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张明归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新加坡,越南,德国,法国,中国大陆语言:越南语,哲语,苗语,戈语,嘉莱语年份:2019
简介:2045年,一位导演从地球带着他拍摄的影像素材到达火星,素材是关于他曾经遇到过的越南原住民群体。本片从身份议题、美学、影像政治学到当地葬礼风俗,再到那些有形与无形的力量催生的文化,将科幻片元素与人类学电影相结合,阐释了时间与环境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家园这一概念的理解。详细 >
喜欢照片上的人脸逐渐模糊的那一幕我们的记忆太依赖影像 他们的记忆则靠想象力人到了太空就不再需要电影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你不需要带太多的东西过去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可惜猴子肉被扔掉了 有一种怅然
人类学影像。实验,纪录,反思,“家园不在”的母题;新鲜,能打动人,就这样。
这也太无聊了
7/10,或许现代性确是永无止境的现代化,我们被抛入深空,身后留下负片里闪动的死者、猴子肉和烧毁的树屋。偌人以身体和想象来记忆,因而老妇人能在山洞的方寸之地唤回降生时的过去;而我们则用记录、图像和影片来代理记忆,直到它们也被留在地球,只因火星的一切乃是全新的。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
在电影院看的,有的时候真的分不清是视听语言还是放映事故,我只当是看了部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意识流有声小说。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2.5。旁白叙述型科幻,火星回忆,从外部看越南,看部落。树房子被烧毁,人住石头房子,最后到墓房子。正片为阳,负片代表阴间,很多剪辑要素都很有趣。我本来以为是从纪录片转为了剧情叙述,但是居然原本就是剧情概念再进行的纪录拍摄,记录剧情实验,融为一体,不过内容有些过于晦涩了。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人无法进入另一个群体乃至个人的生活,摄影机随时在提醒这份隔绝,阴与阳日与夜,想象自己也回不去的家,我也那么地害怕被遗忘,会增加想要繁衍,似乎也只能寄托于繁衍欲念的影像(693)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越南苗家猫咪不错。
啊 好喜欢正负片的转换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500个分钟昂贵的记录洞穴人生活的胶片素材拼接而成的一部像纪录片似的剧情片,毫无意义的移动空镜配着导演要去火星的迷惑独白。实验电影?散文电影?艺术家的思想难以理解。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喜欢照片上的人脸逐渐模糊的那一幕我们的记忆太依赖影像 他们的记忆则靠想象力人到了太空就不再需要电影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你不需要带太多的东西过去 那的一切都是新的可惜猴子肉被扔掉了 有一种怅然
人类学影像。实验,纪录,反思,“家园不在”的母题;新鲜,能打动人,就这样。
这也太无聊了
7/10,或许现代性确是永无止境的现代化,我们被抛入深空,身后留下负片里闪动的死者、猴子肉和烧毁的树屋。偌人以身体和想象来记忆,因而老妇人能在山洞的方寸之地唤回降生时的过去;而我们则用记录、图像和影片来代理记忆,直到它们也被留在地球,只因火星的一切乃是全新的。
语言式科幻,被简介欺骗。负片稍有惊喜,越南语旁白使我昏昏欲睡。2020bjff
在电影院看的,有的时候真的分不清是视听语言还是放映事故,我只当是看了部听不懂也看不懂的意识流有声小说。
关于“外星”的画外音叙述令影片空间被表述为异质,却并非赫尔佐格奇观化的,作为探险空间的异质,而是不可能的异质,令影像产生神秘主义,并且通过信号干扰持续提醒着“观看”的存在而非自为。在影片一系列近景,特写镜头之中,村落与观看者的接近程度有如实体空间,却又提醒着观看者,我们无法以一种奇观或者虚拟共情进入其内在,无法想象一种在地的观看方式。因此,影片所展现的日常生活场景与其巫气十足的自然景观一致,在这些土著,孩子,动物之间存在着一股心流,而它正在消亡,有如胶片的锈蚀反应,他们的焦虑有如观看者害怕看到影像的负片。真正的民族志并不是邀请观众去了解,而是排他地提醒他们并不,摄影机所抵达的视频文件作为一种纯粹的外部。然而,尽管如此,《树房子》贯穿影片的依然是现代进程下一厢情愿的陈词滥调。
有点越南版鄂温克族人的感觉,还是极易被镜头穿越那些山间迷雾和诗意旁白打动。
2.5。旁白叙述型科幻,火星回忆,从外部看越南,看部落。树房子被烧毁,人住石头房子,最后到墓房子。正片为阳,负片代表阴间,很多剪辑要素都很有趣。我本来以为是从纪录片转为了剧情叙述,但是居然原本就是剧情概念再进行的纪录拍摄,记录剧情实验,融为一体,不过内容有些过于晦涩了。
丘子打卡,软科幻,情感内核,文字美到想再回味一遍,“好奇的人们试着平凡,以此感受存在,再学别人遗忘,以此缅怀活过”,站在火星上缅怀五千万公里外的家乡,永无止境。
人无法进入另一个群体乃至个人的生活,摄影机随时在提醒这份隔绝,阴与阳日与夜,想象自己也回不去的家,我也那么地害怕被遗忘,会增加想要繁衍,似乎也只能寄托于繁衍欲念的影像(693)
#2020广州新亚影·月光放映世界之后是荒蛮,混沌初开。
树上六七米的房子,烧掉了就没有了。山洞还可以偶尔回去,但再也没有猴子肉了。当没有了照片/影像,我们还会记得多少过往的回忆?北影节捡漏的一个纪录片,下班赶到,让自己放空两小时。正负片切换比较独特。
越南苗家猫咪不错。
啊 好喜欢正负片的转换
很浓重的林愁(乡愁),对于一种曾经的部落、族群、文化现象的诗意的解读,特别是旁白低吟的反复的甚至镜头重复的拍摄着那个山洞。但相对于《萤火虫》,便显得诗意不足、艺术性有余了。
林地文明的消逝,洞内的拍摄比较少,当然不可比拟《忘梦洞》。并没有深挖人物,导演刻意为之,处理方式还是有一些刻意应该能够避免的。
500个分钟昂贵的记录洞穴人生活的胶片素材拼接而成的一部像纪录片似的剧情片,毫无意义的移动空镜配着导演要去火星的迷惑独白。实验电影?散文电影?艺术家的思想难以理解。
我们经常去看望,直到不再思念。于是他们造出山形的房顶,以便在白日梦里追忆童年的家。
看呆了...承认自己没看懂。真的是太后悔没有跟郭晓冬老师说上话,他最近在做真利子哲也的片,哎,脸皮要厚一点啊不然搞个毛制片。