角度的理解有所不同,小伙很容易达到放下一切去享受单身时光,而姑娘却恰好相反,感情这种事情,有时越是焦急越是容易陷入误区,不断重复遇见错的或者并不合适的人,恶性循环,直到迫不得已做一个“单身狗”。
单身本身并不是问题,纽约有八千万人,也并不是四千万队的情侣对么?
甚至我认为在恋爱中,甚至婚姻中也要保持“单身精神”,没有生来就是连体婴的一对,无论什么时候,什么阶段,请锻炼好自己的身体,安排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选好自己的闺蜜,无论是男人或者女人,最重要的,历练好自己的精神世界,给自己的精神盖一个也许并不高,但是很充实、很有你个人味道的房子,这样无论幸福何时到来,何时出现,你都能做好万全的准备,给他/她一个幸福的家。
毕竟,幸福这种感觉,总是转瞬即逝的。
PS:王若琳版本的眼睛歌(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不错,很适合这个时间听。
大学最后一年,我在努力学习如何摆脱单身,身边的朋友很多从中学其实就有了懵懂的恋爱,而我一直跌跌撞撞,眼看大学快要过去了,就扔掉了宁缺毋滥的标准开始降低标准。
告别单身其实不太难,降低标准多数还是可以开启的。
问题是如何从有恋爱关系回到单身状态。
当时大四失恋,闺蜜推荐的这部片子,我看了好多遍了,每次看都学到了一点,而且有新发现。
酒精确实会催化一些平时不敢做的事情,都市里红男绿女那点事,电影里讲的很明白。
喝酒超过一定量,是会出事的。
打消了欲望后,女主有过幽暗的楼道,走在人满为患的纽约街头,让人觉得更加孤单了,反而更想告别单身了!
这部片子当然有很大的喜剧部分,但是四个女人,四个男人的感情状况确实是大城市的感情缩影之一。
有的被前任劈腿的,有的就是想玩的,有的因为痛失伴侣走不出来的,有的因为感情变淡想暂时分开的,有的想一心赶快结婚的。
从不婚主义到单身主义,花花公子到结婚狂,电影里的人物关系,恰如其分地连到一起。
电影很多画面,一人独自拎着高跟鞋走回家的街景,女生自己的温馨小房间,坐在阳光超赞的阳台上阅读,包括大学宿舍门口的大峡谷照片,街上房子岔口的一张巨大的女生壁画,那女生穿着黑白条纹,在沉思着什么,正如女主,在思考单身的意义,以及寻找真爱路上的迷惑。
结局有人结婚,男人开始疏通水管,有人真正开始享受单身,有人接受了一起赡养孩子的提议。
女性友谊也因为争执,理解,回到了更高的阶段。
大结局是圆满的,所以每次刷完都觉得好开心❤️。
是这部片子教会我,就算有爱情也不要全然不顾友情,学会如何单身才会更好的在一起。
年轻时,多谈几个,多试几个,也没什么不好。
学会享受单身,感激陪伴。
单身有时候是避免不了,就像剧里那对黑人新婚夫妻,他们的分开是因为疾病,以为找到了爱情,也有了爱情的结晶,最后却还是被迫单身了。
单身可能才是常态吧。
[心结] 分手一年了,为何我还忘不了他?
§ 当「啪啪啪」成了打脸的声音电影《单身指南》(How to Be Single),剧情从女主角艾丽斯在毕业之际,向男友乔许提了「暂时分开,寻找自我」的要求展开。
艾丽斯并不是想分手,而是想喘口气,在一连串他们交往四年,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寻找一点生活的缝隙,就像是结婚前的单身派对,通过一点最后对失序生活的怀念,走进一场更漫长的两人世界。
但正如「人性经不起考验」的宇宙定理,艾丽斯在浮华的纽约,和各种男人在床上、床下缠绵一圈,她发现自己还是需要拥抱有感情的躯体,所以她决定结束分开一阵子的要求。
可天不从人愿,乔许在实习期间和其他人谈起恋爱,原本看似在关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艾丽斯,突然成了被贸然决定的产物。
当艾丽斯怀着分手后的伤痛,继续生活,寻找人生中那位Mr. Right,但好像每个曾经觉得对了的人,最后都不是她要的样子。
同事罗苹,为艾丽斯开始纽约生活的领航员。
她们之间的关系从好闺蜜,随着艾丽斯在感情上一次又一次的挫折,成了艾丽斯指责的对象。
她把自己原本安稳的感情生活之所以失控,归咎于罗苹那套玩咖的价值观对她产生的不良影响。
然而,就在当场撕破脸的时刻,罗苹对艾丽斯说了真话,告诉她陷入了「鸡鸡流沙」的泥沼。
随后在与前男友差点滚上床单,成了小三之际,艾丽斯想起罗苹的话,她顿时醒悟,她确实长期陷于某种流沙之中:「一旦交往就失去自我,成了对方的附属品。
」这是别人的错吗?
毋宁说是艾丽斯太习惯这种交往方式,将自己拥有的一切都给了对方,除了「真实的自我」。
§ 什么是「真实的自我」艾丽斯一直没有给自己足够的空间与时间,去寻找她说的「自己」,直到真正停下「寻找下一个好男人」的念头,她才有时间自我觉察。
自我觉察使得她不再过份责怪自己,因为当她责怪自己,着重的是关系的失败,而没有发现自己在关系中活得变了形。
同时她停止无端责怪他人,正如她最后和罗苹道歉,因为与其说自己受罗苹的影响,不如说自己藉由罗苹做了一些她原本不敢做的尝试,只是结果不如人意,但罗苹始终真诚,从未欺骗她。
可艾丽斯自己却「欺骗」了许多人,包括自己,因为她不敢做自己。
当我们持续处在各种关系之中,未曾真正「回归单身」,回归「一个人」的生活,我们没有跟过去熟悉的关系和生活模式保持距离,我们就没有办法展开真正的回归之旅,回归到人生原初,和天真无畏的自我相遇。
进而带着最纯洁的自我,重新认知我们的世界。
§ 你看见雨滴,还是钻石张爱玲说「阴道通往女人的心」,美国心理学家罗洛.梅(Rollo May)则认为真爱的钥匙就在每个人的真我当中,指出爱具有以下特征 :1.以人的自由为前提。
2.实现存在价值的由衷喜悦。
3.设身处地的移情。
4.爱需要勇气。
5.最完满的爱通过相互依赖,以「成为一个『是其所是』的人」的完满创造力为基础。
举例来说,罗洛.梅在书中曾提及一个个案:凯伦原本因肥胖而困扰,说道:「食物是我所有安慰的保证」、「我经常开车绕着城里逛,把愤怒、内疚和伤害吞下肚──直到其他一切都变得不重要。
」尽管做了许多尝试,她仍无法真正在减轻体重的事情上有所做为。
要改变一个人走出负面的伤痛,需要挖掘的内在问题,远比规律的生活和外在所见的肉体来得深刻。
罗洛梅以为这必须让来谈者「进入深刻反省自我的历程」之中,「认清他们在本质上是谁,前进的方向在何方」,藉此反来使他们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这是从「活在愤怒中」,或者藉由负面情绪好证明自己活着的诅咒中走出来,走向最原始而富有活力的自由样态,仅仅是「我活着」。
这包括两层意涵:为己而活,简单而没有包袱的活。
在个案中,凯伦最后能够在貌似平凡的世界中,不再看见愤怒、内疚与伤害,而是看见美、愉悦和满足。
好比在经过三年半的冥想治疗,凯伦描述那「平凡」的一天:「上周在工作中,我看见一些光秃秃的橡树,上面有雨滴覆盖。
我知道它们只是秃树上的几滴雨滴,但在我看来它们宛如钻石。
」对照电影,《好好先生》(Yes Man)的卡尔、《男人四十》的林耀国,以及《单身指南》的罗苹,和重生后的艾丽斯,无关外在条件,他们在自我认同的道上,对自己选择的生活乐在其中。
§ 戴维.鲍伊不用成为教宗;教宗也不用成为戴维.鲍伊有些人失恋,早在分手之前便已发生,我们早已移情别恋,只是不想承认。
我们勉强维持关系,在无爱的空间里头一次又一次的假高潮,然后一个人啃蚀内心的空虚。
有些人即使分手,却还是沈溺在一个人的爱恋里。
他舍不得走,舍不得丢弃脑中的回忆和实质的物品。
当另一个人已经不在了,他只好不断的往回忆里钻,因为只有回忆中有那个人存在的证据。
更甚者,在回忆里得不到充分的满足,他就往想象力里索求,在别人的身上找前任的影子。
无论是与他人分离、游戏人间或奉行婚后性行为,重点在于我们是否认知自我,并甘愿负起臻至「自我完满」(self-fulfillment)的代价。
如同CNN 和BBC 对「战后婴儿潮」世代的高离婚率,以及与日俱增的老年离婚率的报导,研究显示其中一项原因,就在于这个世代的人们更愿意去追求情感和性的快乐,以及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想起一句俗谚:「宁愿独自前行,胜过盲目跟随。
」(It’s better to walk alone, than with a crowd going in the wrong direction.)跟随没有错,我们都需要人生导师,但我们必须慎选那位人生导师。
正如在感情中「乐于付出」没错,但要挑对人,否则就成滥情。
艾丽斯那位在前男友偷吃分手后,把人生的焦点全投注于事业的姊姊梅格,却打破了自己的诺言,开始谈起恋爱,和肚子里的孩子走向三人世界。
或者像罗苹,她就是喜欢激情、浪漫和不用负责任的关系。
又像露西,她本来笃信择偶条件的重要,可最后她选择打破过去的窠臼,迎接意外惊喜。
分手或其他分离的课题,只是人生的休止符,是完成整首人生乐章必要,但并非主要的元素。
但首先你得真的愿意承受分离之苦,而不是为了止痛而忘了放下,老赶着谈下一场恋爱。
人生的许多片刻,我们都是自己一个人生活,故恋爱更像是生活的伴奏,若缺乏独立自主的人格做为主旋律,就会让整个人生被他人(外来物)绑架,进而失去我们自己,以及用自己本来面目活下去的自在与勇气。
[解语] 失恋,从真正恢复单身开始;独立,从学会享受单身出发。
p.s. 《单身指南》没有露点、没有道具、没有霸道总裁,但床戏拍得比《五十度灰》更具情欲的感染力。
听说格雷要拍续集,换个导演吧。
曾经喜欢一个履历优秀喜欢甜妹的人于是我希望自己变得独立优秀配得上他同时让学习自己变成一个甜妹后来喜欢一个自由成性的人于是我尝试听techno蹦迪抽烟喝酒再后来喜欢一个事无巨细照顾自己的人于是我努力让自己变成他喜欢的乖巧温顺模样现在这些人都成了生命中的过客他们扬长而去留下我在原地无所适从镜子里的自己都是过去那些频繁修正的模样有好有坏但没有一个是我自己我也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自己就好像汉字的撇捺只能依靠田字格里的框线才能支撑起我的软弱无力我对自我的建构原来一直都建立在他者之上我努力变成他们喜欢的样子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自己我曾经以为爱情是一条路按照他者需求修正自己就能抵达目的地后来发现爱情是路边不期而遇的美丽花丛我还是我走在属于我的路上只是途中很幸运遇到了它们而已而我的目的从来都只有一个坚韧地走下去拥抱未知的前途罗宾说的对一段舒适的关系一定是在里面我可以自由地做回自己自由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自由地选择变或者不变而不是一开始通过彼此伪装带来虚幻的、暧昧的爱情假象而后在真实具象的生活中积累起无尽的失望 不甘 妥协 最后带着面目全非的自己负伤累累 草草收场
why did I open this!!!!
还不如BJ单身日记 但女主是真的漂亮啊
“那你为什么还要看BJ单身日记?那是毒药”——艾玛你们明明是一个类别的就别吐槽哈哈哈哈哈哈(soundtrack的set list也是pop得彻底,听到Little Number还蛮惊喜的
流畅,自由,台词写得又漂亮,近五年最佳chick-flick了。整体是可以有三星半水准,打四星鼓励下
好看,严格意义上的single真的是转瞬即逝。我也想要一个sugar-sister!《Can't Take My Eyes Off You》真是太好听!
周末就该看着种电影,
整个剧情都很瞎,但是提的是个好问题
有一個朋友就跟Alice一樣,很少有單身的空窗期也很害怕單身所以一直墜入情網= =。。。Aliece的有錢朋友和Meg真是牛逼轟轟,Meg簡直是我的extreme版本的idol哈哈哈。其實我不是很能理解害怕單身這件事情,很多人其實比自己想象的strong,很多依賴別人的事其實自己是可以學會做到的。
看到中间一度觉得最多三星,结局却意外很不错,完全不落俗套,自己与自己好好相处的时候,世界真的简单很多。
喜欢alison 达妹也okay
轻松喜剧 弱智爆米花电影 姐姐和小男友那段比较好看
个人感觉比《其实他没那么喜欢你》好看。
stephie, 当时你还单身。。。那天很开心
女主姐姐和宅女作家两人的故事线比较有意思。
眼花缭乱走向简单,由讨好他人消除孤独感而走向自己,可能神功就练成了。(没有Love, Rosie好看,但是我居然是在国内找不到资源的情况下在国外抽空看完的,精神可嘉。)
也不知道说了个啥,虽说也是我喜欢的类型。
可以排进这两年我最喜欢的chick-flick里。当然,我已经不是那种看到某些情节就会泪眼汪汪的说“这就是我的故事啊!”的二百五了。你会受伤、你沉溺过某种温暖、你被用来确认别人的幸福、你有家人、你的朋友爱你、你变成了更好的人…这只是每个女生大同小异的人生而已。 #不过Tom和酒精还是值得拥有的 #
一会儿爱了,过一会儿又不爱了,再过一会儿又爱上了。都是些挺神经质的人,非要装得年轻、开放、包容的样子,什么年龄、肤色、阶层都不能阻挡爱情之类,结果第二天爱情就消失不见。整部戏的风格也拍得像个MV,看在达妹的份上坚持看下去,然而到大半了还是忍不住弃掉
想单身还不觉得自己是单身狗你得有钱啊!!!
比一般这类喜剧片拍得更加细腻,结局也更真实,给出了一种很现实的情感困境,分开或者在一起,都有各自的不甘,一番折腾后,无论是终成眷属还是继续孤单,都要找一个抚慰自己的理由继续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