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本来是要去出走走路的,可是我心血来潮炒了两小菜,一边细嚼慢咽一边看电视里放《上车,走吧》。
不知不觉就一直看了下去,被不知名的东西吸引。
04 年的夏天在北京待过一段时间,至今都还存有些特别的感情。
在北京的第一晚,住在一个阿姨的家里,离苹果园还有20分钟的地方,现在想来甚至忘了那段路是走路还是转公交?
是一片平房,小院子,小房间,水龙头在外面,厕所是搭在河边的棚子。
晚上出来洗衣服,抬头一片星星,向日葵在黑暗中眨巴眨巴着。
这个地方只住了一晚,第二晚似乎是通宵去看了升旗,白天就搬到城区的高楼中。
而苹果园这一站,就再也没去过了。
有时候,记忆就像梦一样,带着昏暗的颜色。
多年过去之后,都不知道是梦还是真正经历过。
《上车,走吧》,唤醒了我一些什么。
是什么呢?
真实,现实,记忆,另外的?
真实的东西往往最能触到人心得最深处,一记闷拳,或是隐隐的内伤。
这个片子,总是平淡地在讲,一个故事。
生活总是更多的无奈,而我们总是得去面对。
强子和李娟永远不可能在一起,但总能留存些许美好。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阶层里,多少会和别的阶层有些交叉。
而影像、文字是另外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更多的,电影的表现更简单而直接。
所谓眼花缭乱气势恢弘的大片,不如这样的小片子来得实在。
现实是什么?
现实就是这样,我们活着就是要面对现实。
可,总还是有一些更多的吧。
大概是在一周前的某一天,我中午起了床,习惯性地打开电视,一阵换台,突然看到央六闪过一个熟悉的片段,定睛一看,是一部很久很久前看过的电影——《上车,走吧》。
我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大概还是在高中,当时觉得女主角非常具有成熟女性的魅力,很吸引人……于是,勾起当年情怀,恰好影片也刚刚开始,便慢慢品味起来,没想这一品味,竟有了更多感受。
电影的导演是第六代:管虎;主演是:高虎、黄渤、陈宁和孙逸飞……这些现在已经颇有名气的电视剧演员,在90年代末刚刚出道时还无人知晓,而当这些人先后成名后,就几乎都再没有再拍摄过电影,包括管虎。
这部并未被多少人注意的电影,当年还获得了2001年中国电视电影金鸡奖。
梗概:90年代末的一天,山东农村的刘承强(高虎)和高明(黄渤)俩人离开家乡,来到北京。
在建刚哥的帮助下,他们成了北三环路上302沿线“小公共”中的一员。
强子聪明、有上进心,负责开车;高明土气、拘谨,负责收票、报站。
初来乍到,他们常受同开一条线路的大英子与“大头”欺负;挣扎很久,在他人点拨下,他们开始用老家山东话报站拉客“上车,走吧”;这一轻松有趣的方式真地打开了局面,吸引了不少乘客;嫉恨的大英子和“大头”先是举报他们没有准运证私自营运,又将他们的车做了手脚,结果车毁人伤,恩恩怨怨最终两败俱伤,一方进了班房、一方没了生计。
影片的另一面展示了这两个人的感情生活。
高明一早结识了在朋友店里打工的四川妹“小辫子”(孙逸飞),他们的感情发展很快;后来“小辫子”不愿做既苦钱又少的服务员,去KTV做了小姐,傍上大款后两人分手。
而强子对常坐这辆小巴的一位漂亮都市白领丽娟(陈宁)产生好感,丽娟是一名给老总们教授英语的教师;丽娟最开始排斥这个打工仔,但强子的朴实善良慢慢拉近他们的距离;最终在强子明显表露出爱慕之意时,丽娟很现实地婉言拒绝了他。
高明受不了事业和感情的双重打击,回到老家娶妻生子;强子继续留在北京,不停地换着工作,寻找着未来;丽娟应聘到了一家大公司,她不再乘坐那部公共汽车,当然强子也不再做司机,他们的距离更加遥远。
影片的最后:强子到丽娟所在公司送饮用水,丽娟发现他下楼,追到窗口,看见强子站在建国门的人行天桥上,微笑着看着大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以及当年他也开过的302路公共汽车……这时画面切回到影片开始时俩人离开家乡的场景,画外音说道:“1998年7月4日,我和高明离开了生长了20多年的家乡,这块再熟悉不过的土地。
我们是悄悄走的,没有告诉任何人。
直到今天,我还能想起当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记忆:强子载着丽娟出去玩,丽娟的生命中第一次出现了这样一个善良质朴有趣而又有点腼腆的男人……晚上,他们开着车行驶在北京的夜色中,凉爽的风从窗户吹进来非常宜人,强子对身旁的丽娟说:“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而这种话也同时出现在高明口中,他说他小时候奶奶问他长大后想干什么?
他说可以赚着一把钱去大城市到处逛……结果变成了售票员。
当在车上强子与丽娟含蓄表白的时候,丽娟沉默了,强子马上说:“我知道自己是从哪儿来的,我没必要异想天开”……丽娟用“我一直拿你当我的弟弟”来化解尴尬……其实每天跟交通局长那些城府之流接触的丽娟对他也非常有好感,因为她说过:“你跟其我认识的其他男孩不一样”,强子有着已经被社会污化了的大部分人所没有的善良和质朴,但为何他们不能走到一起?
原因很简单,因为他是个穷打工的,他跟她是两个世界的人。
当涂抹着浓妆成为坐台小姐的小辫子将站在夜总等待她、为她送饼干的高明报以冷待后,朴实的高明痛苦地借酒消愁;终于,车毁人伤后小辫子向他提出了分手……她遮住了高明的眼睛轻轻吻了他一下,含着眼泪说:“对不起,我们是两个世界的人”,然后回到轿车中与她傍的大款再接吻……之后,高明选择离开这个让他悲伤的城市,回到农村娶妻生子,过跟他父辈一样的日子……他的一切梦想,一切尝试与努力,都被这个处处碰壁,处处让他绝望与寒冷的城市,残酷地打碎了。
在高明走前的那一夜,强子跟高明被北京当地的城里人带去了酒吧,北京哥们在酒吧弹起了吉他,唱起了那首:“和自己赛跑的人”……他们喝了很多酒,车没了,他们步行在北京的大街上,无助异常……他们互相逗着对方,“北京是你的,不是我的”,“不不,北京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他们学说着北京话,取笑着广告牌上代表着城里人的美女,然后又用家乡话说出了那句:“上车,走喽!
上车,走吧!
”感觉:重赏这部电影,真的让我震撼,而在欣赏这部电影的时候,时刻感到的是一种共鸣,一种只有在陌生城市漂泊的外地人才能体会的共鸣。
“我特别喜欢晚上一个人开着车在北京繁华的马路上兜风,那种感觉如同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我也经常会出现这种短暂的自豪感,虽然长夜过后迎来的依旧是残酷的现实。
这部电影的导演也许是想拍一部励志的电影,因为最后刘承强留下来了。
但看着他站在天桥上望着下面的小巴,我分明看到了一种无奈……两个世界的人?
小辫子其实与高明并不是两个世界的人,她只不过是个有钱人养着的坐台小姐,但她需要的物质生活,高明没法给。
电影中充斥着流氓,从踢门查暂住证的公安到地头蛇使坏的地痞,一个个欺软怕硬,以貌取人的生物链流氓,这确实不是他们生活的世界。
今天还看了一篇愤文《愤青狗眼看上海》的文章,虽然作者愤世嫉俗,但还是毫无掩饰地展示了社会的黑暗面……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自己是什么阶层的人,如同那部电影,虽然电影中是两个来自农村的打工仔,但我感觉,在大城市中,我跟那些每天送水、快递、跑业务的外地兄弟没有任何不同……我们同样挣扎在一座不属于自己的城市金字塔的最底层……陌生的城市永远让你有一种无家可归的失落,种种的愤怒与迷惘,种种的苦楚与伤感,看着街上匆忙的人流,好象都和自己无关,是一种很难说出的、无法被城市接纳的感受。
我也总结出来一些道理:我没有必要再去打肿脸充胖子。
如同文中言“青春不是赌注,辛苦赚的钱也不是用来做毫无意义事情,还在漂泊的我没有资本去挥霍金钱与青春。
”我甚至一度想过:“我必须离开上海,离开这座充满浮躁、物欲与不现实,并一次次让我崩溃的城市……我想去心中的文化圣地……北京。
”,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解脱。
但,那只是我理想主义的妄幻,可这种失落真的并不是百分百由哪个城市造成的……我去北京,但那只是从“海漂”变成了“北漂”,除了精神层面“文化环境、语言环境以及历史传统”的归属感外(当然,我很在意这些),面对着现实中的柴米油盐这些生存的问题,我的陌生感又能少多少呢?
……我想,只有当一叶孤舟停止漂泊的那刻,才是成为主人的时候。
PS:我又想到了一部老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没有金钱、没有地位、外来者……这些元素都可以导致一种结果:连条当地的狗都看不起你。
王启明刚到美国,眼高手低,找不到工作,看到加油站是一个北京人,便去求助询问他要不要打工者,但却是被一顿胖揍,那个北京人说:“你们在国内当惯了爷爷,当惯了艺术家,到了这里不拉小提琴改刷碗不习惯吧,我在这儿也是天天当孙子,但白人不敢揍,黑人打不过,今天就拿你出气,我现在就能在你面前当爷爷。
”而后来,如同王启明说的“我早就把我那点自尊和面子跟着飞机一起运回北京了”,现实将他所有的理想一点点撕去,他眼中只有金钱,以及对这座城市的仇恨……“如果你爱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送他去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
”当王最终成功的时候,他把当年看不起他、并夺他妻子的DAVID搞的身败名裂……所以,孤芳自赏要不得,必须夹着尾巴做人,你的上面永远可能都是你鄙视的人,但你必须装孙子,你只有哪一天自己站到了比他们高的位置,你便可以享受那种鄙视别人的快感。
当然,还是那句老话:无论到了何时,这座城市依旧很陌生……
一晃眼20多年过去了!!!!!!!!!!!!!!!!!!!!!!!!!!
:!!!!!!!!!!!!!!!!!!!!!!!!!!!!!!!!!!!!!!!!!!!!!
…:!!!!!!!!!!!!!!!!!!!!!!!!!!!!!!!!!!
:!!!!!!!!!!!!!!!!!!!!!!!!!!!!!!!!!!!!!!!!!!!!!
…:!!!!!!!!!!!!!!!!!!!!!!!!!!!!!!!!!!
:!!!!!!!!!!!!!!!!!!!!!!!!!!!!!!!!!!!!!!!!!!!!!
…:!!!!!!!!!!!
“我想人这一辈子,会面对许多上车和下车的决定,不管怎么样,关键在于要让自己快乐”--还算在青涩期的两位明和强,外来工的味道还挺足,小巴车上认识的英语姐,妆容服饰很自然亦有韵味,夕阳下逆光而拍的几个镜头都挺迷人的但其实结局并不算多美好,两个人都没有在这座城市找到自己想要的归宿,相比明回家乡生根发芽,强还是随波逐流的漂浮,越流越远,小辫子不知所踪,英语姐也只是他的一段回忆可曾经午后兴起,满怀期待的轻奔向郊外的清河,夜里临风,自以陶醉的飞驰在京城的长街,这些溶解在荷尔蒙里的快乐,是真实存在过的
看完感觉很惊艳的一部小众作品。
对于外出打工过的人来说,很容易产生共鸣。
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大城市很漂亮,初见很兴奋,感觉自己应该属于这里。
初出茅庐,工作生活非常不自信,总是沉默寡言。
很幸运的遇到了贵人,传授生存之道,勉强立足。
在某一个路口邂逅美丽的她,怦然心动的感觉如此美妙。
被梦中情人表白的那一刻,感觉自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人。
生活诸多不顺,各种麻烦打压接踵而至,年轻气盛。
会选择拳脚相加,一定要拼个你死我活。
做事不想后果。
工作不顺,生活不顺,友情破裂,感情也不顺。
缘起缘灭,在某一瞬间,似乎感觉全世界都抛弃了你,成为这美丽城市的孤儿。
这城市很美,可惜不属于自己,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这个城市的一切就变成了记忆。
回到家乡穷并稳定的生活似乎也不错。
还会有工作,但没那种拼劲了。
还会遭受排挤打压,但学会忍让了。
还会相亲,遇到各种类型的女孩,但感觉合适比喜欢更重要了。
人生的三岔口,不管你选择哪条路,都会有自己选错路的错觉。
别回头,勇敢的走下去吧。
毕竟,条条大道通罗马。
魏和尚——张桐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是不是?
求解!
重温了这部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北京街头还有小公共、豆瓣也还没诞生的影片。
剧情很简单,以现在眼光来看甚至可以说过于青涩老套,所以看到很多友邻评分基本都在2、3星,一点不觉得稀奇——没有一点与片中生活的交集,只看剧情自然很难共鸣。
不过从一个北京本地人的立场在二十年后再看这部片子,就是满满的回忆和亲切感了,即使剧情与技术层次不够高水准,也不能打消掉我对这部片子的偏爱。
感谢管虎导演近乎完全的街头拍摄,保留了世纪之交时北京的模样。
作为影片叙事背景的302路小公共,是我小学时候往返于奶奶家和自己家每周都要坐的,蓟门桥-燕莎,横贯北三环,并且恰恰经历了这部电影展现的那个时间段,可以说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交集。
作为亲身经历者同时又是公交爱好者,很容易看出片中一些与事实不符的地方,在此列出一二,权当另辟视角,并没有责备批评之意。
第一,北京人从来不把小公共叫小巴,从乘客到司售到媒体,从八十年代诞生到奥运前夕结束运营,就是叫“小公共”(此处“共”字会有个弱儿话音),影片中一直喊着小巴,即使大头和陆建刚这种街头老混混和老炮也一口一个“小巴”,听起来真是刺耳。
可能是为了全国观众都能接受才叫做“小巴”的,却丢失了一种在地感。
第二,影片中屡次出现大头边喝啤酒边开车的镜头,这也过于彪悍了。
虽然当年小公共运营秩序混乱,违规现象多发,无非是不准点发车、压大公共、乱截头乱并线、开斗气车、甩客、超载这些,这么赤裸裸地当着乘客的面喝酒,着实也是没有的。
大头不仅酒驾,还是个瘾君子,开车时候都能犯瘾,这在现实中也很难说是存在的。
有趣的是,片尾还致谢了巴士公司,说明巴士公司应该是知晓拍摄内容和过程的,并且提供了道具车。
当年巴士公司也真是心大,如此“黑化”自己旗下的小公共,竟然无所谓。
说到道具车,也是很真实的,直接从302小公共找的车,刘承强高明和大头大英子的两辆红叶BK6590H,就是当时302小公共的主力车型。
影片末尾曾经管大英子叫姐姐帮她喊过票的送水年轻人所在的开往黄村的901小公共,也是无比真实的,因为是远郊线路,车身涂装是白底红条,不同于市区线路的白底蓝条。
道具能做到这份上,令我等公交爱好者感动不已。
这些年的影视作品,但凡涉及公共交通工具的,无论公交铁路还是航空,很难有准确无误的。
说从北美回国,客舱也是宽体机,落地时的外景镜头出现了个飞不了长途航线的窄体机,类似的非常粗糙随意的素材剪贴经常出现在国产影视剧中。
第三,片头就说主角二人是98年夏天来到北京,但以影片36分钟-39分钟间出现的718路金龙XMQ6100SL“色狼”和300空调/830路BK6820KLPG“蓝蛤蟆”这两种99年才投入运营的车型来判断,98年这个时间点选的不恰当,哪怕往后推一年,让主角二人99年夏天来北京就完美了。
第四,跑小公共也是个辛苦活,早出晚归。
早晚高峰是客流量最大的时候,也是最容易挣票款的时间段,再懒也要把晚高峰跑完才能收车啊,而我们的主角收车回城中村却总在天色乍黑之时。
他们租住的洼边村在现在的奥森公园南门附近,302小公共的西端终点一般是人大、黄庄、中关村,东边一般是农展馆或团结湖(小公共和大公共终点不一致,更随意一些),无论从哪边终点空放回洼边村,都得至少半小时,这样推算两个山东小伙夏天19点多一点儿就跑到终点了,空放回家顶多20点,下班也未免早了点儿,既然来北京是为了多挣钱的,这可有违挣钱的精神了。
就我自己的乘车经历来说,即使20点多也还有很多302小公共在运营呢。
第五,刘承强开小公共带丽娟兜风,直接开上了长安街。
我没有搜索到当时的法规和条例是否允许非运营小公共上长安街,但凭不太靠谱的记忆,似乎不太行。
到2000年9月,长安街就彻底禁止小公共通行了,即撤销长安街上的小公共线路。
2000年以后,由于小公共发生了一系列恶性事件,外加月票无效的6、7、8、9字头专线、空调线路开行越来越多弥补了运力,小公共变得不再那么受欢迎了,北京市也籍此对小公共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治,将依附于大公共的临时性小公共线路逐渐取消,变成几十条有独特走向的“小”字头线路,定时定站,像大公共一样。
所以,即使高明没有回老家,他们的小公共也干不下去了。
他们没有北京户籍,没法升级为巴士专线线路或“小”字头的司售。
而大英子的送水“弟弟”,也去跑由西三环开往大兴黄村的小公共了,这个变化几乎完全反映了现实——北京市政府对小公共的治理是由内到外的,郊区线路撤销的比市区晚一些,302跑不了了,去跑远郊区线,合情合理。
不知道剧本写作时就考虑了这个实际因素还是巧合,总之这个前后剧情衔接冥冥之中透露了时代的变化。
这不能算作影评,只是一些以个人的公交爱好者视角出发的质疑和感触,一些边角料,不喜请轻喷。
第一次是高中时看的,电影频道又多次重放;于是《上车走吧》也就成了自己心中一部经典电影,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我就喊出来,这不是那个中巴卖票的嘛!
但现在看黄渤已经没有当时的羞涩,但相比我却更喜欢之前的他。
斗转星移,自己也随着成为了一名北漂;同样,当时来北京的目的同那哥俩一样,大城市、鳞次栉比的高楼、匆匆的人流、琳琅满目的商品、丰富的娱乐生活...乱花渐欲迷人眼。
但几年生活洗尽铅华,繁华的城市中又有多少属于自己?
每次透过橱窗欣赏展示的商品,忽而觉得自己像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女孩。
每次走在街上,听着周围操着各色口音的过客,有的早已饱经风霜,有的人神色间充满倔强,有的话语间仍天真无邪...我想:长时间呆在伟大的首都,它能够轻易的将你的情绪和性格玩弄於掌间。
从少年不识愁滋味到除却巫山不是云,其中苦涩和辛酸又有几人能知,至少皇城根下的那些八旗遗少们是不知道的。
重新领略影片,片中曾经陌生的画面却实实在在地出现在我生活的地方。
亮马桥的车站,自己也无数次的在那里等公交;隔着天桥,远处就是富丽堂皇的长城饭店。
幻化成梦境,自己这边就是老百姓的简约生活,远处的长城饭店就是北京奢华生活的剪影,但横跨的天桥早已不见踪影。
片中的歌曲一直激励着我,《和自己赛跑的人》,一首不算热门的歌曲;K歌时,与一位即将远赴欧罗巴的朋友同点此首,别人不解,我俩相视一笑,滋味不言而喻。
“前方没有终点,我们永不停息...”
影片讲述了两个山东农村青年刘承强和高明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打工的故事。
他们怀着一腔热血和满心欢喜来到了从小向往的大城市——北京。
去南方发展的表哥将之前的小巴车承包给了他们两个。
在老板陆建刚的帮助下,他们两个顺利成为北环302沿线小巴车的一员。
刚开始跑小巴车,票务员高明内向喊不出口,好几天他们都是载着屈指可数的乘客跑来跑去。
每天的常客都会有都市女知识分子——丽娟,始终拿着一本书在车上看,一身优雅迷人气息。
司机刘承强通过下巴车上的前试镜就偷偷喜欢上了这个知书达理、气质出众的都市女人。
在一个乘客的建议下,高明拉客时就喊山东话,讲究特色,不仅迎来了大把的客人,电视台记者也前来采访。
小巴车竞争激烈,同行之间各自明争暗斗。
年轻气盛的二人,争强好斗,不想受任何欺负,因为别车的事情,和同行动起手来,后遭同行暗下举报,被交警扣了车。
在丽娟的帮助下,成功将扣掉的车开了回来。
二人始终认为因为自己的外地人的缘故,遭受同行的欺负。
几个在都市打拼多年的过年人劝诫他们不要太看重自己的身份,要学会存活。
建刚饭店的服务员四川妹子小辫子逐渐和二人熟悉了起来。
一天晚上有几个难缠的男客人在刁难小辫子,高明看在眼里,甩手就给了一酒瓶,和一群人打得头破血流。
逐渐地小辫子和高明谈恋爱了。
与此同时,丽娟换了新的工作。
这天,刘承强约她去郊外玩,二人玩得不亦乐乎。
回来的路上,强子表明了自己的心意,丽娟却哭着诉说自己死去的弟弟长得像强子。
终究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在北京这个复杂而又华丽的大都市,知书达理的高知都市丽人和吃苦耐劳没有文化的下巴车司机终究不会在一起。
刘承强不懂丽娟就像他不懂院里的文艺青年都靠什么赚钱。
高明和小辫子的恋爱也因小辫子去了酒吧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就像她说的:你知道我爱你,但是我们不一样。
北京绚丽的夜景闪烁着这个外乡年轻人的狼狈与孤独。
春风只是春风,拂面的清爽与温柔,可以感受却永远无法占有。
就在两个人感情都不顺的时候,高虎对他们的下巴车做了手脚,导致出现车祸,小巴车被撞毁,乘客负伤,就连建刚哥也面临被追究刑事责任。
高明选择离开,回到老家,父母在财会所里为他留了份工作,也说了一个媳妇儿,而强子还是坚定的选择留下。
依旧是深夜的北京,被酒精麻痹的强子和高明似乎感受到了久违的快乐,高明说这座城市不属于自己,而强子却说北京是属于劳动人民。
北京究竟属于谁,他俩谁也没有说对,可是谁也没有说错。
故事的结尾是好的,高明离开了,强子成为了送水工,302路依然奔驰在日新月异的北京城,阳光依旧洒满了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
强子还是相信丽娟说的话,人活着一定要快乐。
最近常会看一些像上车,走吧这样的电影,它给我带来一种疏离之中的归属感...小时候,随父母住在新疆,我们住在一个很大的家属院里,院子里都是些全国各地来的朋友,生活虽然很艰苦,但大家在一起,就是觉得虽然不是家乡,但却莫名的有一种家的感觉。
糊满报纸的墙面,昏暗的黄色灯泡,和讲着不同方言的小孩子在大院里追逐,每天回家等着忙碌一天回来的父母给我带最爱吃的“娃娃头”或汽水...这些难再的回忆早已成为我一辈子的珍藏我们应该在不是家的地方学会满足和享用,这是我看上车,走吧的最大体验。
“多是大城市中的小人物,万家灯火的时候毋需彷徨,总有一盏灯是属于你的”——送给所有怀揣这梦想离家奔走或渴望这样的人们...顺便再推荐一本差不多的影片,好像叫胡同里的波西米亚人
当年在电影频道看的,记得是凌晨,竟然吸引我看完了
虽然是烂片,但是不让人厌恶。还算是有一点点意思
纪录片的感觉 但实则它是电影 那些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人会有体会
用手持式的镜头拍出那个年代的珍贵影像,地域特性,职业特性及其隔阂在这其中展现无疑。以小巴为载体记录了一代青年的状态景象。管虎的音乐爱好,青涩黄渤指着舒淇,无数的叠化...总体都是向上的,尽管迷茫但是仍然相信前方有终点的
甭管现在多大腕,回望二十岁时候都tm是傻逼。
评分太虚高了。
凑合,,当时在央6半夜里看到的
还行
原来我当年特别爱坐的302路还有过同线路的小巴运营,“2001年12月1日,在三环路运营的302路等800多辆小公共汽车停止运营。”故事实在一般。高虎演得很好,黄渤太青涩。女一号的好些镜头拍得像软性色情片的味道,女二号应该是非职业演员且演的痕迹太重。其余演员里那位京片子售票员大姐演得太过了。
镜头太诡异了,本来头就晕,片里全是斜的……除了伪CCAV的报道- -
302 302上车走吧!
制作太粗糙,台词剧情太说教。陈宁挺有气质。
毕设?
在现实面前我们都是砂砾,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被磨平了棱角,不得不去适应这个社会。曾经的我们都曾年轻过,狂妄过,试图改变这个世界,但最终被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
现在看起来管虎拍的太嫩了点
电影本身质量很一般,甚至比较粗糙,但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纪实意义,尤其是赴京外乡人和京郊城中村生态这方面,尽管总体处理仍显简单;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这部2000年的电影,想必就不会有后来管虎的另外两部更加成熟的底层题材电视剧《生存之民工》(2004)和《外乡人》(2009)。高虎的角色及表演更令人印象深刻,高虎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好演员,个人气质相当独特,可惜了;而黄渤就是更早些年完成了“洗白”以及已经被洗得很彻底了的“王宝强”。时至今日,中国电影仍在讲着这样的故事——《雄狮少年》(2021),表面上看是励志、是鸡汤、是希望、是坚持、曲鸡血,实际上是仍然无法打破的阶层板结和城乡壁垒,是一代又一代热血青年在冰凉现实前彷徨失意。
之前在电影频道看的时候只记住一句“上车,走吧!”英文老师气质太美了!!“我们都是和自己赛跑的人”,有的人在城市继续努力,有的人选择逃离城市,回到安稳的老家。打工人就是最美的!最后一组镜头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三星半,多少人北京梦……上车走吧!
黄渤演艺生涯的处女作,也是一首属于北漂人的悲惨诗歌,影片由管虎执导,马晓东编剧,讲述了两名来自山东的普通青年刘承强和高明进城开小巴的经历,主创以上世纪90年代的北京为背景,展现了进京务工人员的生存困境以及城乡间的巨大差距,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所经历的阵痛期,主角两人在北京开小巴期间经历的被本地人排挤、被公职人员训斥以及爱情破裂也映射了当时社会的尖锐问题,作为导演管虎的早期作品影片在技法上相当生涩,画质模糊,光影粗糙,大量的手持跟拍镜头以及倾斜构图赋予了影片极强的真实感,整体的风格相当接地气,但部分情节略显脱节,人物情感和命运的转折缺乏铺垫,略显遗憾。
学习篮球的心得体会是一个不断成长和提升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心得体会:1. 学习基本规则和技巧: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首先需要熟悉篮球的基本规则和技巧。这包括传球、投篮、运球、防守等方面。可以通过观看比赛、参加教练指导的训练和自己的练习来逐渐掌握这些基本技能。2. 坚持练习:篮球是一项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提高的运动。每天都要分配一定的时间进行个人练习,包括投篮、运球、跳跃等动作。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技术水平和身体素质都会得到提高。3. 身体素质训练:除了技术训练,身体素质也是决定篮球表现的重要因素。要有良好的耐力、力量和灵活性。可以进行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来增强体能;同时进行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