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有人说,人心的真假比艺术作品的真假要难猜很多,收获了五个有用。
很遗憾的是,整部片子如果你以为导演的野心仅在于此,可能就会像大多数人一样只看到一个提前半小时就能猜到的、极为普通的、甚至有些三俗的结局。
再仔细扫一眼评论,你会发现,段位低一点的直接拿这部电影当悬疑片看,段位稍高一点的也几乎都在用一种借物喻人的思想理解这部电影,有些人评高分是认为从艺术的真伪讲到爱的真伪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叙述过程,另一些人则很不屑,认为这手法用得太过明显。
两边各有各的理,可是无论是哪一边,这样的解读起点显然就已经low掉了。
尤其是那些打低分的观众,我很想问问他们,把电影纯当悬疑剧情片看,还怪剧情无脑,你说是谁的错?
从电影里只能看出人生,还怪电影心灵鸡汤,你说又是谁的错?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中,用人的故事逆转说艺术的话题(更进一步:人和艺术互相象征)才是导演真正在意的战场。
而艺术,和大多数的评论理解得恰恰相反,才是那个至少和人心的真假一样难猜的东西。
只有给出这样的结论,我才能判你没有解错电影出的这道题。
要说破这个谜底的方法,可能各不相同。
就让我先带大家回忆一下三位主人公的专属场景:古典的庄园、现代的机械铺、收藏室。
先说女主的豪宅。
古典的城堡式建筑由一片绿色的草坪围绕,内里繁复的结构让人眼花缭乱。
墙上的壁画,随处可见的艺术装饰,更不用说那些待拍卖的古典艺术品。
传说是女主的爸妈给她留下的,既然有自信能拍一个好价钱,那必须是上了年代的作品。
连同古老的建筑本身,整个空间给我们一种历史感,这是物的历史。
而物的历史还搭配上了人的神秘。
女主的出场方式吊紧男主和观众的胃口,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男主在豪宅里接她的电话,说是有事不在,却听到了电话里传来的回声。
随着剧情发展,一步步接近后,却仍然隔墙相对,美其名曰为广场恐惧症。
看到这里,你发现,男主是不是上套了啊。
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平时在美术馆看画的经历吧。
我们站在一幅画前,感受着它的历史。
我们本就是为它的历史吸引而来。
门口的大幅海报告诉你,不管信不信,几百年前的画作现在就摆在你的眼前。
当你好不容易决定走进去,那种美术馆特有的庄严氛围又无时无刻不笼罩着你。
而当你自以为看进去了一些,自以为和那副画以及它背后的那个作者和时代产生了一些也许是精神上的交流?
你一般会不会和我一样最先感受到作品的神秘?
那些因为你猜测到了什么却又无从确认的神秘。
在美术馆,一个人驻足在画前,我们知道,他上套了。
在这点上,我理解男主,他碰到的对手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绿茶。
从一开始破例亲自去女主住所就已经输了的第一步棋,到后来被女主及其豪宅共同营造出的强大场力吸引直至深陷泥潭, 这样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女主的特质不就像极了他最渴望收藏的艺术品吗?
另一边是男主的忘年交。
有技术却不宅,妹照样把得风生水起。
他出场在自己开的机械维修店。
这个场景就有意思了。
一般说来,电影里的机械维修店都很屌丝,顶多一个工匠铺,里面的人夜以继日地修手表。
可这家店完全不同,巨大的落地窗,目测坐落在高档的豪华商业区,甚至给人一种置身未来的错觉。
初看真的蛮违和的。
为什么一个在二十一世纪已经屌丝化了的机械店铺在电影中非要被描绘成一个如此高大上的地方。
我们的线索是,店的主人拿手的是人工智能,靠男主在女主家捡来的零件可以拼成史上最古老的机器人。
随着剧情的推移,男主就在女主的豪宅和机械维修店两边来回穿梭。
一方面是为了送零件做机器人,另一方面为了追求女主,男主要向年轻人讨教经验。
到这里,一种关系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了,以男主为中心,一边是古典的庄园,一边是现代的机械铺;一边是古典艺术之美,一边是现代机械之美。
机械的引入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
机械时代的到来改变了艺术的样式,机械复制技术制造了“事物皆同的感觉”,消解了古典艺术的唯一性和距离感。
以上的句子来自本雅明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的简介。
制造技术的革新让以前的所谓赝品变得不值一提了。
让我们怀念一下那个故意在眼睛里留下字母的仿名画画家吧,他和他模仿的原作一起将被成千上万的复制和印刷淹没。
而这样一种“事物皆同”让艺术彻底改头换面。
在这个时代,复制本身成了一种当代艺术。
相平行地,以机器人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作为机械文明的另一产物,也在不断发展,“机器人能有人的感情吗”,这个问题与“复制品是艺术吗”遥相呼应。
结合故事的结尾,我们似乎是时候可以做一个大致的判断了,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通奸的故事。
“每个赝品都藏有真实的一面。
”这是他们私奔以后留给男主的最后一句话。
讽刺的是它还是用一个机器人的嘴说出来的。
好的,让我们最后回到老男人的房间。
一个高科技的暗门中藏着一个隐蔽起来的巨大房间,里面原本放的都是他不择手段拍来的各种珍贵名画(美丽的女人肖像),他常常坐在房间中央欣赏它们。
他的住所是crossover的,包含了现代科技和储藏在其中的古典艺术。
发现没有,他就是那个被夹在当中的人,过去和未来,古典艺术和现代科技,就如他的名字一般,处子(Virgil)和老男人(Oldman)。
他是那个历史长流里的老人,怜爱古典艺术的美,想要用最高科技的手段珍藏住它们,却又追赶不上当代艺术的脚步,无法明白在这个世界上发生的变化,包括女人和艺术。
那他也许只能如同一个孩子一般,最后独怆然而涕下,这新与旧的更替不就是所谓当代人的经典困境吗?
一个看似显而易见的问题:房间里的画是被谁偷走的?
是的,如果这对你来说仅仅是一部悬疑片,答案会变得非常简单,技术男和女主联手趁男主举行最后一次拍卖会时偷走了它们,也许还要扯上男主的助手和技术男的所谓正房女友。
再深想一下,画被人偷走(人心难猜)似乎还不够狠!
老年人的这个秘密房间似乎比喻了我们当代的美术馆,它极力通过各种手段去保护住那些古典艺术的价值,不让它们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汹涌流逝。
但是,当机械复制时代与艺术产生化学反应,当我们的历史被拖入了垃圾时间,当我们以不断复制的垃圾视作为新的艺术形式,当我们发现艺术的权力已经走下神坛,被重新平分,一切被post,再post之后,古典艺术还存在价值吗?
今天,我们可以用谷歌来多欣赏一幅画作,是不是也意味着收藏家的房间在一定程度上又被多掏空了一点。
何不这样理解,墙上的画随着价值的崩塌而消失了。
如果说,女主描述的在那家Day and Night被前男友抛弃的遭遇是源头,是元艺术,最后男主的前往已经是一种宿命般的post了,我们作为当代人已经躲不掉的了,你可以说是一种致敬,当他坐在那间房间里的时候,又一次面对先人的缺席,但是还是告诉侍员说我等人,他到底在想什么?
对女主的怀念?
实际上,似乎更是对女主怀念的怀念。
当代是什么,我们不能再生产源头了,我们不能再创造出元艺术了,我们的每一种境遇都无法避免地成为了一种新的迭代与复制的结果。
那巨大的失落与无聊在时间的流逝中等待成为下一个伟大迭代的输入。
让我们继续等待下一个best offer吧。
每当在电影中找到一幅画的出处,都无比兴奋,雀跃不已。
电影场景49:281. 威廉·克拉克·沃特纳(英国,1857-1930 年)《美女肖像》
Portrait of a Beauty, 1916 by William Clarke Wontner2. 埃德蒙·布莱尔·莱顿。
奥利维亚
Olivia, 1887 by Edmund Blair Leighton3. 吉普赛人-薄伽丘•博卡克西诺
Zingarella, 1505 by Boccaccio Boccaccino4. 扬·亚当·克鲁斯曼的《凯瑟琳娜·安妮特·弗雷泽》肖像
Catharina Annette Fraser 1815 by Jan Adam Kruseman
电影场景5.《倾听者》 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知名画家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爵士的浪漫主义风格作品。
A Listner, 1899 by Sir Lawrence Alma-Tadema 6. 荷兰烛光派肖像画家 戈特弗里德•沙尔肯的《拿着蜡烛的女孩》
Girl with a Burning Candle, 1706 by Gottfried Schalken 7. 弗雷德里克·雷顿,十九世纪英国学院派画家
Mrs. Evans Gordon by Lord Frederick Leighton 8. 亚历山德罗•阿洛里的《比安卡•卡佩罗的肖像》,这张原图找了半天才找到,现存碧提宫。
Portrait of Bianca Cappello, 1572 by Alessandro Allori 9. 荷兰画家阿诺德·布南的肖像画
Portret van Barbara Cornelia Fabricius by Arnold Boonen10. 乔纳森·理查森- 英国肖像画家《赫伯特夫人》的肖像
Portrait of Lady Hulbert by Jonathan Richardson 11. 《年轻女子》的特写镜头。
电影截屏1:34:43
Young Woman by William Whitaker
电影截屏1:34:3512. 法国画家詹姆斯·迪索后期尤其擅长时尚女性,他的《船上女子》在电影中一扫而过
Young lady in A Boat, 1870 by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13. 另一幅《黑白纹裙装女子》(私人收藏)更是在角落里,不易发现。
电影场景
A Lady in a black and white Dress by James jacques Joseph Tissot14. 同一画面右边是圭多•雷尼的《比阿特丽斯•森西的肖像》, 雷尼是16至17世纪时的一位意大利巴洛克画家
Portrait of Beatrice Cenci, 1599 by Guido Reni
电影场景15. 意大利巴洛克画家圭多•雷尼的另一幅《母亲的肖像》
Portrait of the Mother, 1620 Guido Reni16.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画家安德烈亚·德尔·萨尔托的《手持彼特拉克诗集的女子》
Lady with a Book of Petrarch's Rhyme, 1528(Portrait of a Woman with a Volume of Petrarch)Andrea del Sarto17. 荷兰黄金时代肖像画家米歇尔·扬斯·范·米雷维尔特 Aegje Hasselaer 的半身肖像展示了新娘身着昂贵时尚的服装,时尚的平领饰有蕾丝边。
Aegje 戴着昂贵的耳环和胸饰,而她的脖子和衣领则点缀着数十颗珍珠。
Aegje Hasselaer by Michiel Jansz.van Mierevelt下图红色圈内是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两幅女子肖像
电影场景 18. 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女子肖像
Portrait of a Lady 1655 by Cornelius Johnson19. 科尼利厄斯·约翰逊的妇人,手拿羽毛扇,珠宝首饰,蕾丝衣饰非常精致。
Portrait of a Woman, by Cornelius Johnson20. 托马斯哈森的John Faber夫人像
Portrait of Mrs. John Faber, 1750 by Thomas Hudson21. 荷兰黄金时代画家 威廉·德罗斯特的《年轻女子像》
Young Woman in a Brocade Gown c.1654 by Willem Drost22. 喜欢画芭蕾舞女的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的坐在钢琴前的女士。
Mademoiselle Marie Dihau at the Piano, 1869 by Edgar Degas更多女子肖像画请参见我的前三个影评《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一),《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二),《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三)。
看完这部影片,我就知道一定要留下点想法。
影片是从一位老者出发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古典的房子,欧式的家具,让人感到了高贵,典雅。
主人公是一位鉴定专家,专门鉴定古董,尤其是画作。
从影片的开头,犀利的言语,斩钉截铁的定论和坚定的身体语言,光从演员的表现,就可以评个精彩,到位。
老者叫欧德曼,影片的开头,欧德曼的专业和他的落寞形成了相当大的对比,白色的房子,精致的家具,考究的地板都衬托出了欧德曼的专业和极致的审美价值,他经常一人默默的坐在自己的收藏室内欣赏着他穷尽一生的藏品--没有例外的全是女人的画像,当你惊叹于满墙价值连城的画作时,或许心中已经打下了一个问号:欧德曼的人生和孤独。
当然,这部影片在分类的时候是被分在惊悚和爱情类的,或许我是惊奇如何在这两者美妙结合的前提下得到较好的评价来观赏这部影片的,但是在前十分钟并未寻得答案,但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惊喜远远不止,完美的抽丝剥茧的走进真相让人总是带着问题,但是你却总是猜不透下一秒要发生些什么,总是带给人惊喜。
或许就像欧德曼收藏的名画,整部电影也就是一件艺术品,值得回味。
细节种种显示了欧德曼的专业和在这个行业享受的地位和骄傲。
但是生活总是能够带给人惊喜,一天他接到了一个神秘的电话,这天刚好是他的生日。
电话来自于一个女孩,她想变卖家产,委托欧德曼来鉴定其家产的价值,欧德曼接的电话但是却没有透漏身份,他接受了邀请去查看。
但是女孩却爽约了,让这个浑身带着贵族般傲慢的老者在她家楼下淋了40分钟的雨。
回到公司,欧德曼大发脾气,但是女孩来了电话,以种种理由道歉并约了他再次见面评估。
带着好奇,欧德曼答应了,但是第二天,到了女孩家门口却依然没有见到女孩,相反来了个自称是克莱尔家的仆人,带着愠怒,欧德曼进了女孩家,这是一间很大的老宅,古老并且带着神秘。
在仆人的带领下,欧德曼大概浏览的整个房子,当到达地下室的时候,一个奇怪的残缺的机械零件引起了欧德曼的注意,并带了回去。
他将这个零件带给了一个他认识的很有名的机械师,罗伯特,他们得出结论,这是一件很古老的会说话的机器人的一个零件,双方都产生了兴趣 来完成这个机器人。
于是欧德曼便在老宅内收集散落的机器零件。
但是有一天在收取女孩家藏品的时候,女孩突然来电话让欧德曼觉得女孩就在这间屋子里,当然女孩的神秘让欧德曼放下了应有的傲慢,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女孩其实就在老房子的暗室内,通过聊天,欧德曼知道了女孩有室外恐惧症。。。
室外的一副女孩自称是她母亲的画像引起了欧德曼对女孩长相的兴趣。
于是他频繁的出现在老宅中,不仅是谈生意,收集机器人散落的部件,还有就是对女孩的兴趣。
从欧德曼对罗伯特对女友的甜蜜关系的眼神看出,欧德曼对爱情的向往和畏惧。
终于有一天,欧德曼在未经女孩同意下偷偷躲在雕像下,目睹了女孩的真容,女孩的美丽让欧德曼惊喜和爱恋。
终于,他在窥视中漏了马脚,在雕像下,女孩若隐若现的酮体扰乱了欧德曼的神经,手机从手上滑落暴露了自己,女孩失声尖叫,欧德曼跑出老宅,但是欧德曼还是坦白了陌生人是自己的事实。
但是女孩接受了他。
欧德曼开始走进她的生活,给她买晚餐,花,衣服,尝试让她摆脱病痛的折磨,走出老宅。
但是,有一天女孩却失踪了,欧德曼心绪不宁,带着心事工作,并在工作中犯了低级的错误,女孩最终在阁楼被找到。
最后一场意外的抢劫让克莱尔走出了老宅,欧德曼倒在血泊中让克莱尔不得不走出老宅抢救欧德曼。
最终,女孩走出阴影,和欧德曼共坠爱河,做爱,参观欧德曼毕生的收藏,正当欧德曼享受这一切,明白了去爱的同时,也就是这个时候,当观众以为这将是个完美的爱情故事的时候,意外便悄然而至。
当欧德曼准备离开鉴定界,完成了最后一场拍卖会,回来意大利见克莱尔时,却不见人,工作人员说她被罗伯特接走,但是当欧德曼走入他的藏品室时,眼前的一幕甚至让观众打了个寒战,所有的画作全然不见,墙上留下了因年久而落下的灰印和克莱尔的旧书和已完成的机器人。
欧德曼几乎不能站立。
当欧德曼走进这个完成了的机器人时,开关触发,机器人反复说:总有一些疯狂把虚假遮挡住,我再同意不过了,再见,欧德曼先生。
之后,欧德曼回到老宅,却发现大门紧闭。
欧德曼发现自己车内有罗伯特的定位仪器。
通过小店内真正的克莱尔口中得知房子是她租给了电影公司。
知道真相的欧德曼面无表情。
影片最后在欧德曼在女孩提到的布拉格的一间咖啡馆day and night中落寞的等待中落幕。
最后才知道这整个都只是一个骗局,不免让人失落。
但是人生有何尝不是这样呢?
欧德曼能很轻松的鉴定出文物的真伪,却最终鉴定不出感情的真伪,电影在中间曾经照应,欧德曼的一个朋友问他:画作能够造假,难道感情不能吗?
本片还有一个亮点,人物的刻画,主角的演技可谓是入木三分,生动的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将欧德曼的孤僻,傲慢,渴望,害怕,愤怒,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
主人公在影片开始的时候给人一种高雅和完美的感觉,但是在之后的表演中就表现出了欧德曼的缺点,孤傲,和对待感情的脆弱。
一个完美的刻画就应是这样,贴近生活,让人物与观众零距离。
从妹纸一开始的满口谎言的电话,到老汉对待比利作品的态度,再到妹纸露私给老汉看,不正常的发疯,科学怪的tips,还有这些人故意泄漏给老汉的误导信息,最后到老汉被揍,洞穴妹纸突然痊愈。
我一直都知道这是一个骗局,看下去只是因为骗局太过优雅,因为里边有爱情。
一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只有经历过这些他的生命才算完整,所以这才确实称得上最佳出价,这些成长同那些收藏相较,有什么能比一个年迈的老人补齐生命的缺失更加珍贵,他之后的消沉无非是痛失爱情罢了。
相比托纳托雷之前的作品,《最佳出价》显得商业味道较为浓重,此片本意上是奔着悬疑的类型去的,这对于托纳托雷来说也算是一个较新的尝试,最终出来作品虽然无法与希区柯克的悬疑作品相比,但是整个故事也算讲的精致和精彩。
客观来说此片整个故事的节奏较为缓慢,说是一部悬疑片但是其中更多走的是剧情片的路数,这样下来故事的一些真相在最初就容易被人所揣摩到,虽说如此,个人感觉这并不影响全片的精致与精彩,托纳托雷毕竟不是等闲之辈,《最佳出价》在悬念营造和故事的铺展上均出色的展现了导演的功力深厚,而影片最终流露出的那种情感,仍然可以感受到这是托纳托雷影片中常见的些许意味。
影片前半部分的铺展精准到位,在两角的互相斡旋之中悬念上也一层一层缓慢递进,情感也随之不断的升温,中间穿插的各种名画和拍卖也给影片添加了不少的噱头,特别是影片中机器人零部件这条线的延伸,不经意间分散了人不少注意力,也给影片埋下了个不大也不小的悬念,这条线本身也是故事前半部分除了角色情感斡旋之外的重要推进线之一,同时引出此片一个重要的配角,到了后半部分之后,此线功能逐渐变弱,此时全片的悬念节奏也开始放缓,剧情片模式叙事的大尾巴露了出来。
影片在悬念部分营造还是较为到位的,只是在剧情片铺展的节奏下丧失了部分破坏力,线索很容易被人看穿,以至于到了最后的关头,此片最关键的真相已经提前暴露了,托纳托雷在剧情片上的习惯用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片悬疑要素的表现,导致了此片略微的冗余和缓慢,虽说如此,此片仍然算得上精彩,观赏性极强。
片名最佳出价本身便是对故事的一种讽刺,但反过来看在其中也可以感觉到那么点的无悔的意思,在老汉身上,托纳托雷对人物情感处理上的深厚功力得以展现,本死板不喜与人接触的老汉最终把心落在了一年轻女人身上,虽然是一个绕了一大圈的骗局,但是老汉最终花了大价钱换来了去爱人的能力,对于这把年纪的一个老头来说,这或许是值得的。
而此片两人斡旋之中关于布拉格咖啡店的设置也颇有意味,因为这本完全可以是克拉尔的一句瞎话,但是故事末尾老汉却真的在布拉格找到了这样一家咖啡厅,应了影片中克拉尔与老汉的对话:“假的上面也是会有一些真实的东西,在临摹他人绘画知之时,伪造者无法抗拒诱惑会将他自己的东西加上去,伪造者最终会背叛自己,显露出自身的艺术敏感度”。
而这或许就是老汉陷入困境的重要一点,老汉虽然知道被骗,但是心中对克拉尔仍然存在一丝幻想,幻想克拉尔的一段假戏中会对自己参杂一点的真心。
在最后一个长镜头之中,老汉渐渐远去,留下了一些似有似无的寓意。
骗人容易骗心难,其实本片最华丽的艺术品便是这个精巧、引入入胜的骗局了,虽然是假的,但是人类的情感本身就像是艺术品,真中有假,假中有真。
最佳的出价买来了老汉爱人的能力,镜头远去,老汉不悔。
莫里康尼的配乐也是本片极大的亮点,他和托纳托雷的经典组合依旧充满魅力,老戏骨杰弗里•拉什的表演也相当的精彩,虽然是主打商业,但本片之中仍然能看到许多托纳托雷的个人风格,最显著的便体现在托纳托雷对人物情感的寄寓和挖掘上了,一如他之前的所有电影,人物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但从客观上来说,这终究是一个色诱骗钱的商业小故事(本质上和厕所墙上的重金求子广告的圈套没有太大区别),除了人物情感方面的寓意之外,并无太大的可上升空间,相比托纳托雷之前的一系列经典作品,这部更像是托纳托雷交的一份四平八稳的家庭作业吧,而这位著名电影匠人优秀的工艺也足以为此片赢得一个优良的成绩,一个佛跳墙的老套故事能讲到如此的精彩,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了。
最后提醒身边的一些大龄剩男,交友需谨慎。
讨论这故事很难不剧透,但我其实已经不想讨论剧情本身,因为这是剧中剧,一切的完美和冲突,都是被人预先安排好的,所以这是一场戏中戏,电影中的galgame,一开始就是刻意安排,终将破灭的丑陋谎言。
这部电影中的戏剧,是一种对谎言的误用,谎言只有两种正义的使用方法,一是自我保护,二是保护他人,它不仅是为了把这个糟糕的世界装点得稍微得体一些,也是为了让它最后真的能够变得得体,一切脱离这一范畴的谎言,都是疾病。
而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拍卖人认为他的画家朋友缺乏艺术家天分,画家朋友对现实的神奇组织能力恰恰是他缺乏艺术天赋的明证,因为艺术家会选择把这一切压缩在画纸上,正是因为他做不到这种独自的压缩,做不到这种个人的完全投射,他的画才没有灵魂。
他在现实中走的越远,他对画中世界的探索就越乏力。
那位画家应该去当电影导演,而不是作画——很难说这是否就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哈哈哈哈。
昨晚看了《最佳出价》,电影是一个多月前下载的,当时只是简单扫了眼内容概要就下了,看的时候不知道是谁演的更不知道谁导的。
电影开篇不久就开始认真看了,过半的时候已经确信,无论后面怎么拍,这部电影都烂不了了。
看完竟意犹未尽,忍不住对几个重点情节做了回放,更感觉影片颇具意境。
找了找影评,好像还不是很多,就随手发表下感想吧。
一些清晰的表述很多人说了,我会简单带过,更多的说点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产生不同的感悟,这或许就是经典的魅力!
机器人的作用最浅显的一层作用是贯穿整部电影,通过从几个齿轮到最终开口说话的演进定义整部影片的节奏,是一条线,这是大家的基本共识。
但机器人还有其他重要作用。
1、维吉尔是个对机械极为着迷的人,甚至幼年孤儿经历中会为了接触到机械而故意承受惩罚,这是偏执型人才的极致表现,影片也在暗示,维吉尔最终会释怀自己的结局,当他相信了爱情,即使受到惩罚也会甘愿投入、付出。
2、依靠古董的力量,是不足以吸引维吉尔一步步深入陷阱,陷入爱情的,骗子依靠对维吉尔的完整剖析,选择利用机械来勾起他的兴趣,于是,零件开始不断出现在旧房子里,一开始是零件吸引着他,到后来潜移默化的转变成女人吸引着他。
3、为什么是机器人不是其他什么?
与其说是个机器人不如说是个玩偶、木偶,然而,这木偶又不同于一般的木偶,它不是人来操纵的,是能够与人进行互动的,所以,维吉尔虽然是个被设计被蒙骗的玩偶,但是他是自己参与其中,主动反应的。
体现出,维吉尔从一开始简单古怪像生硬的零件,到后来逐渐生动,有了生的气息,主动投入爱情的过程。
罗伯特双重专家罗伯特扮演了两个重要角色,机械专家和爱情导师。
维吉尔是个非常自负的人,但通过几个月的接触,他认同罗伯特是机械高手,于是,对罗伯特产生了信任。
而罗伯特在维吉尔面前展现的是极佳的女人缘和对爱情的深入理解。
罗伯特通过对机器人复原这条线,引诱着维吉尔得到更多与布莱尔的接触的机会,逐渐开始产生出爱情的火花,于是,这个原本就准备好了的导师身份开始闪烁出现,在完全没有感情经历的维吉尔面前,在爱情方面,罗伯特自然成了唯一可以咨询和沟通的导师。
维吉尔在试着品尝爱情的门前犹豫不决时,罗伯特正式将身份进行了变换,提出来美人和机器人你选哪一个这样的问题,用力的将维吉尔向前推了一把,从这一刻起维吉尔正式进入了圈套。
比利在骗局里的作用首先,比利参与了骗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最后的道别和意味深长的话,告诉维吉尔应该收藏自己的画都展现了比利的讽刺,比利如愿的平复自己的不满,得到了财富。
先说说比利的艺术水准。
我看到有评论说,维吉尔的错误在于长期只追求名画,忽视身边的艺术家朋友,最终导致了悲剧。
这一点我是不能认同的,比利并不是艺术家,他的创作缺少成为经典艺术品的内涵,这一点维吉尔已经表明,即他形容的“神秘感”,也就是作品中应该反映出的灵魂和情感。
而维吉尔并不是只追求名家名画而无视比利的作品,从两点上影片已经明确阐述:1、比利说,维吉尔用很低的价格买下了很多画作,现在看都已经价值不菲,从这点上比利深深的佩服维吉尔,也是从这点上,比利变得对双倍回馈感到了不满,也是从这点上,看得出比利在艺术理解力上差得还很远;2、维吉尔只是撇了一眼就告诉布莱尔,她母亲的那副肖像画没太大收藏的价值,要知道,维吉尔是偏爱女性肖像画的,如果具备收藏价值,他会立刻眼睛放光,还记得吧,即使是块发霉了的破木板他都能立刻发现隐藏的艺术价值,何况一副完整的画作?
在不知作者的情况下,在满屋子都是收藏品的情况下,他仍可以判定布莱尔母亲的画像并无收藏价值,可以看出维吉尔定义比利并不是优秀的艺术家不是因为他是比利,而是水平真的不到。
那么,比利在骗局中究竟是什么角色那?
这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主导者,二是参与者。
主导者:因为仇恨,主导了这一切,这是符合逻辑的,因为他最了解维吉尔,被忽视以及巨大的利益差是制造陷阱的动因。
参与者:我个人更倾向于比利时仅是个参与者,证据是这样的,1、整个骗局的演进都是在罗伯特的控制下,当罗伯特问维吉尔下一步打算怎样,维吉尔说想让布莱尔走出来的时候,罗伯特认为节奏似乎有点快,但为了配合维吉尔的意识,制造了袭击,推进了进程,说明罗伯特应该能掌控骗局的进程;2、侏儒娜娜,也就是真的布莱尔记得18个月里罗伯特一伙将艺术品三次搬进来,三次搬走了,这说明,受害者可能不止维吉尔一个,如果是这样,那么罗伯特就是个职业团伙,而比利只是单一骗局中的一个棋子,因为他知悉详情。
可能有人会说,那为什么最后是比利用画作背面的留言嘲讽维吉尔?
不!比利的敬爱只是讽刺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罗伯特的机器人,机器人告诉维吉尔,疯狂的事(爱情)能掩盖虚假的事情。
布莱尔的情感布莱尔只是陷阱中一个出色的棋子,承担着重要的欺骗感情的作用。
她动了真情了吗?
结论也很显然,应该也没有异议,从她告诉维吉尔,无论发生什么我是爱你的,已经说明了陷进去的不止维吉尔一个人,这使得昂贵的出价变得有意义了,这点很重要。
未报警看到有评论说维吉尔不能报警,是因为画作涉嫌内幕交易,报警不会有好结果。
这种说法是非常不艺术的,只能说有这个想法的人大概不是很浪漫,或者说缺乏情趣。
导演在维吉尔站在警察局门前的片段后衔接的是老男人的初夜戏,这已经明确的告诉大家,不报警仅仅是基于爱情,站在这里,他的内心思索的不是报复和金钱,他第一次平衡起付出与得到之间的分量,不报警表明维吉尔在内心中认同了这次高价的出价值之于他短暂的爱情或许是值得的。
维吉尔的内心是经历和个性促成了封闭、古板、洁癖的维吉尔,他无法品味爱。
外表强大,内心却可能很脆弱。
不近女色的姿态与其说是一种怪异,其实是一种怯懦,一种自我保护。
那满墙的肖像正是维吉尔封闭的却又向往着的内心真实的写照,他原本只想静静的欣赏,从未考虑拥有。
结局大多数人将结局定义为凄凉,“赝品之中也有真实的东西”。
布莱尔是真的喜欢那家咖啡店,她也真的动了感情。
最后一段,我又仔细看了两遍。
导演故意将被骗后的片段做了时间上的打乱,留给观众的差异化感受。
一部分人会认为老人在疯狂的找寻后崩溃瘫倒,脆弱的生活在养老院里,悲苦溢于言表,那些寻找的过程都是老人的回忆,是崩溃前寻找过程的记忆。
另一部分人会认为,老人被骗后倒下,身体恢复后开始抽丝剥茧,最终,循着布莱尔留给他的点滴线索找到了那间咖啡厅,也许是想试着贴近真实的布莱尔,也许是期许重逢,但无论怎样,维吉尔并不可怜,他在垂老之年终于敞开了心扉,感受到了爱情。
什么是最佳出价?
不同的人对这个名字会有不同的解读,大部分人视为讽刺,所以,全片就变成了对一个老来窦开的洁癖偏执孤独保守古怪老人穷尽一生机关算尽的无情嘲弄。
然而,最佳出价,或许并非这层意思。
骗子机械师罗伯特已经在片中对主题进行了阐述,“出价最高的人可以拥有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情”对于观众来说,主角老拍卖师维吉尔付出的太多了,是个被戏耍者,然而,如果爱情是件艺术品,你感受到了她便是无价。
失去了一生的积累,尝试了爱情的力量,维吉尔得到了最伟大的爱情。
这是骗子罗伯特对维吉尔的讽刺,却也揭露他最缺少的东西值得付出一切追求一次。
爱过的人疯狂了,于是这价很值。
最佳出价是打了问号的,在你的潜意识里,你认同陷进去爱,认同爱的疯狂,可能你就会认为维吉尔的出价是值得的、是最佳的;如果你的潜意识里,你不认同陷入爱情,不认同爱的疯狂,或者直白的说你没有真的爱过,那么你很可能会觉得维吉尔是愚蠢的被愚弄着,最佳出价是对他失去的一切的最大讽刺。
换言之,懂得爱情的人会看到得到了什么,不懂得爱情的人看到的就只有失去了什么。
你眼中的世界,取决于你的内心,戴上墨镜,你看到的世界就是片晦暗,站在阳光下,你看到的可能是纯美的春光。
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部犯罪电影,一部分人看到的是一部悬疑片,甚至一部分人看到部惊悚片,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的是一部爱情电影。
整个意大利电影史,无论在谁看来都灿若星辉。
偏向写实主义的朱佩塞?托纳多雷是我最喜欢的当代欧洲导演,他的影片曾给我带来犹如神启和梦魇般的体验。
“阅读”(对,这里使用“阅读”远比“观看”更为贴切)他的电影,总是让我有一种恍若在读马尔克斯小说的感觉。
娓娓道来的平凡故事,近乎没有发生过,但却又分明让人惊叹不已。
不同于其他意大利前辈或同辈——比如内敛含蓄的安东尼奥尼,智慧风趣的罗贝托?贝尼尼(《美丽人生》),另类诡谲的帕索里尼(《索多玛120天》)……托纳多雷的作品言语直白,却又总是伴着一种异样的浓稠气息,舒缓的叙事节奏却蕴含着某种如张爱玲所说的传奇性(张爱玲《传奇》)。
在托纳多雷的呈现中,气息、情绪和质感的流动与贯穿远比故事的严密、情节的跌宕更加击中人心,一个可触的平凡故事捧托出直抵人心的似乎可触却又不可及的传奇意蕴。
写实与现实的区隔,在此便不言而喻。
1988年,三十二岁的托纳多雷拍摄出自己的第二部剧情长片《天堂电影院》,正是这部经典影片一举电影了其在意大利电影电影史——甚至是整个世界电影史——的地位。
自那时至今的二十五年里,托纳多雷的产量远不能算高,而这其中的每一步影片却都可以用经典来称呼——《海上钢琴师》和《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不必多数,《天伦之旅》、《幽国车站》、《隐秘女人心》在中国影迷心中的名头似乎没有那么大,但在质量上却从不曾失却水准。
托纳多雷的作品再一次让人们相信欧洲人绝不是平白无故就“瞧不上”美国好莱坞的,不断出现的大师级导演和优秀影片赋予了他们审美的底气和喜好的挑剔。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看到《最佳出价》之前有两年的时间里,我都快要把托纳多雷给遗忘了——每天不听上映的新片充斥视听,我已经很久没有再去重温深爱的《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或者其他托纳多雷的作品。
《最佳出价》在这样的时候出现在我眼前,带来惊喜无限。
《最佳出价》以精致(甚至堪称华丽)的镜头呈现讲述了一个带有惊悚和悬疑气息的爱情电影,或者说是一个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和表象的悬疑影片。
性情古怪的奥德曼先生作为顶级艺术品拍卖行的鉴赏拍卖师,他凭着自己的天才嗅觉和眼光在几十年的职业生涯中从未失过手,他还能够从众多的艺术品中识别出那些在旁人意识不到的不不远的未来却必将名声大噪的作品。
两个朋友——老头儿比利在拍卖会上帮助奥德曼以低价拍到他心意的画作,这不能不说是拍卖师与其搭档的合谋;年轻的罗伯特是个技术男,他为奥德曼提供鉴别真伪的技术支持,当然也充当奥德曼先生的爱情“顾问”。
故事从神秘电话开始,而电话来自患有官场恐惧症的克莱尔……年老的奥德曼被一步步牵引入爱情之中,醒来后却发现一切竟是阴谋。
影片以奥德曼低调却不容忽视的华丽开场,选择手套的细节第一次透露出奥德曼的古怪性情,而密室中挂满的历代以女性肖像画则告知我们他的另一古怪之处——疑问第一次悬起——如果再联想到已经成为老头儿的奥德曼却从未曾经历过爱情,悬疑就会更加强烈。
第二重悬疑因克莱尔的闯入而升起。
克莱尔的无理“闯入”(打电话“要求”奥德曼上门查看那些将要被拍卖的古董,却又闭门将其拒之门外)看似让优雅的奥德曼第一次历经了尴尬、狼狈,甚至是某种意义上的羞辱,这当然令人大为恼火,但却也激起了从未曾有过此种经历的奥德曼的兴趣和“进取心”——这就像是我们中国的古装剧里,被美貌妃嫔们恭维惯了的皇帝突然遇到了心直口快的民间普通女子,在被噎说不出话的同时,却也对其产生了明显的兴致。
自此开始,导演托纳多雷采用了两条线索相互印证和烘托。
一方面是奥德曼对于克莱尔的兴趣和一步步心生爱意,另一方面则是奥德曼在克莱尔颓败的房子里发现的机器人零件(另一件堪称天才的古董)。
零件被组合重新拼凑在一起的过程,也正是奥德曼与克莱尔关系渐进、爱意丰满的过程。
活了大半辈子却从未曾经历过爱情的奥德曼先生变得火热,年轻得就像一位二十岁的小伙子。
一切势不可挡,一切却又被克莱尔房子对面的酒馆里的侏儒女人看在眼里——善于观察“历史”,并从中发现几乎已经被毁掉的名画的奥德曼迷失在自己的未来之中,当故事结束,他醒来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迷失在了自己的历史中,而一切都被侏儒女人看得一清二楚,甚至包括奥德曼在克莱尔房子出入的次数。
奥德曼将患有广场恐惧症的克莱尔“拯救”出幽闭的房间,他们堕入爱的梦魇之中。
精美的拍卖目录已经制成,克莱尔却突然改变主意不愿意再拍卖,而迷失在爱情中的奥德曼没有犹豫片刻就讲精美的目录撕毁——在爱情梦魇里,事业的规则不值一提。
而真爱的证明是什么?
是奥德曼将克莱尔带进密室,去欣赏那满墙的著名画作,那些来自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画中的美丽女人如今都比不上自己身边的这一位了。
然而,这是奥德曼对克莱尔爱意的证据,却无法反过来进行佐证。
在伦敦,奥德曼欢快地挥动拍卖槌,这是最后一次。
人们上前与他握手祝贺,而他却急着回去见自己的爱人,而完全没有在意搭档比利话中有话、意有所指的言语。
返回家中,克莱尔不见了,连同消失的还有那满墙让人震撼不已的名画。
留下来的只有完全被修复好的机器人——这个会说话的机器人,所说的每一个字变成了讽刺。
此外还有,比利的画作,那一样是讽刺罢了。
已经作出放弃原有生活的行动,却并没有迎来新的生活。
阴谋揭开,原来克莱尔、比利和罗伯特设计了所有的一切,也用此夺走了奥德曼的一切。
在疗养院的每一个时刻,大概都是奥德曼先生此生最为狼狈的时刻,头发凌乱,胡子拉碴——而其实浪漫不是从克莱尔第一次出现就来的嘛?
奥德曼在警察局门口停留,那个时刻他所思考的想必绝不会是:如果报警,自己的一世英明将撤离变成笑柄。
我想,老头儿奥德曼大概想起了他与克莱尔的那些短暂的美好时刻。
优雅的天才拍卖师第一次看走了眼,然而仇恨并没有生成,即便是在观众心中——所有的只是失落和同情。
奥德曼同样没有走进警察局,他来到了Day & Night——一个小酒吧,克莱尔与其前男友曾来过的地方。
在“日与夜”酒吧,齿轮和钟表将不同的区域隔开,这些特征让我们在影片的最后一刻还心存疑虑:会不会在这里找到克莱尔和罗伯特这帮“骗子”,复仇或者爱情继续……然而,没有。
故事早已结束,影片在终于在失落和释然中落下帷幕。
托纳多雷似乎对于讲述时间有着一种执迷。
无论是《天堂电影院》还是《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故事落幕,一种来自时间的情绪和韵味弥散开来,波澜不惊却又天翻地覆。
2014-2-7
意外的结局,老先生以为遇上此生真爱,哪知这真爱窃走了他一生的收藏,打击虽然大,但是老先生还是存着期望,因为女孩曾经对他说过,不管我们之间发生什么,我都真的爱你。
修电子的男孩问过他,真品和赝品的区别,老先生说赝品中也藏着真,临摹仿制者会在作品中放入自己的看法。
因此这份让他心心念念的爱的赝品,他坚信着其中也有一丝真,他不断回忆过去,在布拉格的那家餐馆中等候,希望能等到那女孩。
男人不管多老都是喜欢年轻貌美的女孩,并且自信满满,对真爱降临没有任何的疑问。
出于对Oldman收藏的兴趣,我搜了IMdb和豆瓣的影评,发现除了那些一眼认出的画作,还有许多名家名画。
安格尔的三幅画作我曾在《最佳出价》之女子肖像(一)中提及,此外还有下列六幅画。
电影截屏13:181 右上角是安格尔的 Senonnes 夫人像,原画如下:
Madam de Senonnes by 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电影截屏12:462 没有了火山和长裙,那不勒斯女王还真不好认出。
Caroline Murat, Queen of Naples 1814 b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电影场景3《珍妮·苏珊娜·凯瑟琳·戈宁小姐》
Mademoiselle Jeanne-Suzanne-Catherine Gonin by Jean-Auguste-Dominique Ingres
电影场景4《安格尔夫人》和 5《艾蒙夫人》的肖像可见《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二)》25-27页,我就不细说了。
电影场景6 《勒布朗夫人的肖像》(红色圈)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Madame Leblanc约书亚•雷诺兹爵士的《露易斯•托马斯•沃森夫人》(紫色圈),雷诺兹是18世纪英国著名画家,以其肖像画和“雄伟风格”艺术闻名,英王乔治三世很欣赏他,并在1769年封他为爵士。
Mrs. Lewis Thomas Watson, 1789 by Sir Joshua Reynolds法国印象派画家雷诺阿(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两幅画(蓝色圈)《女子头像》
Head of a Woman, 1876 by Pierre-Auguste Renoir《穿低领连衣裙的珍妮•萨玛丽Jeanne Samary》
La Rêverie, 1877 by Pierre-Auguste Renoir这两幅画还出现在电影的特写镜头中。
电影截屏12:38 背面的几幅肖像画6,7见我前一篇影评“《最佳出价》之迷人收藏(一)。
电影场景1:44:48肖像画1-5分别是: 1. 华托
Helen Rose Huth by George Frederick Watts 2 十七-十八世纪法国肖像画家让-马克·纳蒂尔
Louise Henriette de Bourbon-Conti as Hebe (1726–1759) by Jean Marc Nattier 3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尔马画派创始人科雷吉欧的《抹大拉(的玛丽亚)》
The Magdalen – Probably by Correggio 4 法国/瑞士纳米派画家费利克斯·瓦洛顿的《戴帽女子》
5 半掩在第四幅画后面是意大利风俗画家乔瓦尼·波尔蒂尼的《戴黑帽的女子》
Lady with a Black Hat by Giovanni Boldini
电影场景1:45:06 拉斐尔的《年轻女子的肖像》(紫色圈)在影片中好不容易找到。
La Mute, 1507 by Raphael 弗朗西斯科•戈雅就是画过裸体的和着衣的《玛哈》的著名西班牙宫廷画家,我在普拉多美术馆见过原作。
他的《贝穆德斯侯爵夫人肖像》(红色圈)
Portrait of Senora Ceán Bermudez by Francisco Goya与美国国家美术馆的《蓬特霍斯侯爵夫人》都具有明显的洛可可画风。
The Marquesa de Pontejos, c. 1786 by Francisco de Goya老卢卡斯·克拉纳赫的《莎乐美》(绿色圈)只取了上半部分,没有盘子里施洗约翰的头,没有那么血腥。
Salome with the Head of Saint John, 1530 by Lucas Cranach the elder布隆奇诺的《卢克雷齐娅·潘恰蒂奇的肖像》一闪而过(下图左上角),但是还是很容易认出来的。
电影场景12:22
Portrait of Lucrezia Panciatichi, 1541 by Bronzino 中间是意大利画家维托里奥·马泰奥·科科斯的《花园里》
In the Garden (1892), by Vittorio Matteo Corcos
电影场景 布隆奇诺的另一张《持书的女孩》就不太容易找到了。
Portrait of a girl with a book by Bronzino
电影截屏13:09 左边是拉斐尔前派但丁·加布里埃尔·罗塞蒂的另一幅画《亲爱的》;
Joli Coeur, 1867 by Dante Gabriel Rossetti 中间是著名的德国宫廷肖像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的《阿克曼夫人》局部,阿克曼夫人的丈夫是路易斯菲利普国王的首席财政大臣。
Portrait of Madame Ackerman, the wife of the Chief Finance Minister of King Louis Philippe by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电影场景 意大利浪漫主义画家弗朗西斯科•海耶兹的《抹大拉的忏悔》
Penitent Mary Magdalene, 1825 by Francesco Hayez
电影场景 海耶兹的《卡罗琳娜·祖奇(病妇) 》和 《路易吉亚•道格拉斯•斯科蒂•德•阿达伯爵夫人》的肖像(紫色圈)。
海耶兹最被我们熟知的是油画《吻》。
Portrait of Carolina Zucchi, 1825 by Francesco Hayez
Ritratto della contessa Luigia Douglas Scotti d'Adda, 1830 by Francesco Hayez
Il bacio (The Kiss), 1859 by Francesco Hayez Oldman 也收集现代作品。
意大利艺术家阿梅迪奥•莫迪利亚尼受到19世纪末期新印象派影响,以及同时期的非洲艺术、立体主义等艺术流派刺激,创作出深具个人风格,以优美弧形为特色的人物肖像画,而成为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他的女性肖像都会用低垂领口突出显示细长的颈部(蓝色圈)。
Amedeo Modigliani
电影截屏13:34 左边戴白帽的女子是美国现实主义画家摩根•韦斯林的作品。
Pepper, 2000 by Morgan Weistling这恐怕是最新的作品了吧。
强烈推荐“一只pegasus”的影评《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一)》,《扒一扒Oldman那些迷人的收藏品(二)》,对许多画作都有详细的介绍。
从女人恐惧症到深陷情谷,好奇的互动敲动尘封的心扉,其实更重要是老人觅宝心态的据为己有,不要让年轻的少年从无能的老人手里抢走公主。这是属于我的藏品,她比画像更真实、立体、动人。维护一件画作只要保持湿度气温和其他维护,但获得一段关系却足够自己日夜等候在这个机械的内部,生命已被她填满。
那个房间!(¯﹃¯)
我们继续在看明知结局的骗局,那这部电影就是一场骗局
三十分钟的事儿拍两个小时……
这部电影想表达什么?一个乏味老套的故事,多年老朋友怀恨在心联合外人骗情骗财。早点恋爱?交友慎重?无聊的结局
同类型的装逼片看多了有点腻了
7.7分,其实就是另一部《火柴人》。两部电影相比起来,男主演技与凯奇相当,但电影风格更典雅,悬疑性比《火柴人》更强。《火柴人》虽然拍的更早,但只是一部纯粹为商业而服务的电影,艺术性是《最佳出价》更强。不过,《最佳出价》这文艺片跟商业片《火柴人》相比,却缺少了爱,最后一段多少给人为黑而黑的电影,没有《火柴人》的释然,立意上反而是《火柴人》强了。如果这部电影拍成纯爱片,我给分应该会更高。
爱的赝品
欺骗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变成他。其实女主的“病症”正是将男主内心的隐疾弱点一个个夸张放大化,又如何能不上钩?坚持一种习惯直至暮年,人究竟又肯出价多少来拯救一瞬的孤独和自怜?悬疑点和结局全在意料之中并无惊喜,但过程实在优雅无比,杰弗里拉什的演技一流。
一觉醒来还没看到啥情节
细节依然精致,优美的古典风极为迷醉,但是还是脱不了托纳托雷一贯的刻意。男主的名字起得真有深意Virgil Oldman,这么直白地暗示老处男实在高能。
导演既满足了老男人爹中爹意淫的自我高潮,又拍了杀猪盘与之割席。作为观众观影过程中我翻了无数次白眼,本质上可以用“这个男人叫小帅”10分钟看完的电影。
之所以标记了文艺是因为,这么无聊的片子实在不知道还能怎么归类。唯一的看点就是女主是骗子,但是提前知道了这个点,看下来就真真是索然无味。唯一的触动是片尾waiter问老头:are you on your own?老头愣怔了片刻回答:no,I'm waiting for someone.
欧洲版的蜂麻燕雀,在英语电影里完成度算高的了。只是这种悬疑商业内核让Tornatore失掉了他身上仅存的欧洲气质,尤其摊上这种用精心算法写出来的剧情,以至于从这部片子里看到了许多好莱坞片常犯的构思和人物方面的错误,刚别说多处凹造型的cliche镜头和桥段,最后成片整出个四不像。这也无可厚非, 毕竟Tornatore不是唯一一个从早期欧洲文艺片下海拍这种“暴发户”电影的人;这样看的话,后新现实主义的衣钵发展到现在仿佛只有莫莱蒂一个人在继承。不过选角这方面还是能看出点意大利审美-- rush在好多镜头里怎么看都有点servillo的神韵, 说白了就是现身说法让当代老色批们提防旁边年轻貌美的小姑娘--不要掉以轻心,就算你活儿好也说明不了什么...当然了,如果你是洪常秀,那就另当别论了...
勉强三星吧,整个戏都太刻意了,结局难道不是看完前半小时就能猜出来?
一个老处男,收藏了一辈子高雅毛片,临退休时换取了货真价实的一炮,末了意犹未尽,人生已剩枯残。剧情很刻意,但这种挽留的情怀和再度审视人生价值选择的探讨,还是值得称赞的。
故事本身不太能立得住脚,也挺老套的其实,但撇开这一点,完成度不错,还是挺有大师范儿的。
满满负能量,负分滚粗
贗品中也有真情,藝術和人情的虛虛實實拍得單調而且只說到這裏,這電影這導演也就這樣了,相見不如懷念。
⒈好吧!有《火柴人》作为案例,以至于中途就猜到了故事最后的结局,然而,这还是没能影响精彩的情节设计带给我足够的吸引力;⒉道具部门实在强悍,那些眼花缭乱且精致的古董家具、名画作品……肯定花了主创不少心思;⒊托纳多雷首次完全用英文拍摄的影片,总投资约1800万美元;⒋我不是睡神的对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